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人营养素需求量指南(精)

成人营养素需求量指南(精)

成人营养素需求量指南(精)
成人营养素需求量指南(精)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CH I N ESE JOURNAL OF CL I N I CAL NUTR ITI O N

10 February, 2007

?指南与规范?

成人营养素需求量指南

陶晔璇 1

, 蔡威 1

, 1

, 2

(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 2

, 是营养支持的基本要求。本文以《中国居民膳食推荐指南》为基础编写而成。

正常人群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daily reference

intakes, DR Is 是制定营养支持营养素需要量的依据。 DR Is 包括 4项内容 :平均需要量 (esti m ated av 2erage requirements, EAR 、推荐需要量 (recommen 2

ded nutrients intakes, RN I 、适宜摄入量 (adequate intakes, A I 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s, UL 。制定 DR Is 的依据包括 :人群研

究、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人体代谢研究和动物实验研究等。其中 RN I 是个体营养素需要量 (除能量以外 , 个体的能量摄入需要量参考值均以 EAR 为标准的摄入水平 , 是以 EAR 为基础产生的 , 计算公式为 EAR +2S D 或 112×EAR; 当机体摄入营养素的量能长期达到 RN I 时 , 机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量可得到满足 ,

能保持身体健康 , 并维持组织中有适当储备。只有在人群资料足够的情况下 , 才能得到营养素的 EAR , 并计算出相应的 RN I 值。并不是每一个营养素都具有 RN I, A I 即是在缺乏 RN I 的情况下采用的营养素参考摄入指标。也就是说 , RN I 的证据力度最高。 UL 也具有重要意义 , 它是平均每日摄入营养素的最高限量 , 这个量对一般人群的几乎所有个体都不至于损害健康 , 营养素摄入量超过 UL 时 , 损害健康的危险性随之增大

[1]

。制定 DR Is 的目

的是使机体能够维持“ 适宜营养状况” , 处于并能维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 不会发生营养相关性疾病 , 是一定时期内机体必须平均每天吸收该营养素的最低量 , 即是“ 生理需要量” , 受年龄、性别、生理特

, 具有个体差异性

[2]

疾病状况是影响机体营养素需要量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摄入不足、体重下降可导致能量消耗代偿性下降。卧床同样使能量消耗降低。严重创伤或败血症可引起能量消耗增加。此外 , 一般人群摄入的营养素来源于各种天然食物 , 在制定一般人群的每日膳食需要量时 , 均考虑了食物的储存、烹调、消化吸收率等各方面的影响因素 , 因此 , 推荐量往往高于人体最终的实际摄入量 , 尤其是维生素和微量矿物质

[1, 3]

。而特殊营养支持制剂不存在烹调加工过

程 , 营养素可完全被人体吸收 , 尤其是肠外营养 , 缺乏人体自身的调节过程 , 因此 , 营养支持营养素给予量不当时 , 很可能造成营养素过量或过少 , 导致营养状况的进一步恶化。不同的喂养途径和营养配方组成提供的营养素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完全不同 , 导致营养素的不同生物效应 , 因此喂养途径和营养配方组成对营养素需要量的影响也很大。

总之 , 营养状况、疾病情况、机体组织器官功能、药物及各种治疗措施、病程持续时间等 , 均是影响营养素需要量的重要因素。个体化营养评估对于决定营养素供给量最有价值。但是 , 迄今为止 , 有关营养素需要量的研究较少 , 且多数是基于生理学变化的研究 , 缺乏临床结局终点指标。

证据

讨论能量需要量 , 需考虑总能量摄入 (提供多少千卡或焦耳。 WHO 1985年的报告建议以 Scho 2

field 公式计算基础代谢值 (basal metabolic rate, BMR 。经国内有限的研究资料验证 , 我国人群的

BMR 约为 Schofield 公式计算值的 95%

[1]

。但个体间

BMR 存在显著性差异

。决定能量供给量的最直接方

成人营养素需求量指南

Vol 115No 11 11

法是直接或间接能量测定

[1]

。但是 , 临床上能够常规进行个体化能量测定的医院很少 , 因此 , 临床观察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接受营养支持的患者来说 , 补充能量的目的是维持体重 , 而不是增加体重 ; 供给量过高可能因过度喂养 (over feeding 增加脏器负荷

[4]

。从目前有关临床患者能量代谢的文献报告看 , 选择性手术患者不存在能量代谢的显著增高 , 败血症患者的能量代谢仅轻度增加 , 只有重大创伤或极严重的败血症患者的能量消耗 (会增加 20%~40%

[4]

展营期“ 静脉高营养 , 性并发症。 2005《临床营养基础》 ( 提出 , 即使是肠瘘、烧伤等患者 , 每天能量摄入量通常不超过 8368kJ (2000

kcal [4]

。不同疾病状态能量需要量有所不同 (参见相应适应证部分。此外 , 5个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的系统评价结果提示围手术期相对低热量摄入

[62176~83168kJ (15~20kcal ? kg -1? d -1

]能够减少感染并发症与费用支出 , 缩短住院时间

[5]

讨论能量需要量 , 同时需考虑 3大营养素的供能比例。商品化的肠内营养制剂配方固定 , 3大营养素的供能比例固定。有关不同配方的营养制剂适用于不同人群的内容将在肠内营养制剂章节中讨论 , 本文不予详述。

葡萄糖是血液循环中重要的碳水化合物能源 , 可被机体大部分细胞利用。葡萄糖是目前唯一在肠外营养中应用的碳水化合物。虽然应激状态下葡萄糖的转换率增加 , 但是氧化代谢率并不以相同比例增加。大量葡萄糖负荷可导致过度喂养 , 使葡萄糖在体内转化为脂肪 , 在肝脏内堆积 , 引发脂肪肝、肝功能损害和胆汁淤积

[4, 6]

。因此 , 肠外营养必须

强调双能量来源 , 即能量必须由糖和脂肪一起提供 , 脂肪供能应占非蛋白热卡的 30%~50%

[4]

。除了供

能 , 脂肪乳剂的另一重要作用是提供必需脂肪酸 , 在 DR Is 中 , 必需脂肪酸亚麻酸和亚油酸的推荐量分别为总能量的 015%~110%和 310%~510%

[1]

。每

100m l 浓度为 20%的长链脂肪乳剂中 , 亚麻酸与亚

油酸含量分别为 1014g (52% 和 116g (8% 。为了保证必需脂肪酸的摄入 , 完全禁食患者的脂肪乳剂供给量应不低于 012g ? kg -1

? d -1

。中长链混合脂肪乳剂的供给量应加倍。

蛋白质 (氨基酸不是主要的供能物质 , 而是人体合成蛋白质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底物。因此 , 每天必须补充一定量的蛋白质 (氨基酸。成人的氨基酸最低摄入量为 0175g ? kg -1

? d

-1

, 我国

的蛋白质膳食推荐量约 112~11? kg -1

? d -1

, 高

[1]

,

, , 因此 , 需要更高的蛋白质 [1]

。肠外营养提供 018~110

g kg

-1

? d -1

蛋白质可能即可 , 但个体蛋白质需要

量的差异大 , 有些患者需达到 210g ? kg -1

? d

-1[4]

水和电解质生理需要量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体内的水有两个来源 , 大部分是直接由食物提供的水 (包括液态水和食物所含的水分 , 另有一小部分为内生

水 , 即体内营养物代谢后产生的水分。根据人体每日的水消耗与内生水差值 , 可估算出成人水生理需要量约为 2000~2500m l 。电解质生理需要量可参考 DR Is 。由于临床患者有导致水和电解质额外丢失的各种因素 , 因此 , 除考虑生理需要量外 , 对接受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 , 都需要监测出入液量、水肿或脱水症状体征、血电解质水平等 , 并及时调整补液量 , 根据病情选择肠内或肠外途径补充水和电解质。需要指出的是 , 大多数肠内营养制剂是依据每日摄入约 2000m l 营养制剂可满足机体营养素需要量来配比矿物质、电解质及微量营养素含量的。如果营养支持只能提供机体需要量的 50%或更少 , 电解质、矿物质或微量元素的摄入量就会不足

[4]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 , 参与机体多项代谢与功能 , 且人体无法自身合成 , 需要外源性补充。目前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的 DR Is 主要来源于对普通人群的研究资料 , 大多维生素与微量元素均有 RN I 值 (证据未达到制定 RN I 值强度时 , 则采用 A I 值。目前肠内营养制剂的配方、肠外营养复合维生素与微量元素制剂中各组分的含量主要参照正常人的 RN I 值。此外 , 很多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有 UL 值 , 摄入超过 UL 值 , 发生维生素与微量元素中毒的危险性显著上升。

在患者出现微量营养素严重缺乏的临床表现之前 , 机体已经历了一系列生化或生理改变 , 即所谓亚临床状态

。需要营养支持的患者几乎均存在亚临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12 February, 2007

床状态。一方面由于疾病因素导致微量营养素摄入量降低 ; 另一方面疾病导致微量营养素消耗增加 , 即使摄入量达到正常需要量 , 机体同样存在营养素相对不足。危重患者体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水平下降 , 提示危重患者有必要额外补充微量营养素 , 尤其是抗氧化营养素

[7]

。有研究显示 , 即使接受肠内

营养的 ARDS 患者 , 血浆β2胡萝卜素、α2生育酚等抗氧化营养素水平仍显著下降

[8]

养制剂中含有微量营养素 , 持患者的维生素 E [9]

, 但是 , 提高免疫功能 , 。若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补充过多 , 尤其是经肠道外补

充 , 可能使摄入量达到 UL, 而发生相应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中毒 , 因此 , 迄今未明确制定危重患者额外补充微量营养素的规范。但需特别指出的是 , 2003年美国 FDA 调整了肠外营养维生素制剂的标准剂量 , 其中维生素 B1、 B6、 C 和叶酸的标准

有所提高 , 相当于膳食推荐量的两倍 , 并要求肠外营养维生素制剂中增加维生素 K 的含量

[10]

推荐意见

(1 确定营养素需要量应根据疾病状况、体重

与体成分组成、生理功能变化等方面进行个体化评

估 , 制定合理化配方。 (B

(2 大部分住院患者实际能量消耗低于经典的

方程式或教科书上的公式推算出来的值。 (C

(3 在败血症或创伤的急性代谢期 , 不主张采用高热卡营养支持来获得正氮平衡或氮平衡。 (C

(4 允许性低摄入有利于围手术期患者的临床结局。 (A

(5 水、电解质生理需要量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 (A

(6 无论对接受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 , 都需监测出入液量、水肿或脱水症状体征、血电解质水平等 , 并及时调整补液量 , 根据病情 , 选择肠内或肠外途径补充水和电解质。 (A

(7 重症疾病状态下是否需要增加维生素与微

量元素的供给量 , 目前尚无确定性结论。在合理用药的前提下 , 可依据 FDA 推荐剂量 , 根据医生的判

断 , 结合患者需要 , 调整部分维生素的剂量。 (D

]1[M]1

, 20001

2]葛可佑 1中国营养科学全书 [M]1北京 :人民卫生出

版社 , 20041

[3]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专家委员会 1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文

集———论《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科学依据 [M]1北京 :中国检察出版社 , 19991

[4]

Sobotka L. Nutritional support in neonatology [M]//Bas 2ics in clinical nutrition

13rd ed 1Prague:Galen, 2004:42524391[5]

V innars E, W il m ore D 1Jonathan Roads Sy mposium Pa 2pers 1H istory of parenteral nutrition [J ]1JPEN J Parenter Enteral Nutr, 2003, 27(3 :22522321[6]

American Society 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 on 1Guideline for the use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in a 2dult and pediatric patients [J ]1JPEN J Parenter Enteral Nutr, 2002, 26(1Supp l :1S A 2138S A 1[7]

Schorah CJ, Downing C, Piri p itsi A, et al 1Total vitam in C, ascorbic acid, and dehydroascorbic acid concentrations in p las ma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J ]1Am J Clin Nutr, 1996, 63(5 :76027651[8]

Nelson JF, De M ichele SJ, Pacht ER, et al 1Effect of en 2teral feeding with eicosapentaeno ic acid, γ2linolenic acid, and anti oxidantson anti oxidant statu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 irat ory distress syndrome [J ]1JPEN J Parenter Enteral Nutr, 2003,

27(2 :9821041

[9]Metnitz PG, Bartens C, Fischer M , et al 1Antioxidant sta 2

tu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 irat ory distress syndrome [J ]1Inten Care Med, 1999, 25(2 :18021851

[10]

Helphingstine CJ, B istrian BR 1New food and drug adm inis 2tration requirements for inclusi on of vitam in K in adult paren 2teral multivitam ins [J ]1JPEN J Parenter Enteral Nutr, 2003, 27(3 :2201

(2006212215收稿

营养素需要量

全日、每餐能量摄取和营养素供给量的计算 计算法

1.确定用餐对象全日能量供给量 2.计算宏量营养素全日应提供的能量 3.计算三种能量营养素每日需要数量 4.计算三种能量营养素每餐需要量 5.主副食品种和数量的确定 6.食谱的评价与调整 7.营养餐的制作 8.食谱的总结、归档管理等 1.能量需要量的计算方法 (1)使用食物成分表,确定就餐者能量需要 (2)不同人群营养配餐能量需要量计算 标准体重: BMI 指数: 全日能量供应量=标准体重*单位标准体重能量需要量 蛋白质2700kcal×15% =405kcal

?脂肪2700kcal×25% =675kcal ?碳水化合物2700kcal×60% =1620kcal ?根据三大产能营养素的能量供给量及其能量折算系数,可求出全日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需要量。 算出三种能量营养素需要量如下: ?蛋白质405kcal÷4kcal/g =101g ?脂肪675kcal÷9kcal/g =75g ?碳水化合物1620kcal÷4kcal/g =405g ?三餐能量的适宜分配比例为:早餐占30%,午餐占40%,晚餐占 30% ?早餐:蛋白质101g×30% =30g 脂肪75g×30% =23g 碳水化合物406g×30% =122g ?午餐:蛋白质101g×40% =40g 脂肪75g×40% =30g

碳水化合物406g×40% =162g ?晚餐:蛋白质101g×30% =30g 脂肪75g×30% =23g 碳水化合物406g×30% =122g ?所需小米粥重量= 122g×20%÷(8.4/100)=290g ?所需馒头重量= 122g×80%÷(44.2/100)=220g 由上一步计算结果可知:该用餐者午餐应含蛋白质40g,碳水化合物162g。假设以馒头(富强粉)、米饭(大米)为主食,并分别提供50%的碳水化合物,试计算主、副食中蛋白质的含量。 ?主食中蛋白质含量=184g×(6.2/100)+313g× (2.6/100)=20g ?副食中蛋白质含量=40g-20g=20g ?6)确定纯能量食物的量 ?油脂的摄入应以植物油为主,有一定量动物脂肪摄入。以植物油作为纯能量食物的来源。每日摄

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各种营养素的每日供给量

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各种营养素的每日供给量标准? 儿童期生长发育旺盛,活泼好动,肌肉系统发育特别快,故对热能、蛋白质的需要量很高,儿童生长发育是快慢交替的,一般2岁以后,保持相对平稳,每年身高增长4~5厘米,体重增加1.5~2.0公斤。当女孩到10岁,男孩到12岁时起,生长发育突然增快,身高年增长率为3%~5%,体重年增长率为10%~14%,年增值4~5公斤,个别达8~10公斤。约3年之后,生长速度又减慢。因此学龄儿童的后期正是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故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大大增加。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系统发育是不平衡的,但统一协调。如出生时脑重为成人脑重的25%,6周岁时已达1200克,为成人脑重的90%,之后虽仅增加10%,但脑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却进入复杂化的成熟过程。生殖系统在10岁前,几乎没有发展,而10岁后即开始迅速发育。因此各系统的生长发育是互相影响,互相适应的。任何一种因素作用于机体,都可影响到多个系统,如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不但促进肌肉和骨骼系统的发育,也促进呼吸、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的发育。而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就是各种营养素。质量优良、数量充足的营养素是儿童身心发育的基本保证。 (1)热能: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对4~12岁儿童的热能供给标准为1830~2 470千卡,若按体重计算,每日每公斤体重热能供给量为4~6岁91千卡;7~9岁78千卡;10~12岁66千卡。即随年龄的增加,其单们体重的需热能相对地要减少。我国营养学会建议儿童热能供给量为:7~10岁1 800~2 100千卡,10~13岁2300千卡。 (2)蛋白质:蛋白质是机体组织细胞的基本成分,其需要量与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有密切关系。学龄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时期,所需要蛋白质最多,对各种氨基酸的需要量按单位体重计算较成人高,如成人的必需氨基酸为100,则10~12岁的儿童缬氨酸为330,亮氨酸320,异亮氨酸300,苏氨酸500,苯丙氨酸加酪氨酸200,色氨酸120,蛋氨酸加胱氨酸200,赖氨酸500。可见儿童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不少是成人的数倍。其中赖氨酸对生长发育有直接作用。日本用强化赖氨酸面包作试验,一年之后,吃强化赖氨酸面包的实验组比不吃的对照组平均身高要高5.7厘米。国内武汉、广西等地试用这种面包,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供给适量必需氨基酸的同时,还必须供给足够的非必需氨基酸以合成蛋白质。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按蛋白质质量,即氨基酸评分或化学分来确定蛋白质的需要量。质量较高的蛋白如动物性蛋白和大豆蛋白,其每日需要则相对较少。4~12岁儿童每日每公斤体重所需蛋白质为0.84~1.01克。 蛋白质的供应量可因蛋白质营养价值不 同而有差异,如蛋白质净利用率为60%时,4~6岁为34克;7~9岁为41克,若蛋白质净利用率为80%,则4~6岁蛋白质需要量为26克,7~9岁为31克。蛋白质的需要量与热能摄入量有密切关系。热能供给必须满足儿童需要,否则膳食中的蛋白质便不能发挥其特殊的生理功能。所以蛋白质供给量常占热能供给量的一定比例,我国3~12儿童的蛋白质供给量占热能的12%~

营养素基础知识-试题答案

营养素基础知识(二)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合理营养是指每天有规律地让婴儿按照(适当比例)摄取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提供婴儿从事各种活动、维持机体正常生长发育的热能。 2、儿童期单纯肥胖症与成年期(动脉硬化)、(冠心病)有关。 3、对婴儿进行营养状况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婴儿每天所摄食的营养素中所具有的(热能)与(机体的代谢消耗)之间是否达到适宜的平衡。 4、营养状况评价包括:(膳食调查结果评价)、(体格检查结果评价)、(健康检查)。 5、平衡膳食是指(各类食物)的平衡和(膳食中各种营养素)的平衡。 6、合理膳食应当遵循(热量适宜)、(营养素均衡)、(自然食物)、价廉物美的原则。 7、维生素C促进组织(胶原蛋白)合成,维持血管、肌肉、骨、牙正常功能。维生素C缺乏易患(坏血症)。 8、橙色或深绿色的水果和蔬菜中含有胡萝卜素,可在人体内转化成为(维生素A)。 9、(维生素B1)易溶于水,蔬菜煮熟后大部分溶于菜汤中。 10、人乳维生素E的含量较牛乳多(6)倍,初乳为成熟乳的(3)倍。 二、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题2分,共20分。 1、日光浴可使皮肤下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 2、维生素是维持人体健康必需的有机化合物,能供给人体热量。(×) 3、维生素A缺乏会引起眼病,夜盲症、角膜溃疡等。(√) 4、婴儿每天需10毫克维生素D(×) 5、严重的维生素B1缺乏可出现脚气病,影响神经或心脏功能。(√) 6、一般烹调不会使食物中的维生素D损失。(√) 7、维生素C的抗氧化作用可保护细胞膜的稳定性,具有防止细胞老化及被破坏的作用。 (×) 8、新生儿维生素E缺乏可产生红细胞溶血性贫血。(√) 9、食物价格越贵、品质越精越有营养,进口比国产的有营养。(×) 10、水是维持生命的必须物质,也是生命的源泉。婴儿脱水达体重10%时即有生命危险(×)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可能引起() A、机体抵抗力下降 B、脂肪吸增加 C、腹泻 D、坏血病 2、B1亦称为() A、抗坏血病因数 B、抗不孕因子 C、抗神经元因子 D、抗癞皮症因子 3、经阳光照射能在体内生成的是() A.维生素A B.维生素B2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4、脱水可造成婴儿() A.代谢紊乱,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B.中毒 C.消化不良 D. 腹泻 5、大剂量服用( )能对抗感冒,加强伤口愈合。 A. 维生素A B. 维生素B1 C. 维生素C D. 维生素A 6、下列哪种维生素具有抗氧化功能? ()

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标准

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标准 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标准,是作为保证正常人身体健康而提出的膳食质量指标,供计划膳食工作的参考。营养素供给量的含义,与营养素需要量不同。需要量指的是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所需要的数量,低于这个数量将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供给量是在满足身体正常生理需要的基础上,按食物生产和饮食习惯的情况而规定的“适宜”数量; 一般地说,它比需要量充裕。随着食物生产的增加、加工方法的改变、人民体质和劳动条件的改善,以及营养科学的发展,供给量是可以不断修订的。因此,各种类型人群的膳食营养素供给量是适用于大多数人的适中数值,在应用于个人时,则应考虑个体的差异而适当增减。 一、热能: 影响热能需要量的因素有: 体力劳动、年龄、气候和身体大小等,其中尤以体力劳动,即劳动强度为主要影响因素。 (一)劳动强度: 由于现代生产工具的不断革新和机械化程 度的日益提高,确切地划分劳动强度等级比较困难,因而下面只 是概括地举例说明某些工作大概属于何级劳动。实际操作时,应按具体情况进行分级。 极轻体力劳动:如办公室工作、组装和修理收音机与钟表等工作。 轻体力劳动: 如店员售货、一般化学实验操作、教员讲课等。

中等体力劳动:如学生的日常活动、机动车的驾驶、电工安装、金工切削等。 重体力劳动: 如非机械化农业劳动、炼钢、伐木、采矿、砸石等劳动。 在正常情况下,体力劳动者的热能需要量是与食欲相适应的。当正常食欲得到满足时,其热能需要量一般地也可以满足,体重得以维持不变,如热能供给量过多或不足,则体重将增加或减轻。 (二)年龄与气候: 年龄对于热能需要量的影响,主要是由于生长发育和体力劳动的强度随年龄增大而有所不同。儿童和青少年正在生长发育时期,其身高、体重和活动量皆与日俱增,所以热能的供给量应随之增大才能满足其需要。壮年之后,基础代谢率逐渐下降、活动量逐年减小,因而热能供给量可以适当减小。 二、蛋白质: 蛋白质需要量是否受劳动强度的影响的问题,至今尚无定论。虽然蛋白质摄入量可以随热能摄入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合理的膳食调配应该考虑到各种营养素之间的适宜比例。本表的蛋白质供给量按热能计算,占总热能的10%-14%;其中儿童和青少年的为12%-14%,可以保证膳食中有充足的蛋白质供给,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 成年人的为10%-12%,可以确保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持。重体力劳动者和极重体力劳动者的热能补充,主要来自谷类食物,因而蛋白质所占的热能比重较低,但仍可达总热能的10%。

营养素的需要量和摄入量

一、营养素摄入不足或摄入过多的危险性 人体每天都需要从膳食中获得一定量的各种必需营养成分。如果人体长期摄入某种营养素不足就有发生该营养素缺乏症的危险;当通过膳食、补充剂或药物等途径长期大量摄入某种营养素时就可能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下面的图解以蛋白质为例说明摄入水平与随机个体摄入不足或过多的概率。

如图一所示,当日常摄入量为0 时,摄入不足的概率为1.0。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一定时 间内不摄入蛋白质就一定会发生蛋白质缺乏病,如果一群人长期不摄入蛋白质他们将全部发 生蛋白质缺乏病。随着摄入量的增加,摄入不足的概率相应降低,发生缺乏的危险性逐渐减少。当摄入量达到EAR 水平时,发生营养素缺乏的概率为0.5,即有50%的机会缺乏该营 养素;摄入量达到RNI 水平时,摄入不足的概率变得很小,也就是绝大多数的个体都没有发 生缺乏症的危险。摄入量达到UL 水平后,若再继续增加就可能开始出现毒副作用。RNI 和 UL 之间是一个“安全摄入范围”,日常摄入量保持在这一范围内,发生缺乏和中毒的危险性都很小。摄入量超过安全摄入范围继续增加则产生毒副作用的几率随之增加,理论上可以达到 某一水平,机体出现毒副反应的概率等于1.0。 当然机体摄入的食物和营养素量每天都不尽相同,这里使用的“摄入量”是指在一段时间, 譬如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期间内的。平均摄入水平。机体有很强的调节作用,不一定每天 都必须准确的摄入每日的需要量。 二、营养素需要量的定义和概念 (一)营养素需要量的定义 营养素需要量是机体为了维持“适宜的营养状况”在一段时间内平均每天必须“获得的”该营 养素的最低量。“适宜的营养状况”是指机体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并且能够维持这种状态。“获 得的”营养素量可能是指摄入的营养素量也可能是指机体吸收的营养素量。群体的需要量是通过个体的需要量研究得到的,在任何一个人群内个体需要量都是处于一种分布状态。 (二)不同水平的营养素需要量 机体如果由膳食中摄入某种营养素不足时,首先动用组织中储存的该营养素,维持其相关 的生理功能。当组织中储存的需摄入量不能满足随机个体需要的概率营养素已经耗空而仍得 不到外界的补充,机体就可能出现临床上可以察知的功能损害,如血液化学方面的改变。缺 乏再进一步发展,就会出现明显的与该营养素有关的症状、体征,发生了营养缺乏病。可见,维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可以有不同的层次标准,机体维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对营养素的需要 量也可以有不同的水平。 预防明显的临床缺乏症的需要,满足某些与临床疾病现象有关或无关的代谢过程的需要, 以及维持组织中有一定储存的需要是3 个不同水平的需要。所以在讨论需要量时应当说明是 指何种水平的需要。

膳食营养素供给量标准解析

膳食中营养供给量标准详解 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标准,是作为保证正常人身体健康而提出的膳食质量指标,供计划膳食工作的参考。营养素供给量的含义,与营养素需要量不同。需要量指的是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所需要的数量,低于这个数量将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供给量是在满足身体正常生理需要的基础上,按食物生产和饮食习惯的情况而规定的“适宜”数量; 一般地说,它比需要量充裕。随着食物生产的增加、加工方法的改变、人民体质和劳动条件的改善,以及营养科学的发展,供给量是可以不断修订的。因此,各种类型人群的膳食营养素供给量是适用于大多数人的适中数值,在应用于个人时,则应考虑个体的差异而适当增减。 一、热能: 影响热能需要量的因素有: 体力劳动、年龄、气候和身体大小等,其中尤以体力劳动,即劳动强度为主要影响因素。 (一)劳动强度: 由于现代生产工具的不断革新和机械化程 度的日益提高,确切地划分劳动强度等级比较困难,因而下面只 是概括地举例说明某些工作大概属于何级劳动。实际操作时,应按具体情况进行分级。 极轻体力劳动:如办公室工作、组装和修理收音机与钟表等工作。 轻体力劳动: 如店员售货、一般化学实验操作、教员讲课等。

中等体力劳动:如学生的日常活动、机动车的驾驶、电工安装、金工切削等。 重体力劳动: 如非机械化农业劳动、炼钢、伐木、采矿、砸石等劳动。 在正常情况下,体力劳动者的热能需要量是与食欲相适应的。当正常食欲得到满足时,其热能需要量一般地也可以满足,体重得以维持不变,如热能供给量过多或不足,则体重将增加或减轻。 (二)年龄与气候: 年龄对于热能需要量的影响,主要是由于生长发育和体力劳动的强度随年龄增大而有所不同。儿童和青少年正在生长发育时期,其身高、体重和活动量皆与日俱增,所以热能的供给量应随之增大才能满足其需要。壮年之后,基础代谢率逐渐下降、活动量逐年减小,因而热能供给量可以适当减小。 二、蛋白质: 蛋白质需要量是否受劳动强度的影响的问题,至今尚无定论。虽然蛋白质摄入量可以随热能摄入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合理的膳食调配应该考虑到各种营养素之间的适宜比例。本表的蛋白质供给量按热能计算,占总热能的10%-14%;其中儿童和青少年的为12%-14%,可以保证膳食中有充足的蛋白质供给,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 成年人的为10%-12%,可以确保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持。重体力劳动者和极重体力劳动者的热能补充,主要来自谷类食物,因而蛋白质所占的热能比重较低,但仍可达总热能的10%。

成人营养素需求量指南(精)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CH I N ESE JOURNAL OF CL I N I CAL NUTR ITI O N 10 February, 2007 ?指南与规范? 成人营养素需求量指南 陶晔璇 1 , 蔡威 1 , 1 , 2 (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 2 , 是营养支持的基本要求。本文以《中国居民膳食推荐指南》为基础编写而成。 正常人群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daily reference intakes, DR Is 是制定营养支持营养素需要量的依据。 DR Is 包括 4项内容 :平均需要量 (esti m ated av 2erage requirements, EAR 、推荐需要量 (recommen 2 ded nutrients intakes, RN I 、适宜摄入量 (adequate intakes, A I 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s, UL 。制定 DR Is 的依据包括 :人群研 究、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人体代谢研究和动物实验研究等。其中 RN I 是个体营养素需要量 (除能量以外 , 个体的能量摄入需要量参考值均以 EAR 为标准的摄入水平 , 是以 EAR 为基础产生的 , 计算公式为 EAR +2S D 或 112×EAR; 当机体摄入营养素的量能长期达到 RN I 时 , 机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量可得到满足 ,

能保持身体健康 , 并维持组织中有适当储备。只有在人群资料足够的情况下 , 才能得到营养素的 EAR , 并计算出相应的 RN I 值。并不是每一个营养素都具有 RN I, A I 即是在缺乏 RN I 的情况下采用的营养素参考摄入指标。也就是说 , RN I 的证据力度最高。 UL 也具有重要意义 , 它是平均每日摄入营养素的最高限量 , 这个量对一般人群的几乎所有个体都不至于损害健康 , 营养素摄入量超过 UL 时 , 损害健康的危险性随之增大 [1] 。制定 DR Is 的目 的是使机体能够维持“ 适宜营养状况” , 处于并能维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 不会发生营养相关性疾病 , 是一定时期内机体必须平均每天吸收该营养素的最低量 , 即是“ 生理需要量” , 受年龄、性别、生理特 , 具有个体差异性 [2] 。 疾病状况是影响机体营养素需要量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摄入不足、体重下降可导致能量消耗代偿性下降。卧床同样使能量消耗降低。严重创伤或败血症可引起能量消耗增加。此外 , 一般人群摄入的营养素来源于各种天然食物 , 在制定一般人群的每日膳食需要量时 , 均考虑了食物的储存、烹调、消化吸收率等各方面的影响因素 , 因此 , 推荐量往往高于人体最终的实际摄入量 , 尤其是维生素和微量矿物质 [1, 3] 。而特殊营养支持制剂不存在烹调加工过

公共营养师课后练习题(1)答案

公共营养师课后练习题(1)答案 1.什么是营养?什么是营养素以及营养素主要包括哪些?营养素分为哪几类? 营养是指指人体消化、吸收、利用食物或营养物质的过程,也是人类从外界获取食物满足自身生理需要的过程,包括摄取、消化、吸收和体内利用等。 营养素是指保证人体生长、发育、繁衍和维持健康生活的物质;或指食物中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机体构成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 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水、其他生物活性物质。 营养素分为: 能量 宏量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 微量营养素:矿物质、维生素。 其他膳食成分:水、其他生物活性物质 2.什么是营养素的需要量? 什么是营养素供给量? 营养素的需要量是指维持人体正常健康与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素的数量,也称为营养素生理需要量。 营养素供给量是特定人群每日必须由膳食提供的各类营养素的摄取标准。 3.什么是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什么是平均需求量?什么是推荐摄入量?什么是可耐受的高限摄入水平?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是在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 估计平均需求量(EAR):指可满足生命某一阶段不同性别及不同生理状况群体中50%个体营养素需求的营养素摄入量。 推荐摄入量(RNI;相当于RDA):指满足生命某一阶段和不同性别、人群97%~98%个体的营养需求的营养摄入量。 可耐受的高限摄入水平(UL):指在生命某一阶段和不同性别、人群,几乎对所有个体健康都无任何副作用和危险的每日最高营养素摄入量。 4.蛋白质的元素组成有哪些?各含多少? 蛋白质是主要由碳、氢、氧、氮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其中含碳50%~56%、氢6%~8%、氧19%~24%、氮13%~19%、硫0~4%、磷、铁、铜、锰、锌、钴、钼等。 多数蛋白质的含氮量约16%,因此,可通过测定食物样品的氮含量,再乘以6.25(蛋白质换算系数)得出样品中的蛋白质含量。 5.蛋白质的功能有哪些? (1) 构成人体成分:人体内蛋白质占体重的16~19%,约为干重的45%,参与构成人体的任何组织和器官。人体中每天约有3%的蛋白质被更新。 (2) 调节生理功能:蛋白质构成各类生命活性物质,如酶、激素、抗体、载体、多种介质等。 (3) 供给能量:1克食物蛋白质在体内被代谢分解,可释放出16.7kJ (4kcal) 的能量。(蛋白质与人体大脑发育、抗病能力有关) 6. 什么是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以及如何分类? 氨基酸(amino acid) 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多个不同氨基酸组成肽(peptide),含10个以上氨基酸称多肽(polypeptide);10个以下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完整版)

前言 人体每天都需要从膳食中获取各种营养物质 , 来维持其生存、健康和社会生 活 . 如果长期摄取某种营养素不足或过多就可能发生相应的营养缺乏或过剩的危害 . 为了帮助人们合理的摄入各种营养素 , 从 20 世纪早期营养学家就开始建议营养素的参考摄入量 , 从 40 年代到 80 年代,许多国家都制定了各自的推荐的营养素供给量。我国自 1955 年开始制定 " 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 RDA)"作为设计和评价膳食 的质量标准,并作为制订食物发展计划和指导食品加工的参考依据。 随着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发展,特别是强化食品及营养补充剂的发展 , 国际 上自20 世纪90 年代初期就逐渐开展了关于RDA的性质和适用范围的讨论。欧美 各国先后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或术语 , 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新概念 -- 膳 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简称DRIs。 中国营养学会研究了这一领域的新进展,认为 , 制定中国居民 DRIs 的时机已 经成熟 . 遂于 1998 年成立了制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专家委员会 ( 简称 Chinese DRIs 委员会)及秘书组 . 并在 DRIs 委员会的领导下组成 5 个工作组,分别负责 5 个部分的营养素和其他膳食成分的工作 .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 , 于 2000 年 10 月出版了《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Chinese DRIs 》. 在该书 的编著过程中得到了中国达能营养中心的大力协助,罗氏(中国)有限公司提供了 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Chinese DRIs》是一部营养学科的专著 . 它分别对各种营养素的理化性质、生理功能、营养评价及主要食物来源等方面, 都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尤其对于各营养素的参考值都提供了丰富的科学研究依据, 是营养学研究、教学和专业提高的重要参考书 . 为了适应广大的基层及相关学 科的专业人员的需要, DRIs 委员会根据原书进行了简编 , 从中选择对广大读者可 能是最有用的内容,适当简化,编写了这个简要本。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简要本)》是针对基层营养卫生工作 者及医药、食品、农业、教育等相关学科读者的需要编写的。它简明扼要 , 便于使用。但欲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或研究,还应以原书为依据。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 葛可佑 2001年1月 概要 一、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 是在 RDAs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 考值,包括 4 项内容:平均需要量(EAR )、推荐摄入量(RNI )、适宜摄入量 ( AI )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UL) 。

中国居民营养素摄入量参考标准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表(DRIS) 来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发表日期:2011年02月24日 一、 DRIS是什么 DRIS 是在RDA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4项内容;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二、有关DRIS的基本概念 1、平均需要量(EAR,Estimated Average Requirement) EAR是根据个体需要量的研究资料制定的;是根据某些指标判断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50%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这一摄入水平不能满足群体中另外50%个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EAR是制定RDA的基础。 2、推荐摄入量(RNI,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 RNI相当于传统使用的RDA,是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长期摄入RNI水平,可以满足身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保持健康和维持组织中有适当的储备。RNI的主要用途是作为个体每日摄入该营养素的目标值。RNI是以EAR为基础制定的。如果已知EAR的标准差,则RNI定为EAR加两个标准差,即RNI=AR+2SD。如果关于需要量变异的资料不够充分,不能计算SD时,一般设EAR的变异系数为10%,这样RNI=1.2×EAR。 3、适宜摄入量(AI,Adequate Intakes) 在个体需要量的研究资料不足不能计算EAR,因而不能求得RNI时,可设定适宜摄入量(AI)来代替RNI。AI是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例如纯母乳喂养的足月产健康婴儿,从出生到4-6个月,他们的营养素全部来自母乳。母乳中供给的营养素量就是他们的AI值,AI的主要用途是作为个体营养素摄入量的目标。AI于RNI相似之处是二者都用作个体的需要。AI和RNI的区别在于AI的准确性远不如RNI,可能显著高于RNI。因此使用AI时要比使用RNI更加小心。 4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 UL是平均每日可以摄入某营养素的最高值。这个量对一般人群中的几乎所有个体都不至于损害健康。如果某营养素的毒副作用于摄入总量有关,则该营养素的UL是依据食物,饮水及补充剂提供的总量而定。如毒副作用仅与强化食物和补充剂有关,则UL依据这些来源制定。

NCCN成人癌痛临床实践指南2017.2版(6)

NCCN 成人癌痛临床实践指南2017.2 版(6) 目录社会心理支持(PAIN-H )英文版中文版?由于癌症相关的疼 痛和相关症状的复杂性,医疗保健提供者应该预期患者和家属对于管理策略中支持和宣教的需求。?评估每个患者对心理社会支持的需求是综合疼痛评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参见PAIN-C )。支持?告知患者和家属/照护者,对疼痛的情绪反应是正常的并且将作为疼痛评估和治疗的—部分。?对患者和家属/照护者提供情感支持,让他们认识到疼痛是一个可以解决的问题。?酌情协助患者获得治疗。?表明你将与患者和家属/照护者携手,作为团队的一部分来共同解决疼痛问题。?讲解双方商定的要采取的计划及预期产生疗效的时间。?承诺你会一直关注患者直至疼痛得到较好的控制,有助于疼痛的管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照护者总会有可行的办法来充分地控制疼痛和其他令人烦恼的症状。?评估对家属和其他重要相关人员的影响;酌情提供宣教和支持。?重申你对患者的关心以及计划采取的镇痛措施。技能培训?教授患者应对技能(与适当的镇痛结合使用,而非替代镇痛)以缓解疼痛、增强个人控制能力,并且重新将精力集中在优化生活质量上。?考虑转介给受过任何以下领域培训的有执照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认知行为疗法(CBT)、催眠、生物反馈和正念减压法(MBSR )。?应对急性疼 痛的 技能,包括Lamaze 型呼吸训练、分散注意力的技巧?应对 慢性疼痛(非疼痛急症)的技能,包括所有上述措施+放松技巧、引导

想象、按照患者自身能力分配相应任务、催眠等以达到最理想的功能恢复。?通过培训鼓励自信,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舒适度。?对患者和家属/照护者宣教:疼痛的管理需要团队的努力,以全面评估和治疗疼痛的影响。团队的成员可能包括:肿瘤科医师、护士、疼痛专科医师、姑息治疗临床医师、康复科医师、神经科医师、心理科医师、社会工作者、精神病科医师、理疗师和精神顾问。见患者和家属/ 照护者宣教(PAIN-I )患者和家属/照护者宣教(PAIN-I )PAIN-1,1/2英文版中文版?为了评估患者和家属/照护者对疼痛治疗的教育需求,卫生保健团队应该: ?评估患者和家属 对疼痛含义及其后果的理解。?评估患者和家属的文化程度,以确保其理解宣教的内容。?评估现有关于疼痛和疼痛治疗的知识,以帮助制订适宜的患者和家属/照护者教育计划。 1,2 ?应提供教育材料。?要传达给患者和家属/照护者关于疼痛管理的信息?疼痛缓解在医疗上非常重要,忍受疼痛没有任何医疗益处。?疼痛通常都可以通过镇痛药物得到良好的控制。对于持续存在的疼痛,按时服用镇痛药物有助于改善对疼痛的控制。?存在疼痛的患者常常伴有其它需要控制的症状(如:便秘、恶心、疲劳、失眠、抑郁);其它这些症 状的管理可能有助于疼痛的控制。?向患者和家属/照护者传 达有关阿片类镇痛药的信息? 吗啡和吗啡类药物是用于缓解重度疼痛的主要药物。? 如果你现在使用这些药物有效,以后还会有效。? 如果这些药物无效,还有其它许多适合的选择。?阿片类镇痛药只能用于治疗

中国居民营养素摄入量参考准则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表(DRIS ) 来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发表日期:2011年02月24日 一、 DRIS 是什么 DRIS 是在RDAS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4项内容;平均需要量(EAR )、推荐摄入量(RNI )、适宜摄入量(AI )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 二、 有关DRIS 的基本概念 1、 平均需要量(EAR ,Estimated Average Requirement ) EAR 是根据个体需要量的研究资料制定的;是根据某些指标判断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50%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这一摄入水平不能满足群体中另外50%个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EAR 是制定RDA 的基础。 2、 推荐摄入量(RNI,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 ) RNI 相当于传统使用的RDA ,是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长期摄入RNI水平,可以满足身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保持健康和维持组织中有适当的储备。RNI的主要用途是作为个体每日摄入该营养素的目标值。RNI是以EAR为基础制定的。如果已知EAR的标准差,则RNI定为EAR加两个标准差,即RNI=AR+2SD。如果关于需要量变异的资料不够充分,不能计算SD时,一般设EAR 的变异系数为10%,这样RNI=1.2×EAR 。 3、 适宜摄入量(AI ,Adequate Intakes ) 在个体需要量的研究资料不足不能计算EAR ,因而不能求得RNI 时,可设定适宜摄入量(AI )来代替RNI 。AI 是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例如纯母乳喂养的足月产健康婴儿,从出生到4-6个月,他们的营养素全部来自母乳。母乳中供给的营养素量就是他们的AI 值,AI 的主要用途是作为个体营养素摄入量的目标。AI于RNI相似之处是二者都用作个体的需要。AI 和RNI 的区别在于AI的准确性远不如RNI,可能显着高于RNI。因此使用AI时要比使用RNI更加小心。 4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 ) UL 是平均每日可以摄入某营养素的最高值。这个量对一般人群中的几乎所有个体都不至于损害健康。如果某营养素的毒副作用于摄入总量有关,则该营养素的UL 是依据食物,饮水及补充剂提供的总量而定。如毒副作用仅与强化食物和补充剂有关,则UL 依据这些来源制定。 表1 能量和蛋白质的每日推荐摄入量(RNIs )及脂肪供能比 ━━━━━━━━━━━━━━━━━━━━━━━━━━━━━━━━━━━━━━━━━━━━━━━━━━━━ 年龄 Age 岁 Year 能量 Energy # 蛋白质 Protein 脂肪 Fat ─────────────────────────────────────────── RNI/MJ RNI/kcal RNI/g 占能量百分比 energy/% ─────────────────────────────────── 男 M 女 F 男 M 女 F 男 M 女 F ──────────────────────────────────────────────────── 0~ 0.4 MJ/kg 95 kcal/kg* 1.5-3g/(kg ·d) 45-50 0.5~ 35-40 1~ 4.60 4.40 1100 1050 35 35 30-35 2~ 5.02 4.81 1200 1150 40 40 3~ 5.64 5.43 1350 1300 45 45 4~ 6.06 5.83 1450 1400 50 50 25-30 5~ 6.70 6.27 1600 1500 55 55 6~ 7.10 6.67 1700 1600 55 55 7~ 7.53 7.10 1800 1700 60 60 8~ 7.94 7.53 1900 1800 65 65 9~ 8.36 7.94 2000 1900 65 65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完整版)

实用文案 前言 人体每天都需要从膳食中获取各种营养物质,来维持其生存、健康和社会生活.如果长期摄取某种营养素不足或过多就可能发生相应的营养缺乏或过剩的危害.为了帮助人们合理的摄入各种营养素,从20世纪早期营养学家就开始建议营养素的参考摄入量,从40年代到80年代,许多国家都制定了各自的推荐的营养素供给量。我国自1955年开始制定"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RDA)"作为设计和评价膳食的质量标准,并作为制订食物发展计划和指导食品加工的参考依据。 随着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发展,特别是强化食品及营养补充剂的发展,国际上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逐渐开展了关于RDA的性质和适用范围的讨论。欧美各国先后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或术语,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新概念--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简称DRIs。 中国营养学会研究了这一领域的新进展,认为,制定中国居民DRIs的时机已经成熟.遂于1998年成立了制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专家委员会(简称Chinese DRIs委员会)及秘书组.并在DRIs委员会的领导下组成5个工作组,分别负责5个部分的营养素和其他膳食成分的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于2000年10月出版了《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Chinese DRIs》.在该书的编著过程中得到了中国达能营养中心的大力协助,罗氏(中国)有限公司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Chinese DRIs》是一部营养学科的专著.它分别对各种营养素的理化性质、生理功能、营养评价及主要食物来源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尤其对于各营养素的参考值都提供了丰富的科学研究依据,是营养学研究、教学和专业提高的重要参考书.为了适应广大的基层及相关学科的专业人员的需要,DRIs委员会根据原书进行了简编,从中选择对广大读者可能是最有用的内容,适当简化,编写了这个简要本。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简要本)》是针对基层营养卫生工作者及医药、食品、农业、教育等相关学科读者的需要编写的。它简明扼要,便于使用。但欲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或研究,还应以原书为依据。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 葛可佑 2001年1月 概要 一、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 是在RDA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4项内容: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标准文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