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与中国人行为差异
- 格式:ppt
- 大小:941.04 KB
- 文档页数:22
中国礼仪与西方礼仪的区别01、在问候方面中国人与人打招呼第一句话一般是“你吃了吗”、“上哪儿去啊”,而西方人第一句话一般是“你好”或“很高兴见到你”。
02、在饮食方面中国人的饭桌上菜色比较丰富,以肉食为主,而西方人的菜色就比较单调,但是讲究荤素结合。
03、在餐桌礼仪方面中国人吃饭的时候喜欢热闹,喜欢边吃饭边聊天,而且聊得很大声,而西方人吃饭的时候比较安静,就算聊天也是低声聊。
04、在着装方面中国人更喜欢休闲的装备,除非特殊场合,否则是越休闲越好。
而西方人在着装方面很讲究,喜欢穿修身的衣服,还喜欢穿正装。
1、在称谓和称呼方面,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通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
例如西方人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者小姐。
而“先生”一词在我国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
在我国,握手礼不但在见面和告辞时使用,而且还作为一种祝贺、感谢或相互鼓励的表示。
因此是社交中应用最广泛的致意礼节。
见面、道别时的礼貌演变到今天就是“你好”、“再见”两个短语,客气的顶多再互相握下手,在各种古怪疾病流行的今天显得简洁而卫生而又体面。
然而西方国家,见面就要先送贴面礼、亲吻礼和吻手礼,让我们很不习惯也不能接受。
3、在宴客方面,喝酒,历来被中国人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缺少的一环。
中国通常遵循的是酒杯不能空茶水不能太满,在西方人他们通常喜欢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他们的行为会随女主人的动作而进行。
中国是一个酒文化大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酿酒工艺和人们赋予酒的美好寓意,使饮酒成为中国人宴请宾朋、交际应酬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酒文化也令老外折服,使他们也对中国的白酒满怀好奇心,但他们对中国酒桌上的强行劝酒有多反感。
就如我们正常的中国人对老外的贴面礼排斥一样。
4、在禁忌与习俗方面,中国人不喜欢说4,觉得8非常吉利,而西方人不喜欢13、中国人视4为不吉利,因为与“死”同音;而在荷兰语中4却是个喜庆的数字,因为与荷兰语“庆祝”一词的发言相近。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及成因社交礼仪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职场、社交场合还是日常生活中。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社交礼仪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差异表现和成因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便更好地了解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异同。
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西方社交礼仪的习惯和规范存在差异。
以见面问候为例,中国人通常会用“吃了吗?”、“去哪儿?”等语句来打招呼,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简单的问候“Hello”或“How are you?”。
在餐桌上,中西方礼仪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注重团结和亲密,因此围桌吃饭是一种常见的形式,而西方人则更强调独立和距离,因此分餐制更为流行。
中西方社交礼仪在行为举止和交际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注重谦虚和面子,因此在交往中更注重他人的看法和意见,而西方人则更强调个性和自主,因此在交际中更注重自己的表达和展示。
例如,在赞美他人时,中国人通常会说“过奖了”、“不敢当”等客套话,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直接表达感谢或欣赏之情。
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源于多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历史、文化、宗教、政治、经济和教育等方面。
历史上的不同遭遇和经验使中西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而影响了社交礼仪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在封建社会,中国强调等级制度和儒家思想,因此社交礼仪中表现出谦虚、尊重长辈和权威的特点。
而在西方,特别是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因此社交礼仪更注重个性表达和自由。
除了历史背景,文化、宗教和政治因素也对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产生了影响。
例如,中国文化深受孔孟思想的影响,强调和谐、尊重和谦虚,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主义和竞争精神,因此在社交礼仪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宗教信仰也会影响社交礼仪,如西方文化受基督教影响,强调人人平等和互助,而在以佛教为主的东方文化中,强调因果报应和修行。
政治因素也会对社交礼仪产生影响。
例如,在社会主义国家,强调集体主义和团结精神,因此社交礼仪中表现出注重团体和和谐的特点。
中西商务礼仪差异商务礼仪是人们在商务活动中长期形成的一种行为准则。
它在商务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不同国家间文化传统的差异世界上各个国家间的商务礼仪也各有不同。
下面是店铺谈一下中西的商务礼仪差异,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西商务礼仪:价值观差异在中国的文化观念中,人生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其社会价值之中,总是把个人或者自我放在社会关系中去考察,否定个体的自我主体性。
它追求的是这一种群体和谐的、稳定的伦理道德社会,个人可以弘扬个性,但不能将自我置于国家、集体之上;西方则不然,其主张以自我为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
个人是社会的核心,追求个人利益的主观能动创造性是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
因此,应将个人利益置于高于一切的位置,实行利己主义和自由主义。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可以说是根本性的,它是决定中西方商务礼仪差异的根本因素。
在与人交谈时,切不可谈及个人的私事,诸如年龄、婚姻、收入、信仰等等。
看到别人买的东西不可问其价格。
而在中国,人们对个人隐私的界限远没有这么深刻,人们并不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生活作一般了解。
但在中国人与美国人打交道时,在中国人看来很普通地问对方一些家庭情况,美国人就很可能认为你侵犯了他的隐私,一桩生意很可能就这样泡汤了。
西方人见面时,不一定会握手,只要笑一笑,打个招呼就行了,即使是第一次见面,而中国人则视握手为一个基本礼节。
但在中国握手并没有太多的限定,而西方人握手是有一定礼节的。
例如男女之间,若女方无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点头鞠躬致意;长幼之间由长辈先伸出手;上下级之间,由上级先伸出手;宾主之间由主人先伸出手。
而且握手时应注视对方,并摘下手套,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
在商务谈判中,见面礼是对方对你的第一印象。
让对方认为你很重视这次谈判,也让对方看到你的诚意所在。
尊重他人的文化,是我们在商务活动中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并且愉快且轻松。
中西商务礼仪:时间观差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领域中,人们推崇一种环形的时间观念。
因此,中国人利用时间比较随意,比较灵活;西方人奉行的则是线形的时间观念,认为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
中英之间的交际习惯差异研学科目:英语姓名:***班级:高一文一班目录引言 (3)一、中英日常交流习惯差异1.问候语差异 (4)2.告别语差异 (4)二、中英之间就餐礼仪习惯差异 (5)三、英国的主要禁忌 (7)四、中英其他社交文化差异对比 (8)引言众所周知,古老而闻名的中国,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长期处于世界先进地位。
而近代中国的落后,则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不可分割。
自从邓小平改革开放以后,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全国上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终于唤醒,震撼并影响着世界。
由中国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益处不仅仅局限在文化发展层面,它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从广义点来说,加强中外交流,是一项近期也是长远的投资,是关系到全人类共同发展的必然举措。
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是两大主题,和谐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理想。
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势必对世界各国都将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
我们从几千年中国的历史发展可以清晰的看到,只有交流,世界才能发展如此之快。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逐渐提升在国际上的地位,其话语权进一步增强。
然而中国文化丰富多彩,那么中国与他国的文化交流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与世界上不同皮肤、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人们有了更加深入的交流。
中国与英国的文化交流也举足轻重,在中国与英国文化交流的同时,必然会出现“文化冲突”。
在当今人类快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我们要进行有效的交流,并建立良好的对外关系,就必须要充分了解中英之间交际习惯差异,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一、中英日常交流习惯差异1.问候语差异中国人见面时,最习惯的问候即是:“吃了吗?”或“上哪去啊?”这在中国人听起来是那么的亲切温暖,就像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中一样,但是假如你对英国人或美国人说:“Have you had your meal?”他们可能会真的以为你在问他们吃过饭了没有,或是会认为你在邀请他们外出用餐。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一、中西方言谈的差异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
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
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
”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
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
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
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
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
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夹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二、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
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
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结果).” 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有哪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以下便是店铺为大家所带来的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希望各位会喜欢!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一、服饰礼仪的差异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
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
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
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
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
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
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
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就拿餐饮方面举例。
现在中国饮食市场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和接受这些外来食品。
麦当劳几乎代表了一种文化时尚,成为美国文化在餐饮领域的标志。
与此同时,法国的贵族文化,英国的绅士文化也随着饮食而涌入中国。
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不仅带来了蛋糕、面包、鸡尾酒等西式菜点,也带来了西方一些先进的制作工艺和饮食方法。
这些都为古老的中国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我国悠久而灿烂的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餐馆,中国菜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与喜爱。
比如北京烤鸭俨然已经成为外国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中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
中西餐桌礼仪差异一、出席时间中国人是多样化时间观念的人,西方人是单一时间观念的人。
要求做任何事情都要严格遵守日程安排,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因此,在参加宴请时,这一差异显得较为突出,一般说来,时间多样化模式的中国人更倾向于‘迟到’。
往往在规定的时间半小时之后到达,主人似乎也早有思想准备,通常会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安排些其他节目,如打牌,喝喝茶,聊聊天等,让一些‘先到’的客人们消磨时间。
对于这种‘迟到’现象主客双方都习以为常,并不将之视为对主人邀请的一种轻视或者不礼貌的行为。
在西方国家各种活动都按预定的时间开始,迟到是很不礼貌的,正式的宴会要求准时到达,十分钟后不到者,将会被视为不合礼仪,是对主人及其他客人的不尊重。
二、入座的位置中国一般是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有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在西方,一般说来,面对门的离门最远的那个座位是女主人的,与之相对的是男主人的座位。
女主人右手边的座位是第一主宾席,一般是位先生,男主人右边的座位是第二主宾席,一般是主宾的夫人。
女主人左边的座位是第三主宾席,男主人的左边的座位是第四主宾席。
三、上菜顺序在中国第一道菜是汤,紧接着是主食辟如干饭,再则是餐酒最后一道菜是水果用来促进消化;在西方国家里上菜顺序一般是菜和汤、水果、餐酒、主食最后是甜点和咖啡。
四、餐具在中国餐具较简单一般只有杯子、盘子、碗、碟子、筷子、匙羹等几种,而西方分有刀叉匙杯盘等,刀又分为食用刀、鱼刀、肉刀、奶油刀、水果刀,,叉又分为食用叉、鱼叉、龙虾叉。
茶杯,咖啡杯为瓷器并配有小碟,水杯、酒杯多为玻璃制品。
五、进餐礼仪中餐的进餐礼仪体现一个‘让’的精神宴会,开始时所有的人都会等待主人,只有当主人请大家用餐时,才表示宴会开始,而主人一般要先给主宾夹菜,请其先用。
当有新菜上来,请主人、主宾和年长者先用以示尊敬,西餐进餐礼仪传达的是一种‘美’的精神追求,整个进餐过程不但要美味,更要悦目、悦耳。
中外文化差异有哪些发现和感想引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标志,也是其独特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念的集合体。
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是由历史、地理、宗教、民俗等多方面因素所决定的。
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尤为明显,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外文化差异的发现和感想。
社交礼仪中国社交礼仪1.行为庄重:中国人重视面子,注重自己的形象与他人的评价。
2.尊敬长辈:年长者在中国社会中被视为有经验、有智慧的人。
敬老尊贤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
西方社交礼仪1.直接表达:西方人注重个人自由,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不善于隐瞒情感。
2.尊重隐私:西方人尊重个人的私人空间和私人生活,不会轻易干涉他人的隐私。
交流方式中国交流方式1.马上回答:在中国,人们习惯在听到问题后立即回答,这被看作是礼貌和尊重对方的行为。
2.非言语沟通:中国人善于通过面部表情、眼神、姿势等非言语方式进行交流。
西方交流方式1.等待发言机会: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会等待别人说完后才发言,尊重对方的发言权。
2.直接表达:西方人注重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不善于含蓄和暗示。
时间观念中国时间观念1.拖延时间:中国人习惯于临时安排事务,常常不按时完成约定的任务。
2.重视过程:中国文化强调人际关系和情感,对于交往中的细节和过程更加注重。
西方时间观念1.守时:西方人十分重视时间,善于按时完成工作和约定的事务。
2.重视结果:西方文化注重效率和结果,对于工作中的进展和成果更加关注。
教育理念中国教育理念1.尊重师长:中国教育强调尊重老师的权威,学生需要遵循老师的意见和要求。
2.精确记忆:中国教育注重背诵和记忆,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准确掌握。
西方教育理念1.学生主导:西方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造力,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解决。
2.实践应用:西方教育强调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中外文化差异的发现和感想在于我们要尊重不同文化的存在和多样性,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习惯,以便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东西方人际关系差异|中西人际关系差异分析由于中国与西方各国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底蕴不同,各国人民在人际交往的习惯也有不少差异。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中西方人际关系差异,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西方人际关系差异1.地域文化的差异由于中西方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不同,中西方的文化因此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
比如英国是大西洋上的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属于温带海洋气候,由于受到岛国和来自大西洋暖湿气候的影响,语言上也就有了与大海和西风相关的特定性。
2.历史传统的差异由于中西方各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不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历史传统也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导,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熏陶,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以现世性的人伦关系为核心,通过协调性的伦理意识来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自我肯定。
相比之下的西方传统文化则是以天人相分思想为核心,以伦理与契约为主体,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
3.习俗礼貌的差异习俗文化是形成并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并在某种程度上收到本民族的风俗的影响。
中国式的礼貌交际最大的特点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与人交际一种美德,同时这也是一种中国特色的礼貌现象。
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
而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会很高兴地说一声谢谢并欣然地接受。
4.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思维方式表现于语言形式之中。
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时也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文化由于主张天人合一、天人合德,故生存意识异常发达,形象思维非常突出,注重直观感觉和诗化想象。
而西方文化由于倡导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科技意识发达,抽象思维突出,注重逻辑推论和实证研究。
由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引起的语言的不同也是中西方交际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汉英语言在造字、句法特征、话语组织、语篇结构等方面必然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
中西方日常个人礼仪的差异中西方日常个人礼仪的差异_中西方社交礼仪有何差异中西方都特别注重个人礼仪,但是彼此的礼仪却不太一样,那么你对双方的礼仪知识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日常个人礼仪的差异,希望大家喜欢。
中西方日常个人礼仪的差异第一,从邀请的提前与赴宴的守时中看差异。
一般,不管是中方还是西方,邀请别人吃饭或者赴宴都要提前预定。
中方若是大型的婚宴请客要提前几天以上,这是表达一种对客人的尊重。
而西方宴请也要提前通知,像答应对方的邀请后,如果临时有事要迟到甚至取消约定,必须事先通知对方。
另外,如果宴会时间是7点,你最好是6点55就要到。
赴会时稍迟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过15分钟便会给对方不重视约定的坏印象。
所以,我们一定要遵守时间,这是我们成功的第一步。
第二,从中西方座次安排上看礼仪的差异。
古代中餐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讲礼仪,循礼法,崇礼教,重礼信关于中国人的宴席座次礼仪,守礼仪,是中国人数千年的传统。
不学礼,无以立,礼的核心是人的社会行为规范,是中餐民众已经习惯和风俗化了的社会性行为准则、道德尺度与各种礼节。
我国传统作法是在排列并排的座次时,我国的传统作法是以左为上,即认为居左之位高于居右之位。
并且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
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而国际通行作法并排排列座次时,国际上的通行作法是以右为上,即认为居右之位高于居左之位。
他们会注意:以主人和女主人为中心,左手的位置为上,靠近主人女主人的位置为上;夫妇不应相邻,男女依次相邻,主人和主方陪客应与客人依次相邻;译员可以坐在主宾的右侧。
有些大型场合,也可以在主人和主宾背后,另外安排用餐;尽管在排列座次时,国内外的基本座位法有所不同。
在涉外场合排列座次时,一般均应遵守国际惯例。
第三,从餐具的摆放中看差异。
我们知道在中餐的餐具中一般只有杯子,筷子,和碗、盘子等。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肢体语言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尼泊尔人、斯里兰卡人和有些印地安人和爱斯基摩人用点头表示“不”。
因此,要用外语进行有效的交际,在说某种语言时就得了解说话人的手势、动作、举止等所表示的意思。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阿拉伯人同英国人谈话。
阿拉伯人按照自己的民族习惯认为站得近些表示友好。
英国人按照英国的习惯会往后退,因为他认为保持适当的距离才合适。
阿拉伯人往前挪,英国人往后退。
谈话结束时,两个人离原来站的地方可能相当远!在这个例子里,双方的距离是关键。
不同的民族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才合适有不同的看法。
根据研究,据说在美国进行社交或公务谈话时,有四种距离表示四种不同情况:关系亲密,私人交往,一般社交,公共场合。
交谈双方关系亲密,那么身体的距离从直接接触到相距约45厘米之间,这种距离适于双方关系最为亲密的场合,比如说夫妻关系。
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个人交谈一般以相距45~80米为宜。
在进行一股社交活动时,交谈双方相距1.30米至3米;在工作或办事时,在大型社交聚会上,交谈者一般保持1.30米至2米的距离。
在公共场合,交谈者之间相距更远,如在公共场所演说,教师在堂上讲课,他们同听众距离很远。
多数讲英语的人不喜欢人们离得太近,当然,离得太远也有些别扭。
离得太近会使人感到不舒服,除非另有原因,如表示喜爱或鼓励对方与自己亲近等,但这是另一回事。
记住这一点很重要。
在英语国家里,一般的朋友和熟人之间交谈时,避免身体任何部位与对方接触。
即使仅仅触摸一下也可能引起不良的反应。
如果一方无意触摸对方一下,他(她)一般会说Sorry;Oh,I’m sorry;Excuse me 等表示“对不起”的道歉话。
在中国,常常听到西方妇女抱怨中国人抚弄了她们的婴儿和很小的孩子。
不论是摸摸、拍拍、接接或是亲亲孩子,都使那些西方的母亲感到别扭。
她们知道这种动作毫无恶意,只是表示亲近和爱抚而已,所以也不好公开表示不满。
但在她们自己的文化中,这种动作会被人认为是无礼的,也会引起对方强烈的反感和厌恶。
中西方商务礼仪行为差异的研究基于高低语境理论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今天,商务活动已经超越了地域的限制,中西方之间的商务交往日益频繁。
然而,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在商务礼仪行为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影响了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有时甚至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
因此,对于中西方商务礼仪行为差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基于高低语境理论,深入探讨中西方商务礼仪行为的差异,以期为提高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提供有益的参考。
高低语境理论是由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提出的,用于描述不同文化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对语境的依赖程度。
在高语境文化中,信息的传达更多地依赖于语境和非言语信号,如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而在低语境文化中,信息的传达则更依赖于明确的言语表达和文字记录。
本文将以高低语境理论为框架,分析中西方商务礼仪行为在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以及礼仪规范等方面的差异,并探讨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根源。
通过对中西方商务礼仪行为差异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务沟通模式,还可以为企业在跨文化商务活动中提供有效的沟通策略和建议。
本文也期望能够推动学术界对中西方商务礼仪行为的深入研究,为跨文化商务沟通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中西方商务礼仪概述在商务活动中,礼仪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商务交往的基石,更是企业文化和国家形象的体现。
中西方由于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商务礼仪行为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在中国,商务礼仪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强调尊重、谦逊和和谐。
在商务场合,中国人通常注重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这往往是通过一系列的礼仪行为来实现的。
例如,在会议或谈判中,中国人倾向于采用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避免直接冲突或批评。
中国人还非常重视礼尚往来,通常会通过赠送礼物、宴请等方式来表达感激和尊重。
在商务交往中,尊重年长者和地位高的人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体现在称呼、座位安排等多个方面。
礼仪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礼节文明规范,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
中西方文化在称谓与称呼、见面、宴客、女士优先等五个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礼仪形态.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差异是中西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
用“和而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中西礼仪文化差异,承认和尊重差异,探寻礼仪文化的互通性,有助于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对他文化的适应力,从而提高交际效率。
[关键词]中西礼仪;文化差异;价值观念一、中西礼仪文化差异“礼仪"是社会文明化的产物,是一种人为建构的用来在社会交往中规定人们言谈举止等行为的交际规范。
只要人类存在交往和交际活动,人类就需要通过礼仪来表达他们彼此的情感和尊重。
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曾说过,“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中国自古以来号称礼仪之邦,热情好客,以礼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由此也形成了丰厚的礼仪文化,剔除其中不合时宜的封建糟粕,结合时代变化发展的实际,丰富发展其文明进步的内容,依然十分重要。
尤其是在我国进入WTO之后,与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交往日益频繁.如果不了解西方的礼仪风俗和传统习惯,就有可能会引起误会,导致交际无法进行。
有些我们并不介意的言辞、举止,在外宾看来也许是失礼、冒犯或无礼,从而形成人际沟通与交往的障碍。
为了保证对外交往和接待服务工作顺利进行,避免唐突和失礼,很有必要了解和熟悉各国礼仪习惯和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客人,体现出中国人民热情、好客的礼仪之邦的风范。
礼仪带有明显的民族特点,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人们言辞中、抬手举足之间往往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性.文化不同,社会交际规范也千差万别。
中西礼仪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称谓与称呼、宴客、中西禁忌习俗及女士优先礼仪等五个方面:1、文化称谓与称呼礼仪的差异。
英汉两种文化在这个问题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在汉语文化中,称谓是分析性的,而在英语文化中,称谓是模糊笼统的.一个英语词cousin,aunt及un—cle可以对应八个不同的汉语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