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生态城市
- 格式:docx
- 大小:31.27 KB
- 文档页数:5
什么是生态城市如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于城市生活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追求。
生态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它不仅仅是一个环保的理念,更是一种关乎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模式。
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态城市?又该如何建设生态宜居的城市呢?生态城市,简单来说,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公平、生态保护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
它不是孤立地强调生态环境,而是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城市的各个方面,包括城市规划、产业发展、能源利用、交通体系、居民生活等等。
在生态城市中,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是相互促进的。
不再是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而牺牲环境,而是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循环经济等方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比如,鼓励企业采用环保技术和工艺,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逐步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
社会公平也是生态城市的重要特征。
这意味着城市中的每个居民,无论其收入、地位如何,都能够享受到平等的生态资源和公共服务。
比如,提供充足的绿地和公园,让每个人都能在自然中放松身心;建设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方便居民出行,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从而降低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生态城市注重合理的空间布局。
不再是盲目地扩张城市规模,而是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科学规划城市的功能分区。
比如,将工业区与居民区适当分离,减少工业污染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保留和扩大城市的生态廊道,如河流、山脉、森林等,让城市与自然相互融合。
那么,如何建设生态宜居的城市呢?首先,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
规划者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
比如,在土地利用规划中,要预留足够的生态空间,避免过度开发;在交通规划中,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鼓励绿色出行方式;在产业规划中,引导企业向绿色、低碳的方向发展。
其次,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关键。
这包括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水资源管理等。
未来城市的科技发展路径与规划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但在工业化、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城市发展也面临着很多挑战。
如何利用科技力量,创造更好的城市环境,已经成为全球城市治理者和智慧城市规划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未来城市科技发展的路径1.生态城市随着环保理念的普及和气候变化的注意,生态城市正在成为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之一。
生态城市是指在人类居住和工作的城市环境中,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实现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生态城市将通过生态系统的优化和运作,实现城市资源、能源和废物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从而实现城市宜居性和绿色可持续发展。
2.数字城市数字城市是指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城市治理的过程,包括城市数据的收集、存储、分析和应用等方面。
未来城市将会通过建设数字城市来实现信息的高效流动和共享,促进城市公共服务的智能化和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
例如,智能交通系统、智慧公共设施、智慧环保设施等数字化技术将为城市管理提供更为便捷和高效的手段。
3.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指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城市信息化和智能化的过程。
未来城市将会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来促进数字经济和数字产业的发展,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从而实现城市智能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4.科技园区科技园区是集科技研发、创新孵化、育成加速、产业转移和高端人才集聚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集聚区域。
未来城市将会通过建设科技园区来推动城市经济向知识经济、创新经济和智能经济转型升级。
科技园区是城市发展和科技创新相互促进的重要平台。
二、未来城市科技规划的要点未来城市的科技规划需要紧密围绕城市发展的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环境、公共服务、人文社会、经济产业等方面的需求和问题,着力解决城市治理、城市发展和城市管理中的瓶颈和难点问题。
1.城市区域发展城市区域发展规划是未来城市科技规划的重点内容之一。
未来城市应该通过区域发展规划,合理协调城市内部和城市周边的发展关系,促进城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城市资源、能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生态城市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城市面临环境破坏、资源枯竭和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生态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生态城市是指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结合自然和人类建设活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提供高质量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城市形态。
本文将分析当前生态城市发展的现状,并探讨未来生态城市的趋势。
生态城市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目的是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然而在实践中,因为对生态城市理念的理解不同和经济利益的考量,生态城市的建设效果参差不齐。
一些生态城市在建设初期过于追求“绿色”的表面效果,而忽视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另一方面,由于城市规模扩大和人口增长,一些地区生态城市的设施无法满足需求,导致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
因此,改进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是一个迫切的需求。
未来的生态城市将专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注重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这意味着在城市建设之前,需要进行详尽的生态评估,确保城市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发展。
同时,生态城市将通过大规模绿化、水资源的周全利用和垃圾处理等手段来改善城市环境。
第二,注重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利用。
未来生态城市将致力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能源的清洁转型。
例如,通过建设太阳能发电厂或风力发电厂,生态城市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生态城市还将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通过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废弃物转化为能源等措施,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第三,注重社区参与和创新技术的应用。
生态城市的成功关键不仅在于政府的政策支持,还在于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创新思维。
社区居民可以通过参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活动,促进生态城市理念的普及和落地。
同时,新兴技术如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将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些技术可以提供更准确的环境数据,帮助城市管理者制定更科学的政策和决策。
生态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许多国家已经开始探索和实践。
什么是未来城市?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作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场所,也在不断变化。
未来城市,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将从可持续性、科技创新和社会管理三方面来介绍。
一、可持续性1. 生态优先未来城市将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与城市的和谐共存。
在城市规划中,将会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通过植物绿化、雨水收集利用、低碳交通等手段,减少城市对环境的破坏,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2. 资源共享未来城市将建设智慧城市和共享城市。
通过科技手段,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合理利用,如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厨房等,减少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3. 能源转型未来城市将实现能源转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降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
二、科技创新1. 人工智能未来城市将应用更多的人工智能技术,如智能家居、智慧交通、医疗机器人等,实现智慧化、精细化、高效化的城市管理。
2. 5G技术未来城市将全面应用5G技术,打造智慧城市和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实现人车物的智能联通和智能化的交通流动,提高城市的服务水平和安全性。
3. 云计算技术未来城市将应用更多的云计算技术,如城市大数据分析、智慧路灯等,提高城市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实现城市数字化转型。
三、社会管理1. 民主参与未来城市将更加注重民主参与,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增强居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2. 社区建设未来城市将重视社区建设,加强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大治理能力。
3. 公共安全未来城市将更加注重公共安全,建立完善的安全体系和应急机制,有效预防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保障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综上所述,未来城市是一个可持续、智慧、人性化、安全的城市。
我们期待着更多科技的应用和更好的城市管理,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美好。
生态城市规划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的环境问题愈发严重。
生态城市规划应运而生,旨在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生态城市规划的理念、特点及其实施策略。
一、生态城市规划的理念生态城市规划是一种以生态学为基础的城市发展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核心内容包括:1. 可持续性: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确保城市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发展的能力。
2. 复合性:重视城市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促进土地利用、交通、能源等方面的有机结合。
3. 参与性:鼓励公众参与规划及管理过程,增强社区的主人翁意识,推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协作。
二、生态城市规划的特点生态城市规划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 生态系统服务: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如清新空气、水源净化和碳吸收等,确保这些服务不会因城市发展而受到损害。
2. 低碳发展:推动低碳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减少城市碳排放,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绿色经济转型。
3. 绿色基础设施:在城市建设中融合绿色空间、生态廊道和雨水管理系统,以提升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韧性。
4. 社会公正:关注社会公平,确保不同社会群体都能享有城市发展带来的利益,提高社会整合度。
三、生态城市规划的实施策略为实现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制定规范标准:建立生态城市规划的相关政策和标准,为各级城市提供指导,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 综合土地利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优先发展混合用途和高密度的城市形态,减少对水土资源的耗费,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3. 绿色交通体系:提倡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建设高品质的步行和自行车道,减少汽车依赖,降低交通的环境影响。
4. 生态社区建设:推动社区内部的生态建设,如屋顶绿化、立体绿化等,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
5. 公众参与与教育: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鼓励社区参与生态建筑与绿色生活方式的实践。
未来城市规划中的生态环境管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持续增长,资源消耗日益增加,生态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未来城市规划中,如何有效地进行生态环境管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未来城市规划中的生态环境管理,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理念。
我们不能再将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立起来,而应将生态优先的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这意味着在规划之初,就要充分考虑城市的生态承载力,合理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功能布局,避免过度开发和无序扩张。
在城市的功能布局方面,要注重生态功能区的划定和保护。
比如,设立城市绿地、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生态空间,不仅能够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还能起到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重要生态作用。
同时,要合理规划工业区、商业区和住宅区,减少不同功能区之间的相互干扰和污染。
例如,将工业区布局在城市的下风方向,远离居民区,通过设置防护绿带等措施,降低工业污染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交通规划也是未来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环节。
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优化公交线路和站点布局,提高公交的覆盖率和运行效率,鼓励居民选择公交出行,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
此外,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建设配套的充电设施,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燃油车辆。
在城市道路规划中,要注重建设自行车道和步行道,打造绿色出行的友好环境,既能减少交通拥堵,又能降低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
水资源管理在未来城市规划中同样不容忽视。
一方面,要加强城市供水系统的建设和优化,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通过推广节水器具、实施阶梯水价等措施,引导居民节约用水。
另一方面,要注重城市污水处理和回用,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标准,将处理后的中水用于城市绿化、景观补水等,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同时,加强对城市河流、湖泊等水体的保护和治理,恢复水生态系统,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能源的合理利用也是未来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关键。
要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提高清洁能源在城市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生态城市规划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第一章:前言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在城市发展中的生态问题逐渐凸显。
如何将城市建设与生态环保有机结合,成为当今城市规划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生态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新型城市规划理念,旨在将城市化进程纳入自然系统,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受到了越来越多城市规划者和决策者的关注。
本文将对生态城市规划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第二章: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生态城市规划指的是以生态学为基础,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低碳减排为目标,通过整合城市规划、环保、交通、建筑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实现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生态城市规划不仅要考虑经济发展,更要考虑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使城市建设和自然保护之间达到一个平衡点。
第三章:生态城市规划的现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部分城市都面临着日益加剧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体污染、交通拥堵、生态系统破坏等。
在这些问题的背景下,生态城市规划逐渐成为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比如深圳湾超级城市综合体项目,以填海造地的方式,计划在深圳湾沿岸打造一个集商业、办公、文化娱乐、公共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超高密度城市。
该项目将采用多项绿色建筑技术,并在园区内建立废物分类循环利用系统、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等,以此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另外,南京江北新区生态城、北京通州生态城等生态城市项目也在不断推进中。
第四章:生态城市规划的未来发展趋势1、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生态城市规划注重建筑环保、低耗能、绿色施工等方面的运用,而这些技术需要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2、城市创新技术的不断引入。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智能交通、智能建筑、智能环保等新技术的实现将越来越高效和可行。
3、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将得到更多的呼吁和倡导。
未来,生态城市将成为城市规划的主导方向,大力推广绿色出行、绿色建筑、环保技术等绿色理念,积极探索城市和自然的平衡点。
未来城市规划绿色生态如何融入城市发展在当今时代,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对于城市生活的品质和环境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未来城市规划中,如何将绿色生态融入城市发展,已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绿色生态融入城市发展,首先体现在城市的空间布局上。
传统的城市规划往往以功能分区为主,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划分明确,但这种模式容易导致交通拥堵、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未来的城市规划应更加注重混合功能的开发,减少人们的通勤距离,降低能源消耗。
例如,在一个社区内,可以同时规划住宅、商业、办公和公共服务设施,让人们在步行或短距离骑行的范围内就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
同时,要合理规划城市的绿地和公园系统,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色空间网络。
不仅要有大型的城市公园,还要有分布在社区内的小型绿地和街头花园,让绿色生态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交通系统的绿色化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关键。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成为了城市环境的重要问题。
为了实现绿色交通,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如地铁、轻轨、快速公交等,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服务质量,鼓励人们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同时,推广新能源汽车和共享单车,建设完善的充电设施和自行车道,为绿色出行提供便利。
此外,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应用也能提高交通效率,减少拥堵和能源浪费。
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交通信号灯控制、实时监测路况、提供智能导航等,使城市交通更加顺畅、高效、环保。
建筑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建筑的推广对于城市的绿色生态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城市建筑应采用环保、节能的材料和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例如,使用太阳能板、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建筑提供电力和热能;采用高效的保温隔热材料,减少能源消耗;设计自然通风和采光良好的建筑结构,降低对人工照明和空调的依赖。
此外,建筑的雨水收集和中水回用系统也能有效节约水资源。
在城市规划中,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鼓励开发商建设绿色建筑,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路径在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今天,生态城市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生态城市是指采用生态学理论和设计方法,将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达到资源利用、人居环境、生态系统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本文将从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发展路径两个方面,探讨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性,为生态城市建设道路的探索提供帮助。
一、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目前,全球已有多个城市开始了生态城市建设,包括新加坡、德国弗赖堡、巴西库鲁吉巴等地。
中国也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以天津、南京、深圳为代表,逐步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资源利用生态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资源的消耗。
生态城市建设通过绿色能源、低碳交通、可再生能源等方式,在城市发展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例如,深圳规划了公共自行车,地铁等多个公共交通系统,实现了人们出行方式的多样化,减少了燃油和空气污染。
2. 自然环境生态城市建设致力于为居民提供最健康和安全的居住环境。
在德国弗赖堡,城市规划师们通过绿化以及温室气体减排、水质治理等方法改善了城市环境。
生态城市建设还涉及到废水处理和垃圾清理等问题,以保护城市的自然环境。
3. 经济发展生态城市建设是提高城市经济、创造就业机会的方式之一。
生态城市建设需要政府大力投资,而这些投资反过来会为城市带来更广阔的经济增长。
例如,南京白马国家湿地公园项目,就吸引了大批的游客,起到了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路径生态城市建设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共同建设。
各方面可以采用以下的发展路径:1. 各级政府应加大投入生态城市建设是需要大力投入的,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投入力度,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政府投入可以用于绿化美化城市、控制污染、建设生态农业等方面的开支。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未来生态城市课程名称: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任课教师:藤本宗弘专业:城市规划班级:02班姓名:马相兵学号:2007160512032010年9月23日摘要美国好莱坞科幻巨作《2012》的创作、编制和上映时间并不是无独有偶,也许是世界各地最近几年频发的自然灾害给了这位导演制作的灵感和勇气。
影片虽以地球上各大城市瞬间遭到毁灭的恐怖画面和惊险镜头强烈的震撼着每一位观看者的心灵,但对于观看后的我来说,我认为这并非是杞人忧天。
就拿中国来说,最近两年频发的自然灾害都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其发生频率也是过去以往无法相比拟的。
虽然此影片留给了我们一个较大的思考空间,但是有一点我们是无法否认的“如果我们还是一如既往的以经济利益为目的,以破坏环境、浪费能源…为代价的话,影片中虚构的画面有可能那天就会成为现实”,而那是的我们连后悔的时间都将也会失去。
2010年4月30日晚,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开幕式在黄浦江边隆重的举行,此次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旨向世人表达了一个“未来城市必将是一个交通方便快捷、环境优美怡人、人们生活舒适安逸以及工作顺利”的信息,而体现这些信息的最好的载体就是莫过于各国由著名建筑师设计的展览馆啦,而这些展览馆中同时又都体现了同一个主题----生态建筑。
我想,如果说生态建筑是未来城市发展中的一种建筑趋势的话,那么“生态城市”也会必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中的一个趋势吧。
从最近几年频发的自然灾害对世人的启示,世界各国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对绿色能源的资金投入和苦心钻研无不体现出人类对未来城市将要如何发展、人们如何才能有更好的生存条件的定位----未来生态城市。
面对《2010》城市瞬间悲剧性的毁灭以及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所呈现出美好将来城市画面,相信最为地球上最具智慧的人类来说必定会选择后者,而城市的发展也必定会朝着“生态城市”的方向发展。
而作为一名学习“城市规划”的大学生来说,不论怎样,相信心目中都或有自己的一个美好的“未来生态城市”的美好画面吧。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讲讲我心目中的“未来生态城市”的样子吧!【关键字】生态城市构成要素生态学城市发展一、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是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和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的创造力、生产力,并促使城镇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稳定、协调与永续发展的自然和人工环境复合系统。
但是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他们心目中的未来生态城市却是因人而异的。
而作为一名学习“城市规划”的大学生而言,我们心目中未来生态城市又将是如何呢?我想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生态城市的产生背景及其设计方法。
1.1产生背景我认为要正确把握生态城市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理念,应从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史以及人类住区的历史演变的广度认识、理解生态城市。
人类从蒙昧、野蛮走向文明,从渔猎文明发展到农业文明,又从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而现在正面临着社会发展模式、经济型制的大变革,即工业文明向—种新的文明的转变,这种新文明我们称之为生态文明。
可以说人类社会上每一次巨大的进步都是人类的每一次文明的进步,而正是每一次文明交替的进步,才促进了人类自古至今聚居模式的改变。
这次的人类社会从目前的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昭示着人类居住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而导向新的人类聚居模式----生态城市。
1.2设计方法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水平,会产生不同的城市设计思想及其相应的设计方法。
同时政治、宗教、文化等意识形态也同样会对城市设计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
城市设计总是表现为人为地力(政治、军事、宗教文化等)和自然的力(生产、经济、地域条件等)的互动。
一般来说,这两种力不会均等,而总是有所偏重,有时还会以极端状态出现。
据此,我们就把历史上城市设计大致概括为两种价值取向和方法不同的类型,即“自上而下”(指主要按“自然的力或“客观的力”作用,遵循有机体的生长原则,若干个体的意向多年累积叠合来设计建设城市的方法。
由此方法形成的城市为“自然城市”)和“自下而上”(指主要按认为作用,依照某一阶层甚至个人意愿和理想模式来设计和建设城镇的方法。
由此方法形成的城市为“人造城市”)。
对于我来说,我心目中的未来生态城市与其说是一种社会文明的进步,还不如说是两种城市设计方法“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交相互融,也可以说是两种城市形成的相互合理搭配。
二、构成要素城市的构成犹如人的肌体一样是一个关系复杂而又联系紧密的综合体,对于目前的城市发展来说,因得益于科技进步,与过去的城市相比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也出现了这一系列的棘手问题。
在众多的城市构成要素中,我觉得目前城市与我心目中的未来生态城市主要差距可以归结为三方面,如下:2.1城市绿化人们向来把城市中的“绿化”看作是一个人的“肺”,由此可见绿化对于一个城市的作用时相当重要的,它给人们的第一影响城市美化的使者,但是它所起到的作用却不仅仅局限于此,比如净化城市空气、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减低噪音等等。
绿化对我们的城市如此重要,但是在目前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由于人们追求土地的最大价值利益以及一些高楼大厦所呈现的繁华景象,结果就导致土地在利用式被大大的压缩了城市绿化空间。
然而此种后果造成的结局就是当我们徒步漫游于城市内部空间为其外表的繁荣奢华感慨时,殊不知在空中对整个城市的俯瞰竟是像一片沙漠一样给人一种索然无味的感觉,而那仅有的一点绿化就像沙漠中的绿洲一样熠熠生辉。
由此可见,绿化之于城市就如绿洲之于沙漠,在沙漠中我们渴求绿洲的出现,所以我也相信在城市中人们对绿化也同样怀有相同的心情。
我认为未来生态城市不仅仅局限在外表的虚荣,更应该注重城市内在的品质。
而充当这一主要角色的就是城市绿化,所以在城市规划中我们应抱着“看到沙漠希望处处都有绿洲”的心态来塑造城市中的绿化空间。
所以说我心目中的未来生态城市在绿化此方面来讲应该是一个“森林公园似的城市”,犹如具有“花园城市”美誉的新加坡一样。
2.2城市建设如果说城市绿化是一个城市的美丽的外表的话,那么对于未来的生态城市的城市建设则是内部结构的骨架。
对于我心目中的未来生态城市来说,如果只注重绿化的话,最后的结果只能是“金絮其外,败絮其中”。
对于城市建设来说,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点出发:2.2.1 交通组织与布局从目前我国的城市发展状况来说,交通拥堵已经成为了各大城市的最大问题以及影响城市整体良性运转的最大障碍。
我认为造成这一原因虽然有最近几年我国私家车比例大幅提高有关外,但我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城市道路的不合理布置和人们对交通法规的漠视。
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私家车比例最高的国家,但是美国的城市道路有的却不及我国城市道路的宽度,但是我国的堵车频率却是远高于它们。
对于我来说,我心目中的未来生态城市的交通组织和布局应该是整个交通路网对于城市总体来说即使孤立的又是紧密联系的。
孤立是指城市主干(包括立交桥、轻轨和地铁)与周边的建筑有较大的距离,此面积由绿化所替代,也就是说在由周边的车辆驶进主干道时也就意味着驶进快速道而言,在我心目中未来生态城市的道路上汽车是高速行驶的,以高速率来大到汽车高容量的通过率。
而主干道周边的都设有次干道,次干道因不同的地区而异。
最终的结果是城市的主要交通不会因周边的拥堵而瘫痪,始终保持城市的主干道的交通顺畅。
2.2.2 建筑布局城市中集中而又高密度的建筑占据了较大的城市用地,但是仍然没有解决人口城市化骤增的人们的住房问题,而且还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和人们生活质量低等众多社会问题。
对于中国的今天来说,我想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于各大城市中的。
面对城市化人口的快速化所带来的问题已远远超出城市的承载力。
面对此问题以及将来城市向生态城市发展的趋势来讲,我认为勒·柯布西耶曾经提到的一种模式值得推崇,即城市建筑想向高层发展,这样就可以留下较大的空间来组织交通和绿化。
2、3生活质量城市的最大使用者和改造者是人类,无论是现在的城市建设还是未来的城市生态城市的诞生都是为了提供给人们一个更好的生活空间和环境。
从古到今,科技和社会的进步的确使得人们的生后的到来前所未有的提高,但也同样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所以我认为无论怎样的改变对于我心目中的未来生态城市最起码应该解决现存的一些现象。
对于大多数来说,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城市生后压力的增加会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只能是有过之而不及。
为了给人们减轻生活或工作压力,我认为未来数十年或者百年科技的发展足以能够达到人们可以轻而易举的操纵生活中的一切,即所谓的智能家庭。
在我心目中,我未来的生态城市中每个家庭应该是高智能化和普及率,当然这些技术并不仅仅局限在家庭中,城市中的一切公共设施都可以达到此种程度。
较高的智能化会以最精简和节约的方式使人们的生活简单而又丰富、快乐而又充实。
比如儿童有较大的游玩空间、老年人有自己的交流场所以及年轻人有自己的饭后散步空间等等,而这一切的所在就在他们的身边。
三、生态学城市发展我认为要想实现未来的生态城市,即必须采取生态学的模式来发展城市。
对于一个生态系统而言,我们都知道它是一个自给自足、天然有序的系统。
一切的所得都是来自于大自然,而一切的发展都是顺应着大自然的规律而循序渐进的发展着,所以我认为现在的城市发展应更多的利用和效仿并尊重大自然。
就如同我国古代园林“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来建造和修缮园林一样,比如说:我们可以利用太阳能可再生资源来发电或驱动汽车,这样我们就能提高空气的清洁度,还给大自然一片蓝天;在单调枯燥的城市生活中我们可以堆山砌石、开挖河道营造出一种大自然的气息;大自然种植物的合理搭配同样可以启示着我们在城市发展中将绿化可以像立体发展……四、结语人类发展至今和以往相比可以说是得到了前有未有的成果,但是由于和人们生后息息相关的资源、水源的短缺也是我们遇到的前所未有的棘手问题,因为他们直接关系到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
如果我们想生存而且更好的生存下去,我们的城市只能向着“生态城市”的方向发展,而采取的也只有“可持续发展”战略。
希望人类能够团结一致共同共度难关,为我们人类或者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好的美好空间。
对于我来说,我心目中的未来生态城市虽说没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但也应该是一个绿树成荫、有小河流淌、道路笔直宽阔、高楼林立但不突兀、小孩在草地上嬉戏、年轻人在小道上散步、老年人能够在公园里享受美好时光……总之一句话“一切都来自于大自然,但最后又将归还给大自然”的生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