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读后感1500字
- 格式:docx
- 大小:14.39 KB
- 文档页数:4
《史记》读后感(集合15篇)《史记》读后感1《史记》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倾其一生心血创作的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
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它还能够比较全面、客观的反映历史面貌。
在司马迁笔下,一个个人物都栩栩如生,有自己独特鲜明的个性。
平淡简洁的语言,却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当时,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
他的文字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让读者跟着他慢慢走,静候势态的发展……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我看到了唐朝的繁荣景象,秦始皇的残暴,还有崇武的汉武帝;看到了皇宫里的那些奇珍异宝,官场的勾心斗角,百姓的生活;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硝烟弥漫、汉武帝挥兵抗击匈奴的尘土飞扬……《项羽本纪》是《史记》中很精彩的一篇。
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
读者们作为旁观者,依然不由自主的融入其中,感受那一切。
“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垓下之围”、“乌江自刎”等故事,相信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项羽有太多的遗憾,或者说……本该成为英雄,却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
面对秦军,是他率领江东的子弟以少胜多,震慑诸侯;面对危难,置之死地而后生……乌江自刎,项羽抛开属于他的一切。
舍生取义是项羽离开乱世的方式,但他何曾知道,自负,毁了他的一切……《史记》读后感2我敬佩司马迁能把《史记》写得那么深动敬佩《史记》当中的每一个英雄人物敬佩中国拥有那么丰厚悠久的历史,史记的读后感。
今天我终于把厚厚的一本《史记》读完了读完这本书后我的收获还真是不小。
们先看看尧吧!其父帝喾死后,位置本来是传给尧的哥哥,结果《史记》说哥哥"不善崩"了,弟弟尧就上了位,史记读后感。
史记读后感1500字史记读后感1500字(精选8篇)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史记读后感1500字(精选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史记读后感1500字篇1在浩瀚如烟的中华古典名著中,历史著作无疑是最璀璨的明珠!拜托各位。
历史记录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史,正因为如此才给我们留下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生息,发展的清晰脉络,也留下了一部部浸透着古人的心血和智慧的历史典籍。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
《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
《史记》包罗广泛,体大思精,被列为"二十四史的开篇之作。
我在假期学习之余,通览了《史记》收获不少,读了它仿佛自己置身其中,从夏开始到汉朝,历史事件人物都历历在目。
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繁荣的唐朝、残暴的秦始皇、崇武的汉武帝…我仿佛真的看到了皇宫的真奇异宝,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秦始皇焚书坑儒的销烟、汉武帝挥兵抗击匈奴的战争场面;有的看着令人心旷神怡《史记》,有的看着令人神情紧张,有的看着令人无可奈何…作为一部历史著作,由于它能够比较全面、客观的反映历史面貌,人们一直誉之为"实录",称赞作者"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史记》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作者在历史的写作中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表达了他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清醒认识和强烈的爱憎,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一系列历史人物,使之成为科学历史著作和优美传记文学的巧妙结合,鲁迅所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恰当地指出《史记》这一特点。
《史记》读后感1500字4篇《史记》读后感1500字一历史是一座巨大的宝藏,智慧之人善于从中挖掘经验和长处,以便借鉴和学习。
历史是一为和爱又不是为威严的老人,他的口袋里装着无数无价的珍宝,那是智慧和思想的产物,了得到这些珍宝就必须翻开历史的长卷孜孜不倦的学习学习。
最近这段时间,我在图书馆借了一本《白话史记读本》,读了之后十分感叹司马迁的文学功底和该书的史学价值,在读的过程中,我不仅了解到了很多以前没有留意过的历史,还扩充了我对历史的知识面。
很多人只知《史记》是一部记载历史的书籍,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书的名称由来。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史记》的作者为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司马迁善于选取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揭示人物的性格及内心世界。
也善于用人物各自的行动显示其性格的特征。
如写石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
”通过这一小事,石庆的谨小慎微的性格以及伴君如伴虎的心情,跃然纸上。
如《项羽本纪》中“鸿门宴”一节,是消灭秦帝国后起义军中两个集团的内部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后的第一次面对面的较量。
在刀光剑影中纠集着项羽集团和刘邦集团的矛盾,项羽集团内部主战、主和派的斗争,项羽是这些矛盾的结集点。
从项羽对种种矛盾的处置,显示出他的幼稚、仁慈、坦率种种心理因素,而刘邦在这一场面中也显示了他的灵活、狡诈的性格特点。
司马迁在通过人物的对话、独白中也成功地显示了人物的性格和声音笑貌。
如写刘邦和项羽都见过秦始皇的出行,项羽在观秦始皇渡浙江时,脱口而出说:“彼可取而代也”,显示出他的雄心勃勃,又看出他的无所顾忌、心口如一的坦率性格;而当刘邦在咸阳见到秦始皇出行场面时却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说得委婉曲折,垂涎于至尊之位的心思也揭示无遗。
史记的读书笔记1500字(通用10篇)史记的读书笔记1500字篇1《史记》读书笔记《史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巨著,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
这本书记录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文学等多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对司马迁的写作手法和思想深度表示敬佩。
首先,司马迁在《史记》中采用了多种叙事手法,如纪传体、通史、纪事本末体等,使得整本书的结构非常严谨,叙事清晰。
同时,他还采用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使得整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广泛的历史知识。
其次,司马迁在《史记》中深入探讨了历史的发展规律和人性,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观点,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种思想深度和哲学思考使得《史记》不仅仅是一部史学著作,更是一部文学经典。
此外,我还发现《史记》中有很多有趣的细节和故事,比如商鞅变法的故事、韩信的故事、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等等。
这些故事不仅让我更好地理解了历史事件和人物,也让我对古代的生活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总之,《史记》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历史知识,也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对司马迁的写作手法和思想深度表示敬佩。
《史记》读书笔记为本网站原创作品,不得擅自转载!史记的读书笔记1500字篇2《史记》读书笔记《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
其史料之丰富,文字之生动,叙事之灵活,刻画人物性格之深刻,可谓中国纪史的巅峰之作。
若说《二十四史》是一座巍峨的高山,那么,《史记》便是其中最独特、最辉煌、最壮观的一部作品。
在《史记》中,作者司马迁以贯通史书的形式,用极富表现力的笔法,为我们描绘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三千多年的历史。
书中的每一行每一字都仿佛在讲述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或热血激昂,或悲壮感人,或令人捧腹,或发人深省。
《史记》读后感(通用15篇)《史记》读后感1在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叫《史记故事》是我国西汉历史学家司马撰写的史学名著。
里面记述了上至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读了这书我认识了《史记》中广为传颂的一些人物故事,例如薪尝胆的勾践、知错就改的廉颇、坚持理想的孔子,其中第二部分,春秋战国时期中第十二篇《神医扁鹊》。
《神医扁鹊》讲述了,扁鹊少年吋期在家乡做舍长。
在他的旅舍里长住着一位旅客长桑君,两人交情深厚,感情融洽。
有一天,长桑君对扁鹊说:“我想把医术及秘方传授给你,你要保守秘密,不可外传。
”长桑君从怀中掏出一种药拿给扁鹊,说:“你三十天之后能看见所有的.东西。
”然后他把所有秘方送给扁鹊。
做完这一切后,长桑君就消失了。
三十天后,他能透过墙,看见墙外的人。
扁鹊过外行医,扁鹊来到齐国,齐恒候听了,便设宴招待他。
扁鹊见到恒候就说:“恒候的病在肌肤上。
”恒候不相信。
五天后,扁鹊再去见恒候说:“病已经到了血脉,不治会加重的。
”恒候十分生气。
又过去五天了,扁鹊见到恒候就离开,恒候十分纳闷。
果然,五天后,恒候突现重病,派人去找扁鹊,而扁鹊早已不见了踪影。
不久,恒候就病死了。
我觉得作者司马迁写这本书《史记故事》,很有意义。
《史记》读后感2《史记》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的第一部中国古代通史,它既是一部历史著作,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花了司马迁的无数心血。
《史记故事》中的故事都选自《史记》中的精华部分。
《史记》按照时间顺序,从传说中的皇帝写到到西汉武帝时期。
这些故事不但精彩有趣,而且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历史的大门。
本书共130篇,共计52万余字。
这本书创造了传记史的形式,对后世的官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中发人深省的故事被编入了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的历史记录中。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个性鲜明。
生动的语言和优美的文字让我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意境中。
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随之改变。
为主人公的快乐而欢喜,为主人公的忧虑而担心,感受着主人公的所想所感。
读史记的读后感1500字左右(精选5篇)读史记的读后感1500字左右(精选5篇)《史记》,让人感受到中国历史文化是多么宏伟,同时也使人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知识增加自豪感,《史记》中有三大类:本纪、世家、列传。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读史记的读后感1500字左右”,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读史记的读后感1500字左右精选篇1读者,其用心专也,韵者,其美极而触魂也!——题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翻阅沉甸甸的历史,蓦然看见,那一抹鲜艳,带着成熟稳重,披荆斩棘,正向我走来。
那是历经磨难才重生的凤凰;那是千锤百炼的坚强;那是灵魂冲击才有的不朽篇章;那是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的史书,一部永垂不朽的史记。
初读《史记》,读出一个顶天立地坚强的男子汉,或许一开始他就不该站出来,顶撞君王,是大罪。
他是被深深地激怒了,但他没有停止在愤怒上,而是还在此基础上对他所要加以叙述和研究的到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为止的一部中国通史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和思考,并得出了自我的一些结论,这是司马迁之所以不仅仅成功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并且成为一位伟大的历史家的原因所在。
鲁迅有一句名言:“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司马迁不正是在“痛定之后”,以史记这部大作长歌当哭吗?很难想像,如果司马迁在巨大的悲痛之后不继之以理智的思考,而会成文学家兼历史家。
晚清的刘鄂在《老残游记。
自叙》中指出:“《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史公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泣,八大山人以画哭泣,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
”于是,在报任安书中,我看到一个无奈而又理智的司马迁,一个身心俱残而又顶天立地的司马迁。
司马迁一腔抑郁,发之《史记》,将悲痛而屈辱的灵魂投入到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
于是,绝代文章横空而出。
我似乎看到了太史令坚强的身躯,化作天边耀眼的彩虹,霎得,红遍了整个天空。
史记读后感1500字(精选)【篇一】这一段时间,我一直在读《史记》这本名著。
它不像有些书华而不实,《史记》这本书很吸引人,爸爸妈妈和我争着看。
《史记》这本书的作者司马迁忍辱负重,真实地记录了中国朝代的兴替,恰当地评论了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仿佛再现了历史社会画面。
书中有许多我们认识的人物,如孔子、晏子、廉颇、相如、屈原等,记叙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秦的兴衰、汉的建立和巩固,时间跨越了三千多年。
读了这部伟大的史学巨著,我想到了很多。
我的见解不可能和专业人员相比,但是我的真实。
我的体会有两点,第一点是古代的君王分两种,一种是一心为民的君王,一种是贪图利益、沉迷于酒色之中的君王。
而最后的结果就是一心为民的君王,受到百姓的热爱和后人的赞扬,而后者则让百姓唾弃,最终致使国家灭亡。
虽然经历了几千年,但道理是一样的,我们常在电视上看的那些贪赃受贿的官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我的第二点感受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老百姓不能过上安稳的生活,每天都有战争。
各国诸侯你挣我抢,都想一统天下,而不顾及百姓死活。
没了钱,就加大税款;没了粮,就逼迫百姓交粮食;没了打仗的人,就到各家各户去找年轻力壮的人。
弄得百姓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然而,我们现在的生活多么美好。
不用担心发生战争,不用怕吃不饱穿不暖。
在这种环境中,我们更要努力学习。
这就是我读《史记》的感受,希望大家也看一看这本史学巨著。
【篇二】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今天,我就要为大家介绍我们的祖国:中国。
中国的悠久历史,想必大家都知道吧,司马迁的大作《史记》可是闻名于世,现在,就让我来为大家讲讲吧。
合上《史记》我的心中汹涌澎湃:虞姬对项羽的一往情深、能够忍耐胯下之辱的韩信、布衣游侠郭解、陈胜,吴广起义、为了讨褒姒一笑的周幽王、,现以在中国灭绝的汗血宝马、许许多多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背水为营、拔旗一帜、沉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还有常出奇计的陈平、充满信心的毛遂、司马斩庄贾、赵氏孤儿、纸上谈兵、替罪羊晁错、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张仪连横······一系列具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故事。
《史记》读后感(集锦15篇)《史记》读后感1《史记》是中国古代最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年璀璨的文明,生动地描写了三千年大大小小的一些史事。
读过这本书,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伟大,令我心存敬意。
史记的生动描写一直鼓励我们的写作,以及我们祖国的发展,史记一出来,可谓是洛阳纸贵啊。
一部伟大的作品,总会有辉煌的成就。
《史记》这一部伟大的作品,是祖国文化的一颗明珠。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
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
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
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
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
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
就像尤安·艾肯在《走遍天下书为侣》一文中所说的那样,看《史记》就仿佛在做一次历史旅行,读者像是穿越了时空,成了一位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就仿佛在和司马迁面对面的谈话,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史记》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一本令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细细阅读的经典!是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史记》读后感2我读的《史记》,是节选自司马迁《史记》中的一些人物故事的白话本。
这本书只节选了30篇史记中的故事。
古人说过“一叶而知秋”,读《史记》我完全可以领略《史记》的历史、文化的精深。
仰望夜晚的苍穹幽深而遥远,繁星闪烁,又使多少人沉醉其中,迷恋、憧憬,感慨万千。
《史记》犹如这深邃的夜空一样给人思考、哲理,前车之鉴的警醒。
走进《史记》一个个帝王将相,士族文人的音容笑貌、谈笑风生跃然纸上。
跟随他们的脚步,我目睹了他们在那个时代留下的串串印记。
《史记》读后感读书心得1500字五篇《史记》讲述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夏商的覆灭、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秦的兴衰、汉的建立和巩固,时间跨越了三千多年,读一遍《史记》,便仿佛经历了一次长长的历史的旅行。
关于《史记》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史记》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
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
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住。
尽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但是匈奴兵越来越多,汉军寡不敌众,后面又没救兵,最后只剩了四百多汉兵突围出来。
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震动了朝廷。
汉武帝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儿都下了监狱,并且召集大臣,要他们议一议李陵的罪行。
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
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
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
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
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
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吆喝一声,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
审问下来,把司马迁定了罪,应该受腐刑(一种肉刑)。
司马迁拿不出钱赎罪,只好受了刑罚,关在监狱里。
司马迁认为受腐刑是一件很丢脸的事,他几乎想自杀。
但他想到自己有一件极重要的工作没有完成,不应该死。
因为当时他正在用全部精力写一部书,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
原来,司马迁的祖上好几辈都担任史官,父亲司马谈也是汉朝的太史令。
司马迁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了长安,从小就读了不少书籍。
《史记》读后感(精选15篇)《史记》读后感1我现在在看《史记故事》,它是司马迁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中华民族从炎黄时期到汉武帝时期大约三千年间的中国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实,也是我国历史学和文学史上的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
在里面有一个吕后乱朝,讲的是吕后在朝中故作非为。
吕后是刘邦的妻子,虞姬是刘邦后来的妻子,吕后为了报复虞姬,派人砍断虞姬的双手双脚,挖去她的眼珠,熏聋她的耳朵,还给她灌下哑药,让她住在猪圈里,把她称为“人猪”。
吕后的儿子孝惠帝知道了,派人对吕后说:“这种事情哪里是人做出来的?而我竟然是你的儿子!从此我再也无法亲理朝政了。
”吕后实在是太残忍了,做人一定要善良。
《史记》读后感2近年,我国掀起了一股“弘扬国学经典,传承民族文化”的热潮,而一部《史记》更是千古流传。
要想让孩子了解历史,了解典故,这是一本必读的书。
《史记故事》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元年约三千年的历史。
孩子从这些典故中,可以学到很多优秀的品质,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很好的帮助。
中华儿女历有“炎黄子孙”的称号,在《史记故事》中,介绍了“炎黄子孙”的来历。
孩子在读这篇__时,了解到了神农氏,轩辕。
知道了作为炎黄子孙是一件多么骄傲的事情。
作为家长,要对孩子起表率作用。
要让孩子在历史的长河中游弋,我们必须先下河试试深浅。
这本《史记故事》,将作为孩子了解历史的开篇之作。
《史记》读后感3读《史记·孔子世家》是读《论语》的继续。
读了《论语译注》和《丧家狗》,对《论语》的文本是比较熟悉了,但是孔子的生平还是比较模糊,所以看《史记·孔子世家》,接下去要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读《史记·孔子世家》,首先感觉最明显的一点是司马迁把《论语》中散乱的对话通过孔子一生事件串连起来了。
司马迁其他的资料________,有《左传》、《孟子》等。
《论语》中说“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是《孔子世家》记录了孔子也语怪力乱神,至少说到怪,如“季桓子穿井得羊”(挖井挖出了一种叫坟羊的怪物)、“吴伐越得骨节专车”(人骨头一节有一辆车那么长)。
史记读后感1500字
《史记》读后感1500字
碧莲小学:李金仙(20XX-1-7)
在悠长的古代文学史中,我们并不缺乏具精神原创性的大师。
孔孟、老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曹雪芹……他们的名字足以与日月同辉,彪炳千古。
然而在当下的教育中,这样一些凝聚着民族精神源泉的大家却日益离我们远去,除经院中的学者、教授们阅读、研究外,已是鲜有人问津。
真正的大师不只是来“宴大宾”,传统文化需要普及,需要“平民化”。
这对于精神缺钙的一代,显得尤其必要。
新课标的提出恰逢其时地为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
新课标规定:高中阶段选修课必须占有相当的比重。
这一规定使我们暂且可以从高考的阴影中走出来,堂而皇之走进大师,阅读经典。
从这种意义上说,《史记》就是一座先秦时期的图书馆,它详尽地记载着那时的政
治、经济、军事、法律、医学、天文学等的成就,窥一斑可见全豹。
而较之先秦诸作,它在形式上又有许多的优越性。
首先,语言的浅显。
司马迁将书面语与汉代生动的口语糅合在一起,开创了一种新的语言风貌,清新,朴拙,更浅显,更口语化,也更易被今天的高中生理解与接受。
其次,情节的奇特。
清人袁枚说:“史迁叙事,有明知其不确,而贪其所闻新异,以助己之文章,则通篇以幻忽之语序之,使人得其意于言外,读史者不可不知也。
”(《随园随笔》)生性“爱奇”的司马迁在叙史时,仍不忘著上荒诞一笔。
《五宗世家》记载临江王刘荣被其父汉景帝谋害,后“(刘荣)葬兰田,燕数万衔土置冢上”。
《史记》中类似这样的浪漫主义笔法还有很多,垓下之围、赵氏孤儿等故事皆绝妙之极,传为美谈。
在二十四史中,《史记》是最富文学性的一部,它更像是一部历史故事集、历史小说集,其情节的曲折、生动与学生的审美兴趣不谋而合。
最后,体例上的相对独立性。
《史记》一百三十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五体互为经纬,贯通全书。
但同时,每一篇又相对独立,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
它犹如一篇篇情节曲折的短篇小说,又如一首首耐人寻味的精美诗篇,读者自可从中任选一篇率性而读,并不受上下文的限制。
对不具备充裕的阅读时间的中学生,这无疑是最好的形式之一。
它们同样是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载体,然而今天之所以要独钟于《史记》,却是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当下的阅读现状、我们的教育理念等分不开的。
接下来就是怎么读,也就是怎么教的问题了。
回顾我们以往的文言文教学,逐字逐句地串讲,把文学作品肢解成一个个实词、虚词和一串串特殊句式。
于是《鸿门宴》等精彩的篇章就在逐段分解、串讲中,丧失了它的灵魂,远离了阅读的本质。
文学是人学,文学教育的宗旨在于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和对生命的感悟,今天我们缅怀历史,更主要的是要从中“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确立自己的价值观。
黄帝汤武所以兴,桀纣二世所以崩的治
世之道;盛极一世的秦始皇临终竟与鲍鱼为伍的惨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史记》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三千多年的历史舞台,同时也是我们了解当今社会的一个小窗口,它对我们今天的治人治国仍颇多启迪。
其三,掌握一点读书、做学问的方法。
《史记》的完成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与司马迁个人的努力分不开。
司马迁十岁时就能诵读《左传》、《国语》、《世本》等古代典籍,后又受业于今文学派大师董仲舒、古文学派大师孔安国。
通过多方的学习,司马迁掌握了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成为一名融贯古今的大学者。
二十岁以后,司马迁离开家乡,壮游全国,前后十几年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这,不是纯粹的游山玩水,而是以访寻历史文化遗迹,收集历史资料为目的的学术田野工作。
每到一处,他都认真细致地向当地人民了解情况,实地考察,确保其著作的真实性。
“读万卷书,行千里路”是司马迁在学术工作上的真实写照,这两点对于今天的高中生来说,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