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第1课时 加法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
- 格式:docx
- 大小:153.41 KB
- 文档页数:3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精选6篇)《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篇1一、说教材(一)教学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三单元第一小节“加法运算定律”中的第1课时的内容,其内容包括:第17页的例1以及18页的“做一做”第一题、第19页练习五第1~3题的部分习题。
(二)教材地位数学中,研究数的运算,再给出运算的定义之后,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
在运算的各种性质中,最基本的几条性质,通常称为“运算定律”。
加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之一。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首先,可使学生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其次,用不完全归纳法概括出加法交换律的文字表述形式和字母形式,一方面提高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另一方面为以后正式讲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
(三)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并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2、让学生学会用符号或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四)教学重、难点掌握加法交换律,并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情景导入——观察——思考——讨论——概括——应用。
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几种教法:(一)情景教学法:创设情景,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使学生融入到数学情景中,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二)讨论交流法:掌握加法交换律及其应用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加法算式为观察点,引导学生个人探索,小组交流讨论,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讨论等实践活动,从这三组算式间的联系去发现并交流,总结规律,逐步概括出加法交换律,这样的设计基本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规律》课时练习含答案第1课时加法运算定律1.根据加法运算定律在里填适当的数或字母。
68+45=+38+n=+38 103+ =75+1032.先计算,再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468+575= 49+722= 1345+279=3.根据加法运算定律在里填适当的数或字母。
(63+89)+11=+(+11)+(+)=(a+b)+c25+68+75+32=(25+)+(+32)答案提示1. 45 68 n752. 1043 771 1624 验算略3. 63 89 a b c 75 68第2课时练习课1.在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的算式后面写出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1)65+72=72+65 ()(2)218+53+47=218+(53+47) ()2.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84+35+16 108+77+92+23356+(44+88) 612+169+313.丁杰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62页,第二天看了93页,这时还剩下138页没有看。
这本故事书共有多少页?答案提示:1. (1)加法交换律(2)加法结合律2. 135 300 488 8123. 62+93+138=293(页)第3课时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1.下面各式都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54+18=18+54 ( )14+(36+47)=(14+36)+47( )x+y=y+x()a+b+c=a+(b+c)( )2. 在计算结果相同的一组算式后面画“ ”。
(1)83+315 315+83 ( )(2)(42+81)+58 42+(81-58) ( )(3)73+64+37 73+37+64 ( )(4)206+189+94 206+89+194 ( )3. 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38+227+173 69+406+9416+75+128+25+72 214+63+37+86126+62+48 9999+999+99+9答案提示: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2.(1)( ) (2)( ) (3)( ) (4)( )3.538 569 316 400 236 11106第4课时减法的简便运算1.在○里填上“>”“<”或“=”。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单元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材第17~31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加法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乘法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简便计算(连减的简便计算)。
本单元所学习的五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
随着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在实数甚至复数的加法和乘法中,它们仍然成立。
因此,这五条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对数学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本单元在编排上有如下特点:1.将运算定律的知识集中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
3.本单元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关注方法的灵活性,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2.强调形式归纳与意义理解的结合。
3.把握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的联系与区别。
4.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提高其计算能力。
课时安排第1课时加法运算定律第2课时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第3课时连减的简便运算第4课时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第5课时乘法分配律第6课时运用乘法运算定律简便运算第7课时除法的运算性质第1课时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教材第17页例1、2及相关内容。
学校四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学校四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学校四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学校四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学校四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教案主备人:参与人:课题简单的等差数列求和个性修订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数第九题。
教学目标1.掌握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运用,使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规律,初步形成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3.通过公式推导的过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灵活性与广阔性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求和公式。
课前准备课件教学导一、导入1.谈话:同学们还记得加法交换律吗?谁能说一说?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有趣的数学公式:等差数列求和3.出示学习目标。
学提出问题(播放媒体资料):一个堆放铅笔的V形架的最下面一层放一支铅笔,往上每一层都比它下面一层多放一支,最上面一层放100支.这个V形架上共放着多少支铅笔?(课件设计见课件展示)问题就是(板书)“1+2+3+4……+10=?”(板书)等差数列求和公式1.分组讨论与分析(1)有没有简单一点的算法呢?(2)学生讨论后发表看法:可以用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来进行简算过程教这样:2、学生列式验算是不是50个101。
通过验证,的确是50个101。
你觉得这种计算计算方法怎么样?3、你还能想出其他简便算法吗?得出公式:等差数列之和=(第一个数+最后一个数)×总个数÷24、介绍高斯算法:5.公式的应用做一做:求和:(1)1+2+3+……+18+19+20=(2)1+3+5+……+15+17+19=解题的关键是数清项数,小结数项数的方法.通过本节课,你学生到了什么?练完成练习六第4、5题。
教学反思:学校四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学校四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教案过程学2.学生独立列出算式(1)(25×5)×2 (2)25×(5×2)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结果呢?3、计算下列各题,你又有什么发现?4、总结、概括规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定律知识点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定律知识点在日常过程学习中,是不是经常追着老师要知识点?知识点也可以通俗的理解为重要的内容。
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知识点发愁,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定律知识点,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定律知识点篇1一、加法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
(a+b)+c=a+(b+c)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65+93+35=93+(165+35)依据是什么?3、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
a-b-c=a-(b+c)二、乘法运算定律: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
(a×b)×c=a×(b×c)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25×78×8的简算3、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a+b)×c=a×c+b×c (a-b)×c=a×c-b×c小学生数学法则知识归类(一)笔算两位数加法,要记三条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加起;3、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二)笔算两位数减法,要记三条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减起;3、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加10再减。
(三)混合运算计算法则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定律知识点篇2一、加减法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定义: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字母表示:abba例如:16+23=23+16 546+78=78+5462、加法结合律定义: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第三单元第1课时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教学流程复习导入通过口算练习,唤起学生的认知经验,初步感知规律。
为加法运算律的教学奠定基础,做好铺垫。
1.复习旧知。
(1) 计算下面各题。
34+50= 180+25++75= 420+280=()+42050+34= 180+(25+75)= 49+34+51= 51+()+34(2)说一说:在加法算式34+50=84中,34、50和84分别叫什么?预设:34和50叫作加数,84叫作它们的和。
(3)想一想:观察第一组和第二组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预设1:第1组两个算式中的两个加数相同,前后位置不同,但它们的和相同。
预设2:第二组三个数连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结果不变。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进入第三单元的学习——运算定律,这节课先来研究“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板书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习任务一:探究加法交换律【设计意图:】本环节遵循“先观察、再交流,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然后猜想验证,讨论交流,进而发现、总结规律”这样一个思路来教学。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通过汇报探究结果,并且把探究的结果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出来,渗透了“符号化”思想,使学生理解数学的抽象性并体会了符号的简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提高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概括能力,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基础。
1.谈话引入,呈现问题师: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2.观察情境图,寻找题中的数学信息。
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预设:已知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
要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3.说一说你是如何解决问题的?(1)你会用线段图表示出所要数学信息和解答的数学问题吗?学生画出线段图,理清数量关系。
(2)学生生独立解答,说说不同思路,展示不同算法。
预设1:上午骑行的路程+下午骑行的路程=全天一共骑行的路程40+56=96(km)预设2:下午骑行的路程+上午骑行的路程=全天一共骑行的路程56+40=96(km)(3)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4)同样的一张旅行图,同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两道算式都表示把上午骑的距离和下午骑的距离加起来,所以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这说明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预设:用“=”把它们连成一个等式。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第1课时加法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教材第17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2.能运用加法交换律解答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说理、推理能力。
3.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
【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情景导入】
谈话导入:
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都称作运算。
上面这几组都属于哪种运算?(加法运算)在加法算式30+20=50中,30、20和50分别叫什么?(30和20叫做加数、50叫做它们的和。
)
【新课讲授】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正是外出旅行的好时节,李叔叔准备骑车开始一个星期的旅行。
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
米。
(出示课件)
根据所给的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应该怎样列式解答?
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解答一下吧?(生在本
子上解答)
谁起来说一下你是怎么解答的?(40+56)
还有其他方法吗?(56+40)
那这两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义?(第一个是上午和下午的路程和是多少?第二个是下午和上午的路程和是多少?得数是一样的。
)
我们可以把这两个算式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呢?(等号)
观察每组算式等号两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数没变,符号没有变,只是加数位置发生了变化。
)
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呢?这只是我们的猜想,还需要我们来验证,先请同桌之间相互举例。
哪些同学能写出像上面一样的算式来呢?
(例如:8+6=6+8等等)。
这个式子也是等式吗?数不变位置发生变化不影响计算结果。
观察这几个算式,把你观察到的可以用文字来描述一下吗?(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
)
我们给这条规律起了个名字叫加法交换律,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数,交换律还成立吗?(成立)
请你与同桌交流一下,用自己喜欢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
(○+△=△+○)
通常我们数学上可以用字母表示数。
今天我们就选字母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
a表示第一个加数,b表示第二个加数。
用字母就可以表示成:a+b=b+a 用文字表示和用字母表示你们觉得哪种更一目了然,更简洁?(用字母更简洁)。
等式左边的a和b就是等式右边的b和a,也就是数没有发生变化。
刚才我们的猜想验证了加法交换律,现在用这个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阶段练习:返回课前复习,让学生观察左右两排得数,并把相同得数的用线连起来。
30+20=50 28+72=100
38+50=88 20+30=50
72+28=100 50+38=88
学了这么多的知识,每个同学都信心十足。
敢不敢接受挑战?
【课堂作业】
1.应用加法交换律在下面□中填上适当的数。
29+17=□+29 128+□=15+□
□+□=323+186 54+x=□+□
2.填空。
(1)一个数加0,还得()。
(2)两个加数()位置,()不变,这叫做加法()。
3.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符合的画“√”。
(1)276+124=180+220()
(2)a+20=400+a()
(3)550+240=240+550()
(4)a+c=c+a()
4.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验算。
38+456= 验算:
307+348= 验算:
123+2847= 验算:
【课堂小结】
(1)这节课上,同学们个个表现都很棒,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学习热情不断高涨,数学家们总结的规律,我们也能发现,同学们真棒。
想一想我们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你有什么收获呢?
(2)看来这节课同学们对加法计算的规律了解了不少,在加法的计算过程中还有很多的规律,比如说25+32+75怎样计算更简便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的思考来迎接下一节课吧!
【课后作业】
1.教材第19页练习五第2题。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1课时加法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
40+56=96 56+40=96
40+56=56+40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a+b=b+a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