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姑娘》背景资料:蚕的生长发育与环境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9
《蚕姑娘》背景资料:蚕的生长发育与环境桑蚕(家蚕)是由古代野蚕移入室内驯化而成的昆虫,以桑叶为食料。
蚕吃叶生长发育至熟蚕上簇结茧,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家蚕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蚕的生长发育与桑叶、温度、湿度、空气等环境条件有直接关系。
因此,了解蚕的生长发育,蚕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有助于灵活掌握养蚕技术,创造适合蚕儿生长发育的环境,获得养蚕丰收。
1、蚕的外部形态:蚕体驱呈园筒形,由头部、胸部和腹部组成。
头部在身驱的前端,呈黑褐色。
胸部分3节,有胸脚三对。
腹部分10节,有腹脚5对,最后一对腹脚又叫尾脚。
在第一胸节和1-8腹节的两侧各有气门1个。
在第8腹节背面正中有尾角一个,第10腹节的背面有尾板或叫臀板。
2、蚕的生长发育:桑蚕在它的一个世代中要经过卵、幼虫(蚕)、蛹、成虫(蛾)4个发育阶段。
桑蚕以卵来繁育,新的有机体是在卵内形成的。
在卵内形成的幼虫,咬破卵壳孵化出来。
刚出卵壳的幼虫体驱细小,呈黑褐色,全身满生刚毛,形态象蚂蚁,叫做蚁蚕。
蚁蚕随食桑而迅速成长,中部变青,刚毛变稀,称疏毛期,随之体驱增大,体色逐渐变淡而转青白色。
由于幼虫表皮的容量有限,因此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必须脱去旧皮,换上稍宽大的新皮才能生长。
收蚁3~4天后,幼虫停止食桑,吐丝,把腹足和尾足固定在蚕座上,不再爬动,叫做眠。
眠蚕经过一昼夜时间,即脱去旧皮,换上新皮。
刚脱去旧皮的蚕叫起蚕。
起蚕食桑后,继续生长,到了一定程度,又就眠脱皮。
一般的品种在幼虫期间就眠4次,脱皮4次,即4眠5龄。
第一龄从孵化到第一眠终了;第二龄从第一眠后饷食到第二眠终了;第三龄从第二眠后饷食到第三眠终了;第四龄从第三眠后饷食到第四眠终了;第五龄从第四眠后饷食到老熟上簇。
五龄末期,前半身呈半透明状态,停止食桑,抬起头胸部左右摇摆,口吐丝缕,这时称熟蚕。
熟蚕吐丝结茧,幼虫到此结束,一般经过25~28天。
又因品种不同,温度不同,而全龄经过长短有差异。
《蚕姑娘》背景资料:蚕的生长发育与环境桑蚕(家蚕)是由古代野蚕移入室内驯化而成的昆虫,以桑叶为食料。
蚕吃叶生长发育至熟蚕上簇结茧,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家蚕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蚕的生长发育与桑叶、温度、湿度、空气等环境条件有直接关系。
因此,了解蚕的生长发育,蚕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有助于灵活掌握养蚕技术,创造适合蚕儿生长发育的环境,获得养蚕丰收。
1、蚕的外部形态:蚕体驱呈园筒形,由头部、胸部和腹部组成。
头部在身驱的前端,呈黑褐色。
胸部分3节,有胸脚三对。
腹部分10节,有腹脚5对,最后一对腹脚又叫尾脚。
在第一胸节和1-8腹节的两侧各有气门1个。
在第8腹节背面正中有尾角一个,第10腹节的背面有尾板或叫臀板。
2、蚕的生长发育:桑蚕在它的一个世代中要经过卵、幼虫(蚕)、蛹、成虫(蛾)4个发育阶段。
桑蚕以卵来繁育,新的有机体是在卵内形成的。
在卵内形成的幼虫,咬破卵壳孵化出来。
刚出卵壳的幼虫体驱细小,呈黑褐色,全身满生刚毛,形态象蚂蚁,叫做蚁蚕。
蚁蚕随食桑而迅速成长,中部变青,刚毛变稀,称疏毛期,随之体驱增大,体色逐渐变淡而转青白色。
由于幼虫表皮的容量有限,因此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必须脱去旧皮,换上稍宽大的新皮才能生长。
收蚁3~4天后,幼虫停止食桑,吐丝,把腹足和尾足固定在蚕座上,不再爬动,叫做眠。
眠蚕经过一昼夜时间,即脱去旧皮,换上新皮。
刚脱去旧皮的蚕叫起蚕。
起蚕食桑后,继续生长,到了一定程度,又就眠脱皮。
一般的品种在幼虫期间就眠4次,脱皮4次,即4眠5龄。
第一龄从孵化到第一眠终了;第二龄从第一眠后饷食到第二眠终了;第三龄从第二眠后饷食到第三眠终了;第四龄从第三眠后饷食到第四眠终了;第五龄从第四眠后饷食到老熟上簇。
五龄末期,前半身呈半透明状态,停止食桑,抬起头胸部左右摇摆,口吐丝缕,这时称熟蚕。
熟蚕吐丝结茧,幼虫到此结束,一般经过25~28天。
又因品种不同,温度不同,而全龄经过长短有差异。
《蚕姑娘》教案(杨宁)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掌握养蚕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1.2 适用对象本课程适用于小学四年级学生。
1.3 教学资源教学课件、实物蚕、养殖箱、观察记录表等。
第二章:蚕的生长过程2.1 蚕的发育阶段介绍蚕的受精、孵化、幼虫、蛹、成虫五个阶段。
2.2 蚕的形态特征讲解蚕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及功能。
2.3 蚕的生活习性介绍蚕的食物来源、生长发育、蜕皮现象等。
第三章:养蚕的基本知识3.1 养殖场地与设备讲解养殖蚕的适宜环境、养殖箱的制作与使用。
3.2 桑叶的采集与处理介绍桑叶的采集、储存与处理方法。
3.3 蚕的饲养与管理讲解蚕的饲养密度、饲料配比、疾病预防与处理等。
第四章:观察与记录4.1 观察方法教授学生观察蚕的生长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4.2 观察记录指导学生填写观察记录表,记录蚕的生长过程。
4.3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观察数据,了解蚕的生长规律。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拓展5.1 课程总结回顾本课程所学内容,巩固学生对蚕的认识。
5.2 实践拓展组织学生进行蚕的主题实践活动,如蚕宝宝手工艺品制作、蚕桑文化的了解等。
5.3 课程评价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继续探究蚕的生长过程。
第六章:蚕的生态与经济价值6.1 蚕的生态价值讲解蚕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生态平衡、土壤肥力提升等。
6.2 蚕的经济价值介绍蚕丝的生产过程、蚕丝制品的市场价值及蚕业的经济效益。
6.3 蚕业可持续发展探讨蚕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措施及前景。
第七章:蚕的病虫害防治7.1 常见病虫害识别教授学生识别蚕常见病虫害的方法。
7.2 病虫害防治方法讲解蚕病虫害的预防与治疗方法,如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
7.3 生态环境与病虫害防治强调维护生态环境在病虫害防治中的重要性。
第八章:蚕丝文化8.1 蚕丝的历史与文化介绍蚕丝在我国的历史地位,以及蚕丝文化在各个时期的演变。
《蚕姑娘》教材解读解读一:《蚕姑娘》这篇课文用富于儿童化的语言介绍了蚕由孵化长出来生长、结茧、成蛹,再变成蛾的过程。
虽然科学学问介绍的程度较高,但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还是能驾驭蚕一生的改变过程的。
全文共七个自然段,每一自然都介绍蚕生长中的一个过程。
由于学生此时此刻所处的生活环境的影响,可能有少量的学生对蚕没有感性的相识,所以利用图片、课件等教学媒体展示蚕的样子及生长的各阶段的特征还是很有必要的,这样结合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会更简单讲清文章所承载的科学学问。
这也应当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所在。
【我的设想】基于我以上对课文的理解,我确定的教学流程是,首先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在读通课文的根底上了解卵、蚕、茧、蛾之间的关系。
然后开展对课文的精读,重点放在蚕生长过程的改变的理解上,让学生抓住“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一每天发亮”等关键词语理解蚕生长过程中四次大的身体改变。
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适当为学生解惑,如“蚕为什么要睡这么屡次?”、“蚕为什么身体会发亮?”等学问,拓展学生的学问面。
在这一过程的教学中,须要重点留意的是要把准语文课的主旨,要让学生通过读来体会理解,通过读来表达对蚕的宠爱,通过读来激发他们对昆虫的爱好。
各种媒体的运用也要尽量少一些,不行用媒体的展示来代替学生的感悟体会。
在背诵的指导上,可结合板书来进展,要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脉络。
解读二:从学生的角度来读教材:魔术师一般的蚕姑娘一看到《蚕姑娘》这个题目,我就焦急想一口气读完。
可是一下子看到了右上角两个飞行的“小姑娘”,细细看来,她们的身子真美丽。
读完课文,我在想,这些蚕姑娘,简直就是魔术师,吃几天桑叶,就睡觉。
可是睡醒了以后,就和原来不一样了。
她们的颜色和形态改变真快,前几天还是又黑又小,过了几天变成了又黄又瘦,又过了几天,就变成了又白又嫩。
后来更奇妙的是,他们一每天发亮。
睡了四回后,再吃几天桑叶后,就吐丝结茧了。
二年级语文《蚕姑娘》知识点总结《蚕姑娘》主要讲述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
你真的这么整理有关二年级语文《蚕姑娘》的知识点吗?亲爱的读者,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二年级语文《蚕姑娘》知识点,欢迎阅读!二年级语文《蚕姑娘》原文春天天气暖洋洋,蚕卵里钻出蚕姑娘。
又黑又小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黑衣裳。
醒了,醒了,变成黄姑娘。
又黄又瘦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又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黄衣裳。
醒了,醒了变成白姑娘。
又白又嫩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又睡在蚕床上,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
醒了,醒了,从此一天一天发胖。
又白又胖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又睡在蚕床上,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
醒了,醒了,从此一天一天发亮。
睡了四次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就爬到蚕山上,吐出白丝,盖间新房。
成了,成了,茧子真漂亮。
茧子里头的蚕姑娘,一声也不响。
过了好几天,茧子开了窗。
变了,变了,变成了蛾姑娘二年级语文《蚕姑娘》知识点字词学习:字:睡、黑、黄、白、醒、盖、窗、蛾词:蚕卵、姑娘、衣裳、漂亮重点句子:1.又黑又小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黑衣裳。
醒了,醒了,变成黄姑娘。
2.又黄又瘦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又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黄衣裳。
醒了,醒了变成白姑娘。
3.又白又嫩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又睡在蚕床上,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
醒了,醒了,从此一天一天发胖。
4.又白又胖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又睡在蚕床上,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
醒了,醒了,从此一天一天发亮。
5.睡了四次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就爬到蚕山上,吐出白丝,盖间新房。
成了,成了,茧子真漂亮。
主要内容:《蚕姑娘》这篇课文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
表达了作者对蚕的喜爱之情。
课文第一自然段主要讲春天暖和时,蚕丛蚕卵里孵化出来。
第二到五自然段具体介绍蚕的4次蚕眠情况。
第六、第七两个自然段写蚕吐丝结茧最后变成蛾子钻出来的情况。
二年级语文《蚕姑娘》知识点1.《蚕姑娘》的作者和出版年代2.故事情节的梗概3.蚕的生活习性介绍4.蚕丝的特点及用途5.蚕丝制品的历史渊源和发展6.《蚕姑娘》中的人物形象分析7.故事中提到的“感恩”和“助人为乐”的道德课题8.阅读《蚕姑娘》的感受与启示9.蚕丝制品的市场价值和经济作用10.关于保护蚕丝资源的环保视角1. 《蚕姑娘》的作者和出版年代《蚕姑娘》是一篇中国民间传说,作者不详。
最早见于《花间集》一书中,此后被多次改编和传播。
现代版本的《蚕姑娘》最初由陈平安改编成童话故事,并于1956年出版。
2. 故事情节的梗概《蚕姑娘》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一个蚕娘子的成长和她与人类相处的故事展开。
蚕娘子原本是一只蚕,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被一位仁慈的小女孩收养,最终成长为一只优质的蚕,为人们贡献了顶级的蚕丝。
3. 蚕的生活习性介绍蚕是半社会性昆虫,以桑叶为食。
其生命历程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其中幼虫期最长,大约需要25-30天。
蚕幼虫培育时要注意温度、湿度、通风、卫生等细节,以保证它们的生长发育和蚕丝的质量。
4. 蚕丝的特点及用途蚕丝是一种优质的天然纤维,具有轻柔、吸湿透气、防菌、防静电等特点。
由于其优良品质,蚕丝制品逐渐成为高档服装、家居用品和工业原料的重要材料之一。
5. 蚕丝制品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蚕丝制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
在宋朝时期,蚕丝就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工艺品,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蚕丝工艺不断创新和发展,出现了丝绸、绸缎、蜡染等丰富多彩的蚕丝制品。
6. 《蚕姑娘》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蚕姑娘》中,蚕娘子、小女孩等人物形象饱满、生动,表现出各自的性格特点和生活态度。
例如,蚕娘子勤奋刻苦、感恩图报,小女孩善良仁慈、热心助人。
7. 故事中提到的“感恩”和“助人为乐”的道德课题《蚕姑娘》故事中强调了“感恩”和“助人为乐”这两个重要的道德课题。
蚕娘子虽然遭受了种种苦难,仍然能够感恩图报,为人类奉献自己的蚕丝;小女孩热心帮助蚕娘子,也收获了蚕丝的回报。
【导语】本⽂是介绍有关蚕的知识的⽂章。
⽂章借助童话这种⼉童感兴趣的体裁⽣动、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
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语⽂课⽂《蚕姑娘》原⽂及教案》,希望帮助到您。
【原⽂】 春天天⽓暖洋洋,蚕卵⾥钻出蚕姑娘。
⼜⿊⼜⼩的蚕姑娘,吃了⼏天桑叶,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裳。
醒了,醒了,变成黄姑娘。
⼜黄⼜瘦的蚕姑娘,吃了⼏天桑叶,⼜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黄⾐裳。
醒了,醒了变成⽩姑娘。
⼜⽩⼜嫩的蚕姑娘,吃了⼏天桑叶,⼜睡在蚕床上,脱下旧⾐裳,换上新⾐裳。
醒了,醒了,从此⼀天⼀天发胖。
⼜⽩⼜胖的蚕姑娘,吃了⼏天桑叶,⼜睡在蚕床上,脱下旧⾐裳,换上新⾐裳。
醒了,醒了,从此⼀天⼀天发亮。
睡了四次的蚕姑娘,吃了⼏天桑叶,就爬到蚕⼭上,吐出⽩丝,盖间新房。
成了,成了,茧⼦真漂亮。
茧⼦⾥头的蚕姑娘,⼀声也不响。
过了好⼏天,茧⼦开了窗。
变了,变了,变成了蛾姑娘。
【教案】 教学⽬标 1、学会本课的⽣字,理解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背诵课⽂。
3、初步了解蚕的⽣长过程和形态变化,激发学⽣对昆⾍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背诵课⽂。
难点:初步了解蚕的⽣长过程和形态变化,激发学⽣对昆⾍的研究兴趣。
教学准备:挂图、⽣字卡⽚。
教育养成训练点 养成学⽣认真听讲,认真书写的学习习惯。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课时 ⼀、导⼈新课,结合学习⽣字词蚕、姑娘,揭⽰课题 1、出⽰蚕的挂图,引出课题⽣字教认。
问:这是什么?(板书:蚕)出⽰蚕的字卡,学⽣看拼⾳读。
注意蚕字是平⾆⾳、前⿐⾳。
分析字形:蚕字是上下结构,上部是天,下部是⾍。
书空记字。
问:谁知道蚕是什么,有什么作⽤?(蚕是⼀种昆⾍,能够吐丝,蚕丝能织成美丽的绸缎),⼈们把蚕看做像⼀个美丽能⼲的姑娘,亲切地称蚕为蚕姑娘。
(板书:姑娘,补全课题) 出⽰姑娘词卡,学⽣看拼⾳读。
蚕姑娘故事简介《蚕姑娘》是一篇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通过讲述蚕姑娘从孵化到吐丝结茧的成长过程,向孩子们展示了自然界的奥秘和生命的奇迹。
故事以蚕姑娘为主角,通过她的视角带领孩子们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和特点,激发孩子们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0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贡献,掌握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
0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0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神奇和伟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
教学目标设定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年龄较小,好奇心强,喜欢听故事和动手实践。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观察能力,但缺乏系统性的学习和实践经验。
学生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帮助,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材内容梳理梳理《蚕姑娘》的教材内容,包括蚕的生长过程、蚕丝的用途、蚕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点。
确定教学目标,即学生通过本课程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如了解蚕的生长过程、掌握养蚕的基本技能等。
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如蚕的生长过程中的关键阶段、蚕丝的加工技术等,为后续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01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示范、实践等。
0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和蚕丝加工技术。
0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和分享学习成果,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方法选择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辅助资源,如蚕种、桑叶、养蚕工具、蚕丝制品等。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如课本、学习指南、练习题等。
确保教学场所的安全和卫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辅助资源准备03通过展示蚕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蚕的兴趣和好奇心。
情境导入提出与蚕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问题导入讲述与蚕相关的故事或传说,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蚕姑娘》背景资料:蚕的生长发育与环境
桑蚕(家蚕)是由古代野蚕移入室内驯化而成的昆虫,以桑叶为食料。
蚕吃叶生长发育至熟蚕上簇结茧,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家蚕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蚕的生长发育与桑叶、温度、湿度、空气等环境条件有直接关系。
因此,了解蚕的生长发育,蚕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有助于灵活掌握养蚕技术,创造适合蚕儿生长发育的环境,获得养蚕丰收。
1、蚕的外部形态:
蚕体驱呈园筒形,由头部、胸部和腹部组成。
头部在身驱的前端,呈黑褐色。
胸部分3节,有胸脚三对。
腹部分10节,有腹脚5对,最后一对腹脚又叫尾脚。
在第一胸节和1-8腹节的两侧各有气门1个。
在第8腹节背面正中有尾角一个,第10腹节的背面有尾板或叫臀板。
2、蚕的生长发育:
桑蚕在它的一个世代中要经过卵、幼虫(蚕)、蛹、成虫(蛾)4个发育阶段。
桑蚕以卵来繁育,新的有机体是在卵内形成的。
在卵内形成的幼虫,咬破卵壳孵化出来。
刚出卵壳的幼虫体驱细小,呈黑褐色,全身满生刚毛,形态象蚂蚁,叫做蚁蚕。
蚁蚕随食桑而迅速成长,中部变青,刚毛变稀,称疏毛期,随之体驱增大,体色逐渐变淡而转青白色。
由于幼虫表皮的容量有限,因此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必须脱去旧皮,换上稍宽大的新皮才能生长。
收蚁3~4天后,幼虫停止食桑,吐丝,把腹足和尾足固定在蚕座上,不再爬动,叫做眠。
眠蚕经过一昼夜时间,即脱去旧皮,换上新皮。
刚脱去旧皮的蚕叫起蚕。
起蚕食桑后,继续生长,到了一定程度,又就眠脱皮。
一般的品种在幼虫期间就眠4次,脱皮4次,即4眠5龄。
第一龄从孵化到第一眠终了;第二龄从第一眠后饷食到第二眠终了;第三龄从第二眠后饷食到第三眠终了;第四龄从第三眠后饷食到第四眠终了;第五龄从第四眠后饷食到老熟上簇。
五龄末期,前半身呈半透明状态,停止食桑,抬起头胸部左右摇摆,口吐丝缕,这时称熟蚕。
熟蚕吐丝结茧,幼虫到此
结束,一般经过25~28天。
又因品种不同,温度不同,而全龄经过长短有差异。
各龄经过时间如下:
食桑天数:1~3龄3~4天,4龄5~6天,5龄7~9天。
眠中天数:1~3眠均1天左右,4眠2天。
在生产上常把1-3龄的蚕叫做小蚕期(稚蚕期),4~5龄的蚕叫做大蚕期(壮蚕期)。
大蚕期的蚕和小蚕期的蚕生理上具有不同的特点,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也不一样。
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应采取不同的技术处理。
熟蚕经一定时间将体内粪便排出,方能吐丝做茧,从老熟到吐丝完毕,约经2~3天。
上簇后4~5天开始脱皮化蛹。
蛹体随体内养分的消耗重量逐渐减轻。
蛹期经16~17天后化蛾,蛾交尾产卵后,数日自然死亡,桑蚕的一个生活世代至此结束。
蚕儿在
每一龄期中,根据发育情况又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少食期:刚孵化的蚁蚕或刚脱皮的起蚕,外皮有皱摺,体色黝黑或黄褐色,各部分器官比较柔嫩,食欲微弱,食桑较少,常为上龄最大用桑量的80%。
中食期:外皮逐渐伸展,体驱细长,体色转青,食欲逐渐增加,食桑量介于少食期和盛食期之间,称中食期。
少食期和中食期的时间较短,约占本龄期的四分之一。
盛食期:体色青白,有光泽,并逐渐由青转白,食欲旺盛,食桑时间最长,食桑量最多,称盛食期。
盛食期较长,约占本龄期的二分之一。
减食期(催眠期):体色由青转黄,皮肤紧张发亮,体躯缩短膨大,食欲减退,吐出丝缕,准备就眠,称减食期或
催眠期。
第五龄盛食后,体色逐渐变黄透明,准备吐丝结茧,称催熟期。
减食期约占本龄期的四分之一。
蚕在各龄期,食桑量由少到多,又由多到少,并随龄期的增长,食桑量逐渐增加。
稚蚕期食桑为全龄期的5%,壮蚕期食桑为全龄期的95%。
绝食期(眠中):外皮紧张,食欲停止,头胸部昂起不动,前胸背面与旧头壳之间出现三角形的灰褐色新头部,这一时期称绝食期或眠中。
蚕在就眠之前,给最后一次桑之后不再给桑了,称止桑或停食;蚕眠起之后给第一次桑称饷食或开叶;从饷食到止桑称食桑期;从止桑到饷食称眠中;从孵化到结茧称全龄期。
3、蚕与环境:
桑蚕的外界环境条件,主要包括:饲料、温度、湿度、空气、光线等。
桑蚕在长期的饲养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外界环境条件有一定的适应性。
只有满足蚕所需的环境条件,蚕才能正常的生长发育。
因此根据蚕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品种特性,创造
有利的环境条件,消除不利条件,以满足蚕的生理要求,是保证蚕茧丰收的重要技术关键。
⑴营养环境
桑叶是蚕唯一的饲料。
蚕食下桑叶,经过消化,吸收而成长、吐丝、结茧。
桑叶的老嫩,叶质好坏,对蚕的生长发育快慢、产量高低、茧质优劣,都有直接的关系。
因此,必须根据各龄蚕的生理要求,给予适熟的桑叶。
蚕给予适熟的桑叶,在单位时间内食下量、消化量和消化吸收率都大,因此蚕体生长快,体重重,产量高,发育快,龄期短,体质强,丝量多,茧质好。
叶质过老过嫩,对蚕的生长发育都不利。
嫩桑叶,含水量大,叶质不充实,虽然在单位时间内食桑量多,但因营养不良,最后体重轻,发育经过延长;桑叶过老,幼虫在单位时间内的食桑量、消化量均少,消化吸收率较差。
因此幼虫缺乏营养,生长慢,体重轻,体质弱,经过延长,产茧量低,茧质差。
蚕食下日照不足桑叶,干旱桑叶,萎凋桑叶,蒸热桑叶,
带泥桑叶,虫口桑等,对蚕儿的健康均有不良影响。
桑树品种,桑树剪伐型式,桑园土质,水肥管理等条件的不同,对桑叶质量有直接影响。
因此除选栽优良的桑品种外,还应着重加强桑园的管理,提高桑叶的叶质。
只有用优良的桑叶喂蚕,才能达到蚕茧丰收的目的。
生产实践和试验证明:桑叶的好坏和给桑的少,对蚕生长发育是极为密切的,无论是稚蚕期或壮蚕期,叶质好,给桑适量时,蚕体重重,发育经过短,产茧量高,茧质好。
如用桑不良,蚕食桑不足,则蚕体轻,发育慢,产茧量低,茧质差。
⑵气象环境
①温度
蚕是变温动物。
蚕体温随环境温度的高低而变化,蚕生长发育,要有一定的温度范围,它的适合温度范围在华氏68~86度。
在此范围内,温度愈高,生长愈快,龄期越短。
蚕在华氏60度以下的低温中,举动呆滞,发育缓慢,体重减轻,结茧小;在华氏86度以上的高温中,龄期短,容易发病。
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证明,蚕各龄期的适合温度是:1~2龄78~80℉,3龄77~78℉,4龄76℉,5龄73~75℉。
蚕期保持以上各龄温度,经常注意良桑饱食,5龄8天左右,全龄25天左右即可上簇结茧,这样不仅节约桑叶和劳力,收茧量多,茧质也好,同时蚕龄期缩短,对解决农蚕争劳力的矛盾也是有好处的。
②湿度
空气中湿度大小,直接影响到蚕儿体内水分的散发和影响桑叶含水量的多少。
在空气过干的情况下,蚕体水分蒸发加强,同时桑叶干萎也快,失去水分较多,造成蚕儿食桑不
足,营养不良,且水分供应也不足,结果蚕体瘦小,发育迟缓,龄期延长。
特别是小蚕期最容易受到干燥的为害。
空气多湿时,桑叶萎凋慢,蚕儿充分饱食,生长快,但蚕体虚胖,抗病力弱,易造成多湿的为害。
因此,必须保持适合蚕儿生理要求的湿度,应以75%为中心,小蚕期大些,大蚕期小些。
③气流
蚕不断地依靠呼吸从外界获得氧气,使体内营养物质氧化产生能量供生命活动之需,同时把氧化产生的二氧化碳等不良气体和水分排除体外。
蚕室内炭火燃烧,人和桑叶的呼吸,蚕座的蚕沙发酵等,同样产生二氧化碳等不良气体。
不良气体对蚕儿是有害的。
所以,随着蚕儿的迅速生长,必须给予新鲜空气,大蚕期蚕儿呼吸量增大,更应注意蚕室的通风换气。
夏秋蚕期,在高温多湿时,通风换气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