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景观学概论

景观学概论

景观学概论
景观学概论

景观学概论

景观学即风景园林学科,其中包括风景、园林、景观等基本概念。

风景是指空间中所呈现的一切美景,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构成风景的三个要素包括:景物、景感和条件。景物是风景构成的具有独立欣赏价值的个体;景感是指人对风景的感知;条件是风景构成的制约因素和原因手段,包括个人、时间、地点、文化、科技、经济和社会各种条件。

园林又分为中国传统园林和西方传统园林。中国传统园林是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以花木等为载体衬托出人类主体的精神文化。所谓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林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西方对自然的认识是源于人类对自然实施的活动。西方传统园林起源于公元前16世纪的埃及,沿着几何式的模式开始,到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带来了伊斯兰的园林文化,水作为阿拉伯文化中的象征被运用在园林中。到文艺复习时期,意大利、法国、英国园林兴起,直至19世纪下半叶,美国的奥姆斯特德在主持建设纽约中央公园时创造了“Landscape Architecture”一词,开创了现代风景园林学。

景观一词在《辞海》中被解释为:地理学名词,但“景观”所具有的含义是多重的,包括风景、地理学、生态学方面的概念,是风景、山水、地形、地貌等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所构成的自然和人为活动的综合体,体现了某一特定区域的综合特征。

学过8周的景观学概论的课程之后,对我所学的专业有了新的、更完全的认识。之前对景观学的认识只局限在植物构成的景观上,现在我明白景观学是一个交叉和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要成为一个景观设计师,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接下来我将浅谈个人对景观学的理解、感触和收获。

景观学的研究范围不仅仅是我原来想到的园林,而已经延伸到建筑学和城乡规划等领域。如果把建筑学的研究范围比喻成微观,城乡规划比喻成宏观,我觉得风景园林是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且结合了宏观和微观的学科。从宏观上说,它涉及到人居环境的方方面面,更侧重从生态、社会、心理和美学方面研究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景观学实践工作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包括区域生态环境中的景观环境规划、城市规划中的景观规划、风景区规划、园林绿地规划、城市设计,以及建筑学和环境艺术中的园林植物设计、景观环境艺术等不同工作层次。从微观上说,它涉及的工作对象可以从城市总体形态到公园、街道、广场、绿地和单体建筑,以及雕塑、小品、指示牌、街道家具等。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使风景园林这一学科更具有魅力,比起其他两个学科,我认为它更加自然、优美和人文。

风景园林学科包括六个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大地景观规划与修复、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园林植物与应用、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现在我能了解到且比较熟悉的是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景观规划作为专业术语出现是在20世纪70年代,它是在较大范围内,为了某种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适合的利用;而针对特定地方的设计就是风景园林的设计。不管风景园林设计的基本概念是基于审美还是生态,风景园林设计都是以人为中心,进行改造、维护、物化的过程,它既是生态的,又是感知的。风景园林设计的目的与它的概念的解释与理解差不多,景观规划是在一个相对宏观的尺度上,基于自然和人文背景来认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在自然系统中或者利用自然资源找到适宜的居住地,通过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而风景园林设计是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和尺度上进一步深化、发展和完善规划意图,以满足不同功能的需要。

了解了风景园林学科的基本概念、研究方向和设计目的之后,在课上我又学习到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以下是我个人查阅资料总结的概念方法:

首先设计阶段可分为发现和确定问题、细化分析研究、找出方法和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并完成设计等五个阶段。其次是设计过程中不可忽略的细节,高江菡老师在课上提到的北方荒地景观改造设计的案例给了我很多感悟和启示,让我对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点有了更深的体会:1.对要进行设计的地点给予客观、准确的描述。2.必须注意到各个景观元素的结构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考虑如何运作。3.使用者的满意度也是我们要考虑的,包括美观性、费用、后期的维护。4.景观设计落成后对这个地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应该掌握其发展趋势。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想要掌握未来,就必须了解过去”。对于想要成为景观设计师的我们来说,我们想成就好的设计就要了解风景园林的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园林作为娱乐休憩的场所,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社会,造园活动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所以在魏晋南北朝以前,中国园林都以皇家园林呈现。以秦汉宫苑为主的皇家园林逐渐形成,当时的皇家园林以“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的意识形态和模拟东海仙山求长生不老的神仙思想形成了“一池三山”的布局。其中上林苑还修有供水系统,通过园林的理水来改善城市的供水条件,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一项开创性的成就。秦汉宫苑的经典造园手法就是运用山石结合,在池上建岛,岛上建宫室亭台,植奇花异草,自然成趣。其中建章宫是秦汉宫苑中规模最大,也是历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

阿房宫建章宫魏晋南北朝的园林式中国园林的转折期。在这时期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开始冲破儒学的思想,开始探索人生的真谛,并逃避混乱的现实寄情于自然山水。因此造园活动逐渐普及到民间,文人志士把园林的设计升华到艺术创造的境界,写实与写意结合,是中国造园艺术创作的一个飞跃,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开始发展。

到了唐宋时期,国家稳定,经济繁荣,自然山水园林也开始得到良好的发展。唐代园林的皇家园林“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而私家园林融糅诗画,意境含蕴其中,不同的思想冲击,形成各个不同的独特园林景观,为中国园林注入了新的血液。寺观园林进一步世俗化,扩大了范围,促进了原始旅游业的发展,在某一程度上达到了现代园林建设保护环境的目标。宋代皇家园林中最具盛名的是宋徽宗亲自设计的艮岳,又称阳华宫,它突破了秦汉以来“一池三山”的传统,把诗情画意带到园林中来,增加了自然情趣。其中山水的结合虚实相互补充,统一和谐。是大自然山水成景最理想的地貌概括。

艮岳(阳华宫)

明清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时期,达到中国古典园林的高潮。园林的建设在数量、规模和类型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其中江南的私家园林与北方的避暑山庄、圆明园、清漪园(今天的颐和园)成为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瑰宝。

圆明园颐和园

中国古典园林从古至今一直朝着“虽为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发展,每一时期的园林特点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或内心的信仰。

世界上最早的园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埃及,8世纪以前,世界各国几乎都有自己的园林,由于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差异,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园林体系,除了以中国古典园林为渊源的东方园林体质以外,还有以意大利、法国、英国为主的欧洲园林体系和信奉伊斯兰宗教的国家地区的西亚园林体系。

伊斯兰园林是西亚园林体系的典范,它的园林面积较小,建筑封闭,十字形的林荫路构成中轴线,封闭建筑与特殊节水灌溉系统相结合,富有精美细密的建筑图案和装饰色彩,全园分割成四区。代表园林有阿尔罕布拉宫和泰姬陵。

欧洲园林体系中意大利作为一个多丘陵山地的国家,河流水源植被物种都比较丰富。意大利园林在山坡上依山就势,开辟多层台地,在高处用到借景和俯视的手法,将自然风光和园林融为一体。园林的轴线往往是建筑的轴线,植物、水体、小品等在轴线的控制下按照一定的比例,主次分明,变化统一,从而组成有序协调的整体,并在远处逐渐淡化,和自然得以融合,形成良好的过度。常用常绿树作为基调树,穿插白色建筑、雕塑以及水池来展示明暗对比。值得一提的是意大利园林的水景非常丰富,水景在这里不仅可以扩大空间,产生倒映,还可以作为泉眼、静水水池、水阶梯、壁泉、大瀑布等。还利用水的流声效果,营造出水剧场。

法国的园林艺术在17世纪下半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它的代表座是孚勒维贡府邸花园和凡尔赛宫园林,以法国的宫廷花园为代表的园林则被称为勒诺特尔式园林,法国古典园林

在意大利园林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眼界更开阔,构思更宏伟,手法更加复杂多样,成为独立的流派。法国园林总是把宫殿或府邸放在高地上,从它面前伸出笔直的林荫道,后面做花园,花园外围是林园,中央主轴线控制整体。

意大利园林凡尔赛宫英国自然风景园林是在18世纪发展起来的自然风景园,以开阔的草地,自然式种植的树丛,蜿蜒的小径为特色。这种园林与园外环境结为一体,便于利用原始地形和乡土植物。

英国园林

粗略了解了中外园林以后,我发现无论是天南还是地北,每个地域虽然自然环境、社会形态不同,但每个体系的园林建设都遵循“随方曲合”,努力贴近自然,同时符合地域文化。每种不同类型的园林都有各自追求的美感和目的,英国园林模仿自然,再现自然;中国园林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意大利园林基于自然而征服自然。

大一的我只顾埋头做模型画图纸,其实没有真正去思考过我的专业到底是什么,它能带给我什么样的影响和未来。我觉得上过景观学概论这门课程和写过这篇论文,是我开始认真钻研、感悟和享受风景园林这个学科的契机。我开始知道我应该学习什么,培养什么样的品质,多读什么样的书,多留意什么样的东西。就像意大利园林主次分明、主轴控制整体的布

局一样,景观学概论像是其中直通台地上宫殿的长路一般,让我开始学会迈出第一步,引领我向正确的道路上发展。设计之路漫漫,与君共勉!

景观设计重难点要点

含义 meaning说“同一景象的十个版本”(tenversion softhesa mescene,1976):景观是人所向往的自然,景观是人类的栖居地,景观是人造的工艺品,景观是需要科学分析方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景观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景观是可以带来财富的资源,景观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景观是历史,景观是美。关键字:景观 景观设计学;景观设计师;景观设计专业 景观(Landscape):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景观设计 景观(landscape),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呈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城市景观、草原景观、森林景观等;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等同于风景园林师则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系统;旅游学家把景观当作资源;而更常见的是景观被城市美化运动者和开发商等同于城市的街景立面,霓虹灯,房地产中的园林绿化和小品、喷泉叠水。而一个更文学和广泛的定义则是“能用一个画面来展示,能在某一视点上可以全览的景象。尤其是自然景象。”但哪怕是同一景象,对不同的人也会有很不同的理解,正如meinig所说“同一景象的十个版本”(ten versions of the same scene,1976):景观是人所向往的自然,景观是人类的栖居地,景观是人造的工艺品,景观是需要科学分析方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景观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景观是可以带来财富的资源,景观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景观是历史,景观是美。 作为景观设计的对象,景观(landscape)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可被理解和表现为: 风景:视觉审美过程的对象; 栖居地:人类和其他生物生活的空间和环境;

景观生态学课程论文

景观生态学课程论文 任课老师:宋会兴 论文题目:自贡富顺西湖的景观生态评价与规划班级:景观建筑设计13级2班 学生姓名:黄显洋 学号:20135446

2014年1月20日 自贡富顺西湖的景观生态评价与规划 摘要:富顺西湖位于富顺县城内西北隅,是一座人工修饰的天然湖,南大北小,形似平放的葫芦,素以荷花闻名。西湖原是钟秀、神龟、五府、玛瑙诸山雨水汇流的自然洼地。夏季荷花盛开,是居民和游人休憩玩耍的好地方。但由于缺乏管理,大多数的时间里西湖环境十分差。如果对西湖进行景观的规划,加强管理,势必增加游人数量,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关键词:景观生态规划管理和谐 1富顺西湖历史及景观现状分析 1.1历史 早在宋代即已疏凿,砌石为堤,隧成湖泊,“湖阔六七里”。经历代培修点缀,先后修建有西湖厅、湖光亭、凌波亭、吹香亭、春风亭、醒心亭、涣乐亭、景濂亭、浩然台、超然台。湖面逶迤,亭榭呼应,曲桥钩连,荷花映日,莲叶接天,垂柳列岸。湖中仿杭州西湖画舫造就的舫船,可在其中摆设筵席,宴请佳宾。解放后,西湖周长尚有1680米,水面51亩。1984年,富顺县人民政府拨专款改建了钟秀山、五府山之间的石平桥、为平拱结合的3孔龙风石桥;加宽改建了西湖影院通五府山的石桥;又从泊船嘴修通了连接湖心新修的碧波亭、红蕖榭的九曲桥。桥岸相接处,是一座亭亭玉立的西子姑娘雕像,脚踏荷花,手提花篮,目视湖中红荷碧叶,婀娜多姿。游人可越过西子姑娘、由九曲桥至亭、榭品茗悠叙,观赏风光。碧波亭是一座中西式园林建筑,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亭上有一幅对联:“异代人材辉泽畔;千秋月魄照湖心。”显然是赞扬清代戊戌六君子之一的邑人刘光第。前面则是宽敞明亮的红蕖榭,两条蛟龙缠绕柱上,各呈欢状,柱上也有一幅对联“红荷映日绿柳迎风物象柳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一、耗散结构理论 1. 耗散结构理论概述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不管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 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变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由于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有序结构,以能量的耗散来维持自身的稳定性,故称为“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 。 ?耗散结构:位于远离平衡态的复杂系统,在外界能量流或物质流的维持下,通过自组织形成一种新的有序结构。 2. 耗散结构理论的意义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生态系统属于耗散结构系统,在于: 1). 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 2). 所有生态系统都远离热力学平衡态; 3). 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着非线性动力学过程。 二、等级理论(hierarchy theory ) 等级理论是关于复杂系统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系统理论。 通常,等级是一个由若干个单元组成的有序系统,而复杂性常具有等级形式。一个复杂系统由相互关联的亚系统组成,亚系统又由各自的亚系统组成,往下类推直到最低层次。 所以,等级系统中的每一层次都由不同的亚系统或整体元组成,每一级组成单元相对于低层次表现出整体特性,而对高层次则表现出从属性或制约性。 基于等级理论,复杂系统可视为由具有离散性等级层次组成的等级系统。 解析:高等级层次上的生态过程(如全球植被变化)呈现大尺度、低频率和慢速;而低等级层次的生态过程(如局地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变化)为小尺度、高频率和快速。 不同等级层次间相互作用,高层次对低层次的制约作用在模型中可表达为常数,而低层次提供机制和功能,其信息常以平均值的形式来表达。 等级系统结构:分垂直和水平两种。前者指等级系统层次数目、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后者指同一层次上亚系统的数目、特征和相互作用关系。 层次和整体单元的边界称为界面。界面对能流、物流和信息流具过滤功能。界面是系统组成成分相互作用差异最大的地方。 三、空间异质性与景观格局 异质性——用来描述系统和系统属性在时空属性的动态变化。其中,系统和系统属性在时间维变化即为动态变化,而生态学的异质性通常是指空间异质性。 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上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1. 景观异质性的意义 定义:景观异质性是景观尺度上景观要素组成和空间结构上的变异性和复杂性。 意义:决定景观的整体生产力、承载力、抗干扰能力、恢复力和景观生物多样性。 2. 景观稳定性 景观是由异质的景观要素以一定方式组合构成的系统,景观要素间通过物流、能流、信息流和交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影响景观要素的相互作用,制约着景观的整体功能。 景观的空间异质性可提高景观对干扰的扩散阻力,缓解某些灾害性干扰对景观稳定性的威胁。 3. 景观格局

景观设计优秀案例整理

俞孔坚教授作为土人景观的创始人,是世界顶尖的优秀设计师。他的“功能性景观”的概念与当代瑞士对农业的定义惊人地一致,在瑞士很久以前农业就不仅仅是为了提供农产品而存在。我们的文化景观,也就是我们所认为的自然,其生态和保护正在变得前所未有的更加重要。 “最小的投入最大的回报”——这是对如诗般的“红飘带公园”最为贴切的描述。 俞孔坚教授从回顾个人经历开始,展开了他在苏黎世市政厅的演讲。俞教授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来自农村。这样的背景影响了他对自然和景观的培育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他相信,景观的培育只有适应自然条件才会有好的收益,这种生态经济的方法,成为了他规划设计中最明显的特色。 俞孔坚曾经是全中国几百候选人当中60个得到学习园林设计机会的学生之一,讽刺的是,他之前那些在植物方面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与其说是为了志趣更不如说是为了谋生。直到后来在完成学业后的一次旅行当中,他忽然意识到环境状况的重要性,并从此投身其中力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后来他得以带奖学金进入哈佛大学学习,获得博士学位后,这个谦逊有礼的中国人怀揣着不亚于发起一场“大脚革命”的决心,踌躇满志地回到了祖国。

红飘带不仅仅是装饰性的设施,其目的不是去征服和禁锢自然,而是更醒目地呈现自然之美。 镶嵌在长椅内的灯具在晚上不仅可以渲染出浪漫的氛围,同时也保证了步道的安全。 “大脚革命”是一种借喻,取自中国妇女解放以后破除缠足陋习这一史实。它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压制自然的文明发展意味着对资源的浪费和挥霍。相比之下,融合了生态学原则,并顺应自然法则的文明发展则会更加繁荣、多产。

俞孔坚教授开创了一条简单但是革命性的解决之道:运用生长于当地“繁殖力旺盛的植物”进行大面积的造景。这些俞孔坚教授以“杂乱无序”形容的植物无需修剪和灌溉,它们却有着天然的美。向日葵和稻谷则有着象征性的特质,它们的果实可以被收获。 红飘带公园:上千米长的长椅甚至可以从空中看到。 堤岸和河道被修建成公园,并为水体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沼泽植物比如莲花、芦苇、水稻等,可以为河堤提供自然灵活的防护。对于土人设计如此大尺度的项目来说,这种“自然的手段”可以用很短的时间使大面积被遗弃的土地重焕生机。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 在沈阳建筑大学项目中,土人设计运用多产景观、自然水灌溉的理念,在六个月内就完成了校园

景观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 副本 (2)

一、名词解释: Porosity 孔隙度是景观内具有闭合边界的斑块密度的量度,指单位面积上具有闭合边界的斑块数目 Landscape boundary景观边界是在特定时空尺度下相对均质的景观要素之间所存在的异质性过渡区域。 Ecotone 生态交错带是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往往也是尺度较大的不同景观类型之间的边界地带,如沙漠边缘、海陆交错带、山地与平原的交错地带等。 Grain size粒级景观组分规模大小的量度 Contrast 景观对比度指相邻的不同景观单元之间的相异程度 Langscape heterogeneity景观异质性指景观系统特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及复杂程度 Venturi effect狭管效应(瓶颈效应) 能量和物质在通过景观的狭窄地带时流速改变 Landscape change景观变化是研究景观在各种内弯部驱动因素作用下其结构和功能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征与规律,也称景观动态(landscape dynamic)。 Disturbance 干扰剧烈影响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结构,并能改变资源和物理环境的相对离散性事件。 Frequence 干扰频度指同一地区同一植被或同一景观内,单位时间某一干扰发生的次数。 Return interval cycle or turnover time干扰重发间隔指一个地点相邻两次干扰间隔的平均年数,为频度的倒数,主要指周期性不明显的干扰。某处100年发生一次火灾,此处每年发生火灾的频度为0.01,间隔为100。 Scale 尺度对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量度 尺度通常用粒度、幅度和范围来表达。大尺度对应小比例尺,小尺度对应大比例尺。 Scaling 尺度推绎指利用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来推测其他尺度上特征的过程,或者通过在不同尺度上的研究来讨论生态结构、过程、功能等景观生态学问题跨尺度特征的过程,即为跨尺度信息转换,也称尺度演绎或尺度外推(scale extrapolation)。内容:尺度的放大或缩小(改变粒度或幅度来实现);系统要素和结构随尺度变化的重新组合或显现;根据某一尺度上的信息,按一定规律方法推测研究其他尺度上的问题。 Landscape ecological classification景观生态分类根据景观的空间结构与生态功能特性来划分景观生态系统的类型。 Suitability 适宜性也称适宜度,是一定土地单元的某种特殊利用方式与其生态环境协调关系的一种量度。 Suitability analysis适宜性评价指相对于特定生态过程的景观潜力和景观利用合适程度的综合评估。 Landscape ecological evaluation景观生态评价是对景观属性的现状、生态功能及可能的利用方案进行综合判定的过程。 Ecosystem health生态系统健康指一个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即在时间上具有维持其组织结构、自我调节和干扰后的恢复能力。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为其特征。 Ecosystem service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维持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及其效用。替代市场价格法、全变估值法Ecological security,eco-security生态安全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来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一个复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反映。 Ecological footprint生态足迹法是基于土地面积的量化,它是通过核算人类生存所需的生物生存土地面积与该地区所能提供的实际土地面积相比较,判断该地区人类活动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 通过测算研究区域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来测评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 Ecological capacity生态承载力指一个区域实际提供给人类的所有生物生产土地面积的总和 Landscape ecologicalplanning景观生态规划是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以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基本目标,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Landscape ecological classification景观空间分类就是根据景观的空间结构域生态功能的特性来划分景观生态系统的类型。单元确定(以功能关系为基础),类型归并(以空间形态为指标) Wetland 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的咸水或淡水或半咸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体。 二、填空、选择: 景观地理学概念——洪堡德 景观生态学创始人——特罗尔 景观的基本特征: 1、景观是由异质性的土地单元组成的镶嵌体,即生态系统的聚合。异质性是景观的基本属性。 2、景观由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组成 3、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等尺度的空间实体 4、景观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 5、具有一定的气候和地貌特征 6、与一定的干扰状况的聚合相对应 渗透理论用以描述胶体和玻璃类物质的物理特性,并逐渐成为研究流体在聚合材料媒介中运动的理论基础 斑块的类型环境资源斑块、干扰斑块、残存斑块、引入斑块(植入斑块、聚居斑块) 按廊道的结构和性质划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河流廊道 廊道的功能资源功能通道功能屏障功能、防护功能美学功能 廊道的双重性质:1、廊道将景观不同部分隔离开。2、廊道又将景观不同部分连接起来并可起保护作用,这两方面的性质是矛盾的,却集中于一体,区别点在于起作用的对象不同。 景观边界的特征异质性动态性宏观性尺度性 最常见、最简单的景观空间格局构型斑块——廊道——基质 网眼大小:网络线间的平均距离或网线所环绕的景观要素的平均面积。网眼大小在采伐作业和农业经济方面也有一定意义,如适当的道路密度可以减少木材的运输费用,田块的大小也与农田耕作方式密切相关。 景观空间格局有均匀格局聚集格局随机格局组合格局 均匀格局景观包括:点阵格局、渐变格局、带状格局、交替格局、棋盘格局、网状格局、环状格局楔状格局 聚集格局:群居格局、线状格局、交错格局、放射格局、水系格局、指状格局 随机格局:散点格局、散斑格局、镶嵌格局 景观破碎化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状镶嵌体的过程。 景观间流的运动机制:半透膜观点;关于源区和汇区的观点 景观要素之间物质、能量和物种的流动靠的是五种媒介物:风、水、飞翔动物、地面动物和人。 动物在景观中的运动方式巢区活动散布迁徙 动物分布格局的一般规律 1、在多数情况下,大片同质性地区不适宜动物生存。 2、廊道与动物运动的关系决定于廊道类型和动物种类。 3、动物巢区通常呈扁长形,有时呈线条形。 4、景观异质性特征在景观功能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景观的一般功能包括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美学功能文化功能 山地森林对河流的作用:1、维持景观稳定性和保持水土;2、维持河流生物的能量和保持水土;3、维持河流良好的水文状况;4、维持河流的良好水质景观阻力的影响因素包括:生态流通过界面的频率;界面的不连续性;景观要素的适宜性(龙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川被犬欺);各景观要素的长度 景观关键点: 1、具有重要内容或源地效应的部位,或者不同寻常的地物。 2、变化较频繁的区域,特别是生态敏感区,以及那些一旦受到干扰就长时期得不到恢复的区域。 3、各种形式流交汇的地方。 解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不同的人类活动方式而带有明显不同的文化色彩,同时也对生活在景观 中的人们的生活习惯、自然观、生态伦理观、土地利用方式等文化特征产生 直接而显著的影响。 景观文化性原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1、人的景观感知、认识和准则影响景观并受景观的影响 2、文化习俗强烈的影响居住景观和自然景观 3、自然界的文化概念不同于科学的生态功能概念 4、景观外貌反映文化准则 判断景观变化的标准是 1、景观的基质发生变化,一种新的景观要素成为景观基质。 2、几种景观要素类型所占景观面积百分比发生足够大的变化,引起景观内 部空间格局的变化。 3、景观内产生一种新的景观要素类型,并达到一定覆盖范围。 景观变化的空间过程有五种穿孔分割破碎{影响整个区域/一个斑块} 收缩磨蚀{单个斑块或廊道} 整个区域的连接性随着分割过程和破碎化过 程的增强而减小。 按干扰的作用强度划分轻度干扰适度干扰严重干扰极度干扰 常见的干扰现象有火干扰放牧土壤物理干扰土壤施肥践踏外 来物种入侵人类干扰等 影响干扰发生及效应的因素:群落组成及结构;立地条件,影响干扰的发生 及严重程度;植物的生态对策;景观特征 土地分类法、传统的景观分类法、景观生态分类法的区别联系 1、土地分类法即发生法强调属性至上,把土地划分成性质相对一致的空 间单元,但较少考虑到土地的空间形态,从而使空间单元的边界难以确定。 2、传统的景观分类法强调空间形态和空间异质性组合特征,并没有考虑 景观的本质属性 3、景观生态分类法不仅考虑景观的自然属性,同时也考虑景观的空间形 态的差异。 景观生态分类的基本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子原则、实用性原则、等级 性原则 景观生态分类的一般步骤 1、目标定位与资料收集 2、景观特征提取与分析 3、分类等级和主导因子确定 4、样点确定与野外调查 5、景观生态分类体系的建立 6、精度评价与结果校正 7、景观生态分类图制作 适宜性评价是生态规划的核心 景观分类与制图是基础 景观生态评价表现:1.根据一定的标准评价;2.是一个系统分析过程即必须 做出事实判断;其本质是对景观功能价值进行判断。 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气候地貌土壤肥力土壤质量土地利用格局 变化等 适宜性评价的一般步骤 1、确定生态规划区范围,明确适宜性评价的具体目标 2、将规划区划分网格,分别进行生态登记 3、根据评价目标确立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4、各单因子指标量化,或者建立各单因子指标适宜性模型,制定生态适宜 性评价标准 5、适宜性综合评价,同时给出每一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适宜性图 生态安全评价框架模式压力——状态——响应 (pressure-state-response,P-S-R)[北京市:p:能源方面,s:大气、水、土 壤、生物,r:新技术和投资]驱动力——状态——响应(driving force-state-response,D-S-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 (driviing force-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D-P-S-I-R) 景观生态规划的步骤 1、规划目标与范围确定 2、资料收集与景观生态调查 3、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分析 4、景观分类与制图 5、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 6、景观功能区划分 7、规划方案评价及实施 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 1.自然优先原则 2.整体优化原则 3.特殊性原则 4.综合性原则 一个生物圈保护应由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个功能区组成 理想的农区景观生态规划应反映农区景观资源提供农业的第一性生产、保护 和维持生态环境平衡及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观光资源三方面的功能。 Eg:南方丘陵地区多水塘体系景观模式,控制富营养化现象。符合景观生态 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 星状城市景观对消除大气污染的效果最好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总目标: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舒适性 绿地是城市景观中最重要的生态要素,一般通常用人均绿地面积和绿地覆盖 率来衡量城市的绿化水平。 生态旅游区景观格局基本面貌是点(斑块)、线(廊道)、面(基质)的分布 状态旅游景点或景区以及空间斑块的形式镶嵌于具有不同地理背景的旅游 区基质上,旅游线路则是用以上连接景点或景区,以及对外交通的廊道,廊 道之间常相互交叉形成网络。 湿地景观特点:1)过渡性2)多样性3)生产力富集性4)坏境脆弱性eg: 我国成都活水公园展示了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的新工艺。包括:厌氧池、 人工湿地塘、床系统、养鱼塘系统以及连接各个工艺的水流雕塑和自然水沟。 三、大题: 1.试论述物种共存和斑块动态的平衡观点和非平衡观点。 答:平衡观点是从Gauss的竞争排除原理出发,以生态位分化作为物种共存 的基本机制,这个观点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两点:(1)凡生态位完全相同的 种,将产生种间竞争,一个种将被另一个种所排挤,最后将由一个种占优势。 (2)由多物种组成的稳定群落必须是由生态位不同的种组成。正是由于多 物种在生态位上的千差万别,才使很多物种得以生活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另 外,在看来是一致的生境中,实际上是由许多微生境组成的,在一个微生境 中,对资源要求相同的种会互相排挤,但从总体来说,确是多种共生。 非平衡观点并不反对竞争排斥原理,但认为由于干扰的存在,竞争排斥 不是通则,而是某些局部特点;干扰是维持物种共存的主要机制。竞争排斥 原理在自然界中能否普遍发生存在三个基本前提:(1)确实两物种在同一时 间中对同一资源产生竞争;(2)要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3)要一直等到一 个物种完全排斥另一个物种所需的时间为止。但是由于自然环境的极端不稳 定性,并有天然干扰存在,因此就达不到竞争排斥,另外竞争排斥原理是以 闭合群落为基础的,而真实的群落实际上是一个开放的群落。正是由于这些 干扰的作用,所以中等干扰假说特别强调干扰在维持物种多样性中的地位。 干扰起的作用与竞争平衡正好相反,有下述三个特征:(1)干扰可创造一种 有利于竞争力弱的种的环境条件;(2)干扰频度如果比竞争排斥所需的时间 短,就可以防止竞争排斥发生;(3)干扰斑块如果在空间上接近于正在发生 竞争排斥的斑块,就可使被排斥种迁移到本斑块来。 2.谈谈你对“景观”概念的理解及其在园林规划中的指导意义。 答:景观的概念可以从三方面理解: (1)景观的美学概念。景观与英语中的风景(scenery)一词相当,与汉 语中的“风景”、“景色”、“景致”的含义一致。都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 (2)景观的地理学概念。地理学上将景观作为地球表面气候、土壤、 地貌、生物各种成分的综合体,具有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与某个特定区域综 合体的双重含义。 (3)景观的生态学概念。景观是指由一组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 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区域。 (4)景观这三方面的含义有历史上的联系,从直观的美学观,到地理 上的综合观,又到景观生态学上异质地域观逐步发展而来的。 (5)对于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者而言,首先应注意景观的美学价值,地 理景观的特征;其次,要重视景观格局形成的生态原因,科学深地认识规划 区的生态特征。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不仅要注意观赏上的美学要求,也要充 分考虑到景观结构在生态学上的合理性。 3.试运用实例分析景观生态学的尺度效应。 答:以景观与景观要素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景观强调的是异质镶嵌体,而 景观要素则强调均质性,即指外貌、结构、功能等方面基本一致的单元; 其次,景观和景观要素的地位是相对的,某一景观要素在某种条件下可 能成为景观;比如我们可以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划分为森林景观、茶园、农 田、河流、居住地等。这时森林景观是构成风景区的一个景观要素,但如果 研究武夷山风景区的森林景观问题,这时森林即为景观,构成森林的马尾松 林、杉木林、经济林、竹林、阔叶林等是其景观要素,这种现象并非说明景 观与景观要素可以任意互相调换地位,而是说明景观现象具有尺度效应。 4、在生态学中,稳定性的含义包含了哪两方面?怎样理解稳定性的尺度? 答:稳定性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系统保持现有状态的能力,即抗干 扰的能力;二是系统受干扰后回归该状态的倾向,即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 任何景观都随时间发生变化,景观的稳定性只有相对的意义。在这里最 为关键的问题是所选取的时间尺度。评价景观是否稳定需要首先假定一个时 间尺度或者说是变化速率,当所观察的景观运动速率大于假定的运动速率 时,认为景观是变化的,反之认为景观是稳定的。 大尺度上景观结构和要素组成的变化需要很长的时间才发生,而小尺度上景 观的变化在短期就可以发生。在景观尺度上,稳定性实际上是许多复杂结构 在立地水平上不断变化和大尺度上相对静止的统一。 5、为什么说景观格局与过程分析对景观生态规划有重要意义。 答:不同的景观具有明显不同的景观空间格局,而景观空间格局是决定景观 生态流的性质、方向和速率的主要因素,同时景观格局本身也是景观生态流 的产物,即由景观生态流所控制的景观再生产过程的产物。因此景观的结构 和功能,格局与过程之间的联系与反馈始终是景观生态规划中的重要课题。 成功的规划与设计在于我们对规划区景观的理解程度,因为景观生态规 划的中心任务是通过组合或引入新的景观要素而调整或构建新的景观结构, 以增加景观异质性和稳定性,而对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分析有助于做到这 一点。 6、与农田毗邻的林带对农田存在多方面的影响,试分析林带如何影响农田 的小气候。 答:(1)风速降低30%——40%;(2)减弱湍流交换,降低农田蒸发,保持 水分;(3)保持积雪,防止沙尘暴;(4)避免干热风(高温低湿且达到一定 风力的天气现象);(5)温度白天略增加,夜间略降低。 7、生态建筑的理念。 舒适健康是生态建筑的基础:健康是生活的保证,舒适是更高一级的生活质 量 高效清洁是生态建筑的核心:无废物排放,无有害生物。 和谐优美是生态建筑的精神境界:中国的传统建筑是人类建筑坏境与自然界 生物共生、能够均衡持续发展的文化体现。 8、住宅生态化的知道思想:生态住宅的思想基础——人类居住的生态学原 理,生态住宅的文化基础——人类欣赏景观的非现代性,生态住宅的美学基 础——超功利产生美,生态住宅的技术基础——仿生,生态住宅的环境基础 ——美化景观与治理污染结合,生态住宅的经济基础——不同经济收入水平 不同要求,生态住宅的社会基础——人际关系和谐。 9.基质的判定标准 1、相对面积通常基质的面积超过现存的任何其他景观要素类型的总面 积,或者说基质的面积应占总面积的50%以上,在异质性很强的镶嵌景观中, 可能任何一种要素的面积都在50%以下,这时就应考虑其他判别标准。 2、连通性假如景观的某一要素连接的较为完好,并环绕所有其他现存景 观要素时,可以认为这一要素是基质。因此,基质是景观中连通性最好的景 观要素。 3、动态控制当相对面积和连通性两个因素难以对景观基质进行判别时, 考察某种景观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控制作用尤为重要。动态控制是一个功能指 标,即景观要素对景观动态的控制程度。 10.气候的意义 1、气候通过影响有机体的光合、呼吸作用等生命过程而影响其生长与发育 过程,从而影响其可能生长的种类或生态型等,进而影响由这些种类或类型 所组成的景观格局。 2、气候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从而影响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在同一气候 条件下,不同岩石的风化过程与结果不同,同一种岩石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 其风化的过程与结果也有很大差别,如石灰岩即是一例。 3、气候影响土壤过程,从而影响土壤对植物供应水分、养分等的能力,同 时控制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各种途径。 11.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规划和建设的方法 根据岛屿生物地理学的种—面积关系和平衡理论 1、大保护区比小保护区好。大保护区内物种迁入速率和绝灭速率平衡时, 拥有的物种较多;大保护区物种绝灭速率低。 2、栖息地是同质的保护区,一般应尽可能少的分成不相连的碎片。大保护 区物种存活率高,小保护区物种存活率低,大保护区比几个小保护区拥有较 多物种。 3、栖息地是同质性的保护区,如果要分成几个不相连的保护区,这些保护 区尽可能的靠近。这样将增加保护区物种迁入率,减小物种绝灭概率。 4、如果是几个不相连的保护区这些保护区应等距离排列。这意味着每一个 保护区的物种可以在保护区之间迁入和再定居;而在线性排列的保护区,位 于两端的保护区相隔距离较远,减少了物种再定居的可能性。 5、如果有几个不相连的保护区,用廊道把他们连接起来可能会明显的改进 保护功能。物种可以在保护区间扩散,而不需要越过栖息地之“海”,从而 增加物种存活机会。 6、只要条件允许,任何保护区应尽可能接近圆形,以缩短保护区内物种扩 散距离。如果保护区太长,当保护区局部发生种群灭绝时,物种从较中间区 域向边远区域扩散的速率会很低,无法阻止类似于岛屿效应的局部绝灭。 12.景观异质性与生物多样性 1、景观异质性与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随着景观 破碎等作用导致的景观异质性的增加,生境多样性将提高,种群多样性将更 丰富,物种基因的交流频繁,遗传多样性将增。 2、景观异质性与物种多样性物种在异质性的景观中的定居可以是随机 的,但通常是非随机的,即景观异质性愈高,物种多样性也愈高。 3、景观异质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异质性增加,生境多样性也随之增 加,生态系统多样性也随之增加。

景观生态学大纲

《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 【课程代码】11032008 【适应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授课对象】普通本科 【课程简介】景观生态学是人们在宏观尺度上认识人类活动、资源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以景观为研究对象,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思想为指导,研究景观格局的形成与动态,空间异质性与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景观结构与功能及其变化过程的相互关系,探索其发生、发展的规律。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与其在国土整治、资源开发、土地利用、自然保护、环境治理、区域规划、旅游开发和城市园林建设等方面的应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景观和景观生态学的概念,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程,掌握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理解景观格局、过程和尺度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景观生态学的主要理论,了解景观生态学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能够将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思想在景观规划、自然资源管理、土地持续利用、全球变化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应用。 【参考学时】54学时(理论48学时,讨论6学时) 【参考书目】 1.郭晋平,周志祥.景观生态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观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朱强,黄丽玲,俞孔坚译.景观设计学和土地利用规划中的景观生态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绪论 §1 景观 §2景观生态学

景观设计学习心得

景观设计学习心得 现代景观设计学的经典之作,西蒙兹的《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里这样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谐共处……人们设计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物体;人们设计的是用途和体验——首先是确定用途和体验,其次才是随形式和质量的有意识的设计,以实现希望达到的效果。场所、空间或物体都根据最终目的来设计,以最好的服务并表达功能,最好的产生所欲设计的体验。” “公众参与”是在社会分层、公众需求多样化、利益集团介入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协调对策。它强调公众对规划编制、管理过程的参与、决策和管理,强调对话与沟通,协调公众各方利益,力求实现规划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世界范围内公众参与规划的研究与实践已开始进入了成熟期,基本上完成了从1960年代的社会运动化向1990年代的理论化和制度化方向的迈进。 公众参与方法以其追求公平、讲求沟通、公正客观的本质特点应当作为有效推动大学校园面向信息社会、可持续地、和谐地发展的重要规划策略。而在我国,尤其是大陆地区,这种方法在大学校园规划领域的研究与实践非常欠缺。立足我国国情,基于信息社会,针对大学校园规划,对公众参与方法展开深入地专门研究,不仅有可能深刻变革我国的大学校园规划理论与方法,创建出支持创新的、生态和谐的校园环境,而且也将有可能对国际公众参与研究领域作出有益的补充和发展。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时代中,“变化是唯一不变的事物”,传统的大学校园总体规划显得过于主观、武断和僵化。实践证明,往往一个小小的改动就会导致整个规划不可行。这就意味着要频繁地修改规划甚至完全重新规划。 使用公众参与的方法将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应当将规划视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让大学校园相关利益群体共同参与、决策和管理这一过程,在专家的引导和协助下共同制定控制性的原则、条例,提出详尽的说明和建议,避免非使用者主观的、武断的错误决策,由不同时期根据实际需要不断提出的局部项目取代僵化笼统的蓝图,逐渐形成整体。这种方法将创造的是有机秩序而不是极权秩序。使用公众参与的方法将避免校方陷入疲于应付地反复立项、重复建设等困境,避免花费大量心血获得的规划图纸很快成为过时的废纸,节约大量人力、物力,无论在规划、建设和使用过程中都将显示出灵活经济、资源高效的策略优势。 由此可见,在我国现代大学校园规划中使用公众参与的方法,将直接关系到大学校园环境发展的生态可持续性。 大学校园的城市化是指当前我国部分大中城市大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若干校园迅速集聚并形成城市化过程中较为特殊的大学园区或称为大学城的现象。具体主要表现为居住、游憩、文化、教育、科研及产业等功能和空间的城市化。大学校园的城市化不仅自发而且自觉地迅速推进。这一进程在城市范围内对教育资源进行重组与开发利用。 上述方面都使得大学校园规划的相关利益群体从以前局限于学校师生拓展到政府、校方、合作办学的开发商、社区公司、社区居民以及在校或“在线”师生等。这使大学校园规划的内涵大大扩展,也增进了大学校园规划问题的复杂性。如何使众多相关利益群体高效共享大学资源,和谐共生?使用公众参与的方法将从根本上帮助协调各方利益,合理配置资源并根据需求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使校园规划真正有助于建设信息社会的和谐校园。 信息社会的基础是连接,人人共享的广泛连接的实现将提供前所未有的技术平台,有可

环境生态学课程总结

课程总结 第一章 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al Ecology)的概念;环境生态学发展的重要标志:《寂静的春天》;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 第二章 第一节:物种(Species)的概念;协同进化概念(coevolution);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概念及4个层次;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7点);Gaia假说的主要论点(5点); 第三节: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的概念;短日照和长日照植物概念和例子;Bergman规律和Allen规律;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如何适应环境?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5点);最小因子定律和耐受性定律的概念; 第三章 第一节:种群(Population)和群落(Community)的概念 第二节: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空间分布特征的3种类型;种群的群体特征;种群年龄锥体的3种类型;种群增长的模型(重点了解逻辑斯谛模型);种群动态中生物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概念;种群调节理论的几个理论(外源性调节和内源性调节) 第三节:集群的生态学意义(5点);最小种群原则和阿利规律;高斯假说;生态位(Niche)的概念及内涵(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捕食、竞争、寄生和共生的实例;r-对策和K-对策的在生物学特征和生态学上的差别; 第四节:群落的定义及基本特征;生物群落的结构(生活型life form、生态型ecotype和生长型growth form概念);群落的边缘效应(edge effect);群落演替的类型(重点理解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和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群落演替的几种类型(重点了解单元顶级论);演替包含的6个阶段; 第四章 第一节:生态系统(Ecosystem)概念及要素;关键种和冗余种的概念;食物链的分类及相关实例;顶位种、中位种和基位种的概念;生态效率(林德曼定律,10%定律); 第二节:能量流动的特点(4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geochemical cycle)概念;流通率的概念;物质循环的类型(水循环、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的实例);氮循环的几个关键过程(固氮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的概念;生态危机。 第五章 第一节: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 第二节: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内容(10点) 第三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特征(6点);UNEP系统关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分类(5种);内涵(直接价值、间接价值、选择价值、遗产价值和存在价值的内涵)。 第六章 第一节:景观(Landscape)及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概念;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基质(matrix)的概念;斑块的分类及实例;斑块的边缘效应; 第三节:景观异质性(landscape heterogeneity)与景观破碎化(landscape fragmentation)的概念; 第四节:干扰(Disturbance)概念;根据不同角度的分类;人为干扰的主要形式(5点);干扰的生态学意义(3点);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干扰的生态学意义(4点) 第七章 第一节:环境污染物(environmental pollutant)概念;影响毒作用的主要因素(环境因素5点、毒物的礼花性质;个体因素)及如何影响;污染物的独立作用、相加作用、协同作用和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许多学者对景观生态学基础理论的探索已经作出了重要贡献,例如Risser等提出的5条原则,Forman等提出的7项规则等等。但从景观生态学理论研究现状来看,目前用理论这一术语表达景观生态学的基础理论,比用原理、定律、定理等方式更适宜些。相关学科为景观生态学提供的基础理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7项。 1.生态进化与生态演替理论 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主要强调生物进化;海克尔提出生态学概念,强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开始有了生物与环境协调进化的思想萌芽。应该说,真正的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思想属于克里门茨。他的五段演替理论是大时空尺度的生物群落与生态环境共同进化的生态演替进化论,突出了整体、综合、协调、稳定、保护的大生态学观点。坦斯里提出生态系统学说以后,生态学研究重点转向对现实系统形态、结构和功能和系统分析,对于系统的起源和未来研究则重视不够。但就在此时,特罗尔却接受和发展了克里门茨的顶极学说而明确提出景观演替概念。他认为植被的演替,同时也是土壤、土壤水、土壤气候和小气候的演替,这就意味着各种地理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顺序,换句话说,也就是景观演替。毫无疑问,特罗尔的景观演替思想和克里门茨演替理论不但一致,而且综合单顶极和多顶极理论成果发展了生态演替进化理论。 生态演替进化是景观生态学的一个主导性基础理论,现代景观生态学的许多理论原则如景观可变性、景观稳定性与动态平衡性等,其基础思想都起源于生态演替进化理论,如何深化发展这个理论,是景观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2.空间分异性与生物多样性理论 空间分异性是一个经典地理学理论,有人称之为地理学第一定律,而生态学也把区域分异作为其三个基本原则之一。生物多样性理论不但是生物进化论概念,而且也是一个生物分布多样化的生物地理学概念。二者不但是相关的,而且有综合发展为一条景观生态学理论原则的趋势。 地理空间分异实质是一个表述分异运动的概念。首先是圈层分异;其次是海陆分异;再次是大陆与大洋的地域分异等。地理学通常把地理分异分为地带性、地区性、区域性、地方性、局部性、微域性等若干级别。生物多样性是适应环境分异性的结果,因此,空间分异性生物多样化是同一运动的不同理论表述。 景观具有空间分异性和生物多样性效应,由此派生出具体的景观生态系统原理,如景观结构功能的相关性,能流、物流和物种流的多样性等。

(完整word版)景观生态学课程心得

景观生态学课程心得 景观生态学是现代生态学中内容最丰富、发展最快、影响最广泛的学科之一。景观生态学不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且代表了集现代生态学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突出格局—过程—尺度—等级观点的一个新生态学范式。景观生态学起源于中欧和东欧,其发展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在本课程中,作者把景观生态学定义为研究和改善空间格局与生态和社会经济过程相互关系的整合性交叉学科。 正确的态度是成功的一部分,因而,明白景观生态学这一学科的重要性是学习本门课程的先导。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与自然的矛盾逐渐尖锐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呼声日渐响亮。学习景观生态学,有利于我们把握自然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建设生态文明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作为环境规划专业的学生,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我们提高自己的认识,把握规划设计今后的发展方向,为建设新时代的生态城乡环境提供引导,走向和谐生态健康的环境规划设计之路。 本学期课程的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一、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景观是由若干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镶嵌组成的异质性区域,狭义的景观是由空间单元组成的具有明显的视觉特征的地理条件;广义的景观是由地貌、植被、土地和人类居住地组成的地域综合体,是人类生活环境中视觉所接触及到的地域空间。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景观结构、景观功能和景观动态三个方面的内容。其研究的重点集中在空间异质性或格局的形成和动态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格局—过程—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景观的等级结构和功能特征以及尺度推绎问题、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景观异质性的维持和管理等几个方面。景观生态学的学科有以下几个特点:1.强调空间异质性2.注重尺度在研究景观格局和过程中的作用3.整体性和系统性4.综合性和宏观性5.人类主导性。 在景观生态学中,格局、过程、尺度、斑块、基底、廊道、干扰、空间异质性等是几个重要的概念。其中空间异质性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问题。 二、景观格局的形成、结构和功能特征 景观格局是指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空间斑块性是景观格局醉普遍的形式。景观格局主要受地形地貌、气候、干扰、物种分布、斑块等相互影响。斑块依据不同的起源和成因可分为残留斑块、干扰斑块、环境资源斑块、人为引入斑块。在景观中,斑块、廊道、基质共同组成了景观的面貌,他们相互作用,构成了生态学过程的重要部分。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第七章景观生态评价 1、景观评价的概念与特点 1.1 景观评价的概念 (1)评价评价即是主体在对价值客体属性、本质、规律等知识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价值客体能否满足并在何种程度上满足价值主体需要做出判断的活动。(2)景观评价 1.2、景观评价的特点 (1)评价研究对象的特定性和针对性 (2)评价标准的相对性和发展性 (3)评价指标和结果的时空尺度性 (4)评价指标的可调控性 1.3、景观评价的内容与基本方法 1.4 景观评价的内容 (1)景观质量现状的评价 (2)景观的利用开发评价或适宜性评价 (3)景观功能价值评价 1.5 景观评价的基本方法 1.6、景观评价的程序与一般步骤 (1)确定待评价景观的空间地理范围及时间跨度 (2)收集资料,构建景观信息系统,划分景观类型 (3)构建景观评价的指标体系,分析景观属性 (4)景观健康或景观适宜性或景观评价及等级区划 (5)报表及景观评价图的编制 2、景观美学质量评价 2.1 景观美学的概念 从美学的意义上讲,景观是指环境中具有审美属性和价值的景色或景物。景观美学是研究景观美化和景观美感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则的软科学。 2.2 景观美的特性与基本原则 2.2.1 景观美的特性 (1)景观美的多样性 (2)景观美的社会性 (3)景观美的可愉悦性 (4)景观美的时空性 2.2.2 评价的基本原则 (1)直觉性原则 (2)功利性原则 (3)功能性原则 2.3 景观美学质量评价方法 描述因子法、调查问卷法和直观评价法 2.4 案例分析——婺源县天然阔叶林景观美学质量评价 2.4.1 评价材料与方法 (1)评价材料 (2)评价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