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剂量调整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312.74 KB
- 文档页数:6
一、正常值之杨若古兰创作空腹血糖:3.3--6.1mmol/L(60-110mg/dl),餐后半小时到1小时:10.0mmol/L(180mg/dl)以下,最多也不超出11.1mmol/L(200mg/dl)餐后2小时:7.8mmol/L(140mg/dl).二、初始用量(1)初始用量估算糖尿病患者在开始使用胰岛素医治时,一概采取短效胰岛素(可敏捷见效,便于调整,不容易发生低血糖症,血糖波动后再减少打针次数或加用中、长效).而且,必定在饮食与活动绝对波动的基础上,依以下方法估算初始用量,而后再依病情监测结果调整.方法一:按空腹血糖估算:每日胰岛素用量(μ)=[空腹血糖(mg/dl)-100]×10×体重(公斤)×0.6÷1000÷2注:-100为血糖正常值;× 10换算每升体液中高于正常血糖量;× 0.6是全身体液量为60%;÷1000是将血糖mg换算为克;÷2是2克血糖使用1μ胰岛素.(为防止低血糖,实际用其1/2--1/3量.)方法二:按体重计算:血糖高,病情重,0.5--0.8μ/kg;病情轻,0.4--0.5μ/kg;病情重,应激形态,不该超出1.0μ/kg.其他方法:●按24小时尿糖估算:病情轻,无糖尿病肾病,肾糖阈正常者,按每2克尿糖给1μ胰岛素.●按4次尿糖估算:无糖尿病肾病,肾糖阈基本正常,按每餐前尿糖定性"+"多少估算.普通一个"+"需4μ胰岛素.综合估算:体内影响胰岛素感化的身分较多,个体差别较大,上述计算未必符合实际,故应综合病情、血糖与尿糖情况,先给必定的平安量,然后依病情变更慢慢伐整.(2)分配胰岛素用量:1.打针时间:三餐前15--30分钟打针2.分配方式:早饭前>晚饭前>午饭前.(①一天三次:早饭前体内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较多,用量宜大;短效胰岛素感化高峰时间2--4小时,是以午饭前用量最小;坚持夜间血糖水平,故晚饭前>午饭前用量.②一天四次:加睡前一次,则晚饭前要减少,而睡前的用量更少,以防夜间低血糖.)经验法:将日总剂量除以3,午饭前减2U加到早饭前,例如18U(8、4、6)或24U(10、6、8).例如:体重80公斤空腹血糖250mg/dl计算得:每日胰岛素用量36u,实际用量为其1/2即18u,平均每次6u,则早饭前8u、午饭前4u、晚饭前6u.(3)留意事项:1.基础率的精细调节:①在检测过程中,血糖要控制在目标血糖值的30 mg/dl(1.7mmol/L)的动摇范围内.②在检测基础率的几天中,波动其他的参数非常主要.③进食尺度餐,防止脂肪食物对您的血糖有延迟影响,很难计算餐前大剂量.④检测基础率的时候,不要做激烈的活动,除非是每天都做的活动.⑤在生病或者感染期间,不要做基础率检测.2.以下情况须要调整基础量:①体重的明显变更:添加或降低5-10%以上②活动量的明显变更③低热量饮食(减肥):基础率减少10%-30%④妊娠:3am 基础率减少;黎明时添加2—3倍(与3am 基础率比较)⑤生病或感染期间:通常须要添加基础率⑥月经:月经前添加基础率,月经后可能减少基础率⑦合并其他用药:如强的松,需添加基础率三、调整胰岛素剂量:在初始估算用量观察2--3天后,根据病情、血糖、尿糖来进一步伐节用量.方法一:根据血糖调整:糖尿病人,特别是I型糖尿病及肾糖阈不正常的病人,应根据三餐前与睡前的血糖值来调整胰岛素用量:留意事项:①先调整饮食及体力活动,血糖波动后再调胰岛素.②四次和四段尿糖半定量是调整胰岛素用量的最好目标,1个(+)加2U.③每次的日加减总量不宜过大,普通不超出 8U,1型患者在血糖接近满意时对胰岛素较敏感,应更加谨慎.④每次调整后,普通应观察 3~5 日.⑤尿糖阴性、血糖偏低者应及时减量.方法二:据4次尿糖定性调整:只适用于无条件测血糖且肾糖阈正常的病人.根据前3--4天的4次尿糖定性进行调整:早饭前胰岛素用量根据午饭前尿糖,午饭前胰岛素用量根据晚饭前尿糖,晚饭前胰岛素用量根据睡前或次日晨尿(包含当天晨尿).四、打针方法的调整(1)胰岛素打针模式:R(短效):起效时间30分钟,感化持续时间6-8小时,达到峰值所需时间2-4小时.N(中效):起效时间1小时,感化持续时间18-24小时,达到峰值所需时间4-10小时.P(长效):起效时间3-4小时,感化持续时间23-36小时,达到峰值所需时间16-24小时.打针方法的调整:l 利于控制血糖为主l 调整打针次数:开始时应先用短效胰岛素多次打针,控制满意后,再改用或加用中效或加用长效胰岛素.单独使用长效胰岛素则疗效欠安.l 改为短效+中效:可以任意比例混合使用.经常使用比例为1:1摆布,中效可略多.l 加用长效:将两次短效胰岛素之和,按长效:短效=1:2~4的比例改为混合胰岛素,长效不宜超出短效的1/2,晚睡前长功效量普通不超出8U.举例:早12U、午8U可改为:短效 + 中效为10U+10U,早饭前用;或短效 + 长效为16U+4U、15U+5U;或为14U+6U早饭前用.(使用混合胰岛素时应先抽取短效)打针时间的调整:l 短效者普通在餐前15~30 分钟打针.l 中效如单独使用,应在餐前 30~60 分打针.l 对有黎明景象的患者,早饭前胰岛素打针应早,最好不晚于早6:30.五、弥补剂量胰岛素敏感系数:敏感系数:(x) =1500/(每日剂量*18)定义:打针1单位胰岛素2-5小时,BG降低的数值为x (mmol/L)注:影响身分:DKA、肾功能衰竭、使用糖皮质激素、体重的明显变更、体力活动胰岛素弥补剂量计算:弥补量= (BG-Y)/X注:BG = 实际血糖,Y = 理想血糖,X =胰岛素敏感系数= 1500/(每日剂量*18)弥补剂量的使用:餐前测得高血糖,可将该弥补剂量100%加入加餐前量餐后测得高血糖,可80%给予(防止低血糖)睡前测得高血糖,可50%~80%给予(防止低血糖)六、血糖控制目标成年病人的普通控制目标:餐前:80-140mg/dl (4.4-7.8mmol/l)餐后2小时: <180mg/dl (<10mmol/l)入睡前: 100-140mg/dl (5.6-7.8mmol/l)夜间3点:>90mg/dl (>5mmol/l)若反复出现低血糖,适当提高控制目标:餐前:100-160mg/dl (5.6-8.9mmol/l)若怀孕,适当减低目标血糖值:餐后: < 120mg/dl (6.7mmol/l)。
胰岛素的起始治疗与调整方案
胰岛素是一种重要的治疗糖尿病的药物。
在糖尿病患者中,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糖尿病患者需要使用胰岛素来平衡血糖水平。
以下是关于胰岛素的起始治疗和调整方案的中文介绍。
当糖尿病患者需要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时,通常有以下几种起始治疗方案可以选择:
1.重复使用餐前胰岛素的方案:这种方案建议使用每天1到2次的餐前胰岛素来控制血糖。
在第一次使用胰岛素注射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测量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体重、肝肾功能等指标。
3.基础胰岛素替代治疗方案(Basal insulin replacement therapy):这种方案适用于需要长期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
基础胰岛素替代治疗方案通常需要在患者口服药物治疗失败之后开始。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每天使用一次或两次的基础胰岛素,这可以保持患者的血糖稳定,并减少其他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一旦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剂量的调整就成为了一个关键的部分。
以下是关于如何调整胰岛素剂量的方案:
1.根据空腹血糖水平来调整胰岛素剂量:如果空腹血糖水平高于目标范围,那么可以增加胰岛素剂量。
相反,如果空腹血糖水平低于目标范围,那么可以减少胰岛素剂量。
3.根据体重和身高来调整胰岛素剂量: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患者的体重和身高发生了改变,那么胰岛素剂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总之,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药物,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和调整方案。
患者和医生需要共同合作,密切关注血糖变化,并适时调整胰岛素剂量以实现良好的疗效。
胰岛素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药物之一,对于控制血糖水平起着关键作用。
但正确使用胰岛素至关重要,否则可能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甚至可能引发一些不良反应。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胰岛素的使用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胰岛素的种类胰岛素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速效胰岛素: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一般在餐前立即注射。
2、短效胰岛素:起效时间相对较快,作用持续时间较短,通常在餐前 30 分钟左右注射。
3、中效胰岛素:作用时间中等,一般每天注射 1 2 次。
4、长效胰岛素:作用时间较长且平稳,每天注射 1 次。
5、预混胰岛素:是将短效或速效胰岛素与中效胰岛素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使用时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注射时间。
二、胰岛素的使用方法1、注射部位的选择胰岛素可以注射在腹部、上臂外侧、大腿外侧和臀部外上侧。
由于腹部吸收胰岛素的速度较快且稳定,是最常用的注射部位。
每次注射应选择不同的部位,并且每次注射点之间应间隔约 25 厘米,以防止同一部位反复注射导致脂肪增生或萎缩。
2、注射前的准备(1)清洁双手:用肥皂和水洗净双手,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2)检查胰岛素:检查胰岛素的名称、有效期、外观是否正常。
如果胰岛素出现浑浊、变色或有沉淀,应停止使用。
(3)安装针头:将胰岛素笔的针头安装牢固,确保无松动。
(4)摇匀胰岛素:如果是混悬型胰岛素(如中效、预混胰岛素),需要在使用前将胰岛素笔或药瓶水平滚动和上下颠倒 10 20 次,使药液充分混匀,但要避免剧烈摇晃。
3、注射操作(1)消毒皮肤:用 75%的酒精消毒注射部位,待酒精挥发干后进行注射。
(2)捏起皮肤:用拇指、食指和中指轻轻捏起注射部位的皮肤,形成一个褶皱。
(3)垂直进针:将针头以 90 度角快速刺入皮肤,缓慢推动注射器或胰岛素笔的活塞,将胰岛素注入体内。
(4)停留数秒:注射完毕后,针头在皮下停留 10 秒左右,以确保胰岛素完全注入。
(5)拔出针头:拔出针头后,用干棉签按压注射部位,不要揉搓。
基础胰岛素起始剂量和调整方法病历简介患者,男,53岁。
因发现血糖升高4年,控制不佳入院。
患者4年前体检发现血糖升高,确诊为2型糖尿病。
长期口服格列美脲2mg、1次/日,二甲双胍0.5g、3次/日,阿卡波糖50mg、3次/日治疗。
自行在家饮食运动控制,监测血糖空腹波动于9mmol/L左右,餐后2小时波动于13mmol/L左右,此次因血糖控制不满意入院调整治疗。
入院时查空腹静脉血糖9.4mmol/L,餐后血糖14.1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0.84。
收入院进一步治疗。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年,无糖尿病家族史。
查体身高175cm,体重79kg,BMI25.8kg/m2,血压130/70mmHg。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示尿糖(+),尿酮(-);胆固醇(TC)5.22mmol/L,甘油三酯(TG)2.19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70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87mmol/L;肝肾功能正常;心电图正常;尿微量白蛋白(-);踝动脉/肱动脉血压比值(ABI)及双下肢感觉阈值正常;眼底检查正常。
胰岛素C肽释放实验示胰岛素0、1、2、3小时分别为8.53、14.7、16.3、14.5μU/ml,C肽0、1、2小时、3小时分别为2.62、4.22、4.88、3.73ng/ml。
诊疗经过患者确诊2型糖尿病4年,经饮食、运动治疗,并联合应用3种口服降糖药格列美脲、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后,空腹血糖为9.4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4.1mmol/L,HbA1C0.84,仍未达到血糖控制目标,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提示胰岛素、C肽高峰延迟,β细胞功能差,故应及早调整治疗方案。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2年,讨论稿)指出,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如果血糖仍然未达到控制目标,即可开始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的联合治疗;一般经过较大剂量多种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后HbA1C仍>0.7时,就应考虑启动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的用法用量公式胰岛素是一种重要的药物,用于治疗糖尿病和其他胰岛素分泌异常的疾病。
正确的使用胰岛素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
本文将详细介绍胰岛素的用法、用量公式以及一些相关的实际例子,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胰岛素的使用。
一、胰岛素的用法胰岛素可以通过皮下注射、皮肤贴片和胰岛素泵等方式使用。
其中,皮下注射是最常见的给药方法,也是最经济实用的方式。
具体使用步骤如下:1. 首先,需要准备好注射器或胰岛素笔、胰岛素药瓶、棉球、酒精等工具和材料;2. 洗净双手,选取注射部位,通常可以选择腹部、大腿外侧或上臂外侧;3. 使用酒精棉球清洁注射部位,待干燥;4. 在注射器或胰岛素笔上装上针头,把胰岛素药瓶摇匀,抽取所需剂量的胰岛素;5. 轻轻捏起注射部位的皮肤,将针头迅速插入皮下,并按下注射器活塞或胰岛素笔的按钮,将胰岛素注射进入皮下组织;6. 留针5秒钟,然后缓慢拔出针头,用棉球轻压注射部位,以防止渗血;7. 扔掉已使用过的针头,并妥善处理注射器或胰岛素笔。
二、胰岛素的用量公式胰岛素的用量需要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食物摄入情况和生活习惯等因素进行调整。
胰岛素剂量的计算通常使用的是“基础胰岛素”和“餐后胰岛素”的概念。
1. 基础胰岛素:基础胰岛素是指用于控制空腹血糖的胰岛素剂量,通常被称为长效胰岛素。
对于新病例患者,一般建议初始基础胰岛素剂量为每千克体重0.2-0.4单位/小时。
以此为基础,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和胰岛素需求,逐步调整剂量,直到达到理想的空腹血糖水平。
2. 餐后胰岛素:餐后胰岛素是指用于控制餐后血糖的胰岛素剂量,通常被称为快速或短效胰岛素。
在计算餐后胰岛素剂量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a. 预估食物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每克碳水化合物一般需要0.05-0.1单位胰岛素;b. 血糖目标值:正常人的血糖范围为3.9-7.8mmol/L,糖尿病人血糖目标值一般为4-8mmol/L;c. 胰岛素敏感性:不同人的胰岛素敏感性不同,同一剂量的胰岛素在不同人体内的效果不同。
基础胰岛素剂量如何调整
一、基础胰岛素剂量如何调整二、基础胰岛素在2型糖尿病治疗达标的起始三、胰岛素的分类
基础胰岛素剂量如何调整1、基础胰岛素剂量如何调整
剂量的调整:先调整饮食、体力活动,血糖稳定后再调胰岛素。
四次和四段尿糖半定量是调整胰岛素用量的最好指标,1 个(+)加 2U。
每次的日加减总量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 8U,1 型患者在血糖接近满意时对胰岛素较敏感,应更加谨慎。
每次调整后,一般应观察 3~5 日。
尿糖阴性、血糖偏低者应及时减量。
开始时应先用短效胰岛素多次注射,控制满意后,再改用或加用中效或加用长效胰岛素。
单独使用长效胰岛素则疗效不佳。
2、什么是基础胰岛素
正常人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可分为基础胰岛素分泌和进餐后的胰岛素分泌,这两部分胰岛素分泌量大约各占基础胰岛素50%。
所谓基础胰岛素分泌是指24小时胰岛细胞持续脉冲式分泌的微量胰岛素(约0.5~1单位/小时),也就是说基础胰岛素分泌不依赖于进食或指空腹状态下的胰岛素分泌。
3、基础胰岛素的治疗
在刚开始使用胰岛素的时候,之所以建议选择基础胰岛素,是因为其有效而方便,能降低总体血糖水平。
理想的基础胰岛素,如长效胰岛素类似物,能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的模式,每天无论何时只需打一次,就能满足24小时的基本胰岛素需求,并且不论剂量多大都不产生明显的高峰值,因此不会因降糖过狠导致低血糖发生。
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的最。
一、胰岛素初始剂量的估算
①根据尿糖的多少选择:一般来说哪一次尿糖为几个加
号,就应该按每个加号2-3个单位在上一顿饭前打适量的
胰岛素;
②按血糖数值用胰岛素:(血糖-100)×公斤体重×6÷2000的公式计算胰岛素的用量;
③按每片磺脲类降糖药合5个单位胰岛素来计算:如早
饭前吃两片优降糖,可以改为10个单位胰岛素;
④根据经验决定胰岛素的量:大多数病人初始量18-24u/天,可根据血糖在三餐前打8、4、6或者10、6、8个单位的胰岛素作为胰岛素的初始剂量,这是一个比较简单而
又实用的方法。
各次胰岛素注射量的分配原则是:早餐前
30%-45%,中餐前20%-25%,晚餐前25%-30%,睡前中效胰岛素20%; 睡前需不需要用胰岛素,应根据凌晨3-5点的血糖决定调整。
公式:胰岛素用量(u)为:(血糖mmol-5.6mmol)×公斤体重×0.6÷11.1
一般而言,这只是一个简单预测性计算,具体应用还要
考虑到临床诸多因素,所以临床用计算值的三分之一为起
点,分2-3次应用,再根据血糖测定值进行调整。
二、胰岛素使用方法。
1.胰岛素剂量调整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答;首先每天注射三次胰岛素适用于初次用胰岛素的病人,按日量除以三,中减二加早的方法分配。
比如日用短效胰岛素三十个单位除以三就是十单位,中午减两个单位加在早上第一次,就是早上十二个单位,中午八个单位,晚上十个单位。
血糖达标后改用预混胰岛素,每天早餐前和晚餐前两次注射,每天注射两次胰岛素,早餐前注射总量的三分之二,晚餐前注射总量的三分之一。
每天注射一次胰岛素,白天三餐前口服降糖药,睡前按每公斤体重0.2单位计算追加一次长效、中效胰岛素。
如何调整胰岛素用量胰岛素的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的病人胰岛素缺乏的程度不一样,胰岛素抵抗的程度也不一样,尽管同样的血糖但胰岛素的用量可能差别很大,所以胰岛素的用量没有具体的公式可计算,只能依据医生的经验摸索调整.现将个人的体会总结如下,欢迎同道讨论交流.1、以饮食、运动疗法为基础,从小剂量开始,剂量个体化,监测血糖,避免严重的低血糖.2、根据具体病情估计胰岛素用量,做到个体化,1型糖尿病维持剂量约0.7-0.8U/kg/d,2型糖尿病维持量约30-50U/U/d.3、一般从每日20-30U开始,三餐前剂量分配:早餐前>晚餐前>午餐前.4、睡前NPH起始剂量6-10单位或空腹血糖数mmol/L或0.1U/kg,睡前剂量占全日总剂量25%以内,一般不超过20U.5、影响血糖的四大因素:饮食、运动、药物、应急.注意排除非药物因素影响再调整胰岛素剂量.6、年老体弱或肝肾功能不权胰岛素用量要小,感染发热胰岛素用量要大.7、随着妊娠月份的增加胰岛素用量逐渐增加,到妊娠后期可能增加到平时的两倍以上,终止妊娠后胰岛素用量骤减.8、依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胰岛素用量,监测时段:早餐前、午餐前、晚餐前、睡前,必要时监测其他时段.9、调整幅度:每次2-6U,全天调整量<50%.每次只调整1-2个点,除非全天血糖均很高,一般不同时调整三餐前和睡前剂量.10、单次的注射量不宜超过30U,否则会影响胰岛素的吸收.11、动物胰岛素向人胰岛素转换时注意剂量调整:血糖控制达标则减少20%,不达标则按原剂量.12、注意识别黎明现象或Somogyi现象.13、餐后2小时血糖较高而下次餐前又有低血糖时,餐前胰岛素注射时间前提或两餐之间加餐.14、全天胰岛素用量超过40U加用口服药二甲双胍、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可以减少血糖波动和胰岛素用量.15、冬季胰岛素用量较夏季要多.胰岛素初始用量的估算与调整糖尿病患者在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时,一律采用短效胰岛素.而且,一定在饮食与运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依下列方法估算初始用量,而后再依病情监测结果调整.1、按空腹血糖估算:每日胰岛素用量μ=空腹血糖mmol/L18-10010体重公斤0.6÷1000÷2100为血糖正常值mg/dl;18为mmol转为mg/dl的系数;x 10换算每升体液中高于正常血糖量;x 0.6是全身体液量为60%;÷1000是将血糖mg换算为克;÷2是2克血糖使用1μ胰岛素.为避免低血糖,实际用其1/2--1/3量.2、按24小时尿糖估算:病情轻,无糖尿病肾病,肾糖阈正常者,按每2克尿糖给1μ胰岛素.3、按体重计算:血糖高,病情重,0.5--0.8μ/kg;病情轻,0.4--0.5μ/kg;病情重,应激状态,不应超过1.0μ/kg.4、按4次尿糖估算:无糖尿病肾病,肾糖阈基本正常,按每餐前尿糖定性"+"多少估算.一般一个"+"需4μ胰岛素.5、综合估算:体内影响胰岛素作用的因素较多,个体差异较大,上述计算未必符合实际,故应综合病情、血糖与尿糖情况,先给一定的安全量,然后依病情变化逐步调整.二怎样分配胰岛素用量按上述估算的情况,每日三餐前15--30分钟注射,以早餐前>晚餐前>午餐前的用量来分配.由于早餐前体内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较多,故胰岛素用量宜大一些;而一般短效胰岛素作用高峰时间2--4小时,因此午餐前用量最小;多数病人睡前不再用胰岛素,至次日晨再用,故晚餐前又比午餐前要用量大.如睡前还用一次,则晚餐前要减少,而睡前的用量更少,以防夜间低血糖.三怎样调整胰岛素剂量在初始估算用量观察2--3天后,根据病情、血糖、尿糖来进一步调节用量.1、据4次尿糖定性调整:只适用于无条件测血糖且肾糖阈正常的病人.依据前3--4天的4次尿糖定性进行调整:早餐前胰岛素用量依据午餐前尿糖,午餐前胰岛素用量依据晚餐前尿糖,晚餐前胰岛素用量依据睡前或次日晨尿包括当天晨尿.2、根据血糖调整:糖尿病人,尤其是I型糖尿病及肾糖阈不正常的病人,应根据三餐前与睡前的血糖值来调整胰岛素用量.从短效胰岛素变为30R时剂量计算日总剂量不变,将总量的2/3放在早餐前,1/3量放在晚餐前.如何更好更快调整胰岛素对于内分泌医生来说,在科里最多的一件事情就是调整胰岛素的种类、使用方法、剂量等,对于一高血糖患者来说,即使空腹血糖是16mmol/L,如果按教科书上的方法来调整,血糖水平是能够调整下来,但是住院时间太长,现在各医院住院时间有所限制,因为医保、效益、患者本身、周转率等原因,我们必须使血糖尽快降至正常,而且为患者提供一个有效、简便易行的出院后治疗方案.对糖尿病的治疗,尤其是对新诊断的二型糖尿病,很多指南提倡尽早使用胰鸟素,不但可以尽快控制高糖状态,而且还可以使胰岛B细胞功能得以休整和恢复,达到临床上的“蜜月期”.只是现在很多病人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不愿接受胰岛素治疗.因此还需要我们医务人员的努力,加大对糖尿病认知的宣传.下面谈谈自己看到的胰岛素使用方法和经验看法:一、首先胰岛素量分为三方面,即基础胰岛素,餐时胰岛素和调整胰岛素. 基础胰岛素量的确定:一般0.2----0.3U/Kg,胰岛素种类:中效胰岛素NPH餐时胰岛素量的确定:从0.05――0.1U/Kg开始.胰岛素种类:普通胰岛素.调整胰岛素的确定:当血糖≥8.3mmol/L时血糖每增加2.7mmol/L加用1---4U与上述同型的胰岛素餐时加用.二、如果不能控制血糖水平,要考虑到影响血糖的其它因素,从基础胰岛素开始,每一到二天调整10%--20%,使血糖达标.如果效果不好,还可校正调整胰岛素的量.三、在调整胰岛素量时,还要考虑到体重和胰岛素的抵抗情况.比如消瘦的,敏感的,可能调整时要少加量.BMI值比较大的,可能就要适当增加调整量.对于每天胰岛素用量较大的,或者服用糖皮质激素的,调整时的量可能要更大.但随着病人高糖状态的改善或基础病的好转,胰岛素的敏感性会很快改变.四、一般情况下,糖尿病得到良好控制的患者,基础胰岛素和餐时量比为1∶1.五、为了病人出院后使用方便,我们一般在其住院期间就使用诺和灵30R,或50R.,根据餐后和空腹血糖调整好剂量,并预测其工作量计算每日摄入热值和进餐食物分配,让其进行适当调整.这样,时间长了病人自己就可以调整了.现在又有胰岛素类似物等新的剂型,比如诺和锐,可以更接近模拟胰岛功能.使用更方便.六、为了减少胰岛素的用量,可以加用二甲双胍.临床上胰岛素的使用,很大程度上有经验在里面,没有一定的程式可以完全准确计算,这就是个体化原则,要尽可能准确评估每个患者的情况,做出最适合的胰岛素治疗方法,让患者在短时间内看到胰岛素使用的效果,提高其依从性.为了减少注射次数,还不影响疗效,增加治疗顺应性,应运而生了一些简化治疗方案.主要是利用不同的胰岛素剂型起效的差别,混合后注射,可以产生即能控制餐后又能控制基础的双相的胰岛素.最常见的是RN混合,因为R持续时间为8小时,N起效时间为1.5小时,4-12小时作用高峰,RN混合后4--5小时R下降期和N上升期可以联合形成另一个高峰,并且能够持续一定时间.R控制注射后30分钟的餐后血糖,N控制下餐后的血糖或空腹血糖.这样强化治疗就可以简化为2RN.这样一些不愿意多扎针,或无条件中午注射的人,也能够获得较合理的治疗.早晨前RN注射:30分吃早饭,5小时吃午饭.如果早餐后血糖控制太低,午餐前易发生低血糖.中午吃饭时间因人而异,又因注射部位,活动,早饭结构有不同.有条件的人可以测早饭后2,3,4,4.5,5,5.5小时血糖,以了解你自己的血糖低谷,此点就是你的中午胰岛素作用高峰,此前30分为你的进餐时间.另外N作为午餐后血糖的控制主体,峰值较小,时间较长,进餐量不易过大.必要时可以分餐或加用拜唐苹药物分餐,以利于血糖控制.晚餐前RN注射:30分后吃晚饭,最好将晚餐留1/4,作为睡前夜宵.因为如前所述,注射后4--5小时可以有另一个高峰,易于产生低血糖.虽然理论上N高峰持续4-12小时,但是其作用较强时间8小时左右.对一些黎明现象较重的人,这种方法的空腹血糖控制效果不好.这时可以将N改为睡前注射.原则:胰岛素贯穿糖尿病治疗的始终血糖轻度上升:4-6单位长效胰岛素中度上升:20-30单位预混胰岛素重度上升:胰岛素强化治疗还不能控制:加用单剂的增敏剂,拜糖平再不好:胰岛素强化治疗加用多种口服药联合应用.本方案的特点:强化了2型糖尿病胰岛素绝对量或相对量不足的根源,予以积极的补充,体现一种另类的思维.与国内的传统截然不同,也是一家之言.但是临床实行很难.它的本质就是用胰岛素替代促泌剂.减少对剩余胰岛细胞的损害.但是:对于以抵抗为主的肥胖病人,效果较差.甚至会加重高胰岛素血症一、内地很多医院象30R、50R用的很普遍,其实用这两种胰岛素有时不能保证一天所谓的“七点监测、五点监测”的血糖全部正常,甚至不能达到糖尿病控制标准中HbA1c<6.5mmol/L甚或6.0mmol/L.可是这种预混胰岛素对患者确实方便,目前也为广大患者所接受.怎么办不知道战友对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二、有很多基层医院或经济条件有限的地区不能够靠CBG来调整血糖,有时仅根据尿糖试纸来调整,虽然不是很准确,但也不失为一种办法,而且还有很多贫困地区用的猪胰岛素短效+长效混合,就此讨论下胰岛素用法的调整:⒈剂量的调整:先调整饮食、体力活动,血糖稳定后再调胰岛素.⑴四次和四段尿糖半定量是调整胰岛素用量的最好指标,1个+加2U.⑵每次的日加减总量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 8U,1型患者在血糖接近满意时对胰岛素较敏感,应更加谨慎.⑶每次调整后,一般应观察 3~5 日.⑷尿糖阴性、血糖偏低者应及时减量.⒉注射次数的调整:以利于控制血糖为主.⑴开始时应先用短效胰岛素多次注射,控制满意后,再改用或加用中效或加用长效胰岛素.单独使用长效胰岛素则疗效不佳.⑵改为短效+中效的方法:可以任意比例混合使用.常用比例为1:1左右,中效可略多.⑶加用长效:将两次短效胰岛素之和,按长效:短效=1:2~4的比例改为混合胰岛素,长效不宜超过短效的1/2,晚睡前长效用量一般不超过8U.如早12U、午8U可改为:短效 + 中效为10U+10U,早餐前用.或短效 + 长效为16U+4U,15U+5U,或为14U+6U早餐前用.使用混合胰岛素时应先抽取短效.⒊品种的调整:关键在于使用技巧.从普通胰岛素改为高纯品、从猪胰岛素改为人胰岛素以及从国产胰岛素改为进口胰岛素时,可能需要适当减少剂量.⒋调整注射部位:应轮流使用不同部位.对于多数人来说,前臂及腹壁比臀部及股前吸收快.有硬结或脂肪萎缩处不易吸取胰岛素,应避免使用.⒌注射时间的调整:短效者一般在餐前15~30 分钟注射.中效如单独使用,应在餐前 30~60 分注射.对有黎明现象的患者,早餐前胰岛素注射应早,最好不晚于早6:30.⒍注射器具的调整:器具包括篮芯玻璃注射器、一次性塑料注射器、胰岛素笔和胰岛素泵,目前前三种用得较多.三、糖尿病住院期间,要使患者学到“五会” 学会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学会吃饭、学会监测、学会自己注射胰岛素、学会简单地调胰岛素用量,当出院以后,遇到特殊情况时自己会处理,这也是住院期间的目标之一.四、伴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如何调整胰岛素什么时候该加口服药首先要判断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综合征评价方法方法一:世界卫生组织评价方法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8年给出了评价标准.有一种下列异常:1.糖耐量低减;2.2型糖尿病;3.胰岛素抵抗.同时合并有下列两种或两种以上情况即可判定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1.高血压血压≥140/90mmHg;2.高血脂甘油三酯升高≥1.7mmol/l或高密度酯蛋白HDL降低:男<0.9mmol/l,女<1.0mmol/l;3.中心性肥胖腰臀比男>0.9,女>0.85或体重指数>30kg/㎡;4.尿中有微量白蛋白尿白蛋白排泄率UAE≥20μg/min或尿白蛋白/肌酐≥30mg/g.方法二: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评价方法2001年,在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ATPIII,2001的治疗指南中给出了新的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新标准相对WHO的标准而言更加严格简便.只要下列五项指标中有三项达到该标准即可诊断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1.空腹血糖≥ 110mg/dl;2.血压≥130/85mmHg;3.甘油三酯≥150mg/L; 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男<40mg/dl,女<50mg/dl;5.男性腹围>102cm,女性腹围>88cm.方法三:临床医生评价方法对病人下列6项临床症状进行打分:1.2分高血压、2型糖尿病、心肌梗死家族史;2.1分男性脂肪分布WHR> 0.85;3.1分高血压>140/90mmHg;4.1分高甘油三酯>1.9mmol/L;5.1分高尿酸血症>386.8μmol/L;6.1分脂肪肝γ-谷氨酰转酞酶>25IU/L、B超密度增加.如果上述6项分数累加总和小于3时基本不怀疑有胰岛素抵抗发生,而大于等于3时就应该怀疑患有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如果您是2型糖尿病人或是糖耐量减低病人,即可判断为胰岛素抵抗.对于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正常的人,还需要检测胰岛素,若FINS≥15mU/L则划入胰岛素抵抗,小于该值则不列入而继续观察.方法四:症状评价法如果有下面“八个高”中的两项以上也可以确定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这“八个高”是:1.高体重超重或肥胖;2.高血压;3.高血糖;4.高血脂血脂异常;5.高血黏稠度;6.高尿酸;7.高脂肪肝发生率;8.高胰岛素血症.另外,参考Alberti等及国内专家们的意见,从临床及社区防治的实际出发,只要存在肥胖体重指数≥27、2型糖尿病、高血糖状态、血脂紊乱、高血压、高胰岛素血症以及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病等情况者,即可按胰岛素抵抗进行处理.。
胰岛素剂量调整的基本方法
胰岛素剂量调整的基本方法包括:
1. 监测血糖:在开始调整胰岛素剂量之前,需要频繁监测自身血糖水平。
可以使用血糖仪或持续血糖监测仪来监测血糖变化。
2. 根据饮食和锻炼修改胰岛素剂量:饮食和锻炼对血糖水平的影响较大,如果改变了饮食和锻炼习惯,则需要相应地调整胰岛素剂量。
3. 调整胰岛素注射时间:胰岛素注射时间对血糖的影响也很大。
如果发现注射时间不准确或者改变了餐后注射胰岛素的时间,则需要相应地调整剂量。
4. 根据血糖变化调整剂量:根据血糖变化情况调整胰岛素剂量。
如果血糖水平偏高,则可以适当增加剂量;如果血糖偏低,则需要减少剂量。
5. 调整胰岛素类型和剂型:如果当前胰岛素类型和剂型无法控制血糖,可以考虑调整胰岛素类型和剂型。
总的来说,胰岛素剂量调整需要依据个体化情况进行调整,需要根据个人血糖变化情况进行相应的调节,同时还需要注意饮食、锻炼等因素的影响。
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剂量调整。
一、正常值空腹血糖:3.3--6.1mmol/L(60-110mg/dl),餐后半小时到1小时:10.0mmol/L(180mg/dl)以下,最多也不超过11.1mmol/L(200mg/dl) 餐后2小时:7.8mmol/L(140mg/dl)。
二、初始用量(1)初始用量估算糖尿病患者在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时,一律采用短效胰岛素(可迅速见效,便于调整,不易发生低血糖症,血糖稳定后再减少注射次数或加用中、长效)。
而且,一定在饮食与运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依下列方法估算初始用量,而后再依病情监测结果调整。
方法一:按空腹血糖估算:每日胰岛素用量(μ)=[空腹血糖(mg/dl)-100]×10×体重(公斤)×0.6÷1000÷2注:-100为血糖正常值;5.6mmol/L× 10换算每升体液中高于正常血糖量;× 0.6是全身体液量为60%;÷1000是将血糖mg换算为克;÷2是2克血糖使用1μ胰岛素。
(为避免低血糖,实际用其1/2--1/3量。
)方法二:按体重计算:血糖高,病情重,0.5--0.8μ/kg;病情轻,0.4--0.5μ/kg;病情重,应激状态,不应超过1.0μ/kg。
其他方法:●按24小时尿糖估算:病情轻,无糖尿病肾病,肾糖阈正常者,按每2克尿糖给1μ胰岛素。
●按4次尿糖估算:无糖尿病肾病,肾糖阈基本正常,按每餐前尿糖定性"+"多少估算。
一般一个"+"需4μ胰岛素。
综合估算:体内影响胰岛素作用的因素较多,个体差异较大,上述计算未必符合实际,故应综合病情、血糖与尿糖情况,先给一定的安全量,然后依病情变化逐步调整。
(2)分配胰岛素用量:1.注射时间:三餐前15--30分钟注射2.分配方式:早餐前>晚餐前>午餐前。
(①一天三次:早餐前体内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较多,用量宜大;短效胰岛素作用高峰时间2--4小时,因此午餐前用量最小;保持夜间血糖水平,故晚餐前>午餐前用量。
“精打细算”,胰岛素剂量增减艺术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延兵刘娟
胰岛素的使用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初始剂量确定(包括剂量分配)、治疗剂量调整以及维持治疗。
上述三个阶段的顺利完成均需要医生与患者密切配合,前两个阶段则必须在医生的严密监护和指导下进行。
本文将主要通过图表的形式展现胰岛素使用技巧与注意事项。
明确血糖控制目标
明确血糖控制目标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讨论稿)》建议,空腹血糖控制范围为3.9~7.2mmol/L,非空腹睡前血糖<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7%;除此之外,睡前血糖水平不宜低于6.0mmol/L,夜间三点血糖值不宜低于5.0mmol/L。
初始剂量确定
在保持相对恒定的饮食及活动量后,可根据患者体重、病情、生理需要量等情况估计胰岛素的初始剂量(表1),采用胰岛素泵治疗时应将总量减少10%~20%。
剂量分配
胰岛素初始剂量确定后,应根据不同的胰岛素治疗方案进行剂量分配。
剂量调整
设定胰岛素初始剂量后,无论使用何种治疗方案,均应根据患者的血糖监测结果进一步调整剂量(表3),也可根据不同胰岛素治疗方案来调整剂量(表4)。
维持治疗
糖尿病患者血糖得以控制时的胰岛素用量并不代表日后所需的维持量,这一剂量也应根据患者血糖控制情况而不断调整。
●胰岛素剂量减至维持量糖尿病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高血糖被控制,胰岛β细胞功能可逐步得到改善,胰岛素需求量减少。
此阶段应根据患者血糖水平以及有无低血糖事件,每隔数日酌情减少胰岛素用量,直至每日最少的必需量(维持量)。
●调整维持量根据患者日后饮食情况、运动量大小、有无应激状况及血糖水平变化来及时增减。
●停用胰岛素治疗当T2DM患者全天胰岛素用量<20U仍能满意控制血糖时,可根据空腹C肽值考虑换用OAD或停用胰岛素。
拓展阅读
超越人胰岛素
胰岛素类似物小盘点
胰岛素类似物是在人胰岛素肽链序列基础上,通过修饰个别氨基酸,使胰岛素构型、构象和等电点发生变化,进而改变其皮下注射后起效、达峰及持续时间,使其作用更接近于人体胰岛素分泌模式。
自本世纪初问世以来,胰岛素类似物已被广泛用于临床,尤其在内分泌专科,已基本取代了人胰岛素。
餐时(或速效)胰岛素类似物
特点包括赖脯胰岛素和门冬胰岛素,两者皮下注射后10~15分钟起效,30~60分钟达到作用高峰,峰浓度持续1~3小时,作用时间持续3~5小时。
优势与短效(常规)人胰岛素相比,起效更快、达峰更早、持续时间更短,可于进餐前甚至进餐后短时内注射,尤其适用于进餐时间和进餐量难以预测的患者,且餐后低血糖更少。
除用于多次注射的强化治疗方案外,速效胰岛素还常用于胰岛素泵治疗,从而更好地模拟人体胰岛素分泌模式,目前已被批准用于包括2岁以上儿童糖尿病以及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
基础(或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特点包括甘精胰岛素和地特胰岛素:前者由于等电点变化,能在注射部位形成六聚体;后者以六聚体形式表达,以极慢速度释放入血液,且99%与白蛋白结合。
优势与中效人胰岛素相比,无明显作用高峰,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故注射时间灵活,夜间低血糖少,因防御性进食导致的体重增加随之减少。
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特点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和与精蛋白结合起中效作用的速效胰岛素类似物按25:75、30:70或50:50比例预混。
优势与预混人胰岛素相比,优势主要在于速效胰岛素类似物。
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精蛋白门冬胰岛素30每日三餐前皮下注射较每日两次注射的血糖控制效果更佳,接近于每天四次的基础-餐时胰岛素治疗,可作为简单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模式。
综上所述,胰岛素类似物的优势在于其作用特点更接近于人体胰岛素分泌模式,从而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减少不良反应,且注射时间灵活,患者依从性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