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教案
- 格式:ppt
- 大小:1.42 MB
- 文档页数:17
《定风波》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教案标题】:《定风波》教案设计【教案目标】:1. 使学生了解和理解唐代文学及其文化背景;2.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和创造力;4.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材及教具】:1. 课文《定风波》2. 教学PPT3. 黑板和白板4. 学生手册和笔记本【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幻灯片展示唐代诗歌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对唐代文学产生兴趣。
2. 引导学生联想和讨论,激发他们对自然景色的想象和记忆。
【知识点讲解】:1. 分析课文《定风波》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点,解读诗歌的表达和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自主欣赏。
2. 分析《定风波》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以及运用类似的手法进行写作。
【欣赏与体验】:1. 听课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分组讨论并展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
【创作活动】:1. 提供几个主题给学生,引导他们根据所学的修辞手法写一首符合主题要求的诗歌。
2.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诗歌,提升写作能力。
【拓展延伸】:1. 分组学生进行比赛,每个小组选一首诗进行朗读和评论,评选出最佳作品。
2. 邀请学校时任语文老师或校园诗人分享他们的诗歌创作经验和作品。
【总结与复习】:1. 总结课堂所学的内容和经验,回顾学生的收获和成长。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多思考、多创作诗歌。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唐代文学及其文化背景,提高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并通过比赛和创作活动培养了他们的读写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课堂的导入和知识点设计使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个性化辅导,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和水平,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此外,在鼓励学生表达和分享的同时,也可以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批判和评价他人的作品,培养良好的学术风气和合作精神。
定风波教案三维目标:1、了解苏轼极其作品2、鉴赏诗歌语言及其所蕴含的人生哲理3、从苏轼身上学习逆境中旷达、豪迈的心境,使读者和苏轼达成共鸣。
课时: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情景导入)三月是春季中最美的一个月,咱们习惯上把它叫做“阳春三月”。
但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天有不测风云”,即使在如此美好的三月,在旅途中偶尔也会碰到一场潇潇春雨,而且迎面还会吹来阵阵料峭春风。
那么如果是你在旅途中遇到这样一种场合,你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暂且不论,咱们看一下大文豪苏轼在这种场合下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今天一起来学习苏轼的一首词《定风波》。
二、文本解读:上学期咱们学习了苏轼的一篇散文《赤壁赋》,关于作者大家已经了解了,这里不多说,那么《定风波》这首词呢,和《赤壁赋》一样都是创作于诗人被贬黄州之时,同样也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
下面由我来给大家范读一遍:要求:1、把握好字音和节奏2、注意老师范读时候的感情变化(1)、找学生朗读,男女各一人,读后师生进行评价。
(2)、学生齐读,把握好感情变化。
讨论1:大家刚才听了老师的范读,自己也读了,那么这首词给你的最深印象是什么呢?换句话说,你能从苏轼的这首词中读出苏轼的什么情怀呢?请大家分小组交流讨论后回答。
生交流讨论后回答:1、“莫听穿林打叶声”,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能够读出诗人的镇定和沉着。
2、“竹杖芒鞋轻胜马”,竹杖芒鞋又怎么样,只要你以之为乐,保持良好的心态,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读出了词人的豪迈之情。
3、“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福祸不定,不如听其自然、顺其自然。
读出了诗人那份随遇而安的畅快心境。
4、“也无风雨也无晴”,他淡化了弱化了甚至于无视了所有的风雨,阴晴可以等同,那么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又何足挂齿?读出了词人那样一份豁达、通达的心境。
结语:这个时候大家再来齐读一遍这首词,要带着沉着、豪迈、随遇而安、豁达的气度去读。
《定风波》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明确小序在词中的作用及其与词的正文的联系;②了解苏轼的人生遭遇、性格特征及其豪放词的抒情特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2、过程与方法:①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指导诵读技巧;②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感受作者豁达的胸怀、豪迈的精神;②引导学生反观自我,正视人生旅途上的“风雨”,树立乐观、旷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从苏轼的人生经历来把握词中蕴含的情感和哲理,引导学生学习苏轼积极乐观、豁达超脱的胸襟。
2、教学难点:多角度地全面认识、了解苏轼。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老师也提醒大家注意了P35页《词话丛编》中关于豪放词和婉约词的诠释,还记得学士词要怎么演绎?(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但是,是所有的豪放词都是“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而歌”吗?其实还有一种豪放,表现在词人豁达的精神和情怀上。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并没有博大壮阔的写景,也没有豪迈奔放的抒情,但却充满着词人豁达情怀的词——《定风波》,请同学们翻开书的第37页。
请同学们跟着录音将这首词齐声朗读一遍。
注意一下几个词的读音:同行xíng吟啸xiào一蓑suō烟雨(ppt呈现)(播放录音、教师板书标题)教师正音,给出评价。
请个别同学范读或男生齐读,指导划出节奏。
二、解读小序、梳理结构。
教师提问:大家说说,这首词和前面学到的《念奴娇》,在形式上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前面有段小序)对,小序,我们学过的哪些篇目也有小序呢?(《孔雀东南飞》、《琵琶行》⋯)小序在宋词中是很常见的,具有导读、纪实、审美等功能,它的产生既是词学观念演化的反映,更是叙事抒情等功能的需要,且与宋代文坛“破体”之风有很大关系。
词的发展从有调无题到有调有题,进而又从有题无序到有小序的出现,词序成为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点睛之妙笔,精制之美文。
《定风波》教案一、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2.难点:领会东坡的旷达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生平,积累基础知识2.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多角度)3.领会东坡的旷达三、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2.小组合作四、教学内容(一)导入1.知人论世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且同时创造了“师生”"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的盛况;书法界,他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书法“四大家”。
2.解题苏赋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在谪居黄州时期写下了不少佳作,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
《定风波》作于苏轼谪屋黄州的第三年春天。
苏轼到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看新买的农田,途中遇雨,有感而作。
定风波,唐教坊曲名,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
(二)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苏轼及生平2.能力目标:多角度赏析诗词3.情感目标:领会东坡的旷达(三)理解1.阅读,借助资料,理解字词同行:①háng,指行业相同或者同行业的人;②xíng ,指-同行走。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窟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
吟啸:高声吟唱。
徐行:缓慢前行,缓步而行。
徐:①缓慢;②姓。
料峭:形容春天的微寒。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
2.平韵共11句,用了5个平韵。
因平声舒缓,力度弱,“声、行、生、迎、晴”,依次呈现,就像平原上的小溪流水,轻柔舒缓,在空间上造成一种平静而又空旷辽远的审美效果。
并且这几个字字音清澈明快,也给人轻松舒适的感觉。
3.朗读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结构。
(3)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面对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和坚定信念。
(2)培养学生的逆境自强精神,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二、教学重点1. 诗文背诵与朗读。
2. 关键字词和句式结构的理解。
3. 诗文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诗文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地位。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掌握关键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拓展:(1)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其他诗作,进行比较学习。
(2)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谈谈对诗文主题的理解和体会。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6. 作业布置:(1)背诵并朗读诗文。
(2)写一篇关于诗文主题的个人感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文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等,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文中的具体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运用比较学习法,让学生通过对比其他诗作,更深入地把握《定风波》的特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高二语文《定风波》教案【教学目的】、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背诵本词积累名句。
3、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举例法、师生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东坡在玉堂(官署名)日,有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
由此可见苏轼词的豪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定风波》二、赏析小序(板书:鉴赏诗歌三步曲:读(文)、析(情)、探(法))我们先来读一读小序,看看作者在小序里交代了哪些信息?交代了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天气(雨、晴)、人物(拿着雨具的仆人、苏轼及同行者)、事件(途中遇雨)、写作缘由(因为途中遇雨引发感慨而写)。
此词是“因事感怀”,特点:作者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
(板书:苏轼遇雨)三、朗读(诵读要求)、读准字音如:同行xíng吟啸xiào一蓑suō烟雨2、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3、读出节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四、师生合作探究解读文本、请同学们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词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
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
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2、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闲适、轻松、自如3、赏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1)雨是什么样的雨?何以见得?大,能听见穿林打叶的声音;同行皆狼狈可见应是疾风骤雨。
定风波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定风波》的背景与作者李清照;2. 理解《定风波》的主要情节与意义;3. 分析《定风波》中的修辞手法与语言特点;4. 感受并欣赏《定风波》中蕴含的情感与意境;5.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定风波》的情节与意义;2. 分析《定风波》中的修辞手法与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1. 感受并欣赏《定风波》中蕴含的情感与意境;2.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导入:教师可通过简要介绍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背景,引发学生对李清照及其作品的兴趣。
1. 情节理解:在学生已经对李清照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向学生介绍《定风波》的情节,并进行逐句解读。
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所描绘的海岸景象、风暴以及男女主人公的离别、相思之情,使学生对《定风波》的情节有更深入的把握。
2. 修辞手法与语言特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定风波》中的修辞手法与语言特点,如比喻、拟人、双关等,理解这些修辞手法对于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的作用。
同时,让学生注意诗中运用的音韵、节奏等语言特点,分析其对诗的整体效果的贡献。
3. 情感与意境的感知:通过学生对《定风波》情节与语言特点的分析,引导他们感受诗中蕴含的情感与意境,如离别之痛、思念之情以及大自然的壮丽与变幻等。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4. 达成目标的检验:设计小组或个人活动,让学生从《定风波》中选择一句或一段,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并分析选择的内容与整首诗的关联。
学生进行展示,并相互评价,提供反馈。
五、板书设计:在黑板上或屏幕上,将《定风波》的关键词汇和表达重点进行归纳总结,提供学生复习参考。
六、课堂延伸:教师可邀请学生选择其他李清照的作品进行阅读和比较,进一步深化对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七、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对《定风波》的情节与意义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与语言特点,并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与意境。
《定风波》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诵读把握诗的精髓能力目标:通过解析和探讨掌握欣赏诗歌的技巧和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赏析感受苏轼宠辱皆忘、超乎物外的旷达的人生境界,学习其面对风雨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诗眼“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诗中关键词“归”教学方法:讨论合作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一、新课导入。
上课前我想先给大家讲一个笑话:在六七十年代,在农村下大雨了,生产队的人都纷纷拿起劳动工具跑着找避雨的地方,其中有一个知青他抗着锄头不紧不慢的在雨里踱着。
旁边的人喊他快跑,他说:“急什么?前面没有雨吗?”别人都跑他为什么不跑?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定风波》,看看我们的大文学家苏轼在风雨中是如何面对的?板书:定风波二、朗读指导与整体感知1、三分诗词,七分读”,诵读三个基本要求:(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读出情感。
结合此处分析诗歌的意象,情趣和理趣,及感情,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用笔把不懂的字音或词语打上标记。
指名一名学生诵读。
(3分钟)2、教师指导:“何妨……平生”,还应该读得怎么点?从容点,潇洒点,豁达点。
豁达怎么读?不温不火,不急不躁,这是节拍。
调子呢?不扬不抑。
——不对,有同学说“竹杖芒鞋轻胜马”有点喜悦和豪迈在里面,可以调子略高点。
能不能读成“大江东去”那种?语言风格还不一样,这首词更随意、更朴拙点,豪放在骨子里,在不经意间。
——有人说“料峭……微冷,相迎”还有对人生阴晴不定、捉摸不定的复杂情绪。
3、听这首词想象风雨中的行者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齐读一遍,然后从词中找一下答案。
(漫画式的一个老者,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沉着。
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豪迈。
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柳永《定风波》教案简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定风波》,使学生了解宋代词人柳永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定风波》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豁达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定风波》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分析《定风波》的艺术特色。
3. 领悟词人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1. 《定风波》中典故和意象的理解。
2. 词句的赏析和炼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柳永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词意,体会词人的情感。
3. 讲解:讲解词中的生僻字词、典故和意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句。
4. 赏析:分析词中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炼字等,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 感悟:引导学生从词中领悟词人豁达的人生态度,联系现实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定风波》,巩固学习内容。
2. 结合课后注释,翻译《定风波》。
3. 选取《定风波》中的两句词,分析其艺术特色和词人的情感。
六、教学策略1. 互动讨论: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分享对《定风波》的理解和感悟,促进互动交流。
2. 案例分析:选取其他柳永的词作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定风波》的艺术特色。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检验学习效果。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如沟通、协作等能力。
八、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向学生推荐其他柳永的词作,拓宽阅读视野。
2. 文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诗词朗诵、写作比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学生活。
九、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总结课堂教学的效果,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
2.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