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庄子逍遥游谈人生境界
- 格式:ppt
- 大小:88.00 KB
- 文档页数:7
著作《逍遥游》读后感道理5篇著作《逍遥游》读后感道理(篇1)孔子被人们称为“圣人”,把庄子称为“神人”。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
他的*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囿。
庄子一生贫而不穷,家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有时甚至无米下锅,要向人借粮。
但是他却能随心所欲,自得其乐。
生不逢时,如之奈何,就是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人,断然拒绝了楚王送上门的相国之位。
自称宁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乌龟,也不愿意当供奉在庙堂上,受人尊敬的龟甲。
所以庄子选择了“无为”,敢于从容面对随之而来的寂寞和贫困,在天地间随心所欲,逍遥自在,达到心灵所追求的高度与境界。
一提到庄子,我们就会想到他的《逍遥游》。
庄子的《逍遥游》居《庄子》内篇之首,文采绚丽,想象奇诡,构造种种神仙方物以喻世警人,奠定了庄子哲学的基调,也使我辈读者得以一窥庄子文采的精妙。
《逍遥游》成为传世经典之作,历千年而不衰,也向我们昭示了庄子哲学的勃勃生机。
《逍遥游》借鲲化为鹏徙南冥的寓言阐明作者蔑视人间一切功名利禄以求不受外无限制的绝对自由观,是庄子精神的集中体现,也贯穿了整个中国的思想史及文学史。
其对当代人的启示,在于其超脱精神,提升自我的心灵境界。
在庄子的时代,如司马迁《史记》所作浮世绘:“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功利的社会营营苟苟,纷扰异常。
但在庄子看来,人世间的一切争斗,权谋,都不过是“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陷于其中,则终身受累,不能自拔。
两千三百年前的庄子时代如是,我们今天的生活又好到哪里去了么,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的今天,很多人价值迷失,心灵恍惚。
他们终日忙忙碌碌,钻营谋取,或是注重物质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
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在享受它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
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个小时看一本好书,更乐意做的是去泡网吧,或是去麻将桌前搓一小时。
《庄子》逍遥游篇主要讲什么?人生的三种格局小而自是小而不知其小,自以为大,这是人生的一种格局。
其实我们很多人,终其一生也不过落于此格局,蝇营狗苟者是也。
我们看苍蝇,每日在垃圾间翻飞,追逐一些碎屑麦皮果腹,倒也自得其乐。
于苍蝇而言,那些被人不屑丢弃的东西,它却看得很重;而人为之奔忙的东西,以它的眼界却根本不可能理解。
庄子列举了三个例子:一、尧让天下尧对许由说:“先生就像天上的太阳和月亮一样,而我只像一只小火把;先生就像及时雨一样,而我只像小池塘。
先生如此高德,如果成为君王的话,天下一定会得以大治。
而我还徒居其位,我自己感到惭愧极了,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你。
”尧让天下给许由,对于许由来说,大概就像苍蝇捡了一块美味的食物残渣想要献给人一样吧!所以许由说:“你呢,在你那个位置上已经做的很好了,我来接替你是为了什么呢?为名?名不过是实之末;为利?我只需要吃饱喝足就足够了。
所以你还是请回去吧,就算你不想治理天下,我也不会自降身份去干这个事。
”后来,尧治理好天下的百姓,安定了海内的政局,到姑射山上、汾水北面,去拜见四位得道的高士,不禁怅然若失,忘记了自己居于治理天下的地位。
也就是说,尧认知到了自己的小,从此有了更高的追求。
二、蜩鸠笑鹏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
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
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
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
蝉和小斑鸠讥笑鹏说:“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止,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
何必要飞九万里到南海去呢?”是啊,就像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与黎明,夏生秋死的寒蝉不知道一年的时光。
在浅水里漂浮的小草,也能自在地四处游行,然而放一只杯子进去,就会粘滞住而动弹不得,这是水浅而船却大的原因。
蝉和小斑鸠这两个小东西又知道什么呢。
读懂庄子的《逍遥游》,你就明白了何为人生最高的境界!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当你感到焦虑时,怎么办?因为各种压力感到身心交瘁,又如何缓解?作家冯唐给出的建议是:读书,读《庄子》。
然后就会明白:宇宙浩瀚,人间沧桑,我们放不下的种种,其实一点都不重要。
他自嘲说,自己之所以没有在汲汲营营的岁月里变成精神病患者,要归功于《庄子》。
这本书,是道家文化的经典,它的首篇《逍遥游》更是经典中的经典。
庄子用简洁优美的文字,讲述了几个小故事,引出了对人生境界的思索。
文章很短,故事很简单,却蕴含着为人处世的深邃智慧。
1关于认知•原文: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小智比不上大智,短命比不上长寿。
说的是眼界与局限。
人生如旅,你来我往,每个人有自己要去的地方。
史铁生也说:“且视他人之疑目如盏盏鬼火,大胆地去走你的夜路。
”和见识短的人争辩,纯属浪费精力;与层次低的人说理,就像对牛弹琴。
关于这一点,庄子两千多年前早就用讲故事的方式说过。
在北海,有一条大鱼,在起风的日子里变成大鹏鸟,因为它要借着这阵大风飞到南方去。
这一过程历尽艰辛。
蝉、斑鸠、麻雀这些小东西对大鹏鸟的举动不能理解,也很不以为然,讥笑鹏多此一举。
它们觉得,一辈子生活在草莽树丛就很好啊。
对于外界的各种不解、质疑、讥笑,大鹏没有多发一言,而是坚定自己最初的信念,乘风而行,一往无前。
人类社会,同样如此。
有些人惯用小聪明,有些人拥有大智慧。
有些人像故事里的斑鸠麻雀那样鼠目寸光,为眼前一亩三分地沾沾自喜;有些人和大鹏一样志存高远,愿意为远大志向砥砺前行。
认知决定层次,眼界决定境界。
道不同不相为谋,志不同不能为友。
《庄子·秋水》中有三句话,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点:“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曲士不可以语于道。
”和井底的青蛙谈论大海,和夏天的虫子谈论冰雪,和见识浅薄的人谈论天地大道,这些,都没有必要。
每个人都有认知局限,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有些人偏偏喜欢用自己的标准衡量他人,这才是最深的局限,也是最大的悲哀。
庄子中庄子对人生境界的原文与解析庄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深邃而独特,对于人生的境界有着独到的见解。
本文将从庄子的原著出发,对他对人生境界的理解进行解析。
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逍遥者,修德之人也。
达而兼济天下者,非道家之人也。
修德而达济,可以为圣贤。
”这句话道出了庄子对于人生境界的核心思想。
他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能够逍遥自在地行走于世间,实现自己的价值,并能修德养性,达到超越个体利益的境地。
庄子认为,只有修德养性并能够为大众谋福祉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圣贤。
庄子还在《大宗师》中写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里的“穷”指的是个人的境遇与财富,而“达”指的是在进入某个领域或达到一定境界之后。
庄子认为,在个人境遇贫困时,应该注重修养自己,提高自身素养和修为;而在达到境界之后,可以兼顾自身与他人的利益,为天下众生谋福祉。
这实质上是庄子对于人生境界中个人与社会利益的统一看法。
在庄子的哲学中,他认为人生可以分为“自然”和“人为”两个层面。
在自然层面上,人应该顺其自然,发挥自己的本性,不受外界的束缚,保持一种逍遥自在的状态。
而在人为层面上,人需要与社会互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贡献力量。
这就是庄子对于人生境界中自我与他人关系的理解。
对于庄子来说,人生的境界是一种超越凡俗的存在状态。
他认为,在适应社会变迁和个人处境的同时,人需要通过修身养性,超越物质追求和欲望,达到一种内心的平静与洞悉。
这种内心的平静与洞悉,是庄子所追求的人生境界的最高境地。
庄子还在《庄子·养生主》中提到:“始养生者,察其所养而反之。
”他认为人在追求人生境界的过程中,应该审视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和方式,不断调整与修正,并且要以养生为本,注重身体与心灵的健康。
只有身心健康,才能更好地追求真理与境界。
综上所述,庄子对人生境界的原文与解析,表达了他对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物质与精神追求的思考与理解。
在庄子的哲学中,人生境界是一种超越凡俗的存在状态,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超越个人欲望与物质追求,达到心灵的平静与洞悉。
《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哲学思考庄子,生活在战国中叶。
此时,诸侯割据,战乱四起,生于乱世的庄子看透了人民命运的凄惨、看透了暴君的杀戮、也看透了战争的血腥与暴力。
庄子大彻大悟,生命在这个动乱的时代犹如鸿毛一般,只有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才是人生真谛。
(一)道与人生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宇宙万物是由“道”派生出来的。
道这个哲学范畴的提出最早源于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开篇就提到了“道”,可见“道”在老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性,由此便开创了道家学说。
庄子继老子之后,对道家学说进行了极大的弘扬与发展,在《庄子》一书中,“道”字出现320余次。
作为哲学范畴,道主要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根所在,是万事万物的源头;另一方面,道更象征着一种自然无为的境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认为这个物质世界最初源自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道”。
在老子看来,人活在世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应做到“抱朴守真”,坚守住生命的淳朴,如果人沉溺于世俗的功名利禄之中,那么与“道”就渐行渐远了。
老子有“抱朴守真”。
庄子有他的“保身全生”。
怎样才能“保身全生”呢?在庄子看来,就应那些顺天地、忘物我而获得绝对自由的得道的人一样,做到“无功”、“无名”与“无己”。
“无功”、“无名”,指不求有功有名。
相对于“宾”这个“主”来,“名”只是“实”即名声是实体所派生之物。
道德之所以沦丧,是由于追求好的名声所致,因而名声也就成了人们互相倾轧的祸根。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庄子·胠箧》)。
庄子认为大盗的产生源自圣人的标榜,圣人把万事万物都分出了好坏。
有孝、就对应着出现了不孝;有忠,就就会有不忠;所以庄子认为圣人才是社会争端的源头,没有了圣人,太平盛世就出现了。
所以,对富贵、功名与利禄等物欲应持自然无为的态度,适可而止,绝不宜过分追求。
如果不加节制,任其膨胀横流,就会为其所役使,势必伤身残性,甚至丧失生命。
浅谈庄子的人生境界浅谈庄子的人生境界庄子的超脱人生是其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是对精神本然状态的自我认识,从而达到一种超脱世俗、无任何约束的精神自由境界。
其豁达超脱的人生观,对历代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杰出的思想家,他们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化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庄子就是其中之一。
庄子豁达超脱的人生观,对历代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语曾有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但庄子对此不以为然,他宁愿做自由自在的鱼,也不愿沾染名利,尽管其毕生贫困,在穷闾陋巷中以编草鞋为生,但仍不堕其志,致力于道学的发展,并以乐观的心态追求至道,以求自身的逍遥。
《庄子·山木》对庄子的洒脱有过这样的记载: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逢系履而过魏王。
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庄子曰:“贫也,非惫也。
上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
王独不见夫腾猿乎?其得楠梓豫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
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
”足见其人生的豁达和对名利的淡薄。
关于庄子的人生态度,《大宗师》还有一段这样的描述,庄子将死,弟子们欲厚葬,他立刻予以否定:“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赉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如此!”当弟子们又担心乌鸦老鹰会啄食时,庄子宽慰他们道:“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可见庄子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在一个相对落后的时代,不仅在人生态度上有着极其超然物外的洒脱,对人的生死也抱有非常达观的态度,看淡生死,把生和死当作一个必然要发生的过程,一笑而过。
《庄子·逍遥游》开宗明义提出了道家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
单看内七篇,三种人格,代表着三种不同的荣誉。
称号,此三者所以不同。
但作为三种人生境界,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譬如至人到底比圣人高明在哪,庄周又未尝赋予深意。
如此读庄子《逍遥游》,人的格局和境界瞬间打开:余云开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开篇,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旨要所在。
读懂逍遥游,庄子全篇皆通。
可以说,逍遥游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初心和终极指向。
日本哲学家铃木大拙说:“逍遥游是理解庄子哲学的密码。
”在此,我将范围扩大一些,逍遥游是理解整个道家学说的密码。
不懂畅游,读完《庄子》也是枉然;要理解逍遥游,整个道家理论就可以理解了。
刘义庆在《世说新语》里曾说:“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要。
”可见庄子逍遥游历来被诸多学者喜欢、解读,当然也是歧义最多的一篇。
如今最具代表性有两种解读,一种是“平等观念”的解读,另一种是“功利性”解读。
“平等观念”的解读主要以郭象为代表,其说:“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
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
之后,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分析庄子的《逍遥游》,同样继承了郭象的思想脉络:“万事万物的自然本性不同,其自然能力也各不相同,但他们充分而自由的发挥其自然能力的时候,他们将是同等幸福的。
”——这种解读虽说具有平等观念,但其实是一种“和稀泥”般的解读,它消解了庄子“大小对立”的尖锐矛盾,最后将逍遥游归类于“追求心灵自由”的浅层境界——这也是现代人对逍遥游的整体认知——同时也将庄子哲学带如到了一种追求心灵自由的空泛境地。
“功利性”解读主要以现代学者为多,比如傅佩荣先生说:“逍遥游的旨要是人可以凭借修行而成其大”,即人通过修为可以成为大人物、或获得大成功,甚至成为至人、圣人、神人。
——这种解读虽说没有方向性的错,但它忽略细节的矛盾和差异,即该如何达到大成功呢?通常“功利学”的解释是心智的转换,就像“鱼化成鲲”一样?但为什么说转换心智就能成功呢?这就有点类似成功学,告诉你拼搏、奋斗就能成功,却提不出实际的指导意义。
此外,从哲学终极上来讲,人人都获得大成功,那么也就没有失败,没有失败,又怎么会有成功的概念呢,所以功利性解读也是不全面的。
从《逍遥游》解读庄子关于人生的三重境界安,人民生灵涂炭,敏感的知识分子能无动于衷吗?在庄子看来,“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庄子?人间世》)庄子认为,追求名义、仁义、道德,这不但不能使社会达到太平,反而是社会动荡不安的原因。
庄子假孔子之口说:“德荡乎名,知出乎争。
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
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人间世》)名誉、仁义不仅是祸乱的根源,而且还会造成人的自然本性的丧失。
“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
”(《天运》)庄子对理想人生的蓝图是一个自由平等的社会,人只有在反璞归真的自然生活中才会得到幸福。
庄子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自有上下等级分别以来,群己关系本已极不自然,一般统治者往往以圣贤自居,或自认为天命在身,因而日事忧劳,以利众人,他们的本心固然是好,但所提倡的仁义,礼乐和赏罚等分级,使社会纷扰不已,对此,庄子主张统治者的任务是要本乎群众的常性,维持一个素朴社会的存在,这才是君民正常相处的群己之道。
在这素朴的世界中,人与人之间不再有一切相对价值观念,如尊卑、贵贱、高下、大小、美丑、善恶、得失、是非……所引生的惶恐和争斗。
耳目的错觉和欲望的纷驰都会被净化,因之,一切人为加诸于人类身心的羁绊也都解除,人生便能获得自在逍遥的境界了。
庄子对人生的探索不止于此,他指出宋荣子他还是未能达到最高的境界。
为什么呢?作者以列御寇御风而行却犹有所待为例,说明他们未能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跨越。
那么,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就是第三重境界是什么呢?庄子最后把逍遥的境界定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而游无穷”。
在这几句话中,包括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逍遥也不是虚无的,实现逍遥是有条件的,条件就是“掌握并驾驭自然规律”。
准确地讲是使自己的行为和自然规律完全吻合,从而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即把自然规律完全内化成精神意识,把自己对客观规律的遵从转化为自觉和自然。
不但如此,庄子还把人生的最高境界描绘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的“真逍遥”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启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现代大学生的人生启示仍然可以引发深刻的思考。
庄子在《庄子•逍遥游》中提出了“真逍遥”的概念,主张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与外界的纷扰保持距离,以达到人生的真正目标。
这种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有以下几点启示。
庄子的“真逍遥”思想要求人们追求内心的自由,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左右。
现代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压力和困惑,例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等等。
庄子告诉我们,只有在内心真正自由的状态下,才能更好地应对外界的困扰。
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会独立思考,不被他人的意见和期望左右,追求自己真正感兴趣和擅长的事物,从而找到内在的平静与满足。
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要保持一种超然的态度,与世界的一切纷争保持距离。
现代社会变化快速,信息爆炸,大学生常常陷入竞争和攀比的困境中,追求名利和表面的成功。
庄子主张人应该摒弃功利心态,超越物质欲望,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内在的增长。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这就意味着要摒弃虚荣心和浮躁情绪,专注于内在的修养和提升,追求真正的智慧和品质的完善。
庄子的思想给予大学生专一和专注的人生观。
庄子在《庄子•逍遥游》中强调内心自由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当人们专注于自己的内心,追求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时,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
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醒。
现代社会中,大学生面临诱惑和选择的多样性,常常陷入焦虑和迷茫的状态中。
庄子的思想告诉我们,只有专注于自己的内心,追求真正感兴趣和热爱的事物,才能找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庄子的思想鼓励人们积极追求自由和平静的内心状态。
庄子的“真逍遥”并不是麻木冷漠或逃避现实,而是一种追求内心真实自由状态的积极心态。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在追求内心自由和平静的过程中,他们也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
庄子的思想告诉我们,人生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成长的过程,只有积极面对内心和外界的挑战,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的逍遥。
庄子的三重境界是什么庄子的三重境界是什么庄子的《逍遥游》给我们阐释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超越自我,追求卓越——这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这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人生的第三重境界,这也是庄子描绘的人生最高境界。
庄子的《逍遥游》给我们阐释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
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
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
进人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
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
人到了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
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
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
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
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
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
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
但是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练,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
茅塞顿开,回归自然。
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
《庄子内篇逍遥游》(2)人的境界划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上次我们谈到了《逍遥游》主要想告诉我们的是人要有境界,境界越高,我们看事物就看得越透。
那么人的境界有多少层次呢?庄子进行了归纳,分为七种人:第一种人:知效一官。
就是有做官能力的人,或者说某些方面知识很渊博,很擅长的人。
基本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专家,权威的那种比较有能力的人。
第二种人:行比一乡。
在一定地域内的领袖人物,无论能力,德望都是这个地域裡最高的。
第三种人:德合一君。
这种人能力更强,能和最高领袖配合得很好,能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在古代可能称为“名相”,在现代可能是称为“总理”的那种人。
第四种人:徵一国者。
不用说了,国家领袖。
古代叫“一国之君”,“皇帝”,现代来讲应该是“主席”或者“总统”之类的。
第五种人: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这种人的境界开始超出普通人范畴了,能够“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竟”。
世间任何事物现象,都看得是清清楚楚,分分明明。
很难得的一种人,基本你我这种普通人是见不到的,如果非要找个名词代表这类人,我想“君子”比较合适。
第六种人:仙人(御风而行,令然善也)。
这裡庄子拿他老师列子来举例,列子已经能够飞了,摆脱了“行”的束缚。
按佛经讲,是具有“神足通”的了。
注意啊,无论是道家还是释家,神通都不是特意修来的,而是到了某个境界,自然而然带来的副作用。
释家为了防止弟子沉迷神通,甚至有不得使用神通的戒律。
但这种人是不是就了不得了呢?还没有,庄子说了,“犹有所待者也”,还是不能解脱乾淨,还“有所待”。
第七种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简单的理解,就是“逍遥”了,没有能束缚他的了,不单不受束缚,还能掌握利用之(仙侠小说裡那些很牛的男主/女主,掌握了天道规则之后,大概就是这种情况)。
换句话说,没有任何事物与他对立的了。
没有相对,那就是绝对,释迦牟尼出生说的第一句话:“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讲的就是这个境界。
庄子:人生七种境界,最高的人才能真逍遥上学时,课本上有庄子《逍遥游》的节选,还要求背诵,在早读课的念念有词、囫囵吞枣中,以为眼界最宽、境界最高的,是那只从“北冥有鱼”变化而来的大鹏鸟。
那些蜩、学鸠、斥鷃之类的小鸟,看到大鹏鸟“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都笑它傻——飞那么高,飞那么远,那么千辛万苦去到远方,何必呢!大鹏鸟没法向它们描述南冥天池,它们也不能懂得大鹏鸟的心之所向。
庄子曰:夏虫不可语冰。
你跟生于夏天死于夏天的蝉虫没法谈论冬天的冰雪。
说的就是境界的差别产生的思想隔阂,这种隔阂难以用语言消除。
芸芸众生,富人住高楼广厦,流浪汉睡桥洞,漂亮的脸蛋一战成名扶摇直上,更多的红男绿女一辈子像蜗牛一样沿着井壁一点点往上爬。
所有人,借住在一个星球,却活在千岩万壑之中,你坐看云起,他坐井观天。
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为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种。
四种境界,像四层高低不同的平台,功利境界熙熙攘攘,道德境界冷冷清清,天地境界更是无言独上西楼。
站在上一层平台,能够看见下一层的人;下一层的人,未必能够明白上一平台的观念。
在《逍遥游》中,庄子将人生的境界分为七种。
哪七种呢?他先用大鹏鸟其兴,说了一个“大小之辩”的道理,也就是境界、认知不在同一层面的人,难以沟通。
然后,他写道:“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徽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这一句话写了四种人才。
第一种人才,他头脑灵活,办事能力强,考上公务员,当了一官半职,所谓“知效一官”。
第二种人才,他的能力要比第一种人才更大些,能照顾到一乡百姓,所谓“行比一乡”。
第三种人才,他万里挑一,全省公务员考试第一名,被选拔到中央,所谓“德合一君”。
第四种人才,他是人中龙凤,统领一国,他能够制定方针,掌管全局,所谓“徽一国”。
这四种人才,一种比一种能力强,一种比一种级别高,一种比一种看得远。
可是,在隐士宋荣子眼里,这四种人,根本就是一类人。
对这四种人才,“宋荣之犹然笑之”。
心之逍遥,形之游_____论《逍遥游》的人生美学选题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庄子《逍遥游》中蕴含的人生美学。
庄子是中国历史上富有特色的哲人和美学家,他的思想“至博、至大、至深、至约”。
庄子美学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巨大影响,近年已受到人们普遍关注。
有人认为,其哲学即其美学。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庄子的逍遥游中体现的他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人生自由的强烈愿望。
庄子人生哲学就是要寻求一种逍遥自由,适意自得的艺术的、审美的人生境界。
庄子基于对人生命的关切和超越人生困境的渴望,提出了逍遥游思想,逍遥,不是任性,不是随意,是随顺事物自然的规律,凭借其势而自然运行。
讲的是物适其性,没有什么谁更好、谁更差的区分,追求精神上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境界,但逍遥并非完全脱离人间世,而是要与人间世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以求得悠游于世。
论文大纲:一、心灵的逍遥“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
对于人生哲学问题庄子主张采取一种逍遥自适的生活态度。
《逍遥游》一文通过极富诗意的隐喻来说明人如何看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使人心灵达到纯洁的境地,从而达到“圣人”、“神人”、“至人”的境界。
先看“逍遥”二字,“逍遥”有行动自如、无所拘束、自由自在等含义。
“逍遥”是本文的要旨,全篇文章就是对这种境界的赞美。
可以说,追求逍遥是庄子思想的一个根本方面。
他认为: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就能与天地混同一体,遨游在绝对的自由之中。
但要做到这一点,却必须摆脱外在世界的束缚,不但自己不能参与到名利的争夺之中,而且还必须对外在世界毫无用处,这才能不受外界的干扰和侵害。
所以庄子所极力描绘的逍遥也不仅是行动上如何自由无碍,更重要的是人心如何超越是非、万物、物我之间的界限,实现“心的自由”,这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逍遥”既是心灵的逍遥,亦可以说是人心所达到的某种境界。
二、逍遥之“有待”与“无待”所谓“有待”,就是有所依赖,是指人的某种愿望、要求的实现要受到一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谓“无待”,即无所依赖,是指人的思想、行为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
[《逍遥游》读后感——真正的智慧]人生有四种境界,《逍遥游》读后感——真正的智慧。
第一种是有用的境界、有才的境界。
第二种是不才、无用的境界。
第三种是材与不材之间最高的境界是“乘道德而浮游”。
“道”是自然万物与一切社会现象的背后所隐藏的规律性的东西,是所有事物的共同的规律。
“德”是每一个个体的独特特征。
共性叫道,个性叫德。
“乘道德而浮游”的境界——适应自然万物运行的规律,掌握万物变化的规律,达到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无待的境界,也就是逍遥的境界。
一切为人所依赖的东西都是有局限的,这些事物的局限性最终会变成我们的局限性,绝对的自由只能在无待的境界里。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有待——无待——待道。
道就是天地之正,六气之变。
于是进入了绝对自由的境界。
绝对自由是无法实现的,因为人的本身就是有,只能追求有限的自由。
但是思想家的思想不是提供现实性的,而是提供可能性。
人要明白,有一种境界,很大,很高,很远。
《逍遥游》中大量使用对比,想说明什么问题?境界的高低?实际上庄子是想说一、不同类的事物不放到一起比较,这种比较是不公正的。
即使是同类的事物,不同的个体,也不应该放到一起比较他们的大小贵贱。
因为“个体自足”,每一个个体的存在都是合理的谁也无权否定这种存在。
承认“个体自足”就会尊重个体,尊重个性。
尊重需要宽容和自由。
自由,就是有自己来决定,不受外力强迫。
自由永远是人的自由,自由永远是个人的自由,国家的自由就是国家的专制。
一切他人的自由是我们自己自由的前提。
孟子让我们做一个道德的人,因为人性本善。
庄子告诉我们做一个自由的人,因为“个体自足”。
道德和自由是人类生存的两大基石。
儒家思想一再要人们为社会做贡献,庄子一再维护个体自由。
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所有个体都有存在的理由,都有存在的权利,至少是生存的权利。
不能以任何借口剥夺别人的权利。
西施可以存在,东施一样有存在的理由。
物无贵贱,大家都是平等的。
贵贱的产生源于人类自身认识的误区,是人们自私的心理造成的,总是自贵而相贱。
千古奇文《逍遥游》:让庄子无限向往的人生境界,到底是什么《逍遥游》作为《庄子》的开篇以奇绝的想象力及浪漫的笔触勾勒出一个超脱物外、无挂无碍与天道同流的逍遥之境。
其气势恢宏寓意深刻实为难得一见的千古雄文。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逍遥游去追寻庄子心中的真逍遥。
北冥有鱼其名为坤。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起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
海运则将徒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一开始就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极为宏大而又奇幻的场面。
北海一条数千米大的鲲鱼从水中一跃而起变化为鹏鸟随后展开他那遮天蔽日的双翼奋力向南海飞去。
鲲本是一种极小的鱼子在庄子口中却成了庞然大物而且它还能化成鹏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鱼和鸟代表了一种自由的境界。
而庄子把小的鱼子说成大鱼应当是比喻精神上的自由无碍之大境界。
此外从小到大、从鱼到鸟这还蕴含着万物皆在运动变化相互转化的寓意。
鲲鹏活动的地方为北冥南冥、天池冥就是幽暗不明天池就是天然的大池。
鲲遨游于水中鹏翱翔于风中。
水和气自古以来就被看作是万物的本源又是幽暗不明、又是天然又是万物本源这不就是老子所说的“道”吗所以鲲鹏应该指代的是那些志存高远、追寻大道之人。
庄子接着描绘鲲从水中一跃而起激起水花三千里随后扶摇直上九万里高空乘着六月的大风而去。
它从高空往下看空中的雾气、尘埃以及各种生物都随风而飘动天地苍苍茫茫、辽阔而没有尽头鲲鹏不禁感叹这就是天地本来的样子吗庄子借此说明站在大道的角度才能看清整个世界的本来面貌。
换句话说世界本来的样子就是大道而想要体悟大道则必须要有深厚的积累。
庄子举例说湖水不够深就没有足够的力量负载大船。
小洼地上的水可漂浮起一根小草但却无法承载起一个杯子。
北冥的海水足够深广才能蓄养出庞大的鲲借助厚积的六月大风鹏鸟才能飞上九万里高空想要走得远就要准备得多。
如果只是去附近的郊野走一走只需带三餐的粮食当天回来肚子还饱饱的。
若要去百里之外就要准备过夜的粮食去千里之外的地方则需要准备三个月的粮食。
于丹《庄子》心得:人生至境逍遥游庄子是一个乘物以游心,可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人。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
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庄子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人生在世,从古至今,很难看破的就是名与利这两个字。
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会面临经济的问题、生存的困窘,庄子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呢?有一天,庄子家里实在是揭不开锅了,去借米,等米下锅。
他找监河侯,一个专门管水利的小官,向他借点粮食。
监河侯说,你看我现在正在忙着收租子,等我把租子全部收上来,就借你300两黄金。
庄子一听,就给监河侯讲了一个故事。
他说,昨天我从这个地方过,听到有人叫我,看了一下四周没人,又找了一圈,低头发现地上车沟轧出来的车辙印里面有一条小鲫鱼。
小鲫鱼说,给我点水喝好吗?只要有一升水,就能救我的命。
庄子说,可以。
但是我现在没有水,等我到吴越去,向吴越王请求,开通西江的水,引水回来接你回归大海怎么样?小鲫鱼说,等你把那么远的水调来,那时候,你到那个卖鱼干的铺子,或许还能找到我。
说完这个故事,庄子就走了。
说明庄子在现实的境遇中,并不是一个超越,洒脱,生活富足无忧的人。
庄子说,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
一个人可以困窘于贫困,但他的内心是否真正在乎这种贫困,他对于一个利字看得究竟有多重,这就决定了他面对贫困的态度。
在宋国,有一个叫曹商的人,他非常荣幸,有一天带着国家使命出使秦国。
当时秦国是西部最强大的国家,走的时候国家给他配了几乘车马,到了那儿不辱使命,把事情办完,得到了秦王的欢心。
回来时,带着上百乘的车马浩浩荡荡,趾高气扬地对大家说,我这个人,让我住在一个破房子里,每天织草鞋,做手工,对这样的生活,我恐怕自己没有那种能力。
但是,一看到国君,一看到高职位的人,我只要用几句话就能讨得他们的欢心,我的能力也许大概就是这样的了。
庄子听完此话,淡淡地对他讲,我听说,秦王患病时,尝求遍天下名医。
逍遥游心得体会(精品5篇)逍遥游心得体会篇1《逍遥游》是庄子所写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它表达了庄子的无为、无拘、自由的哲学思想,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体现。
阅读《逍遥游》,让我对自由、无为、自然有了更深的理解。
首先,我认识到自由的重要性。
在《逍遥游》中,庄子通过描述大鹏的飞翔和列子的自由飞行,表达了人的精神自由和身体自由的追求。
精神自由指的是人的内心不受世俗束缚,能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身体自由则是指人能够自由行动,不受限制。
在我的理解中,自由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自己的自由,同时也尊重他人的自由。
其次,我体会到无为的价值。
在《逍遥游》中,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反对过度欲望和过分追求。
无为并不是不做事,而是不做过度的事,不过分追求个人利益和名利。
在我的理解中,无为是一种人生智慧,它可以帮助我们避免过度欲望和过分追求,从而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提倡无为的思想,减少过度的欲望和追求,追求真正的自由和自由精神。
最后,我感受到自然的亲近。
在《逍遥游》中,庄子主张回归自然,反对过度人工化和商业化。
自然是我们生存的家园,它提供了我们的生活所需,同时也是我们精神寄托。
在我的理解中,自然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同时也享受自然的美好。
总之,阅读《逍遥游》让我对自由、无为、自然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认识到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自己的自由,同时也提倡无为的思想,保护自然,享受自然的美好。
逍遥游心得体会篇2《逍遥游》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它强调个体的精神自由和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
以下是我对《逍遥游》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分享。
1.个体精神自由:庄子的逍遥游哲学主张超越现实的束缚,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这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现代人的心理状态下,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每个人都渴望自由,渴望不受束缚,这是《逍遥游》给我的最大感受。
2.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庄子的逍遥游哲学还强调了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
逍遥游写人生境界的句子1. 庄子《逍遥游》中揭示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境界的句子.注重表现生活理想和人生境界,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交融;大量运用比喻和寓言讲述道理,其寓言注重细节刻划和夸张渲染,具有寓真实于诡诞、超乎言意之表的特点;大胆借鉴神话传说,突破常规性思维的局限,展开奇异丰富的想象,富于浪漫色彩;文章汪洋恣肆,行文跌宕开阖,变化多端,语言奇峭富丽,生动泼辣,有时用韵,颇富有诗意. 《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
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
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
课文选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
第1段,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这一段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描述鲲鹏的形象。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第二层,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作对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
鹏鸟要在海运时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然后乘六月的巨风南飞,鹏鸟所待的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山野中蒸腾的雾气,空中的尘埃所待的是“以息相吹”。
为了强调鹏鸟的“有所待”,作者连用了大舟飘浮有待深水,芥草杯水就能负载两个比喻,说明鹏鸟要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才能图谋南行。
第三层,反驳蜩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
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逍遥,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
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
“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的不一样。
鹏鸟背宽翼大,要乘厚风行万里;蜩与学鸠身轻翼小,枪榆枋而知足。
虽然所待各不相同,但都是各适其性而有所待。
蜩与学鸠认识不到自己与鹏鸟的差别,反而嘲笑鹏鸟南飞是多此一举。
读庄子的《逍遥游》,品味人生所谓逍遥,不是四处乱漂泊。
而是让心灵进入到一种自由和快乐的状态中去,忘记那些难以忘记的烦恼只要做到这一点,你将会时时觉得自己始终是轻松和坦然的。
逍遥游的人生观据《庄子》《让王》述:善卷曰,“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天运》中说:“以逍遥之虚;逍遥,无为也。
”可见,逍遥之意,是欲心意自得,而重在“无为”;人不能逍遥,病在“有为”。
起所为之事,又是功、名、己,因此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一个人,如果能达到“无名”“无功”“无己”的境地,自然就无为了,自然就逍遥了。
郭象注说:“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务,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这可能不是庄周逍遥的本意吧?《庄子》书中用来表达“逍遥”概念的一个最常见的词语是“游”。
庄子所说的“游”,通常都是指精神上、心灵上的“游”,也就是庄子所说的“游心”。
如《德充符》中“游心之乎德之和”,《应帝王》中“游心于淡”,《田子方》中“游心于物之初”《则阳》中“游心于无穷”等。
庄子说要“游”于“无穷”“无待”“无何有之乡”等等,这里所谓的“无”都是相对于“有”而言的,是对“有”的否定。
首先,庄子的“游”要脱离仁义道德而“游”。
《大宗师》说:意而子见许由,许由曰:“尧何以资汝?” 意而子曰:“尧谓我:汝必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
”许由曰:“而奚来为轵?夫尧既已黑京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矣。
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途乎?”可见,庄子认为仁义道德好比“黑京”“劓”之刑,是加在人们精神上的一种刑罚,人一旦被套上“仁义”的枷锁就“游”不起来了。
因此,要想“游”首先要摆脱仁义道德的枷锁。
其次,是摆脱功名利禄而“游”。
《秋水》中说: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杆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于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