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 yin从社会文化看东北方言的来源与发展
- 格式:pdf
- 大小:117.96 KB
- 文档页数:2
东北方言形成中的文化接触与文化影响
于为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家》
【年(卷),期】2014(000)011
【摘要】东北方言是通行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的地方语言.它是在地理、历史、社会、语言本身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下,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而逐渐形成的.它既体现了地方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展现了东北地区的文化面貌.东北方言的形成与发展正是东北各民族语言文化的相互接触、相互影响的产物.
【总页数】5页(P142-146)
【作者】于为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中文系,吉林长春13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7
【相关文献】
1.《广韵》日母字在东北方言中的语音演变及成因探析——山东移民"闯关东"对东北方言的影响
2.论地域文化对汉语方言词词义的影响——以东北方言词为例
3.从多元文化看东北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4.从多元文化看东北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5.东北方言的文化艺术价值及其应用研究——评《东北方言与文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14文 史 研 究现代企业教育 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动进程仍在继续。
三、小结普通话的大力推广促进了各地之间的融合,消除了地方隔阂,对推动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社会及生活的急剧发展也使青年人的语言呈现出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
然而,这种趋势似乎不被老一辈的人们所看好,甚至一些长辈们认为这种推广是限制语言的多样性的,是对历史文化的破坏。
当然,我们都知道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载体,是体现一个国家多元化的根基。
一种方言的消失往往代表着一种文化的消亡。
如果取消各地的方言,实现语言文化的“大一统”,那么,语言就会变得单一且苍白,没有色彩。
因此,在未来的时间内,普通话的推广能否向顺利的方向发展与如何平衡好普通话推广与方言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这也将成为人们所继续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1]小野米一.言葉研究と北海道方言.北海道の言葉,1984.[2]佐藤亮一.北海道方言の地理背景.言語世界,1994.[3]小野米一.移住と言語変容.北海道方言の形成と変容,2001.[4]夏井邦男.北海道方言の歴史的研究,2005.□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
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承的重要手段。
所以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二者在相辅相成中共同发展和进步。
L.R帕默尔说:“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语言不仅是思想和感情的反映,它实在还对思想感情产生种种影响。
”语言作为社会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方言作为民族语言的地域分支,是局部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
因此,语言里最鲜活的成分蕴含在方言之中,方言是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
“方言”,就是流行于某个地区,没有在汉民族共同语中普遍通行的词。
中国有七大方言区,存在着大量的方言词。
同是“玉米”,不同的地区,分别说成“苞米”、“棒子”、“苞谷”;而“肥皂”,也有好几个名字:胰子、洋碱、番视等不同的名字。
试析从文化传播角度探析东北方言(一)论文关键词:东北方言文化传播文化传播媒介文化接受论文摘要:东北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它特有的语言特色吸引众多表演艺术家将它作为表演语言。
东北人的迁移和流动也促进方言交流与沟通。
东北方言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得到了广泛传播与认可。
东北方言隶属于北方方言,是我国7种地域方言之一。
东北方言简洁,开放,生动,响亮,幽默,豪放和富于想象力。
在中国,这种方言广泛用于艺术表演,如:小品,相声,评书,二人转。
这样的表演在给观众带来快乐的同时,也传播东北方言。
越来越多的非东北人开始熟悉并接受东北方言,使东北方言上升到一个新的艺术高度,产生了大范围的“东北方言热”。
英国语言学家帕尔默说:“语言不只是忠实地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也反映它的各种娱乐,信仰和偏见…”本文主要研究东北方言的文化传播媒介以及文化接受。
1东北方言东北方言是通行于的一种官话方言。
据2005年的数据显示,东北三省面积为7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8.3%,人口1.06亿,占全国的8.4%。
历史上,的汉语主要来自与的移民,以及其他地区的移民;并且受到东北当地的,的影响;形成。
东北方言内涵丰富,最具活力和亲和力,并直接反映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晴、历史沿革、社会发展和人们认识的变化。
东北方言具有幽默风趣、活泼俏皮、直白辛辣、语义丰富等特点。
“刮鼻子刮脸”的北风,风趣地表明北风很大,使我的鼻子和脸很疼。
即使是悲伤的哭泣,也说成“抹眼掉泪”、“掉金豆子”、“挤猫尿”、“漏粉儿”,说得轻松俏皮,满不在乎。
贬义词“的色”,用在直白训斥别人做错事情时,可以理解为“瞎逞能”。
“的”发四声,“色”轻声。
举例:不在家呆着,上这儿的色啥?在东北话中,“贼”可意为“特别”。
例如:他功夫,贼厉害。
2文化传播(1)文化传播媒介东北方言主要通过跨区域人口流动,小品,歌曲,电影,电视剧,二人转及互联网等媒介在全国广泛传播。
随着沿海地区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和劳动力的不足,东北农民大量短期或长期迁移到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东北话的起源随着东北小品的走红,东北话也家喻户晓,与其它地方相比,东北话有几个特点。
1、东北话普遍三声比较多;很多在普通话中不读三声的字东北人习惯读三声,比如:脊(ji3)梁、撇(bie3)开、媳(xi3)妇儿、中国(guo3);2、大部分东北人都不说r这个音,r声母的字他们多会读成y声母,比如:东北人(yin)、吃肉(you);3、都说四川人平翘舌不分,其实很多东北人也不分z、c、s和zh、ch、sh,比如:支(zi)持(ci)、手拉手(sou);这个情况在东北也比较复杂,有的地区的人都读zcs,有的都读zh、ch、sh,还有部分人混着读。
4、东北人习惯把o为韵母的字读成e,比如:薄(be)荷、破(pe)烂儿;在东北,还有不少人会把普通话里首字为一声、末字为四声的两字词读成首字二声、末字轻声,比如:干净(gan2jing)、东西(dong2xi)、机器(ji2qi)。
除了发音和语调以外,东北话和其他方言最大的不同就是用词,他们很多常用的词都是普通话里没有的,也非常有意思,比如:拨楞盖儿(膝盖)、埋汰(不干净)、唠嗑(聊天)、别扒瞎(说瞎话)、溜号(走神)等等。
另外,东北话里很多词来自于其他方言。
山东方言中的刀鱼(带鱼)、炮仗(鞭炮)、嫌乎(嫌弃)和京、冀方言中半儿拉(一半)、捯饬(打扮)、开瓢儿(打破脑袋)如今都成了东北人的常用词。
提起东北话的起源,还要从明朝说起。
朱元璋时期开始加强对东北管理,有军人和家属约39万人定居于此。
明中期时有200万人从山东划船到东北。
到了清朝,大量满族人跟着皇上南下来北京。
虽然清政府对东北有封禁政策,但这阻拦不了关内人对东北的向往,慢慢地,东北地区的汉人超过了包括满族在内的其他民族,汉语也开始占了上风。
如今东北官话的形成主要源于晚清民国时期的两次移民。
从晚清开始,清政府缺钱了,就对东北采取了开禁放垦的政策,大量河北、山东的老百姓开始闯关东。
有研究显示,晚清50年时间中,从关内移到东北的移民至少有1000万。
浅论东北方言的历史渊源人文1108滕达3110100828【摘要】每个民族的语言都有着自己的起源、发展和形成,而方言则是展现该民族语言历史渊源的最典型代表。
本文旨在通过对部分东北方言的分析与探究,对如今的东北方言与古代历史文化的联系做以简单论述。
由西汉学者扬雄编著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方言词汇比较集,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涉及方言这个领域的研究专著。
据记载,秦朝以前,每年八月,政府派遣“輶轩使者”(乘坐轻车的使者)到各地搜集方言,并记录整理。
这些材料由于战乱而散失。
扬雄的老师严君平收集了1000多字,扬雄的亲戚也有了解。
扬雄对此很感兴趣,自己有搜集整理了很长时间,经过27年,写成了这部9000字的书(今本为12000字,为后人增补)。
在《方言》中,可以隐约地看到方言区与文化分区的概念(如秦晋,赵魏,朝鲜洌水)等,这大抵上可以称作是历史地理学的萌芽。
由此,方言研究这门学问在历史上的作用可见一斑。
事实上,在历史研究的过程中,方言这个要素的确拥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
例如古代汉语中的“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目前仅前三个保留在了现代汉语中,而入声则尚在吴越闽粤一带方言中还有较广泛的应用。
又如义乌方言中的“白屁”一词,通常用来形容人说话不着边际、乱吹牛皮。
其实“白屁”源于人名“伯嚭”,此人于历史上以内残忠臣、外通敌国闻名,如今则成为义务人口中言而无信的代名词,可谓是古越语的活化石。
《方言》中通过地方语和标准语的对比,来解释方言中的一些语汇。
这种对比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声韵语调上的对比,二则是词语句法上的对比。
如:娥,“女嬴”,(音盈。
)好也。
秦曰娥,(言娥娥也。
)宋魏之间谓之“女嬴”,(言“女嬴,女嬴”也。
)秦晋之间凡好而轻者谓之娥。
自关而东河济之间谓之媌,(今关西人亦呼好为媌,莫交反。
)或谓之姣。
(言姣洁也,音狡。
)赵魏燕代之间曰姝,(昌朱反,又音株,亦四方通语。
)或曰妦。
(言妦容也。
东北方言的形成因素与语音特点内容摘要: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不同的方言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民族特色和语言特点。
作为北方方言一种的东北方言,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
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吻合。
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关键词:东北方言、形成因素、普通话、语音特点一.形成因素我国有多种方言,分布在大小不同的地区之中。
东北方言作为一种比较接近普通话的方言广泛的应用在东北地区。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这个区域概念极强的范围内,由北到南,越靠近北京,方言的差异却变得越来越大,与普通话的距离似乎也变得越来越远了。
今年从整体上来看,东北方言的应用似乎在地域和应用群体上都有了超越东北地区和“土著”东北人的范畴,呈现出了一种新的语言现象。
东北地区偏居我国北方,在地理位置上来说没有什么优势;同时又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在文化渊源方面并不是那种底蕴深厚的地区。
但是东北方言热的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有着相当的因素致其而成的。
显而易见,东北方言作为北方方言中的一个分支,较粤方言、闽方言、客家话等南方方言相比起来,在发音与词汇上都是与普通话比较接近的,这也使其从听觉的角度来说较为容易的被人们所接受。
它不会向南方方言中那样出现比较复杂的声调转换以及对古音保留等特殊的变换,使得发音出现较大的改变似的不熟悉这种语言的人很难甚至是无法听懂其中的内容。
也就是说,东北方言从语言自身就是容易被客体所接受的。
从语言自身的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东北方言承袭了东北人的性格。
正如“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中的歌词一样“俺们那旮都是东北人,俺们那旮都是活雷锋……”,东北昂眼体现了东北人热情豪放的性情。
这就给东北方言注入了内在的激情与张力,使得它富于一种渲染力和感染力。
另外东北方言在词汇方面的独特也使得这种方言增添了一定的魅力。
具体来说,就是让人们在听起来的时候,总是感觉十分的有趣,使人不断地想继续听下去。
这就是的人们的心理上没有排斥,比较容易接受这样的一种方言。
东北方言介绍东北方言知识东北方言由来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下面是XX方言大全栏目收集到的东北方言介绍东北方言知识东北方言由来,希望能够帮助你去了解更多的地区文化特色,认识方言蕴含的文化艺术。
东北方言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方言的历史成因是由当地各民族语言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
东北方言的形成也有其认知动因,隐含型东北方言和半隐含型东北方言是通过人类的隐喻和转喻思维得以体现。
字面型东北方言也并非其构成因子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其中蕴涵了人类的认知加工。
东北方言多义性符合家族相似理论。
方言的由来是一种社会现象。
多数方言的形成,是由于封闭、阻隔、交流不畅、语言发展不同步的原因。
作为北方方言一种的东北方言,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
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
东北方言有些与众不同,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其简洁、生动、形象、高昂,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中的一种知识。
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吻合。
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多元性文化现象。
东北方言具有多元性,研究东北方言的形成,有助于了解东北方言中蕴含着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
多民族间300多年的互相融合,使得东北方言由来,东北是一个汉、满、蒙、回、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锡伯族、朝鲜族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逐渐形成东北地区独具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并保管下无数反映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如,东北方言中的“哈喇””,“喇忽”为满语;松花江为女真语;吉林为满语,吉林乌拉简称,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卡伦湖为锡伯语等等。
东北方言中不仅融入了众多的满族等少数民族词汇,还融入了俄语等外国语。
如称下小上大的水桶为“畏大罗”、称俄罗斯面包为“列巴”,等等。
东北方言有的来自正字的误读。
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开来的,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形成方言。
浅析东北地区方言的魅力及文化影响摘要:东北方言历史悠久、传播广泛,自秦汉以来亦有之。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先辈们创造了这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直白夸张、感情色彩浓厚的语言艺术。
东北方言正因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和艺术性使得东北民族文化艺术别具一格,东北文化更是反映了东北地区的风俗,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貌,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丰富与发展。
关键词:东北方言;民族文化;文化认同引言东北以山海关为界,包括了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以及内蒙古东部(即东五盟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辽阔地区。
东北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悠久,形成了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特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东北地区的先辈们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东北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东北人民精神风貌世代传承的历史演绎,是民族特色文化在特定时间、空间中文化创造力的体现。
东北方言更是民间艺术与地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直白夸张、感情色彩浓厚等语言艺术特色。
东北方言因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和艺术性使得东北民族文化艺术别具一格。
一.东北方言的独特魅力(一)东北方言的三个时期东北方言历史悠久、传播广泛,东北方言的特殊性体现在了它的源头的特殊性。
东北方言主要分为三个发展时期,虽都以汉字为主体,但是各地域的发音和称谓却不尽相同,在杨雄的《方言》中划分的十二大方言区中,东北属于“燕代方言区”。
“燕曰幽州”,周武王灭印上前燕便起源于东北,号属“东夷”。
认识语言的载体,方言形成于人口流动,经过两千多年燕人逐渐与齐、赵人融合,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形成了东北方言的第一时期。
《后汉书·东夷列传》称箕子朝鲜“其后四十余世,至朝鲜侯准,自称王。
汉初大乱,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口。
而燕人卫满击破准而自王朝鲜。
”姜维公主编的《中国东北民族史》载:“张博泉根据东北地区发现的铜器考证,在商周之际进入东北地区的中原移民远不止箕子所率的一支,至少还有鱼氏、荷氏、舟氏、车氏、尹氏、鬲氏、史氏、姜氏、蔡氏等族群,这些族群多是由山东迁入今辽西地区。
东北方言的历史来源东北方言隶属官话方言的分支,说话腔调接近现代汉语普通话,其他方言区的人大体上能够听明白,这就为近些年来东北方言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必要条件。
东北方言,是汉语方言。
这种方言的特殊性,就体现在它源头的特殊性。
第一,东北方言在古东北地理构成的三个时期中国古代虽以汉语言汉字为主体,但汉语言的各地域的发音和称谓也不尽相同。
按杨雄所著《方言》中划分十二大方言区,东北属于“燕代方言区”。
“燕曰幽州”,燕早在周武王灭殷商之前就起源于东北,号属“东夷”,“秦统一中国后,九夷完全同化于华夏族”。
古代北燕朝鲜方言是汉语的一种方言。
燕人活动区域很广,从燕山以东到辽东半岛到朝鲜半岛北部、松花江南岸,都是燕人活动的区域。
1983年,考古队在二龙湖北岸发现一座燕城,从出土的绳纹陶器,确认是燕城址。
人是语言的载体,方言的形成在于人的流动。
经过两千年的艰苦历程,燕人不断与逐渐流入东北的齐、赵人融合,不同地域的语言既有输出,也有接纳,逐渐形成东北稳固的汉语方言第一时期。
《后汉书东夷列传》称箕子朝鲜“其后四十余世,至朝鲜侯凖,自称王。
汉初大乱,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口。
而燕人卫满击破凖而自王朝鲜。
”在朝鲜设汉四郡。
实际早在秦汉时期,从陆上和海上到北燕朝鲜来的 ... 相当多,其中燕人、赵人主要从陆路到辽东一带,齐人则乘船从海上前往,而且“八世而不改华风”,这样长期以来形成汉语方言。
秦汉、魏晋、唐宋,也不断地有鲁、冀、豫、晋等南方各省人口流入东北。
在黑龙江省三江地区近些年发现了多处汉城汉墓;在通化县境内发现秦汉长城的关堡一座、烽燧11处遗址,秦汉长城东端可能在通化;2011年又在通化县境内发现赤柏松汉城遗址,2011年又在大安附近后套木噶发现战国—西汉的墓葬遗址,以上史实也打破吉林省乃秦汉“辽东外徼”的说法,“是汉中央政权经略东北的重要实证”,说明 ... 民居及汉文化的影响已经覆盖整个东北,又经魏晋、隋唐几千年的叠压,形成第二个东北汉语方言时期。
浅谈东北方言的来源及特色中文五班于铭泽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世代生活着满、蒙、赫哲、鄂温克、锡伯、朝鲜等少数民族,直到清兵入关以后,才逐渐有大量的汉人涌入。
随着东北各民族三百多年的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东北方言。
东北方言虽然属于北方方言的一种,但由于其语言底层还保存着很多反映当地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从而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东北方言隶属官话方言的分支,地域上的接壤使得东北人的说话腔调接近现代汉语普通话,其他方言区的人大体能够听明白,这就为近些年来东北方言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客观上的必要条件。
同时,东北方言又不受普通话的“局限”,有其自己的语音特点,平直中有波澜,说话时尽显诙谐、幽默,加上赵本山、高秀敏、范伟等表演艺术家通过东北二人转、小品和影视作品等艺术形式的表现创作,将东北方言带上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形成了一场“东北方言热”,然而真正了解东北方言来源的人却不多。
东北方言是以古辽东方言为基础,并受到其他民族和地区影响而发展起来的。
以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为例,从境内长山遗址考证,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梨树已有人类繁衍生息,肃慎、夫余、高句丽、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迭居。
东北作为女真族的发源地,其语言也自然受到满语的影响。
虽然满语渐渐地没落下来,但现代东北方言中与满语相关的成分较多,我们所熟知的零食沙琪玛就是来源于满语sacima,原意为“狗奶子糖蘸(狗奶子为野果名)”;东北的现今的很多地名也是根据满语直译过来的,例如吉林,原为吉林乌拉,意为滨江之城,因为靠近松花江而得名。
东北方言除了收满语的影响,还从蒙古语中得到借鉴:北洋军阀张作霖儿时被称作“老疙瘩”,“老疙瘩”蒙古语中意为家中最小的兄弟。
清朝时北京城着名的风流乡“八大胡同”中的“胡同”也是来自蒙文。
东北方言有的来自正字的误读。
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开来的,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形成方言。
浅谈东北方言东北方言指的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方言,这里包括辽宁、黑龙江、吉林三个省份。
东北方言是中国方言语系下大言组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官方认可的八种方言之一。
东北方言在历史上属于隋唐语系,是一种从汉话发展而来的语言,非常古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东北方言的发展与历史渊源有关,因而在文字表达上也有其自身的特点,特别是在吉林的山海关地区,早在五六百年前就诞生了著名的《关爱方言》——文字记录了当时此处的人所用的方言,极其珍贵。
东北方言的声调特征非常明显,这是因为东北方言的声调发自汉语的“六声”,但由于历史的发展,该语言的声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成了四声,而且各省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
如哈尔滨方言中拼音“ai”的声调分别为一轻二上,其意义也是不同的;在大连方言中,“ai”是升调发音,其意义是“可以”。
在朝鲜语衍生的辽宁方言中,“ai”声调分别为三降一升,意义是“忽然”,而在吉林方言中,“ai”声调为四降,意义是“又”。
从这些变化中可以看出,东北方言有着自己独特的调调。
另外,东北方言发音也有其特点,总体来说,东北方言发音较为清晰,表达更加流畅,口齿清洁,拖长音节,卷舌,有时候口型会变化,非常有趣,而且发音更为娴熟,非常地道。
《关言》中有一句话:“阳平之语,声若似铃!”据说这句话形容的正是山海关地区此处的人当时的东北方言,当年的东北方言非常的有感染力,也很有特点,使用者用非常清楚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令人钦佩。
东北方言是当今中国北方地区最古老的方言,从里到外仍然能看到对于历史、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反映,尽管現代时代发展了新的社会,公共语言仍然是普通话,但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这种方言仍然会在今后的几十上百年中延续下去,成为东北人民所称之爱,甚至所崇。
在近些年来,很多不同的东北方言让更多的人们感受到了它的魅力,这也是东北方言得以延续的原因之一,它们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和传播。
综上所述,东北方言是一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发音自然优美、具有古朴风格的方言形式。
Hyin从社会文化看东北方言的来源与发展在社会文化层面上,东北方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发展路径。
从源头和演变过程来看,东北方言的形成与东北地区的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东北方言的来源和发展。
一、东北方言的地理背景和历史渊源东北地区位于中国的东北部,由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份组成。
这个地区山川壮丽,自然环境多样,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东北方言的形成与这一特殊的地理背景密不可分。
作为一个边疆地区,东北地区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外族侵略和移民涌入,形成了独特的人口结构和文化氛围。
二、东北方言的来源与形成1. 渤海遗民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影响东北地区曾是渤海国的疆域,渤海国的灭亡后,一部分渤海遗民留在了这一地区,并逐渐融入当地的社会文化中,形成了东北方言的雏形。
此外,东北地区还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这些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也对东北方言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2. 移民的贡献从明清时期开始,东北地区得到了大量的移民涌入,这些移民来自全国各地,带来了不同的方言和文化习俗。
他们与当地人民的交流融合,促进了方言的交融和演变。
因此,东北方言中包含了来自不同地区的语言元素。
3. 社会历史变迁的影响东北地区的社会历史变迁也对方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地区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根据地,许多革命者在这里开展斗争。
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和社会运动,使得东北方言进一步演变,并与现代社会文化相互交融。
三、东北方言的特点和发展趋势1. 声调和发音变化东北方言的特点之一是声调和发音变化的突出。
相比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东北方言的音调更为平缓、平稳,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连音和咬字特点。
这种发音方式的特点与东北人民豪爽和开朗的性格相契合,反映出东北方言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 词汇和表达方式东北方言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独特而丰富,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在东北地区的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人们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
东北话,可指中国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的汉语,亦可特指东北地区的某些特定汉语,如常用于小品演出的“东北话”,本条目主要讨论第一种指代方式。
尽管东北绝大多数地区的汉语都可归类于东北官话的范围内,但是“东北话”和“东北官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东北境内的汉语都属于官话。
按照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分类方法可细分为:●东北官话:分布于绝大多数东北地区。
除以下地区外:辽东半岛及鸭绿江下游地带,乌苏里江部分流域,中俄边境个别地区。
东北三个省会的语言(沈阳话、长春话、哈尔滨话)都属于东北官话。
东北官话是不是独立的大区方言,有一定争议。
此外,东北官话在东北以外的地区也有一定分布。
●胶辽官话:分布于辽东半岛及鸭绿江下游地带,乌苏里江部分流域。
大连话就是一种典型的胶辽官话。
胶辽官话在山东胶东半岛也有分布。
●冀鲁官话:分布范围很窄,仅分布于中俄边境个别地区。
冀鲁官话的主要分布范围不在东北境内。
--------------------------------------------------------------------辽西某县有个叫叨尔磴的地方。
叨尔磴人的口音,便在当地,也被认为特别“侉”的。
但他们自己觉得——那一带流传的一个笑话说——“我们叨尔磴人就是…二‟字说不好;要是…二‟字说好了,就是北京话了”。
其实他们说的蛮有道理。
要解释这一点,得讲上些枯燥的话:老早的时候,北京和东北人讲的都是幽燕话,金辽元三代,这里和中原多少有些隔离,在女真话、契丹话和蒙古话的影响下,方言相对独立地发展,那时辽东话和大都话的区别,只是前者受女真话影响大些,后者受蒙古话影响大些。
河北、山东人第一次大批闯关东发生在元明之际,这一期的东北方言里面,就增加了山东话的成分;而北京在明朝成了都城,外地来做官的,开店铺的,当兵的,打工的,把各自的方言带到北京,特别是山西话,安徽话和南京官话,影响至今还有痕迹,明朝这时的北京话,就和东北话有些不一样了。
语言调查报告班级:对外汉语081学好:04号姓名:刘姝君舞台上的幽默调料——东北方言东北方言的形成来自多元文化的融合。
反映当地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同时深受俄、日、韩等周边国家语言和文化的影响,其中日本语言文化对东北方言的影响最大。
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
一、东北方言的来源:1.东北方言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满语。
如肉和油变质称“哈喇”,遇事疏忽称“喇忽”,称唱歌为“喝咧”。
2.有的东北方言还直接吸收了外来语,如称下小上大的水桶为“畏大罗”、称面包为“列巴”(来自俄语)。
3.东北方言有的来自正字的误读。
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开来的,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形成方言。
东北人常说的“母们”是“我们”的误读。
典型的东北话“那嘎哒”是“那个地方”的误读。
4.东北方言有的来自一字多意。
“贼”在普通话里是小偷,在东北方言里还有“非常”和“特别”的意思。
“贼好”不是说小偷好,而是“非常好”的意思。
二、东北方言特点:1.东北方言以形容词居多,重音多放在前面的字上。
2.满汉合并词。
如,公子哥捅楼子压马路抓辫子稀烂贱巴不得3.满语词汇的残留。
如,噶拉哈哈拉巴. 突鲁固动科抻. 恨的扎固三、东北方言与普通话之间最大差异有四点:(一)东北话的儿化音较多。
(二)东北话的调值比起普通话略低。
(三)大部分地区的东北方言平翘舌区分不清。
(四)东北方言平直中有波澜,指东北人说话有弯儿。
四、东北方言中形容词重叠特色类型:东北方言口语中的形容词运用,存在AA式、ABB式、A儿A儿式、BBA式、BABA 式和AABB式:1.AA式:(一)同性重叠,指形容词在重叠后依然保持原有的词性。
如“绿绿(儿的)”(二)变性重叠,指形容词在重叠后词性发生了改变。
如“慢慢(地)”2.AAB式:在东北方言口语中常见。
常为形容色彩、情貌、感觉三方面的词。
155一、东北方言形成的文化背景方言属于语言的一种支派和变体,一般来说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本文研究的东北方言是地域方言。
地域方言指的是局部地区人们使用的语言,是一种文化社会现象,在特定场合里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
黄伯荣和廖序东认为,汉语方言是可以分为七大方言区的,东北方言则属于北方方言的范畴,总的来说北方方言还是比较接近普通话的,东北方言主要使用地区集中在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以及内蒙古的兴安盟、呼伦贝尔市、赤峰市等地区。
东北方言具备较为完整的语言体系,既有与普通话相似的部分,又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东北人民奔放热情、幽默直接的性格也造就了东北方言直白有趣、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东北方言与中原地区方言的形成原因是有很大差异的,其形成背景深受国内国外各个民族的影响,而不是传统的儒家、道家文化影响,东北方言深深地植根于东北文化中,所以东北方言是多种方文化冲击融合的产物。
(一)国内背景1.我国各民族对东北方言的影响东北地区土地辽阔,地广人稀,部落繁多,形成了很多少数民族,如蒙古族、满族、赫哲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锡伯族、朝鲜族、鄂温克族。
早在夏商周时期,就有文献记载东北地区的民族及其社会发展情况。
如《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了肃慎系民族的生活情况,根据顾奎相在《东北古代民族研究论纲》中所描述也能证明,先秦时期,东北形成了燕亳民族文化,及分布于长白山南系的秽貊民族、长白山北系的肃慎民族和松嫩平原以西的草原民族,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少数民族语言在东北占据主导地位,在此后中国两千多年的统治期间,陆续有各个民族的人民迁入东北地区,使汉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冲击碰撞。
清军入关前后,满族语在东北占据主要地位。
清末民初,由于历史原因,汉语成为东北地区通用语,虽然少数民族语言不占主导地位,但还是保留了很多少数民族语言成分。
如“齐齐哈尔”来源于达斡尔族语言,意为边境;“卡伦湖”来自于锡伯族语言,意为关卡、要隘;“波罗盖”“旮旯儿”来自满族语言,意为“膝盖”“角落”;“昌图县”来自蒙古族语言,意为永不干涸的湖;“哈尔滨”来自女真族,是“阿勒锦”的音译,意为荣誉,“佳木斯”来自赫哲族语言,意为尸体,这主要是因为曾在佳木斯地区出土过墓穴;“松花江”来自满族语言,意为白色等。
第27卷第3期V ol 127 N o 13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chun N 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 ocial Sciences )2008年5月May 12008从社会文化看东北方言的来源与发展杨丽娜(长春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摘 要]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与社会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从社会文化角度对东北方言词汇的来源和发展进行分析,探讨社会文化和东北方言的关系,能增加我们对东北方言文化的认识。
[关键词]东北方言;社会文化;来源;发展[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8X (2008)03-0089-02[收稿日期]2008-03-27[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科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06]第自55号[作者简介]杨丽娜(1973—),女,吉林伊通人,长春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学院助教,从事语言教学与研究工作。
社会文化是指“对人的身心发展和个性形成产生影响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环境”。
人类各种群体的社会生活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下展开的。
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的产物。
任何一种语言的语词的形成和发展,与其所处的具体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东北方言作为汉语的一种次方言,也因为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变化而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东北方言的产生、发展时刻受着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不同的环境、文化背景决定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反映在方言中则有不同词汇手段的表述。
随着环境的变化、社会生活的变迁,方言词汇有的相应地更替了,有的则固执地传承下来,有的还不断扩大自己的生命力。
从东北方言的来源和发展来看,社会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从社会文化看东北方言的来源111 关内人口迁入 东北的历史具有明显的移民文化特征,从东夷人到渤海国,从秦汉时期的移民迁入到契丹族和女真族入主中原,再到明清时期移民由入关到出关的回流,冀、鲁、晋流民齐闯关东,形成了复杂、独特的东北方言。
据历史记载,仅1920年至1930年间,流入东北的移民就达600多万人,这些移民多是从山东、河北闯关东的难民。
关内的汉人冲破封禁出关到东北谋生,俗称“闯关东”,形成了东北特有的“关东文化”。
受此影响,大量的东北方言来自东北以南(主要是京、津、冀、鲁)的各地方言。
如:撒丫子(放开脚步跑)、开瓢儿(指人或动物的头部受到重创)、背兴(倒霉、背时)、地窖子(一种半地下的简陋房屋)原为北京方言,客(qi ě,客人)原为山东方言。
112 东北少数民族语言的融合 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世代生活着满、蒙、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朝鲜等少数民族,直到清兵入关以后,才逐渐有大量的汉人涌入。
随着东北各民族近三百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东北方言。
东北是满语及其先民的发祥地,也是满语的诞生地和使用时间最长的地方。
随着满汉民族的杂居共处,频繁接触,风俗日益接近,满语和汉语也不断趋向融合。
满语的一部分词语演变成为东北方言而被流传下来。
遗留在东北方言中的满语词语,有的基本保持满语的原状在汉语中使用,有的是采用满语词语的一个或几个音经过汉语的加工改制而在汉语中使用。
这些遗留在东北方言中的满语词语,在现代东北方言中使用范围较宽,运用的频率也较高,流传的也相当广泛,而且仍然充满着活力。
如哈尔滨,为满语“晒网场”之意。
如在东北有种用羊或猪的骨关节来玩的游戏,叫“抓嘎拉哈”。
“嘎拉哈”即是满语,指动物腿上的距骨(据说这种游戏和萨满教的某种仪式有关)。
读chu ǎ的“抓”在东北话里也指把散落的东西捡起来,如猪吃食的动作,也可以叫“chu ǎ食”。
东北人在指责别人胡说的时候一般说“你别跟我瞎勒勒”,满语里“勒勒”是说的意思。
东北话的“挨”指受到指责、训斥。
“”就是满语“打”和“指责”的意思。
东北方言里有时形容人邋遢时,就说成“特勒”,也是源于满语,为衣冠不整。
捉迷藏东北话叫“藏猫儿”,“猫”也是满语词,意思是树丛。
东北人形容人家穷时,说“穷得叮当响”,“叮当”来自满语,也是穷的意思,响则是后加的。
东北话的“磨即”“磨蹭”也是来自满语,指做事很慢。
满语里的“咋呼”本是泼妇的意思,到了东北话里成了“诈唬”或“咋呼”,是瞎喊、不礼貌或不文明的意思。
东北方言中有两个最常用的词,一个是“碜”,一个是“埋汰”。
“碜”一词在东北方言中使用率很高,是丢人、丢脸的意思;而“埋汰”一词则是从满语来的,意思是不干净,很脏,在东北使用比较普遍。
满语的词汇在东北方言中遗留最多。
另外,还有一些蒙古语的遗留,如昌图县,源于蒙古语“常突额尔克”,“常突”意为绿色草原。
齐齐哈尔,来源于达斡尔语,意为“边界”、“边境”。
以上种种方言现象源于各民族混合居住的大文化背景,语言之间的融合现象才得以发生。
・98・113 周边国家语言的渗透 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各种形态的接触,都会引起语言的变化。
在东北的哈尔滨,与周边国家真正的语言接触是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亚历山大三世时(1881—1894)中东铁路的建设和营运开始的,这时期铁路为沿线地区的经济带来了繁荣和发展的机会,特别是作为中东铁路管理局所在地的哈尔滨无疑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老巴夺烟厂、哈尔滨啤酒厂、华英油坊、秋林公司、华俄道胜银行、圣尼古拉教堂和铁路工业学校(后来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经济、文化设施也相继出现在哈埠,俄罗斯语言和文化不断渗透进来。
当时,无论中东铁路的华工,还是街上的修鞋匠、理发匠,直至店铺里的伙计,都能说几句俄国话,渐渐的一些音译俄语说法便渗入了哈尔滨人的口语及官话中,其中不少沿用至今。
笆篱子(палиция)意为“警察局”、“监狱”,如“蹲笆篱子”;八杂市儿(базар)为“市场”,特指原道里区菜市场,如“逛八杂市儿”;力道斯(Литовскаяколбаса)特指哈尔滨秋林公司生产的立陶宛风味的“蒜味红肠”;马斯拉(масло)为“奶油”;西米旦(сметана)为“酸奶油”;伏特加(водка)为“白酒”;黑列巴(хлеб)为“面包”等。
而博役意为“勤杂工”,则源于日语,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占中国东北时的语言遗留。
二、从社会文化看东北方言的发展211 不合时宜的东北方言词语逐渐消亡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一些不合时宜的东北方言词语逐渐消亡。
有人对哈尔滨方言词语的使用情况作了调查,发现有一些方言词语人们在交际中使用的频率或越来越小,或被不同程度地取代。
如“布拉吉”已被“连衣裙”取代,“毡疙瘩”已很少见到,虽然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经常能见到它的名字,但现实生活中它仅仅是套在少数冬天长时间呆在室外的小商贩的脚上而已。
另外,东北方言是以特色的地域文化的基础的一种方言,东北地方戏曲和说唱艺术形式都是以当地方言为依托的。
以二人转为例,这种曲目通俗浅显,深受东北老百姓的喜爱,但在东北地方戏曲二人转中有一些“脏话”和渲染迷信的词语,如“聚魂”、“搬竿子”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也已经不被使用了。
212 个别东北方言词语使用的地域性不断扩大 一般来说方言仅限于在本地区使用,但在东北方言中却有一些词语不仅走出了方言区,而且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使用。
如“忽悠”一词原本是个口语性极强的东北方言词语,一般只在口语交际中被广泛应用,出现在一些比较随意的环境下,如赵本山演出的小品中就被经常使用。
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忽悠”一词的语义不断发生变化、名人效应的不断推广,“忽悠”一词不断出现在各种媒体中,媒体语言是需要非常正式和规范的,尤其需要使用普通话。
“忽悠”本来是个东北方言词,能在媒体这样特殊的语言环境下被广泛应用,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213 语言一体化 语言一体化是指不同语言、不同方言或者不同次方言的趋同、合一现象。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汉语方言的发展变化变得极其迅速和深刻,整体逐步萎缩,趋于消亡,直至语言一体化。
一体化是大势所趋。
不少方言之间由于彼此不能互通,存在着严重的语言隔阂和语言障碍,这种状况对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是不利的。
尽管今天有的东北方言依旧在使用,但随着语言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兴起,语言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深切地经受着社会政治背景变化对它所造成的各种各样的冲击,东北方言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语言一体化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使公民在说方言的同时,学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从而在语言的社会应用中实现语言的主体性与多样性的和谐统一。
应该说,社会的变革、人口的迁徙、少数民族语言的融合与外来语的渗透,作为东北方言产生的文化背景因素,对东北方言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的发展,东北人要走出东北,走向全国,语言是扩大交际的根本手段,东北方言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同样面临着整体势力进一步萎缩,逐渐让位于普通话的发展变化。
[参考文献][1]曹志耘.汉语方言:一体化还是多样性?[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1).[2]陈伯霖.满语词语在东北方言中的遗留[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4(4).[3]石峰,欧艳君.论文化背景对汉语新词产生的影响[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2).[4]苏春梅,胡明志.哈尔滨方言中的俄语借词看俄语与汉语的相互影响[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1).[5]盛立春,韩梅.东北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6).[6]杨丽娜,盛立春,高玉秋.东北方言社会新探—谈东北方言词“忽悠”的语法语义特征[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6). The Origi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 ortheastern China Dialect from the Sociocultural Vie wpointY ANGLi-na(C 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Changchun N 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130032,China) Abstract:As a special s ocial phenomena,language has a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s ocial culture.In this study,the origi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 ortheastern China dialect were analyzed in the view point of s ocial culture,and the relation2 ship between N ortheastern China dialect and the s ocial culture background was als o discussed.This study will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n the N ortheastern China dialectal culture.K ey w ords:N ortheastern China dialect;s ocial culture;origin;development・・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