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课堂教学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4
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离不开语言学习理论及其相关理论的探索,而资源建构主义
对语言学习理论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影响表现出明显价值。
资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其给
外语教学带来的启示在下文中将进行论述,旨在为外语教学提供参考。
资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以学习为核心,认为主体发挥关键作用的学习理论。
该
理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Hartford的构建教学理论和Hilligot的情景理论。
它关注语言学
习的过程,强调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活动主体角色和主动性,开始相信学习者可以
利用已有的语言资源,实现自我平衡和自我发展,以实现完全的语言能力。
资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有着巨大的价值,这一理论把课堂从传统的以教师
及其教学为主体,被动的学习者空间,转变为具有活力和活力的学习空间,任务型教学
边构建外语能力,边训练学习者利用其知识和既有资源能力,监督和跟踪他们运用讲话的
能力,最终实现外语能力的发展。
此外,该理论也强调学习者的口头说话能力与写作能力
是相关的,认为说话和写作是一种形式变化而且互相制约性质的,可以通过灵活运用来提
高个人语言能力。
资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启示了外语教学要重视以学习者为中心,将任务型教学的概念
融入课堂活动,培养学习者的自我信心和独立性,在教室里利用“话语区”,让学习者参
与分组学习,口语练习和听力训练的实践性学习活动;通过混合语法、词汇和语义的方式,培养学习者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资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外语教学带来了极具价
值的启示,值得外语教学者在教学实践中追求理论指导。
2020年33期总第525期ENGLISH ON CAMPUS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文/秦玲玲一、建构主义的由来以及发展随着我国新课改地深入发展,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变化发展,教育思想日益革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先进的教育指导思想之一,在21世纪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学习是在内外因相互作用下进行的。
本文通过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系统的论述,以期能对英语教学产生一定的启示意义,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建构主义又称作结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的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的结果,被称为认知学派的重要分支之一。
其最早提出者是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他所创立的儿童认知发展学派被称为日内瓦学派。
他认为“儿童自身在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地获得对外部环境的认识,进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图式)得到发展。
在儿童与外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时,会涉及两个基本的阶段:同化和顺应”。
(杨骅,2012)所谓的同化是指来自周围外部环境的相关刺激被纳入儿童原有的认知结构(图式)当中的过程。
所谓的顺应是指当来自外界环境的相关刺激无法纳入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里面时,即以上同化过程无法发生时,儿童内部的认知结构就会由于周围环境相关信息的刺激而发生相应的改组过程。
由此可知,同化是儿童的认知结构在数量上的不断发展过程,顺应则是儿童的认知结构在量的不断积累基础之上产生的质的飞跃。
换言之,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一个儿童认知结构量变与质变辩证统一的结果。
儿童认知的发展是在同化和顺应这两个基本的过程当中建构起来的,从而来达到与外部环境的一种平衡状态,但是当儿童不能将来自于外界的相关刺激纳入自身的认知结构当中时,儿童原有的认知结构就会尝试重新组合去寻求另一种新的平衡。
所以说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在这种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循环过程中不断地变化发展。
由此可看出,皮亚杰有关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充满了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思想。
建构主义视野下大学英语课堂环境的构建【摘要】以学生自我知识建构为核心的建构主义理论对大学外语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在传统大学英语课堂陷入“耗时低效”的困境下,建构主义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对话教学模式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关键词】建构主义;英语课堂教学建构主义理论被誉为是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其最核心的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
建构主义理论提供了一个关于学习活动本质和教学规律的新理论框架,不仅对研究学习者的心理有重要的影响,也对实际教学活动的开展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基于此,本文力图以建构主义为思考的理论背景,来探讨大学英语课堂环境的构建模式,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
1传统大学英语课堂发展的困境目前,在大多数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由于大学扩招,班级规模越来越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这些都导致大学英语课堂陷入一种“耗时低效”的发展困境。
这种状况的存在大大限制了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效率的提升。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教学关系的单向度发展大学英语教学长期处在一种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教师的教学主要围绕着如何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中心展开。
加之大学英语教学课时量大、教学任务繁重等,教师往往在教学中一味地完成教学内容,忽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具体到教与学的关系来讲,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把与教科书有关的内容灌输给学生成了多数教师的教学风格。
这样一来,大学英语课堂就变成了控制性的霸权关系。
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什么。
这种教学实质上忽视了语言学习的特点,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认知和感受,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机械做题,无法用语言进行沟通和交际。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与学之间的生态完全失去了平衡,教与学之间缺乏互动,学生思维很狭隘,应用能力极为有限。
1.2课堂生态环境失衡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讲,每种生物都有自己可以忍耐的限度,超过或低于这个限度都不利于整个生态的良性发展。
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摘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主动建构所需要的条件包括创设与知识内容有关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的联系、组织有利于学习者知识建构的协作交流,把学习者的学习引向深入,并适时给予引导和帮助。
关键词:课堂教学建构主义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
1672-1578(2011)06-0102-01
应用语言学家s.p.corde说过:“我们实际上不能教会学生一门语言。
我们只能为他们创设一个适合于外语学习的环境。
”一节语言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
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才是对所学知识实现意义建构的“内因”。
本文以此作为导向,谈谈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启示。
1 教师以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体系
在课堂中创设真实复杂的情境,可以通过三方面来创设:(1)通过多媒体或教师在课堂中利用实物、表演及简笔画,如在教“现在进行时”后,操练时,通过设计用遮盖物挡住三分之二画面女孩弹钢琴的图片。
让学生猜:what is he/she doing?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is she drawing a picture?”“is she doingher homework?”既练习了一般疑问句。
又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想象能力;(2)在具体学习某项英语知识或技能时,教师应引导帮助学生回忆与这项英语知识。
如学习football时先引导学生回忆从good,cook联想到00的发音,有all-wall-hall联想ball。
再引学生其他的球类活动basketbau。
volleyball,词组playfootball 同义词soccer ball。
通过brainstorm相关到athletic,strong,sport,run等,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3)让学生尽可能多得去听英语说英语,以扩大学生的英语经验。
上课之前,播放英语歌曲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轻松、节奏性强,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又有复习的作用。
建构主义强调创设真实情景,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
教师要善于把一些枯燥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预设情趣浓、意味深的教学情境。
为教学的动态生成设计多种“通道”,而且情境的创设应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2 为使学生知识体系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学生协作学习。
展开讨论和交流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所建构的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
也存在着局限性。
通过意义的共享和协调,才能使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除了认真听老师的讲授,还要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包括小组交流时同伴的发言。
要学会从同学的发言中吸取好的、对自己的学习有促进意义的积极因素。
譬如:《go for it》八年级(上)最后一个复习单元的知识目标:90%学生能正确认读、听懂、理解以下词汇dj,leader,band,sea,central,los angeles,easy,diner,dell,curry,
piece,brown,bread,forbid,camel,cow,not…at au。
hen,lay。
seriously,70%的学生能正确拼写这些词汇。
上课开始后,笔者告诉学生4人一小组先根据音标解决好读音,然后用故事形式串联起来,看哪个小组编得又好又快。
学生置身于这种情境之中,在教师和同学的启发下,便会想用所学过的语言知识来表达自己的设想或者是疑问。
在教师适当引导下,基础好的学生应该进一步挖掘出问题。
这部分学生表现完了以后,中等学生的自信心也会大增,积极地来发表意见。
经过这两轮的风采展示。
基础差的学生此时也基本上能掌握一些词语,进行基本语言的操作。
这是个协作过程,也是会话过程。
3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
在教学中只有设计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才能让每个学生进入角色。
去思考并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例如:八年级(下)unit 2 what should i do?readmg这一课的教学中,因为探讨的是学业压力。
如果单纯地讲解词法、句法、篇章结构,学生肯定会感觉无味。
于是笔者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a survey:what do you often doafter school?what other after-school activities do you know?然后抛出问题do american and british children do manyafter-school activities?what do they of len do after school?以激起学生对文章的的兴趣。
当学
生找到英美国家的after-school activities时,一种对同龄人的好奇心驱使学生更有信心寻找下列问题的答案:are many children under pressure?howd0 you know?do parents these days push their children muchharder than before?why?when does competition betweenfamilies start?how do many children feel when they are underpressure?通过一系列问题,学生就会找到主题句,整体理清了作者的思路。
教学实践证明。
通过上述的“问题建模”。
将知识问题化。
学生可以在这条用“问题”搭建的“桥梁”上顺利通过,靠近目标。
总而言之,情境的创设要服务于学生学习的需要,要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突破和重建。
放归学习,给学生一个更为宽广的空间,让源于生活的情景的的学习得以立足,让每个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成功。
参考文献:
[1]邹艳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根源与逻辑起点[j],外国教育研究,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