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实务:向客户赠送商品的会计处理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6
赠送物品的涉税处理一、增值税方面。
对于以缴纳增值税为主的纳税人,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的规定,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应视同销售货物。
因此,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作为礼品赠送他人时,应视同销售缴纳增值税。
对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来说,所赠送的属于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的进项税可以抵扣。
但赠送给个人的外购货物,其进项税是否也可以抵扣?《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条的规定,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二条规定,个人消费包括纳税人的交际应酬消费。
将购进的货物作为礼品赠送他人属于用于个人消费。
由此有种观点认为:购进货物用于赠送给个人的进项税不能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其实该观点值得商榷。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二条中关于对“个人消费”的解释是针对《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条,用于“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也就是说,购进货物用于纳税人的交际应酬消费,其进项税不允许抵扣。
而纳税人将外购货物用于个人消费(包括交际应酬消费)与将外购货物无偿赠送给个人,并非是同一个概念。
外购货物用于个人消费并不视同销售,而外购货物无偿赠送他人应视同销售。
其实,仔细分析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改变用途的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无论是用于内部还是外部,都应作视同销售处理;而对于改变用途的外购货物或应税劳务,若是用于外部的,即用于投资、分配或无偿赠送,应视同销售处理,其进项税允许抵扣;若是用于内部的,即用于免税项目、非应税项目、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不应视同销售处理,其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对已经抵扣的进项税应作进项税额转出。
在无偿赠送货物视同销售计税价格的确认上,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六条的规定,发生视同销售时,按下列顺序确定销售额:按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按其他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按组成计税价格确定。
赠品依赠送方式不同会计和税务处理也存在区别。
第一种方式是单独赠送。
常见的是把货物作为纪念品、宣传品、样品单独赠送给客户,带有一定促销和增进联系之功利目的。
与捐赠的无功利性又有所区别。
会计实务中货物无论是购入取得还是自制取得,领用时均按成本价和应交税费计入“销售费用”或“管理费用”。
增值税法和所得税法则按视同销售处理。
例:某奶制品大型企业(一般纳税人)在节日之际,为推广品牌形象,和某知名广告公司联合向全市60岁以上离退休军人和教师开展赠送奶制品活动。
共赠送老年人特供奶制品5000箱,每箱市场价格税为60元,实际成本45元。
支付广告公司劳务费2000元。
由于上述赠品是为宣传企业形象而发生的一种广告宣传支出,会计处理如下:借:销售费用—广告业务宣传费278000贷:库存商品225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51000银行存款2000根据《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一方面以货物作广告样品的应视同销售处理,调增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应增加纳税所得额75000元[5000*(60-45)]。
另一方面对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如果当年销售收入(含视同销售收入)为100万元,当年仅发生一次广告宣传活动,则准予税前扣除的此项销售费用为15万元,多列的12.8万元应调增所得额。
第二种方式是捆绑销售,赠品与卖品属同类商品。
这种赠送以销售为前提和条件,属有偿赠送,实质上是销售折扣。
如买五赠二可视为销售七件产品,虽然单价降低了,但销售收入中已经涵盖了赠品的销售收入。
会计实务中按实收金额记收入和销项税金,按七件结转销售成本;税法上对赠品也不视同销售处理,但要求发票按七件开具,并注明2件为折扣,赠品未在发票上注明或另开红字发票的则不得冲减收入,即赠品要视同销售征增值税和所得税。
第三种方式是捆绑销售,赠品与卖品不属同类。
企业收到赠品入库的会计处理方法
1.记录赠品的入库
赠品入库时,应该按照赠品的实际市场价值进行入库记录。
如果企业能够获取赠品的市场价值信息,就直接按照市场价值进行入库记录;如果没有市场价值信息,可以根据其他类似赠品的市场价值进行估计。
入库记录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存货(或其他适当的科目,如赠品库存)
贷:收入(或购买支出)
2.记录赠品的销售
企业可以选择将赠品出售给客户,或者作为促销活动的一部分赠送给客户。
无论是出售还是赠送,都应该按照赠品的实际市场价值进行销售记录。
销售记录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收入(或其他适当的科目,如赠品销售收入)
贷:存货(或其他适当的科目,如赠品库存)
3.记录赠品的折旧
如果企业决定将赠品保留并使用一段时间,赠品的价值将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而减少。
在每个会计期间结束时,应该根据赠品的预计使用寿命和残值,计算出赠品使用的会计年限,并计提赠品的折旧费用。
折旧记录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折旧费用(或其他适当的科目)
贷:累计折旧(或其他适当的科目)
4.记录赠品的报废
当赠品达到预计使用寿命并不再具有价值时,应该将赠品报废。
报废时,应该按照赠品的残值进行处理,将赠品的价值从资产中清除。
报废记录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累计折旧(或其他适当的科目)
贷:资产(或其他适当的科目)。
【tips】本文由梁志飞老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
会计实务-买一赠一方式销售的会计和税务处理
买一赠一方式销售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时,既卖又送的方式,属实物折扣销售行为。
一、会计处理
企业根据所在类型执行会计制度的情况分别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以及《财政部关于增值税会计处理的规定》(财会〔2016〕22号)核算。
买一赠一获得赠品的前提是必须购买相应的商品,并不是无偿的。
二、税务处理
(一)增值税
赠送在增值税处理上视同销售货物,计算缴纳增值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令2008年第50号)第四条(八)项规定: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视同销售货物。
(二)企业所得税
买一赠一方式在企业所得税处理上,该送不作为赠送处理,而是含在总的销售收入之中,并加以分配。
可见在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处理上,对该送的规定不同。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号)第三条规定:企业以买一赠一等方式组合销售本企业商品的,不属于捐赠,应将总的销售金额按各项商品的公允价值的比例分摊确认各项
的销售收入。
所谓捐赠,也称对外捐赠,《财政部关于加强企业。
【tips】本文由梁志飞老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会计实务-销售商品时附赠客户其他商品在会计以及税收上如何处理,如何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Q:我公司在销售电器时,每销售一台电器时附赠客户一桶食用油,附赠的食用油是否可以作为宣传费处理?
A:贵公司的这种做法属于促销赠品形式,即销售主商品的同时赠送从商品,它不应属于宣传费的形式。
对于类似买一赠一、买主赠从的促销活动,其中的赠送并非无条件,而是以买主商品为前提,所以应当把买和赠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处理,采用类似于捆绑销售的方式进行会计处理,将买主商品部分的总价确认为销售收入,所售出商品和附送赠品的成本均转为营业成本,不用单独把其中的赠品成本确认为销售费用。
另外,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号)的规定,企业以买一赠一等方式组合销售本企业商品的,不属于捐赠,应将总的销售金额按各项商品的公允价值的比例来分摊确认各项的销售收入。
在开具发票方式上,由于销售主商品的同时赠送从商品,这种赠送是企业促销的正常交易,属于捆绑销售或降价销售,要免掉促销商品(从商品)的税款,开票时可以考虑将赠送商品的价格体现在商业折扣上,如企业销售主商品1000元的主商品,赠送100元的从商品,在开具发票时,开具主商品1个,金额1000元,另开具从商品,金额100元,然后在同一张发票上体现100元的折扣。
即:发票第一行开具主商品1000元,第二行开具从商品100元,第三行开具折扣100元,这种开票方式是合理的。
这样。
无偿赠送和有偿赠送的会计及税务处理研究王树英摘要:在会计实务中有时会遇到“赠送”的经济活动,在税法中“无偿赠送”和“有偿赠送”各有不同的规定,如何正确区分和处理该项业务,使许多会计人员一直感觉困惑。
本文结合会计和税务,通过案例分析,详细解析此两种情况下的实务处理,以期为会计人员释疑解惑,提供参考。
关键词:有偿赠送;无偿赠送;视同销售;买一赠一一、引言关于“赠送”行为,在当前经济活动中常会遇到。
赠送分为无偿赠送和有偿赠送,这两种赠送方式下的会计和税务处理是不同的。
必须根据实际业务具体分析,清楚识别是无偿赠送还是有偿赠送,才能更准确地使用相关税法和会计知识,正确地进行实务处理,避免出现涉税违规问题。
二、相关法律法规分析在我国的有关税法中对赠送事项有一些规定,例如在《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政部令第65号)中第四条规定:“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视同销售货物。
”符合此规定的“无偿赠送”业务必须视同销售行为,按照所赠送物品的市场公允价格计算并缴纳增值税。
在国税函〔2008〕875号文件中第三条规定,“企业以买一赠一等方式组合销售本企业商品的,不属于捐赠,应将总的销售金额按各项商品公允价值的比例,分摊确认各项的销售收入。
”从此规定中我们清楚知道,对于企业的“买一赠一”等组合销售行为是不属于捐赠行为,是正常的采取组合销售方式的一般销售行为,与捐赠行为毫无关系,但要求把总的销售额按此销售所涉及的各种商品和赠品公允价值的比例进行分摊后,再确定各种商品和赠品的销售收入。
另外,在冀国税函〔2009〕247号文件中的第二条,也规定了企业在促销中,采取以“买一赠一”、购物返券、购物积分等方式组合销售货物的,就其实际收到的货款征收增值税。
在这条规定中更加明确只对“实际收到的货款”征收增值税,而“实际收到的货款”就是主货物的销售款,赠品是随着主货物赠出的且对赠品本身是没有另外收取销售款的,这项规定也就是说对赠品不征收增值税,属于正常的销售行为。
买一赠一销售方式的会计处理
例:A厂采用“买一赠一”方式销售甲产品1万件,产品销售收入为20万,销项税为 3.4万元,同时赠送乙产品1万件,市场价为2万元,成本为1万元。
对于这个例子,我们主要是要确定增值税的销项税额。
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规定:“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应视同销售货物,计算征收增值税”。
企业赠送的产品要么是自己生产(包括委托加工),要么是购入的,其进入企业的时候,必定带来进项税,如果其减少,不产生销项税,那么其原进项税就不能抵扣,而赠送行为是销售行为,因此必须计算其销项税额,用于抵扣其原进项税额,否则,可能出现用其他货物的销项税额抵扣赠送货物的进项税额,这不符合增值税原理。
如果赠送行为不征税,企业就可以相互利用赠送逃避流转税。
销项税=20X17%+2X17%=3.4+0.34=3.74万元
营业外支出=1+2X17%=1.34万元
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 23.4万元
营业外支出 1.34万元
贷:销售收入 20万元
应交税金--增值税(销项税) 3.74万元
存货 1万元
小编寄语:会计学是一个细节致命的学科,以前总是觉得只要大概知道意思就可以了,但这样是很难达到学习要求的。
因为它是一门技术很强的课程,主要阐述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方法。
诚然,困难不能否认,但只要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最后加上勤奋,那样必然会赢来成功的曙光。
天道酬勤嘛!。
自己公司的产品用作礼品赠给客户的会计账务处理企业自产的礼品给客户,具体给的方式不同,将会导致不同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处理,同样也会导致不同的会计处理。
另外,礼品如果是应税消费品的,比如礼品酒或高档化妆品礼盒等,还会涉及到消费税的问题,下文暂不阐述。
一、礼品的增值税处理礼品的赠送,在实务中分为无偿赠送和有偿赠送,而有偿赠送的根据发票开具的不同又有差异。
(-)无偿赠送依照《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规定,企业将外购、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的,应视同销售缴纳增值税。
无偿赠送,包括企业宣传推广的随机赠送,也包括向新老客户赠送的样机等。
用于扶贫捐赠符合规定的,免征增值税。
(二)有偿赠送所谓"有偿赠送",通常是有一定前提条件的,比如"买一赠一"等促销活动、物业公司给予的提前交物业费赠送米面油等。
本来,依照规定,只有“无偿赠送"才需要视同销售缴纳增值税。
但是,实务中有时对于“无偿赠送"与"有偿赠送”却不好区分。
按照我国"以票控税"的传统,最后又回到了发票的开具上。
按照理解,"有偿赠送"其实是一种商业折扣,只是以实物的形式进行的,因此,要求发票开具需要按照规定的要求体现商业折扣,只有满足了规定要求,才能按照折扣后的金额计税,即"有偿赠送”的部分就通过折扣的形式不缴税了。
否则,就需要按照视同销售计税。
政策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折扣额抵减增值税应税销售额问题通知》(国税函[2010]56号)规定:纳税人采取折扣方式销售货物,销售额和折扣额在同一张发票上分别注明是指销售额和折扣额在同一张发票上的"金额"栏分别注明的,可按折扣后的销售额征收增值税。
未在同一张发票"金额"栏注明折扣额,而仅在发票的"备注"栏注明折扣额的,折扣额不得从销售额中减除。
让利、送券、返利销售商品的纳税筹划方案商品促销方式基本上是让利、送购物券和返还现金这三种。
那么,三种促销方式哪种更加节税,对经营者更加有利呢?让我们通过下面这个例子来分析一下我们假定一家企业以销售10000元的商品为基数,参与该次活动的商品购进成本为含税价6000元。
经测算,企业每销售10000元商品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工资和其他费用为600元。
方案一:让利(折扣)20%销售商品,即企业将10000元的货物以8000元的价格销售,或者企业的销售价格仍为10000元,但是,在同一张发票上反映折扣额为2000元。
方案二:赠送20%的购物券,即企业在销售10000元货物的同时,另外再赠送2000元的购物券,持券人还可以凭购物券购买商品。
方案三:返还20%的现金,即企业销售10000元货物的同时,向购货人赠送2000元现金。
首先,我们对三种方案的增值税税负情况进行分析。
方案一:让利20%销售商品因为让利销售是在销售环节将销售利润让渡给消费者,让利20%销售就是将计划作价为10000元的商品以8000元的价格销售出去。
假设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应纳增值税额为:(8000-6000)÷(1+17%)×17%=291(元)方案二:赠送价值20%的购物券消费者每购买10000元商品,商场赠送2000元购物券,可在商场购物,实际上是商场赠送给消费者价值2000元的商品(其购进价格为1200元)。
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这种赠送属于“视同销售货物”,应按规定计算缴纳增值税。
该业务比较复杂,将其每个环节作具体的分解,计算缴税的情况如下:(1)公司销售10000元商品时,应纳增值税为:10000÷(117%)×17%-6000÷(117%)×17%=581.2(元)(2)赠送2000元的商品,按照现行税法规定,应视同销售处理,应纳增值税为:2000÷(117%)×17%-1200÷(117%)×17%=116.24(元)合计应纳增值税为:581.2+116.24=697.44(元)方案三:返还20%的现金应纳增值税额为:[(10000-6000)÷(117%)]×17%=581.2(元)将以上计算进行汇总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方案一的增值税税收负担最低。
向客户赠送商品的会计处理
君不见“无打折不购物”不经意深入老百姓的心中,让利促销成了商业企业在零售环节常用的不二的销售策略。
常见的让利方式包括打折销售、购买商品赠送实物、积分、抵用券等。
会计人员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企业的让利促销行为,下面我们分析一下不同情形下赠送实物商品的会计和税务处理。
一、企业向不定向人群免费发放企业实物商品的会计和税务处理
企业为了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销量,以自身的商品向社会公众免费发放,作为市场推广之用。
案例1:H公司(一般纳税人)为了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销量,管理层决定以外购的商品在地铁站等人流密集的地方向不定向人群无偿发放,2012年5月份,合计向外发放A库存商品(外购)1000件,每件购入不含税成本20元,进项税额已经认证抵扣,该库存商品的对外销售不含税价格为25元/件。
1、增值税纳税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第四条“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的下列行为,视同销售货物:”中的第八款“(八)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
”H公司该行为属
于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应当缴纳增值税。
根据实施细则第十六条“纳税人有条例第七条所称价格明显偏低并无正当理由或者有本细则第四条所列视同销售货物行为而无销售额者,按下列顺序确定销售额:”中的第一款“(一)按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可以得出,增值税视同销售的销售额应当为A产品对外销售25元/件。
按照上述规定,H公司无偿发放A产品行为的销项税额计算如下
销项税额=25×1000×17%=4250元
2、会计收入确认和所得税收入的确认
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将非现金资产(外购、委托加工或资产)用于投资、作为样品送给他人等,由于非现金资产的所有权发生了转移,应当按照公允价值确认损益或利得。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28号)第二条第一款“用于市场推广或销售”视同销售,其第三条规定“企业发生本通知第二条规定情形时,属于企业自制的资产,应按企业同类资产同期对外销售价格确定销售收入;属于外购的资产,可按购入时的价格确定销售收入。
”注意,这里对于外购资产视同销售并未强制一定要以购入价确认当然也可以按照公允价确认收入。
结合准则和所得税的规定,为了减少差异,企业按照公允价值确认会计上的收入
和所得税的视同销售收入,使其保持一致。
本例确认收入均为25×1000=25000元,不须就该行为做所得税纳税调整。
3、会计分录如下:
视同销售时:
借:销售费用 29‚250.00 (为了提高公司产品的销量,与收入相关,不属于营业外支出)
贷:主营业务收入 25‚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4‚250.00
结转销售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20‚000.00
贷:库存商品-A商品20‚000.00(20×1000)
4、个人所得税纳税分析:根据《关于企业促销展业赠送礼品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11]50号)第二条第一款规定,企业在业务宣传、广告等活动中,随机向本单位以外的个人赠送礼品,对个人取得的礼品所得,按照“其他所得”项目,全额适用20%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
二、销售时赠送商品的会计和税务处理
案例2:J公司(一般纳税人)为了提高产品销量,管理层作出以下促销决定:顾客购买公司产品A一件即赠送产品B一件。
产品A的购入成本为100元,产品B
的购入成本为30元,产品A对外销售价格为含税价175.50元。
产品B对外销售价格为含税价52.65元。
2012年6月份,合计对外销售产品A 10000件同时赠送产品B10000件。
1、增值税纳税分析
客户只有在以175.5元购买产品A一件的情况下,方可取得赠送的产品B一件,因此该赠送行为不属于实施细则第四条第八款中的无偿赠送行为,应当看成是企业以175.5元捆绑销售产品A+B,因此企业应当在开具销售发票时将产品A和产品B在一张发票上反映,每份总价税合计为175.5元。
2、会计收入的确认和所得税收入的确认。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号)第三条规定,企业以买一赠一等方式组合销售本企业商品的,不属于捐赠,应将总的销售金额按各项商品的公允价值的比例来分摊确认各项的销售收入。
这证明了所得税的处理也承认了该行为属于捆绑销售行为,不属于828号文中的视同销售行为。
由于会计核算不要求按照就每项商品收入设明细账核算,因此确认收入时只需按照收取的价款确认收入和销项税,结转成本时按照产品A+B的合计成本就转即可。
所得税方面同样没有这样的要求。
如果一定要计算出各自,那么按照875号文的规定
每件产品A的含税售价应当是175.5×[175.5/(175.5+52.65)]=135元
每件产品B的含税售价应当是175.5×[52.65/(175.5+52.65)]=40.5元
会计分录如下:
确认销售收入时:
借:银行存款 1‚750‚0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1‚500‚000.00(产品A为1‚153‚846.15元,产品B为346‚153.85元)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50‚000.00
结转成本时:
借:主营业务成本 1‚300‚000.00
贷:库存商品--产品A 1‚000‚000.00(100*10000)
库存商品--产品B 300‚000.00(30*10000)
3、个人所得税纳税分析:根据《关于企业促销展业赠送礼品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11]50号)第一条第二款的规定,企业在向个人销售商品(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同时给予赠品,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小编寄语:会计学是一个细节致命的学科,以前总是觉得只要大概知道意思就可以了,但这样是很难达到学习要求的。
因为它是一门技术很强的课程,主要阐述
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方法。
诚然,困难不能否认,但只要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最后加上勤奋,那样必然会赢来成功的曙光。
天道酬勤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