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版初二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动物的运动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29.00 KB
- 文档页数:5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一节动物的运动一、教学目标1、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2、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认同动物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难点: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三、课前准备大屏幕投影、电脑、去毛的鸡翅、解剖盘、镊子、解剖剪、解剖刀和猪的关节、关节模式图及投影片。
四、课时分配一课时五、教学设计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一、教学目标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
3、尝试制定探究计划,设计探究实验的对照组和实验组,会选择并控制变量。
4、参与问题讨论,认同人类学习或自身学习的重要性。
5、参加探究活动,培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动物行为对其生存的影响,并认同人类学习或自身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学习态度的引导和强化;探究实验的实施。
难点:探究材料的准备。
三、课前准备教师:动物行为相关资料;果蝇的相关资料;宠物观察日记;菜青虫卵的采集和隔离饲养,以及果蝇的采集和饲养的布置。
学生:宠物观察日记,菜青虫卵的采集和隔离饲养,果蝇的采集和饲养。
四、课时分配两课时五、教学设计第三节社会行为一、教学目标1、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多咱行为。
对比观察四种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3、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
难点: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施。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一、教学目标1.描述动物运动的结构基础。
2.概述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3.概述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二、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肌肉、关节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理解运动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意义。
难点:理解肌肉、关节与骨的协调配合。
三、教学准备视频资料、2008年奥运会图片、新鲜鸡翅、制作关节的材料、自制课件四、引入新课播放动物运动的录像片,并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运动健儿的图片,督促学生仔细观看,思考以下问题:1.动物有哪些运动方式?2.动物的运动跟哪些结构有关?观察、思考。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探究新知一、运动系统的组成1.关节的结构设疑:如果人的肘、肩、膝等部位不活动,运动情况会怎样?关节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呢?它有哪些适于运动的特点呢?下面我们来解剖并观察鸡翅关节。
2.骨骼肌的结构展示骨骼肌结构的动画并提出问题:运动中牵拉骨完成运动的结构是什么?3.骨骼肌在骨上的着生情况制作肘关节的模型,探究骨骼肌的着生情况和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关系。
二、运动的产生——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1.播放屈肘和伸肘的动画,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在运动的产生过程中,骨、关节和肌肉是怎样相互协调配合的。
教师总结运动的产生过程: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
2.教师提出问题:动物只靠运动系统就能完成运动吗?如果不是,还有哪些方面的参与呢?解剖和观察鸡翅关节,讨论并总结关节的结构。
观察、思考、讨论。
制作肘关节模型。
加深理解骨骼肌、骨和关节的协作关系。
讨论、总结。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
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概括总结和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探究新知三、动物运动的意义播放各种各样具有一定目的的运动,提出问题:动物的运动对动物有哪些意义?教师总结:动物通过各种运动,能够有效地获取食物和逃避敌害。
教学设计2024秋季八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一节动物的运动》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科学观念:学生能够理解动物运动的基本原理,包括骨骼、关节、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以及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科学探究:通过实验观察和模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3.生命观念:形成对动物运动系统结构的整体认识,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原理。
4.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特别是动物运动学的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动物运动的基本原理及骨骼、关节、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
•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理解骨骼、关节、肌肉如何协同工作实现动物运动。
•分析不同动物运动方式的适应性。
四、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教辅资料。
•多媒体课件(包含动物运动视频、骨骼、关节、肌肉结构示意图等)。
•动物运动模型或实物标本(如骨骼模型、关节模型等)。
•实验材料(如需进行简单实验)。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多媒体展示:通过视频、图片和模型直观展示动物运动系统结构。
•实验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或观察活动,如模拟关节运动、分析肌肉收缩对骨骼的影响等。
•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及其适应性。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生活实例引入:展示一段动物奔跑、跳跃或飞翔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动物是如何实现这些运动的?它们的身体结构有哪些特点与这些运动相适应?”•设疑激趣:提问:“如果没有骨骼、关节和肌肉,动物还能运动吗?为什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新课教学•动物运动的基本原理•讲解骨骼、关节、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通过模型或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骨骼的支撑作用、关节的灵活性和肌肉的收缩与舒张。
•骨骼、关节、肌肉的协同工作•分析动物运动时骨骼、关节、肌肉的相互作用过程。
•播放动画或进行演示实验,展示肌肉收缩如何驱动骨骼绕关节运动。
苏版初二生物上册教案:第五单元2【教学目标】1.说明动物的运动依靠于一定的结构。
2.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1.明白得肌肉、关节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明白得运动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意义。
3.依照资料分析推理,进行探究性学习。
【课前预备】1.预备多种动物运动方式的视频资料。
2.预备运动系统各成分的挂图、模型或标本。
3.肌肉骨骼运动的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教师:播放多种动物的运动录像。
教师:刚才大伙儿看到的动物所进行的这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育后代的活动,差不多上动物的行为。
而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式各样的运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教师:你们差不多了解了许多动物的运动方式,但你们明白动物是如何样完成这些动作的吗?学生:(随意地推测)二、新课教学教师:现在请你把自己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来研究一下动作是如何样完成的。
先做一个简单的屈肘和伸肘动作,想一想,那个动作有哪些结构参与了?学生:跟着老师做屈肘和伸肘动作。
教师:同学们能看到胳膊弯过来了,就能确信谁参与了?学生:骨。
教师:屈肘时摸一摸你的上臂前面有什么变化?学生:变硬变结实了。
教师:变结实的是什么?学生:肌肉。
教师:人体的运动系统确实是由骨骼和肌肉组成的。
教师:下面请大伙儿观看骨骼模型和关节的挂图,想一想,关节对骨的运动有什么意义?展现:人体骨骼模型和关节挂图(学生能够到讲台前动一动骨骼模型,以感受关节分布的普遍性)学生:探究活动1:关节的结构和功能人身上有专门多关节。
关节比较灵活,使骨的运动速度加快。
教师:那动物呢?专门是哺乳动物是不是也如此?学生:是。
教师:刚才我们看到了骨的位置变化产生运动,但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是谁让它运动的呢?展现:屈肘的模型或课件。
学生:是肌肉。
教师:骨骼肌是如何带动关节运动的呢?骨骼肌在骨上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学生:探究活动2:肌肉在骨骼上的分布特点。
学生:骨骼肌至少要跨过一个关节。
生物八上第二章第一节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生物八上第二章第一节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明官店中学刘少敏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课立足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
通过动手实验观察与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做中思”、“做中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紧密联系生活,培养学生问题发现、解决问题及获取知识的能力,让科学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二、教材分析《动物的运动》是《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第一节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运动系统组成的知识,揭示动物运动的本质,理解动物适应生存环境的重要意义。
同时本节内容也是后面学习动物行为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一定的结构。
2、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合作能力和逻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养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及健康生活的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1.运动系统的组成。
2.骨、关节和肌肉协作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
五、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初步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思维较活跃,探索新知的积极性较高,乐于动手。
充分利用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而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六、教学准备自制关节教具、视频及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播放多种动物运动的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引出本节学习目标。
(二)新课1、运动系统的组成(1)体验活动一:扳手腕。
在活动中思考:有哪些器官参与完成?(2)通过自身体验概括出运动系统由骨、关节、肌肉构成。
实现了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
骨(1)出示家兔骨骼标本,并利用多媒体展示家兔与人体骨骼。
(2)指导学生说出四肢骨名称。
(3)学生在自己的上肢和下肢找出相应的骨。
肌肉(1)探究实验一:小组合作观察剪去皮肤的鸡翅。
按照提纲对照教材思考:①肌肉的构成;②肌肉在骨上的着生特点;③牵引肌肉观察鸡翅的运动。
苏版初中生物课标版初二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了解骨、关节和肌肉的结构,以及骨、关节和肌肉的和谐配合,说明动物的运动依靠一定的结构。
(2)描述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及骨、关节和肌肉和谐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
(3)说出运动对生物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家兔的骨骼图,了解人体上肢骨和下肢骨的组成。
(2)通过观看实物,自主学习,了解关节的组成。
(3)通过观看鸡翅和肌肉牵动骨运动的模型,了解骨、关节和肌肉和谐配合,认同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同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关注运动系统的健康,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参加体育锤炼的意识和适应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以及自身生活体验,学生对动物的运动差不多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八年级学生差不多具备了一定的思维逻辑能力。
那个时期的学生思维较活跃,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专门高,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欲望也专门强烈,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适应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运动系统的组成。
(2)骨、关节和肌肉协作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
2.教学难点
骨、关节和肌肉协作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