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对话素描(五年级)课堂教学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我和祖父的园子》课堂实录执教:于永正班级:东关民族小学五(1)班2012.02.21课前谈话师:请问你们是几班的?生:八班师:八班,很厉害了。
我们五年级一共几个班?生:八个班。
师:还有没有比五年级班多的年级,四年级几个班?生:不知道。
师:三年级几个班?生:六个班。
师:六个班已经很多了。
我再问一问,今天有没有混进来的,比如哪位老师的孩子,今天于老师讲课,你跟着去听听吧。
生:没有。
师:没有啊,有也没关系,有的话,我们也欢迎他。
现在可以上课了吗?生:可以了。
师:好,上课。
生:老师您好!师:问个好,搞这么复杂。
老师您好,说老师好就可以了。
上午问好,可以说老师早。
说话越简洁越好。
再来一次。
生:老师好。
师:嗯,这次好多了,记住,说话越简洁越好。
一、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我和祖父的园子”师边写课题,便讲解这个“我”和“和”的注意笔画,“和”的“口”要上宽下窄。
(舞台上的黑板颤巍巍的,于老师说:“这个黑板对我是严峻的挑战”,72岁高龄,膝关节严重钙化的他依然忍着剧痛扎着马步写板书。
)2.齐读课题,谈预习师:预习过了,生词肯定不用检查了。
你们老师肯定比我着急,一定要读好,好好表现,是不是这么说的?生:是。
师:课文读了几遍?生:五遍。
生:四遍师:读三遍就行,如果没有时间,读一遍也行,但一定要预习。
二、朗读——感知文章主要内容1.引导朗读师:让我们再走进这个故事,同学们朗读课文。
看清祖父的园子有什么?一定要看清看全,从头读到尾,看你能记住什么。
生自由读书。
读书过程中,师表扬两名同学边读书边做记号。
2. 读书反馈,说说祖父园子里有什么师:当你一眼看到祖父的园子,你看到了什么?看谁看得准、看得清、记得多。
有的同学打开书再找,老师说:不准再看书。
生:蜻蜓、蚂蚱、蜜蜂师:他记住了三种动物,很好。
生:蜻蜓、蚂蚱、蜜蜂、蝴蝶师:多了蝴蝶,重复的不说。
生:小白菜、黄瓜……师:他记得比你多,他记忆力比你好,承认吗?读书要用心记,看过的东西要记住。
《认识象声词运用象声词》课堂教学实录课时时刻约100分钟一、课前谈话:师:黑板上出示:于永正三字明白我叫什么了吗?生:轻声念师:是呀,名字简单,人也简简单单。
今天于老师要给大伙儿上一节作文课,欢迎吗?如何样表示?生:鼓掌师:还能够如何样表达?生1:欢迎于老师生2:欢迎于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
生3:欢迎于老师和我们一起走进欢乐的课堂。
师:说得真好,瞧,我们今天的主题确实是“欢乐作文”。
师:看看于老师带着耳机的模样象什么?生1:象学者,象写文章的。
生2:看上去专门亲切,象我们的爷爷。
生3:……师:哎呀,如何就没人说我象歌星呢?(生笑,现场气氛轻松愉快)二、上课师:真不行意思一开始就要给四(1)班的同学们找点小苦恼。
出示短文(一)(描写景物片断)师:谁喜爱朗读?一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读得真好(带头鼓掌)这段话中作家都写了哪些事物?生1:雨、房屋、山、树、燕子……生2:还有微风生3:还有象声词师:恩,你还发觉了象声词。
(板书:象声词)所谓象声词确实是模拟声音的词语。
“刷刷”模拟什么声音?生:雨声。
“唧唧”模拟什么声音?生:小鸟的声音。
出示短文(二)(小英雄雨来片断)师:请一位同学读(这位学生读的专门慢,有点疙瘩。
)师:我们新拿到一篇文章,能读成如此差不多专门不错了。
这段话中哪些词是象声词?生1:嗖嗖、咔啦师:“咔啦”是模拟枪上膛的声音,那么“嗖嗖”是模拟什么声音呢?生:子弹飞过的声音。
师:我们生活在有声的世界中,大自然有风“呼呼”的吹着的声音。
有小溪“哗哗”流淌的声音;工厂里有机器“轰隆”查看更多文章请访问的声音;大街上有汽车“嘀嘀”的声音;课堂上,老师布置好作业,同学们安安静静做作业时还有写作的“沙沙“声;晚上当夜深人静时还能够听到打鼾声。
谁来学一学。
(两位学生学得活灵活现,大伙儿都乐了!)师:假如你写作文,不仅写看到的,还能写听到的,那么你写作文就会——有声有色。
(板书有声有色)因此我们写文章要学会适当地写写听到的声音。
于永正教学实录——《翠鸟》-师:哦,我一生下来,我父母就知道我将来要当老师,就给我起名叫老师了吗?(生大笑)生:你叫于永正。
师:谁敢再叫一声我的名字?多位学生站起来叫了于永正,全班一起叫。
师:人呢,本来就可以直呼其名的,比如我们的国家主席江泽民,就可以叫他江泽民。
生:于老师,我觉得叫你的名字不大礼貌,叫你于老师好一点。
师:你真是个有礼貌的好孩子啊!生:我可以叫你老于吗?师:当然可以啊,哈哈,你真聪明,你看我,年纪这么大了,是应该加个老字了。
师:你们有没有开始喜欢我了呢?生:喜欢!师:第一次见面,那你想跟我说些什么呢?生:于老师,你真幽默!师:好!看出我幽默了,真了不起!生:于老师,认识你,我真是三生有幸!师:认识你,我四生有幸啊!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师:今天我们要上的是哪一课啊?生:翠鸟。
师:这篇课文你读了几遍?生:五遍。
生:十遍。
生:六七遍。
师:都很自觉地学习呢!下面就看于老师写课题。
咦?这个翠字怎么写啊?提笔忘字了,谁能提醒一个于老师?翠字怎么写呢?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生:翠上面是个羽毛的羽字。
生:不带钩的。
师:噢,明白了,谢谢大家的提醒,羽毛的羽字下面不带钩的。
请小朋友抬起头来,看于老师写,并且一边提起手来跟着于老师把课题写一写。
师:既然已经预习了,问一个问题:翠鸟的翠是什么颜色啊?拿起书,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从哪儿可以看出翠是什么颜色。
生:是绿色的。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请你读读句子。
生:头上的羽毛象橄榄色的头巾,橄榄是绿色的,所以翠就是绿色的。
师:噢,有理,那还能从哪儿看出来呢?生:背上的羽毛象浅绿色的外衣。
师:既然翠是绿色的,那为什么不叫绿鸟,而要叫翠鸟呢?生:因为叫绿鸟声音不好听,叫翠鸟好听。
师:叫翠鸟声音就好听,叫绿鸟声音就不好听?这可不一定。
生:因为翠鸟外形美,音节动人师:是啊,同学们在读课文时,一定注意过有个词叫青山绿水,那颜色就可以叫重峦叠翠。
有一种竹子,叫翠竹。
为什么要用上这个翠字呢?听了有什么感觉呢?生:翠就是很亮。
(14)于永正对话素描(五年级)作文课堂教学实录于永正对话素描(五年级)作文课堂教学实录第一课时一、导入1、出示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三段)指名读周叶在伯父家做客,伯父谈碰壁这件事的时候,写的最多的是人物的什么?板书课题:人物对话2、谈话:再看从第一小结到倒数第二自然段,都是人物的对话。
同学们,在你们日常生活当中,好多事情都是在对话当中进行的,对话完了,事就结束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写人物的对话。
第二点,人物的语言是表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它是反映人物的性格的,从这个角度上说,写好人物的对话是非常重要的。
(老师还告诉你们一个写作文的窍门:字不够,对话凑。
)3、周叶在写人物对话的时候,他是怎么写的?板书:分段(不管他说多少话,都占一个自然段)写话分段有什么好处呢?首先一看上去非常舒服,很容易读。
第二读时眼睛不疲劳,第三能使文章写得很长。
如果不分段半张纸就写完了,一分段写满一张纸。
4、由于作者分段写的对话,他在提示语的运用上也是非常讲究的。
板书:提示语什么叫“提示语”?交代这话是谁说的,还告诉我们是怎么说的(看第一段,谁说的,怎么说的。
伯父是怎么说的:嘴里嚼着,嘴唇一动一动的。
这叫具体,生动,栩栩如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提示语在前,冒号,在后,句好,在中,句号。
还有的没有提示语,只有两个人说话可以省略提示语,读者不会混淆。
如果提示语都是在前,你读起来有什么感觉?枯燥单调。
因此在写提示语的时候要有变化,告诉大家一句话:没有变化就没有艺术。
5、小结:要写好提示语要注意分段二、听录音,对话素描1、听记:王老师关切地问:“你们休息好了吗?”“休息好了。
”同学们齐声回答。
注意分段。
记好要检查,养成好习惯。
同桌交流,互相学习。
同学把答案拿到投影上交流。
2、在你日常生活中,有好多事是在对话当中进行的,对话完了,事也就结束了。
所以你要善于倾听。
只要你注意听,就会发现好多可写的素材,可写的事。
3、听一段录音:女:哎,你挤什么挤,没长眼睛啊?男:年轻轻的,怎么不说人话?女:哎,你挤着我了,你!男:来劲了,是吗!老者:算了,算了,年轻人把心放宽,就不挤啦!4、这段对话你在哪里听到过?(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想象一下,板书:想象有一个人说过:想象比知识重要知道这是谁说的吗?(爱因斯坦)写作文说到底是考你的想象力的,比如说刚才录音中三个人的对话,你要展开想象,三个人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说这些话的?想象要有根据。
翠鸟课堂实录(于永正)引言本文是对于翠鸟课堂的一次实录记录,课堂主讲人为于永正。
翠鸟是一家致力于教育创新的机构,通过优质的课程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本次课堂实录中,于永正老师为我们带来了关于新时代教育的思考和启示。
课堂内容一、新时代教育的特点在课堂开始时,于永正老师首先介绍了新时代教育的特点。
他提到,新时代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传授,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于永正老师强调了新时代教育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他指出,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需要引入更多的创新元素。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的第二部分,于永正老师详细介绍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他认为,创新是现代社会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他们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于永正老师提出了以下几点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1.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让他们愿意主动去学习和探索。
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游戏等方式,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2.鼓励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发散性思维。
3.提供创新的机会: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创新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尝试新的想法并付诸实践。
可以通过组织创意比赛、科研项目等活动,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创新成果。
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于永正老师还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他说,学生不仅要有创新的思维能力,还要能够将其付诸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于永正老师提出了以下几点培养实践能力的方法:1.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项目学习:通过项目学习,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3.社会实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深入社会,了解真实的社会环境,并通过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于永正课堂实录欢迎 PPT:清照故里,恰是杨柳依依。
上善若水,清澈如许。
唱一曲如梦令,我们在等您。
看教育的灵动绽放在夏花里,稼轩屋前,恰是芳草萋萋。
水流花开,灿烂如许。
奏一曲高山流水,我们在等您。
问候要自然。
齐读课题。
祖父的园子。
的要读的轻。
读了这篇课文,提出什么问题看谁会思考生:园子里发生了什么事这个课文里讲了吗要提有价值的问题,读懂的问题。
生:祖父在园子里干什么了这个问题不需要回答。
生:萧红是谁课文里有简介。
这个问题也不要提。
生:作者为何要写祖父的园子你思考了吗应该思考。
没思考也没关系,这节课就解决这个问题。
那我要提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出示:倭瓜读。
什么叫倭瓜。
如果不知道就猜。
考试猜不准就乱写,生:应该是一种瓜。
万能正确答案。
你来猜。
长得比较矮。
长到地里。
今后学习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明白的词,都要查阅。
否则就是浮光掠影。
我查了,就是南瓜的意思。
希望你们知道学习应该怎么学。
课后要求写的七个字:蝴帽瞎铲韭穗抛课后的字都是书法家写的。
观察一下。
拿出田字格本,推荐四位书法家到黑板上抽写,万一不会写可以看书。
注意坐姿,不但要正确还要规范。
教师抽写。
帽抛韭抛,原文中抛过去,当然是提手旁。
写好后请回在四个学生的漂亮的字上划圈。
看大屏幕:帽原来的写法:曰不是日也不是曰。
冕字。
人胖了不好看,字胖了也不好看。
韭。
规范与不规范之间往往一点之差。
第二竖要比第一竖要高一点,字要瘦一点。
字要写得紧凑。
整容。
这四个抛都不满意,要写得紧凑。
否则不好看。
三部分要穿插其中。
一看二写。
谁离开字帖都写不好字,写字不是想当然的,写对很容易,写规范难,因此要照着字帖写。
好好写字,因为字是人的第二张脸,你的名片。
我在黑板上写字就是递上我的名片。
于老师的第一张脸很难看,第二张脸还凑合。
用眼睛好好看,你都看到了什么。
再次走进祖父的园子。
把你看到的在下面画一道横线。
(板书看)看谁的目光锐利,善于发现。
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睿智地走一遍,认真地走一趟。
三年级语文写人物对话作文教学实录特级教师于永正于永正师:请看这段笔墨。
师范读师:这是鲁迅的侄女周晔写的“碰壁”的故事。
她的文章写得可好了。
这个故事中写得最有特色的是什么?生:是对话。
师:精确。
对话能很好地体现人物的特点。
师:如今先生告诉大家一个能使文章字数够数的秘诀——字不够,对话凑。
这当然是个笑话。
好,我们来观察这段对话在描写时有什么特点?一小我说的话就——生:占一个天然段。
师:我们还有一个可以使文章变长的方法,这就是——分段。
同窗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在对话时分段可以使文章变长这个益处,那谁知道分段还有什么益处?这就是——使文章层次更清晰。
人物对话时,离不开提醒语,什么叫提醒语?生:提醒语能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神态、动作师:同窗们,提醒语还有提醒是谁在说话的作用。
提醒语在对话中有转变性。
记住:没有转变就没有艺术。
先生要考大家了,害怕吗?生:不害怕。
师:如今我们来进行听写,预备好了吗?生:预备好了!师:听写的内容是——王先生关切地问:“你们歇息好了吗?”“歇息好了!”同窗们齐声回答。
如今请同位同窗之间互相批改。
看,这位同窗把“地”写对了,我在小学的时候,三个“de”我分不清,他竟然给用对了,真聪明!同窗们都互相改好了吗?生:改好了。
师:先生再来考考大家,师读。
大家听过如许的一段对话了吗生:彷佛在电视公益广告上听过。
师:看来你经常在家看电视哦!(生笑)这位同窗说的对。
这段对话就是中间电视台播出的一个公益广告。
请看——女:哎,你挤什么挤?没长眼哪?男:年轻轻的,怎么不说人话?女:哎,你挤着我啦,你!男:来劲啦,是吧?老人:算啦,算啦!年轻人把心放宽,就不挤啦! 生:师:这段对话多好啊,请同窗们发挥想像,把对话写得更详细,细致用好提醒语,力争趁热打铁,不会写的字可同等个圈,或者注上音。
我小时候写作文的时候遇上不会写的字就划圈,如许写作思路就不会打断,速度也快多了。
生:师:可以加上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等,来凸起他们当时的心里运动,语言就不要加了。
于永正的作文教学实录第一教时师:小伙伴,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
欢迎我吗?生:〔齐〕欢迎!师:感谢!那我们上课!生:〔齐〕好!师:小伙伴特别热忱。
我把刚才的对话写来了。
想不想看看于老师是怎样写的?生:想!〔幻灯片出示下面短文〕上课了,于老师走进教室,亲切地对小伙伴说:“小伙伴,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
欢迎我吗?小伙伴齐声说:“欢迎!”于老师兴奋地说:“感谢!那,我们上课吧!”〔师请一小伙伴读这段话〕师:于老师是怎样写刚才我们之间说的这些话的?生:是一句一句地写的。
〔笑声〕师:不错!是一句一句地写的,不是两句两句地写的。
〔笑声〕不过,我已经感觉到你心里是很明白的。
你是说,我的话写完了,又写你们说的,对吗〔指屏幕〕我写完了我说的话,是怎样写你们说的话的?生:是另起一行写的。
师:〔兴奋地〕我就知道你心里明白!你说得很对!大家看,我是分段写的!怎么分段的?生:您说的话是一段,我们说的是一段。
师:只两段?〔笑声〕生:对话的时候,您说的话是一段,我们说的是一段,接下来您说的又是一段。
师:完全正确!写对话,我是分段写的,不管谁说的,也不管说了多少话,都占一个自然段。
师:分段写对话看上去清楚、舒畅,读起来也不累。
我还写了第二遍呢!想知道吗?生:想!〔出示幻灯片二〕上课了,于老师走进教室,亲切地对小伙伴说:“小伙伴,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
欢迎我吗?”“欢迎!”小伙伴齐声说。
“感谢!”于老师兴奋地说,“那,我们就上课吧!”师:这一次写的和第一次写的内容一样,字也一样,也是分段写我们的对话的。
但是什么变了?生:提示语的位置变了。
师:对!写对话的时候,提示语的位置是可以变动的!提示语的位置变了,什么也跟着变了?〔无人举手〕师:看看“说”后面的标点,对比一下。
〔说完,又重复涌现这两段对话,同学明白了,提示语放在说的话的前面,“说”后面是冒号;放在说的话的后面,“说”后面是句号,提示语放在说的话的中间,“说”后面是逗号。
小学五年级语文:于永正老师案例一、重情境创设进行言语交际训练必先创设言语交际的情境,为交际说话构建必要的环境与氛围,以此来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克服为作文而作文、作文没有目的、对象的弊端。
如何创设课堂情境,使训练具有实践意义,是一个很有难度的问题。
而于老师的创设情境之巧却常常让人拍手叫好。
于老师常常采用表演的形式,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抓住生活提供的机会、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等方法进行说写训练。
这种在一定环境中的说写训练,贴近学生的生活,大大激发学生言语交际的积极性。
正如杨再隋老师所说:当学生的表达欲望被激发起来的时候,兴致所至,妙语连珠,情之所生,妙笔生花。
案例一:在《当解说员,写通讯报道》的说写训练中,于老师是这样创设情境的:(黑板上挂着动物王国扳手腕决赛的横幅会标。
同学们好奇地看着。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看动物王国扳手腕决赛。
看看是哪两个队参赛的,各有几名队员参加,裁判员是谁,比赛结果如何。
(3名戴兔子头饰,3名戴猴子头饰和1名戴大象头饰的同学上场。
大象为裁判。
两队将进行比赛。
)师:谁把刚才看到的说一说?生:今天参加动物王国扳手腕决赛的是兔子队和猴子队,每队有三名队员,裁判员是大象。
比赛结果,兔子队获胜。
师:说得不错我来介绍一下同学们,刚才是练习,不是正式比赛。
告诉大家,正式比赛的时候,动物王国小蜜蜂电视台现场直播,但是缺一名解说员,想请我们来担任然后引导解说员介绍双方队员,介绍比赛情况案例二:这是于老师创设的〈描述人物外貌,转述通知〉的交际情境:(上课铃响,于老师没有来。
一位陌生的年轻的女教师走进教室,小朋友都瞪大了惊奇的眼睛。
)[女:小朋友,于老师在这个教室上课吗?生:是的。
他还没有来。
女:怎么,还没来?小朋友,我是××区文教局的,找于老师有点事。
局长要他带着教学计划参加座谈会,时间是今天下午两点,地点是文教局一楼会议室,请于老师按时到会,不要迟到。
我还有别的事,不等他了。
于永正对话素描(五年级)课堂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三段)指名读
周叶在伯父家做客,伯父谈碰壁这件事的时候,写的最多的是人物的什么?
板书课题:人物对话
2、谈话:
再看从第一小结到倒数第二自然段,都是人物的对话。
同学们,在你们日常生活当中,好多事情都是在对话当中进行的,对话完了,事就结束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写人物的对话。
第二点,人物的语言是表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它是反映人物的性格的,从这个角度上说,写好人物的对话是非常重要的。
(老师还告诉你们一个写作文的窍门:字不够,对话凑。
)
3、周叶在写人物对话的时候,他是怎么写的?
板书:分段(不管他说多少话,都占一个自然段)
写话分段有什么好处呢?首先一看上去非常舒服,很容易读。
第二读时眼睛不疲劳,第三能使文章写得很长。
如果不分段半张纸就写完了,一分段写满一张纸。
4、由于作者分段写的对话,他在提示语的运用上也是非常讲究的。
板书:提示语
什么叫“提示语”?交代这话是谁说的,还告诉我们是怎么说的(看第一段,谁说的,怎么说的。
伯父是怎么说的:嘴里嚼着,嘴唇一动一动的。
这叫具体,生动,栩栩如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
提示语在前,冒号,在后,句好,在中,句号。
还有的没有提示语,只有两个人说话可以省略提示语,读者不会混淆。
如果提示语都是在前,你读起来有什么感觉?枯燥单调。
因此在写提示语的时候要有变化,告诉大家一句话:没有变化就没有艺术。
5、小结:要写好提示语要注意分段
二、听录音,对话素描
1、听记:
王老师关切地问:“你们休息好了吗?”
“休息好了。
”同学们齐声回答。
注意分段。
记好要检查,养成好习惯。
同桌交流,互相学习。
同学把答案拿到投影上交流。
2、在你日常生活中,有好多事是在对话当中进行的,对话完了,事也就结束了。
所以你要善于倾听。
只要你注意听,就会发现好多可写的素材,可写的事。
3、听一段录音:
女:哎,你挤什么挤,没长眼睛啊?
男:年轻轻的,怎么不说人话?
女:哎,你挤着我了,你!
男:来劲了,是吗!
老者:算了,算了,年轻人把心放宽,就不挤啦!
4、这段对话你在哪里听到过?(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
想象一下,板书:想象
有一个人说过:想象比知识重要
知道这是谁说的吗?(爱因斯坦)
写作文说到底是考你的想象力的,比如说刚才录音中三个人的对话,你要展开想象,三个人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说这些话的?想象要有根据。
接着往下想:表情怎么样动作怎么样?特别是那个老者,他是什么表情,什么语气,用什么表达。
当两位年轻人听了老者的劝后结果怎么样?再放录音。
5、想象一下,他们三个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说这段话的,他们三个人说话的表情动作语气,甚至于包括他们的穿戴,再想象他们听了那位老者的劝告后会怎么样?
6、先想个题目,题目自拟。
板书:好题文一半。
7、开始写
8、交流
⑴买票
一天,电影院里播放一步非常好看的片子,由于只有一场播放这部篇子,所以许多人争着买票。
(好篇子,只放一部。
考虑周密。
)
“哎,你挤什么挤,没长眼睛啊?”女青年急于买票,气冲冲地对站在他旁边的男青年说道。
男青年脾气不怎么好,接着说:“年轻轻的,怎么不说人话?”
女青年也没善罢甘休,接着说道:“哎,你挤着我了,你!”
男青年听后,不甘示弱,说:“来劲了,是吗!”(“不甘示弱”词用得好。
)
突然,一位老人走来,平和地对他们俩说:“算了,算了,年轻人把心放宽,就不挤啦!”(把“突然”改成“这时”。
)
两个年轻人听了之后都羞愧地排上了队,再也没有挤,再也没有吵。
写得很好,可惜提示语没有变化。
⑵争吵
在上班高峰,一位妇女从超市出来,上了一辆公交车,妇女拎着大包小包上了车,一位男士也向她走来。
那妇女瞪着那位男士,说:“哎,你挤什么挤,没长眼睛啊?”
“年轻轻的,怎么不说人话?”刚才一直沉默的男士叫道。
“哎,你挤着我了,你!”那妇女使劲朝男士那边挤去。
那位男士也粗鲁了起来:“来劲了,是吗!”
旁边的一位老者发话了:“算了,算了,年轻人把心放宽,就不挤啦!”
刚才还争得面红耳赤的一男一女低下了头。
清清楚楚,提示语也变化了,字也写得工整。
⑶退一步海阔天空
一天,上班高峰时,在一辆公交车上,人们都抢着去上班,由于人太多,一位西装打扮的年轻男士挤了一下一位穿着漂亮的时髦女士,争吵了起来。
“哎,你挤什么挤,没长眼睛啊?”女士叫道,眼睛瞪得大大的,似乎在冒火。
(想象)男的回敬道:“年轻轻的,怎么不说人话?”(“回敬”一词恰当)
“哎,你挤着我了,你!”
咳,男的拉起袖子,眼睛瞪得比嘴巴还大,火冒三丈地吼道:“来劲了,是吗!”
(一个比一个厉害。
他为什么会写得那么好?因为他会想象)
男的挥出拳头,准备大打出手。
“算了,算了。
”一位老人急匆匆地赶过来,把两位年轻人拉开,对他们语重心长地说,“年轻人把心放宽,就不挤啦!”
(多好啊,声情并茂,三分文章七分读。
)
两位年轻人羞愧地低下了头,伸出右手握了握手,不再争吵,,真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啊!
(这叫篇末点题,恰到好处,如果没有篇末点题,读者就会感到莫名其妙。
)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只闻其声不见其人,通过声音想象人物动作,想象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事情的结果。
这节课想请你们看一幕哑剧,顾名思义,哑剧中的演员只表演不讲话,因此请你们看的时候要想象剧中的人会说什么,上节课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只见其人不闻其声。
因此重点想象他们会说什么?看完以后请大家写下来。
二、指名一学生和老师表演哑剧
在剧中分别扮演老师和学生,同学们给老师和同学起个名
想象老师和同学说什么?当同学做对了,老师怎么说的,同学做错了,老师又是怎么说的。
第一写人物对话要分段;第二要写好提示语,注意提示语的变化。
三、交流
1、请同学报题目,其他同学想想你喜欢哪个题目?
乐极生悲、老师的烦恼和快乐、老师的脾气时好时坏、不稳定啊你什么时候变成稳定的、在数学课上、和绅的错与对,喜怒哀乐的一堂课、两次数学作业、仔细是最重要的、在课堂上、真惨、恨铁不成钢、糊涂的老师、夸奖与批评
(同学一致推选“恨铁不成钢”)
2、学生读作文:
恨铁不成钢
丁铃铃,上课了,王老师带着微笑走了进来。
这时,王老师最喜爱的学生张铁弹走了过来,把一本写得整整齐齐的作业本给了老师,并朝老师笑了一笑。
王老师戴着老花眼镜看起了作业本,张铁弹十分紧张,生怕自己写错。
第一道全对啊!王老师开心地在作业本上打了个红勾,他笑笑说,铁弹有进步吗!铁弹做了个“yes”的动作说:“那是你教导有方!”第二题也全对,铁弹心里想急忙回家把这个喜讯告诉父母。
第三题似乎有一点小错,噢,不对,是很多错。
老师似乎不耐烦了(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画了个大×。
老师把本子一丢,生气地说:“张铁弹同志,你太过分了,我已经对你很客气了,你竟然还要错,你上课不听啊!铁弹委屈地哭了,说:“老师,你错怪我了!下次我会改的。
”老师生气地说:“我再给你最后一次机会。
”张铁弹擦干眼泪,回到座位,认真地把作业订正完。
你瞧,王老师真是恨铁不成钢啊!
3、继续报题目:
大意失荆州、上作文课、乐极生悲、粗心害人不浅、一场考试、粗心——害人不浅的坏毛病、仔细一点终身有用、代价、三道题、表扬与批评、白字先生、变幻宝宝、不诚实的余马哈、别翘尾巴
(同学一致推选“大意失荆州”)
4、这句话哪儿来的?(三国演义)谁大意失荆州?(关羽)
学生读作文:
大意失荆州
丁铃铃,上课了,张老师走进教室。
张老师说:“同学们,家庭作业做完了吗?”“做完了。
”同学们齐声回答。
张老师示意马小虎把作业交给他看。
他们一起仔仔细细地看着。
“嗨,太棒了,第一题就做对了。
”一上来就给张老师一个惊喜,张老师竖起大拇指夸赞道。
接着,老师批了第二道,“好样的,第二道最难算,马小虎居然做对了!”张老师仿佛千言
万语中表达不尽他的喜悦,说:“这可是很难的题目,你能做出来真是我们的骄傲。
长大当数学家!”“这么简单的题目,我一会儿就能做好。
”马小虎闭上了眼睛,得意地说。
(老师加:这么简单的题目能难倒我吗,简直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张老师又批第三道题,只见他的脸色从晴转阴,又从阴转雨。
“这么简单的题目都做错,是怎么回事?”马小虎可真是大意失荆州啊!马小虎抹着眼泪说:“三国演义我都看了这么多遍了,可我怎么没有吸取关羽的教训呢?关羽是大意失荆州,我是大意失百分啊!”
张老师气愤地说:“我们要吸取这个惨痛的教训啊!”马小虎哭着回到了座位。
四、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两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在读课外书的时候,在读作家的书的时候,关注作家怎么写人物对话的,你们对人物的对话描写一定会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