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 品德与社会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85.50 KB
- 文档页数:68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意义2.掌握各种情境下的行为规范3.理解公平、友爱、诚实、守信、尊重、助人为乐等品德4.学会正确的交流沟通方式5.了解社会的组织和部门,以及相关知识二、教学内容1. 团队合作•掌握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意义,了解自己在团队中扮演的角色和职责。
•结合小组活动,锻炼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
2. 行为规范•学习各种情境下的行为规范,包括上学放学、交通出行、餐桌礼仪等。
•通过模拟情境,进行实际操作,理解行为规范的重要性。
3. 品德教育•掌握公平、友爱、诚实、守信、尊重、助人为乐等品德,了解品德养成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4. 交流沟通•学会正确的交流沟通方式,包括语言表达、肢体语言、听取对方意见,等等。
•通过实际演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5. 社会知识•了解社会的组织和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益组织、商业机构等。
•通过实物展示和讲解,增加学生对社会知识的了解。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观察实物3.模拟情境4.小组活动5.课外参观四、教学重点难点1.品德教育的传达和落地2.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的锻炼3.社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五、评价方式1.参与度评价,包括课堂活跃情况、主动参与度等。
2.基础知识掌握评价,包括课后习题的完成情况、课堂笔记情况等。
3.实践操作评价,包括模拟情境的实操情况、小组活动的表现等。
六、教学资源•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讲义、PPT•实物资料•课外参观活动资料七、教学进度本课时共计2课时,具体内容安排如下:•第一课时:团队合作、行为规范和品德教育•第二课时:交流沟通和社会知识。
第四单元我是小小主人翁主题一爱护集体荣誉(建议6课时)课题1.感受集体的温暖1、懂得只有集体成员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才能建立——个温暖的班集体.2、养成自主管理、民主参与集体事务的意识。
3、感受集体温暖,进——步增进热爱集体的情感。
参见第2—4页。
教学准备1.教师事先搜集、了解所教班级内师生间、生生间互敬、互爱、互助的事例2.可以与班主任老师联系,开展尊敬和感谢老师的活动c1.导人。
布置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2页的插图和文字“真情互助”。
教师提问:“张明走到台前给大家鞠躬时,可能想到了什么?” (对全班同学深深的感激,为生活在这样的集体里感到温暖。
)2.全班讨论。
教师引导:“你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班集体里?为·了将我们的班集体建设成优秀班集体,大家应该如何去做?”请学生自由发言。
3.讲解与讨论。
教师讲解:“班级成员之间互相尊重、友好交流与合作足优秀班集体的重要条件。
如果哪个同学有困难,大家都采关心,在这样的班集体里,大家都会感到很温暖。
在你生活的班集体里有没有发生过‘真情互助’的感人故事?”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给予他人帮助的快乐和得到他人帮助的喜悦上,从而使他们体会到自己班集体的可爱之处。
4.阅读与讨论c布置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页小文说的一段话。
教师引导:“老师是我们班集体的一员,为了帮助我们健康成长,班主任老师时刻都在关心、爱护着我们。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老师,让老师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呢?教科:收上的同学们做了一件事,让我们采看一看。
”请学生边读教科书第3~4页的文字边进行讨沦,教师可以通过下列问题进行引导:“同学们准备搞些什么样的活动?他们是如何做的?你们对他们的活动计划有什么意见?你们对这样的活动有什么设想和建议”5.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课题2.在集体中成长教学目标1.提升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2.尝试自己处理和解决班级生活中遇到的矛盾。
五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一、教材特点::《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
五下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
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教育性: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综合性: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
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参与性: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
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观性: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
例如每个单元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文字的基础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已不再仅仅是一些图画,还有示意图和大量的照片。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主题一:爱护集体荣誉感受集体的温暖〖教学目标〗1.懂得只有集体成员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才能建立一个温暖的班集体。
2.养成自主管理、民主参与集体事务的意识。
3.感受集体温暖,进一步增进热爱集体的情感。
〖教学准备〗1.教师事先搜集、了解所教班级内师生间、生生间互敬、互爱、互助的事例。
2.可以与班主任老师联系,开展尊敬和感谢老师的活动。
〖教学活动及过程〗1.导入。
布置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2页的插图和文字“真情互助”。
教师提问:“张明走到台前给大家鞠躬时,可能想到了什么?”(对全班同学深深的感激,为生活在这样的集体里感到温暖。
)2.全班讨论。
教师引导:“你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班集体里?为了将我们的班集体建设成优秀班集体,大家应该如何去做?”请学生自由发言。
3.讲解与讨论。
教师讲解:“班级成员之间互相尊重、友好交流与合作是优秀班集体的重要条件。
如果哪个同学有困难,大家都来关心,在这样的班集体里,大家都会感到很温暖。
在你生活的班集体里有没有发生过‘真情互助’的感人故事?”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给予他人帮助的快乐和得到他人帮助的喜悦上,从而使他们体会到自己班集体的可爱之处。
4.阅读与讨论。
布置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页小文说的一段话。
教师引导:“老师是我们班集体的一员,为了帮助我们健康成长,班主任老师时刻都在关心、爱护着我们。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老师,让老师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呢?教科书上的同学们做了一件事,让我们来看一看。
”请学生边读教科书第3~4页的文字边进行讨论,教师可以通过下列问题进行引导:“同学们准备搞些什么样的活动?他们是如何做的?你们对他们的活动计划有什么意见?你们对这样的活动有什么设想和建议?”5.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在集体中成长〖教学目标〗1.提升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2.尝试自己处理和解决班级生活中遇到的矛盾。
3.强化自觉遵守班级规则、学校纪律的意识。
1、感受集体的温暖教学目标:1.懂得只有集体成员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才能建立一个温暖的班集体。
2.养成自主管理、民主参与集体事务的意识。
3.感受集体温暖,进一步增进热爱集体的情感。
教学过程:1.导入。
布置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2页的插图和文字“真情互助”。
教师提问:“张明走到台前给大家鞠躬时,可能想到了什么?”(对全班同学深深的感激,为生活在这样的集体里感到温暖。
)2.全班讨论。
教师引导:“你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班集体里?为了将我们的班集体建设成优秀班集体,大家应该如何去做?”请学生自由发言。
3.讲解与讨论。
教师讲解:“班级成员之间互相尊重、友好交流与合作是优秀班集体的重要条件。
如果哪个同学有困难,大家都来关心,在这样的班集体里,大家都会感到很温暖。
在你生活的班集体里有没有发生过‘真情互助’的感人故事?”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给予他人帮助的快乐和得到他人帮助的喜悦上,从而使他们体会到自己班集体的可爱之处。
4.阅读与讨论。
布置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页小文说的一段话。
教师引导:“老师是我们班集体的一员,为了帮助我们健康成长,班主任老师时刻都在关心、爱护着我们。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老师,让老师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呢?教科书上的同学们做了一件事,让我们来看一看。
”请学生边读教科书第3~4页的文字边进行讨论,教师可以通过下列问题进行引导:“同学们准备搞些什么样的活动?他们是如何做的?你们对他们的活动计划有什么意见?你们对这样的活动有什么设想和建议?”5.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2、在集体中成长教学目标:1.提升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2.尝试自己处理和解决班级生活中遇到的矛盾。
3.强化自觉遵守班级规则、学校纪律的意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
教师引导:“作为集体的一员,同学都愿意为集体做好事,但也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试着解决这些问题。
”2.阅读与讨论。
北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教案标题:北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 - 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教学目标:1. 了解积极学习环境对学生品德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2. 培养学生珍惜、共建和维护积极学习环境的品质;3. 培养学生感恩、关爱和尊重他人的情感和行为。
教学重点:1. 学习环境对学生的重要性;2. 积极学习环境的要素;3. 积极学习环境的维护和建设。
教学准备:1. 北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材;2. 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工具;3. 班级规章制度等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上一学期学习的内容,让他们体会到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的积极影响。
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Step 2:学习(15分钟)2.1 理解积极学习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不同的学习环境,并引导他们讨论和思考:“什么是积极学习环境?”及“它对我们的学习和成长有什么影响?”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积极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2.2 积极学习环境的要素:通过教材中相关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积极学习环境的要素,如师生和同学之间的和谐关系、课堂纪律的维护、友善互助的氛围等。
Step 3:实践(15分钟)3.1 探讨班级学习环境现状:分组让学生对班级的学习环境进行调查,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和总结。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并分析自己对学习环境现状的了解。
3.2 设计积极学习环境的方案:根据对学习环境现状的了解,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想法,分小组设计一个积极学习环境改善方案,并在课堂上向全班展示。
Step 4: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并让他们以问题形式提出对今后营造积极学习环境的思考和行动。
Step 5: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与家人一起讨论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并提出互相改善现有学习环境的建议。
教学反思:此教案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认识积极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共建和维护积极学习环境的品质以及感恩、关爱和尊重他人。
主题一:爱护集体荣誉感受集体的温暖〖教学目标〗1.懂得只有集体成员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才能建立一个温暖的班集体。
2.养成自主管理、民主参与集体事务的意识。
3.感受集体温暖,进一步增进热爱集体的情感。
〖教学准备〗1.教师事先搜集、了解所教班级内师生间、生生间互敬、互爱、互助的事例。
2.可以与班主任老师联系,开展尊敬和感谢老师的活动。
电子教案内容1.导入。
布置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2页的插图和文字“真情互助”。
教师提问:“张明走到台前给大家鞠躬时,可能想到了什么?”(对全班同学深深的感激,为生活在这样的集体里感到温暖。
)2.全班讨论。
教师引导:“你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班集体里?为了将我们的班集体建设成优秀班集体,大家应该如何去做?”请学生自由发言。
3.讲解与讨论。
教师讲解:“班级成员之间互相尊重、友好交流与合作是优秀班集体的重要条件。
如果哪个同学有困难,大家都来关心,在这样的班集体里,大家都会感到很温暖。
在你生活的班集体里有没有发生过‘真情互助’的感人故事?”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给予他人帮助的快乐和得到他人帮助的喜悦上,从而使他们体会到自己班集体的可爱之处。
4.阅读与讨论。
布置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页小文说的一段话。
教师引导:“老师是我们班集体的一员,为了帮助我们健康成长,班主任老师时刻都在关心、爱护着我们。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老师,让老师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呢?教科书上的同学们做了一件事,让我们来看一看。
”请学生边读教科书第3~4页的文字边进行讨论,教师可以通过下列问题进行引导:“同学们准备搞些什么样的活动?他们是如何做的?你们对他们的活动计划有什么意见?你们对这样的活动有什么设想和建议?”5.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教学反思在集体中成长〖教学目标〗1.提升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2.尝试自己处理和解决班级生活中遇到的矛盾。
3.强化自觉遵守班级规则、学校纪律的意识。
北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相互关爱第一课让我们懂得关爱(一)本课要求学生能认识到关爱是一种美德,掌握关爱的方法,从小事做起。
教师可采用讲故事、摆问题、引导探讨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重点为告诉学生关爱的重要性和方法,教学难点为如何在具体生活中发现并实践关爱。
第二课让我们懂得关爱(二)本课要求学生在关爱中培养感恩之心,从多方面体会感恩的含义和价值,学会发现身边的正能量,激励自己取得更好的成绩。
教师可采用视频讲解、角色演练或制作感恩手册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感受感恩之心。
教学重点为让学生理解感恩的重要性,教学难点为如何在生活中用实际行动感恩。
第二单元和谐共处第一课圆桌会议本课要求学生能认识到“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发挥主人翁精神,关心身边的人和事,从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师采用圆桌会议的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让“和谐共处”深入人心。
教学重点为让学生理解“和谐共处”的重要性,教学难点为如何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问题。
第二课诚实守信本课要求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自我要求,保持良好的品德信念,形成正确的做人思想。
教师可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真实情境模拟等形式,让学生发现背叛之苦,珍视诚实守信的品德。
教学重点为让学生学会诚实守信,理解守信的重要性,教学难点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将诚实守信落到实处。
第三单元健康成长第一课幸福生活本课要求学生了解健康生活的基本常识和生活惯,自觉用正确的方法保障身体健康,让健康与幸福紧密结合。
教师可采用小组活动、课堂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找到健康与幸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为让学生掌握保护健康的方法,教学难点为如何使学生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
第二课合理饮食本课要求学生了解合理饮食、健康饮食的含义和方法,培养规律的饮食惯,养成良好的生活惯。
教师可采用ppt讲解、图片展示等形式,结合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让学生爱上健康食品,提高生活质量。
教学重点为让学生认识到好吃健康同样重要,教学难点为如何让学生养成好的饮食惯。
1、感受集体的温暖备注教学目标:1.懂得只有集体成员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才能建立一个温暖的班集体。
2.养成自主管理、民主参与集体事务的意识。
3.感受集体温暖,进一步增进热爱集体的情感。
教学过程:1.导入。
布置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2页的插图和文字“真情互助”。
教师提问:“张明走到台前给大家鞠躬时,可能想到了什么?”(对全班同学深深的感激,为生活在这样的集体里感到温暖。
)2.全班讨论。
教师引导:“你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班集体里?为了将我们的班集体建设成优秀班集体,大家应该如何去做?”请学生自由发言。
3.讲解与讨论。
教师讲解:“班级成员之间互相尊重、友好交流与合作是优秀班集体的重要条件。
如果哪个同学有困难,大家都来关心,在这样的班集体里,大家都会感到很温暖。
在你生活的班集体里有没有发生过‘真情互助’的感人故事?”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给予他人帮助的快乐和得到他人帮助的喜悦上,从而使他们体会到自己班集体的可爱之处。
4.阅读与讨论。
布置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页小文说的一段话。
教师引导:“老师是我们班集体的一员,为了帮助我们健康成长,班主任老师时刻都在关心、爱护着我们。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老师,让老师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呢?教科书上的同学们做了一件事,让我们来看一看。
”请学生边读教科书第3~4页的文字边进行讨论,教师可以通过下列问题进行引导:“同学们准备搞些什么样的活动?他们是如何做的?你们对他们的活动计划有什么意见?你们对这样的活动有什么设想和建议?”5.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2、在集体中成长备注教学目标:1.提升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2.尝试自己处理和解决班级生活中遇到的矛盾。
3.强化自觉遵守班级规则、学校纪律的意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
教师引导:“作为集体的一员,同学都愿意为集体做好事,但也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试着解决这些问题。
”2.阅读与讨论。
北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一、教学背景品德与社会是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本教案基于北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自我管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简单的自我管理技能,如时间管理、财务管理等;3.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念;4.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教学内容教学时数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概念 1时间管理 1财务管理 1品德培养 2团队合作 1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概念教学目标•认识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和特点;•了解人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和人际关系维护的方法。
教学内容1.什么是社会生活?2.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和特点;3.人际关系的基本概念;4.如何维护人际关系。
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2.课堂提问;3.小组讨论。
时间管理教学目标•了解时间管理的基本概念;•掌握简单的时间管理方法。
教学内容1.什么是时间管理?2.时间管理的方法:–制定计划表;–合理规划时间;–避免浪费时间。
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2.示范演示;3.小组讨论。
财务管理教学目标•了解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掌握简单的财务管理方法。
教学内容1.什么是财务管理?2.财务管理的方法:–记账;–定期清理物品;–合理花费和储蓄。
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2.示范演示;3.小组讨论。
品德培养教学目标•培养热爱祖国、尊重老师、关爱他人、勤劳诚实、团结友爱的优秀品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1.热爱祖国;2.尊重老师;3.关爱他人;4.勤劳诚实;5.团结友爱;6.处理好人际关系。
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2.观看视频;3.组内讨论。
团队合作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学会在团队中与他人相互支持和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教学内容1.什么是团队?2.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3.分工合作;4.有效沟通;5.互相尊重。
五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一、教材特点::《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
五下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
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教育性: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综合性: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
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参与性: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
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观性: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
例如每个单元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文字的基础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已不再仅仅是一些图画,还有示意图和大量的照片。
通过这些插图,不仅增加了历史审美感和历史直观性,也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从而达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二、教学目标:1、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懂得勤劳是美好生活的源泉,学做集体小主人,爱护集体荣誉培.人人争做我是小小主人翁.。
2、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懂得讲文明,礼貌是做人的基本品质,自觉遵守公共道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学生。
3、向人民英雄致敬,勿忘国耻,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能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树立敢于向困难挑战的信心,遇到失败和挫折不灰心,不气馁。
4.、自尊自爱,不骄傲自满,心胸开阔,不计较小事,不为小事生气.。
5、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
6、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
7、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引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
三、教学策略:因为教材已不是显性的道德说教,而是采用隐性的,渗透的方式实施对学生的价值引导。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觉去进行体验,教学中可采用对话性,活动化,体验性,开放性和价值渗透性的教学策略。
1、对话教学策略。
教学中,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之间的多元,维式对话。
师特别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波澜.对话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取决于教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
要从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对话的质量.教师的反馈越精彩。
就越能对学生起引领作用。
2、活动化教学策略。
教学时,不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地去学习,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
这里所说的“活动”。
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隐形的心智型活动。
“全员参与”就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全程参与”指学生的参与不能是一阵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题活动的衔接和滚动中自始至终地去参与,“身心”是指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
3、体验性教学策略。
在传统教材中,编者对教与学所追索的意义都进行了预设,这种预设的意义或结论,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变更性。
要求学生无一例外地去认同,去掌握,由此导致教学步入硬性灌输和“齐步走”,“一锅煮”的误区.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具有开放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
4、开放性教学策略。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不是不可变更的静态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素材,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校以及家庭和学生本人的资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间,教师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领教学,就要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和创造者,教师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
四、教学进度表第四单元我是小小主人翁 16课时主题一爱护集体荣誉 6课时主题二学做集体小主人 10课时第五单元历史告诉我们 9课时主题一从统一到鼎盛 6课时主题二野蛮与文明 3课时第六单元向人民英雄致敬 25课时主题一勿忘国耻 5课时主题二觉醒的中国人民 2课时主题三光辉的历程4课时主题四黄河在怒吼 9课时主题五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5课时教案教学要求:本学期的教学要求主要分为五个方面:(一)让学生在自己的成长和变化过程中,会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和长处。
有一定的分辨是非能力,学会怎样和别人沟通,努力成为一个诚实、勇敢、乐于助人的孩子。
(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懂得环境对人们的重要意义,争当环保小卫士。
(三)让学生了解我们民族的节目,从而懂得去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以及自己的父母和长辈。
(四)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五)学会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充分让学生体验到成长中的快乐。
通过以上五点要求使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品质道德,为以后德育教育打下基础。
重点:让学生明白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对其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及时的发现并改正班里学生的不良思想。
难点: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额东西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现实生活中举一反三。
措施:努力将每一节课上的有趣味性,针对性。
让每位学生能喜欢上品德与生活课。
在课余多讲一些身边发生的真实事情和相关的故事,努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教具:教材及教师用书用书资料书籍学具:学生用书第一单元我是小小主人翁〖单元概要〗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将学生带入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中。
从三年级学习过的居委会和村委会直接选举所带来的变化入手,认识这种选举的现实意义。
然后,对于选举代表进行管理这种民主形式做初步的了解,通过教师中的人民代表为小学生的安全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实例,感受人民代表与广大群众息息相关。
并从这个实例开始,认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对于共和国、公民、人民代表等重要概念有最初步的理解,对于我们国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行初步的认识,了解这种制度的基本原理,以及人民代表大会的基本职能。
由此进一步延伸到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普遍性,了解宪法所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所有这些学习虽然程度比较浅,却能够为学生今后进行有关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单元目标〗态度增进热爱共和国的情感,形成对于法律的信赖与尊重。
养成理解和关心社会生活的积极的、亲社会的倾向。
初步感受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对应关系。
能力能够理解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国与封建社会国家的区别,懂得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国的优越性,能够初步尝试从权利和义务的角度思考个人行为的合理性及合法性。
知识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中的地位,人民代表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
理解共和国、公民、人民代表这些概念的基本含义。
懂得宪法的特殊地位,以及法律在人们生活中的普遍意义。
第一单元我是小小主人翁主题一:爱护集体荣誉第一课《感受集体的温暖》〖教学目标〗1.懂得只有集体成员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才能建立一个温暖的班集体。
2.养成自主管理、民主参与集体事务的意识。
3.感受集体温暖,进一步增进热爱集体的情感。
〖教学准备〗1.教师事先搜集、了解所教班级内师生间、生生间互敬、互爱、互助的事例。
2.可以与班主任老师联系,开展尊敬和感谢老师的活动。
〖教学活动及过程〗1.导入。
布置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2页的插图和文字“真情互助”。
教师提问:“张明走到台前给大家鞠躬时,可能想到了什么?”(对全班同学深深的感激,为生活在这样的集体里感到温暖。
)2.全班讨论。
教师引导:“你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班集体里?为了将我们的班集体建设成优秀班集体,大家应该如何去做?”请学生自由发言。
3.讲解与讨论。
教师讲解:“班级成员之间互相尊重、友好交流与合作是优秀班集体的重要条件。
如果哪个同学有困难,大家都来关心,在这样的班集体里,大家都会感到很温暖。
在你生活的班集体里有没有发生过‘真情互助’的感人故事?”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给予他人帮助的快乐和得到他人帮助的喜悦上,从而使他们体会到自己班集体的可爱之处。
4.阅读与讨论。
布置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页小文说的一段话。
教师引导:“老师是我们班集体的一员,为了帮助我们健康成长,班主任老师时刻都在关心、爱护着我们。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老师,让老师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呢?教科书上的同学们做了一件事,让我们来看一看。
”请学生边读教科书第3~4页的文字边进行讨论,教师可以通过下列问题进行引导:“同学们准备搞些什么样的活动?他们是如何做的?你们对他们的活动计划有什么意见?你们对这样的活动有什么设想和建议?”5.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课后记:第二课《在集体中成长》〖教学目标〗1.提升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2.尝试自己处理和解决班级生活中遇到的矛盾。
3.强化自觉遵守班级规则、学校纪律的意识。
〖教学准备〗1.了解班级同学关系的状况。
2.了解班级遵守规则的状况。
3.了解近期班级中是否产生过矛盾,后果如何。
4.根据上面了解的情况,请一些同学写下自己的“心里话”。
〖教学活动及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
教师引导:“作为集体的一员,同学都愿意为集体做好事,但也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试着解决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