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和喇家齐家文化遗址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3
作者: 张小虎[1];夏正楷[1];杨晓燕[2]
作者机构: [1]北京大学环境学院;[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考古与文物
页码: 100-103页
主题词: 喇家遗址;环境研究;古代中国;原因;青海;环境考古;作者;新石器时代
摘要:近几年青海民和喇家齐家文化遗址的发掘成为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个亮点。
凭借其罕见的史前灾难遗迹,喇家遗址入选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围绕探讨灾难遗迹和遗址废弃原因等一系列问题,喇家遗址开展了一系列多学科合作研究。
其中,在探讨灾难遗迹的成因和遗址废弃原因方面,环境考古运用地学方法取得了许多新的重大收获,其工作丰富了环境考古的理论和实践。
收稿日期收稿日期:2019-05-07;修订日期修订日期:2019-09-19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1110,41971116,4180106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9TS021)资助。
[Foun-dation: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41771110,41971116,41801060),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 (2019TS021).]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王海燕(1989-),女,山西晋中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资源开发与环境演变研究。
E-mail:wanghaiyansx@ 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庞奖励,教授。
E-mail:jlpang@青海喇家遗址地层划分及齐家文化废墟覆盖层成因分析王海燕1,庞奖励1,黄春长1,周亚利1,炊郁达1,查小春1,郭永强2,张玉柱3,尚瑞清1,王兆夺1(1.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陕西西安710119;2.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3.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摘要摘要:对喇家遗址进行了全面的野外考察,在其北部发现完整连续的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地层剖面。
通过系统采样、粒度和磁化率等多种指标测试,结合OSL 技术测年断代,建立了完整的土壤地层序列。
深入分析土壤沉积物性质与地表过程,揭示了覆盖齐家文化废墟的沉积物的成因。
研究结果表明:喇家遗址土壤沉积物地层层序自地表向下依次为:现代土壤(MS ,0~1.50ka B.P.)→全新世晚期风成黄土(L 0,1.50~3.10ka B.P.)→全新世中期古土壤(S 0,3.10~8.50ka B.P.)→全新世早期过渡性风成黄土(L t ,8.50~11.50ka B.P.)→晚更新世晚期马兰黄土(L 1,>11.50ka B.P.)。
喇家遗址附近文化梳理摘要:一、喇家遗址简介二、喇家遗址附近文化梳理1.马家窑文化2.齐家文化3.四坝文化4.卡约文化三、结论正文:喇家遗址位于中国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
这里的考古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本文将对喇家遗址附近的文化进行梳理。
首先,喇家遗址附近主要存在着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距今约5000 年,是黄河上游地区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以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家窑遗址而得名。
这一文化的出土器物以陶器为主,陶器表面常有绳纹、篦刻纹、波纹等纹饰。
此外,还发现了石刀、石斧等石器以及炭化的黍、稷等农作物。
其次,喇家遗址附近还存在着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距今约4000 年,是黄河上游地区继马家窑文化之后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而得名。
齐家文化的出土器物以陶器、石器和玉器为主,陶器表面常有绳纹、篦刻纹等纹饰。
此外,还发现了铜器、骨器等器物,显示出了这一文化时期的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
再次,喇家遗址附近的四坝文化也是值得关注的一种文化。
四坝文化距今约3500 年,是黄河上游地区的一种青铜时代文化,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四坝遗址而得名。
这一文化的出土器物以青铜器为主,青铜器种类丰富,有兵器、工具、饰品等。
此外,还发现了陶器、石器、骨器等器物。
最后,喇家遗址附近的卡约文化也是一处重要的文化遗址。
卡约文化距今约3000 年,是黄河上游地区的一种青铜时代文化,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卡约遗址而得名。
这一文化的出土器物以陶器、石器、青铜器为主,陶器表面常有绳纹、篦刻纹等纹饰。
青铜器种类繁多,有兵器、工具、饰品等。
综上所述,喇家遗址附近存在着多种文化,这些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反映了古代人类在此地区的生产、生活及社会发展状况。
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史前灾难成因辨析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史前灾难成因辨析[摘要]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发现以来,关于该遗址灾难成因有过诸多讨论,本文将诸多观点予以梳理,并提出一些看法,认为造成该处史前灾难的主要原因为地震及山洪,而很可能与黄河大洪水关系不大。
[关键词]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史前灾难1地理位置及开掘概况喇家遗址地处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下喇家村,位于黄河北岸一处二级阶地前端,是一个比拟小的山间盆地,遗址东北、西北各有一条季节河泄洪沟:岗沟和吕家沟。
1999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队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开展官亭盆地古遗址群考古研究,并取得了诸多重大发现。
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史前灾难现象的大规模揭露。
遗址共分为七个小区,Ⅱ区的F3、F4位于开掘区北部,东西向并列排列,之间距离仅2.5米。
两座房址内均有人骨发现,其中F32具,F4达14具之多;Ⅱ区紧邻Ⅱ区,在该区内清理出的F7、F10,室内也分别发现有4具和2具人骨。
从形态上观察这些人骨皆为非正常死亡。
2研究现状自喇家遗址发现开掘以来,关于其研究性文章层出不穷,之中以导致聚落人口大量非正常死亡,遗址大面积被毁的原因这方面,学者们进行了诸多探讨。
目前关于导致喇家遗址史前灾难的原因,主要有四种认识,在此予以简单总结。
2.1黄河大洪水、地震、山洪综合灾难说;目前此说较为主流。
观点认为,充填在房址里的红粘土与遗址周围、覆盖遗址上的红粘土根本相同,这种土在黄河上游也有发现,说明红粘土是黄河泛滥的产物,黄河大洪水是造成喇家遗址消灭的主要原因;山洪堆积为灰白色的砂纸透镜体,主要见于地势较低的遗址南区,分布于红粘土与早期棕黄色细-粉砂层之间,作者也认为山洪先对遗址造成一定破坏,而后黄河大洪水接踵而至;喇家遗址及周围地区还发现有地震现象,诸如地裂缝、砂管和地面形变等,由地层学来看,洪水或山洪带来的土、沙等物质充填于裂缝中,证明地震发生应是早于山洪和黄河洪水的。
关于青海喇家遗址几个相关问题的探析作者:范小慧来源:《卷宗》2013年第09期摘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9年对青海省喇家遗址联合展开发掘工作,发掘成果内涵丰富,本文就遗址环境、房址上出现的猪下骸骨以及F4的人类遗骸这三个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对这三个相关问题的探析来说明对于喇家遗址的揭示应综合多学科从多角度去做出结论。
关键词:喇家遗址;古环境;F4房址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处于黄河盆地北岸的二级台地,是以青铜时代早期齐家文化为主,兼有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等不同文化内涵的聚落遗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惟一一处大型灾难遗址,保留了4000年前大地震、黄河大洪水等多重灾难遗迹,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对进一步探讨史前人地关系,尤其是发生灾变的极端关系,提供着重要的考古实例。
现就喇家遗址的几个相关问题做以下探析:1 关于遗址环境据环境考古资料显示:4000年前左右喇家遗址为密林式情景,树木高大繁密,与现在林木稀疏多为平整农田的情景大不相同。
遗址的古生态环境优良,属半森林、半草原状态,适合人类生存,既可狩猎采集,也可种植养殖。
可以想象,那时人们生存无忧,物资富足,为了发展生产,人们学会了制造各种工具,工具的生产和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由此带动社会各个方面相继发展,这就是文明的起源。
黄河流域历来被认为是我国文明的发源地,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
但这种状况所展示的另一面则是:人类如果仅依赖自然环境生存,就必将受到其负面不利因素的影响,自然灾害将严重影响和威胁到人类的生活和生存,喇家灾难遗址最充分的说明了人与自然的这种依存关系。
从遗址分布的整体环境来看,遗址的一级台地在古环境中属河滩地,史前人类居住和生活的遗迹分布在黄河二级台地上,从二级台地开始到一级台地呈下坡慢滩地势,遗址一直延伸到了河滩地。
目前分阶较明显的台地则是后来形成,人们从台地前沿取土填充河滩一级台地平整出田地,用来种植农作物形成了人为高低错落的坎,坎因水势引导自然形成扇形,左为吕家沟,右为岗沟,前沿为两条季节河流的汇合处。
2020年第4期丝绸N路总第38&期THE SILK ROAD田野•工作室O黄河上游早期华夏文明探寻——喇家遗址调研纪实王敬博(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暑期,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一次主题为“黄河上游流域早期华夏文明资源调研”的田野实践调查活动。
黄河上游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而齐家文化又是这个区域内远古文化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
此次调研主要对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进行了实地调研,并着重参观了这两个史前文化时期的部分遗址及岀土的各类陶器、玉器等文物,此次的调研活动提升了我们对这两个史前文化时期的认识,同时也让我们充分地体会到史前文化遗留中包含的人性的光辉与智慧的结晶。
本文主要纪录了对喇家遗址调研过程中的所见和所闻。
喇家遗址为今天的人们揭示岀了约4000前的一,是的史前遗址,其历史文化价值与2500年前意大利的庞贝古城相当,后又被考古者们誉为“东方庞贝”。
一、喇家遗址的地理环境家遗址黄河上游的地,地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盆地。
它东起寺沟峡,西至积石峡,东西长约12千米,南北宽约5千米。
黄河就从盆地的中部由西向东流过,河的南岸是甘肃省积石山县,北岸则是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一)地理位置喇家遗址(东经102。
49'40",北纬35。
51'15")隶属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自治县官亭镇下喇家村,这里地势平坦,黄河距离遗址南边边界仅约500米。
遗址东西长约880米,南北宽约750米,占地面积约67.7万平方米。
(图1)图!(二)气候环境官亭盆地的平均海拔约为1800米,年均气温9摄氏度,年均降水量为350-400毫米,年日照时数达2500~2700/J、时,属温带半干旱气候,适宜农业作物生长。
正因为此地独特的地理环境,才形成了诸如气候温暖、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环境宜人的宜居生态环境,独特而适宜人生存的环境一定是喇家先民能定居此处的重要因素。
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
喇家村,地处黄澠河谷地带北岸的二级阶地上,黄河由西向东从遗址南部
通过,东临甘肃临夏,南邻青海循化,是我国古代横渡黄河通往西域|)主 /
要通道。
喇家遗址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唯一大型灾难性遗址,被称为
“东方庞贝”。
遗址出土了石器、陶器、玉器、骨器等文物¥余件n
各类房址60余处,发现灰坑、壕沟、墓葬、柱洞等大量的文化遗迦,还出
第一碗面彩陶
土了震惊世界的第一碗面,将世界面条历史向前推进了2000年。
喇家遗址
被评选为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同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列入全国100处重点遗址保护项目;2006年、
2010年分别被列入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期间国家大遗址保护名
录;2013年12月29曰获得国家文物局考古遗址公园立项批复。
喇家遗址
是以青铜时代早期齐家文化为主,兼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等不同文化内
涵的聚落遗址,它保留了4000年前大地震和黄河大洪水等多重灾难遗迹,
公认为是极为珍贵的史前灾难遗址,对于探索黄河上游,乃至我,西部的_
早期文明及人类发展过程有着相当高的研究价值。
喇家遗址的发现和发掘
对我国考古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推动当地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很
好的作用。
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核心区占地1500亩,总投资5.33亿元,主
要实施了文物保护与展示、公园绿化及景观、基础设施建设及居民安置新 人骨遗迹。
青海喇家遗址出土了什么食物
青海喇家遗址出土的食物是面条。
喇家遗址的年代距今约4000年左右,根据有关专家的鉴定分析,在青海喇家遗址出土的面条状遗存是小米做成的面条,是迄今最早的面条遗存。
青海喇家遗址出土了什么食物
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大型聚落遗址,被称为“东方庞贝”。
喇家遗址是史前遗址,其内分布着庙底沟时期、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到辛店文化等多种类型的史前时期与青铜时代的古文化遗址。
喇家遗址是官亭盆地齐家文化时期的一个中心聚落抑或是部落王国的所在地,以种植业为主要经济来源,有发达的制陶、制石、制骨等手工业,更有制作精美玉器的作坊。
关于关于喇家遗址保护利用的几点思考导读:现在请大家一起欣赏本篇文章遗址和史前专业方面的毕业论文范文,为广大学生们写作毕业论文是提供参考帮助。
遗址和史前论文标准格式一、喇家遗址基本情况喇家遗址是2001年批准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南部黄河北岸二级阶地前端的官亭镇喇家村,面积约25万平方米,属新石器时代的大型聚落遗址,时还保留了4000年前地震、黄河大洪水以及山洪袭击的多处灾难遗迹,被认为是极为难得的史前灾难遗址.遗址早上世纪70年代平整土地时出土了大量齐家文化玉器而被发现,1986年被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列为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一.从2001年起,经过十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喇家遗址被认定为黄河上游地区最新发掘的齐家文化时期的重要遗址.而齐家文化是西北地区社会发展和史前文化最为关键的时期,喇家遗址的发现,有能反映出该地区文明化进程的初步模式,时也是黄河上游区域文明起源探索研究的一个重要标本.果从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角度来看,喇家遗址具有很高的保护和利用价值.首先,喇家遗址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现经科学论证的第一处史前灾难遗迹,堪与意大利古罗马时代的庞仄古城相媲美其次,喇家遗址的聚落布局以及发现的丰富的文化遗物,对研究齐家文化的社会形态至中国文明的起源等具有重大意义第三、喇家遗址处的三川地区是土族聚居地,民族风情浓郁,具有较高的旅游观光价值.二、喇家遗址的保护和利用价值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历史科学研究进程中人们发现历史古城、建筑、遗物等都有很深奥的科学道理,有的甚至是现人们还不清楚的科学现象.保护凝聚了4000多年历史文化的喇家遗址,对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一)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喇家遗址遗存内涵丰富,以罕见的史前灾难而闻名.他十分难得地保留有古地震、古洪水等多重灾难遗迹,揭示出了距今4000多年前,先地震、后由洪水,接踵而至的灾难把喇家村落彻底摧毁的灾变过程,直观地再现出齐家文化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喇家遗址揭示的史前灾变现象,能印证了远古时期的洪水传说,也反映了多变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强烈影响.喇家遗址发掘出了大型围壕、特殊的聚落和建筑形式、石器、陶器、玉器等,许多遗迹和遗物是齐家文化从未有过的发现,这些重要的灾害遗迹和遗物,对于探索青海及黄河上游地区史前文化和文化起源,具有深远的意义,而且为环境考古及多学科的交叉研究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具有独一无二的科研价值,是不多得的文物考古资源.(二)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喇家遗址作为难得的史前灾难遗址,由于本身的独特性和珍贵性,被称为东方庞贝城.目前,共出土了千余件玉、陶、石、骨、牙、铜、漆器等文物,均是精美的艺术品.尤其是出土本篇文章原创出处:lunargin-top: 5px;margin-right: 10px;text-align: center;float: left;argin-left: 10px;border: 1px solid #ddd; border-bottom: 2px solid #ddd; position: relative; overflow: hidden; cursor: pointer;">经典遗址课程论文写作技巧分享预览次数:3023 评说人数:2535科技保护、日常维护、巡视等相关保护措施.国家支持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下,修建了永久性的保护陈列展厅一处,对展厅内遗迹进行了相应的处理复原保护工作,有望近期向公众开放.但由于缺乏宣传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喇家遗址的知名度不高,还没有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四、喇家遗址保护利用的几点建议对喇家遗址的保护利用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保护方针,坚持遗址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保护和合理利用相结合.(一)合理规划,明确保护范围无论保护还是本篇关于关于喇家遗址保护利用的几点思考论文范文综合参考评定下度:经典标题利用,都要坚持规划先行,尊重科学,确保遗址保护和利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以有效发挥.喇家遗址保护和利用,目前主要存遗址保护与群众生产生活间的矛盾和遗址保护与乡村建设间的矛盾.此,必须精心研究和设计保护利用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明确展示内容、展示方式,将保护利用规划列入十二五规划中.(二)落实相关保护措施,加大保护力度一是要快建立喇家遗址博物馆.充分利用遗址、遗物和文字、图像、多媒体、沙盘模型等展示手段,全面传达喇家遗址包含的相关历史信息.二是要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X络、媒体展览等多种宣传手段,让不层次、不领域的人们了解和掌握喇家遗址历史文化信息、文化内涵.广泛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喇家遗址保护工作.三是要编制《喇家遗址保护管理条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编制《喇家遗址保护利用管理条例》,对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的界划、保护管理、利用管理、居民生产生活管理,管理体制与经费保障、奖励与惩处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把喇家遗址的保护开发纳入法制轨道.四是要落实保护措施.根据遗存具体问题落实保护措施的基础上,建立安防体系,加强物防、人防能力,配备管理人员、管理设备,对遗址实施24时监管.五是要从长计议,逐步建设遗址公园,实施全面保护.(三)有效组合喇家文化和旅游开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喇家遗迹内的遗产丰富、利用价值高的特点为发展民和文化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其进行精心打造,合理保护利用,是做大、做强民和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民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内容.一是借助喇家遗迹出土的第一碗面条,开发饮食产业,逐步建立咧家特色的餐饮一条街,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从而拉动喇家历史文化的有序延伸.二是以民族服饰、刺绣、彩隋仿制、黄河奇石、中藏药材、土特产品等具有纪念性、实用性、工艺性和便捷性的高原特色的民间民俗手工艺品,以此带动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壮大.三是借助三川纳顿、依儿节等群众化活动,组织开发独具特色的民族娱乐节目,以此来扩大和提高喇家遗址的宣传力度和知名度.四是把喇家遗址和大禹导河积石、黄河水上游等项目相结合,发展集观光、娱乐、探险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圈,扩展娱乐外延.五是充分利用青洽会、环湖赛、郁金香节等节庆活动,制作种宣传品,广泛宣传民和喇家独特而又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整体形象,制造轰动效应,提高影响力,充分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总,保护和利用喇家遗址功千秋,利当代,造福后世.喇家遗址作为全国唯一一处多重灾难遗址,其科学价值和潜的经济价值非常巨大,此,保护利用喇家遗址的过程中,一定要本着保护中开发、开发是为了更地保护和整旧旧,以存其真的原则来进行,对喇家遗址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开发、严格保护、永续利用.。
东方庞贝——青海喇家遗址(母爱圣地)4000年后重见天日留给人们的不仅是震撼6月的民和官亭已经开始瓜果飘香,白兰瓜的香甜穿透绿油油的麦田扑面而来。
此后,西瓜、杏儿、苹果、梨儿、核桃等都将在这里粉墨登场,带给人们田园的享受。
毗邻官亭镇的喇家村,夏日风光如江南般俊秀,人们安详地任由阳光洒落。
黄河岸边的这片富庶土地,自古就是人们生活的乐园。
4000年前,有一个神秘的部落也曾在这里惬意地生活,直到有一天,灾难改变了这里的一切,也改写了一段历史篇章。
也许是在一个傍晚,也许是在一个明媚的午后,大地震突如其来,惊恐的人们从低矮的房屋中冲向门口,但瞬间被垮塌的房屋无情地埋进废墟。
来不及悲伤,洪水再次肆虐。
太阳再次升起时,这里却变成了一片平地,似乎从未发生过什么。
1999年至2007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民和县博物馆联合对喇家遗址进行了历时9年的考古发掘,发现了聚落居址、环形壕沟、祭坛广场等主要遗迹,出土了大量石器、玉器、骨器等各类文物千余件。
埋藏地下4000年的聚落再次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却带给我们一个异常惨烈的场景:在发掘的四座古代房址中,竟然有23具姿态各异的遗骸,其中仅4号房址中就有14具骨架!经专家对这些人骨性别年龄鉴定,发现多数为未成年人,年龄最小的仅有2岁。
在这个灾难遗址中,最令人动容的则是伟大的母爱。
在喇家遗址3号、4号房址中,都有母亲怀抱婴儿的遗骸,在灾难来临之际,他们用头和身体紧紧地护着孩子,更让考古学家们吃惊的是,经过DNA测试分析,其中被称为怀抱小孩的母亲,她们并非母子关系。
由此,在喇家遗址的保护利用中,海东市已经高举起“世界母爱圣地”的牌子。
6月12日,由海东市委宣传部、海东市文联、民和县委宣传部、民和县文联联合举办的喇家文化旅游专题研讨会上,已经打出了“母爱”这张牌。
黄河磐王、玉刀之王出现喇家遗址真的和大禹有关吗喇家遗址中的遇难者到底是一群什么人?时隔4000年的时空,这一问题至今仍然没有答案。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齐家文化玉器齐家文化联璜玉璧。
直径7.3、孔径3.4、孔上径0.36、孔下径0.19、厚0.36厘米。
深绿色,夹杂深褐色,不透亮。
由三片玉璜连成一块整璧。
三片玉璜长短不一,由一块整玉分别切割磨制拼对。
每片玉璜两端各有一孔以便相联。
素面抛光。
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17号墓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齐家文化联璜玉璧。
直径9.45、孔径4.5、孔上径0.43、孔下径0.19、厚0.22厘米。
深绿色,夹杂深褐色,不透亮。
由三片玉璜连成一块整璧。
三片玉璜长短不一,每片玉璜两端各有一孔以便相联。
素面抛光。
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17号墓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齐家文化玉锛长6.38、宽3.05-3.4、厚0.44厘米。
深绿色,夹杂褐色,局部受沁呈灰白雪花状。
长条形,顶端略收较窄,有自然破裂断角。
单面斜刃,刃部有破裂。
器背带弧度。
整器加工规整,棱角分明。
素面抛光。
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7号房址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齐家文化玉璧直径9.6、孔上径4.6、孔下径4.14、厚0.3-0.86厘米。
白色,夹杂淡红色。
周边磨制不规整,并有自然断裂面。
孔为单孔钻,较规整。
素面磨光,璧身中间厚边缘薄且不平整。
单孔钻旋转痕迹较明显,并断裂痕迹。
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4号房址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齐家文化玉璧。
长径8.3、短径7.4、孔上径4.6、孔下径4.14、厚0.5-0.86厘米。
绿色,局部受沁呈白色。
不规则扁圆形,素面。
内孔较规整,圆形,单孔钻,位置偏移。
整体中间厚边缘薄,两端磨制痕迹较明显。
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4号房址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齐家文化玉璧。
长径8.44、短径8.04、厚0.65-0.8厘米。
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2号墓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绿色,颜色局部为深褐色,部分位置受沁呈灰白色。
椭圆形,孔亦呈椭圆形。
素面抛光,不透亮。
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2号墓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齐家文化玉璧。
漫话黄河磬王与喇家遗址
程起骏
【期刊名称】《柴达木开发研究》
【年(卷),期】2007(000)002
【摘要】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属齐家文化,距今已有4000年的历史。
遗址规模宏大,面积达20万平方米,这在国内考古史上也是十分罕见。
由众多的村落遗址、大型祭坛、多重环壕、中心广场等组成:出土文物极为丰富,等级很高。
有玉壁、石刀、陶器,还有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碗面条。
2000年6月12日,中科院考古所和省考古所的研究人员,因避雨,在土族村民朱七十奴家中发现并征集到了出自喇家遗址,属齐家文化的巨形石磬一件。
这一发现堪称惊人!是青海考古史上的又一重大发现。
【总页数】2页(P22-23)
【作者】程起骏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黄河磬王』谈石磬的起源 [J], 张成志
2.黄河磬王显形记 [J], 王仁湘
3.一代黄河南蒙古亲王与王妃 [J], 张庆有
4.黄河上游早期华夏文明探寻——喇家遗址调研纪实 [J], 王敬博
5.青藏高原东麓黄河上游与长江上游的文化交流圈——兼论黄河上游喇家遗址的考古发现及重要学术意义和影响 [J], 叶茂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遗址名称:青海民和喇家齐家文化遗址
遗址时代:新石器时代
入选年代:2001年
发掘单位: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青海省考古研究所
遗址内涵:
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南端的黄河北岸二级阶地前沿。
这是黄河上游一个河谷小盆地,海拔在1800米左右。
这里分布着许多史前时期与青铜时代的古文化遗址。
喇家村遗址因早年出土齐家文化大型玉璧和玉刀而被发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队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共同在这个小盆地里开展考古课题研究。
从1999年开始对喇家遗址进行试掘,2000~2001年继续进行较大规模的发掘。
该遗址面积约20万平方米,可能是盆地内的齐家文化一处中心聚落。
2001年8—11月的继续发掘,揭露面积700多平方米,清理出多处灾难场面。
最多一处房内埋人骨14具,并发现了地震塌陷遗迹和地震裂缝穿过房址。
房屋的堆积上部为黄河大洪水的洪积物红胶泥土层,下部为窑洞坍塌的黄土层,人骨遗骸呈不正常姿势被埋没于黄土层之中,证明是房址垮塌将
人压砸而亡。
地层关系表明,地震在先,洪水在后。
在遗址其他多处地点也发现了地震裂缝、地面折皱起伏和地震的沙管现象,表明喇家遗址诸房址内的灾难现象应是地震所致。
发掘显示,地震对遗址造成了灾难性的打击,洪水则对遗址造成毁灭性的冲击。
是一处极为罕见的史前灾难遗址。
被称为“东方的庞贝古城”。
此次清理的第15号房址是迄今齐家文化保存最好的,残存墙壁高达2~2.5米,喇家遗址的房址都不同程度地保留着15号房址这种窑洞式建筑的结构和特征,通过已发掘的20余座房址,目前可以肯定,喇家遗址聚落为窑洞建筑形成的聚落,但遗址的地质结构并不适合建筑窑洞。
还发现具有广场性质的一大片硬土面,清理出奠基坑、人牲杀祭坑、埋藏坑、灰烬层、露天灶址等,伴出玉器、卜骨、石圭和精美陶器。
说明这片硬土面应是当时人们举行仪式活动的重要场地。
喇家遗址还出土了国内最大的玉刀和“黄河磬王”。
“喇家村遗址”中大量而精美的文物,不仅证明了早在4000多年前的史前时代,中国西北的黄河上游地区就曾经有古人类活动,而且也说明他们还创造了相当灿烂的古文明。
2002年喇家遗址发掘中,从F20房址地面出土了一件面条状的遗存物。
经鉴定,确认食物成分是大量的粟与少量的黍。
当是迄今最早的面条遗存。
2003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喇家遗址又发现一座罕见的齐家文化高规格墓葬。
喇家遗址灾难遗存的发现,揭示了距今4000年前后黄河上游出现的灾变事件,反映出当时人地关系上不和谐所产生的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