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新选.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2
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问题: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比较凶险的疾病,起病非常的快,会造成患者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并且这种疾病在出血的概率非常的大,有可能造制一些脑血管的痉挛。
从而导致继发性的血栓形成,除了要尽快的治疗、找病因,夹闭动脉瘤以外,护理措施也是非常的重要的。
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措施:
1.在发病早期要绝对卧床休息,不能活动,否则容易增加出血的量。
2.要监测生命体征,比如监测和控制血压,防止血压突然升高,否则有可能会导致再次出血。
3.在昏迷或者卧床期间要注意护理,预防并发症,比如要定时翻身拍背,注意肢体位置的正确摆放,适当的被动活动四肢关节。
4.随着后期病情的恢复,要注意饮食方面吃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平时不能用力大便或者情绪过于激动,否则有可能会导致病情复发。
— 1 —。
病 程 记 录 单内科 2 床 刘兴芳 NO :10428医 院住 院 病 案心脑血管科 2 床 住院号:姓名:刘兴芳 性 别:女 病案号年龄:56岁 婚 况:己婚职业:农民 出生地:重庆XX民族:汉 国 籍:中国家庭地址或单位: 邮政编码402260入院时间:/9/10 10:25Am 病史采集时间:/9/10 10:25Am病史陈述者:家属 可靠程度:欠可靠 发病节气:白露后 问 诊:主 诉:头痛伴呕吐8+小时。
现病史:患者于入院前8+小时在休息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头部剧烈疼痛,呈阵发性加剧,伴喷射状呕吐非咖啡色样胃内容物1次,量约50g/次,无畏寒发热、视物旋转、头昏、语言不清、面色苍白、四肢麻木、大汗淋漓、意识丧失,无大小便失禁、抽搐,家属急送到“罗坝镇卫生院就诊,具体诊断不祥,予“20%甘露醇125ml 静脉推注,止痛治疗”后头痛缓解,喷射状呕吐非咖啡色样胃内容物2次,量约60g/次。
今日到我院行头颅CT 示:蛛网膜下腔出血。
自患病以来,精神差,未进食,大小便正常。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史。
否认结核、肝炎等传染病史。
无外伤、手术、输血史,无中毒史,无职业病史。
左眼视力进行性下降2+年,无眼痛、眼花、迎风流泪、视物旋转。
呼吸、循环、血液、消化、泌尿生殖、内分泌代谢、骨关节、精神神经系统回顾无重要病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食物、金属等过敏史。
其它情况:出生于XX ,未到过疫区生活及久居,生活条件可,无特殊嗜好。
月经史14岁5053-岁。
已婚,爱人、子女体健。
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病程记录单内科 2 床刘兴芳 NO:10428体格检查T36.6℃P70次/分R17次/分BP 150/8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平车推入病房,自动体位,急性病容,痛苦貌,正力体型,神志清楚,言语清晰,懒言,查体合作,对答切题。
苔白腻,脉弦滑。
全身皮肤温度、湿度、弹性可,未见黄染、斑丘疹、出血点,无肝掌、蜘蛛痣及匙状指(趾)。
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是指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种脑卒中,又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流人蛛网膜下腔者,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以下仅介绍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占整个脑卒中的5%-10%,年发病率为(5-20)/10万。
[病因]SAH最常见的病因为先天性动脉瘤(50%~85%)破裂,其次是动静脉畸形和高血压性动脉硬化,还可见于血液病、各种感染所致的脑动脉炎、Moyamoya病、肿瘤破坏血管、抗凝治疗的并发症等。
[发病机制]由于SAH的病因不同,其发病机制也不一样。
一般来说,脑动脉瘤好发于动脉分叉处,80%位于基底动脉环前部,特别是颈内动脉与后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与交通动脉分叉处最为多见。
由于该处动脉内弹力层和肌层的先天性缺陷,在血液涡流的冲击X下渐向外突出而形成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的血管壁常为先天性发育不全、变性、厚薄不一;脑动脉硬化时,脑动脉中纤维组织替代了肌层,内弹力层变性断裂和胆固醇沉积于内膜,加上血流的冲击,逐渐扩张而形成动脉瘤。
因此,在脑血管已形成上述病变的基础,当重体力劳动、情绪变化、血压突然升高、饮酒、特别是酗酒时,脑底部及脑表面血管发生破裂,血液流人蛛网膜下腔。
颅内脑动脉瘤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可引起卢页内压突然升高,其至闪脑推移压迫脑干以致猝死。
血液刺激脑膜可发生无菌性脑膜炎,血凝块和血液刺激分泌大量渗出液,可出现蛛网膜粘连,阻碍脑脊液循环和吸收,出现不同程度的正常颅压脑积水。
当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后,直接刺激血管或因血细胞破坏产生多种血管收缩物质(如5—羟色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氧合血红蛋白等)刺激血管,使部分病人发生血管痉挛,这种痉挛多为局限性,也可为广泛性,严重时可导致脑梗死。
[临床表现]1.各个年龄组均可发病,青壮年更常见,女性多于男性;先天性动脉瘤破裂者多见于20-40岁的年轻人,50岁以上发病者以动脉硬化多见。
蛛网膜下腔出血教案第一章:绪论1.1 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基本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他们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目标1. 掌握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定义;2. 了解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3. 熟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4. 掌握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方法;5. 了解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方法。
1.2.2 能力目标1. 能够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和临床表现;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3. 能够提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方案。
第二章:病因学2.1 病因概述介绍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包括动脉瘤、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等。
2.2 常见病因分析1. 动脉瘤:介绍动脉瘤的类型、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2. 血管畸形:介绍血管畸形的类型、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3. 高血压:介绍高血压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关系、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4. 动脉硬化:介绍动脉硬化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5. 血液病:介绍血液病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关系、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第三章:临床表现3.1 临床症状介绍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等。
3.2 临床体征介绍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体征,如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林斯基征等。
3.3 并发症介绍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并发症,如脑积水、脑梗死、脑膜炎等。
第四章:诊断与鉴别诊断4.1 诊断方法介绍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方法,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如CT、MRI、DSA等)和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
4.2 鉴别诊断介绍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如脑膜炎、脑梗死、脑出血等。
第五章:治疗方法5.1 保守治疗介绍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保守治疗方法,如绝对卧床休息、脱水治疗、止血治疗等。
5.2 介入治疗介绍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介入治疗方法,如血管内介入和外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