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金本水浒》有感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论“金本”《水浒》的“重复”叙述及其意义许中荣【摘要】摘要:相对早期文本而言,“金本”《水浒》行文更多“重复”。
在小说评改过程中,金氏具有明确的“重复”理念并通过增添、修改语句,以及采取“似是而非”化三种策略形成独特的“重复”理路。
在叙事层面,金圣叹提出“草蛇灰线”“犯”“关合映照”等一系列虽存异而实相通的行文技法为小说增色;在意义层面,运用“重复”叙述演绎传统道德、文化观念以及发挥“重复”叙事所带来的反讽效果和意义指向的作用。
通过与米勒所提出的“重复”理论的对接,对于深化与系统理解“金本”《水浒》的重复叙事策略及金圣叹的行文“重复”观念有所推动。
【期刊名称】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22)002【总页数】7【关键词】“金本”《水浒》;重复;叙事功能;衍生意义;理论对接关于《水浒传》①行文多重复的现象,包括对“草蛇灰线”“犯”等叙事术语的考释以及小说叙事技巧等相关问题,学界已有不同程度的关注。
但是其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即往往流于术语的概括,而对行文细节之处的纷繁多样的“重复”叙述及其价值认识多有偏狭,所以本文侧重于从文本细节入手,围绕与“重复”叙述相关的文法术语对前人之说做些补充。
②细读“金本”《水浒》,我们会注意到金圣叹在《水浒传》的评改过程中有着非常明确的行文“重复”意识并予以理论提升的自觉,并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重复”理论。
如若把金圣叹的这一小说评改观念与美国解构主义批评家J·希利斯·米勒《小说与重复——七部英国小说》中所提出的“重复”理论相互参照,使二者形成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对于深化与系统理解“金本”《水浒》的叙事策略及金圣叹的行文“重复”观念或有所推动。
米勒认为:“在一部小说中,两次或更多次提到的东西也许并不真实,但读者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假定它是有意义的。
任何一部小说都是重复现象的复合组织,都是重复中的重复,或者是与其他重复形成链形联系的重复的复合组织。
金本《水浒传》中宋江忠举义行的分析一、极强的忠孝观念(一)尽忠报国名留青史是宋江一生的奋斗目标在宋江的四个绰号中呼保义最为重要。
《宋史》“职官志”记载,有成忠郎,保义郎都是御前小武职,成忠原称左班殿值,保义原称右班殿值。
他们主要职务是在皇帝跟前管辞谢、朝见、宣传、赞谒之事。
在这里保义是指保大义,即精忠报国。
宋江之忠表现如下:1. 聚义厅改换招牌。
第16回,晁盖中箭身亡,宋江坐得第一把交椅时,首先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
这绝非换块牌子那么简单,而是体现宋江忠义形象的一块金字招牌。
宋江想让自己内心这颗忠义的种子播种到众人心中,于是宋江道:“小可今日权居此位,全赖众位兄弟扶助,同心同意,同气相从,共为股肱,一同替天行道。
”第82回宋公明全伙受招安,济州太守对前来招安的宿太尉说:“这一般人,要图忠义报国,扬名后化。
”宋江等人接受招安后把大旗上“替天行道”也改成了“顺天护国”。
这改牌换旗尽显了宋江的忠心。
2. 厚遇不降,破辽显忠。
第85回,宋江带兵攻打辽国,辽国反而派使臣予以厚待。
智多星吴用对宋江说:“我等三番招安,兄长为尊,只得个先锋虚职。
若论我小子愚意,从其大辽,岂不胜如梁山水寨。
只是负了兄长忠义之心。
”吴用以足智多谋著称,可以说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人物,他在宋江的心中地位颇高,宋江对他言听计从。
可偏降辽一事宋江回答十分果断,否定了吴用的意见。
宋江回答:“军师差矣。
若从大辽,此事切不可提,纵使宋朝负我,我衷心不负宋朝,久后纵无功赏,也得青史上留名。
若背正逆顺,天不容恕。
吾辈当尽忠报国,死而后已。
”宋江之言发自肺腑可谓忠心致极。
宋江不仅是在语言上而且行动上也尽显忠心。
辽国欲封宋江为辽邦镇国大将军,总领兵马大元帅,与宋朝天子封的没有品爵的先锋相比真是天地之别,而宋江赤胆忠心,反而用诈降之计取了辽军的霸州。
随后又大破辽军,使辽国臣服于宋朝,真可谓精忠报国。
3. 忠心服众。
第110回,宋江平定了王庆之乱,班师回朝,不但未受封赏反而被拒之城外,禁止众将入城。
从金批“俗本”看贯华堂本《水浒传》的艺术成就邓雷【摘要】关于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的研究,现今多集中于其批语的理论性,而对于金圣叹所修改的贯华堂本《水浒传》的文本却少有人问津.相较于金本所用底本袁无涯本《水浒传》而言,贯华堂本(即金本)《水浒传》文本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金批中有“俗本”一词,其所相对的便是金圣叹所作的修改文字.通过对这些金本所修改的文字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金本《水浒传》在字词句的精炼、人物的改造、情节的修改、修辞技法的运用方面都做出了完善,而这些完善也使得金本《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更加的突出.【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4页(P8-11)【关键词】贯华堂;金圣叹;水浒传;俗本;艺术成就【作者】邓雷【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12Key words:Guanhuatang; Jin Shengtan; Water Margin; common version; artistic achiev ement“自从金圣叹把施耐庵的七十回本从《忠义水浒传》里重新分出来,到于今已近三百年了。
这三百年中,七十回本居为《水浒传》的定本”[1],“这三百年来,大家都读惯了金圣叹的七十一回本《水浒传》,很少人知道《水浒传》的许多古本了。
”[2](金本)“打倒了,湮灭了一切流行于明代的繁本、简体、一百回、一百二十回、余氏本……使世间不知有《水浒传》全书者几三百年”[3],“这个贯华堂本(即金本)出现以后,流行得极广,在很长时间内,代替了一切的百回本和百二十回本,成为一般读者中唯一流行的本子。
”[4]胡适与郑振铎分别从图书的流通及《水浒传》传播的角度肯定了有清以来贯华堂本《水浒传》在读者当中的地位。
然而自从20世纪50年代批判金圣叹、封杀金本《水浒传》的风潮以来,贯华堂本《水浒传》便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读水浒读后感600字作文7篇作文是我们记录成长历程的方式,让我们时刻铭记自己的进步,写作文是心灵的日记,可以捕捉你思想的每一次记录,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读水浒读后感600字作文7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水浒读后感600字作文篇1儿时曾因无聊,而捧起水浒这本又大又厚的书,那时看的是漫画版,或是白话文,大多时只是注意其情节的变化,仅仅只是欣赏字里行间透露的侠气,令人心生敬佩。
现在么,当时扣人心弦的情节已然忘却,只是模糊的记得,有一百零八个好汉,鲁智深、林冲什么的。
现今的再次阅读,以为是回顾,却不想我竟是相当于在读了一本书,与儿时的记忆、书本带来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所以,是思维的方式不同了?所以阅读的层次更深了些?我不清楚,看下去吧,说不定若是一年后我再看一遍,会有更多的不同见解。
鲁智深带于我的印象极深,他是一个粗手大脚的花和尚,却也豁达不羁、具有江湖气概的洒脱英雄。
以前只觉得他粗鲁,只会耍枪弄剑,甚至一度以为他是个坏人,而现在认为他是个大豪杰。
他在野猪林里遇见董超、薛霸,欲杀之,却因为林冲的劝阻而放下手中的屠刀,可见他是一个重情重义、乐于助人的人。
还有一次,金家父女身陷险境,他果断摸出银子救济父女俩,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李忠却是死死不愿掏钱出来,后来不情愿的拿出的钱,鲁智深又还了回去。
他很仗义,虽然希望别人也与自己一道施舍恩惠,但也不勉强,更不会让没有同情心的人掏出钱来做不愿做的事。
水浒是水边的意思,我不知道施耐庵为何要取这个名字,但是也能略猜到一二、此名定是与一百零八名好汉的义是分不开的。
阅读一本书,不是仅仅因为它是名著,而是要明白深层的含义。
对于在乱世间的水浒英雄,果断赞,为侠义,更为中国文学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而自豪。
读水浒读后感600字作文篇2《水浒传》是施耐庵所写,讲述了梁山泊一百零八将的故事,其中情节曲折,充满了荡气回肠的英雄气概。
梁山泊一直劫富济贫,同时也为朝廷作出了贡献,但最后却被奸臣所害,以悲剧收场,让人可歌可泣。
《水浒传》读书心得体会13篇《水浒传》读书心得体会1这个暑假,我读了四大名著里《水浒传》这一书,在这本书了,我结识了许多英雄好汉豹子头林冲、及时雨宋江、行者武松、浪里白条张顺、黑旋风李逵、孙二娘等,他们各有各的本领,看完书之后让我明白了忠和义。
这本书中的个个人物都有忠,他们忠于朝廷,就像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他们劫富济贫就像我们帮助我们不相识的人一样,他们对于朋友和亲人又是那么尽心尽力,他们为了朋友可以不顾一切,这本书里,几乎个个故事都深深的体现他们对家人对朋友的忠诚,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人民他们热爱自己的国家,孝敬自己的父母,他们都有着这样的精神,这一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假如我们生活中人人都有这种精神,这样的话我们的社会会更加和谐。
还有义,他们每一位好汉都有正义感,他们为朋友赴汤蹈火,他们知道自己做什么是对的,做什么是错的,在他们每一位英雄好汉当中人人都有正义感,我觉得我们更应该学习这本书中的正义。
但是最后梁山泊的.好汉,有的走,有的死,因为是宋江让梁山泊变成这样的,真让我想不到宋江为了自己的官位,却拿自己梁山泊里的个个英雄好汉的生命做赌注,假如他当初听了李逵说的:“杀上东京,夺了鸟位”。
也许下场不会这样,梁山泊也不会四分五裂,死的死,走的走,这一切全是宋江为了自己的官位不听从自己好朋友的话,最后的结局才会是这样。
《水浒传》读书心得体会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国最早的长篇小说。
至令,《水浒传》己有几百年的悠远历史。
《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约1296—约1370),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
《水浒传》通过生动丰富的艺术形象,反映了我国历史上这次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整个过程。
《水浒传》中的高俅始终作为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出现,是贯串全书的'一根墨线,是一个阴险、狡诈、爱财、拍马屁、心胸狭小、见利忘义、城府极深的人,看脸色行事的本事极其高明,深得皇帝之心。
水浒传阅读心得及收获(精选14篇)水浒传阅读心得及收获篇1《水浒传》它真实地描写了宋代农民起义,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
它以杰出的艺术描写手段,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过程的一些本质方面,说明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
《水浒传》写英雄们走上反抗的道路,各有不同的原因和不同的情况,但是在逼上梁山这一点上,许多人是共同的。
如阮氏三雄的造反是由于生活不下去,他们不满官府的剥削,积极参加劫取“生辰纲”的行动,从而上了梁山。
解珍,解宝是由于受地主的掠夺和迫害起而反抗的。
鲁智深是个军官,他嫉恶如仇,好打不平,因此造成和官府的矛盾,结果被逼上山落草。
武松出身城市贫民,为打抱不平和报杀兄之仇,屡遭陷害,终于造反,勇猛地向统治阶级进行冲击。
他是从血的教训中觉醒过来的。
水浒一百零八将,人物形象中令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智多星吴用”和“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
“智多星吴用”几次献策:吴用为晁盖献计,智取生辰纲,用药酒麻倒了青面兽杨志,夺了北京大名府梁中书送给蔡太师庆贺生辰的十万贯金银珠宝;宋江在浔阳楼念反诗被捉,和戴宗一起被押赴刑场,快行斩时,吴用用计劫了法场,救了宋江,戴宗;宋江二打祝家庄失败;第三次攻打祝家庄时,吴用利用双掌连环计攻克祝家庄。
宋江闹华州时,吴用又出计借用宿太尉金铃吊挂,救出了九纹龙史进,花和尚鲁智深。
一生屡出奇谋,屡建战功。
受招安被封为武胜军承宣使。
宋江,李逵被害后,吴用与花荣一同在宋江坟前上吊自杀,与宋江葬在一起。
真不愧为“智多星”呀!“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是一位非常直率,暴烈如火,却侠骨柔情,杀却恶人为的是救穷苦人于水火的真汉子,英雄人物。
他往往在人们面前表现出一副粗鲁,野蛮。
可他到了冲锋陷阵的时候可毫不含糊,挥着62斤重的禅杖上阵杀敌。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水浒英雄们的反抗精神和封建社会腐败的一面。
这的确是一本非常耐人寻味的一本书。
《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部分读后感第一篇:《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部分读后感部分读后感最近读了两本又四分之一的小说。
一本《张居正》,2013年用小半年读完。
一本《大清相国》,2013年年末读完。
一本《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最近看了四分之一。
读书的时候,总是有很多启示和感慨,但是都忘了记录。
现在回忆的时候,心里空落落的,感觉“时间去哪里了”?想起读书的时候,老师总是布置读后感。
工作之后,越来越来越有这样的体会,像读后感这样的总结性文章,作用非常大:一是勤加总结,能够重新思考全局,容易获得进步提高;二是能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能把自己心里想说的,较为准确的表达出来,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三是与言语相比,写作更加精确,而完成一篇文章,也是一个不断思考提炼提高的过程,很有益处。
读书感也是总结的一种,现在想从这篇文章开始,写下自己读书的时候一些思考,记录在此。
我想借助读后感这种形式,找到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东西,不求谋篇布局,不求辞藻华丽,不求观点鲜明,不求面面俱到,只求知道“时间去哪里了”,明确自己的些许收获。
这也是一种试验,看看效果怎么样。
也希望朋友们能看到,指导批评,共同进步。
《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这本书现在还没有看完,离看完还有一多半。
但是离现在最近,印象最深刻,书也在手边,容易查找,就先写对这本书已读段落的一些感受。
等我读完全部,再试着写一次。
再下一篇我想写张居正和陈廷敬的一个对比,从两个人的对比中,发现共性和差异,找到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获得一些启示。
序的部分:读这本书非常偶然。
在读《半月谈》时,看到华润一子公司CEO是冯唐,医学博士,作家,CEO,很惊讶。
记得他写过《三十六大》,就去查了他写的几本书,其中一本书里写他对中国小说的推荐,其中就有一本《金圣叹批评水浒传》,这是一本清代人对明代人作品的批评,像有人带着你读书,也能够读的更仔细深入,出于对名著的特殊感情,就把这本书买了。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
金圣叹《水浒传》人物论的心学解读作者:刘浩来源:《求是学刊》2016年第05期摘要:金圣叹的《水浒传》人物论包含着深刻的心学寓意。
金圣叹的心性论源于浙中派的王畿和泰州派的王艮。
他非常推崇自性呈露的大自在境界,但同时不废礼法,以礼法作为良知天则的补充。
金圣叹认为人生而孝弟,故其人物论特别注重对人物孝弟心性的阐发,能否至诚地展现孝弟天性是金圣叹品评人物高下的重要尺度。
朝廷奸佞的迫害使梁山好汉心中积聚了“怨毒”,遂迷失了本性,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金圣叹通过对《水浒传》人物群像的批改,展现了“人性堕落”的过程。
这一主题反映了金圣叹思想保守落后的性质。
关键词:金圣叹;心性论;孝弟;怨毒作者简介:刘浩,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教师,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从事明清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6)05-0124-07“独恶宋江”出自金圣叹之批语:“《水浒传》独恶宋江,亦是‘歼厥渠魁’之意,其余便饶恕了。
”[1](3册,P29)金圣叹“独恶宋江”也就成了学界热衷讨论的话题。
而实际上,金圣叹对梁山好汉的态度要复杂得多。
他由衷地赞赏武松、李逵的为人,誉之为“天人”[1](3册,P515)和“先天之民”[1](4册,P681),但同时又称他们是犬彘不食的“恶物”[1](3册,P17);他厌恶宋江的虚伪,称之“全劣无好”[1](4册,P643),但又欣赏其权术,感慨“真好宋江,令人心死”[1](3册,P414),“何物小吏,使人变化气质”[1](3册,P415)。
金圣叹《水浒传》人物论这种自相矛盾的表述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心理动机?他在著述中反复强调他批诗、批小说、批戏曲用的是“一副手眼”[1](2册,P855),可见其文学思想是一贯的,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看似矛盾的表述归结为他率性而作造成的疏漏。
以往研究常将焦点引向对金圣叹政治立场的讨论上。
有学者认为金圣叹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梦想着有个嵇叔夜横空出世杀尽梁山好汉,这反映了他维护封建伦理的险恶用心[2](《论金圣叹》,P542);有学者认为金圣叹同情底层革命,他保留了原著中最具革命性的部分,“独恶宋江”只是一种必要的政治伪装[3]。
读《金本水浒》有感
读《金本水浒》有感
安迪
「逻辑思维」正式卖书之后,我就再也没买过它推荐的书。
不过,最近却看了一套逻辑思维出品的《金圣叹批评本水浒》,这是一个朋友买过之后交到我手里,特意推荐我先读的,用他的话讲,读这套《金本水浒》应该是天底下最享受的事情,正适合前阵子我的心境。
先断断续续看了两周,接着这几天放假的空闲,看完了最后几回,按耐不住心中的喜悦,打算说道说道这本书。
此次重读《水浒》,算是我第一次读「批本」,这种新的读书体验与之前自己闷头啃书大为不同,竟然能觉察到书中许多'隐蔽'的妙处,有文章结构之妙,有叙事技法之妙,也有人物刻画之妙。
这一套《金本水浒》,是「金圣叹」评注版本的《古版水浒》,大致是通俗版本前70回的部分,直讲到梁山伯一百单八将排座次,便做完结。
在金圣叹看来,前70回是水浒最精彩的部分,通俗版中后续的>故事都是续貂之作,不足为评。
金圣叹对《水浒》一书的评级极高,他认为'读书之乐,第一莫若读《水浒》',更有甚者,'不读《水浒》,不知天下之奇。
'
应该是因为电视剧《水浒传》拍了一遍又一遍的原因,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几近家喻户晓。
而我第一次读《水浒》,是中学的时候,那时基本是囫囵吞枣,记住故事梗概,就算是自己'读'过了。
不过,当时也有精读的部分,便是中学语文课本中节选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篇,那时侯语文老师花了一周时间来讲这篇文章,斟字酌句,分析故事线索和人物性格,因而对这部分故事印象非常深刻。
此次读'批评版'小说,觉得整本书都被'精读'了一遍。
金圣叹的评注时不时冒出来,或是解读小说文法,或者挖掘作者深意,看到精彩处,他完全不吝惜盛赞之词,看到小说人物或者事件龌龊处,他便痛心怒骂,毫不留情。
还有一类评注,他借施耐庵的文字,指点古今文章,褒贬人情世故,更兼有对虚妄读书人的鄙夷。
重读这本小说,借着金才子的批评指引,才真切的感受到施耐庵精妙绝伦的文法,以及他对一百零八人独具匠心的刻画。
水泊梁山,无非一群绿林英雄,无非抢劫杀戮,他却能将每个英雄写出独特的神韵,而且人人各有其形,各有不同性格和语言。
阅读的过程中,若不是看到圣叹的点评,我恐怕仅仅又是一次对故事梗概的温习而已。
金圣叹评注版本中,对宋江的解读尤其深入,宋江之恶,依他看来简直无可饶恕,他自己也说,每读一遍《水浒》,便对宋江的憎恶增加一分,甚至说'只是把宋江深恶痛疾,使人见之,真有犬彘不食之恨'.金圣叹全书中几乎'盯死'了宋江,他不放过跟宋江有关的任何一个细节,宋江一言一行,一惊一乍,都被金大才子'合理'的解读为宋江'龌龊的权术',这也算是金本的一大特色,让人读过之后,对宋江之类的'权诈之徒',厌恶到了极点。
读完评注版之后,此后再看其它书,也可以学着金圣叹的思路,多一些琢磨和思考,先把书读'厚',然后再在'厚'中取其精华,抽出最有趣有料的部分,成为自己读书的'经验',使之实在有用。
从文法角度而言,金圣叹的独到解读也让人惊叹,以后再作文章,便可以《水浒》的叙事和人物刻画为教科书,以金圣叹的解读为辅导书,加以实践和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