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囊结构与神经传导.
- 格式:ppt
- 大小:1.80 MB
- 文档页数:13
基底核包括什么和什么(基底核包括什么)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基底核包括什么和什么,以及基底核包括什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基底核不包括基底核包括什么基底核名词解释是什么解剖学里面的基底核包括什么基底节包括什么基底核不包括()大脑基底核包括哪几四部分基底核不包括隔核。
隔区的核群总称隔核spetalnuclei,主要位于胼胝体下回,有背侧、腹侧、内侧和尾侧隔核dorsal、ventral、medialcaudalseptalnuclei之分,其中每一个核又可分为若干亚核。
1.基底核命名:基底核的英文学名为“Basalganglia”。
其中的“Basal”(基底)意表起解剖位置位于大脑的深部和底部。
而“Ganglia”(神经节)是一命名错误。
Ganglia一词本义指外周神经系统的神经元胞体的聚集部,但实际上基底核位于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胞体聚集应成为“核”(“Nucleus”,例如红核:Rednucleus)。
这个英文的错误命名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习惯。
但是中文术语“基底核”却纠正了这个错误。
2.研究历史:英国解剖学家托马斯.威利斯(ThomasWillis)于1664年最早记载了基底核的结构。
[2]之后许多年,“纹状体”(Corpusstriatum)一词被用来泛指皮层下的一系列核团。
但是后来发现,其中许多核团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比如壳(Putamen)和尾状(Caudatenucleus)之间就没有直接的连接。
今日的“纹状体”(Striatum)一词指尾状核,壳和伏隔核三者构成的整体,该整体是基底核系统的主要输入通道。
基底核包括什么基底核包括:纹状体,苍白球,黑质和丘脑下核等。
基底核:是大脑深部一系列神经核团组成的功能整体。
它是位于大脑皮质底下一群运动神经核的统称,与大脑皮层,丘脑和脑干相连。
基底核的功能:目前所知其主要功能为自主运动的控制,整合调节细致的意识活动和运动反应;同时还参与记忆,情感和奖励学习等高级认知功能。
人体解剖学题库-6六、问答题(一)绪论和运动系统1、试述腹股沟管四个壁的构成及其通过物。
2、膝关节有哪些辅助结构?分别是什么?3、骨盆的组成及分部是怎样的?骨盆界线是怎样围成的?何为大、小骨盆?4、膝关节有哪些韧带加强关节的稳固性?5、肩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方式?6、肘关节的构成及其运动方式?7、颞下颌关节的构成及其运动方式?8、小腿后群肌的名称和作用?9、肩关节容易向什么方向脱位?为什么?10、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哪几部分?11、胸椎在形态上有哪些特点?12、腰椎在形态上有哪些特点?13、椎体间的连结结构有哪些?14、椎弓间的连结结构有哪些?15、髋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方式?16、膝关节内有哪些结构?其作用如何?17、脑颅骨和面颅骨各包括哪些?18、鼻腔外侧壁有哪些结构?19、膈上有哪些裂孔?各通过什么结构?20、肩带肌有哪些?21、臂肌分几群?各群包括哪些肌?22、大腿肌分几群?各包括哪些肌?23、小腿后群肌有哪些?(二)内脏学和内分泌1、消化系统1、简述牙齿的形态、构造及牙周组织。
2、试述咽的分部及各部的交通情况。
3、简述胃的位置、形态和分部。
4、在进食情况下,胆汁自肝门流至十二指肠腔经过哪些管道?在平时胆汁如何排出?(用箭头表示。
)5、试述胰腺的分部及胰液经输出管排入十二指肠的途径。
6、阑尾炎手术作麦氏切口时,经过哪些结构到达腹膜腔?7、简述食管的狭窄部位及距切牙的距离。
8、简述空、回肠的区别。
9、直肠的位置和弯曲如何?10、试述肛管的结构。
11、试述消化腺的组成及开口部位。
12、肝的形态和体表投影如何?2、呼吸系统1、试述与鼻腔相通的结构及在鼻腔开口的位置。
2、喉软骨有哪几种?3、简述左右主支气管的区别;气管异物易坠入哪一侧?4、鼻旁窦有哪些?开口于何处?5、简述肺下界与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
6、简述外界空气进入肺的途径。
7、肺分哪几叶?依据是什么?8、纵隔分为哪几部分?是如何区分的?9、简述胸膜分部。
内囊、胼胝体、基底神经节等病变病损症状、影像学定位诊断和引发疾病内囊病变症状及定位诊断内囊是大脑半球上行与下行纤维密集处,下行纤维主要为皮质脊髓束与皮质脑干束,其上行纤维主要为丘脑皮质束及视、听放射。
内囊在定位诊断上非常重要,原因是此处区域狭窄,上行及下行纤维聚集紧凑,发病率高,最多见的是脑血管疾病。
1. 内囊病变的症状。
内囊病变时最主要症状有三组,即偏瘫、偏盲及偏身感觉障碍,临床上称为“三偏综合征”。
偏瘫:在病变的对侧出现同侧均等性中枢性偏瘫,即病灶对侧的面、舌瘫及上下肢瘫痪在同一侧,并且上肢与下肢的瘫痪呈均等性,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及病理反射阳性。
偏身感觉障碍:即病灶对侧半身,包括头、面部的深浅感觉均发生障碍。
偏盲:于病灶对侧视野出现同向性偏盲。
2. 内囊病变的定位。
内囊是一极重要的解剖结构,它聚集大量的神经传导束纤维在此经过,丘脑与尾状核位于内侧,豆状核位于外侧。
如在纹状体的正中部将内囊做一水平切面,可见内囊呈曲尺形,其尖端向内侧,位于尾状核与丘脑之间,称为内囊膝部。
内囊膝之前部弯向前外,位于豆状核与尾状核之间,称为内囊前肢(额部)。
内囊膝之后部弯向后外,位于豆状核与丘脑之间,称为内囊后肢(枕部)。
内囊不同部位的损害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临床症状,最常见的病因为豆纹动脉破裂所致的内囊型脑出血、大脑中动脉系统起始部脑梗死及大脑半球深部的占位性病变等。
内囊前肢病变:内囊前肢包含有上行的丘脑额叶纤维、丘脑纹状体纤维;下降的额桥纤维、额叶丘脑纤维、纹状体丘脑纤维。
当一侧内囊前肢发生病变时,可出现对侧肢体的小脑性共济失调。
如为双侧病变可出现情绪障碍、不自主哭笑。
内囊膝部病变:内囊膝部为皮质脑干束通过,此部病变时,可出现病灶对侧面神经及舌下神经中枢性瘫痪,其他脑神经的运动神经不受损害。
双侧内囊膝部病变出现脑神经的运动神经双侧性瘫痪及假性延髓(球)麻痹,患者表现为声音嘶哑、饮水发呛、吞咽困难、咽反射存在,强哭强笑、下颌反射亢进、口轮匝肌反射及掌心下颌反射阳性等。
经半卵圆中心的横断层面上的结构
1. 胼胝体,胼胝体是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的白质束,位于半卵圆
中心的上方。
它在横断层面上呈现为一条横跨大脑半球的厚实白色
结构。
2. 内囊,内囊是位于半卵圆中心下方的一组纤维束,包含了传
导运动和感觉信息的神经纤维。
在横断层面上,内囊呈现为一个三
角形的结构,由多条纤维束组成。
3. 小脑脚,小脑脚是连接大脑和小脑的结构,位于半卵圆中心
的侧面。
在横断层面上,我们可以看到小脑脚呈现为一对椭圆形的
结构,与内囊相邻。
4. 大脑基底核,大脑基底核是位于半卵圆中心周围的一组灰质
核团,参与运动控制和情绪调节等功能。
在横断层面上,大脑基底
核呈现为一些散布在白质之中的灰质核团。
总的来说,经半卵圆中心的横断层面上的结构包括胼胝体、内囊、小脑脚和大脑基底核等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结构在大脑功能中
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理解大脑的神经解剖学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内囊:内囊是大脑皮层与脑干、脊髓联系的神经纤维通过的一个部位的名称,位于基底神经节与丘脑之间。
通往大脑皮层的运动神经纤维和感觉神经纤维,均经内囊向上呈扇形放射状分布。
在脑皮层的水平切面上,为一横置的“V”字型,其尖端向内侧,左右各一,分前支、膝部和后支三部分。
内囊:位于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的白质区,是由上、下行的传导束密集而成,可分三部:前脚(豆状核与尾状核之间)、后脚(豆状核与丘脑之间)、前后脚汇合处为膝。
内囊膝有皮质脑干束,后脚有皮质脊髓束、丘脑皮质束、听辐射和视辐射。
l)经内囊前肢投射纤维:主要有额桥束和由丘脑背内侧核投射到额叶前部的丘脑前辐射。
2)经内囊膝部的投射纤维:有皮质核束,该束纤维是从中央前回下1/3(躯体运动区头面部代表区)发出纤维下行到脑干各躯体运动核。
3)经内囊后肢的投射纤维:经豆丘部的下行纤维束为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和顶桥束等。
上行纤维束是丘脑中央辐射和丘脑后辐射,其中皮质脊髓束是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发出纤维至脊髓前角运动核的纤维束;而丘脑中央辐射是丘脑腹后核至中央后回的纤维束,传递皮肤感觉和肌、关节的感觉,如损害波及此区,则有对侧躯体感觉障碍。
经豆状核后部向后行的纤维是视辐射及枕桥束,前者由外侧膝状体到视觉皮质,后者由枕叶至脑桥核。
经豆状核下部向外侧行的纤维有听辐射及颞桥束,前者由内侧膝状体至听觉皮质,后者由颞叶至脑桥核当内囊损伤广泛时,患者会出现对侧偏身感觉丧失(丘脑中央辐射受损),对侧偏瘫(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受损)和对侧偏盲(视辐射受损)的“三偏”症状。
由于内囊前支和膝部有运动神经纤维通过,后支有感觉神经纤维和视、听放射纤维通过,也就是说,我们所感知的各种外界刺激及大脑皮层下达的各种命令,上上下下的信息交流,相当大一部分都是从内囊通过的,所以,内囊是一个关键的交通道口,重要的解剖部位,如果一旦这个部位出血,就会出现典型的“三偏征”。
内囊的血液供应来自豆纹动脉,是大脑中动脉的一个分支。
內囊的名词解释内囊,是大脑皮质和体内结构之间的一片白质纤维束,被认为是脑中相当重要的组织之一。
它位于大脑皮层和内脑结构之间,是连接这两者之间的纽带。
内囊在大脑的神经传导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对人的运动、感觉、认知等功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内囊是人脑中最重要的传导通道之一,由多条纤维束组成。
根据位置和方向的不同,内囊可分为三个部分:前部内囊、中部内囊和后部内囊。
前部内囊与皮层运动区的神经元连接,主要传送由大脑控制的运动信息。
中部内囊与感觉和运动区域的神经元相连,传递感觉和运动信息。
后部内囊则连接大脑皮层与大脑干的结构,负责传递额叶和颞叶功能区的信息。
内囊的名称来源于它的形状,犹如内衣的背心状,内侧凹陷,并像一个漏斗一样扩展到大脑半球的表面。
内囊的纤维束非常密集,形成了一个复杂而精细的网络结构,这使得大脑可以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协调。
内囊的功能与人体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首先,内囊是运动控制的关键部位。
它负责传递大脑皮层对肌肉的运动指令,使得我们可以进行各种微妙的肌肉协调运动。
例如,当我们想要抓住一个物体时,内囊会将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传送到手部肌肉,从而完成抓握动作。
内囊的损伤可能导致肌肉运动受限,甚至无法进行一些精细协调动作。
其次,内囊还与感觉信息的传递密切相关。
内囊中的纤维束将来自身体各部位的感觉信息传递到大脑皮层的感觉区域,使我们能够感受到疼痛、触觉、温度等感觉刺激。
当我们触摸一个物体时,感觉信息会通过内囊的纤维束传递到大脑皮层,从而让我们意识到触碰的感觉。
内囊的受损可能导致感觉异常,如麻木、疼痛感等。
此外,内囊还与认知功能有关。
大脑皮层是我们思维、记忆、学习、语言等高级认知功能的中枢,而内囊将这些信息传递到大脑皮层,使之能够进行相应的加工和处理。
内囊的纤维束连接了大脑的各个区域,使得信息能够在不同脑区之间传递和交流,从而实现认知功能的整合和协调。
总之,内囊作为大脑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连接大脑皮质和体内结构的纽带作用。
内囊的名词解释及意义内囊是指大脑皮层的一个重要解剖结构,位于大脑的中央深部。
它是一片扁平的白色物质区域,连接着大脑皮层的前、后、上、下部分,并携带着大量的神经纤维。
内囊在大脑功能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认为是信息传递和协调的关键组织之一。
本文将对内囊的名词解释及其意义进行探讨。
内囊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传导神经纤维的束,它们分别连接着大脑皮层和脑干、脑髓、小脑等次级脑区。
内囊的形状呈倒三角状,从前部到后部逐渐变窄。
根据其位置和功能,内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部、中部和后部。
首先,我们来讨论内囊的前部。
前部内囊主要传导与运动有关的神经纤维。
它携带着来自运动皮层的指令,将运动信号传递到脑干和脊髓等执行机构。
这使得我们能够进行各种复杂的运动活动,如行走、跳跃、举重等。
内囊前部的损伤可能导致运动障碍,如截瘫、肌张力障碍等。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内囊的中部。
中部内囊主要传导与感觉有关的神经纤维。
它承载来自感觉皮层的信号,将其传递到脑干和脊髓等处理中心。
这使得我们能够感受到各种外界刺激,如触摸、温度、疼痛等。
内囊中部的损伤可能导致感觉异常,如传导感觉缺失、疼痛过敏等。
最后,我们探讨内囊的后部。
后部内囊主要传导与认知、情绪有关的神经纤维。
它连接着大脑的前额叶、顶叶和扣带回等高级认知区域,以及边缘系统和杏仁核等情绪中枢。
内囊后部的通路携带着复杂的思维和情绪信号,参与了决策、学习、记忆以及情绪调节等过程。
因此,内囊后部的损伤可能导致认知和情绪障碍,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情绪波动等。
除了以上的功能,在内囊中还有着其他重要的神经纤维束,如皮层脑干束、皮层脊髓束等。
它们携带着来自大脑其他区域的神经信号,参与了呼吸、心血管调节、消化等生理过程。
这些神经纤维的运行路径和相互连接形成了复杂的内囊网络,实现了大脑不同区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协调。
总之,内囊作为大脑的重要解剖结构之一,在大脑功能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通过传导神经纤维的束,连接着大脑不同区域,参与了运动、感觉、认知和情绪等多个方面的功能。
《系统解剖学》知识点整理一、名词解释1.标准解剖学姿势(anatomicalposition):身体直立,两眼平视正前方,上身自然下垂于躯干的两侧,掌心向前,下肢并拢,足尖向前。
2.翼点(pterion):颅骨侧面颞窝前下部较薄,在额、顶、颞、蝶骨汇合处最为薄弱,形成“H”形骨缝,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3.胸骨角(sternalangel):胸骨柄与胸骨体的结合处,所形成的微向前方突出的角,两侧接第二肋软骨,是数肋的重要标志,向后平对第四胸椎体下缘。
4.关节(joint):全称为滑膜关节,是骨连接的最高分化形式,想对骨面间有滑液腔隙,充以滑液,因而一般具有较大活动性,骨面间相互分离,仅借其周围的结缔组织连接。
5.斜角肌间隙(scalenefissure):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形成一呈三角形的间隙,称为斜角肌间隙,内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6.腹股沟韧带(inguinalligament):腹外斜肌肌腱的下缘增厚卷曲,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称腹股沟韧带,形成腹股沟管的下壁。
7.角切迹(angularincisure):是胃小弯最低点弯度明显转折处,是胃体和幽门部在胃小弯的分界。
8.肝门(portahepatic):肝脏面近似“H”形的横沟,它是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居中,肝门静脉左、右支,以及神经和淋巴管出入的部位。
9.胆囊三角(calot三角):胆囊管、肝总管及肝脏脏面三者构成的三角形区域,三角内常有胆囊动脉通过,该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10.膀胱三角(trigoneof bladder):在膀胱底的内面,位于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
此区粘膜与基层紧密相连,缺少粘膜下层组织。
无论膀胱处于空虚或充盈时,黏膜都保持平滑状态。
此三角是结核、肿瘤、炎症的好发部位。
11.尿道球(bulbof urethra):是尿道海绵体后端的膨大,位于两阴茎脚中间,固定于尿生殖膈的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