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 道德与法治 《公民意味着什么》
- 格式:docx
- 大小:18.81 KB
- 文档页数:5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3《公民意味着什么》教学设计本课教学内容是公民意识教育,旨在引导小学六年级学生认识公民身份的基本内涵,唤起和强化对中国公民身份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提高个人的公民道德水平和民主意识,养成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的良好惯。
教学目标包括:1.知识与技能:理解法律规定的“公民”的含义,掌握中国公民身份的确认方法,懂得如何提高自身的公民素质;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探究、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阅读与分析材料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强化对中国公民身份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感悟公民与祖国的血肉联系,重视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的提高,养成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的良好惯。
学生在认知结构方面可能倾向于“人”的说法,未能在法律上、权利与义务的角度上了解公民的含义。
情感和理性方面的发展尚不平衡,关于公民义务的道理可能对部分学生来说会难以理解。
教师需要通过创设情境、观察学生平时的表现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研究起点和研究风格,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Due to the large number of only children in this n of teenagers。
their sense of social XXX.XXX as a carrier。
XXX' XXX。
and practical XXX。
By using methods such as creating s。
n。
case analysis。
and group ns。
the XXX.XXX' sense of citizenship.XXX process includes news playback。
ning。
XXX and use resources such as PPTs to enhance learning。
The purpose is to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XXX.述条件,就可以通过自愿申请的方式取得中国国籍。
《公民意味着什么》观评报告听了杰老师的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一课时《公民身份从何而来》一课,我认为亮点颇多。
杰老师让学生通过不同场合身份的变化,感触在生活中不同的角色,产生社会意识。
从而引起学生对身份一词的关注,从而导入新课。
接下来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了解公民一词的起源和发展及在我国和其他国家的发展。
初步了解这一法律定义,为后边的课程做好知识的铺垫并引起学生的兴趣。
通过机场边检处的场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公民与国籍之间的双向联系。
使学生对公民这一特殊的法律身份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通过对跨国组合家庭走哪个通道的探讨,不留痕迹地让学生明白我国国籍取得的两种方式。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孩子的法治意识,明白一切都有法律的依据,在教师引导下对我国的国籍法有初步的了解。
最后通过对身份卡的分析,开动学生的思维,再次强化国籍和公民之间的联系。
整堂课以跨国组合家庭为线索,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感觉就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整体上说是一堂成功的课。
之所以说是一堂好课,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得出的结论:一、彳壬务目标定位准确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但选用什么样的材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
本节课选用跨国组合家庭为载体,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公明和外国公民,理解我国国籍的两种获取方式。
这节课围绕我国国籍法中的相关条款展开交流学习。
二、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这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罗列,更多的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
并不断的去引导学生分析现实问题。
在掌握基础知识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杰老师的课一直在培养学生这种能力。
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
三、教学的设计与生成相得益章教学活动本来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正是通过师生间,生生间不断的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
从而创生出一节优秀的课。
3 公民意味着什么一、请你来填空。
1.我们的身份在不同的场合会发生,但是,有一个身份是共同的,那就是。
2.为了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公民的身份,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便利公民进行社会活动,维护社会秩序,国家为每个公民确定了公民身份号码——每个公民唯一的、的身份代码。
3.日常生活中,警察基于履行职责的需要,依法查验居民身份证,我们必须配合,这是我们作为公民的。
4.为国家富强、作出自己的贡献,是我们作为中国公民的使命。
5.中国公民不仅应当在中国遵守法律,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学习、工作、旅游,也应当遵守当地法律,当地的风俗习惯。
二、精挑细选。
1.下列关于国籍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外国人愿意遵守中国的宪法和法律,并具备一定条件,可以经申请批准加入中国国籍。
B.父母一方为中国公民,那他们的孩子可以请加入中国国籍。
C.出生于哪个国家,就有哪个国家的国籍。
D.中国公民在他国获得他国国籍,则视为自动放中国国籍。
2.公民身份号码由18位数字组成,各有不同的含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1——6位是顺序码B.第7——14位是地址码C.第15——17位是出生日期码D.第18位为校验钙,如果校验码为10.则用X代替3.下列说法情误的是( )A.身份证最好不要借给他人使用B.身份证复印件上要写明用途C.身份证丢失,要及时到公安机关挂失D车票、快递单、购物小票等单据没有用处的话可以随意乱扔4.世界上侨民最多的国家是( )A.美国B.中国C.澳大利亚D.俄罗斯5.中国公民如果在海外遇到紧急情况,可以拨打( )热线电话求助。
A.12318B.12312C.12308D.12345三、我是小法官。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1.居民身份证可以证明我们的身份。
()2.我们满18周岁才可以领取居民身份证。
()3.人的年龄不同,其身份证的有效期也是不一样的。
()4.我国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
()5.在火车站,警察要查验我们的身份证,我们可以不配合。
道德与法治课《公民意味着什么》观课心得体会聆听了三位老师同课异构,都上的是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公民意味着什么》(第二课时)。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
来自三所不同学校的三位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选择了不同的切入点,不同的构思,不同的设计风格,不同的教法,不同的实施途径,但大家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突破点都是一致的,达到的效果也都是完美的。
这三节课堂通过深入浅出的活动设计,引导学生明确公民身份和国家密切相关,了解作为一个公民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获得了在场全体老师的一致认可。
置身于课堂中,倾听着老师们精心准备的课,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让我学到了很多,引发了我对自己课堂最优化的思考。
一、程老师的课精准、精彩。
1.老师适时、适度的引导、点拨,把学生的学习、汇报引向深入,引向精确,引向精彩。
2.教学设计有梯度,有情景,有收有放、扶放适度。
3.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运用微笑、语言、手势等多元评价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4.教学线索清晰:课前激情导入、歌曲欣赏;课中资料补充、脸贴小国旗、配乐诗朗诵、观看视频;课后自主设计行为公约、争当合格小公民、面对国旗集体宣誓 ................... 这些环节,环环紧扣,层层深入,一个比一个精彩!一节课,多渠道、多方位、多举措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激发了学生作为中国公民的认同感、自豪感、幸福感,升华了主题。
二、吕老师的课亲切、自然。
1课前师生相互介绍,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初次见面的学生倍感亲切。
5.教学目标明确,师生多效联动,把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6.多层次地激发了学生作为中国公民的自豪感。
7.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在为祖国骄傲的同时,争作一道靓丽的、文明的个人名片,让祖国也因为我们新时代的有为少年而自豪。
3.《公民意味着什么》第1课时:公民身份从何而来一、教材分析《公民意味着什么》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是公民》第3课的内容。
基于学生思维领悟能力和价值判断水平,这册采取集中的法治教育专册的方式。
而第二单元“我们是公民”,以公民这一最基本的法律身份作为线索,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本课由三个板块组成。
第一板块的话题是“公民身份从何而来”,引出国籍和公民身份的联系;第二板块的话题是“认识居民身份证”;第三个板块话题是“我是中国公民”。
本课目标就是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在活动中引导认识公民,理清公民和国籍的关系,初步形成珍惜中国公民身份意识。
二、学情分析中低段的规则和规范的教育、基本文明素养的培养,六年级的孩子已有一定的纪律、规则意识。
但六年级法治专册内容,很多法律知识,专业术语,学生还是比较陌生的。
教学时将法治教育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在尊重法律知识准备性的基础上,将“法言法语”转化为“童言童语”。
三、课时安排:3个课时四、教学目标(第1课时)1.在“身份巧通关”的活动中掌握公民的内涵2.在“角色模拟”“小小国籍管理员”活动中理清公民和国籍的关系;知道中国国籍获得的方式和丧失。
3.初步形成珍惜来之不易的中国公民身份的意识。
五、教学的重难点教学的重点即难点:理清公民和国籍的关系;知道中国国籍获得的方式和丧失。
六、教学准备老师:教学课件;学生:四个小伙伴模拟角色扮演七、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 初识“公民”1.情境导入:这节课老师带来了一个学习小伙伴。
听,她来了:(语音)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学习小伙伴,小叮当。
初次见面,我们玩一个我说你猜的游戏:在家里,我们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是积极能干的孩子;在学校,我们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是认真学习的学生;在商场,我们购买喜欢的商品,是认真挑选的顾客。
你有什么发现吗?预设1:在不同的场合身份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预设2:公民。
2.揭题:那什么是公民呢?公民身份又从何而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公民身份从何而来活动一:身份巧通关(1)小叮当,她和家人去国外旅游,在机场边检处办理通关手续;她发现这里分为“中国公民”“外国人”等不同的通关通道。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3《公民意味着什么》(第1课时,公民身份从何而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公民意味着什么》是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三课时的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公民身份的来源,从而认识到作为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公民意识,但对公民身份的来源和意义还不够清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更深入地理解公民身份,从而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公民身份的来源,认识到成为公民的意义。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公民意识。
3.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使学生明白遵守法律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四. 教学重难点1.公民身份的来源。
2.公民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公民身份的意义。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公民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图片。
2.制作课件和教学道具。
3.安排教室座位,便于学生讨论和交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的国旗、国徽等象征国家权威的标志,引导学生产生自豪感,进而引出公民身份的话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案例,让学生了解公民身份的来源。
案例可以是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如古代的诸侯割据、近代的革命等。
通过分析案例,使学生认识到成为公民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案例思考以下问题:a.公民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和能力?b.公民应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c.公民如何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每组讨论后,选代表进行分享。
教师点评并总结。
4.巩固(5分钟)利用教学道具,如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卡片,让学生进行互动游戏。
通过游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公民身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