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
- 格式:docx
- 大小:824.11 KB
- 文档页数:5
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是生物学和地理学两个学科的交叉学科,研究生物体与其生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过程和机理。
景观生态学通过对地表区域空间格局和结构、生态过程和功能的研究,揭示自然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介绍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和原理:景观是指地表的部分或全部区域范围内的空间格局和结构。
而生态系统是一组生物体和其生存环境的整体。
景观生态学关注的是生物体在其生境中的空间分布,以及生态系统内部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景观生态学的主要原理有以下几个:1. 空间尺度:景观生态学在地表区域的不同空间尺度上研究生物体和其生境之间的关系。
从点尺度到面尺度,再到区域尺度,不同空间尺度上的研究可以揭示出不同尺度上的生态过程和功能。
2. 边缘效应:边缘效应是指生态系统边缘与内部之间的过渡地带。
边缘效应能够影响生物体的分布、迁移和生态过程。
研究边缘效应对于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3. 斑块动态变化:景观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内的斑块(即各种生境的区域)之间的尺度、形状和分布的变化过程。
斑块的动态变化可以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景观生态学的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以下是景观生态学的几个应用方面:1. 生态恢复和修复:研究景观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帮助设计和实施生态恢复和修复计划。
通过改善斑块的连通性和提高边缘生境的质量,可以促进物种迁移和适应。
2. 优化土地利用规划: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布局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的功能。
3. 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研究生物体的分布和迁移,可以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指导。
保留和恢复物种的栖息地和移动通道,可以维持生物多样性的稳定。
4. 生态系统服务:景观生态学可以评估和量化生态系统对人类的服务价值,如提供食物和水源、调节气候和洪水、提供休闲和文化价值等。
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第一章一、什么是景观?狭义的景观是指一般在几平方千米到数百平方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以某种空间组织方式组成的异质性地理空间单元。
二、景观有哪些基本特征?1.景观是一个生态学系统;2.景观是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的地域空间实体;3.景观是异质生态系统的镶嵌体;4.景观是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基本空间。
如何理解景观要素和景观结构成分?景观要素:景观是由异质生态系统组成的陆地空间镶嵌体,这些相互作用的、性质不同的生态系统称为景观要素。
景观结构成分:景观结构成分是生态学性质和自然地理学中性质各异,而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相似的景观要素,是对景观要素从空间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考察时的重新划分。
三、什么是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是以景观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以及景观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科。
其主要研究内容有哪几方面?1、景观结构(即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2、景观功能(即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3、景观动态(即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4、景观规划与管理(即根据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及其相互制约和影响机制,制定景观恢复、保护、建设和管理的计划和规划,确定相应的目标、措施和对策)。
四、景观生态学有哪些特点?1.整体观和系统观;2.异质性和尺度性;3.综合性和宏观性;4.目的性和实践性第二章一、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有哪些?1.耗散结构与自组织理论2.等级系统理论3.空间异质性与景观格局4.时空尺度5.空间镶嵌与生态交错带6.景观连接度与渗透理论7.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8.复合种群理论与源——汇模型耗散结构与自组织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系统内部不断增加的熵达到并维持这种新的远离热力学平衡态,故称这种新的稳定结构为耗散结构,它是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出现的有序结构,它的形成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因而被看作是一个自组织过程。
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一、本文概述1、景观生态学的定义与重要性景观生态学是一门研究景观空间格局、生态系统过程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主要关注不同生态系统之间以及生态系统内部的空间异质性,包括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
景观生态学的定义体现了其在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它融合了生态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旨在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揭示景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
景观生态学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景观生态学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和认识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为生态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景观生态学关注人类活动对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能够为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生态恢复等实践活动提供指导。
景观生态学还关注景观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和可持续性,有助于预测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因此,景观生态学在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理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学术价值。
随着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认识不断深入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和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
2、景观生态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其他多个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交叉。
它与生态学有着直接的关联。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而景观生态学则更侧重于研究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空间关系和相互作用。
景观生态学在生态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生态系统的空间尺度,将不同生态系统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框架中进行研究。
景观生态学与地理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演变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景观生态学在地理学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地表景观的空间格局、动态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影响。
地理学为景观生态学提供了丰富的空间分析方法和工具,有助于揭示景观格局与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景观生态学还与城市规划、环境科学、农业科学等多个学科有着交叉。
城市规划关注城市空间布局和生态环境建设,景观生态学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生态优先的理念和方法。
第一章景观、景观生态学及历史1、 景观的定义(狭义)在几十千米一几百千米的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 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广义)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
区域:反映气候、地理、生物、经济、社会和文化综合特征的景观复合体。
2、 景观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景观生态学:研究和改善景观空间格局与生态、社会、经济过程相互关系的整合 性交叉科学。
3、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 景观结构: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空间关系。
面积、形状和丰富度,它们的空间格局以及能量、物质和生物体的空间分布。
(2) 景观功能: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物质、能量和 生物有机体在景观镶嵌体中的运动过程中。
(3) 景观动态:景观的结构和功能上随时间的变化。
包括景观结构单元的组成 部分、多样性、形状和空间格局变化,以及由此导致的能量、物质和生物在分布 于运动方面的差异。
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空间格局及其变化如何影响各种生态过程。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概念一、格局、过程和尺度1. 格局:是指空间格局,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
空间分布与配置,常见的分布格局为:均匀分布:标准差=0随机分布:标准差=1聚集分布:标准差>12、过程:是指生态过程,包括景观组成单元内部或不同景观组成单元间的物质、 能量、信息的流动和迁移转化过程的总称。
包括植物的生理活动、种子或生物体 的传播、种群动态、群落演替、生物生产力等等。
格局与过程的关系: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过程,而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又受到景观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理论过程的影响。
格局格局3、尺度:是指在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同时又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尺度往往以粒度和幅度来表达。
粒度:又可分为空间粒度和时间粒度。
景观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景观:是由一组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
2、景观生态学:是以景观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以及景观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科。
3、斑块:是在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非线性地表区域,具有相对同质性,是构成景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
4、内源比:板块的内部面积和外部面积之比。
5、漏斗效应:斑块的狭长形状外延部分成为半岛,在景观内可起到物种迁移通道的作用,在半岛的前端,动物迁移路径的密度较高,这一现象叫漏斗效应。
6、本底:本底是景观中范围最大,连通性最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起着主导作用的景观要素。
7、生态交错带:也叫生态过渡带,指生态系统中不同物质能量体系、结构功能之间形成的界面。
8、边际效应:也叫边缘相应。
指景观单元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中心部分显著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9、景观格局:是景观要素在景观空间内的配置和组合方式,是景观结构与景观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10、景观破碎化:是景观变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呢形式,更多的用来描述自然植被景观的变化和作为大型生物生境景观的变化。
11、尺度推绎:是指利用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来推测其它尺度上的特征,也称尺度外推。
12、敏感性:是用来衡量公众对某一风景关注程度的一个概念.13、孔隙率:指单位面积本底中的板块数目,即斑块密度。
二、简答和填空。
1、景观的基本特征:(1)景观是一个生态学系统(2)景观是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的地域空间实体(3)景观是异质生态系统的镶嵌体(4)景观是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基本空间。
2、景观生态学的特点:(1)整体观和系统观(2)异质性和尺度性(3)综合性和宏观性(4)目的性和实践性3、景观的形成因素有: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干扰5方面的因素。
4、廊道的起源类型分为4种:干扰型、残留型、环境资源型和人为引入型。
景观生态学知识点
1. 景观生态学讲的就是各种景观怎么相互作用呀!比如说,森林和草地,它们可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呢,就像好朋友一样相互影响着。
2. 斑块这个概念很重要哦!城市里的公园就是一个斑块呀,它对周边的环境有着独特的作用呢,难道不是吗?
3. 廊道也很有意思呀!像河流不就是典型的廊道嘛,它连接着不同的地方,起着重要的沟通作用呢,这多神奇啊!
4. 景观的异质性可不能小瞧!好比一片山区,有高的地方有矮的地方,有不同的植被,这就是异质性呀,对生态很关键呢。
5. 景观的稳定性也需要关注呀!如果一个地方总是容易被破坏,那可不行,就像房子不牢固总是摇摇晃晃,让人担心啊。
6. 生态流很重要呢,像风带着花粉传播,这就是一种生态流呀,简直像个小使者在传递着什么。
7. 尺度在景观生态学里也很关键哟!从宏观的大尺度到微观的小尺度,差别可大了去了,好比从看整个城市到看一朵小花,是不是完全不同?
8. 景观生态规划很有意义呢!我们可以通过合理规划让景观变得更好呀,让动物植物都能开心地生活,这不就是我们想要的嘛!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景观生态学真的特别有趣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去了解和研究呀!。
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及应用1.景观生态学的原理:(1)景观结构原理:景观生态学关注的是不同景观元素、植被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分析和量化景观结构,可以了解各个元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异质性和连通性,从而评估景观的功能和稳定性。
(2)功能与过程原理: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中的生物和非生物过程,并探索它们如何相互作用。
例如,通过研究食物链和能量流动,可以了解生物多样性维持和物质循环等关键生态功能。
(3)行动与管理原理:景观生态学强调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影响,并提供实用的管理策略来促进可持续的土地利用。
通过制定合适的保护区域和恢复计划,可以实现景观生态学的目标。
2.景观生态学的应用:(1)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景观生态学为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理论和方法。
例如,通过建立连通性生态廊道,可以提供适宜的栖息地和动植物迁徙通道,促进物种多样性的维持和增加。
(2)水资源管理:景观生态学在水资源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研究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覆盖对降雨径流和水质的影响,可以制定水土保持方案和水资源优化利用策略。
(3)自然灾害管理:景观生态学可以帮助预测和减轻自然灾害对景观的影响。
例如,通过研究土壤保持和植被覆盖对土地侵蚀和洪水的抑制作用,可以制定防洪和防灾的策略。
(4)城市规划与设计: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提供景观生态学原则和方法,可以实现城市绿化、生态廊道和可持续交通网络等可持续发展目标。
(5)森林经营和保护:景观生态学对森林经营和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森林结构、物种组成和生态过程,可以制定合适的林业管理计划,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在实际应用中,景观生态学通常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和数学模型等工具,以定量方法研究和评估景观的特征和功能。
通过与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和环境管理等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可以形成全面的景观生态学研究和管理体系,以实现可持续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保护的目标。
景观生态学名词解释
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其研究对象是景观空间格局、结构和功能,旨在理解景观格局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以改善并保护景观环境。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遥感影像分析等。
景观形态学:景观形态学是景观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景观中的形态组成,主要包括地形起伏等特征,以及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等。
它利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测量和分析地形、植被、和水系等景观元素之间的空间格局,从而对特定景观进行定量描述、识别和分类。
景观连通性:景观连通性指景观中的相邻地物之间的连接情况,它是生物多样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景观复原与保护的重要方面。
景观连通性的测度主要有曼哈顿距离、欧几里德距离、和Morisita-Horn指数等,是评价景观整体多样性和分布密度的一种有效手段。
景观指数:景观指数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概念,它是以某指标衡量景观特征的一种参数,可以用来对比景观之间的差异、比较景观的变化趋势和速度。
常用的景观指数有平均值指数、绝对变异指数、空间一致性指数等。
景观格局:景观格局指景观中各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它包括空间分布形态、格局覆盖度、格局紧密度、格局重复度等概念。
景观功能:景观功能是景观生态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体现了景观系统所承担的经济、生态、文化等功能。
景观功能可以分为直接功能
和间接功能,其中直接功能指景观系统本身所具有的、与生物群落及其他环境因子直接相关的功能,而间接功能则是景观系统对其他系统的影响。
景观的科学定义: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镶嵌构成,并以类似形式重复出现,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其主要特征是可辨识性、空间重复性和异质性。
景观要素:景观是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镶嵌体,其中每一个组成单元即为景观要素景观的结构成分:指生态学和自然地理学上性质各异而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相似的景观要素,是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的空间实体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其核心是空间格局、生态过程及相互作用。
景观结构:指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量构成、多样性、空间关系及其影响机制景观功能:指生态系统间的能量、物质和物种流,即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级理论认为:任何系统皆属于一定等级,并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尺度:在研究莫以对象或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或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锁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包括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合肥(时间尺度):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均衡理论:当迁入率和灭绝率相等时,岛屿物种数达到动态平衡状态,即物种的数目相对稳定。
复合种群:是空间上具有一定距离,但彼此间通过扩散个体的交流,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亚种群组成的种群系统。
景观连接度:景观空间结构单元之间的连续性程度,反应了景观的生态学过程的扩展能力。
包括结构连接度和功能连接度。
渗透阈值:在生境面积达到阈值59.28%时,便允许联通斑块的出现,即允许联通板块出现的最小生境面积百分比理论值为0.5928,该值为渗透阈值。
斑块:指外貌和属性与周围景观要素由区别的非线性区域干扰斑块:由机智或先前的板块中局部干扰造成的小面积斑块成为干扰斑块残余斑块:由大面积干扰造成,局部范围内幸存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片段。
也就是残余斑块是由它周围的土地受干扰引起的。
环境资源斑块:由环境资源条件在空间分布的不均匀造成的板块。
引入斑块:由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将动植物引入某些地区而形成的局部性生态系统。
一、名词解释1、景观:景观具有广义与狭义概念。
其中广义:为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
狭义:指几十平方千米至几百平方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2、景观要素:景观是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镶嵌体,其每一个组成单元为景观要素。
3、景观生态学:以景观为研究对象,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变化及其规划与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科。
4、斑块:外貌和属性与周围景观要素由明显区别,且在空间上可分辨的非线性景观要素。
5、廊道:不同与两边基质的狭长地带6、景观连接度:景观空间结构单元之间连通性的生物学度量指标(L/3(V-2))7、环度:网络中现有结点的环路存在程度。
(L-V+1/2V-5)8、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优势度最好的景观要素9、孔隙度:景观内具有闭合边界的斑块密度的两度,指单位面积上闭合边界里的斑块数目。
10、镶嵌性:指一个系统的组分在空间结构上互相拼接成一个整体。
11、景观格局:在某特定尺度上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即空间格局。
指大小形状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形式,或景观要素类型、数目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
12、景观异质性:景观系统特征在空间、时间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程度。
13、景观生态过程:物质和能量在景观要素内部及其之间的流动引起的14、扩散:溶质物质或者悬浮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移动的过程。
15、质量流动:物质沿能量梯度移动的过程。
16、运动:物体通过消耗自身能量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的过程。
17、景观生态流:指物质、能量、物种及其他信息在景观各空间组分中的流。
17、狭管效应:能量和物质在通过景观的狭窄地带时流速发生改变。
18、景观稳定性:景观保持原状态及其收到干扰后回归该状态的能力19、景观亚稳定性:受到一定干扰后发生变化并达到可预测波动状态。
20、景观不稳定性:波动方式经常发生变化或不可预测。
21、破碎化:一个生境或土地类型分解成小块生境或小地块的过程。
景观生态学名词解释
景观生态学名词解释
1.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涉及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学科,它研究人类景观环境中自发生成和人类调控的生物、化学、物理和社会因素,以及其之间的联系及其交互作用,从而分析出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景观空间格局与景观功能。
2.景观空间格局:景观空间格局是指景观中植物、动物和地表结构的空间关系,它可以看作景观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它可以通过诸如土地利用变化、气候变化、地表空间格局的研究把握和加强对景观生态系统的理解。
3.景观功能:景观功能是指景观中植物、动物和地表结构的作用,它可以表示景观的内涵特征和功能体现,它可以用来衡量景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境质量和变化,以及它们对人类健康、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4.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变化是指景观中土地的变化情况,它可以用来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及其引起的景观功能的变化,从而促进城市规划的绿化建设和景观环境的改善。
5.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大气中水汽、云、降水及气温等气象要素的变化,它可以被用来研究探索气候变化对景观格局和景观功能的影响,使植被类型、动植物种类、植物分布及植物地上生物量等景观要素的变化趋势得到预测。
- 1 -。
景观生态学(名词解释、选择、判断、问答)第一章景观生态学的概念与发展1.景观是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镶嵌构成,并以类似形式重复出现,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2.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是由德国植物学家特罗尔在1939年提出的3.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是构成并用来描述景观空间格局的一个基本模式斑块是在景观的空间比例尺上所能见到的最小异质性单元,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非线性的,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单元或生态系统,即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
斑块可以是植物群落、湖泊、农田、居民区等。
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一个线状或带状斑块,连接度、结点及中断等是反映廊道结构特征的重要指标。
常见的廊道有:农田间的防风林带、河流、道(铁)路、峡谷、输电线路等。
基质是景观中范围最广阔、相对同质且连通性最强的背景区域,是一个重要的景观元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起着主导作用。
常见的基底有:森林基底、草原基底、农田基底、城市用地基底等。
在许多景观中,景观总体动态常常受到基底所支配和控制。
4.景观结构是指景观的组分构成及其空间分布形式,包含景观的空间特征(景观元素的大小、形状及空间组合)和非空间特征(景观的类型以及面积比率),是景观性状最直观的体现,也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内容之一;5.景观格局是景观组分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特征,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是景观异质性的具体体现,也是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作用的结果,具有强烈的尺度特征。
6.异质性是指在一个景观中,景观元素类型、组成及属性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是景观区别于其生命层次的最显著特征。
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理论,也是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论基础和核心。
7.全球景观生态学大致可分为两个学派:北美学派、欧洲学派。
前者是从生态学中发展起来的,主要进行景观生态学研究,侧重于景观的多样性、异质性、稳定性的研究,形成景观生态学基础和理论研究的核心。
第一章1.景观(概念)是由各个在生态上和发生上共轭的、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最简单的地域单元组成的复杂地域系统,并且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自然地理过程总体,这种相互作用决定了景观动态。
2.景观生态学(概念)(Landscape Ecology)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要素以及人类之间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傅伯杰,1991)。
3.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程(了解):1.景观生态学的萌芽阶段(1806-1939年);2.景观生态学的形成阶段(1939-1981年);3.景观生态学的全面发展阶段(1981年至今)第二章1.景观生态学的三个重要理论基础(1)系统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
(2)等级理论等级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在系统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关于复杂系统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理论。
等级理论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具有多水平分层等级结构的有序整体,在这个有序整体中,每一个层次或水平上的系统都是由低一级层次或水平上的系统组成,并产生新的整体属性。
(3)地域分异理论地域分异是指景观在地球表层按一定的层次发生分化并按一定方向发生有规律分布的现象。
自然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因子对景观空间分异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景观生态学重要理论(填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复合种群理论、渗透理论3.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格局、过程与尺度●格局(pattern)是指空间格局,即斑块和其它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
●过程(process)是指生态过程,包括种子或生物体的传播、动物的迁徙和种群动态、群落演替、干扰扩散、养分循环等。
●尺度(scale)是指对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量度。
4.格局与过程的关系:(景观格局是景观形成因素与景观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同时结果又反映景观形成过程和景观生态功能的外在属性。
)过程产生格局,格局作用于过程。
景观生态过程是景观生态流的流动与空间再分布过程,它影响景观格局的变化,因此,景观生态演变的任一阶段都会导致一种暂时的景观格局。
景观格局控制着景观生态过程的速率和强度。
5.格局、过程相互作用及其尺度依赖性生态学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动态变化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有不同的表现,也会产生不同的生态效应。
格局、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其尺度依赖性中蕴含着相当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景观生态学的未来发展也因此面临着众多的机遇和挑战。
第三章1.景观要素(填空):斑块、廊道、基质2.廊道功能:廊道类型的多样性决定了廊道功能的多样性。
①物种栖息地功能:走廊地带野生动物丰富,植物种类较多。
②通道的功能:廊道一个最基本的特征是作为物资、能量、信息和物种交流与传输的通道,是连接不同生态系统的通道。
能增加生境斑块的连接度,提高斑块间物种的迁移率,降低某些物种的灭绝概率。
③屏障、防护、过滤的功能④美学功能3. 基质的判定标准:相对面积、连通性、动态控制程度4.景观多样性(概念)是指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格局、功能和动态方面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反映了景观的复杂程度。
也称为生态系统多样性。
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格局多样性5.景观异质性(概念)是许多基本生态过程和物理环境过程在空间和时间尺度连续系统上共同作用的产物。
6.边缘效应:在不同森林的交界处,森林和草原的交接处,江河入海口交接处地带由于环境条件不同,有不同的物种组成和丰富度,即边缘效应。
7. 生态网络把不同的生态系统相互连接起来,是景观中最常见的一种结构。
8.景观连通性:表示景观要素在空间结构上的关联。
第四章1.景观中物种的运动方式:主动运动:指物种通过本身有目的的行为,从一个地方迁徙至另外一个地方。
如:动物的季节性迁徙。
被动运动:借助外界的作用来达到迁移的目的。
如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引起自然栖息地面积的减少或破碎化,导致物种无法在原栖息地生存,不得不迁移出去寻找适合于自身生存的环境。
2.干扰的景观生态效应(看一下)干扰在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和保护中起着重要作用,适度的干扰不仅对生态系统无害,而且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演化和更新,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干扰会影响土壤中的物质循环、水分循环、养分循环,进而促进景观格局的转变。
干扰可能导致景观异质性的增加或降低,同时,景观异质性的变化会增强或减弱干扰在空间上的扩散与传播。
干扰所形成的景观破碎化将直接影响到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生存。
景观对干扰的反应存在一个阈值,只有在干扰的规模和强度高于这个阈值时,景观格局才会发生质的变化,而在较小的干扰作用下,干扰不会对景观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许多研究表明,适度的干扰作用下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在较低或较高频率的干扰作用下,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趋于下降。
3.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关系:景观格局是生态过程的载体,生态过程中包含众多塑造格局的动因和驱动力。
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相互作用,驱动着景观的整体动态,并呈现出一定的景观功能特征。
这种功能与人类需求相关联,构成人类生命支持系统的核心。
第五章1.景观稳定性:是景观维持组成其生态系统自身稳定和不同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格局稳定的能力。
2.景观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⑴景观变化对局地和区域气候的影响①地表性质变化:地表及其植被覆盖决定着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配从而影响气候②地表反射率的变化土地利用改变了地表反射率,从而影响温湿度的变化③温室气体和痕量气体的变化⑵景观变化对土壤的影响①景观变化对土壤生态过程的影响如能量交换、水交换、侵蚀和堆积、生物循环和农作物生存②景观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景观变化影响土壤物理性质、养分特征及土壤微生物特征景观格局影响土壤养分的流动⑶景观变化对水的影响①景观变化对水量的影响:如建筑用地的增加会减少水流下渗,引起水量增加;而森林的增加会减少径流,引起水量减少。
②景观变化对水质的影响地表景观类型的变化直接影响水质景观引起区域或全球气候变化间接影响水质景观变化引起气候变化,再导致景观变化,进而影响水质⑷景观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景观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通过影响生物的生境变化实现的。
景观变化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第六章1.为什么进行景观生态分类?(目的)景观生态分类通过对景观进行类型归并,将复杂的景观要素综合体划分为具有等级体系的景观类型。
通过分类揭示景观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及特征,界定具有模糊和过渡特点的景观单元空间范围及边界,确定景观单元的多层次等级水平,为开展景观格局、功能与过程的研究,乃至景观生态评价、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的研究平台。
2.景观生态分类方法?景观生态分类应遵循的原则:结构与功能相结合原则、等级层次性原则、人类主导与自然表征相结合原则分类的基本途径:自上而下的划分途径(分解式分类)自下而上的归并途径(聚集式分类)景观生态分类的指标体系:初始分类指标(简单直观)、类型特征指标3.景观适宜性评价(概念)主要是指相对于特定生态过程的景观潜力和景观利用的合适程度的综合评估。
4.景观生态健康评价(概念):对地域空间内多种生态系统组成的空间镶嵌体的健康状态的综合评价。
景观生态健康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空间镶嵌而成的地域综合体,在维持各生态系统自身健康的前提下,提供丰富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即在时间上具有维持其空间结构与生态过程、自我调节与更新能力和对胁迫的恢复能力,并能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持续、良好供给。
四个特征:活力、组织力、恢复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5.景观安全格局评价(概念):景观是区域生态管理的基本单元,区域生态安全可通过优化景观格局来实现,通过改变景观格局,控制有害的生态过程,恢复有利的生态过程,从而实现区域生态安全。
第七章1.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内涵: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就是运用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从景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自然资源的内在特征以及实际的社会经济条件出发,通过对原有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调整或构建合理的景观格局,使景观整体功能最优化,达到人的经济活动与自然过程的协同进化。
2.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景观生态规划是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研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和对策及建议。
3.景观生态设计的概念:基于生态学原理,以景观生态规划为基础,利用生物工艺、物理工艺及其他工艺,针对某一尺度的景观进行设计,使人类投入系统内较少的能量与物质,通过系统内部物质循环、能量转换获得较大的生产量、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设计具有人工特征的景观来改造、治理以及协调环境。
4.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区别第八章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借以存在的生态复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2.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广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狭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3.自然保护区设计的景观生态学原理结构与功能原理、景观异质性原理、景观格局与过程原理、等级结构原理、干扰与景观稳定性原理自然保护区的选址原则:典型性或代表性、稀有性、脆弱性、多样性、面积因素、天然性、感染力、潜在的保护价值、科研的潜力第九章1.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过程和方法(了解)2.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土地质量指标:描述土地质量及其相关的人类活动,描述土地满足人类需求的条件、这些条件的变化以及相关的人类行为。
生态指标:通常包括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水资源、立地条件、生物资源等。
生态指标反映了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的适宜性,即分析和确认其对土地资源的基本属性和演变过程的影响及结果,从生态过程分析土地利用的合理性。
经济指标:反映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在不会使土地退化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即从经济角度分析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社会指标:反映土地资源利用是否具有比较完善的社会调控体系。
环境效应指标:环境效应即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景观指标:景观结构、功能和变化等方面的指标3.景观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看一下)4.景观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