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框架结构简化计算要求
- 格式:ppt
- 大小:1.93 MB
- 文档页数:105
问题讨论3多层框架结构底层柱的计算高度问题多层框架结构底层柱的计算高度指的就是,在作结构分析时框架结构计算简图中底层柱的计算高度,它与柱的计算长度l 0不就是一个概念。
柱的计算长度l 0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中,对轴心受压构件指的就是稳定计算的长度,对偏心受压构件指的就是近似考虑二阶效应时的等效标准柱长度;在《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中,指的就是稳定计算的长度。
应该指出,影响结构内力分析结果的就是框架结构计算简图中柱的计算高度,但柱计算长度l 0的任何改变均不影响结构内力分析的结果,它只影响最后的柱配筋计算结果。
多层框架结构柱的计算高度,对于除去底层以外的上面几层从力学概念来说本来就是很清楚的,它应该就是上下两层梁的形心轴之间的距离。
但就是,梁的截面高度经常高低不等,按此规则确定柱的计算高度会使计算简图变得相当复杂。
为了简化,在计算简图习惯上取上下层楼面之间的距离作为计算高度。
除去底层柱以外,这样简化的结果误差不大。
底层柱计算高度的历史变迁: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实行“一边倒”政策期间,在建筑结构行业基本上就是以前苏联的规范规定为蓝本进行设计。
那时规范中并不存在对多层房屋底层柱计算高度的规定。
在全国范围内,当时的工业厂房主要就是单层厂房,正规的多层工业厂房框架结构主要用于电子系统的厂房,当时基本上由我院设计。
向我们提供关键设计经验的主要就是前苏联列宁格勒的设计院(第六或第五设计院,现在记不太准),她们的习惯做法就是底层柱的计算高度为底层层高加1m。
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一就是在多层厂房中底层混凝土地坪从侧向对混凝土柱有较强的约束,再加上土层对基础的约束,由于这种约束,可以近似认为到达一定深度就能将柱瞧成已就是固定端;二就是多层工业厂房与单层工业厂房不同,当时单层工业厂房的柱顶多为铰接,柱的高度就是实际高度,多层工业厂房的框架结构就是刚性节点,底层柱的计算高度应该就是楼层层高扣除梁高的一半。
多层框架房屋STAWE结构整体计算时设计参数合理选取的几点思考摘要:多层框架房屋结构设计中如何确保工程项目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在结构整体计算中的参数选取对其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针对多层框架房屋结构整体计算进行了简单思考。
关键词:多层框架房屋结构设计;安全性;合理性;经济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结构设计计算软件的成熟,结构工程师们越来越依赖结构软件的计算,虽然我国设计行业已经实行注册制度,但现阶段设计人员业务素质良莠不济,有的设计人员只知道按软件默认的参数设置进行计算,各类参数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对计算结果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建筑工程埋下了安全隐患,而且还造成了经济浪费。
在设计中,要以规范为标准,按工程实际情况,合理取舍计算参数,对所有计算结果的分析和判断,保证其数据的正确性、合理性以及科学性,待所有的数据都合理取舍后,再进行结构设计。
在目前结构计算普遍采用pkpm结构计算软件的情况下,为了保证结构计算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准确地分析和选择计算信息中各项参数显得尤为重要。
多层框架房屋结构设计中如何确保工程项目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在结构整体计算中的参数选取对其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针对多层框架房屋结构整体计算设计参数进行梳理分析。
1、水平力的夹角参数实际上是指水平力与整体坐标之间的夹角参数,建筑物的整体坐标建立以后,认为风荷载和地震力总是沿着坐标轴方向作用,将建筑物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一个角度,使结构在设定的坐标系下,风荷载和地震力作用下,处于最不利的受力状态下。
计算结果表明,在水平力夹角不是零的情况下,结果在结构整体计算中应该选择总刚度分析方法,则结构本身的周期、振型等固有特性不会改变,也就是结构的周期值、各周期振型的平动系数、扭转系数不变,但是平动系数的两个方向的分量有所改变;如果在结构整体计算中选择侧刚分析方法,结构模型的侧向刚度将随之改变,结构的周期和振型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建议在结构整体结构计算时,在各种情况下均采用总刚分析方法,不应采用侧刚分析方法。
框架结构简化计算
框架结构计算简图
杆件——用轴线表示
节点——刚接节点
层高
底层柱:基础顶面到一层梁顶其它层柱:各层梁顶之间距离跨度——柱轴线间距
框架结构在恒载作用下内力
图
--
框架结构在水平载作用下
在水平载作用下-D值法D值法——修正反弯点法
在水平载作用下内力图
-
++-
控制截面
控制截面:结构构件中需要按其内力进行配筋计算的截面
框架梁最不利内力组合
+Mmax:确定梁端底部纵筋
-Mmax:确定梁端顶部纵筋
Vmax:确定箍筋及弯起钢筋
+Mmax:确定梁下部纵筋
-Mmax:确定跨中可能的顶部纵筋
跨中纵筋跨中纵筋支座负筋
支座箍筋跨中可能负筋
│Mmax│及相应的N 、V
Nmin 及相应的M 、V Nmax 及相应的M 、V 可能大偏压
可能小偏压框架柱最不利内力组合。
§1、恒载标准值计算(1)屋面屋面表层30‰⎧⎪⎪⎪⎨⎪⎪⎪⎩防水层(刚性):厚C20细石混凝土防水 防水层(柔性):三毡四油铺小石子 找平层:15厚水泥砂浆找坡层:40厚水泥石灰焦值砂浆3找平保温层:80厚矿碴水泥 3.42 KN/m2 结构层:120厚现浇钢筋混凝土板 0.120m ×25 KN/m3=3 KN/m2抹灰层:10厚混合砂浆 0.01m ×17 KN/m3=0.17KN/m2合计 : 6.59 KN/m2 (2)各层走廊楼面水磨石地面⎪⎩⎪⎨⎧素水泥浆结合层一道水泥沙浆打底面层mm mm 2010 0.65 KN/m2结构层:120厚现浇钢筋混凝土板 0.120m ×25 KN/m3=3.0KN/m2 抹灰层:10厚混合砂浆 0.10×17N/m3=0.17N/m2 合计: 3.82N/m2 (3)标准层楼面楼面1⎧⎪⎨⎪⎩大理石面层,水泥砂浆擦缝30厚:3干硬性水泥砂浆,面上撒20厚素水泥素水泥浆结合层一道 1.16KN/m2结构层:120厚现浇钢筋混凝土板 0.120m ×25 KN/m3=3.0 KN/m2 抹灰层:10混合砂浆 0.01m ×17 KN/m3=0.17 KN/m2 合计 : 4.33 KN/m2 (4)梁自重:b ×h=300mm ×600mm梁自重(两侧抹灰,底侧在天棚抹灰上已算过):25kN/m3×0.3m ×(0.6m-0.120m )=3.6KN/m 抹灰层:10厚混合砂浆: 0.01m ×(0.60m ×2+0.3)×17KN/m 3=0.27KN/m 合计: 3.87KN/m 次梁 :b ×h=250mm ×500mm梁自重: 25kN/m3×0.25m ×(0.50m-0.12m )=2.38KN/m 抹灰层:10厚水泥砂浆 : 0.01m ×(0.5 m ×2+0.25m)×17KN/m 3=0.21 KN/m 合计: 2.59KN/m (5)柱自重:b ×h=400mm ×600mm柱自重: 25kN/m3×0.4m ×0.6m=6.0KN/m 抹灰层:10厚混合砂浆抹灰层0.010m ×(0.6m +0.4m)×2×17 kN/m3=0.34KN/m合计: 6.34KN/m (6)外纵墙自重纵墙:0.9m×0.2m×7.5 KN/m3 =1.35KN/m塑钢金窗:0.45KN/m2×2.1m=0.945 KN/m水刷石外墙面:(3.6m-2.1m)×0.5KN/m2=0.75KN/m 水泥粉刷内墙面:(3.6m-2.1m)×0.36KN/m2=0.54KN/m 合计: 3.585 KN/m (7)内纵墙自重内纵墙:(3.6m-0.6m)×0.2m×7,5kN/m3=4.5KN/m水泥粉刷内外墙面:(3.6m-0.6m)×2×0.36KN/m2=2.16KN/m合计: 6.66KN/m (8)内隔墙自重内隔墙:(3.6m-1.0m)×0.2m×7.5kN/m3=4.5KN/m水泥粉刷内外墙面:(3.6m-0.6m)×2×0.36KN/m2=2.16KN/m合计: 6.66 KN/m (9)地下一层纵墙自重纵墙自重25kN/m3×(4。
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分析由梁、柱组成的结构称为框架结构,可同时抵抗竖向及水平荷载。
建筑平面布置灵活是它的突出优点。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构件类型少,设计、计算、施工都比较简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结构形式之一,但其结构设计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本文针对结构设计计算、构造措施、设计注意事项等方面分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标签结构设计;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1、引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多层建筑也发展迅速,设计思想也在不断更新。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结构形式之一。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由楼板、梁、柱及基础4种承重构件组成的,由主梁、柱与基础构成平面框架,各平面框架再由连续梁连接起来而形成的空间结构体系。
在合理的高度和层数的情况下,框架结构能够提供较大的建筑空间,其平面布置灵活,可适合多种工艺与使用功能的要求,起到平面、立面变化的建筑效果。
框架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它们延性大、耗能能力强。
但是,在框架结构设计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概念性和实际性的问题需要设计人员予以高度重视,以确保结构设计质量。
2、结构设计2.1 正确选取重要的结构计算参数结构设计计算时,除了有合理的结构方案、正确的结构计算简图外,正确选择抗震设防烈度和场地类别、合理选取电算软件中的其他各项参数也是十分重要的。
各类房屋建筑首先应当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确定建筑类别。
对于丙类建筑,其地震作用均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计算。
对于乙类建筑,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但是抗震措施(主要体现为抗震等级)在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 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 度时,应符合比9 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计算中应严格注意地震区的划分,选取正确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这一项对地震作用效应的影响极大。
对于较高层建筑,当不考虑扭转耦联时,振型数应不小于3;当振型数多于3 时,宜取为3 的倍数,但不能多于层数;当房屋层数不大于 2 时,振型数可取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