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张图告诉你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区别(经典)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有什么不同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的不同一、中国人偏重于形象思维,西方人偏重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指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即通常的想象。
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所以又称逻辑思维。
〞(关世杰,1995:102)中国偏重于形象思维,因而善于打比喻。
在中国文学史中,运用形象类比手法的文章不胜枚举。
《诗经》、《老子》、《庄子》等多用形象类比的手法来传达作者的思想。
《二十四诗品》中那么用人格形象来类比文学艺术的风貌,二十四种诗歌风格用二十四种人格形象表达出来。
例如《二十四诗品》之三《纤农》“窈窕幽谷,时见美人〞,之六《典雅》“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之七《洗炼》“载瞻星辰,载歌幽人〞,之十《自然》“幽人空山,过雨采?〞。
《易经》用八种自然现象―天、地、山、水、风、火、雷、泽等“立象以尽意〞。
清代著名学者王夫之道:“盈天下而皆象也。
《诗》之比兴,《书》之政事,《春秋》之名分,《礼》之仪,《乐》之津,莫非象也。
而《易》统会其理。
〞这充分说明了中国人对于形象思维的重视。
抽象思维在中国那么很不兴旺,例如,需要抽象思维的逻辑学在中国开展十分缓慢,大约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明学传入中国,因明学主要是阐述逻辑规那么和逻辑错误。
其后,逻辑学的开展也是断断续续。
“逻辑一词是由严复从英语logic翻译过来的,由于当时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所以采用音译。
〞(关世杰,1995:104)中国逻辑学的不兴旺可见一斑。
而西方人那么偏重于抽象思维。
古希腊的逻辑学十分兴旺,在欧美文化中,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原理建立起来一套逻辑体系,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大多表达了这些原理。
三段论推理的运用成为西方人思维的基石。
此外,西方人抽象思维兴旺在对事物的定义上也有表达,较之于形象思维的下定义,抽象思维往往更加清晰、概括。
例如:孔子在《论语?为政》里这样阐释智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如何用图形象来阐释中国与西方(德国人)文化的巨大差异(2011-05-07 20:16:04)转载▼标签:中国f4西方人人际关系喜怒不形于色这是一个德国华裔人画了一系列图来形象的表达他认为中国人与德国人的习惯差异,也得到大家的认可。
因此,觉得这很有意思,另加一点个人的观点,提供大家了解和参考。
蓝色代表德国人↓红色代表中国人↓1一日三餐德国人喜欢早、晩冷食,中午热食;中国人喜欢早、中、晩都要求热食。
2人际关系这幅图认为是最生动,最有代表性的。
德国人交往讲究志趣相投,性格相近,有相通爱好的自然而然在一起交往,性质相对单纯些。
而中国人讲究功利性的人际关系,所以编织出一个复杂的人际网,很多时候明明觉得对方很讨厌,不是一路人没有共同语言,但觉得这个人能有价值“用的上”,就去满脸堆笑的交往,各自心里打着小算盘,相辅相成。
3天气和心情德国人喜欢晴天☼,讨厌雨天;中国人对晴天和雨天认为无所谓,不太影响心情。
4生活方式德国人崇尚自由和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尤其有保持自己独立空间的强烈需要。
而中国人喜欢热闹,扎堆,害怕被孤立。
从某个角度讲,西方人更具有独立的人格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5交通工具这跟经济发展有关,但也跟公共意识,环保意识有关,德国人家家有汽车,休闲时尚也骑自行车;当然在中国,很多东西早失去了它工具的本质,人骑自行车看穷,贷款也要买汽车,做梦都想奔驰宝马,而形成一种炫耀的象征。
6老人的生活这个图既反映中西方文化差异,也反映社会生活保障制度的差异。
7自我德国人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特立独行和自信很正常;中国文化有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传统,人们喜欢随大流,集体大于自我。
8周末的街景德国人喜欢休闲安静,中国人喜欢涌出来逛大街,另外延伸说一句,据出国的朋友说西方人如果不出去旅游探险,他们的周末休闲生活在我们看起来很没趣;一般周末超市会关门,就是在家或者去酒吧喝点酒;注意:欧美的酒吧不是我们的夜场那种乱糟糟的地方。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txt7温暖是飘飘洒洒的春雨;温暖是写在脸上的笑影;温暖是义无反顾的响应;温暖是一丝不苟的配合。
8尊重是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剂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一、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别示例我们通过一个有趣的玩笑中就可以看出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别:德国人和法国人在死之前的愿望就能告诉你二者之间的区别。
你问法国人,你死前最大的愿望是什麼?法国人的回答是“我想喝一杯最好的香槟酒”。
再问德国人,他会说“如果我还有力气的话,我想再做一次报告”。
一种思维方式常常渗透在各个领域,甚至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也能反映其思维方式。
比如一个美国人给一个中国人写信,中国人看美国人的信,他一看马上就发火。
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开门见山,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后面才讲些客套话。
中国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拿到美国人的信先看后面。
而美国人看中国人的信,开始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麼,前面都是寒暄等等。
美国人读中国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这种不同的书写方法反映著不同的思维方式。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例子:德国人和日本人、中国人一同坐火车从德国的法兰克福去巴黎,这3个人坐在一个车厢裏。
途中上来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将手裏端著的鱼缸放在空座上。
德国人开始发问:“您能告诉我这鱼的名称吗?它在生物学上的类别及有哪些特征?它们在科学上的意义又是什麼?”日本人听完德国人的话后接著问:“请问这种鱼我们国家能不能引进?根据日本的气候、水温、水质,这种鱼能不能生长?”轮到中国人来问了:“这种鱼是红烧好吃,还是清蒸更好吃一点?”这表明了3种不同文化思维方式的特点。
二、从文学艺术领域看中西思维艺术之差异东西方不同的哲学追求和不同的思维标向反映到文学艺术的创造上,中国重视圆浑,和谐,追求中和,追求圆浑中而致雄放的境界,就像司空图、钟嵘所宣导的那样;西方追求突破,讲究提升性,如希腊悲剧就具有一种破釜沉舟,另辟天地的突破性。
中国许多小说停留在见证性,停留在人情的描写上,当然《红楼梦》例外,缺乏必要的哲学深度。
20张图看懂中西方差异
中西差异,看20张图(红色代表中国,蓝色代表西方国家)。
1、西方人注重团队合作,中国人则喜
欢抱团撒网。
2、中国人关心别人在干什么,却往
往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外国人不管周围的在干什么,却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3、外国人说的12点就是12点,中国人说的12点很可
能是11点55到12点10的一段时间
4、外国人喜欢一针见血直接表达;中国人喜欢旁征博
引,委婉意会。
5、外国人愤怒时表情都写在脸上;中国人则常常强颜欢笑。
6、外国人的排队很细很长;中国人排队不长但很粗。
7、外国人爱夸自己;中国人爱夸祖宗。
8、外国人周末街上三三两两是散心,中国人三五成群凑热
闹。
9、外国人注重个体交流,中国人则常常搞成圆桌讲话。
10、外国人欣赏美景满足自己,中国人用相机拍照向别人
炫耀。
11、打电话或者在公共场所时,老外小声而言,怕影响别人显得粗鲁。
中国人声音的分贝大得感觉想要全世界都知道。
12、外国人以健康为美,中国人强调“一白遮三丑”
13、外国人喜欢凉菜和冷饮;中国人则三餐都是热菜。
14、外国人会选择面对克服;中国人则常常选择逃避。
15、外国人早上出门前洗澡,中国人晚上睡觉前洗澡
16、外国老人养宠物,中国老人带孙子。
17、外国人强调众生平等,一视同仁;中国人注重尊卑有序,伦理纲常。
18、外国人开汽车时中国人还在骑自行车;中国人好不
容易开上车了,外国人又改骑自行车了。
19、外国人喜欢日光浴,中国人喜欢太阳伞和防晒霜。
20、外国人培养孩子独立自主,中国人处处以孩子为中心。
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1.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在本体论方面,中国重人际,重伦理,以人比天,还原为心,重名轻实,由此走向玄学化,是封闭的价值体系;西方重自然,重自然本质,由自然到人,最后走向主体化、价值哲学。
在认识论方面,中国重直觉、重内省、重先验理性与伦理精神;西方重实验、重事实、重逻辑与科学发现。
2.在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在对事物的评价上,中国和西方分别偏重于社会和自然两极;在对效果(效用)的评价上,中西分别偏重于整体和个人两极;在对利益的态度上,中国重志轻功,而西方重利益、重功效。
3.中西逻辑的差异。
西方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中国古代的墨辩逻辑在逻辑的作用、逻辑结构、真理判定标准等基本问题上属于完全不同类型的逻辑体系。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是对政治、伦理、人生问题的重视和对宇宙论、自然规律抱不求甚解的态度。
在这样的传统中,逻辑一开始就没有被作为独立的对象予以探讨。
从孔子到庄子都视思辨为无用有害之物,都反对对概念等思辨形式本身作思辨的探讨。
这样,逻辑这种纯科学就没有立足之地。
4.中西数学的差异。
以抽象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西方思维方式产生出近代的微积分数学;而理性与实践相离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在元代以后几乎整个地断送了我国的传统数学。
5.中西自由观的差异。
西方人多侧重于向外探求,以发展世界、改造世界为获得自由的途径;东方人多侧重于向内探求,以认识自身、完善自身为获得自由的途径。
6.中西科学方法论的差异。
东方文化是以人文文化为主体的类型,西方是以科学文化为主体的类型。
中国是整体思维方式而西方是形式思维方式。
它们规定了科学发展的不同模式,造成了科学文化的两种不同类型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的文化冲突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的文化冲突有很多种,在这里我们不可能一一叙述,只能列出比较常见的几种。
1.1隐私方面的冲突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
西方人思维方式中国人思维方式这个世界主要是由人类和大自然组成的,西方人只注重研究自然,而忽视人类。
在文艺复兴前人是依附于神权的,没有自主性(这就是西方人提出人权的原因)。
认为人类和自然是各自独立的,是分开的;强调征服自然,注重对抗和斗争、征服。
中国人不仅研究自然,更重要的是研究人类社会: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是小宇宙,自然是大宇宙,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顺其自然,在争斗中求和谐,逐步发展到无神论。
“四根说”,认为世界史由水、火、土、气四种物质组成的,并且是各自独立的。
没有经过概括、抽象思维等过程,只独立研究具体事物的内部构成,而不研究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逐步形成还原论。
“五元素说”,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组成的,并且是相互联系的。
逐步从具体事物中经过概括、抽象思维,把具有同类作用、功能等事物分类,形成“五行说”,并且是相生相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逐步形成整体论、系统论。
形成以概念、推理、判断为主的形式逻辑,并一直沿续下来,而中国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发现形式逻辑有着巨大的缺陷而淘汰了形式逻辑,形成阴阳为主的辩证逻辑。
大约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发现以概念、推理等逻辑思维存在着巨大的缺陷而淘汰形式逻辑,逐步形成了辩证逻辑思维的阴阳论,因为概念、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不可能对事物进行完美无缺的定义和判断,甚至还可能被表面形象所迷惑。
如春秋战国时期白马非马论的名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以形式逻辑为主的墨家《墨辩》成了绝响,也就是说在春秋时期,中国人以阴阳辩证逻辑取代了有缺陷的形式逻辑。
唐代玄奘接触到了印度逻辑学,明朝中叶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将形式逻辑学带到中国,都曾经时髦一时,但最后在中国逐步淘汰。
还原论、机械论的形成整体论、系统论、阴阳五行八卦思维的形成还原论主要研究事物的内部构成,认为只要把事物内部构成的因素搞清楚了,就能认识到事物整体的作用,也就是局部之和等于整体的作用,也就是说只要搞清楚了原子(最小单位)的各项功能,那整体功能就完全搞明白了,意思就是局部各项相加等于整体(即分开后再相加)。
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有何不同彭凯平创新,顾名思义是要突破局限。
很多人讨论局限的时候,讨论的是社会、讨论的是体制、讨论的是别人的局限,我们很少讨论我们自己的局限。
要做国际化的视野,主要是帮助我们超脱自己的局限,跳出我们文化的圈子,看一看我们到底有什么特点。
心理学家经常愿意做的一个简单的心理学实验是,请大家联想两个概念:我们和他们。
你想“我们”的时候,想到什么东西?同学、自己、美好、幸福、快乐,我们想的都是特别积极的事;你想“他们”的时候,想到什么东西?我们特别容易想到的是他们跟我们不一样,他们有问题,他们有毛病……这个本身就是一个局限,这个局限让我们不能够批评我们自己,并且特别容易批评他人,所以有很多的问题,其实需要我们自己认认真真地进行比较和探索。
中国与西方的思维文化差异中国人的思维特性、中国人创新的障碍和成功的经验,都不能凭着我们自己的经验直觉来进行讲解和分析,一定要进行科学的分析。
而在科学的分析中,心理学可以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心理学为什么能够跟文化有关系?其实我们在谈文化的时候,谈得比较多的是客观的文化,比如说经典,比如说艺术,这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是文化的载体。
真正的文化我们认为是主观的文化、是一个心理的文化、是一个精神的气质、是一个思维的方式和思维的理念,它比客观文化更重要。
主观文化必然会带来很多文化的差异、语言的差异影响到我们的文化思维。
有美国心理学家做了一些经典的研究,发现我们中国人缺乏反事实思维。
假设彭老师是一个美国总统,那么咱们中美关系会怎么样?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思维是:“你这小子还想当美国总统?没门。
”首先拒绝这种假设,而创新是要做假设,是要反现实的,是要突破现状的。
另外,语言对于我们的误导也是非常大的,有的时候因为我们太了解自己的文化、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无中生有地做出一些判断。
有一个很有趣的研究,就是让美国人读这个英文句子,叫做“FINISHED FILES ARE THE RESULT OF YEARS OF SCIENTIFIC STUDY COMBINED WITH THE EXPERIENCE OF YEARS”,这个里头有多少个字母F?我们中国人一看就对,6个。
中国人与英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一、中国人与英美人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一)中国人偏好形象思维,英美人偏好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1,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关系人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密切联系,互相渗透的,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要运用各种思维。
由于职业的需要,人们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可能有所偏重,如文学家偏重形象思维,数学家偏重抽象思维等。
任何人种的人都有具有达到思维发展高级水平的能力,但是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人们对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偏好也有所不同。
2,中国人形象思维发达而逻辑思维不发达的表现中国人的形象思维很发达。
例如,在中国文学史中形象类比的手法很丰富。
从《诗经》到《离骚》,从魏晋南北朝的骈体文到明清的散文,形象类比的方法,运用的相当普遍。
中国人重视形象,实际上强调了思维中的表象作用,而未较好的发展到概念。
汉语语法研究直至1898年的《马氏文通》出版,才成为独立的学科,大大晚于印度文化体系和希腊文化体系。
3,造成差别的原因造成中国人形象思维突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象形文字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象形的汉字,对大脑的思维过程发生了不同于拼音文字的影响。
由于汉字是左右脑均势,促进了右脑的发展,右脑是负责形象思维的,所以,使用汉字的人形象思维发达,应该说是符合逻辑的。
拼音文字的人逻辑思维发达,应该说也是符合逻辑的。
4,形象思维的特点中国人的形象思维较为发达,就包涵着对于直观经验的重视,而在理论上往往停留在经验论。
形象思维亦有其长处,思维科学和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任何知识及其教学利用形象思维予以说明,就容易被人们理解、学习和掌握。
(二)中国人偏好综合思维,英美人偏好分析思维1,综合思维和分析思维的联系在对分析和综合的基本智力操作中,中国人偏好综合,英美人偏好分析。
分析和综合是相互对立又统一的。
2,差异的表现从中国的三大国粹——中医、京剧、国画的特点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上述中国人偏好综合,西方人偏好分析的差异。
下面以中医和西医为代表例证。
20张图告诉你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区别(经典)
这是一套关于文化对比的作品,共24张图片,红色代表中国,蓝色代表德国。
本文选取了其中20张。
人际关系
生活方式
对于守时
关于一个意见
对待愤怒
对于排队
关于自我
周末街景
关于聚会
外出旅游
餐厅中
美丽标准
一日三餐
面对问题
沐浴时间
老年人生活
领导
交通工具
对待阳光
对待孩子真的到了需要静下心来读书学习的时候了,为了让大家彻底认清时代究竟在发生什么,水木然写了下面两本书:《跨界战争》《时代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