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医学养生学
- 格式:pdf
- 大小:2.68 MB
- 文档页数:36
古代中国的传统医学与养生文化古代中国自古便注重养生、保健,将保健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传统医学治病的方法基于黄帝内经、四书五经等众多经典之上,发展出一整套独具特色的医疗体系。
在中医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的养生方式也独具魅力。
本文将会从中医和养生两个方面为大家介绍古代中国的传统医学和养生文化。
传统医学中国古代传统医学是一个源远流长、厚重的文化体系,波及医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
它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主张平衡身体的阴阳之气,防治疾病。
它包含了中草药、针灸、推拿以及气功等多种疗法,因而又被称为“中医”。
古代医学传承千年,发展出了严密完备的理论体系。
《黄帝内经》是中医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是中医经典的总称,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阐述了医学的基础理论,包括阴阳、经络、脏腑的病理生理学、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等。
《灵枢》主要关注医疗技术和针灸治疗,包含160篇对中医的研究提供了很大帮助,特别是让中医药走向了世界。
中草药是传统中医的基本特色之一,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中草药国家,它有着丰富的药材资源和严格的制度,从采购、质量控制到制剂技术,都有严格的规定。
中草药因其天然、绿色、安全、有效等特点,得到世界各地的普遍认可。
近些年来,国际上越来越多的病人亲身体验到了中药的疗效,中国中草药也逐渐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趋势。
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中广泛运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将细针插入人体的特定部位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
针灸起源于古代中国,历史非常悠久,约有4000年左右历史,它又是中医学的核心疗法之一。
针灸理论认为人体由多个经络构成,不同经络与不同器官相连通,通过对经络的刺激来调和人体阴阳,促进生命活力的流通,从而达到治病、养生、健身的目的。
推拿也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疗法,它是利用手法进行按摩、揉捏等操作来治疗身体疾病的方法,对人体某些部位进行推拿可以达到祛病强身的效果。
推拿着重点的是对人体“气、血、津、液”等生物能的开发调节和利用,给人体原有的生理机能以强有力的调节、引导、滋补。
中国的传统医学与健康养生中国的传统医学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一直被视为宝贵的健康养生智慧。
它以整体观念为基础,推崇“天人合一”的思想,注重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养生方法和现代应用等方面探讨中国的传统医学与健康养生的重要性。
一、中医理论与传统医学中医理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
其独特的理念和治疗方法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医强调身体的整体性,并将人体分为五个脏腑和经络等部分。
通过平衡这些器官和功能,中医可以帮助人体恢复健康。
中医理论包括阴阳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这些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中。
中医师运用脉搏、舌诊等方法来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并根据中医理论来进行综合判断和治疗。
这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使中医成为了一门独特而有效的医学体系。
二、传统医学的养生方法除了治疗疾病外,中国传统医学还注重养生,即通过日常生活和饮食习惯来维护身体的健康。
传统中国人相信,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身心的平衡是最好的健康管理方式。
在传统医学中,调理饮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性质和作用,可以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
所以,在日常饮食中,中国人注重选择食物的平衡和多样性,以达到身体的平衡和养生的目的。
此外,适当的运动也是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喜欢进行一些养生功法,如太极拳、气功等,这些运动形式可以增强体质、改善气血循环,提高人体的抵抗力。
传统医学认为,运动可以促进体内能量的流动,帮助排出体内的湿热等不良物质,从而改善健康状况。
三、传统医学与现代应用尽管现代医学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传统医学仍然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医学的一些方法和理念已经得到科学验证,并广泛应用于现代医学的实践中。
例如,许多中草药在现代医学中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中药熏蒸治疗呼吸道感染,中药煎剂用于调节血压等。
此外,一些中医理论如针灸和推拿等也逐渐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简述
一、饮食养生
中国传统饮食养生概念源于《黄帝内经》,强调阴阳平衡、五行调和
的原则。
其中“五味调和”是饮食养生的重要原则,指的是苦、甘、酸、辛、咸五种味道在食物中的平衡搭配。
中医养生还注重食物的温凉性质,
根据季节和体质选择不同的食物来调养身体。
二、运动养生
中国传统的养生运动包括太极拳、气功、五禽戏等。
太极拳强调柔中
有刚、动中求静的原则,通过缓慢而流畅的动作来调和身心。
气功注重调
节呼吸、调整体位,通过吸纳自然能量来增强健康。
五禽戏模仿鸟兽的动作,通过舒展筋骨、活动关节来促进血液循环。
三、养生医学
中国传统医学包括中医和民间医药两个方面。
中医强调平衡五脏六腑
的功能,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等治疗方法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
民间
医药则建立了丰富的草药库,通过植物和动物的药材来治疗各种疾病。
中
医养生还注重日常生活的调养,包括良好的生活规律、合理的作息时间等。
四、心理养生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注重心理养生,认为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具有重要
影响。
传统的冥想、寺庙参拜等活动被认为有助于宁心静气,舒缓压力和
消除负面情绪。
同时,中医也注重情志对身体的影响,认为情绪愉快对身
体有益,消极情绪则会引发疾病。
五、环境养生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
通过调整饮食、运动、医学、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来维持身体的健康,从而达到长寿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学习提示自古以来,我国养生健身的理论与实践,就有其丰富的内容和优秀的文化传统。
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保健康复、防病治病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养生健身的哲学和中医学等较完整的理论。
传统的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我们不仅需要继承,而且需要开发,并不断的发展。
知识要点●我国传统养生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我国传统的养生方法一、我国传统养生思想的产生发展养生一词,即护养(也有的称养护)、保养身体,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我国传统的养生思想,与古代人们追求长寿的思想有关。
关于长寿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有关商周史料的典籍《尚书》。
《尚书·洪范》中称:“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日修好德,五日考修命。
”其中“寿”“康宁”“考修命”都是关于对健康长寿的要求。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的思想,也影响到养生的理论,特别是《黄帝内经》的影响较大,如“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修其天命”的思想得到发展。
同时产生了养生主张动和静的不同思想的争论.如苟子《天论篇》主张“养备而时动,则天不能病";而《庄子·在剧中却提出“无视无听,抱神以静”之说。
前者主张要保养身体,就要经常运动,而后者则认为“静以养生”。
战国时期,出现了“吹向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的“导引"术,从身体外形的锻炼,发展到“呼吸吐纳”的行气配合独特的健身方法,即气功。
养生术.秦汉至隋唐佛家和道家的养生术流行,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为了追求“长生不老",相信“炼丹术" 和“神仙术”,热衷于“仙丹妙法",使中国的养生术走了一段弯路。
但是,即使在这一时期我国民间的养生术仍不间断地向前发展。
例如,东汉末期的名医华伦,他精于医术,擅长外科手术,创编了以虎、鹿、熊、猿、鸟的动作为素材的“五禽戏”,这是对“导引”术的发展,是一套流传至今的、具有很高价值的医疗体操.唐代的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提出了养生要身心并重,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理生活,以求身心健康和长寿。
中国传统的养生方法我国的传统养生学有着悠久的历史,那么,中国传统的养生方法有哪些呢?下面跟着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国传统的养生方法1.神志养生法传统医学中所称的“神志”,主要指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
神志养生法,是指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贪念,保持心态平和,使之健康长寿的方法。
包括以下几点:(1)少私寡欲,是指对自己的“私心”和“贪欲”要进行自我克制并清除。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老子、庄子是神志养生法的倡始人,他们提出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思想,即为人要质朴,不要私心太重,欲望太多。
人生在世很难做到无私无欲,但私欲不可过多过高。
何谓“贪欲”,是指那些可欲而不可求事物,贪欲常是造成痛苦的根源。
有位作家解释三种痛苦的原因时说:“想得到却得不到――痛苦,经过艰苦的努力得到了,却发现不过如此――痛苦,得到的东西不经意丢掉了,事后才知道原来很重要――痛苦。
”(2)知足常乐,是指对自己所处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要有充分的满足感。
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无忧”和“知足”即是自我内心世界的自我体验和感觉,是情感世界自我调节的结果。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所以应该对自己的位置具有充分的满足感。
“知足常乐”就是要这种满足感通过自我的内心世界的调节使之达到最高值。
鱼儿不必羡慕鸟儿能够在空中飞翔,鸟儿也不必羡慕鱼儿能够在水中遨游,要珍惜自己的位置和已得到的东西。
仔细想一想,你就会发现有些东西是你拥有而别人不可能得到的,而有些东西则是别人拥有而你不可能得到的。
如果你总是去想自己拥有而别人无法得到的东西,你就会感到满足,感到快乐,感到幸福,心神自然清静。
(3)心胸豁达,是指性格开朗,心胸坦荡,气量大。
我国的对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长寿的主要原因不在物质而在精神。
长寿老人能够长寿的原因与其心胸豁达,性格开朗,知足常乐,衣食随缘,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精神状态有关。
(4)“多行善事”,是指多做些助人为乐的好事,从中体验到幸福感和满足感。
中医养生学名词解释中医养生学是中医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如何通过调节人体生理功能来预防和治疗疾病,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以下是一些中医养生学的常见名词解释:1. 养生:指通过调整饮食、运动、作息等生活方式的方法,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延缓衰老,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
2. 阴阳:中医养生学中的基本理论,指的是宇宙万物的二元对立统一关系。
阴与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人体的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
3. 气血:中医养生学中的重要理论,气指体内的精气神,血指血液。
气血充盈,循环顺畅,是保障身体功能正常运转的基础。
4. 精神调养:指通过调整心态、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方法,保持愉快的心情,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促进身心健康。
5. 饮食调养:指根据人体的生理特点,合理搭配食物,调节膳食结构和进食时间,达到保健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6. 运动养生:指通过适当的锻炼身体,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达到健康的目的。
7. 穴位:中医养生学中的重要概念,是人体上有特定作用的一些点位,可以通过按摩、针灸等方式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
8. 气功:是一种通过调整呼吸和身体姿势、运动来调节身体能量的方法,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促进身心健康。
9. 睡眠养生:指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培养规律的作息习惯,有助于调节人体生理节律,促进身体恢复和健康。
10. 药膳养生:指通过选用具有特定药用价值的食材,根据个人的体质和需要,烹制出有益于健康的药膳,起到调理身体的作用。
以上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些常见名词解释。
中医养生学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方面的方法,讲究“治未病先防未病”的理念,旨在提高整体健康水平,延缓衰老,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中国古代的医学与养生中国古代的医学与养生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在这个古老而庞大的文化背景下,古代医学与养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中国人民的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传统医学、针灸、中药以及养生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医学与养生。
1. 传统医学中国古代的传统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理论和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和经络理论。
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可以通过调节体内阴阳的平衡来实现。
经络理论则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组相互连接的经络,通过调节经络的畅通来达到治疗和养生的目的。
这些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贯穿了中国古代医学的整个历史。
2. 针灸针灸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
针灸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养身体的目的。
针灸的经典著作有《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等,这些著作对针灸的原理和应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
针灸在中国古代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3. 中药中药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独特贡献,它以天然草药为主要药材,通过药物的各种性味和功效,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药的应用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神农本草经》等古籍中就有对中药的详细记载。
在中国古代,中药被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并形成了独特的中药学说和用药方法。
4. 养生养生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调节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的生活习惯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中国古代养生的基本原则是“和衡”,即遵循自然规律,调节阴阳平衡。
古籍中最著名的养生著作有《黄帝内经》和《素问》等,这些著作对于养生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医学与养生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体系,它不仅对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同时也强调了养生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医学与养生文化中国传统医学与养生文化悠久而源远流长,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和经验,对于个人健康和社会福祉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养生方法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展示中国传统医学和养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中医理论的核心思想中医理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为核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中医理论重视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防治疾病的根本在于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中医强调“治未病”,强调以人为本、因时制宜,注重预防疾病,增强身体的自愈能力。
二、传统养生方法的丰富多样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中,有许多经典的养生方法被世人广泛传承和应用。
其中,中医养生方法作为主要内容,包括针灸、推拿、食疗、养生操等。
针灸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方式,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推拿则通过推、拿、按、揉等手法来促进气血流通,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食疗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食物与健康的关系,注重调整饮食结构和搭配。
养生操则通过特定的动作和呼吸方法来锻炼身体,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
三、传统医学的现代传承与应用尽管现代医学日益发展,但中国传统医学仍然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现代中医学结合了现代科学技术,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理论及临床经验。
在现代医学的范畴中,中医药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防治、调理以及康复,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同时,中医药在对于慢性病和亚健康状态的调理方面,也展示出独特的优势。
四、养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应用中国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很多传统养生方法在现代社会仍被广泛传承和应用。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对养生文化的关注也日益增加。
养生文化在现代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人们保持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传统的养生方法如饮食调理、运动保健、情志调理等,为现代人提供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方法。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医学与养生文化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和经验,更是对于人类健康的瑰宝。
中国传统医学与养生文化中国传统医学和养生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传统医学和养生文化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传统医学和养生文化为核心,探讨其背后的理念和实践,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一、传统医学的核心理念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理念是“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
传统医学认为人体与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息息相关,通过理解人体和自然界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传统医学强调个体的整体健康,注重平衡和和谐。
二、传统医学的实践方法传统医学依靠中草药、针灸、推拿等疗法来治疗和预防疾病。
中草药是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选择和运用特定的草药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
针灸则是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来调整气血流动和脏腑功能。
推拿则是通过手法的运用来调理肌肉和经络,促进血液循环。
三、养生文化的重要性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行为与态度。
养生文化主张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规律作息、保持心情平和等,这些行为有助于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养生文化不仅关注个体健康,也注重社会和谐以及环境保护。
四、传统医学与现代社会在现代社会,中国传统医学的价值被重新认识和重视。
传统医学的方法和理念与现代医学的一些特点相吻合,例如注重个体的整体健康、强调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综合方法等。
因此,在一些慢性病防治、康复和辅助治疗方面,传统医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验证。
五、养生文化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传统医学的养生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通过养生文化的引导,人们能够更好地照顾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合理的饮食结构、适度的运动、有效的压力管理等,都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身心平衡,远离疾病。
六、传统医学和养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统医学和养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宝贵资源,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
随着现代科技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传统医学和养生文化在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结合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活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医学养生理念与现代健康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其中蕴含着许多关于健康养生的智慧和理念。
传统医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养生方法在现代健康领域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医学养生理念,并探讨其与现代健康的关系。
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注重的是整体观念和平衡原则。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的整体,生命的运行和健康与自然界的变化紧密相连。
因此,中医注重观察和把握人体的整体状态,而非仅仅关注单一的症状。
中医强调阴阳平衡、气血调和和五行调节,以维持人体的健康平衡状态。
这一理念与现代健康的综合观念相契合,现代健康同样也注重全面的健康管理和整体的身心平衡。
传统医学中的养生理念强调预防为主,注重个体化的调养方法。
中医养生强调环境的影响和个体的差异性,针对不同的人群和环境条件提供个性化的养生建议。
例如,中医认为每个季节的自然特点与人体的生理运行密切相关,而在这些季节进行适当的调养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与现代健康理念中的季节性调节和个体化养生方法相呼应。
在传统医学中,饮食与健康的关系被高度重视。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讲究营养搭配和调养。
中医养生中的饮食养生理念主张食物的平衡和药食同源。
传统医学认为食物可以被视为药物,不同食物具有不同的药用价值和调养功效。
例如,中医饮食疗法可以根据人体体质和疾病情况,推荐不同的食材和烹饪方法,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与现代健康理念中的营养平衡和科学食谱相一致。
除了饮食调养,传统医学中的其他养生方法也颇具特色。
例如,中医推崇调节情绪和锻炼身体的重要性。
中医将情绪与健康联系在一起,认为情绪的不平衡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中医养生注重情绪的调节,推崇平和、宽容、舒缓的生活态度。
此外,中医养生中的气功、太极等传统运动方式,被现代人们广泛接受和运用,以改善身体健康和心理状态。
传统医学养生理念的价值在现代社会依然不可忽视。
中国传统养生保健方法有哪些1.中医养生理论:中医养生理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是“阴阳调和,平衡五脏”。
通过调整饮食、锻炼、按摩、针灸等方法来调节和增强身体的自愈能力。
2.食疗:中医食疗是一种将食物作为药物使用的方法,通过合理搭配食材和烹饪方法来达到调养身体的目的。
常见的食物有桂圆、枸杞、莲子、红枣等,可以起到滋补、养心、健脾胃等作用。
3.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拳术养生方式,通过缓慢、流畅的动作来调理身体。
太极拳包括了一系列的动作和呼吸方法,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身体的灵活性和平衡能力。
4.气功:气功是一种通过调整吸气、呼气和意念来调节身体的内在能量的方法。
通过练习气功,可以改善气血循环、增强免疫力、促进身体健康。
5.中草药:中草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使用草本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子等部分来治疗疾病和保健。
常见的中草药有人参、黄芪、当归等,具有滋补、强身健体的作用。
6.按摩:按摩是一种通过手法对身体进行推拿、揉捏、按压等方法来促进血液循环和刺激穴位的养生方式。
常见的按摩方法有推拿、穴位按摩、拇指按摩等,可以缓解疲劳、消除疼痛、改善睡眠质量。
7.针灸:针灸是一种通过在身体特定穴位上刺激来调整和平衡气血流动的方法。
通过用针刺激穴位,可以调节阳气阴气的平衡,促进病症的康复和健康的保持。
8.养生功法:养生功法是一种通过练习特定的身体动作和呼吸方法来调节和增强身体的方法。
常见的养生功法有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可以调理气血、增强体质、延年益寿。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养生保健方法丰富多样,无论是中医理论、食疗、太极拳、气功、中草药、按摩、针灸还是养生功法,都可以对身体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现代社会,将传统养生保健方法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可以更好地保持身心健康,追求美好的生活。
中国传统养生学主要的养生方法传统养生学内容全面,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中华民族传统尚古顺俗,从而保留了大量的有价值的古代养生理论与方法,求实致用的民族文化特点又保证了所传承的养生文化的实效性。
所以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包含了诸多方面的、丰富多彩的传统养生理论与实践方法,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以静(行气)为主的,如静坐、养气功等;以动(导引)为主的,如五禽戏、八段锦等各种导引术;以呼吸为主的,如彭祖闭气术;以特殊食物为主的,如药饵养生术;以男女阴阳修炼为主的,主要包括历代房中术;注重生活常识的,如研究居住环境的风水术中符合科学知识的内容;其他还有四时起居、四时调摄法,等等。
一、行气术行气,又称吐纳、调息,是一种以呼吸促进内在气血运动为主的养生方式,是一种自我控制的内循环运动。
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已有行气活动的记载及具体要求的描述。
战国初年的“行气玉佩铭”也记述了具体的行气路线,表明当时行气术已较为成熟。
行气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第一类是练习者以“意守”为主要特征,通过意念固守身体的某一部位,达到以神养气、以气养形的目的。
这种行气方法重视呼吸与内在行气感受的配合,对练习者的综合要求不是很高,而锻炼效果又比较明显。
第二类是源于“行气玉佩铭”所述之法,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周天行气法”,即气沉丹田,进而循人体前后的任、督两条主要经脉循行,在高级阶段后可以促使内气沿人体全身的各大经脉循行,在这种行气过程中增强生命力。
这种行气方法以《周易》阴阳运动原理为框架,以“黄老”精气学说为内核,借用炼丹术语,构筑了行气炼养术的理论模式,最终形成著名的内丹养生术。
行气术的练习方法主要讲究松、静、自然、意气相随等。
松——在练习中要求达到整体生命的放松状态,即在身心高度放松状态中,达到自我生命的调整。
松是全面的,不但要做到肢体的放松,而且还要做到精神的放松。
静——要达到身心完全放松,就必须做到身心的安静。
因为处于“动”的状态,就必然导致身心的用力和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