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的形状》PPT
- 格式:ppt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18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第一课《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一)一、教学内容: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以历史发展的轨迹为线索展现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地球的形状。
二、学情分析: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探索的艰辛过程以及我们居住的地球形状,增强学生对于自己生存家园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1)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表达交流的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增强学生对于自己赖以生存家园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教学难点】: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五、教学过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地球仪、火柴棍、纸船。
学生提前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共计一课时。
(一)、话题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在四年级语文课本里学过一篇文章《只有一个地球》, 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今天的科学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学习一一《地球的形状》。
(二)、简单交流,了解进程【了解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1、请大家说说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的呢?2、你是怎么知道的?(请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相关知识)(三)、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1、如今人类通过科技能从各种途径认识地球的形状,但古代人们是如何认为地球的形状的呢?请同学们阅读书中相关资料并汇报。
2、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展示。
3、填空练习,教师小结。
(1)、最初,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天圆地方)''的猜想。
我国古代人认为,天像一个(锅);地像一个(方形棋盘),是(平)的。
(2)、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地球是:(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
(3)、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分析,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的形状。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单元1课《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和反思教材分析一、本节课是六年级(上册)2单元“咱们的地球”中的第一节课,本课以历史发展的轨迹为线索,展现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熟悉进程,说明地球的形状。
二、通过学习《地球的形状》让学生在头脑中成立科学的地球形状、大小概念,为教材下一步学习地球的表面、地球的内部和地表的变迁等内容打好基础。
本课涉及的知识包括历史、地理、物理和数学等诸多学科,内容较丰硕。
本课学情分析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此刻早已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了。
我校地处城市,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宽,他们通过电视、网络、报纸、图书等多种途径对咱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已经有了必然的了解,只是对人类熟悉地球形状的历史进程、地球大小等相关知识缺乏了解,需要进一步熟悉,这也是咱们在这节课需要特别用心的地方。
有关地球概况的相关资料,咱们已经做了充沛的准备,并设计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模拟实验,只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够顺利完本钱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知道人类探讨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进程。
二、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让学生意识到用计算得出的数据可以对事物做出解释,同时引导学生跨学科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知道人类熟悉地球形状的曲折进程。
教学难点:比较观察船体在球面和平面上航行的不同。
教材分析一、本节课是六年级(上册)2单元“咱们的地球”中的第一节课,本课以历史发展的轨迹为线索,展现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熟悉进程,说明地球的形状。
二、通过学习《地球的形状》让学生在头脑中成立科学的地球形状、大小概念,为教材下一步学习地球的表面、地球的内部和地表的变迁等内容打好基础。
本课涉及的知识包括历史、地理、物理和数学等诸多学科,内容较丰硕。
本课学情分析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此刻早已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了。
我校地处城市,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宽,他们通过电视、网络、报纸、图书等多种途径对咱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已经有了必然的了解,只是对人类熟悉地球形状的历史进程、地球大小等相关知识缺乏了解,需要进一步熟悉,这也是咱们在这节课需要特别用心的地方。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1、地球的形状1、古时候,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猜想。
2、(“盖天说”)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宇宙学说,认为天像(一个锅),是(半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
3、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认为: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
天表有水,水包地,犹如卵壳裹黄。
这种学说被称为(浑天说)。
4、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现象分析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
5、人站在海岸看远处的航船,先看到进港船只的(桅杆),再看到(船身);出港船只则是(船身)先消失,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这是因为地球是(球形)的。
6、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者是(葡萄牙)的(麦哲伦),他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7、(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搭乘(“东方一号”)飞船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这是人类第一次在遥远的太空观察到了地球;(1969年),(美国人)登上了月球,清晰地拍摄到了地球的照片。
8、2003年10月,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了(14)圈。
2005年10月,(“神舟6号”)把(费俊龙)和(聂海胜)送入太空。
9、最早算出地球大小的是公元前3世纪的古希腊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
地球赤道周长是(40091千米),地球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地球表面积是(510067866平方千米)。
10、(郑和)是我国(明)代著名的航海家。
2、地球的表面1、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利用(卫星)在空中拍摄地面,使获得的图片更(清晰)、更(精确)。
2、地球表面的形状各种各样,有高原、山地、海洋与岛屿、平原、峡谷等。
3、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表形态,地球仪上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耕地、平原和森林,(白色)表示冰川,(黄色)表示山地和沙漠。
4、地球上的七大洲是(北美洲)、(南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四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把地球与其他行星进行比较;2.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了解地球仪上的各种符号以及表示方法;3.理解地球的各种构造,包括大洋地壳、岛屿和山脉等。
二、教学内容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如何使用地球仪;3.地球的构造和地球上的陆地与水域。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如何使用地球仪。
2.教学难点:•地球的构造以及陆地和水域的分布。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地球仪的使用方法;2.实验法:用实物地球仪,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加深学生对地球的认识;3.互动交流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2. 学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师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形的星球,地球的直径约为 12,742 公里。
教师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利用教学地球仪进行实物观察,并与其他行星进行比较。
3. 如何使用地球仪教师向学生讲解如何使用地球仪,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经、纬、地图尺度和比例等基本知识,并让同学们进行操作演练。
4. 学习地球的构造教师介绍地球的构造,包括大洋地壳、陆地、岛屿和山脉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学地球仪上的各种标志进行认识。
5. 课堂练习通过问题的提出和答案的查阅,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
六、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总结,同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确保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以及技能的掌握。
七、作业布置1.回家用地球仪家庭学习,了解本节课的内容;2.回答本节课的习题。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实验法、互动交流法等,较好地展示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的使用方法以及地球的构造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学生对地球的认识得到了提升,同时学生也对地球仪的使用方法进一步掌握。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地球的形状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我们正式学习地理知识的第一节课,对学生形成学习地理的方法和了解地理课学习的地理内容有很大作用。
我们要将教材的内容尽可能生动、明确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将地理知识化难为易,转化为学生感兴趣并易于接受的东西,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要求:1.通过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学会联系实际感受地球的形状,探究能真正证明地球形状的论据。
2.从数学的角度,学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3.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并了解内部结构发现的途径。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 以及地球内部构造。
2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四:教学方法:由教师讲述为主,并适当提问学生,引导学生针对存在的地理现象进行思考,了解和探究地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五:教学过程:(划线部分的内容为板书内容)一、导入以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以及其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来引出地球。
师:首先看一下这是我们的太阳系,那大家来一起找一下我们的地球在什么位置。
生:在第三个。
师:对这就是我们居住的地球!那么大家对地球了解吗?我们是怎么样一步一步的认识地球的呢?二、讲解(一)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我国古代:1.“盖天说”——“天圆地方”——天是一个罩着大地的圆盖,而地像是一个方正的木板。
(用圆盖和四方板做示范辅助讲解)问:那圆盖与地的四个角怎么合得拢呢?(不需回答)“盖天说”缺乏科学依据。
2.“浑天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用鸡蛋道具辅助讲解)教师讲解:“浑天说”与“盖天说”的区别在于“盖天说”认为天是半球形的天盖,且天总在地的上方,天上地下;“浑天说”认为天是整球形的天体,且天包着地,天外地内。
另外,“盖天说”认为地是平面的,是四方的;而“浑天说”认为地是曲面的,是圆的。
“浑天说”的提出者张衡根据太阳和月球的形状,推测地球是球体。
国外古代:介绍古代印度人,古俄罗斯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第一课《地球的形状》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第一课《地球的形状》说课稿,下面我将从说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说教法和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中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小学生较全面地认识、了解、探索地球的起始单元,引导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对地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对这一科学史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并且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二、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2)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科学探究】:能通过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它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了解地球的概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并且愿意和同学们一起合作交流。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地球的兴趣。
【教学难点】:让学生对地球的初始的认识。
四、说学情六年级的学生对地球的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也知道了地球的形状,但对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却知道的很少。
另外,他们经过两年的科学课学习,对科学探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多数学生已经具有收集资料、分析整理概念的能力。
五、说教法和学法本课以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本课用资料、文字、图片,让学生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采用多媒体展示,结合探究式提问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了解古今人们探究地球的历史的全过程,自主开展探究活动,给学生显示自我才能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主人。
【教学准备】地球仪、小船、相关课件及图片、多媒体资源以及让学生自己在课前找与本节课有关的资料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地球课件,同学们这是什么?导入本节课主题——地球。
课题:地球的形状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中的第一课《地球的形状》。
本课以历史发展的轨迹为线索,展现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地球的形状。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1、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2、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提出一些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3、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现象,大胆想象,积极思考。
能够通过计算,对地球的大小作出解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2、不迷信权威;3、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2、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1、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2、比较观察船体在球面和平面上航行的差异。
四、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1、教师搜集一些人们不断认识地球的资料,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融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于一瞬。
2、由教师准备实验记录单和一些直观教具:地球仪、小帆船,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故事的意义。
(二)学生准备:搜集麦哲伦相关资料,自制的小纸帆船。
五、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通过设计模拟帆船进出港、画麦哲伦航线、计算地球表面积相当于多少个中国国土面积、绕地球赤道一圈儿所用时间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为此,主要采用自学法,讨论法,演示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现代教育新理念。
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2分钟)1、这节课我们来共同探究宇宙科学的奥秘。
请同学们看视频。
2、播放视频,教师配合解说:这是浩瀚宇宙中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