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国际化指标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3
国际大都市的标准国际化大都市"这个概念的起源,究竟是苏格兰城市规划师格迪斯于1915年提出的,还是英国学者霍耳在1966年提出的,无关紧要。
在中国,它业已成为一顶给城市加冕的皇冠,高于现有一切奖项,而且是一个城市有幸被视为伟大的城市的最佳搭配。
在全球化的深刻背景下和中国城市的"狂飙突进"运动中,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有必要厘清国际大都市的人性化指标和必备条件,令城市的努力不致于迷失方向。
标准一:区域中心国际大都市不单纯等于拥有跨国公司、国际航班、五星级酒店、酒吧、别墅、高尔夫球场、地铁、西餐、外国乐队、巨型建筑这些符号化的东西。
与主要的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地、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城市人口和城区规模这些必要前提相比,国际大都市的意义更似一种能量的聚合体,在全球版图上举足轻重、舍我其谁。
以纽约计,它的GDP值单拿出来可以在全世界国家中排位第14,超过澳大利亚;如果将美国5个最大的城市合起来看做一个国家,它在全世界可以达到第四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
作为社会能量的聚合体,国际大都市的对全球技术、资金、人才流动的控制功能超出了国家的范畴,城市高度职能化,服务于全世界,成为世界经济市场体系中的控制点。
在本国区域内,它是绝对的区域中心。
从这个层面来看,中国未来的国际大都市只有可能从北京、上海、广州和香港4个城市中产生,它们各有环渤海都市圈、长三角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为依托。
北京作为首都聚集了全国的精英而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上海是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广州是华南的中心和世界性商埠,香港则是亚洲都会和购物天堂。
除此之外,其余的中国城市至多只能达到专业功能的国际化,比如国际旅游城市等。
标准二:移民之城国际大都市需要国际化人才,外来人才的加入与常住暂住人口的增加、移民的速度是同步的,而其中外国人的多少成为衡量城市国际化的重要可量化指标,反映了城市在国际分工中能在多大程度上吸引外国企业、外国留学生、外国专家和外国人才移民。
城区国际化建设指标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城市国际化建设成为了许多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
城区国际化建设指标是衡量城市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城区国际化建设指标,并分析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一、经济指标经济是城市国际化建设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经济指标是衡量城市国际化程度的重要依据。
首先,城市的GDP总量和增长率是衡量城市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
其次,外商直接投资(FDI)是衡量城市吸引外资能力的重要指标。
此外,城市的贸易额、外贸比重以及对外贸易伙伴的多样性也是评估城市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二、人文指标人文因素是城市国际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文指标反映了城市的文化多样性和国际交流程度。
首先,城市的国际学校数量和国际学生比例是衡量城市国际化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
其次,城市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和国际艺术展览的举办频率也是评估城市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此外,城市的国际会议和展览活动的规模和数量也是衡量城市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三、交通指标交通是城市国际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
交通指标反映了城市与国际间的联系程度和便捷程度。
首先,城市的国际航班数量和航线网络覆盖范围是衡量城市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其次,城市的国际铁路和公路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也是评估城市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此外,城市的港口和物流设施的现代化程度也是衡量城市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四、科技指标科技创新是城市国际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科技指标反映了城市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
首先,城市的科研机构数量和科研成果产出是衡量城市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
其次,城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创新产业的发展水平也是评估城市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此外,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互联网普及率也是衡量城市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城区国际化建设指标涵盖了经济、人文、交通和科技等多个方面。
这些指标的提高将促进城市的国际化发展,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源和人才,推动城市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中国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西安国务院批准实施到2020年北京上海之后中国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西安西安,中国西北地区最大城市,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
当今西安为副省级城市,陕西省省会,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然而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西安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发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国务院明确提出,到2020年把西安建设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我国又一国际化大都市。
未来大西安将打造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及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将逐步建设成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富有东方历史人文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世界文化之都。
大西安的规划范围将包括西安市整个行政辖区,渭南市富平县,咸阳市秦都、渭城、泾阳、三原“两区两县”,面积12009平方公里。
其中主城区范围北至泾阳、高陵北交界,南至潏河,西至涝河入渭口及秦都、兴平交界,东至灞桥区东界,面积1280平方公里。
2008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西安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时隔一年,2009年6月,国务院批准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提出2020年西安建设成为800平方公里、1000万人口以上的国际化大都市。
在国际上,国际化大都市有一些主要的评判指标,在打造大西安的过程中,西安也将向这些指标奋进。
西安市规划局局长和红星表示,到2020年,也就是说,还需10年,西安的目标指标大部分将达到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
用10年达到国际化大都市指标在国际上,国际化大都市有一些主要的评判指标,在打造大西安的过程中,西安也将向这些指标奋进。
西安市规划局局长和红星表示,到2020年,也就是说,还需10年,西安的目标指标大部分将达到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
国内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解读营商环境体现了区域经济的软实力与发展潜力,改善营商环境,开辟良好的营商市场,对区域营商环境有准确认知与客观评估,方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量的中国企业已进入世界市场,在国外开展投资活动,不可忽视的是,国内外营商环境不尽相同,确保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则必须准确解读国内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促进区域经济与国际经济友好合作发展的基础,体现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潜力、软实力与生产力。
在国际经济交流中,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必须坚持国际化与法制化原则,综合考虑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法律因素和社会因素,健全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在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中,须顺应经济改革发展趋势,完善区域招商引资模式,努力提升企业经营绩效,正确认知营商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就业状况与财税收入的多面影响。
一、国内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一)国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从宏观层次来看,国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世界银行所制定,世界银行(World Bank)是联合国为战后重建而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设立的专门机构,它是主要的国际发展机构,设有5个分部,分别为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主要组成部分)、国际开发协会(IDA)、多国投资保证机构(MIGA)和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ICSID)。
国际开发协会(1960年成立)对世界银行中最贫穷的成员国发放无息贷款。
国际金融公司(1956年成立)提供贷款给发展中国家的私人企业。
多国投资保证机构(1985年成立)支持那些鼓励外国直接投资的国营和私营机构,提供它们应付非商业性危险的保险。
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1966年成立)的作用是减轻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调解投资争端的负担。
世界银行给“营商环境”下的定义是企业组织在创办、经营、投资贸易活动、纳税、关闭与执行合约等活动中遵循国籍法律法规所需要的成本与时间等条件因素。
从总体上讲,“营商环境”是企业从创办、经营到结束等环节中周边环境条件与状况的综合。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作者:龚育雄张廷全王小艳杨荣军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7年第01期摘要:《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把成都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有利于成都融入全球化,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
成华区应当在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中担重任、挑大梁。
本文阐述了“国际化大都市”的内涵,根据国际城市评价体系,确定成华区所处国际化发展阶段,提出了提升成华区国际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化大都市五大发展理念成都市成华区“国际化大都市”是城市化进程中一顶给城市带上的皇冠。
2016年4月国务院通过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把成都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是“全国城镇体系中的核心城市,即我国的金融、贸易、管理、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的对外门户,已成为或正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金融、贸易、管理、文化中心”。
因此,成都跻身国家中心城市,既体现了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国家意志,也更有利于成都融入全球化,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
成华区作为成都面积最大的主城区,不仅有基础和条件,更有责任在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中担重任、挑大梁,牢固树立“五大理念”,大力提升成华国际化水平。
一、“国际化大都市”的内涵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
国际化是一个开放性变量,国际化的各项指标在迈进国际化的进程中有高有低,有快有慢。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化城市的研究在欧美、日本和东南亚地区进一步展开。
其代表人物有美国地理学家沃尔夫(G.Wolff)和弗里德曼(J.Friedman),他们分别于1982年和1986年对世界城市作了新的假说和理论上的全面概括。
简单来说,国际化城市就是在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对外交往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
国际化城市按能级和综合实力可分为四个层次:全球性的国际化城市、洲际性的国际化城市、区域性的国际化城市、国内开放型大城市。
城市国际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摘要]构建城市国际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是定量研究城市国际化水平的基础。
城市国际化水平评价指标由基础指标和核心指标构成,基础指标主要包括经济规模与结构、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与教育水平指标,核心指标主要包括贸易国际化、生产与投资国际化、技术与信息国际化、人员国际化指标。
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从横向比较的结论是:天津滨海新区在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国际外资引进指标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唯一欠缺的是经济实力稍显不足,说明天津滨海新区未来应重点加强对硬实力方面的建设;从纵向的国际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天津滨海新区作为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城市国际化的初级阶段,目前处于中级阶段,并且发展潜力巨大。
[关键词]城市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天津滨海新区引言随着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城市国际化目前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国际化城市被看成城市发展的高级形式,不少国家或地区均将城市的国际化或全球化作为其全球化发展的目标和重点内容。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升城市的国际化水平是天津滨海新区实现新阶段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家对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要求以及滨海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滨海新区作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功能要显著增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区;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基本形成,成为高端产业聚集区和科技创新领航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地位基本确立,成为国际化港口城市的标志区;宜居生态型新城区框架基本建立,成为生态文明示范区和和谐社会首善区。
而要实现上述目标,无不与提升国际化水平密切相关。
本文设计了一套城市国际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天津滨海新区城市国际化水平进行了测评,通过国际化大都市绝对量评价方法,综合城市间差距分析和实现程度分析总结出天津滨海新区在国际化大都市中的差距,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来进一步提升天津滨海新区国际化水平。
世界城市综合实力排名的八大指标体系与功能界定作者:于宏源来源:《上海城市管理》2015年第05期导读:目前对城市的排名内容多样,涵盖了可持续发展、全球治理、机会、宜居、创新、竞争力和幸福感等领域。
唯一比较相关我国的是关于全球化和国际化都市的排名,这类排名集中于具有成为世界城市发展潜力的排名,包括全球化竞争力指数、全球化城市指数等。
毫无疑问,国内学界对城市发展实力的指数研究仍属于新兴领域。
关键词:城市指数;综合实力;可持续性;发展潜力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5.05.002按照米歇尔·M·贝兹尔和哈丽特利的“城市和多层次治理全球气候变化”理论,从指数本质的认识角度看,对城市排名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一种认为排名具有指导性作用,即指标本身已经表达了研究者对概念的认识和解决相关问题方法的意见;另一种则认为排名具有描述性作用,是对指标的比较客观的量化测量。
一、经济学人智库的“亚洲绿色城市指数”西门子和经济学人智库(EIU)于2011年发布了“亚洲绿色城市指数”,旨在衡量和评估22座亚洲城市的环境绩效。
被评估的22座城市是:曼谷、北京、班加罗尔、德里、广州、河内、香港、雅加达、卡拉奇、加尔各答、吉隆坡、马尼拉、孟买、南京、大阪、首尔、上海、新加坡、台北、东京、武汉、横滨。
“亚洲绿色城市指数”从八个方面对城市进行了打分——能源供应和二氧化碳排放、建筑和土地使用、交通、垃圾、水资源、卫生、空气质量和环境治理,主要衡量城市目前的绩效,如城市的耗水量或垃圾生成量,以及城市为减轻能源消耗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所做的努力、公共建筑工程的绿色标准等。
通过打分显示,尽管经济快速发展、城市日渐繁荣,但亚洲城市却演绎出了另一个特征,即收入较高的城市并不一定就会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消耗较多的资源。
二、城市中国研究计划的“城市可持续性发展指数”“城市可持续性发展指数”是由哥伦比亚大学、清华大学、麦肯锡公司联合创办的非营利性组织“城市中国研究计划(UCI)”于2010年建立并发布的。
际化城市规划建设指标体系建构摘要:围绕目前我国多数城市提出的国际化城市建设命题,从国际化城市与全球城市、世界城市的内涵比较分析入手,对国内外国际化城市的分类标准和国际化城市量化评价的研究进行综述,建构了我国国际化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
关键词:国际化城市;全球城市;世界城市;评价;指标体系Abstract:The encompassment our country most cities proposed at present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urban construction proposition ,from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city and the global city, world city connotation comparative analysis obtaining , carries on the summary to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internationalization city classified standard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city quantification appraisal research ,has constructed our country internationalization urban construction target system.Key words: internationalization city; global city; world city; appraisal; target system 分类号:C912. 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144 (2013) -01-28 (5)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扩大和全球化深入推进,跨国商品流动、服务交易和资金流动的规模加大,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发:与全球化进程的关系日趋密切。
1、国际化城市的定义迄今为止,并不存在对国际化的统一定义。
《辞海》、《现代汉语词典》、《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等权威辞典都没有收录“国际化”词条。
目前,国外理论界很少使用“国际化城市”这一概念。
利用Google搜索,“internationalised city”仅32项,internationalized city”有515项,其中很多项都是从国内英文网站中搜索到的;在国外英文网站,上述用法非常少。
国际化城市并非国际通行的规范概念。
在英语中,与我们所讲的“国际化城市”相近的概念是“world city”(世界城市)或“global city”(全球城市),在Google中,前者搜索到30.5万项,后者搜索到3.6万项。
国际性城市与世界城市的概念,首次出现于英国学者霍尔(Peter Hall)的《世(1966年出版)一书中;以后美国学者沃尔夫(wolff)和弗里德曼(J.Friedmann)界城市》分别于1982年和1986年对世界城市作了新的理论概括。
弗里德曼提出的世界城市七项标准引起了很大反响。
这七项标准是:①主要的金融中心;②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③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地;④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⑤主要的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等);⑥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尤指港口与国际航空港);⑦城市人口达到一定标准。
世界城市是当今西方国家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一种模式与战略。
与一般城市相比,世界城市是在全球经济高度一体化的环境下,国际资本对全球经济进行控制和发挥影响的空间节点,也是国际移民的集散地,因此在整个全球经济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见《世界城市的经济形态与空间布局》2003年《世界经济》第7期)。
在国内,与“国际化城市”提法相近的有:“国际大都市”、“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城市”、“国际大都会”、“国际性城市”、“全球城市”等等。
在Google中,这些词依次可分别搜索到9080项、35300项、17700项、15500项、5520项、2870项与2380项。
从理论角度看,国际化城市的定义正如国际化城市的发展一样,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有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
因此,追求一个完整统一的国际化城市定义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综合、参照目前学术界研究,我们认为:所谓国际化,简而言之,是指高度的国际关联效应;所谓国际化城市,是指在社会巨型系统中运行与发展的诸要素、诸功能,在国际范围内能产生高度国际关联效应的城市。
在这里,诸要素、诸功能是很清楚的,是指城市的区位、环境、设施、政策、服务以及人财物等诸因素。
而高度的国际关联效应则是指它在国际范围内的作用与影响,它涵盖所谓的控制力、辐射力、影响力、空间节点等等。
2、国际化城市的特征国际化城市有如下特征:第一,城市功能的辐射效应必须具有国际关联性。
要成为国际化城市,其政治、经济、金融、商贸、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辐射半径必须超出国界,其影响力和控制力有明显的国际性,这些不仅是城市国际化的根本动力,是成为国际化城市的最基本条件,也是衡量城市国际化程度的主要指标。
第二,资源要素配置效应必须具有国际关联性。
资本、商品、信息、人力等资源的输出输入必须具有国际性,在这种国际化的资源配置中,国际化程度越高的城市始终处于主导和控制地位,对国际政治资源、经济资源、科技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产生高度的关联。
第三,综合实力排位必须具有国际关联性。
一是综合经济实力排位在国内要位于前列,在国际要相对居前。
城市所在国家综合经济实力、所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城市本身综合经济实力是国际化城市产生的基本前提与条件。
因此,一个城市要成为国际化城市,必须始终不渝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把经济搞上去了,才有资格谈论建设国际化城市。
二是科技实力要相对居前。
国际化城市必须在新科学、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管理、新制度的创新方面,具有国际关联性,是新文化、新文明的培育基地。
目前,世界著名国际化城市,不仅是国际科学技术创新中心,也是国际文化创新中心和国际信息交流中心,是科技城、教育城与文化城的统一。
第四,必须有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现代化是实现城市国际化的物质保障与前提。
国际化城市要实现资源配置国际化和城市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活动的国际化,必须有现代化空港、海港、信息港、金融港,必须有完善的城市交通、通讯、供水、供电、防灾减灾等城市基础设施。
此外,国际化城市是许多国际政府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著名高校、著名文化机构所在地,是国际政治信息、经济信息、文化信息的制造中心、传播中心、交流中心,也是国际会议中心。
按照国际会议协会制定的标准,只有参会者来自5个国家以上、参会人数在500人以上的会议才是国际会议。
举办国际会议次数是衡量国际化城市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城市迈向国际化的标志之一。
第五,必须有符合国际惯例的经济、民事、商事管理法规。
国际化城市经济、金融、商贸、科技、文化、信息等方面的国际交流非常频繁,对涉及经济、商事和民事的管理法规和管理手段必须是国际通行的,这是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法制条件。
第六,必须有比较高的国际化人口。
外国移民人口比重以及来城市经商、科研、教学、旅游等方面的外籍流动人口比重是衡量城市人口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在国际化城市,外籍移民人口比重较大,人口的国际流动也比较大,人口的异质性非常高,这是成为国际化城市的人口条件。
人口国际性流动越高,城市人口的异质性就越高,人口异质性越高,城市成为世界文化交流中心的机会越大,移民尤其是国际移民,是新文化和新文明的传播者,移民文化是新文化的催化剂,是文明国际化的传播。
3、国际化城市的分类国际化城市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不同的分类。
一般而言,国际化城市可分为单功能专业型国际化城市和多功能综合型国际化城市。
专业型国际化城市一般只在政治、经济、金融、贸易、交通、旅游、科技、文化、宗教等某一方面能产生高度的国际关联效应。
例如,鹿特丹有世界一流深水良港、巴拿马有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巴拿马运河、新加坡地处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马六甲海峡之旁,它们在航运上具有高度的国际关联效应,因此,它们都是世界公认的港口型国际化城市;日内瓦和布鲁塞尔有众多国际政府组织和国际非政府组织,是举办国际会议最多的城市,对国际政治有巨大的国际关联效应,因此,它们是世界公认的政治型国际化城市;法兰克福和香港有众多国际金融机构和巨大的国际金融业务量,能对世界金融产生较大的国际关联效应,因此,它们是世界公认的金融型国际化城市等。
综合型国际化城市因其城市综合要素与功能所产生的国际关联效应,往往被称之为国际中心城市,它们在政治、经济、金融、商贸、交通、旅游、科技、教育、文化、艺术等许多方面都具有强大的国际辐射力、影响力和控制力,它们不仅是国际政治资源配置中心、国际经济资源配置中心、国际商贸中心、国际交通中心、同时也是世界知识创新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文化创新与交流中心、信息制造与传播中心。
目前,世界公认量级最高的综合型国际化城市有纽约、伦敦、巴黎和东京等。
4、国际化指标体系国际化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城市基础设施国际化指标,包括国际航空吞吐量和国际航线覆盖面、国际航运吞吐量和国际航线覆盖面、国际通信业务量和国际通信覆盖面;第二,城市经济国际化指标,包括驻国外公司数与资本输出量、引进跨国公司数与资本输入量;第三,城市贸易国际化指标,包括进出口总额及其占GDP的比重、国际贸易对象国及其覆盖面、对外贸易总额及其占世界贸易的份额;第四,城市金融国际化指标,包括外资金融机构数及其占城市金融总业务量的比重、驻国外金融机构数与业务量、在岸金融业务量与比重、离岸金融业务量与比重;第五,城市第三产业国际化指标,包括出境出国旅游人数、入境入国游人数与创汇、国际信息业务量及覆盖面、国际咨询业务量及覆盖面、国际展览业务量及覆盖面;第六,城市教科文国际化指标,包括市民国际化意识和国际化知识、公务员国际化服务与国际化管理、高校外国留学生人数与比重、每年承办国际会议次数、每年接待国际组织次数,以及城市外语环境国际化指标,如外语出版物数量、外文媒体数量、外文公共标识率等等。
5、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第一,城市政治现代化指标,包括政府机构法定化、行政决策民主化、行政行为高效化、行政监督法制化;第二,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指标,包括四通八达的内外交通运输系统,辐射面广的通信信息系统,充裕的供水、供电、供气系统,现代化的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系统,可靠的防灾减灾系统;第三,城市经济现代化指标,包括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后工业化的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相当发达;第四,城市科学技术现代化指标,包括有一批高素质的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有充足和稳定的科研投入、有持续的科学发展和技术发明、高新技术产业化率高、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第五,城市教育现代化指标,包括国民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有一批重点高等院校、高等教育入学率高、职业技术教育网络很完备、政府教育投入逐年提高;第六,城市社会现代化指标,包括城市医疗保健系统完备、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治安良好;第七,城市环境现代化指标,包括生活环境艺术化、工作环境宜人化、休闲环境园林化、自然环境生态化;第八,人的现代化指标,包括平等的政治参与权、平等的教育权、平等的劳动权、平等的分配权、平等的社会活动权。
6、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的阶段性目标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是一个比较长远的目标,不可能在三五年内完成。
关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深圳已经从2005年推后至2010年,而实现国际化城市建设目标的时间,深圳市委、市政府定为2015—2020年。
建设国际化城市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推进的,可以说,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建设国际化城市的第一阶段,由此看来,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有着鲜明的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从2005年至2010年是建设国际化城市的基础阶段,达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各项要求。
第二阶段,从2010年至2015年是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成长阶段,即建设“五个城市”的目标有3个以上基本实现,在程度上有八成以上达到国际化城市的要求。
这里所说的程度是指主要国际化指标相当于可比对象的80%以上。
第三阶段,从2015年至2020年是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成熟阶段,“五个城市”的目标基本实现,与可比对象在主要国际化指标上大致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