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上册第5课《一起来养蚕》教学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29.17 MB
- 文档页数:46
《养蚕》教学设计中山市小榄镇菊城小学科学组✧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科学知识目标:1.了解蚕一生的不同阶段的特点;2.了解蚕幼虫期生长过程中的一些规律;3.经历饲养小动物的过程,描述动物生长的大致过程。
◆能力培养目标1.能仔细观察、比较发现蚕不同阶段有什么特点;2.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研究蚕幼虫期生长过程中的一些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很好的饲养小动物,珍爱生命,体会对小动物的关爱;2.了解各种动物的一生是复杂多样的,认识到生命活动的丰富多彩。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每个三人合作学习小组一盒蚕、桑叶、相机、电脑。
教师准备:一盒蚕、桑叶、相机、电脑、蚕茧。
其他资源:FLASH:《蚕宝宝的一生》、学生科技实践作业《蚕宝宝的一生》。
✧课前活动1.精心呵护饲养蚕宝宝,使其顺利结茧、产卵;2.仔细观察,比较发现蚕不同阶段有什么特点;3.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研究蚕幼虫期生长过程中的一些规律;4.完成科技实践作业《蚕宝宝的一生》(见教学资源:学生科技实践作业《蚕宝宝的一生》)。
课堂教学第一课时:一、课堂引入:课件展示丝绸制品图片,问:同学们,这些丝绸制品漂亮吗?(漂亮。
)同学们知道这些丝绸是怎么来的吗?(是蚕吐的丝。
)同学们看,老师手中有一些蚕茧,这些蚕茧有的雪白、有的金黄,非常漂亮,这是上学年的同学养的蚕结的茧。
同学们也想养蚕吗?(想!)好!这一段时间,咱们科学课程主要的探究活动就是养蚕。
同学们要精心照顾好蚕宝宝,并认真的观察它们的一生变化哦!二、新课教学:一)养蚕指导:为了让同学们顺利的照顾好蚕宝宝,请同学们认真的和老师一起来学习一下怎么养蚕。
(一边展示课件,一边讲述。
)1.养蚕的桑叶要新鲜、干净,洗过的桑叶要晾干。
蚕吃了生水会拉肚子而死的。
2.要注意盖好蚕盒,放在安全的地方,使其不爬出并避免老鼠、蚂蚁等动物伤害,但要在盒子上开出气孔。
3.每日清洁养蚕的盒子;(连桑叶将蚕从盒子里拿出来,然后清洁盒子。
)4.没到五龄颜色就变黄,且拉水的蚕是病蚕,一定要隔离。
5一起来养蚕(精准练习)一2023—2024学年四年级科学上册同步重难点精练粤教版(2017)
一、选择题
1.蚕丝是高级的纺织原料,有()的美称。
A.天然纺品
B.纤维皇后
C.绿色丝质
2.蚕的生命是从()开始的。
A.幼虫
B.卵
C.蚕蛾
3.蚕的一生需要经历个不同的生命阶段。
A.3
B.4
C.5
D.6
4.和蚕相同,蜜蜂的生命过程经历的四种形态是()。
A.卵一幼虫一成虫一蛹
B.卵—幼虫一蛹一成虫
C.卵一蛹一幼虫一成虫
二、填空题
5.蚕卵孵化后的蚕宝宝像小蚂蚁,体小而黑,称为“()”。
6.蚕的一生经历了蚕卵、、蚕蛹、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个阶段的变化。
7.蚕的生命是从开始的。
刚孵出来的蚕宝宝很像o
三、判断题
8.蝴蝶的生长发育过程不经历蛹这个阶段。
()
9.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个过程叫蜕皮。
()
10.蚕卵孵化的过程中,卵壳的颜色不会发生变化。
()
四、简答题
11.蚕的一生要经历哪些生长发育阶段?
五、综合题
12.正确的写出蚕一生中的四个时期。
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1. B
2. B
3. B
4. B
5.蚁蚕
6.幼虫成虫
7.卵蚂蚁
8.X
9.√
10.X
11.卵T幼虫T蛹T蚕蛾(成虫)
12.①蚕卵②幼虫③蛹④蚕蛾。
幼儿园《蚕宝宝》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教材《身边的科学》第四章《生活中的动物》,详细内容为第三节的《蚕宝宝》。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幼儿了解蚕宝宝的生长过程,认识到自然界中动物的生长变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蚕宝宝的生长过程,知道蚕宝宝是如何变成蝴蝶的。
2. 培养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观察、探索身边事物的热情。
3. 培养幼儿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蚕宝宝生长过程中的变态发育现象。
教学重点:蚕宝宝的生长过程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蚕宝宝生长过程的图片、视频、实物蚕宝宝、养蚕宝宝所需的桑叶等。
学具:观察盒、放大镜、画笔、画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实物蚕宝宝,让幼儿观察并描述蚕宝宝的特征,引导幼儿关注蚕宝宝的生活习性。
2. 新课导入(10分钟)(1)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蚕宝宝的生长过程,引导幼儿关注蚕宝宝的变态发育现象。
(2)讲解蚕宝宝的生长过程,让幼儿了解蚕宝宝是如何变成蝴蝶的。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以蚕宝宝生长过程为例,讲解动物的生长变化,引导幼儿观察、思考。
4.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幼儿分组观察蚕宝宝,记录蚕宝宝的生长变化。
(2)组织幼儿进行蚕宝宝绘画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蚕宝宝》2. 生长过程:卵→幼虫→蛹→成虫3. 重点内容:蚕宝宝的变态发育、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动物,记录它们的生长变化。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幼儿在观察、记录蚕宝宝生长过程的表现,了解幼儿对蚕宝宝生长过程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参观养蚕场,让幼儿亲自参与养蚕,深入了解蚕宝宝的生长过程,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
同时,开展环保教育,让幼儿了解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一起来养蚕》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课程背景《一起来养蚕》是一门旨在让学生了解蚕丝的生产过程和意义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蚕丝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蚕丝的重要性和生产过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内容1.蚕丝的来源与性质。
2.蚕丝的生产过程。
3.蚕丝的用途与意义。
四、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课堂讲授介绍蚕丝的来源、性质和生产过程。
2.实践:组织学生实地观察蚕丝的生产过程,并进行实际操作,如养蚕、挑茧等。
3.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蚕丝的用途与意义,激发学生思维。
五、教学活动设计1.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2.观察蚕丝生产过程:组织学生到蚕室进行实地观察,了解蚕丝的生产过程。
3.养蚕实验:在教室内设置蚕室,让学生实际操作养蚕,并观察蚕子的成长过程。
4.挑茧实践:让学生亲自体验挑茧的过程,了解蚕丝的提取与加工。
5.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蚕丝的用途与意义,引导学生思考。
六、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包括听课积极性、思维活跃程度等。
2.实践能力:学生的养蚕实验、挑茧实践等表现。
3.小组讨论:学生在讨论环节的表现。
七、教学资源1.教学资料:图片、视频等。
2.实地观察场所:蚕室等。
3.养蚕工具:蚕室、蚕、桑叶等。
八、课程总结通过《一起来养蚕》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蚕丝的重要性和生产过程,还能够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以上就是《一起来养蚕》作业设计方案,希望能够引起学生对蚕丝的兴趣,促进他们对生活的更深入理解。
愿学生在《一起来养蚕》的课程中收获知识与乐趣!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及其重要性;2.掌握养蚕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4.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蚕的种类及生活习性;2.蚕的生长发育过程;3.养蚕的基本方法和技巧;4.观察蚕的行为及环境要求。
第05课一起来养蚕教案教学设计第5课《一起来养蚕》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生命的延续”的第5课。
本课以养蚕活动作为认识动物生长和繁殖过程的载体,学生通过饲养和持续的观察活动,知道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等四个阶段。
从而了解到动物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本课由三个活动组成。
活动1“观察蚕卵孵化”,让学生观察和记录蚕卵的孵化过程,了解蚕卵孵化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活动2“观察蚕宝宝的变化”,让学生学习饲养蚕宝宝,为了进一步巩固数据分析的能力,在学生观察了蚕幼虫阶段特点的基础上,还要求学生记录这一阶段蚕生长过程的变化数据,知道蚕每次蜕皮后体长有明显的变化。
了解蚕从幼虫期化蛹的变化过程。
知道蚕的幼虫经历四次蜕皮后会吐丝结茧化成蛹。
活动3“蚕的一生”,让学生通过比较、归纳,知道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了解动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最后再参照养蚕的方法去饲养蝴蝶,观察并记录蝴蝶的发育过程,进一步了解动物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二、学情分析对于没有饲养过蚕的学生来说,或许他们在各种媒体或书籍中见过白白胖胖的蚕幼虫,但是极少见过蚕卵的,当他们看到一粒粒比芝麻还小的蚕卵时,对于它们能否变成胖胖的蚕宝宝产生了疑问。
出于天性,大部分孩子都会非常喜欢养蚕,但是并没有把养蚕与科学探究联系在一起。
另外,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较好的耐心,能够坚持进行养蚕活动的观察和记录,并且蚕的生长过程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值得探究,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因此,本课让学生通过饲养和持续的观察活动,知道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等四个阶段,从而认识动物生长和繁殖过程。
最后再参照养蚕的方法去饲养蝴蝶,应用本课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动物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发展阶段的认知。
三、教学目标1.知道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不同的阶段。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05课一起来养蚕教案教学设计第5课《一起来养蚕》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生命的延续”的第5课。
本课以养蚕活动作为认识动物生长和繁殖过程的载体,学生通过饲养和持续的观察活动,知道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等四个阶段。
从而了解到动物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本课由三个活动组成。
活动1“观察蚕卵孵化”,让学生观察和记录蚕卵的孵化过程,了解蚕卵孵化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活动2“观察蚕宝宝的变化”,让学生学习饲养蚕宝宝,为了进一步巩固数据分析的能力,在学生观察了蚕幼虫阶段特点的基础上,还要求学生记录这一阶段蚕生长过程的变化数据,知道蚕每次蜕皮后体长有明显的变化。
了解蚕从幼虫期化蛹的变化过程。
知道蚕的幼虫经历四次蜕皮后会吐丝结茧化成蛹。
活动3“蚕的一生”,让学生通过比较、归纳,知道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了解动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最后再参照养蚕的方法去饲养蝴蝶,观察并记录蝴蝶的发育过程,进一步了解动物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二、学情分析对于没有饲养过蚕的学生来说,或许他们在各种媒体或书籍中见过白白胖胖的蚕幼虫,但是极少见过蚕卵的,当他们看到一粒粒比芝麻还小的蚕卵时,对于它们能否变成胖胖的蚕宝宝产生了疑问。
出于天性,大部分孩子都会非常喜欢养蚕,但是并没有把养蚕与科学探究联系在一起。
另外,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较好的耐心,能够坚持进行养蚕活动的观察和记录,并且蚕的生长过程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值得探究,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因此,本课让学生通过饲养和持续的观察活动,知道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等四个阶段,从而认识动物生长和繁殖过程。
最后再参照养蚕的方法去饲养蝴蝶,应用本课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动物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发展阶段的认知。
三、教学目标1.知道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不同的阶段。
小学科学四年级《我们来养蚕》的教学和体会教学资源的开发本课是苏教版《养蚕》单元中的第一课。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我国养蚕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他们中大部分知道我国有“丝绸之国”之称,茧子是由蚕吐丝结成的。
但他们没有亲眼看到过蚕卵,没有亲自养过蚕,对于“蚕为什么要蜕皮?”“茧子里有什么?”“飞蛾从哪来?”等等的问题更是一无所知。
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将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亲自去实践,亲自去观察、测量、记录、交流。
饲养过程不仅是能让学生获得养蚕和蚕变态等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发展他们研究兴趣和能力的过程。
以达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珍爱小动物,主动接近小动物,不伤害小动物。
”“能够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达,交流关于蚁蚕的观察结果。
”“充分体验养蚕所带来的乐趣。
”等目标。
本课的教学内容都是引领式“问题”的出现,这真正体现《课程标准》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基本理念。
纵观整篇教材,我们把内容分成了三大部分组成:一、引导学生提出想知道的问题;二、蚕卵是什么样的;(蚕卵是蚕生命的开始。
)三、蚁蚕是什么样的(从卵里面出来的小生命)。
教材没有对这三块内容进行详细地描述,而是把它们作为学生探究的提纲,空间完全是开放的。
一改以往《养蚕》教材主要以展示蚕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过程为内容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
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交流,认识蚕的生活习性,知道蚕的生长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养蚕乐趣,开展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材期望:通过课外延伸的养蚕活动,使学生不仅能养好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做中学”,以达到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身经历蚕的生长过程,使学生懂得珍爱生命;同时将长时间对蚕的观察结果以写或画、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下来,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毅力,一种负责任的科学态度、勇气,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材料设计方面,教师需要准备放大镜、蚕卵、黑色的蚁蚕、白色或黄色的茧子,还有自己拍摄的蚕生长变化的照片或录像资料。
第五单元《生物的特征》知识梳理第1 5 课养蚕1. 蚕丝可以织成丝绸,做成丝织品。
早在3 000 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养蚕了。
2 . 在合适的温度和湿度下孵化蚕卵,及时收集。
将桑叶洗净、晾干、剪碎后给蚕喂食。
及时清理残叶、蚕粪和病蚕。
3 . 春天,蚕卵孵化成幼虫,经历4次蜕皮后,身体逐渐变得透明,开始吐丝、结茧。
结茧后4天左右后,幼虫变成蚕蛹。
再经过2周左右,蚕蛹变成蚕蛾,破茧而出。
成熟后,雌、雄蚕蛾交尾,雌蚕蛾产卵,新一轮生命开始。
4 . 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
第1 6 课动物的“家”1 . 喜鹊在树上搭窝,燕子在房檐下筑巢,鼹鼠在田野里挖洞……动物都有自己的家。
2 . 一般情况下,动物的“家”比较隐蔽、结实。
有的动物把“家”安在树冠里、粗大的枝干或者树洞里。
3 . 喜鹊的窝之所以搭在树杈上,是因为巧妙地利用了树杈比较稳定的机构特点,而且将窝搭在树杈上,不易被其他动物发现并伤害。
4 . 织叶蚁用幼虫吐出的丝把叶子粘在一起做窝。
5 . 蜂、蜗牛、蜘蛛等把落叶、枯枝、果实等作为过冬的庇护所,获得食物和温暖。
水雉等水禽是建造水面浮巢的高手,利用羽毛和水草在水面建造起轻巧而富有韧性的巢,这些巢大多附着在莲、芦苇等植物上。
第1 7 课生物和非生物1 . 小草是有生命的,属于生物;石头是没有生命的,属于非生物。
2 . 塑料花、机器人、钟乳石不能长大,不会呼吸不能繁殖,需要提供能源才能运行所以不是生物,小狗、生石花等能长大、会呼吸需要营养物质,对刺激有反应,属于生物。
3 . 生物和非生物具有不同的特点。
像植物、动物这样的生物一般有需要营养,能生长、繁殖、呼吸,对刺激有反应等特征。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一单元第05课时《一起来养蚕》练习粤教粤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时《一起来养蚕》练习一.填空题1.蚕的一生要经历、、和四个不同的阶段。
2.刚出生的蚕卵是色的,形状是,蚕卵很细小,直径约毫米。
蚕卵快孵化时,颜色逐渐变成色。
3.蚕卵孵化后的蚕宝宝像小蚂蚁,体小而黑,称为“”。
4.由蚕卵孵化出来的幼虫,经过几次后逐渐成熟并。
经过10~15天,在茧里发育成。
5. 破茧而出后,雌蛾与雄蛾交配,然后产下。
二.判断题1.蚕的生命是从蚕蛾开始的。
()2.桑叶要新鲜、干净,表面没有水珠。
()3.可以把整张桑叶放进盒中喂养蚁蚕。
()4.刚孵出来的蚕宝宝很像蚂蚁。
()5.把蚁蚕放在纸盒里饲养时,纸盒盖上要开几个透气孔。
()6.蚕不会生病,所以在养蚕时不需要检查是否有病蚕。
()三.连线题下面是蚕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历的各个阶段。
请按照养蚕过程中的观察给它们排序,并写出各个阶段的名称。
四.解答题请你说几条在养蚕时要注意的问题。
答案:一.1. 卵幼虫蛹成虫2. 淡黄略扁的圆形 1 紫黑3.蚕蚁4.蜕皮吐丝结茧蛹蛾5.蚕蛾蚕卵。
二.1.× 2.√ 3.× 4.√ 5.√ 6.×三.①卵→③幼虫→④蛹→②成虫四.1.桑叶要新鲜、干净,表面没有水珠。
2.蚁蚕要用切碎的桑叶喂养。
3.每天清洁饲养盒。
4.发现病蚕需要及时隔离。
5.防止蚕被其他动物伤害。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一单元第03课《种子的传播》练习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一单元第3课时《种子的传播》同步练习一、填空题。
1、植物的()成熟后,能在()的环境中萌发生长。
通常情况下,种子传播到()的空间里,能有更大的生存机会。
2、自然界中的果实和种子,有的借助()传播到远处,除此之外,还有依靠()、()、()传播种子的植物,这些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在结构与形状上也展现出一些明显的()。
3、莲是()植物,具有适应()传播的明显特征,果实附着在海绵质的莲蓬(花托)上,一是具有(),二是具有()。
粤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时《一起来养蚕》练习
一.填空题
1.蚕的一生要经历、、和四个不同的阶段。
2.刚出生的蚕卵是色的,形状是,蚕卵很细小,直径约毫米。
蚕卵快孵化时,颜色逐渐变成色。
3.蚕卵孵化后的蚕宝宝像小蚂蚁,体小而黑,称为“”。
4.由蚕卵孵化出来的幼虫,经过几次后逐渐成熟并。
经过10~15天,在茧里发育成。
5. 破茧而出后,雌蛾与雄蛾交配,然后产下。
二.判断题
1.蚕的生命是从蚕蛾开始的。
()
2.桑叶要新鲜、干净,表面没有水珠。
()
3.可以把整张桑叶放进盒中喂养蚁蚕。
()
4.刚孵出来的蚕宝宝很像蚂蚁。
()
5.把蚁蚕放在纸盒里饲养时,纸盒盖上要开几个透气孔。
()
6.蚕不会生病,所以在养蚕时不需要检查是否有病蚕。
()
三.连线题
下面是蚕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历的各个阶段。
请按照养蚕过程中的观察给它们排序,并写出各个阶段的名称。
四.解答题
请你说几条在养蚕时要注意的问题。
答案:
一.1. 卵幼虫蛹成虫
2. 淡黄略扁的圆形 1 紫黑
3.蚕蚁
4.蜕皮吐丝结茧蛹蛾
5.蚕蛾蚕卵。
二.1.× 2.√ 3.× 4.√ 5.√ 6.×
三.
①卵→③幼虫→④蛹→②成虫
四.1.桑叶要新鲜、干净,表面没有水珠。
2.蚁蚕要用切碎的桑叶喂养。
3.每天清洁饲养盒。
4.发现病蚕需要及时隔离。
5.防止蚕被其他动物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