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46.79 KB
- 文档页数:4
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情绪智力、认知智力的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一、课题背景和意义幸福一直以来是人类关注的焦点之一,人们对幸福的渴求也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需求。
幸福感是人们主观上对自己生活所处的状态感到愉悦和满足的感受和情绪。
在高中生这个阶段,他们身心发展迅速,感性和理性思维逐渐统一,对自身价值认同和情感状态的把握和评估更加准确和主观化。
因此,研究高中生主观幸福感对其人格特质、情绪智力和认知智力的影响关系,有助于深入了解高中生心理构成及发展规律,更好地指导高中生个体发展和群体教育。
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对幸福感的研究主要从全局视角进行,大多关注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而忽视了个体心理的因素。
此外,已有的一些研究也存在取样偏差、度量工具的局限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不合理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将采用科学严谨的调查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从高中生的角度出发,探究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情绪智力、认知智力之间的内在联系,丰富幸福感的研究结果,为高中生个体和群体发展提供参考。
三、研究目的和内容(1)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情绪智力、认知智力之间的关系,揭示这些心理因素对高中生幸福感的作用规律,为高中生的个体发展和群体教育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
(2)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从高中生的人格特质、情绪智力和认知智力三个方面,分析它们对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
具体内容包括:1.以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他们关于主观幸福感、人格特质、情绪智力和认知智力方面的数据。
2.采用现有的幸福感评估工具,度量高中生的幸福感。
3.基于已有研究,选取相关的量表,测量高中生的人格特质、情绪智力和认知智力,并分析它们与幸福感的内在联系。
4.通过统计学方法,检验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和影响关系,并得出结论。
四、预期成果和意义通过本研究,可预期得到以下成果和意义:(1)深入解析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心理构成和影响因素,有助于理解个体发展和群体教育的内在规律。
关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在收集大量有关主观幸福感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阐述研究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背景和重要意义;梳理介绍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的多种理论;并对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整理和总结。
[关键词]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学一、研究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背景和意义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作为个体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逐渐成为积极心理学家关注的焦点。
目前大多数研究者比较认同Diener (1984)提出的定义:主观幸福感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中学时期是个体心理生理急剧发展变化的重要人生阶段。
目前,初高中学生面临着普遍的升学压力和激烈竞争,加上社会发展变革带来的价值观多元化、网络信息的蓬勃流行、家庭结构和功能显著变化等复杂影响,常造成许多中学生幸福感的降低或缺失,表现出叛逆违纪、学习倦怠、情绪困扰、睡眠和饮食障碍、自杀自伤等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
因此,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既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也逐渐成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实践重点。
二、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目前国内外有以下几种:(一)目标理论:该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产生于需要的满足及目标的实现。
其理论基本假设是,目标和价值取向决定了人的幸福感,是人们获得与维持幸福感的主要来源,个人目标与价值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幸福感的不同。
如马斯洛认为个体在特定水平上的需要满足之后,会追求更高层的幸福感。
(二)活动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产生于活动本身而非活动目标的达成。
美国积极心理学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大量案例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心流”理论,指出当人们对某一活动或事物表现出浓厚兴趣并全身心投入其中时,会获得“心流体验”(flow experience),浑然忘我、全然沉浸,体验到强烈的满足感与幸福感。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述评及启示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人格是指个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个体差异的稳定模式和特点,而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度的主观体验。
人格塑造了个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和应对策略等方面,从而影响了个体对幸福的感受和满意度。
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存在着紧密联系。
研究表明,积极、乐观、自尊心强的人更容易拥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而消极、悲观、自卑的人则往往主观幸福感较低。
这是因为积极的人格特质使个体更有自信、更愉悦,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从而拥有更高的幸福感。
人格特质也影响个体对幸福感来源的认知。
不同的人格特质使个体对幸福感的来源有不同的认知和评价。
外向型的人更重视社交关系和与他人的互动,他们会从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取更多的幸福感;内向型的人则更重视内在的情感体验和个人成长,他们会从个人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人格特质与个体的目标设置和追求方式有关。
不同的人格特质会影响个体追求什么样的目标和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方式。
外向型的人通常更有竞争意识,更愿意追求外部的权力、地位和财富,而内向型的人则更注重内在的价值和个人成长。
个体追求自己理想目标的满足程度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人格特质也影响个体的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
积极、乐观的个体往往更具有应对挫折和逆境的能力,他们更倾向于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更容易从困境中恢复并保持较高的幸福感。
而消极、悲观的个体往往更易陷入抑郁和焦虑的情绪中,从而难以获得持久的幸福感。
从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个体可以通过培养积极、乐观的人格特质来提升自己的主观幸福感。
培养乐观的态度、建立良好的自尊心,可以使个体更愉悦、更有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个体应该尽量将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与自己的人格特质相匹配。
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质,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追求方式,从而更大程度地获得幸福感。
高中生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1. 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心理韧性作为个体面对压力、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心理适应能力,被认为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主观幸福感则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本文旨在探讨高中生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对心理韧性和主观幸福感的概念进行界定,并综述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接着,通过文献回顾,分析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构建理论模型。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某地区高中生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数据,运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以验证理论模型的合理性。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高中生心理韧性和主观幸福感的教育建议和干预策略,为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提供参考。
2. 文献综述定义与内涵:阐述心理韧性的定义,强调其在逆境中保持适应和恢复的能力。
理论模型:介绍Werner和Smith的适应模型,以及Richardson 和TebbuttRussell的压力逆境交互模型。
测量方法:综述常用的心理韧性测量工具,如ConnorDavidson 心理韧性量表(CDRISC)。
概念解析:定义主观幸福感,区分其与心理福祉、生活满意度等相关概念。
测量工具:介绍常用的主观幸福感测量工具,如Diener的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和总体情感量表(PANAS)。
影响因素:概述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个人和环境因素,如社会经济地位、人际关系等。
相关研究:综述已有的关于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强调两者之间的正向联系。
作用机制:探讨心理韧性如何通过应对策略、情绪调节等中介变量影响主观幸福感。
研究不足:指出当前研究的局限性,如样本选择、文化差异的影响等。
未来方向:提出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如纵向研究设计、跨文化比较等。
实践意义:讨论研究对教育实践和政策制定的潜在影响,如提升高中生的心理韧性以增强其主观幸福感。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述评及启示人格特征和主观幸福感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话题。
人格在心理学中的定义是个体相对稳定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特征模式。
主观幸福感是指以个体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对自身情绪体验的主观评价为基础的幸福感受。
人格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心理学家们的关注。
众多的研究证实了人格特征与主观幸福感存在密切的关系。
人格的稳定、有序、自律和开放性等特质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而情绪不稳定、神经质和内向性等特质则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
此外,研究发现,具有韧性、乐观和自尊心的人更容易克服自身困难,取得成功,并且拥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就此,对人格特征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有以下几点启示:首先,人格特征不是先验的。
许多人错误地认为人格是天生的,它们不可能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
然而,实际上,环境对人格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人格特质在不同的文化环境和生活阶段中都有所不同。
还有一些人认为人格特质是某种天赋的结晶,不可能被改变。
但事实上,人可以通过扩展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寻找新的挑战和培养自己的积极心态等方式影响他们的人格特质。
其次,人格特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有限。
虽然人格特征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之一,但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且不是无条件的。
人格特征的作用仅仅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主观幸福感,而主观幸福感受到的影响更多是来自个体对自己生活和环境的情感反应。
因此,人们需要通过积极的情感、身体健康和良好的关系等积极要素来提高自己的幸福感。
最后,人们可以通过幸福培训和幸福干预提高自己的主观幸福感。
幸福培训和幸福干预,是高效的手段帮助人们提高他们的幸福感。
这些幸福的技巧包括情感调节、注意力训练、自我控制、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等方法。
通过这些方式,人们可以在不改变自己人格特质的情况下,提高自己的主观幸福感。
综上所述,人格特质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颇有复杂性。
然而,随着人们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日益深入,我们缓慢地向着答案不断地迈进。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作者: 夏俊丽[1]
作者机构: [1]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出版物刊名: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59-162页
主题词: 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人格
摘要:为了揭示高中学生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采用量表法,对分层随机抽取的全国1968名高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1)高中男生的主观幸福感明显高于女生,而且在正性情感、学习满意感和身体满意感上有显著差异;省级达标校的高中学生学习满意感优于市级达标校,市级迭标校的高中学生学习满意感优于普通校,省级达标校的高中学生身体满意感优于市级迭标校和普通校。
(2)人格特质是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有效预测量变,神经质与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的关系;外倾与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的关系。
(3)人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情感成份预测效应最大,对一般生活满意感预测效应高于特殊生活满意感。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述评及启示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特质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的感受以及对生活满意程度的评价。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深刻而复杂的关系。
本文将对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综述,以及相关的启示。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一方面,人格特质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直接影响。
研究发现,积极的人格特质,如乐观、诚实和友善,与更高的主观幸福感正相关。
这些积极的人格特质使个体更容易感受到快乐和满足,从而提升其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也会对人格产生影响。
主观幸福感较高的个体更倾向于表现出积极的人格特质,如乐观和友善。
这是因为主观幸福感的提升会改变个体的心理态度和行为方式,从而促进积极的人格发展。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还受到其他因素的调节。
社会支持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可以改善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并有助于发展积极的人格特质。
社会支持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帮助个体减轻压力和负面情绪,从而增强其主观幸福感。
社会支持还可以提供资源和信息,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有助于塑造积极的人格特质。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启示。
个体可以通过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来提升自己的主观幸福感。
个体可以通过培养乐观、诚实和友善等积极的人格特质,来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满意度。
社会可以通过提供社会支持来增强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和积极的人格特质。
社会支持可以通过提供情感上的帮助、资源和信息等方面,有助于促进个体的幸福感和人格发展。
个体和社会可以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积极的人格特质可以促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而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又可以改变个体的人格特质,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综述一、引言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是指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综合性评价。
它是一种与多种人格特征有关的变量,很多人格特征明显地与主观幸福感有关。
例如,乐观、自尊、归因方式等都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有关。
Costa和McCrae (1980通过对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总结认为,主观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更多地依赖人格,人格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感,因此,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观幸福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和预测指标。
二、主观幸福感产生的心理机制主观幸福感的产生是一种整合的过程,是由人格特质、生活事件、认知因素等因素所整合所形成的一种情感体验。
这种情感体验在外界的环境刺激下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我们在对自己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的时候,是一种内在的比较过程,这时我们会有自己的评价标准,而处于不同领域的人对于同一件事情的满意度也是不尽相同的,因而没有一个客观的比较标准,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幸福感体验。
当人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或者是目标得以实现就会产生幸福感。
如果需要或者目标过高,与自己的实际能力就会出现较大的差距,这样会使人缺乏信心而失去继续奋斗的勇气;如果需要或者目标过低就会使人产生轻敌的心理,产生厌烦的情绪,而不会产生幸福感。
四、人格特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最初集中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但研究发现如性别、年龄等外部因素只能解释SWB变化很少部分。
许多研究者将注意力转移到内部因素如个人气质特点、认知方式等对SWB的影响。
研究发现,人格因素和幸福感存在显著的相关。
主观幸福感的实质就是个体的主观积极体验,它更多依赖于个体自身所设定的标准,人格因素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影响主观幸福感最核心的因素。
①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有着很多复杂的关系。
与SWB有关的特质中,最受人关注的就是外倾和神经质。
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内容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学习过程中的幸福感体验,以及可能影响这种体验的各种内外因素。
文章介绍了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和重要性。
学习主观幸福感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积极情感和满足感,它是衡量学生学习动机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随着社会对教育的日益关注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提高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文章详细阐述了本研究的内容安排和研究方法。
研究将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手段收集数据,并运用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期得出客观、准确的结论。
在研究内容方面,文章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核心展开讨论:一是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二是教师教学方式和学校环境等因素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主观幸福感;三是家庭因素(如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教育方式等)对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的作用;四是中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与其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文章提出了提升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的策略和建议。
这些建议包括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生沟通、促进家校合作等,以期帮助中学生更好地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全面提高其学习质量和综合素质。
1. 研究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中学生的学习压力不断增大。
他们面临着来自学业、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长期处于高压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主观幸福感已经成为衡量中学生心理健康和幸福水平的重要指标。
了解和研究中学生的学习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标准,对生活状况的满意度以及对自身潜能和发展的肯定程度。
它包括心理健康、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多个方面。
对于中学生而言,保持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有助于减轻学业压力、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实现发展。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述评及启示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直是心理学领域的关注点之一。
人格是指个体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特征和认知特征,而主观幸福感则是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评价。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在不同的研究中获得了不同的结论,但总体来说,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
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性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研究发现,外向性格、神经质和开放性等性格因素都能够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比如,外向性格倾向的人更加社交化和乐观,而神经质倾向的人更加焦虑和敏感,这些因素都影响了个体对自身生活的主观幸福感评价。
此外,研究还发现,人格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也受到文化和社会因素的调节。
例如,有些国家更加重视个人成就和自我表达,而有些国家则更注重集体和家庭的利益,这些文化差异也反映在了个体对主观幸福感的不同评价中。
在实践中,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提示我们需要如何改善自己的幸福感。
首先,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并针对自身的特点调整生活方式,有助于提升自身的主观幸福感。
例如,对于外向性格的人,更加注重社交和团队合作,可以帮助其增强社交技巧和快乐感。
而对于神经质倾向的人,可以采取适当的放松和缓解压力的方法,使其缓解焦虑和情绪困扰。
此外,个体应该积极培养自己的认知和情感能力,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提升自身的主观幸福感。
例如,正向情绪体验、感恩和乐观等能力的开发可以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总之,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生命过程,不同的人格特征、文化和环境因素都会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因此,了解自身的人格特征,积极调整生活方式,提高自身的情感和认知能力,有助于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过上更加充实快乐的生活。
高中学生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夏俊丽(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摘 要:为了揭示高中学生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采用量表法,对分层随机抽取的全国1968名高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1)高中男生的主观幸福感明显高于女生,而且在正性情感、学习满意感和身体满意感上有显著差异;省级达标校的高中学生学习满意感优于市级达标校,市级达标校的高中学生学习满意感优于普通校,省级达标校的高中学生身体满意感优于市级达标校和普通校。
(2)人格特质是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有效预测量变,神经质与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的关系;外倾与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的关系。
(3)人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情感成份预测效应最大,对一般生活满意感预测效应高于特殊生活满意感。
关键词: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人格中图分类号:B84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2006)04-0159-04 收稿日期:2006-03-09 作者简介:夏俊丽(1972— ),女,福建建阳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
寻找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指标是研究主观幸福感的学者们主要兴趣之一。
关于预测指标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于确定带来满意生活的外部条件。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主观幸福感与婚姻状况、家庭收入、健康、教育背景等人口统计学变量相关[1]。
随后,在探索有可能影响幸福感的一系列社会心理因子并观察它们的联系时,研究者发现,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付方式等社会心理学概念确实与幸福感存在预期的联系[2]。
随着对该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认识到人口统计学变量、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等外部因素对主观幸福感只有中等程度的影响[3],研究者的注意力开始转向人格等内部因素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许多学者采用艾森克人格量表,以神经质、精神质和内外倾来分析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这类研究大多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即外倾和积极情感、生活满意感高相关;神经质和消极情感之间高相关。
Diener 等人甚至认为人格因素即使不是主观幸福感最好的预测指标,至少也是最可靠、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1]。
McCrae 和Costa 采用人格五因素理论对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考察,结果表明,人格特质除了神经质和内外倾外还有三种因素,即开放(Openess to expeience )、尽责(Conscientious )、和谐(A 2greeable )。
外倾和神经质分别对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有较高敏感性,而人格的开放性虽然并不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但却增加了对两种情感的体验,它起着经验性的作用;和谐和尽责则对主观幸福感起着工具性的作用,它通过创造使人们快乐的环境及生活事件而提高主观幸福感[4]。
近年来,Schimmack 等人研究了人格和文化变量在预测主观幸福感情感成份和认知成份时的交互作用,并提出了人格和文化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整合模型。
该模型认为外倾和神经质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与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份相关程度高于在集体主义文化中[5],可见,人格预测主观幸福感受文化的影响。
因此,虽然国外许多研究表明人格是主观幸福感可靠、有力的预测指标[1],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些成果是否适用于我国文化,还需要进一步论证。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初中生、大学生的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6][7],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这些研究大多数是对人格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一般生活满意感和情感成份进行研究,还很少涉及他们的特殊生活满意感,难以揭示人格与青少年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全貌。
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对学校生活的不满意可导致一系列的负性后果,包括学业成绩不良、退学等[8]。
目前,由于高考等原因,我国高中教育主要关注的还是学业目标和结果,对学生情感方面的问题不够重视[9]。
因此,加强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研究以高中学生为被试,揭示人格特质与我国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一、研究方法(一)被试采用分层加随机(抽签)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全国高中学生进行抽样。
首先,以我国的地理区域分层,分为东北、西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华中7个层次,在这7个层次中分别随机抽取1个城市,共7个城市。
2006年第4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 14,2006 (总第139期)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G eneral ,No 1139其次,分别在7个城市中以学校类别分层,分为省级达标校、市级达标校和普通校3个层次,在每个城市中随机抽取各类学校各1所。
最后,以年级进行分层,在每个年级中随机抽取一个班作为本研究的被试。
通过上述的抽样,选取了沈阳、上海、湛江、大理、石家庄、武汉、兰州等地的21所中学。
共发放问卷2520份,剔除错答、漏答和有规律做答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1968份,有效回收率为7811%。
(二)研究工具11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该问卷是由陈作松编制,用以测量一段时间内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自陈式问卷。
问卷共有35个条目,分为5个维度,即正性情感、负性情感、生活满意感、学习满意感和身体满意感。
用Likert-5点计分,计分范围从“完全不符”得1分至“完全符合”得5分。
正性情感、负性情感维度的得分越高,说明体验到该情感越多,其他3个维度得分越高,说明对生活越满意。
该问卷的信、效度良好[10]。
本次测验该量表的5个分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189、0176、0176、0182、0162。
21艾森克人格中国简式量表(EPQ-RSC)该量表是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的基础上,由北京大学心理学系“EPQ-RSC修订协作工作组”修订的。
量表包涵内外倾、神经质、倔强性和社会掩饰性人格因子,共48个项目的是非判断题,适用于16岁以上的正常被试。
内外倾维度得分高,说明是外倾的人格特征,神经质维度得分高,说明情绪稳定性差。
该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11]。
本次测验该量表的内外倾、神经质分量表的折半系数分别为0170、0175。
31施测采用集体测试的方式,在班会课或体育理论课课堂中,用指导语指示被试填答问卷。
委托的主试人员在问卷施测前没有集中学习,本研究采用书面通知下达对委托的主试人员在施测过程中的统一要求,并以电话或电子邮件等形式加以补充。
41数据处理数据使用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810,在微机上统计处理。
二、研究结果(一)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对被试的年级、性别、学校地点、学校类别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多因素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性别与学校类别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明显的主效应(性别之整体检验的Wilksπ∧值= 01979 F=81504,p<0101,学校类别之整体检验的Wilksπ∧值=01946 F=101980,p<0101),没有发现他们之间的交互作用。
从多元方差分析的组间检验看,性别在正性情感、学习满意感、身体满意感上有显著差异,男性的主观幸福感比女性更强烈;学校类别在学习满意感和身体满意感上有主效应,其中省达标校的高中学生学习满意感优于市达标校,市达标校的高中学生学习满意感优于普通校,省达标校的高中学生身体满意感优于市达标校和普通校。
(表1)表1 性别、学校类别在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上的平均数比较性别(M±SD)男(N=956)女(N=1011)F学校类别(M±SD)省达标校(N=980)市达标校(N=555)普通校(N=432)F正性情感1917±41601911±41717162331914±41801913±41381916±41730162负性情感3610±81233618±813121863615±81473616±71963610±81230181生活满意感2210±61152210±611101632119±61242210±51902213±61160156学习满意感1718±41671715±4170411031815±41651711±41521614±41643612733身体满意感1110±21741016±215414166331110±21631016±21661016±2164418333 注:3p<0105,33p<0101,下同 (二)高中学生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从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看,精神质和神经质的人格特质与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正性情感、生活满意感和学习满意感呈负相关,与负性情感呈正相关;外倾的人格特质与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正性情感、生活满意感、学习满意感和身体满意感呈正相关,与负性情感呈负相关,他们的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
(表2)表2 高中学生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Pearson相关系数正性情感负性情感生活满意感学习满意感身体满意感精神质-01099330109933-0109533-011253301003内外倾0127633-0128933012253301197330114033神经质-01321330137133-0134533-0121633-0134633 为了进一步了解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主观幸福感各因子为因变量,以人格各因子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061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 表3 高中学生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因变量预测变量R2F B Beta 正性情感方程模型01147113125533 神经质 -01396-01267 内外倾 0132701198 精神质 -01161-01071负性情感方程模型01182145153533 神经质 0183501317 内外倾 -01580-01198 精神质 0127801069生活满意感方程模型01143109164133 神经质 -01599-01307 内外倾 0129601137 精神质 -01213-01072学习满意感方程模型0107956105933 神经质 -01264-01177 内外倾 0123101139 精神质 -01240-01105身体满意感方程模型01122136154633 神经质 -01280-01332 内外倾 010******* 从表3中可知,人格特质是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有效预测量变,在人格特质中,神经质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最大,神经质特质高的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低;内外倾对主观幸福感也有较大的预测作用,外倾人格的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更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