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采油完整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8
三次采油工程技术应用随着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传统的开采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对石油需求的不断增长。
为了有效地利用现有的石油资源,并且开发新的储量,三次采油技术逐渐成为了石油行业的热门话题。
三次采油技术凭借其高效、环保等特点,已经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一、三次采油工程技术的概念三次采油是指在常规的原油采出之后,再利用高压气体(氮气、CO2等)或者高温热水等物质进行注入,从而进一步提高油田的采收率。
三次采油由初次采油、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三个主要阶段组成。
其中初次采油通常采用自然压力开采法,即利用地下油藏自身的压力将原油逼出;而二次采油则采用注水法或者天然气驱替法来继续提高油田的产量,而三次采油则是通过注入高压气体或者高温热水等物质,促使原油从地下深层油藏中被压缩出来,从而将油田的采收率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在实际的石油开采中,三次采油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并且在不同的地区和油田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国内,三次采油技术已经在大庆、胜利、苏里格、塔里木、长庆、南地、渤海等多个油田得到了广泛应用,且在中东、北美、俄罗斯等国际石油产油国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1.高温注汽技术高温注汽技术是三次采油工程技术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实际操作中,高温注汽可以采用自然气、沼气、CO2等多种介质,将其通过地面工程设施,注入到油藏中,从而提高油藏内部的温度,降低原油的粘度,促使原油向井口运移。
由于有利于提高原油驱替效果,高温注汽技术已经在大庆、胜利、苏里格、南地等多个油田得到了实际应用,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2.高压氮气辅助采油技术高压氮气辅助采油技术是三次采油的另一项重要技术。
在高压氮气辅助采油技术中,利用高压氮气注入到油藏中,增加了油藏内部的压力,从而促使原油被压缩出来,同时也通过氮气气泡的包裹,使得原油的流动性得到了改善。
高压氮气辅助采油技术已经在渤海等多个油田得到了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天然气驱替技术天然气驱替技术是三次采油技术的一种创新形式。
三次采油技术原理一、三次采油概况和基本原理石油是一种非再生的能源,石油采收率不仅是石油工业界,而且是整个社会关心的问题。
由于石油是一种流体矿藏而带来独特开采方式。
石油开采分为三个阶段。
一次采油是依靠地层能量进行自喷开采,约占蕴藏量15~20%。
在天然能量枯竭以后用人工注水或注气,增补油藏能量使原油得到连续开采,称之二次采油,其采收率为15-20%。
当二次采油开展几十年后,剩余油以不连续的油块被圈捕在油藏砂岩孔隙中,此时采出液中含水80~90%,有的甚至高达98%,这时开采已没有经济效益。
为此约有储量60~70%的原油,只能依靠其他物理和化学方法进行开采。
这样的开采称之三次采油,国外亦称EOR(Enhanced Oil Recovery)技术。
据我国对十三个主要油田的82个注水开发区,进行系统的筛选和科学潜力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三次采油方法能提高采收率12.4%,增加的可采储量相当全国目前剩余储量的56%[1]。
当然是说,若把这种潜力都挖掘出来,我国的可采储量可以增加一半以上,为此发展三次采油是必经之路。
通常提高采收率有三类。
第一类为热力法,如火烧地层,注入过热蒸气;第二类为混相驱,即注入CO2气到原油中进行开采;第三类为化学驱,如碱水驱、微乳液驱和三元复合驱等。
这次重点是介绍化学驱。
1.注水开采后,原油为何大量留在地层。
(1)油藏岩石的非均质性。
例如在庆油田葡萄花油层属于正韵律沉积,下粗上细。
下部的渗透率高于上部,在注水驱时往往沿着油层下部推进,而上部油层则继续留下大量未被驱扫的原油。
这说明水不能被波及到低渗透油层。
由于油藏岩石非均质性,阻止水的波及系数的提高。
(2)油层岩石的润湿性岩石为水润性,注水能把岩石表面的原油冲刷下来。
反之,岩石为油润性,注水只能冲刷一部分原油。
这种驱出原油的量,称之洗油效率。
洗液效率=(注水波及到油区所采出的油容积)/(整个波及油区储量油的容积)(3)毛细管的液阻效应当驱动原油在毛细孔中运移到达喉道时,原油块要发生变形,产生附加压力,用Laplace方程计算。
三次采油(EOR)成为一种在一、二次采油之后有效提高采油率的重要技术,而表面活性剂在三次采油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其中表面活性剂驱和三元复合驱(ASP,即碱- 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复合驱)则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三次采油技术。
本文主要介绍和概述了三次采油用表面活性剂的制备、性能、应用特点及其发展前景。
内容:0 前言石油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已引起人们的极大重视。
由于常规的一、二次采油(POR和SOR)总采油率不是很高,一般仅能达到20%~40%,最高达到50%,还有 50%~80%的原油未能采出。
因此在能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提高采油率已成为石油开采研究的重大课题,三次采油则是一种特别有效的提高采油率的方法。
目前,三次采油研究以表面活性剂和微生物采油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而表面活性驱则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其中所用驱油液的主要添加剂是表面活性剂,本文讨论表面活性驱所用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应用特点和进展。
1 表面活性剂的制备由于三次采油用表面活性剂和助剂绝大部分是阴离子磺酸盐及羧酸盐,其提高采油率效果最为显著,因此这里主要讨论在三次采油中重要的阴离子磺酸盐及羧酸盐的合成与制备。
对于磺酸盐制备的磺化反应所用的磺化剂,常用的有浓硫酸、发烟硫酸、三氧化硫和氯磺酸。
对于大规模工业生产,综合比较来看,以三氧化硫磺化工艺最优,其通用性、安全性、适用性都比较好,成本也较低。
因此在磺酸盐合成工业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1.1石油磺酸盐的制备石油磺酸盐是以富芳烃原油或馏分磺化得到的产物,其主要成分是芳烃化合物的单磺酸盐,其中有一个芳环与一个或几个五元环稠合在一起,也有二个芳环与一个或几个五元环稠合在一起,其余的则为脂肪烃和脂环烃的磺化物或氧化物。
目前主要采用磺化法,分别有三种制备方法:白油生产副产物法、原油磺化法和两步磺化法。
(1)白油生产副产物法。
在提炼白油的生产中利用磺化工艺,除掉原料油中的芳烃及其它活性组分,得到的主要产物是白油和磺酸油,在水相中则主要是石油磺酸盐。
三次采油方法进展一、三次采油简介通常把利用油层能量开采石油称为一次采油;向油层注入水、气,给油层补充能量开采石油称为二次采油;而用化学的物质来改善油、气、水及岩石相互之间的性能,开采出更多的石油,称为三次采油。
又称提高采收率(EOR)方法。
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一些:注表面活性剂;注聚合物稠化水;注碱水驱;注CO2驱;注碱加聚合物驱;注惰性气体驱;注烃类混相驱;火烧油层;注蒸汽驱等。
用微生物方法提高采收率也可归属三次采油,也有人称之为四次采油。
二、三次采油的内容目前,世界上已形成三次采油的四大技术系列,即化学驱、气驱、热力驱和微生物驱。
其中化学驱包括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碱驱及其复配的二元、三元复合驱、泡沫驱等;气驱包括CO2 混相/非混相驱、氮气驱、烃类气驱和烟道气驱等;热力驱包括蒸汽吞吐、热水驱、蒸汽驱和火烧油层等;微生物驱包括微生物调剖或微生物驱油等。
四大三次采油技术中,有的已形成工业化应用,有的正在开展先导性矿场试验,还有的还处于理论研究之中。
1 化学驱自20 世纪80 年代美国化学驱达到高峰以后的近20 多年内,化学驱在美国运用越来越少,但在中国却得到了成功应用。
中国的化学驱技术已代表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聚合物驱技术于1996 年形成工业化应用。
“十五”期间大庆油田形成了以烷基苯磺酸盐为主剂的“碱+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技术,胜利油田形成“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的无碱二元复合驱技术。
目前,已开展“碱+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天然气”泡沫复合驱室内研究和矿场试验。
化学驱油目前存在着 3 个不同的研究方向。
首先,从改善油水的流度比出发,除使原油降黏外,相应的办法是提高驱油剂的黏度,降低其流度,应用此原理开发了聚合物溶液、泡沫液等驱油法。
其次,从改善驱油剂的洗涤能力以及岩石的不利润湿性出发,开发了活性水驱油法。
再其次,就是介于前两种之间的化学驱油法,称为碱性水驱,利用碱性水与原油组分就地形成活性水剂而改善润湿性或就地使原油乳化。
三次采油方法、应用条件及文献综述三次采油技术是一项能够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新技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油田开发技术。
在过去数十年内, 美国、加拿大和委内瑞拉等石油大国都把如何提高原油采油率作为研究工作的重点。
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我国对油气需求量也不断增加。
因此, 运用三次采油技术来提高原油采收率, 是减缓我国多数油田产量递减速度、维持原油稳产的战略需要。
三次采油是油田开发技术上的一次飞跃, 与二次采油相比, 它借助物理和化学的双重作用,提高驱油的波及体积和效率。
经过近20 年的研究和实践, 中国的化学驱在技术、规模、效果等方面均已走在世界前列。
近30 个矿场的表明, 聚合物驱可提高采收率10% , 复合驱可提高采收率15% ~20%。
1997 年, 中国聚合物驱增油量达303×104t , “九五"期间增油1500×104 t。
中国的油田多为陆相沉积和陆相生油, 预测二次采油的平均采收率为34. 2%, 近百亿吨储量留在地下。
这一条件为中国的三次采油提供了巨大潜力。
今后, 中国的三次采油要在驱油机理、深化对油藏的认识、降低驱油剂成本和用量、先期深度调剖、提高工程的整体经济效益等诸方面加强研究, 最大限度地提高采收率和经济效益。
20 世纪40 年代以前, 油田开发主要是依靠天然能量消耗开采, 一般采收率仅5% ~10%,我们称为一次采油。
它反映了早期的油田开发技术水平较低, 使90% 左右的探明石油储量留在地下被废弃。
随着渗流理论的发展, 达西定律应用于油田开发。
人们认识到油井产量与压力梯度呈正比关系, 一次采油采收率低的主要因素是油层能量的衰竭, 从而提出了人工注水( 气) , 保持油层压力的二次采油方法, 使油采收率提高到30%~40% 。
这是至今世界上各油田的主要开发方式, 是油田开发技术上的一次大飞跃。
但二次采油仍有60%~70% 的油剩留地下。
为此, 国内外石油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 逐步认识到制约二次采油采收率提高的原因, 从而提出了三次采油新方法。
探讨石油开采中的三次采油技术随着人们对石油资源的不断勘探与开发,不仅使得有限资源越来越少,同时还增加了石油开采的难度。
原油开采中,通过一次采油和二次采油之后,地层中还剩余大约左右的原油未被开采,因而需要进行三次采油来对这部分原油进行再次开采。
本文主要介绍了采油过程中的三次采油技术,通过简要介绍三次采油驱油技术的基本机理,如化学驱替、热力驱替、注气驱替、微生物驱替等。
一、采油方式以及人工注入介质的不同,其采油方式可分为一次、二次、三次及四次采油。
仅仅依靠天然能量开采原油的一次采油,最终采收率仅为10%?20%;通过向油层中注水或注气(汽),不断补充地层岩石和流体弹性能量的二次采油,最终采收率也仅为30%?40%;通过注入流体或热量,改善油、气、水及岩石相互之间的性能,用这种物理、化学方法来驱替油层中剩余油的三次采油,最终采收率可为50%?60%;利用生物和化学的方法对油层中高度分散的剩余油实施精细开采,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的四次采油,最终采收率预期可达70%。
二、三次采油原始驱油技术的机理对于已经进行两次采油后剩余的稀油油藏,需要进行三次采油,目前,在原油的三次开采中最早且运用较多的方法就是化学驱。
化学驱又具体分为表面活性剂驱、聚合物驱、单纯碱水驱以及复合驱四种类型。
表面活性剂驱,其主要是通过降低原油的油水界面的张力,这样增加了剩余原油的流动性聚合物驱,该技术是将一种水溶性聚合物加入到注入油井的水中,这样可以增加水的粘性度,从而达到改善流度比的目的,如注入的体积或范围较广则更有利于提升采油率。
由于原油中含有较多的有机酸油层,因而可注入NaOH等碱性的水溶液,进而形成表面活性剂单纯碱水驱,该方法主要是依靠降低原油油水界面的张力,并使其产生润湿性翻转、乳化捕集、乳化夹带、自发聚并和乳化以及硬膜溶解等机理,以此来开采剩余原油复合驱,即在表面活性剂或者碱水溶液中注入高分子聚合物,这样可以有效的提升碱水溶液的粘性度,改善流度比,使得原油与碱液能够有更多的接触机会,从而达到提升驱油效率的效果。
三次采油方法、应用条件及文件综述石油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它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加深,开采难度会逐步加大,因此提高石油采收率不仅是石油工业界,而且是整个工业界普遍关心的问题。
三次采油技术是中国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它的推广应用对提高原油采收率、稳定老油田原油产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 .三次采油的简介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油田开发主要是依靠油层原始能量进行自喷开采,一般采收率仅为5%一10%,我们称之为一次采油(POR)。
这是油田开发早期较低的技术水平,一次采油使90%左右的探明石油储量被留在地下。
随着渗流理论的发展,达西定律被应用于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表明油井产量与压力梯度成正比关系。
这使人们认识到一次采油造成原油采收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油层能量衰竭,从而提出了以人工注水(气)的方法,来增补油层能量,保持油层压力开发油田的二次采油方法(SOR)。
这是当今世界油田的主要开发方式,使油田采收率提高到30%~40%,是一次油田开发技术上的飞跃,但二次采油后仍有60%一70%剩余残留在地下采不出来¨I2 J。
国内外石油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逐步认识到制约二次原油采收率提高的因素,进而提出了新的三次采油方法(EOR)。
三次采油指油藏经过一次采油(依靠油层原始能量)、二次采油(通过注水补充能量)后,采取物理一化学方法,改变流体的性质、相态和改变气一液、液一液、液一固相问界面作用,扩大注入水的波及范围以提高驱油效率,从而再一次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2.三次采油的分类三次采油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主要分为化学法、混相法、热力法和微生物法等。
根据作用原理的不同,化学法又可以进一步分为碱(Alkaline)驱、聚合物(Polymer)驱、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驱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碱一聚合物复合驱(AP驱)、碱一表面活性剂一聚合物复合驱(ASP驱)或表面活性剂一碱一聚合物复合驱(SAP驱)。
根据混相剂的不同,混相法分为溶剂混相驱、烃混相驱、CO:混相驱、N:混相驱以及其他惰性气体混相驱。
在这些混相剂未达到混相压力之前为非混相气驱,近年来又开发出了气一水交替驱(W AG驱)。
热力法包括蒸汽驱、火烧油层等。
2.1 化学法2.1.1 碱(Alkaline)驱碱驱油机理是碱水注入后,碱与原油中的极性物质(有机酸类物质)反应生成表面活性剂,而原油中存在的重质油如沥青质、胶质等所含的羧酸、羧基酚、卟啉等与之协同作用,使得油水界面张力和界面粘度降低,并产生润湿性反转形成水包油、油包水和多重乳状液从而改变了毛细管力、附着力和驱动力,使原来不流动的残余油通过夹带、聚并重新处于可流动状态,从而提高采收率。
碱不仅改变了油水界面张力,而且也改变了岩石与油、岩石与水之间的界面张力。
碱驱后期,含油量很低,油相不连续,油珠被滞留成为碱驱残余油。
碱驱油技术是三次采油技术中研究应用最早的,但是由于碱耗和其可操作碱浓度范围过窄,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应用J。
目前在三次采油中应用的碱主要是:NaOH、Na2CO3和NaHCO3、Na3PO4和Na2HPO4等。
在实际的驱油体系中多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碱复配使用,而且考虑到地层和复合体系影响,现在有向弱碱配方方向发展的趋势。
2.1.2 聚合物(Polymer)驱聚合物驱油技术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其主要驱油剂是聚合物,它通过提高水的波及系数来提高采油采收率。
最近报道,聚合物还能通过聚合物溶液的粘弹性提高岩心的微观驱油效率J。
在油藏地质条件一定时,聚合物驱油的效果主要取决于驱油用水溶性聚合物的性能。
目前聚合物驱用的聚合物主要是部分水解的聚丙烯酰胺(HPAM)及其改性聚合物,还有生物聚合物黄胞胶(XC)以及羟乙基纤维素(HEC)和一些正在开发的交联共聚物J。
聚合物驱油技术已经成为解决油田后期开发减缓、产量递减的主导技术,对稳定、优化与提高HPAM产品的性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在小于75℃条件下,根据实际油藏地质特性,优化HPAM的结构参数,选用高相对分子量的同时,应重视水解度对HPAM性能的影响。
研制、开发和应用新型聚合物和低度交联HPAM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HPAM的耐温抗盐性能,扩大HPAM的应用范围。
2.1.3 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驱表面活性剂在三次采油中的作用机理主要是加入表面活性剂以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改变岩石湿润性,以利于吸附在岩石颗粒表面的残余油膜的剥离,提高洗油效率,并使油珠或油滴能被注入水带走。
2.1.3.1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易于在地层发生吸附和沉淀,且不易与原油形成超低界面张力,所以一般不采用。
2,1.3,2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分子结构中离子性亲水基为阴离子,这类阴离子亲水基组成的盐有磺酸盐、羧酸盐、硫酸(酯)盐、磷酸(酯)盐。
在表面活性剂的分子中阴离子基的数量可为一个,也可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也可含有非离子性亲水基的嵌段结构,且种类也可不局限一种,其长度或嵌段结构的分子量也可互不相同,这些都取决于表面活性剂的功能、使用环境、驱油工艺参数等因素。
常用的有石油磺酸盐、烷基苯磺酸盐、木质素磺酸盐、一烯烃磺酸盐、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盐、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羧酸盐、聚氧乙烯聚氧丙烯烷醚硫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多硫酸盐等"J。
2.1.3.3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其亲水基为非离子性基团由于非离子性基团的亲水性要比离子性基团差得多,因此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要保持较强的乳化作用,其分子结构中一般含有多个非离子亲水基,形成含许多醚键、酯键、酰胺键或羟基或者它们相互两两组合或多种组合的结构。
常用品种有脂肪醇系列聚氧乙烯醚、烷基酚系聚氧乙烯醚、烷基酚系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烷基酰胺型、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亚砜、烷基(聚)配糖物、油酸聚氧乙烯酯等。
此类表面活性剂的优点是抗盐能力强、耐多价阳离子的性能好、CMC低,在地层中稳定性差,吸附量比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高,不耐高温,价格高。
2.1.3.4 两性表面活性剂这类表面活性剂分子中既有阴离子亲水基又有阳离子亲水基而呈现两性,常用的有甜菜碱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等。
由于该种表面活性剂对金属离子有螯合作用,因而大多数都可用于高矿化度、较高温度的油层驱油,且能大大降低非离子型与阴离子型活性剂复配时的色谱分离效应,但同样有价格高的缺点j。
磺基甜菜碱类的两性表面活性剂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也逐渐受到关注。
2.1.3.5 助表面活性剂和牺牲剂表面活性剂为主要添加剂,同时还需要少量其他助剂,如助表面活性剂、牺牲剂等。
助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是弥补表面活性剂在使用性能上的不足,如增加溶解性、抑制表面活性剂氧化和水解等。
使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制备微乳液时,通常要加入一定的助表面活性剂。
作助表面活性剂的常为同主表面活性剂不同类型(结构或离子型不同)的表面活性剂(用量同主表面活性剂相比少得多)以及具有极性的中等链长的双亲有机物,如醇、酸、酚、酮、胺、砜等,有的甚至还加增塑剂、超塑剂、脂肪酸皂类等j,其中以醇最为常用,研究得最多。
牺牲剂为了避免表面活性剂在强化采油过程中被岩层吸附,在加入主表面活性剂驱油液之前先加入廉价的牺牲剂表面活性剂,使之先被岩层吸附,以减少表面活性剂的损耗。
如可加入木质素及其改性产品、石油羧酸盐等。
2.1.3.6 三次采油用表面潘I生剂的研究趋向三次采油技术的发展对表面活性剂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它具有低的油水界面张力和低吸附值,而且要求它与油藏流体配伍和廉价。
由于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不仅能产生很好的协同效应而降低体系的界面张力,而且还能够降低主表面活性剂的用量,甚至驱油液表面活性剂的总浓度也有可能降低,同时表面活性剂的其他性能如耐盐能力、耐温性能或吸附损耗减少等得到强化,因此通过多种表面活性剂的合适复配混合,可使各自优点充分发挥,相互取长补短。
复配混合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多种多样,可有阴离子型之间、阴离子型与非离子型、两性离子型、生物表面活性剂和氟表面活性剂之间等的复配混合。
只要选配适当,都可有效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提高采收率。
2.1.4 复合驱油法多种驱油方法的组合是由于各种驱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很难完全满足不同环境下油层的驱油。
因此近年来,提出了各种驱油法组合的新型采油技术,有二元复合驱和三元复合驱。
二元复合驱目前研究较多的是碱/聚合物复合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复合驱。
对于碱/聚合物复合驱,其中的碱与原油中的环烷酸类可形成皂类而自生出主要是羧酸盐类表面活性剂,不但可以除去原油中的酸类,而且能形成表面活性剂/聚合物驱。
三元复合驱是碱/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体系,该技术引入廉价的碱部分或全部替代昂贵的表面活性剂,既减少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又降低了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的吸附滞留损耗,还可大幅度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提高波及系数和驱油效率。
由于上述优点,三元复合驱在国外发展很快¨¨j,国内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更为迅速。
2.2 混相法混相法是将一种流体注入油层,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通过复杂的相变关系与油藏中的石油形成一个混相区段,混相驱在提高采收率的方法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可以使排驱剂所到之处的油百分之百的采出。
当这种技术与提高波及系数的技术结合起来时,实际油层的采收率就有可能达到95%以上。
可用于混相驱油的气体中有烃类气体与非烃类气体。
烃类气体有干气、富气和液化石油气(LPG);非烃类气体有二氧化碳、氮气、烟道气等。
气驱能否实现,不仅取决于油藏与设备条件,同样也取决于有无气源。
虽然可用于混相的气体有数种,但烃类气体是重要的、昂贵的化工原料。
而非烃类气体中的氮气的MMP又极高,一般不易达到混相驱,因此混相驱的气体主要采用CO:根据混相剂的不同,混相法分为溶剂混相驱、烃混相驱、CO:混相驱、N2混相驱以及其他惰性气体混相驱。
在这些混相剂未达到混相压力之前为非混相气驱,近年来又开发出了气一水交替驱(W AG驱)。
2.3 热力采油法一般是通过提供热量、升高油藏温度、降低原油粘度来减小油藏流动阻力。
当今使用的热采工艺可根据热量产生的地点分为两类:一类是把热流体从地面通过井筒注入油层;另一类是热量在油层内产生,如火烧油层法.将热流体连续的从一些井注入油层,而从另外一些井产油。
热驱法不仅降低流动阻力,而且也提供驱油动力。
热力法包括蒸汽驱、火烧油层等。
2.4 微生物法微生物的应用十分广泛,与石油有关的,如早期前苏联科学家¨就通过分析地面土壤中细菌的种类寻找油矿;1926年,Bastin首次发现地层水中含有硫酸盐还原菌(SRB),这是一种厌氧菌,能引起设备腐蚀和地层堵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