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农业的区位选择
- 格式:ppt
- 大小:12.03 MB
- 文档页数:62
练案[21]第八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1讲农业的区位选择一、单项选择题(2021·湖北适应性测试)油菜在我国各地广泛种植,一般以轮作或间作为主。
白菜型冬油菜主要分布在我国北纬34°以北地区,具有早熟、强抗寒等性状,但产量低,易倒伏,不适宜机械收割。
甘蓝型冬油菜主要分布在较低纬度地区,具有高产优质、抗倒伏等性状,其越冬率、生长周期和产量与种植区生态因子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北方种植白菜型冬油菜是因为冬季(B)A.风力大B.气温低C.光照强D.降水多2.甘蓝型冬油菜越冬率与(A)A.无霜期呈正相关B.海拔呈正相关C.年均温呈负相关D.纬度呈正相关3.甘蓝型冬油菜种植北移,可采取的措施有(A)①搭建大棚②覆盖地膜③培育良种④延迟播种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第1题,由材料“白菜型冬油菜主要分布在我国北纬34°以北地区,具有早熟、强抗寒等性状”可知,我国北方冬季气温较南方低,北方冬季种植的蔬菜需有耐低温的特性;白菜型冬油菜具有早熟、强抗寒的特性,适合越冬生长,故我国北方种植白菜型冬油菜主要是因为冬季气温低。
第2题,由材料“甘蓝型冬油菜主要分布在较低纬度地区,具有高产优质、抗倒伏等性状,其越冬率、生长周期和产量与种植区生态因子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可知,和白菜型冬油菜相比,甘蓝型冬油菜抗寒性较弱,冬季气温越高越冬率越高。
无霜期越长,表示该地冬季气温越高,甘蓝型冬油菜越冬率越高,二者呈正相关;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甘蓝型冬油菜越冬率越低;年均温越高,冬季气温相对越高,甘蓝型冬油菜越冬率越高;纬度越高,冬季气温越低,甘蓝型冬油菜越冬率越低。
第3题,甘蓝型冬油菜种植受气温影响较大,若种植北移,需提高生长期环境的温度,增强其抗寒性,搭建大棚可改善温度条件,培育良种可增强甘蓝型冬油菜的抗寒性;覆盖地膜对甘蓝型冬油菜的生长保温作用较小,延迟播种会导致甘蓝型冬油菜无法正常生长。
第1讲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体系架构][基本概念]农业、精准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农业区位;农业布局、农业地域类型。
[基本原理]农业区位选择原理。
课时48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概念:指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采集、捕捞、人工驯化、培育、种植、养殖等途径来获得产品的产业。
2.农业区位条件(1)自然条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等。
(2)科学技术因素:技术装备、生产技术、信息化等。
(3)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和政策等。
思考精准农业、绿色农业与有机农业有何不同?答案精准农业是以“3S”空间信息技术和作物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为基础,面向农田生产的精细农作方式;绿色农业则是以生产、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核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关键在于减少生产、储运、加工环节的污染,使农产品达到绿色食品的卫生标准;而有机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除草剂、农膜、饲料添加剂等,而是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来维持农业生产系统的稳定。
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①气候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实例热量影响农作物的种类、分布及复种指数热量足则生长期长,复种指数高,单产高;热量不足则相反柑橘等亚热带水果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苹果等暖温带水果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我国南方地区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华北地区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东北地区一年一熟光照影响农作物的品质光照强,则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光照弱,不利于作物生长;光照时间长可弥补热量不足,利于作物生长新疆光照充足,长绒棉品质优良、哈密瓜甜;东北水稻的生长期长,光照时间长,大米口感好降水影响农业类型及农作物的分布降水量大可发展水田农业,小则旱作;过多则涝、过少则旱,都影响作物生长我国南方地区发展水稻种植业,北方地区多种植小麦,西北地区发展畜牧业气温日较差影响农作物的品质气温日较差大利于积累营养物质我国西北地区因气温日较差大,瓜果糖分积累多,品质好②其他自然因素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实例水源水源丰富的地区农作物收成较有保证,但缺水地区它会成为限制性因素有灌溉水源保证的干旱地区,可发展农业新疆地区的绿洲农业、河西走廊的灌溉农业地形地形类型、海拔、坡度等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规模及机械化程度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大面积平原可以使用大型机械化;山地、丘陵宜发展林业或畜牧业;低我国东北平原地区发展种植业,生产规模大,多采用大型机械化;南方低山丘陵区发展林业或畜牧业,生产规洼地水域宜发展渔业模较小,多使用小型机械化土壤土壤结构、肥力、土层厚度、酸碱度等影响作物类型及产量不同土质适宜不同作物;肥力影响产量我国东南丘陵地区的酸性红壤适宜种植茶树(2)人文因素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举例市场市场的需求、农产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从而影响农业区位的选择城郊发展蔬菜、水果、肉、蛋、奶及花卉等农副产品的生产交通运输①交通运输便捷,可以节省农产品的运输、存储费用和运输时间,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②扩大农产品的销售范围产品易腐烂变质的园艺业、果蔬业等,应布局在交通便捷的地方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素质和价格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等我国南方地区劳动力丰富,发展水田农业,可以精耕细作政策法规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法规,如税收办法、鼓励或限制农业生产规模和类型,以及提高或降低农产品的价格等,都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我国制定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不准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不准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科技机械化机械替代了人力和畜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①美国中部平原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高;②杂交水稻的培育;③冷藏运输使新鲜瓜果能运到更远的地区;④温室大棚等的使用使反季节蔬菜供应充足生物化学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良种、化肥、农药等,提高了农业产出冷藏技术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保温技术地膜覆盖、温室大棚等通过改善温度条件,扩大了某些农作物的种植范围,提高复种指数此外,资金、历史、文化、政治等因素也影响农业区位选择。
专题10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一、产业活动的区位因素1.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1)产业活动所具有的区位特征,与产业部门特点和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①农业和矿业: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为密切。
②工业生产: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少,区位有多种选择。
③商业和服务业:与地理环境条件关系不大,区位主要指向消费人群。
(2)区位选择的因素、目的。
①农业a主要区位特征: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条件优越的地区。
b原因:自然条件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自然条件的地域分布影响农业生产地域分布。
c目的:合理利用土地优势,获取更多的农副产品。
②矿业a主要区位特征:矿产资源蕴藏丰富的地区。
b原因:矿产开采活动的前提是矿产资源的存在,同时经济效益与矿业矿产数量、品位、埋藏条件及周围环境密切相关。
c目的:利用区域矿产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③工业a主要区位特征:受自然条件限制少,更注降重社会经济条件等优势明显的区位。
b原因: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能源和劳动力来自四面八方,选择机会多。
c目的:充分利用当地优势,降低成本,占领市场。
④商业a主要区位特征:消费水平高,消费人群密集的区位。
b原因:消费对象是人,并由人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数量决定生产效益。
c目的:接近最大消人群,增大商品销量。
2.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1)由于产业活动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进行的,不同区域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发生多种地域联系。
3.因地制宜,扬长避短(1)规划建设: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注重克服限制性因素。
(2)发展方向:与当地优势条件和发展潜力相适应。
(3)布局要求:尽量发挥当地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地理区位、劳动力、科技人文等方面优势;在条件较好的地方建设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
4.区位分析的一般方法(1)区位分析的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位置要素;自然区位要素;社会、经济区位要素。
(2)分清区位分析的对象①某个区域的区位。
②某种地理事物的区位。
a包括自然地理事物和人文地理事物。
b这些对象有点状的、线状的、面状的。
课时49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农业生产的人文因素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1)市场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直接。
市场通过影响农产品的价格进而影响农产品的生产规模。
(2)人们通过技术手段对光热、水分等不适宜农业生产的状况进行人工干预,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3)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使市场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4)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些新兴的专业化农业生产区域。
2.经济发展对我国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1)经济发展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农副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增,在交通运输条件改善的基础上,在远离城市的广大农、牧地区形成一大批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2)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加了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
(3)经济发展也推动育种技术、栽培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使农作物生产摆脱了传统地域的限制。
(4)城镇化的推进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减少,同时农业机械化迅速推广,促使农民选择易于机械化作业的农作物生产。
思考温室、大棚农业的发展改变了什么条件,使得其在寒冷的冬季也能进行农业生产?温室蔬菜能远销千里之外主要得益于什么?答案改变了热量条件。
主要得益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及农产品冷藏、保鲜技术的改进。
1.不利自然因素的改造(1)热量不足:用塑料大棚、玻璃温室;地温低时可用盆栽并用支架支起,避免与地面直接接触。
(2)光照不足:室内用日光灯、反光镜;果树下用反光纸等。
(3)水源不足:用日光温室改善热量条件,调节蒸发;发展节水农业、耐旱农业;采用滴灌、喷灌技术;适当抽取地下水等。
(4)地形不利:改造地形,发展梯田;选择河谷平原、河漫滩等地。
(5)改造红壤:掺沙;补充熟石灰(草木灰),增施有机肥;种茶树或松树等。
2.农业人文因素的变化3.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思路答题角度规范答题术语经济可持续发展增产:①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②扩大生产规模,实行专业化生产;③加强科研投入,培育良种,加大产业化应用研发;④加强农田水利设施、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微专题《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2020-2021年高考真题选择题专题训练一、(2020,全国Ⅱ卷,T3-5)24 . 巢湖平原某地人多地少,原来种植双季稻,越冬作物以油菜为主,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这里多种植单季稻,收割后多不经翻耕播种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
下图为该地收割水稻后播种了小麦的农田景观,其中浅色的为稻茬。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在收割水稻后的农田中播种小麦,需在田地中打沟。
打沟主要是为了()A.灌溉B.排水C.防虫害D.通风【小题2】推测这里不经翻耕播种小麦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产量B.减少水土流失C.降低生产成本D.减少蒸发【小题3】近年来,该地()A.种植结构复杂化 B.复种指数提高C.田间管理精细化 D.种田大户增多二、(2020,江苏卷,T17-18)25 . 我国粮食产量自2004年以来连续16年增长,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下图为“我国不同区域三个年份粮食产量占比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区域中,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不断增大的是()A.华北平原B.东北区C.西南区D.东南沿海区【小题2】制约蒙新区粮食生产地位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是()A.土地资源B.水资源C.经营规模D.机械化水平三、(2020,江苏卷,T21-22)26 .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推进,桑蚕产业由长江中下游和珠三角地区逐渐西移。
2005年以来,广西蚕茧产量稳居全国首位,桑蚕业助推35个石漠化贫困县脱贫致富。
下图为“广西桑蚕业平怀模式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广西发展桑蚕业得益于()A.土壤肥力高,桑叶生长快B.热量条件好,结茧次数多C.地表水资源多,桑枝萌叶多D.土地资源丰富,宜桑面积广【小题2】广西桑蚕业平怀模式的优势有()A.桑下种薯,延长了产业链B.桑枝育菇,发展多种经营C.薯、丝加工,增加附加值D.菌基回田,提高土地利用率四、(2020,江苏卷,T25-26)27 . 斯里兰卡农民依托小流域(平均面积20km2)建设的梯级蓄水池农田系统,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19最新】精选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专题7微专题二十四农业区位条件及其影响思维导图学案1、农业知识体系2、农业区位条件及其影响3、影响作物产量的因素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日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
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
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
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
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
4、气候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火龙果树原生于中美洲热带沙漠地区,火龙果肉多、味美,兼具食用和药用价值,在我国属于稀有水果。
火龙果树喜光热、怕霜冻,4~11月为产果期,整个生长发育过程最适宜的温度为25℃~35℃,温度低于5℃时易发生冻害现象。
耐旱、怕涝,喜肥耐瘠,在土壤浅薄的山坡地石山地均可种植。
四川××县城位于安宁河谷地,有铁路与高速公路从谷地中穿过。
河谷地区植被极为稀疏,大多为低矮、多刺的旱生型灌丛,岩石裸露。
近年,××县安宁河河谷引进火龙果新品种,大力发展火龙果生产,成为我国西南地区火龙果生产基地,并大量销往北方市场。
下图示意四川米易局部地区。
(1)分析××县能够种植优质火龙果的气候条件。
(2)阐述××县火龙果能够大量销往北方市场的原因。
6、地形(以河谷为例)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3、[2016·新课标全国Ⅰ,36(1)(2)(4),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
第1讲农业的区位选择细化课标素养要求1.识记主要的农业区位因素,理解不同的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2.学会举例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
3.理解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综合思维:运用农业区位理论,分析某地区或某农作物分布区的农业生产条件。
2.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3.人地协调观:理解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探讨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区位的含义是指什么?(1)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2)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农业区位因素有哪些?有何变化特点?主要方面变化特点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科技等变化较快[易误点拨]__气候因素中的光照条件和热量条件不同影响农业的光照条件和热量条件是不同的。
光照条件主要指太阳辐射的时间长短和强度;热量条件主要指气温(积温)高低。
太阳辐射强,气温未必高;光照条件好,热量条件不一定好。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什么是农业地域?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农业地域的成因与实质是什么?(1)形成原因: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
(2)实质: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3.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的分布特点及区位条件是什么?(1)分布:国土的东南部和西南部。
(2)特点:耕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
(3)区位:地势平坦开阔,灌溉条件好,气候暖湿,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
[特别提醒](1)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农业地域不等同于发展农业生产的地区。
(2)我国农耕区饲养家畜、家禽只是作为副业,且绝大多数规模很小,因而我国农耕区的家畜、家禽饲养不能算作混合农业,属于谷物家畜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