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55 MB
- 文档页数:19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024-2025七年级上册同步精品部编版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习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2.抓住景物的特征,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
3.了解作者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重点难点】1.学习默读,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重点)2.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重点)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难点)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同学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百草园"。
那里或许藏着你儿时捉迷藏的欢笑,或许有夏夜里数不尽的萤火虫,还有那些关于自然与梦想的奇妙幻想。
今天,让我们跟随鲁迅先生的脚步,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探寻鲁迅先生的成长足迹。
【探究新知】【作者简介】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
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主要作品《阿Q正传》中篇小说《呐喊》、《彷徨》小说集《朝花夕拾》散文集《野草》散文诗集《坟》《热风集》《华盖集》杂文集【作品简介】《朝花夕拾》散文集,共搜集了10篇文章,大部分作品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写本篇文章时鲁迅已经40多岁了。
这部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时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背景资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写于1926年9月18日。
当时他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北平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而离开北京。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攒、拗、确凿、轻捷、相宜、方正”等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朝花夕拾》。
(3)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他成长的足迹,体味童真、童趣。
2、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3、德育目标: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1、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2、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对事物的准确描摹、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及写作思路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1、精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体味作者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2、重点研读文章第一部分,引导学生掌握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手法。
3、掌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二、作者及作品介绍三、字词积累四、整体感知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揣摩标题的含义,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文章讲了什么?2、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将课文分成哪两部分?3、第一部分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五、研读赏析文章第一部分1、第一段中的“似乎”和“确凿”矛盾吗?你是如何理解的呢?2、第二段作者写百草园都写了哪些景物?3、教师小结。
4、这些景物是通过什么词语连在一起的?有什么作用?5、仿句练习请同学们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写一句话。
6、学生速读3--6段,思考: a.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b.第二段写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下文有没有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怎么写的? c.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d.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说说这些词的作用。
六、作业。
1、写一件童年趣事,字数在6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