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海市合浦县第五中学七年级数学下册3.3公式法(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497.00 KB
- 文档页数:4
4。
2平移(第2课时)一、新课引入〈一〉复习旧知〈二>导读目标学习目标:1。
认识和欣赏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能用平移进行图案设计重点:能用平移进行图案设计难点:能用平移进行图案设计二、预习导学阅读教材P82-83的内容,解答下列问题:1。
通过观察图案的特征,你能找出图案中的基础图形吗?它们是怎样平移的?2.给出平移的距离和方向,你能作出平移后的图形吗?3。
给出一些基础图形,你能根据平移的方法绘制出美丽的图案吗?三、合作探究〈一〉探究:平移的方法欣赏下面美丽的图案,说出它们分别是由哪个基础图形通过平移而得到的,在图中把基础图形圈出来。
并说出是通过怎样的平移而得到的?〈二〉利用平移会作简单平面图形例1 在如图所示的方格纸(1格长为1个单位长度)中:(1)将正方形ABCD向右平移4格,画出平移后的正方形A′B′C′D′.(2)将正方形ABCD平移,使其顶点B平移到点,画出平移后的正方形上述平移后形成一个什么汉字?<三>利用平移制作美丽的图案许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用平移的方法绘制而成的,如下图,观察它们的变化规律,你能用平移的方法拼成若干个图案吗?四、解法指导''B''''''''A B C D .五、堂上练习六、课堂小结七、课后作业教材P85习题A组4、6.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第1课时:5.1.1 相交线导学案令狐采学【学习目标】1、了解邻补角、对顶角, 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2、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学习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学习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5分钟)各小组对七年级上学过的直线、射线、线段、角做总结.每人写一个总结小报告,并编写两道与它们相关的题目,在小组交流,并推出小组最好的两道题在班级汇报.二、自主探索(15分钟)探索一:完成课本P2页的探究,填在课本上.你能归纳出“邻补角”的定义吗?.“对顶角”的定义呢?.自学检测一:1.如图1所示,直线AB和CD相交于点O,OE是一条射线.图1 (1)写出∠AOC的邻补角:____ _ ___ __;(2)写出∠COE的邻补角:__;(3)写出∠BOC的邻补角:____ _ ___ __;(4)写出∠BOD的对顶角:_____.2.如图所示,∠1与∠2是对顶角的是()探索二:任意画一对对顶角,量一量,算一算,它们相等吗?如果相等,请说明理由.请归纳“对顶角的性质”:.自学检测二:1.如图,直线a ,b 相交,∠1=40°,则∠2=_______∠3=_______∠4=_______2.如图直线AB 、CD 、EF 相交于点O ,∠BOE 的对顶角是______,∠COF 的邻补角是____,若∠AOE=30°,那么∠BOE=_______,∠BOF=_______3.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COE=90°,∠AOC=30°,∠FOB=90°, 则∠EOF=_____.三、当堂反馈(25分钟) 预备题: 如图,已知直线a 、b 相交。
∠1=40°,求∠2、∠3、∠4的度数解:∠3=∠1=40°()。
∠2=180°-∠1=180°-40°=140°()。
3。
2 等式的性质【学习目标】1。
掌握等式的两个性质。
2.会用等式的性质将等式作简单的变形。
【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等式的两个性质。
2。
难点: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
【学习过程】一、新课导入<一〉情景引入如果 七年级(1)班的学生人数=七年级(2)班的学生人数,(1)现在每班增加2名学生,则两班的学生人数是否还相等?(2)如果每班都减少3名学生,那么两班的学生人数又是否还相等?(3)如果每班都派31的学生去搞义务劳动,那么两班剩下的学生人数又是否还相等呢?〈二〉导读目标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二、预习探究预习课本P 87-88页,解答下列问题:1.等式的性质1:用字母表示:如果a=b,那么 2. 等式的性质2: 用字母表示:如果a=b,那么 三、合作探究 <一〉等式的性质例1。
填空,并说明理由?(1)如果a+2=b+7,根据等式的性质 ,两边都减去 ,得a= 。
(2)如果3x=9y ,根据等式的性质 ,两边都除以 ,得x= 。
(3)如果b a 3121=,根据等式的性质 ,两边都乘以 ,得3a= .〈二〉等式性质的应用例2。
判断下列等式变形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如果a —3=2b —6,那么a=2b-8;(2)如果524412-=-x x ,那么10x-5=16x —8。
(3)在等式2x 2=x (x-1),那么2x=x-1例3.已知2a-b=4,请利用等式的性质求下列各式的值(1)2a-b+2 (2)4a-2b四、堂上练习1.请在括号中写出下列等式变形的理由(1)如果a —3=b+4,那么a=b+7 ( )(2)如果3x=2y ,那么x=y 32 ( ) (3)如果y x 2141-=-,那么x=2y ( )(4)如果2a+3=3b-1,那么2a-6=3b —10 ( )2.判断下列等式变形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3331331-=+-=+b a b a ,则若。
(2)若2x-6=4y —2,则x-3=2y —2。
新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一章《公式法》导学案一. 课前准备:教师前一天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按课本填写导学案中的预习导航部分。
将预习导航中的知识点,整理到课本中,用双色笔勾画出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我们学过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有: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平方差公式a2-b2=(a+b)(a-b)2、回顾完全平方公式的图示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重点强调完全平方公式的特点1、2、3。
教师点拨三、讲授新知之尝试篇: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并及时辅导,让他们也能较好地完成。
四、展示合作成果恰当使用双色笔,标出特别注意的地方,非展示学生一对一交流学习过程1.知识目标:经历通过整式乘法的完全平方公式逆向得出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方法的过程。
会判断完全平方公式,会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2.能力目标:发展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逆向思维和推理能力,进一步体会整式乘法与分解因式之间的联系。
重点会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之间展开讨论,师生之间展开交流,形成多边合作互动过程).教师指定1、2、3、4、5组的同学将讲授新知的变式部分题目的答案展示到黑板上,并向同学们讲解“我是如何做的”,在讲解过程中本小组成员可补充,其他组成员可质疑并点评。
教师从旁指导。
闯关篇:1、由学生独立完成,再抢答出示答案,教师得用展台展示,给各组评分2、通过交流和教师讲评,规范书定格式。
难点判别完全平方式,综合运用提公因式法、完全平方公式法分解因式及简单应用教法启发诱导教学法学法自学,小组合作一、预习导航知识回顾:我们前面学习了利用平方差公式来分解因式,即:a2-b2=(a+b)(a-b) 例如:4a2-9b2=回忆完全平方公式:(a+b)2= ,(a-b)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现在我们把这两个公式反过来,即:a2+2ab+b2= ,a2-2ab+b2= 。
很显然,我们可以运用以上这个公式来分解因式了,我们把以上两个式子叫做“完全平方式”(特点:两个“项”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项”的积的两倍)。
4.4平行线的判定(第2课时)一、新课引入〈一〉复习旧知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是什么?〈二〉导读目标学习目标:1.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推导判定平行线的另两种方法,并能用判定方法2、3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解决相关问题;2.运用运动—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重点: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推导判定平行线的另两种方法,并能用判定方法2、3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解决相关问题难点:探究理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与推理论证。
二、预习导学预习课本P92- P93例3前,解答下列问题: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吗?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吗?三、合作探究〈一〉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探究: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能否利用内错角相等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呢?如图4-31,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2与∠3是内错角.当∠2=∠3时,AB∥CD吗?归纳: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二〉平行线的判定方法3探究: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能否利用同旁内角互补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呢?如图4-32,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1与∠2是同旁内角.当∠1+∠2=180º时,AB∥CD吗?归纳:平行线的判定方法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三〉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3运用例3 如图 4-33,AB∥DC,∠BAD=∠BCD.那么AD∥BC 吗?例4 如图4-34,∠1=∠2= 50o ,AD∥BC, 那么AB∥DC 吗?四、解法指导五、堂上练习1. 如图,点A在直线l上 ,如果∠B= 75o ,∠C= 43o ,则(1)当∠1= 时,直线l ∥BC;(2)当∠2= 时,直线l ∥BC.2.如图,∠ADE=∠DEF,∠EFC+∠C = 180o ,试问AD与 B C平行吗?为什么?六、课堂小结七、课后作业1、教材 P94习题A、1。
第1课时:5.1.1 相交线 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邻补角、对顶角, 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2、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学习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学习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5分钟)各小组对七年级上学过的直线、射线、线段、角做总结.每人写一个总结小报告,并编写两道与它们相关的题目,在小组交流,并推出小组最好的两道题在班级汇报. 二、自主探索(15分钟)探索一:完成课本P2页的探究,填在课本上.你能归纳出“邻补角”的定义吗? . “对顶角”的定义呢? .自学检测一:1.如图1所示,直线AB 和CD 相交于点O ,OE 是一条射线. (1)写出∠AOC 的邻补角:____ _ ___ __; (2)写出∠COE 的邻补角: __;(3)写出∠BOC 的邻补角:____ _ ___ __;(4)写出∠BOD 的对顶角:____ _.2.如图所示,∠1与∠2是对顶角的是( )探索二:任意画一对对顶角,量一量,算一算,它们相等吗?如果相等,请说明理由.请归纳“对顶角的性质”: . 自学检测二:1.如图,直线a ,b 相交,∠1=40°,则∠2=_______∠3=_______∠4=_______2.如图直线AB 、CD 、EF 相交于点O ,∠BOE 的对顶角是______,∠COF 的邻补角是____,若∠AOE=30°,那么∠BOE=_______,∠BOF=_______3.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COE=90°,∠AOC=30°,∠FOB=90°, 则∠EOF=_____.三、当堂反馈(25分钟) 预备题:如图,已知直线a 、b 相交。
∠1=40°,求∠2、∠3、∠4的度数 解:∠3=∠1=40°( )。
∠2=180°-∠1=180°-40°=140°( )。
3.3公式法(第1课时)导学案
一、新课引入
〈一〉复习旧知
(1)请说出乘法式的平方差公式?
(2)填空:=29y ( )2;
=22536x ( )2; =24
9t ( )2. 〈二〉导读目标
学习目标:
1.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特点,能熟练地用平方差公式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2.在引导学生逆用乘法公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意识和能力。
3.平方差公式的实际应用。
重点:熟练运用平方差公式对符合条件的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难点:能准确辩认或转化为符合平方差公式的二项式。
二、预习导学
预习课本P 63、P 64,解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公式法因式分解?满足什么条件的多项式才能用平方差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2.对于既能用提公因式法又能用平方差公式法分解的多项式,一般情况下应先用哪种方法?
3.不管用何种方法进行因式分解,多项式都要分解到什么为止?
三、合作探究
〈一〉灵活运用平方差公式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例1. 把下列多项式因式分解。
(1)22425y x - (2)22)()(y x y x --+
(3)44y x - (4)523x y x -
〈二〉平方差公式的实际应用
例2.(1)用简便方法计算:224.506.49-;
(2)如图,在边长为a 的正方形空地的中间,有一个边长为2b (2
b a >)的正方形水池。
若在空地上种草,试问:草地的面积是多少?如果m a 124=,m b 48=,
那么草地的面积是多少?怎样计算较简便?
四、解法指导
五、堂上练习
1.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有 。
①22y x +;②22y x -;③22y x +-;④22y x --.
2. 把下列多项式因式分解。
(1)2249x y -; (2)2251x -; (3)221625
9n m -; (4)22)()(x y y x --+; (5)164-x ; (6)24369y x -; (7)23ab a -.
3. 用简便方法计算: 227.113.13-;
4.手表表盘的外圆直径cm D 2.3=,内圆直径cm d 8.2=,在外圆与内圆之间涂有防水材料。
试求涂上防水材料的圆环的面积(结果保留π)。
怎样计算较简便?
六、课堂小结
谈谈你的收获和疑惑?
七、课后作业
1. 把下列多项式因式分解。
(1)812-x ; (2)224
1b a -; (3)25)(92--y x ;
(4)222)22()(---y y x ; (5)814-x ; (6)2633x x -;
(7)222)21()2(b b a ---; (8))()(22x y y y x x -+-; (9))3()9(22b a b a -+-.
2. 一种混凝土排水管,其形状为空心的
圆柱体,它的内径cm d 68=,外径
cm D 88=,长cm h 200=。
浇制一节这样的
排水管要多少立方米的混凝土(结果保
留π)?怎样计算简便?
3.在日常生活中,如取款、上网都需要密码。
有一种用因式分解产生的密码,方便记忆。
其原理是:对于多项式44y x -,其因式分解的结果是))()((22y x y x y x -++,若取9=x ,9=y 则各个因式的值是16222=+y x ,18=+y x ,0=-y x ,于是就把 “162180”作为一个六位数的密码。
对于多项式23xy x -,若取21=x ,5=y 用上述方法产生的密码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