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发展性照顾与评价
- 格式:pdf
- 大小:3.14 MB
- 文档页数:10
早产儿发展性护理照顾综述本文介绍了早产儿发展性护理的研究成果,并重点分析了发展性护理对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的相关知识以及不同发展性护理措施对早产儿生长的益处。
发展性照顾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在美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该模式将每个新生儿视为独立的个体,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性,注重患儿行为呼唤的发展和环境对患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近年来,新生儿医疗领域取得了很大进步,极大地提高了早产儿和高危新生儿的存活率。
发展性护理照顾模式已经应用于国内临床新生儿科的患儿,包括模拟子宫环境、减少刺激、微量喂养、抚触、保持舒适体位和定时探视等措施。
这些措施可以保证早产儿拥有充足的睡眠和安全感,建立吸吮反射,增加体重,增强抵抗力,减少住院时间。
因此,在进行新生儿护理工作时,除了常规护理外,还需要根据早产儿个体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发展性照顾,以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
早产儿是指胎龄在28至37周之间,出生体重多小于2500克,生存质量差。
实施发展性护理可以显著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
因此,发展性护理照顾对早产儿的健康和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在XXX产房,一对双胞胎早产儿出生。
其中,患儿双胎之大双,胎龄仅有28+5周,出生体重仅有1.3kg。
出生时,患儿肤色青紫,无咳嗽,反应迟钝,肌张力低下,无心率,无自主呼吸。
Apgar评分显示1分钟1分,5分钟4分,病情危急。
医护人员立即对患儿进行清理呼吸道、开放气道、面罩给氧、胸外心脏按压等急救措施,并将其转入新生儿科进行进一步治疗。
经过医护人员近2个月的发展性照护,患儿的病情得到了明显的好转。
针对患儿的情况,医护人员采取了药物治疗、呼吸机辅助呼吸、雾化等措施,并进行了发展性护理照护。
具体措施包括保暖、筑“鸟巢”、减少侵袭性的操作、减少光线、噪声对早产儿的影响、合理喂养、抚触、预防感染、加强基础护理、皮肤黏膜的护理、提供定时探视和出院指导等。
经过发展性照护,患儿的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6%-100%之间,血压正常,口唇肢端无发绀,生命体征正常,黄疸减弱,反应尚可,未见鼻翼扇动,可见轻微的吸气性三凹征,心率齐,心音有力,肠鸣音正常,脐部无渗血、渗液,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下肢无水肿,奶量经口完成。
发展性照顺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现我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儿科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
而在早产儿护理中,发展性照顾理论的应用更是为早产儿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帮助和价值。
本文将探讨发展性照顾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现状,并分析其作用和意义。
一、什么是发展性照顾?发展性照顾是一种致力于提高儿童、成人及其家庭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能力和生命质量的照顾方法。
在这种照顾中,照顾人员提供个性化的、温暖的、关怀的、支持的照顾,以促进个体的生长、成长和优质发展。
早产儿作为一种危重患者,需要特殊的护理和关爱。
早产儿往往存在生理方面的不成熟、心理方面的脆弱等问题,如果没有适当的护理和照顾,容易引发严重的后果,影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而发展性照顾作为一种高度人性化的照顾方式,很好地满足了早产儿个性化、全面化的护理需求,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二、发展性照顾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现状1. 构建个性化护理方案早产儿出生后,根据孩子的生理情况和脆弱程度,医护人员会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包括喂养、睡眠、康复等方面。
发展性照顾理论认为,照顾人员应该了解早产儿的个性化需求和发展阶段,给予适当的照顾和支持,以促进他们的生长和发展。
因此,在实施护理计划时,要对孩子和家庭进行全面评估,确定各种照顾的优先次序和时间,使护理有序、科学、个性化。
2. 创造生命丰富的环境发展性照顾认为,生命丰富的环境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早产儿的护理中,照顾人员应该创造出一个温馨而丰富多彩的环境,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注,以提升孩子的幸福感和愉悦感。
在孩子的护理过程中,可以使用些温暖的色彩和音乐,让孩子感受到舒适和安全,进而促进早产儿的发展和成长。
3. 心理关怀和支持早产儿往往存在各种问题,在生理和心理上都需要医护人员的关怀和支持。
发展性照顾理论认为,在早产儿护理中,照顾人员要对孩子和家庭进行精神上的支持,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和互动,提升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我院NICU优质护理点滴汇报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启动,我院各个科室都在积极努力从各方面提高护理质量,拓展护理服务项目。
我院新生儿监护中心根据科室情况,因地制宜,通过将早产儿发展性照顾的护理理念和方法与日常护理工作相结合,使得早产儿体质质量增长明显、生存能力增强、并发症减少,提高早产儿的存活质量,并缩短住院时间。
发展性照顾是以患儿为中心,在护理中考虑环境刺激对早产儿的影响,尽可能地减少不良环境刺激,以促进早产儿发展、发育,使患儿能够适应环境的刺激,并取得生理、肢体活动互动间的平衡,维持早产儿从子宫内到子宫外理想的持续发展性支持。
护理措施如下:1、减少侵袭性操作由于早产儿的特殊性,使得早产儿的检查、治疗、护理多为侵袭性且无告知性,易引起一系列生理及心理反应。
因此,医护人员操作前应轻柔唤醒或触摸患儿,使其处于觉醒状态,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操作时动作轻柔、缓慢。
应用静脉留置针,并在置管的同时采集血标本,减少频繁穿刺对患儿的刺激。
进行有创操作时,给予安慰奶嘴,用微泵控制输液速度,使药物均衡输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2、减少光线刺激研究结果显示,早产儿需要一种黑暗和周期性光照(模拟黑夜和白天的光线变化)相结合的环境。
如模拟黑夜,拉上窗帘或调弱室内光线、在暖箱上盖黑布,为早产儿营造暗室环境。
模拟白天,拉开窗帘,去掉暖箱上覆盖的黑布。
3、减少噪声刺激控制室内噪声的强度,调低各种仪器的音量,对各种报警做出快速反应。
不在暖箱上放置物品,医护人员尽量做到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操作轻。
4、提供“鸟巢”护理“鸟巢”护理是国际上流行的用于早产儿发展性照顾的一种方法。
温暖柔软的“鸟巢”不仅为患儿营造了一个类似子宫的舒适的环境而且使早产儿体温维持在中性温度,避免体温波动引起早产儿呼吸暂停。
5、非营养性吸吮是指在患儿口中放置安慰奶嘴,以增加其吸吮动作。
在患儿喂养尚未耐受时、实施侵入性操作前、患儿哭闹时均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可促进吸吮-吞咽-呼吸协调能力,安慰患儿,减轻疼痛,减少哭泣。
发展性照顾在NICU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黄贺
【期刊名称】《医药与保健》
【年(卷),期】2018(026)008
【摘要】目的探讨发展性照顾在NICU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07月~2017年07月本院NICU收治的早产儿88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患儿采用临床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采用发展性照顾护理,比较两组早产儿的临床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早产儿每日进奶量、体重恢复正常时间、每日睡眠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493.38±38.37)ml、(14.23±2.38)d、(19.58±1.64)h、(33.26±5.21)d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6.09,8.23,8.39,8.45;P<0.05);且观察组早产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NICU早产儿在临床护理过程中采用发展性照顾护理干预可以有效促进患儿各项身体机能的恢复,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总页数】2页(P197-198)
【作者】黄贺
【作者单位】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河南驻马店,4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72
【相关文献】
1.发展性照顾在NICU早产儿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2.发展性照顾在NICU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3.发展性照顾在NICU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4.发展性照顾在NICU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5.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在NICU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探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