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 2
- 格式:doc
- 大小:728.88 KB
- 文档页数:84
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科教版)第一章:压强1.1 压力的概念学习压力定义,理解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1.2 压强的计算学习压强公式,理解压强计算方法。
进行压强计算练习,巩固计算技巧。
1.3 液体压强的特点学习液体压强的特点,理解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进行液体压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第二章:浮力2.1 浮力的概念学习浮力定义,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2.2 阿基米德原理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理解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计算方法。
进行浮力计算练习,巩固计算技巧。
2.3 浮力的应用学习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进行浮力应用实例分析,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杠杆3.1 杠杆的分类学习杠杆的分类,理解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特点。
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实例。
3.2 杠杆的平衡条件学习杠杆的平衡条件,理解力矩的概念。
进行杠杆平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3.3 杠杆的应用学习杠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剪刀、钳子等。
进行杠杆应用实例分析,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简单机械4.1 滑轮学习滑轮的原理,理解滑轮的作用。
探究滑轮组的特点,学会滑轮组的计算方法。
4.2 斜面学习斜面的原理,理解斜面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进行斜面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4.3 机械效率学习机械效率的概念,理解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进行机械效率计算练习,巩固计算技巧。
第五章:功和能量5.1 功的概念学习功的定义,理解功的计算方法。
探究功的影响因素,学会计算各种情况下的功。
5.2 能量的概念学习能量的定义,理解能量的守恒定律。
探究能量的转化和转移,学会计算能量的变化。
5.3 机械能学习机械能的概念,理解机械能的计算方法。
探究机械能的变化,学会计算机械能的变化量。
第六章:声现象6.1 声音的产生学习声音的产生原理,理解声波的概念。
探究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了解声速的影响因素。
6.2 声音的特性学习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024年新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七章《电路与电流》全章;2. 第八章《电磁》全章;3. 第九章《电磁波》全章;4. 第十章《现代通信技术》第1、2节。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电路的组成、电流的形成及作用,能正确使用电流表、电压表等基本仪表;2. 了解电磁现象,掌握电磁感应、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等基本原理;3. 理解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及应用,了解现代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路图的识别与绘制、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电磁波的传播与应用;2. 教学重点:电路的基本原理、电磁现象、电磁波的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电源、导线、电磁铁、磁场演示器、收音机、手机等;2. 学具:电流表、电压表、导线、电阻、二极管、三极管、收音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活中的电路、电磁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2. 新课导入:讲解电路的基本概念、电流的形成及作用,引导学生学习电路图绘制;3. 例题讲解:讲解电路图的识别、电流的计算等,帮助学生掌握电路分析方法;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简单的电路图,计算电流、电压等,巩固所学知识;5. 课堂实验:分组进行电磁感应实验,观察电流的产生,加深对电磁现象的理解;6. 课堂讨论:讨论电磁波在现代通信技术中的应用,了解通信原理;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电路的基本概念、元件及符号;2. 电流的形成、计算及作用;3. 电磁感应现象、磁场对电流的作用;4. 电磁波的传播、应用及现代通信技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绘制一个简单的电路图,并标出各元件的名称;(2)计算给定电路的电流、电压;(3)简述电磁波在现代通信技术中的应用。
2. 答案:(1)电路图及元件名称;(2)电流、电压计算结果;(3)电磁波应用描述。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科版(10篇)八班级下册物理教案教科版(1)一、研发影响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因素打捞沉船与物体的沉浮有关,今日我们就亲自来来探究影响物体浮沉的条件。
探究过程一:将试验桌上的石蜡块、小瓶、牙膏皮分别投入水中,观看它们在水中的浮沉状况。
提问:你观看到什么情况?探究过程二:请同学们想方法转变它们的沉浮,并试试思索你是利用什么方法来转变它们原来的浮沉状况的?(同学试验,绽开进一步的探究、发觉过程)结论:掌握物体浮沉的途径:1、保持物体重力不变,增大浮力使物体上浮,削减浮力使物体下沉转变液体密度转变物体排开液体体积保持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不变,减小物体自身重力使物体上浮,增大物体自身重力使物体下沉。
(设计理念:影响物体的浮沉的因素不行能只利用老师对同学的讲授,老师的演示就能完全建立的,在本探究活动中同学不是面对老师和课能力先设计好的问题,而是需要自己去发觉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本设计中,教者想尽量用同学身边的器材如石蜡块、小药瓶、铅制牙膏皮铅笔等设计试验让同学先动手试验,再由同学自己利用观看和分析得出试验结论。
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同学各种感官的作用,使同学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从而激活自主探究的学习热忱,另一方面也能让同学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从而使“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探究过程三:探究物体在什么状况下会下沉、上浮或悬浮,即探究物体的沉浮条件研发物体的悬浮条件。
将鸡蛋放入浓盐水中,渐渐加入清水,使鸡蛋悬浮在盐水中。
转变鸡蛋放入浓盐水中的位置,观看鸡蛋悬浮时的状态。
分析鸡蛋悬浮在盐水中的受力状况结论:物体悬浮在液体中时,满意:F浮G物研发物体的下沉、上浮条件在盐水中加入,可使鸡蛋上浮。
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上浮时受力状况结论:物体在液体中上浮时,满意:F浮G物在盐水中加入,可使鸡蛋下沉。
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下沉时受力状况结论: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时,满意:F浮G物分析争论得出物体漂移时的条件:分析鸡蛋漂移在盐水中的受力状况结论:物体漂移在液体中时,满意:F浮G物状态漂移悬浮沉底上浮下沉力的关系F浮=G物F浮=G物F浮G物F浮(设计理念: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的目的是要让同学经受新学问的探究过程和物理规律的发觉过程,并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究实践,利用同学自己的试验体悟,渐渐熟悉发觉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探究的意义,引领同学在探究中积极学习,在获得学问的过程中提升素养,进展力量,在这里,老师需细心创设一系列的教学情景,老师的功夫,主要花在设疑,导疑上,最终的释疑留给同学自己解决) 多媒体演示:解释下沉、上浮和悬浮所表示的运动过程.(由同学填入物体所受浮力,强化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提出问题:产生漂移和悬浮的条件都是F浮=G,它们有区分吗?引发思索:两种状况下v排与v物关系不同(教学设计理念:在使用教学媒体时,考虑结合学校同学特征及教学的要求,选用能激活同学学习爱好、调动同学积极参与的教学媒体,让同学利用自己对情况的感性熟悉、到对问题的理性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对概念、规律的正确的认知结构,使同学对物体在液体中的五种状况(“三状态”:漂移、悬浮、沉底。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六章《光学》:6.16.5节,包括光的折射、反射、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眼睛和眼镜等内容。
2. 第七章《热学》:7.17.5节,包括温度、热量、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热值等内容。
3. 第八章《电学》:8.18.5节,包括电路、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光学、热学、电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学中的折射现象、凸透镜成像规律;热学中的热量计算、热值概念;电学中的串并联电路、欧姆定律。
2. 教学重点:光学中的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现象;热学中的温度、热量、热传递;电学中的电路、电流、电压、电阻概念及欧姆定律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光学实验器材(平面镜、凸透镜、光源等)、热学实验器材(温度计、热量计等)、电学实验器材(电源、导线、电阻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光学、热学、电学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光学、热学、电学现象。
2.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难点,结合教材例题,进行详细讲解。
3. 随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学生实验: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光学: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
2. 热学:温度、热量、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热值。
3. 电学:电路、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光学: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画出物体和像的位置关系图。
(2)热学:计算一定质量的物体温度升高所吸收的热量。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力与运动1.1 牛顿第一定律1.2 动量定理1.3 冲量与动量守恒2. 流体力学2.1 流体的压强与流速2.2 阿基米德原理2.3 浮力与浮沉条件3. 热学3.1 温度与热量3.2 热传递与热平衡3.3 热力学第一定律4. 光学4.1 光的折射4.2 透镜与光学仪器4.3 光的干涉与衍射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与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动量定理和冲量与动量守恒的原理。
2. 学习流体力学的基本知识,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关系,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与浮沉条件。
3. 掌握热学基础知识,理解温度与热量、热传递与热平衡、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概念。
4. 掌握光学基本原理,了解光的折射、透镜与光学仪器、光的干涉与衍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与应用动量定理与冲量与动量守恒的运用光的干涉与衍射现象的理解2. 教学重点:力与运动的关系流体力学中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热学中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光学现象及其原理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图示板演示流体压强的实验器材热力学实验器材光学实验器材(透镜、光源等)2. 学具:学生实验报告册绘图工具(直尺、圆规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力与运动的关系。
2. 新课内容:(1)力与运动1) 牛顿第一定律的讲解与实验演示2) 动量定理的推导与例题讲解3) 冲量与动量守恒的讲解与实验验证(2)流体力学1) 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实验演示2) 阿基米德原理的讲解与应用3) 浮力与浮沉条件的实验验证(3)热学1) 温度与热量的关系讲解2) 热传递与热平衡的实验演示3)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讲解与例题解析(4)光学1) 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与解释2) 透镜与光学仪器的原理讲解3) 光的干涉与衍射的实验观察与解释3. 课堂练习:根据新课内容,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与运动:牛顿第一定律动量定理冲量与动量守恒2. 流体力学:流体压强与流速阿基米德原理浮力与浮沉条件3. 热学:温度与热量热传递与热平衡热力学第一定律4. 光学:光的折射透镜与光学仪器光的干涉与衍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力的图示题(2)流体压强与流速的计算题(3)热学综合应用题(4)光学现象解释题2. 答案:(1)力的图示题答案(2)流体压强与流速计算题答案(3)热学综合应用题答案(4)光学现象解释题答案八、课后重点和难点解析1. 力与运动部分中的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2024年最新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电磁感应》5.1 电流的磁效应5.2 电磁感应5.3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2. 第六章《光现象》6.1 光的折射6.2 光的反射6.3 光的散射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理解光的折射、反射、散射现象及其规律;学会使用相关仪器进行物理实验。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归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光的折射、反射、散射规律的掌握;实验操作技巧。
2. 教学重点: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光的折射、反射、散射现象及规律;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磁铁、线圈、光源、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三棱镜等。
2. 学具:电流表、电压表、磁铁、线圈、光源、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三棱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电磁感应和光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1)电磁感应:1. 讲解电流的磁效应;2. 演示电磁感应实验;3. 分析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
(2)光现象:1. 讲解光的折射、反射、散射现象;2. 演示相关实验;3. 分析光的折射、反射、散射规律。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5. 小结:六、板书设计1. 电磁感应:电流的磁效应电磁感应现象磁场对电流的作用2. 光现象:光的折射光的反射光的散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电磁感应:1. 解释电磁感应现象;2. 计算给定条件的感应电流。
(2)光现象:1. 解释光的折射、反射、散射现象;2. 分析给定情景下的光学问题。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力5.1 力的概念5.2 力的测量5.3 力的作用效果5.4 力的合成与分解2. 第六章压强6.1 压力的概念6.2 压强的计算6.3 液体压强6.4 大气压强3. 第七章浮力7.1 浮力的概念7.2 阿基米德原理7.3 浮沉条件7.4 浮力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测量、作用效果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
2. 使学生了解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的计算及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液体压强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测量、作用效果、压强的计算、浮沉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气压计、浮力计、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学生互相拉扯、挤压物体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力的概念、测量、作用效果,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
3. 随堂练习:布置有关力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讲解:介绍压强的概念,引导学生学习压强的计算,讲解液体压强、大气压强的特点及应用。
5. 随堂练习:布置有关压强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讲解:引入浮力概念,讲解阿基米德原理,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浮沉条件。
7. 随堂练习:布置有关浮力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测量、作用效果、合成与分解。
2. 压强计算、液体压强、大气压强。
3. 浮力概念、阿基米德原理、浮沉条件。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力的合成与分解。
(2)应用题:压强的计算。
(3)实验题:浮力的测量。
2. 答案:详见课后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思考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掌握程度如何,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1)探讨力的作用与反作用。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6章力与运动6.1 力的基本概念6.2 力的测量6.3 几种常见的力6.4 动力学与牛顿运动定律2. 第7章流体力学7.1 流体的基本性质7.2 流体的压强与流速7.3 流体动力学7.4 生活中的流体现象3. 第8章光学8.1 光的传播8.2 反射与折射8.3 凸透镜与凹透镜8.4 光的色彩与光谱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力与运动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学习并掌握流体力学的基本知识,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3. 掌握光学的基本原理,了解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与运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光的反射与折射现象。
2. 教学重点:力的基本概念;流体的基本性质;光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牛顿摆、弹簧测力计、液体压强计、光学器材(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等)。
2. 学具:练习册、实验报告、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力与运动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力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学习力的测量及几种常见的力。
3. 例题讲解: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力与运动的关系。
4. 随堂练习:布置与力、流体、光学相关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演示:进行力的测量、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理现象。
六、板书设计1. 力与运动:力的基本概念、力的测量、几种常见的力、牛顿运动定律。
2. 流体力学:流体的基本性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体动力学、生活中的流体现象。
3. 光学: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凸透镜与凹透镜、光的色彩与光谱。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力与运动:计算物体的加速度、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流体力学:分析生活中流体现象、计算流体压强等。
光学:解释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教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力与运动1.1 力的概念与作用1.2 重力与摩擦力1.3 牛顿第一定律1.4 牛顿第二定律2. 第二章:压强与浮力2.1 压强的概念与计算2.2 气压与液体压强2.3 浮力的概念与计算2.4 阿基米德原理3. 第三章:能量与能源3.1 能量的概念与转换3.2 动能与势能3.3 机械能的守恒3.4 能源的利用与保护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力与运动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牛顿定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压强与浮力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相关公式计算压强与浮力。
3.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能量与能源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能量转换的原理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
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和运用,以及能量转换的原理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学生对于压强与浮力的计算方法的掌握,以及学生能够运用牛顿定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教材、笔记本、尺子、计算器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些与力与运动、压强与浮力、能量与能源相关的实际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学习兴趣。
2. 教材讲解:根据教材的章节内容,逐章进行讲解,通过示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和公式。
3.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典型例题的讲解,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的概念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在讲解过程中,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并共同解答,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习。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目,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在黑板上,根据讲解的内容,用粉笔写出相关的公式、概念和示例,以便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并理解。
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计算一个物体的重力。
(2) 计算一个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科教版)教案章节:第一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能够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3.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实验。
教学内容:1.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概念介绍。
2. 物质的分类方法讲解,包括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3. 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介绍,包括显微镜、试管等。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 讲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概念,给出具体例子。
3. 讲解物质的分类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或练习题进行实践。
4. 介绍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进行实际操作演示。
5. 布置实验或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概念的理解。
2. 评估学生对物质分类方法的掌握程度。
3.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教案章节:第二章力和运动教学目标:1. 了解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包括形变和运动状态改变。
3.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力和运动实验。
教学内容:1. 力和运动的概念介绍。
2. 力的作用效果讲解,包括形变和运动状态改变。
3. 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介绍,包括弹簧测力计、滑轮等。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力和运动的关系。
2. 讲解力和运动的概念,给出具体例子。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通过实验或练习题进行实践。
4. 介绍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进行实际操作演示。
5. 布置实验或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力和运动概念的理解。
2. 评估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的掌握程度。
3.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教案章节:第三章声音和光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和光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声音和光的传播特点。
3.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声音和光实验。
教学内容:1. 声音和光的概念介绍。
2. 声音和光的传播特点讲解。
第七章力一、什么是力授课时间:1课时【仪器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磁铁、铁钉、铜条、握力计、小球、弹簧、钩码、橡皮筋、木板、玻璃棒、纸屑、小车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2)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 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教学重点】力的概念【教学难点】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
【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的现象做一个调查。
通过调查,使学生认识到身边力的现象的普遍,同时将自己在课堂学到的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增加其对物理科学的兴趣。
【教学反馈】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
探索是经过某些活动完成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可通过设计观看有关力的作用的演示实验、录像以及学生自己动手的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观察中思考、学习。
学生的课堂反应积极主动,学习轻松活泼,印象深刻,掌握牢固。
二、力的描述授课时间:1课时【仪器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力的描述课件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的三要素;(2) 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3) 知道力的单位;(4)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讲解、讨论、练习与对比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严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教学难点】力的图示【教学过程】【实践活动】观看足球比赛,观察运动员踢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体会力的三要素在生活中的应用。
运动员在长传和短传时用力有何不同?收集相关资料,做一个小报告。
【教学反馈】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的过程。
本节可通过观看力的作用的录像,激发学生兴趣。
其中部分内容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通过练习对知识进行巩固。
课堂严谨而又不失活跃,学生掌握内容深刻而又牢固。
三、弹力力的描述授课地点:物理实验室授课时间:1~2课时【仪器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弹簧、弹簧测力计、钩码、钢尺、学生也可自己准备圆珠笔上的小弹簧【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弹力;(2) 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3)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力的测量原理。
【教学难点】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实践活动】课后“发展空间”中的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教学反馈】本节教学活动应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
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观察中思考、学习。
四、重力授课地点:物理实验室授课时间:2课时【仪器材料】弹簧测力计、50g钩码4个、铁架台一个、带有细线的小球、水平仪、一把直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的现象,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联系生活实际等能力;(2) 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并学会找规则物体的重心;(3)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4) 能用公式 G = mg 计算有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能利用表格的形式收集实验数据;(2)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学会用比值处理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2)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3) 通过物理知识与自然、生活现象的关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教学重点】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教学难点】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实践活动】1. 根据重垂线的原理,制作一个简单的水平仪,检查家中的家具是否放臵水平。
2. 制作不倒的“小丑”。
3 如果没有重力,生活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写出你能想到的情况,越多越好。
【课后练习】学生活动手册的练习。
【教学反馈】本节重点是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难点是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到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学生对重力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基础。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
探究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这个实验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做好这个探究实验,让学生学会用比值法处理数据,通过实验自己总结出规律。
让学生从探究过程中体会到科学研究活动的乐趣和科学方法的重要。
五、摩擦力授课地点:物理实验室授课时间:1课时【仪器材料】弹簧测力计、木块、砝码(或钩码)、木板、毛巾、棉布、装米的杯子、筷子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知道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的存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2) 知道在一般情况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3)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4) 知道摩擦力的利和弊,培养学生初步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 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及摩擦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控制变量法,体会探究过程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激发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2) 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别人的见解,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认识到交流合作的重要性;(3)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探究日常生活相关现象中的物理规律的习惯,具有把物理知识用于解释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摩擦现象,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学难点】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教学过程】【实践活动】1. 观察自行车,了解自行车上的摩擦,哪些部位是需要增大摩擦的?哪些部位是需要减小摩擦的?写出简单的报告。
2. 自己做一做“筷子提米”的实验。
3. 想一想,如果我们生活的世界中没有了摩擦,会是怎样的呢?写一篇 300 字的短文。
【教学反馈】本节学习的重点是能认识到摩擦现象,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摩擦现象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教学中,要多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直观的感性认识出发,认识摩擦现象。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是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因为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究经历和能力,本节课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究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第八章力与运动一、力的合成授课地点:物理实验室授课时间:1课时【仪器材料】橡皮条一个、弹簧测力计两个、刻度尺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合力、分力和力的合成的概念;(2) 学会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实验的探究方法;(3) 了解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实验结论;(4) 会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实验结论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过实验探究,学会怎样求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等效的物理思想。
【实践活动】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各种各样力的测量工具。
【板书】第一节合力与分力一、力与分力:一个力对物体的作用与几个力对物体的作用,如果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已知分力求合力,就叫做力的合成。
二、实验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1)提出问题:(2)制定方案:(3)分析论证:沿同一直线上两个方向相同的力的合力,其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其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沿同一直线上两个方向相反的力的合力,其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的绝对值,其方向跟这两个力中较大的力的方向相同。
二、平衡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授课地点: 教室授课时间: 1课时【仪器材料】书本、铅笔、毛巾、木板、光滑玻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并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2) 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原理,学会牛顿第一定律实验的探究方法;(3) 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经过举例理解并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从实际现象中分析并获得物理规律的推理意识。
【实践活动】在百科全书或互联网上查找有关牛顿和伽利略的资料,制作一份关于两位伟大科学家的小报告。
【板书】第二节平衡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一、二力平衡同时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若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我们就说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称为二力平衡。
二、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1)猜想:(2)制定方案:(3)结论: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的作用(或合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4)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三、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授课地点:教室授课时间:1课时【仪器材料】扣子,卡片,瓶子,小铁球,强磁铁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惯性的定义,会用惯性解释有关问题;(2) 通过观察,了解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的变化;(3)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是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4) 知道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将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大量生活实例,理解和掌握惯性;通过实例和实验探究,掌握力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实践活动】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并做好记录,写一篇题为“生活中的惯性现象”的小论文。
【板书】第三节惯性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一、惯性(1)一切物体都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我们把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