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文化
- 格式:docx
- 大小:23.09 KB
- 文档页数:4
东北的民俗文化领略东北人的热情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地域,其独特的民俗文化深深吸引着许多人的目光。
这片土地充满了热情和豪迈,让人们在感受浓厚的人情味的同时也能体验到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
本文将介绍一些东北的民俗文化,并深入探究其中包含的东北人的热情。
一、大连的海洋文化大连作为东北的一座沿海城市,因其独特的海洋文化而闻名遐迩。
大连民间常有捕鱼和捕虾的活动,这成为了当地一道重要的民俗。
每当捕鱼季节来临,海滨的渔船会纷纷出海,而沿岸的居民则聚集在一起,用自制的渔网和渔具助力于捕捞。
这样的民俗活动不仅体现了东北人的辛勤劳作精神,还让人深深领略到了他们热情好客的本质。
二、吉林的冰雪文化吉林是东北地区的一座省会城市,也以其丰富的冰雪资源而著名。
每年的冬季,吉林都会举办盛大的冰雪节。
这是一项集合了冰雕、冰灯、滑雪等多种活动的盛会。
当地的居民和游客会齐聚一堂,在冰雪的世界中尽情嬉戏。
他们热情活泼的表现不仅让人们领略到了东北人的热情,也让这座城市的冰雪文化更加熠熠生辉。
三、哈尔滨的冰雪艺术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冰雪城市,哈尔滨以其壮观的冰雪雕塑艺术而闻名遐迩。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是这座城市的标志性景点,每年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身临其境的冰雪景观,同时也可以欣赏到精湛的冰雪雕塑艺术。
每个雕塑作品都充满了东北人的独特创造力和热情,让人们为之惊叹。
这种独特的艺术体现了东北人的勇于创新和热爱生活的态度。
四、沈阳的清代文化沈阳是东北的一个重要城市,同时也是清代的故都,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为这座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在沈阳,你可以参观到著名的沈阳故宫,这里保留了大量的清代建筑和文物。
游客可以在这里领略到传统的宫廷文化,并感受到清代皇室的奢华和热情。
沈阳的民间艺术也非常丰富多样,例如戏曲、民歌等,这些艺术形式都体现了东北人的豪放和热情。
五、锡林郭勒的草原文化东北的辽宁省西部地区有着广袤的锡林郭勒大草原,这里是蒙古族的聚居地,也是蒙古族文化的中心。
东北历史文化地理特点与地方文化传承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地域,其历史文化地理特点与地方文化传承具有独特的魅力。
在过去的几千年中,这一地区经历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历程,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地理板块和传统文化。
在今天,这一地区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被重新挖掘和传承。
本文将从东北历史文化地理特点和地方文化传承两个方面探讨这一地区的文化魅力。
一、东北历史文化地理特点东北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地域,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华文明时期。
在商周时期,东北地区就开始出现较为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东北地区的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东北文化。
东北地区的特点之一是其所处的地理环境。
这一地区的山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河流纵横交错。
由于地处边疆,其周围有高山和河流自然屏障,为其保障了安全。
此外,东北地区还出现了具有独特色彩的地质奇观,如长白山、张广才挂壁等景观。
而东北地区的文化多元性也是其特点之一。
在汉族文化的基础上,东北地区还保留着满族、朝鲜族等多种少数民族文化,这些文化之间相互融合,呈现出丰富的文化风貌。
同时,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和习俗也十分独特,这些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二、东北地区文化传承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东北地区的传统文化逐渐被重新挖掘和传承。
在这一过程中,很多东北地区的文化活动得到了发扬光大。
其中最典型的便是满族的文化传承。
满族是东北地区最典型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文化历史悠久,文化传统丰富。
满族传统文化有独特的服饰、建筑、习俗等方面,如金川永利宫、呼罗珊娃娃、帽儿山等传统文化。
在近几年,满族文化正成为发扬传统文化、推动东北地区文化创新的重要窗口。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传承方式就是红色文化。
东北地区曾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摇篮,无数共产党员献身其中。
如今,东北地区通过挖掘红色文化成果来推进传统文化保护和创新,同时还创造了“黑土地功臣路线”的旅游资源,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东北是中华文化的起源地、发源地之一,特别是新开流文化、茶啊冲文化和红山文化的考古发现愈发证明这一点。
东北文化不是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中心。
黄河流域进入农耕文化在世界范围内都是较早的和发达之后的,孔孟代表的文化是中国进入农业文明以后产生的精英文化。
而东北在那个时代,从生产方式的角度比,与中原相比是相对落后的,所以没有产生同时期中原那样的精英文化和文化伟人。
东北文化的主体是肃慎族系文化和华夏文化融合的结果,同时兼收并蓄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特点。
北文化的形成因素较之中原文化、吴越文化、蜀楚文化都更为复杂。
首先是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地处边陲,大漠莽林、大风大雪、大江大河、大山大林、大团的蚊虻、大群的野兽,自然要影响到东北东北文化(15张)文化的形态风貌。
再是人文环境的历史构成—从东夷人到渤海国,从秦汉时期的移民迁入到契丹族和女真族两次入主中原,再到明清时代的移民由入关到出关的回流。
冀鲁晋流民齐闯关东和日伪时期长达十余年的奴化教育和殖民地文化的影响,构成了东北文化结构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因此,东北文化的特征,很难用简单的概念来定位。
东北人的性格和文化心理特征,也不是可以用几句类型化的词语可以概括的。
俄罗斯文化对东北地区——主要是哈尔滨这个城市——从城市街道、建筑风格、市民的生活方式、家庭装饰、家具餐具、餐饮习惯一直到艺术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哈尔滨,原名阿勒锦,清代称为哈拉宾,至今仅有一百多年历史。
而它的城市建筑、商业和贸易的兴盛,却与一个多世纪之前直至20世纪上半叶,大量俄籍犹太人、波兰人与白俄贵族的到来有着密切的关联。
1896年,俄国获取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许可,哈尔滨逐渐成为东清铁路的中心。
20世纪初,俄、英、日和捷克等国,在哈尔滨设立了总领事馆,德、法、意等国设立了领事馆,使得哈尔滨在后来的50年间,迅速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由于多国移民的聚集,带来了文化的多样性。
然而,在欧洲、俄罗斯与韩日等多种文明,与东北本土文化(黑龙江省本地的少数民族、关内的移民以及明清被贬斥流放的内地知识分子所共同创建的边地文化)的混合、交融与碰撞中;在一个世纪以后所收获的如此纷繁、杂糅、丰富的东北文化结晶与果实中,俄罗斯文化始终从中呈现出一条清晰而鲜明的脉络,它为中国这个古老的母体,移植并输入了斯拉夫民族强壮的新鲜血液。
东北文化理解东北地区是我国较为独特的地区之一,其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东北地区广袤的土地、动人的歌舞文化、奔放的性格、森林与寒冷气候形成的专属风貌,都展示了东北人民独有的文化特征。
针对这些特征,以下是我对东北文化的理解。
一、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东北饮食文化体现了东北人民豁达的性格。
东北地区种类繁多的美食,如锅包肉、东北酸菜、葫芦头、鹅肝、红薯粉等,深受国内外游客和美食家的喜爱。
锅包肉的独特制作步骤和口感,更是成为了东北地区的传统美食代表。
东北人喜欢吃辣、香、酸的食物,嗜好较浓烈,这也是东北美食的独特之处。
东北饮食文化有着浓厚的人情味道,也为东北人民增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
二、激情四溢的歌舞文化东北歌舞文化是东北地区又一大文化特点。
东北人常常要表达人生的苦痛和欢乐,歌舞表演成为了他们宣泄情感的重要方式。
东北歌舞一般呈现出跳慢的舞步,结合激昂的打击乐,尤以“二人转”和“大秧歌”为代表。
这些舞蹈虽然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都能深刻反映出东北人豁达、真诚、朴实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不仅形塑了东北人的文化形象,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东北的社会发展和进步。
三、淳朴贴实的生活方式东北人是豁达、真诚而朴实的,他们注重家庭和婚姻,也讲究人情味。
东北人十分爱吃,好吃的东西都要招待家人和朋友,这种热情好客的文化特点,进一步加强了东北人民之间的感情。
同时,东北人也非常注重劳动,特别是对于传统产业和手工业非常有感情。
这种传统的手工业和劳动美学,也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富有历史文化底蕴之地东北地区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发源地之一,也曾经是中国东北三省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
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东北地区的文化特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这些历史文化遗迹的存在,东北地区也成为了众多游客的旅游胜地。
总之,东北人民的豁达、真诚、坚韧、朴实、好客、低调等丰富多彩的文化特征,大大丰富了东北文化,也对世界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东北文化的历史、传统与特色摘要:东北文化是中国北部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之一,代表了辽宁、吉林、黑龙江等东北三省的历史、传统和特色。
本文将介绍东北文化的历史背景、传统特点以及其在食物、音乐和节庆方面的重要影响,以深入了解这个坚韧而多元的文化。
1. 引言东北文化是中国北部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东北地区的多元民族背景为这一文化注入了丰富的元素。
本文将深入探讨东北文化的历史、传统和特色。
2. 东北文化的历史东北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满、蒙、朝鲜等民族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在历史长河中,东北地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融合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
东北作为重要的农业和工业基地,其文化也受到了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3. 东北文化的传统特点东北文化以其独特的传统特点而著称。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传统特点:•食物文化:东北地区以丰富的农产品和独特的烹饪方式而闻名。
东北菜肴如红烧肉、酱骨头等以其浓郁的味道和丰盛的份量受到人们喜爱。
•音乐与舞蹈:东北地区有着独特的音乐传统,如二人转等,这些表演形式在节庆和娱乐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
•冰雪文化:由于严寒的气候,东北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冰雪文化,如滑雪、冰灯等活动在当地深受欢迎。
4. 东北文化的食物、音乐与节庆东北文化在食物、音乐和节庆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食物文化:东北菜肴以其独特的味道和风味在中国餐饮中占据重要地位。
其丰盛的份量和独特的调味方式成为其特色。
•音乐与舞蹈:东北的音乐和舞蹈形式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欢乐的娱乐方式。
•节庆文化:东北的节庆活动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人们通过庆祝活动弘扬着传统文化。
5. 东北文化的社会贡献东北地区以其农业和工业发展而闻名,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社会贡献:•农业与工业:东北地区的农业和工业产业对中国的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民间工艺:东北地区的民间工艺如木雕、剪纸等也为当地的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
东北的饮食文化习俗资料(一)黑龙江饮食文化1.沿革商周时期,黑龙江为东北古代土著民族肃慎、貊和东胡的居住地。
肃慎族以渔猎为生,鱼和猪是他们主要肉食来源。
东胡族主要以狩猎、游牧为生,吃牛、羊肉和野兽肉,以其皮为衣;貊族畜牧兼事渔业或猎业,后来向农业牧业经济转化,貊黍食。
秦汉时期,黑龙江省西部北部为鲜卑,南部为北扶余,东北部为抱娄和北沃沮。
各民族有的以鱼兽肉为主食,有的饮乳食牛羊肉,又有的肉粮兼顾或逐渐以粮食为主食。
魏晋南北朝时期,黑龙江省西北部为室韦各族,东南部为勿吉。
北室韦还保留游猎生活“食肉衣皮”外,南室韦和勿吉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并都会以粮造酒。
隋唐时期,黑龙江分别置室韦、忽讦州和黑水三个都护府。
这时期农副产品比较丰富。
宋、辽、金、元、明时期,黑龙江先后有过契丹人、突厥人、女真人、蒙古人的活动。
《金史》记载女真人“各随所分土,与汉人错居”,“农作时令相助济”。
汉族北迁,不仅为黑龙江带来了生产技术、汉族文化、风俗民情,更因与当地少数民族“错居”、“相助济”,使黑龙江的饮食民俗也有了较大的变化。
清代,黑龙江省力宁古塔将军和黑龙江将军共管。
女真后裔满族以农业为主。
大批山东、河北移民北迁来到黑龙江各地落户。
他们给边远闭塞的黑龙江又一次带来了中原汉族的包括饮食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使黑龙江的饮食又产生了很大变化,并逐渐形成了具有黑龙江地域特点的饮食风格。
黑龙江人口3689万(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下同),居有汉、满、朝鲜、蒙古、回、达斡尔、鄂温克、赫哲、锡伯、鄂伦春和柯尔克孜等民族,其中汉族是黑龙江省的主体民族。
2.饮食概况●菜品风味特点黑龙江食品制作长于炙、燛、拌、渍、扒、爆、炒、熘、烧、煮、炸等技法。
风味以咸鲜浓味为主,菜品质感偏于酥烂。
黑龙江人多食杂粮,喜食肉食、鱼虾和野味,嗜好饮酒。
●哈尔滨饮食主食与面点:以面粉、大米、高粱米、玉米、小米等为主食。
副食:居民以汉族为主体。
其中多数是从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来的。
东北风俗习惯东北地区是中国五个地理区域之一,东北的文化底蕴深厚,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也独具特色。
本文将介绍一些东北风俗习惯,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地区的文化。
1. 饮食习惯东北地区的冬季寒冷漫长,因此东北人的饮食习惯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
红烧肉、涮羊肉、各种炖菜成为东北人冬季必不可少的美食。
此外,东北人还喜欢吃大鱼大肉,烧烤、烤肉、饺子、面食等也是他们的传统美食。
2. 白酒文化东北地区是中国的白酒重镇,东北人对白酒情有独钟。
东北人喜欢聚在一起喝酒,以庆祝节日、庆贺喜事或者感召团结的场合。
喝酒时,东北人往往会互相敬酒,表达友谊和感情。
3. 冰雪娱乐东北地区的冬季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冰雪娱乐活动。
冰雪旅游成为东北地区的一大特色,人们可以在冰雪世界中滑雪、冰刀溜冰、驾驶雪车等。
此外,东北还举办各种冰雪节庆活动,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4. 东北大烧锅东北人喜欢以大烧锅的方式聚餐。
大烧锅是将各种食材放入一个大锅中煮熟后享用,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这种聚餐方式不仅能够满足大家的饮食需求,还能够增加团队合作精神。
5. 东北的民俗节日东北地区有丰富多彩的民俗节日,其中最著名的应该是中国春节。
东北人过春节非常重视,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贴春联,放鞭炮,共庆佳节。
此外,还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每年都能看到浓厚的节日氛围。
6. 东北方言东北地区的方言也是其独特的风俗之一。
东北话有着独特的语音、语调和词汇,给人一种亲切、豪爽的感觉。
东北人使用东北话进行交流,不仅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还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7. 家庭观念东北人非常重视家庭观念,家庭是他们生活的核心。
东北人崇尚家族观念和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和团结。
在东北,家人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经常会有亲朋好友在一起聚会、吃饭,共同度过美好的时光。
8. 东北锦绣沈阳沈阳是东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也是东北文化的重要载体。
沈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这里有着许多优美的园林和建筑,如沈阳故宫和沈阳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
东北有哪些文化习俗东北有哪些文化习俗说到中华文化,东北文化总是不得不提,因为东北是中华文化的起源地、发源地之一。
这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店铺为你推荐东北有哪些文化习俗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东北有哪些文化习俗四大香即使是在东北,你要随便问一个人,什么是四大香?恐怕大多数人都回答不出来。
因为这四大香对于今天的东北人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香了,时代变了,人们的追求也就变了,但在东北老人的头脑中,四大香还是占有一定位置的。
这四大香指的就是:开江的鱼、下蛋的鸡、回笼的觉、二房的妻。
这四大香不难理解,是指四种叫人向往的梦想,实际上也是一定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一些事物的错误理解。
开江的鱼。
初春料峭冰雪融化,这个时候捕捞上来的鱼据说最好吃,做这种鱼要用开江的水做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可为什么开江的鱼是最好吃的呢?这个就谁也说不明白了。
其实鱼最好吃的时候应该是鱼肥的时候,肥鱼才好吃,瘦鱼是不好吃的。
而开江时的鱼是最瘦的,经历了一个寒冷而漫长的冬天,在冰下的鱼生活得很苦,没什么可吃的,活动范围又小,处于饥饿状态,身体里储存的养分已经消耗殆尽,这个时候捕捞上来的鱼是最没滋味的了。
而这个时候人们也是刚刚从冬天里熬过来的,所有能吃的东西都吃没了,饿的也剩下皮包骨了,身上的油水也熬干了,所以好不容易看到开江了,就迫不及待地下网捕鱼,捕上来的鱼甚至都来不及拿回家去,就地就煮了,水自然就用江里的水了,连点调料也没有,但对于苦熬了一个冬天的人们来说,难道还有比鱼更好吃的嚼裹吗?绝对没有!所以人们就误认为开江的鱼是最好吃的。
今天再也没什么人吃开江的鱼了,另外,现在市场上出售的鱼也没有野生的了,全是饲料养出来的,甚至都是添加了激素的了。
下蛋的鸡。
下蛋的鸡到底好不好吃只有比较才知道。
鸡肉好不好吃最重要的有两点,一个是要嫩,一个是要鲜。
而要满足这两点要求就必须符合下面三点要求:一、必须是当年的鸡,这样的鸡嫩。
二、必须是母鸡,公鸡性会成熟早,发生性行为就早,发生性行为之后的公鸡味道就不鲜美了。
东北文化•方言•一.摘要•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多数方言的形成是由于封闭、阻隔、交流不畅、语言发展不同步的原因。
而作为北方方言一种的东北方言,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
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凝聚力,而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文化大国,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
也正是因为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地域的不断的相互融合才使中国文化更显得异彩纷呈,更加的有魅力!中国如要按方言区划分可以分为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话;粤方言;闽方言。
每一种方言区都有着自己的文化。
我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人,自然对东北文化以及东北方言有着或多或少的了解,所以想就此介绍一下关于东北文化与东北方言的情况,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东北文化,了解东北方言,了解东北人,也更加的了解熟知中国文化!•二.关键词•中国文化东北文化东北方言多元文化交流•融合语言•三.正文•东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是中华文化的起源地、发源地之一。
而东北方言又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有其与众不同的地方。
东北方言的历史成因是由于当地各民族语言文化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东北方言是多元文化的融合,深受俄、日、韩的等周边国家语言和文化的影响,其中日本语言文化对东北方言的影响最大。
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随着东北民族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情形。
至今还保存着很多反映当地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从而使东北方言呈现别具一格的特色。
例如:例如:喜欢————稀罕漂亮————带劲•角落————旮旯地方————嘎哒•我们————俺们棉花————鸟火儿•全部————整个浪儿脏—————埋汰•怎么办————咋整非常(或特别)————贼•拖鞋————鞋趿拉差不多—————————够呛•特————————个掰难看——————磕碜•摔倒————卡了膝盖——————啵了盖儿•快点儿————麻溜地白搭——————抓瞎•马虎————稀里马哈口水————————哈拉子•痒————刺挠可能——————备不住•硬币————钢镚儿聊天——————唠嗑•收拾————捣齿(读降调)生气了————急眼了•特别多————老鼻子了•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东北方言独具特色的一面。
东北方言具有多元性,研究东北方言的形成,有助于了解东北方言中蕴含着的中华民族特色。
•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东北的这些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语言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被社会上的许多人所使用。
同时,也正是因为人们的不断使用交流沟通,才可以使东北话,东北文化得以在不断发展,不断吸收新的文化元素,也为中国文化增添了色彩,使中国文化能享誉整个世界。
•东北是一个由汉、满、蒙、朝鲜、赫哲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经过300多年共同融合逐渐形成了一个独具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的地方。
如东北方言中的“喝咧”(唱歌)、“哈喇”(肉和油变质)等词语就是满语演化而来的,还有卡伦(边防哨卡)为锡伯语等等,这些都从一定意义上为东北方言增添了魅力。
而且,另一方面,东北方言不仅融入了许多满族等少数民族词汇,还融入了俄语等外来词语。
例如:称面包为“列巴”,水桶为“维得罗”连衣裙为“布拉吉”等等都使东北方言不断的流传下来,不断的传承与进步。
总之一句话:东北方言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晶,在这种融合中不断的发展。
•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的,尤其是满族入主中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到东北地区谋生,俗称“闯关东”,还有清朝时期,大批的流放人员到东北,都给东北注入了中原语言和文化。
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的发展不同步和传播手段的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渐渐的被误读,并约定俗成的成为方言。
•如“那嘎达”(那地方)、“干哈”(干嘛)、“母们”(我们)等等词语都是误读形成的。
也正是因为这些词语的存在,更使东北方言更加的幽默化,大众化。
在东北方言中,“一字多义”也是一种形成方式。
如“贼”在普通话中是小偷的意思,而在东北方言中则有“非常”和“特别”的意思。
像“贼好”不是说小偷好的意思,而是说“非常好”的意思。
东北方言中也有一些无从查证,很难找出它的来历,外地人也很难理解,但是东北人却非常熟悉它,能很熟练的运用它,当然这些词语也都被人们很认可。
东北方言以形容词居多,重音多方在最前面的字上。
譬如:“埋汰”是脏的意思,“得瑟”是不务正业的意思,“整个浪儿”是全部的意思。
这些无疑不展现了东北方言的特色,展现了东北文化的深厚。
东北方言作为一种文学,有着其深邃的文化渊源,也蕴含着巨大的力量,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元素,一种精神。
•四.结语•东北方言作为一种语言,它的自身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民族情结,更是一种社会需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这些年来,也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东北方言不断的突破地域局限,逐步走向全国,这说明了东北方言有很强的感染力。
著名演员赵本山的作品以及他所带领的赵家班为传播东北方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小品《卖拐》等多种小品使东北方言通过春晚成为各方言中最让观众喜闻乐见的一种。
•通过方言表示人物的形象,这能从侧面体现出浓厚的东北文化底蕴,给人以全新的感觉:东北人感到熟悉亲切,南方人感到新鲜有趣。
也正因此,文艺百花园中又多了一朵奇葩,也为民族语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融合、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
东北方言是东北文化的标志,更是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我们要保持东北方言的特色,并不断的流传下去,更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国文化更上一层楼!美食•今天看了一位博友介绍东北菜的文章,那位博友18岁就离开美丽的哈尔滨到关内读书了,后来又到上海来工作,以她的年纪和学业的负担,即使身为东北人,对丰富的东北菜也不会了解太多。
说句实在话,东北菜是完全可以与八大菜系比肩而立的。
清朝的宫廷菜,基本上是以东北菜为基础。
现在如果你去北京北海的仿膳或天坛南门的御膳,都可以发现东北菜的影子。
••东北菜首推水饺,在东北人看来,水饺既是饭也是菜,经济困难的年代,东北人在家请客,水饺就是最高的礼遇了。
东北的饺子的特点是馅多皮薄,档次最高的要算三鲜馅饺子,一口吃下去,汤汁便流留了出来。
最有特色的馅是驴肉饺子。
如今,在北京和上海可以见到许多东北人开的饺子馆,但味道似乎有些不够正宗了,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
••第二道菜,也是东北普通老百姓常吃的小鸡炖蘑菇,鸡选的是农民家养的小鸡,不能用肉食鸡,蘑菇是东北长白山的榛蘑,这种蘑菇个头很小,长短不一,因为采自山中,泥土很多,即不易洗干净,样子也不好看。
但可以放在锅中炖上数小时而依然不烂。
•第三道菜,也是东北老百姓津津乐道的猪肉炖粉条。
猪肉通常选的是肋条肉,粉条是东北特有的土豆粉,东北的土豆粉粗而长,不适合在超市里出售,在东北的菜市场里可以买到。
这种吃法,是肥而不腻,猪油都被粉条吸收了,你尽可以放心吃肉。
从营养学来看,要比红烧肉科学的多。
•第四道菜,是在沈阳非常流行的白肉火锅,据友人们说,白肉火锅起源与辽阳。
辽阳是努尔哈赤建立的第一个都城。
老北京的火锅就是由满族人传到北京的,逐渐形成北京火锅的独特风格,如王府井大街上的东来顺。
北京的老火锅蔬菜以大白菜为主,东北的火锅则以酸菜为主,细小之处,便见差异。
东北的火锅常常要加进血肠。
补铁的效果非常明显。
••第五道菜,是黑龙江的大马哈鱼,这种鱼非常名贵,通常有三五斤重,肉质与卤肉最相近,已难上普通人家的餐桌了,做法也有多种,无论何种做法,都鲜美无比。
•第六道菜,油炸林蛙。
林蛙又称哈士蟆,多生长在长白山及兴安岭的密林中,营养价值极高,现在卖的价格极高的林蛙油就是从林蛙身上提取的,油炸林蛙味道鲜美,须带皮炸,林蛙皮为黑色,很难看,吃起来要有勇气,不好看,很好吃。
•第七道菜,大连海参。
另一个名字又叫辽参。
是国内海参中的极品,近几年来风靡于国内的高档酒楼,为极品菜肴。
当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周总理将辽参列为国宴菜单。
到大连旅游,不吃辽参,就如同到北京没吃全聚德烤鸭一样。
••第八道菜,查干湖的胖头鱼。
查干湖是中国的第十大淡水湖,东北地区的第一大淡水湖,位于吉林省内的松原市。
查干湖是国内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的大湖。
周围是数千平方公里的草原与农田。
松原市以前叫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由于发现石油升格为地级市。
这里是蒙古民族的主要发祥地。
查干湖的胖头鱼一般要五六斤重,大的有几十斤重。
每年湖面结冰后开始凿冰捕鱼,场面蔚为壮观。
第一网捕到的鱼称为开江鱼,最大的一条鱼可以卖到数十万元,东北人认为吃开江鱼可以带来吉祥和富裕。
••第九道菜。
梅花鹿。
梅花鹿是东北的特有动物,鹿茸的药用与保健价值不须多费笔墨。
梅花鹿肉也极为鲜美,营养价值非常高。
以前只有鹿场的职工有此口福,现在也成为东北菜中的招牌菜。
••第十道菜。
飞龙。
这是一种生长在黑龙江大兴安岭的珍禽。
个头如鸽子般大小。
飞龙汤是东北菜中的第一极品汤。
1987年的大兴安岭火灾后,飞龙已经很少了。
如果有机会去哈尔滨,别玩了想办法喝飞龙汤。
•东北菜的食材主要由珍禽,走兽,山珍,水产与山中植物野菜构成,不仅口感好,营养价值亦高。
东北菜的形成受到汉族的鲁菜,满族菜,蒙古菜,朝鲜菜以及俄罗斯菜的影响,长期融合形成了今日之东北菜。
•物流管理刘盛2015055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