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更美好道德与法治
- 格式:ppt
- 大小:5.92 MB
- 文档页数:28
《让家更美好》教案一、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1.认同家庭和谐对于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对家庭和国家的责任感。
2.理解和尊重不同家庭的特点和文化,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
健全人格:3.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家庭变化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
4.学会关爱家人,尊重他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责任意识:5.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主动为家庭和谐出力。
6.培养解决家庭问题的能力,勇于面对家庭中的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了解现代家庭的变化与和谐家庭的应有之义。
2.理解和谐家庭是我们共同的期待,并学会用实际行动构建和谐家庭。
难点:3.学会用实际行动为和谐家庭出力,增强家庭责任意识。
4.从调节家庭关系的实践中,学会换位思考,感受家和万事兴的传统文化。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视频:《小家大家幸福中国家》公益广告完整版。
2.提问:说一说你在视频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亲情的重要、国家对家庭的关注等。
(二)讲授新课3.现代家庭面面观活动一:百变大咖秀邀请三位同学上台模仿放学回家后推门而入时妈妈对你的反应。
思考:你体会到妈妈对你的爱没?你是如何理解亲情的?学生可能会回答体会到了妈妈的爱,亲情是一种深厚的情感,它可能表现为温馨和睦、内敛深沉或自然随和等。
总结:有的家庭温馨和睦,有的磕磕绊绊,有的内敛深沉,有的自然随和,但每个家庭的亲情都存在,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展示材料:美国石油大亨老洛克菲勒教育孩子的故事。
有一天,他把孩子抱上一张桌子,鼓励他跳下来,孩子以为有爸爸的保护,就放心地往下跳。
谁知往下跳的时候,爸爸却走开了,小洛克菲勒摔得很重,在地上大哭起来。
这时,老洛克菲勒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孩子,不要哭了,以后要记住,凡事要靠自己,不要指望别人,有时连爸爸也是靠不住的!从现在就开始学会自立吧!”提问:从这个故事中,你对家庭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学生可能会回答家庭不仅是给予关爱和保护的地方,也是培养自立能力的场所。
4.2 让家更美好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家庭美德的传承面临一些挑战。
以下哪些做法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①加强家庭教育②开展主题活动③利用媒体宣传④制定法律、法规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的方法。
加强家庭教育,开展主题活动和利用媒体宣传,制定法律、法规都是有效的途径,①②③④均正确。
2.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
下列诗句体现“孝”文化的是()A.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B.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C.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D.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意思是树希望静止不摆,风却不停息;子女想赡养父母,父母却已离去。
这强调子女行孝要及时,不要等到失去机会后悔莫及,体现了对孝道的重视和对及时尽孝的呼吁,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3.以下关于家庭亲情的说法,正确的是()A. 家庭亲情只存在于温馨和睦的家庭中B. 磕磕绊绊的家庭没有亲情可言C. 内敛深沉的亲情不如随和自然的亲情珍贵D. 无论家庭关系如何,亲情都蕴含在生活的点滴之中【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家庭亲情的理解。
家庭亲情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磕磕绊绊的家庭中也存在深厚的亲情,内敛深沉的亲情与随和自然的亲情一样珍贵,A、B、C均错误。
无论家庭关系如何,亲情都蕴含在生活的点滴之中,D正确。
4.“上网”“报班”“玩伴少、学习压力大”……“10后”的孩子,呈现出与“70后”“80后”不一样的“成长的烦恼”。
与此同时,不少家长则抱怨如今的孩子“不好管”“不懂感恩”“不理解父母”等。
针对上述情形,孩子和家长之间应()①顺其自然,各行其是②各执己见,互不相让③相互理解,积极沟通④换位思考,平等交流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会与父母沟通。
4.2 让家更美好【教学目标】1.政治认同:帮助学生认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培育学生对家庭和谐与幸福的追求。
2.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和感恩父母的浓厚情感。
3.责任意识:体验营造和谐家庭氛围的重要性,增强构建和谐家庭的责任意识,树立家庭主人翁责任感,树立共建共享家庭美德意识。
4.健全人格:运用创建和谐家庭的方法和技能,提高代际间的交流和互动的能力;传承中华家庭文化传统美德,增强孝亲敬长的行动力;提高与家人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如何共同构建和谐家庭教学难点:如何共同构建和谐家庭、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的要求【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多媒体播放视频—相亲相爱一家人)师:大家观看视频《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这个视频是老师课前搜集大家和家人的照片做成的视频哦,那么大家观看完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生1:想起来和家人温馨的画面,很想哭···生2:原来我们长这么大了啊,我的爸爸妈妈以前还很年轻的,但是现在我发现他们老了···师:感谢大家真挚的分享。
家是我们温暖的港湾,有家人的地方就是家,在家人的陪伴下才是最温暖的。
让我们带着爱和希望,让家更美好!二、新课讲授【环节一:爱的回忆】师:回忆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印象深刻的事情(温馨的事情),并表达自己感受。
生1:我想起了妈妈有一次在我生病时一直陪在我身边,一天都没怎么吃饭,当时感觉妈妈真的消瘦了不少,很心疼妈妈,很感谢妈妈的陪伴。
生2:记得有一次考试完,我考的很不好,妈妈不但没有吵我,还安慰我鼓励我,让我不要放弃,并且和我一起分析原因,感觉自己的妈妈很伟大,感谢妈妈的鼓励和支持。
生3:我记得有一次出去旅游时,我喊着很累,爸爸用自己强壮的身躯把我背起来,我靠在爸爸的背上,感觉很温暖很安全,谢谢爸爸。
【教师总结】很感谢刚才几位同学的分享,从他们的记忆中可以看出来他们和家人之间的亲情之爱。
道德与法治让我们的家庭更美好作文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道德与法治让我们的家庭更美好作文篇1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是崇尚重视家教的。
在这其中,“道德”是一个很重要的主题不管到了哪儿,我们都不能丢弃道德,从一个人有没有道德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人。
而我的道德启蒙,就发生在很日常的公交车上。
在盐湖城的一个街道上,有轨电车在绿色停车灯下行驶。
那时,我还很小,什么都很懵懂,简直就是个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
一次妈妈带我坐公交车去学画画。
一上车,车上已经“座无虚席”妈妈领着我站在了车的一角,我用稚嫩的小手抓住了栏杆,两个黑豆般的眼睛望着四周,没过一会儿就有个大姐姐为我让出了座位,我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很高兴,终于有座位了,大声对那个大姐姐说了声:谢谢姐姐!我让妈妈抱着我坐了下来。
妈妈小声在我耳边说:“看,这个姐姐就是有道德的人,我们也要向这个姐姐学习,好吗?”我好像一下子明白了什么是道德,尊老爱幼就是道德。
于是我用力点头,说“好”。
并心里默默地想:我一定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我的心情无比的好!看着外面的风景,不禁咧开了嘴。
不知过了多久,车里上来了一位老人,从那一头白发来看,已经年过花甲了吧!我突然又想起了妈妈的那番话,于是纵身跳出了妈妈的怀抱,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向那位老爷爷,伸出小手,拉拉老爷爷的衣角,用清脆的嗓音说:爷爷您坐那儿吧!说着,还指了指那个位置,老爷爷不禁笑了,说:“爷爷不坐,你快去坐吧!边说边摸了摸我的头,可我坚定地说:不,您坐,妈妈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老爷爷发出了爽朗的笑声。
连声说:“好娃娃!这是谁家的孩子教育的真不错”。
妈妈脸上露出了笑容,车上的人都赞不绝口。
这也是让我第一次体会到了道德带给我的快乐。
在往后的日子里,我一直延续着这个传统美德。
其实道德很简单,我们都生活在道德之中。
就是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我要感谢那次经历让我学会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道德与法治让我们的家庭更美好作文篇2道德从生活开始在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中,我们结束了第十三课——《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给我的感触很大。
第四课第二框《让家更美好》【课程标准】【教材分析】《让家更美好》是《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的内容,本框题内容是对第一框题内容的拓展延伸,本框通过案例分析和阅读感悟引导学生认识建设美好家庭需要家庭成员共同努力,进而引导学生学会与家人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共创学习型家庭。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认同“家和万事兴”的观念,树立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提升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能力,掌握共建和谐家庭的具体方法,共创和谐美德之家。
【学情分析】【教学目标】1.通过回忆和家人之间的爱,结合自身实际来审视自己的家庭生活,寻求建设美好家庭的措施,增强家庭责任感。
2.通过观看视频《国家》,体味家的更深层次概念,知道家和社会的关系。
【评价任务】评价任务一:结合所学概括总结构建美好家庭的举措。
(指向学习目标 1)评价任务二:结合视频,体会家和社会的关系。
(指向学习目标 2)【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欣赏视频《家和万事兴》,思考:看完这段视频,哪些话、哪些画面你印象最深刻,为什么?【设计意图】用视频歌词的形式来展示美好家庭的构建需要成员共同努力,引发学生对于家的理解的兴趣。
二、新课讲授总议题:建设美好家庭子议题1:理解——爱之体味活动一:回忆并记录你和家人彼此关爱的事情。
(家人对我的关爱和我对家人的关爱)对比以上记录,你有什么发现?教师引导:每个家庭的亲情表现不尽相同,有的温馨和睦,有的磕磕绊绊,有的内敛深沉,有的随和自然,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亲情的存在。
只要我们用心体悟就会发现,家人间的爱蕴含在生活的点滴之中【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感受日常生活中家人之间的彼此关爱的点点滴滴,引导学生用心体味亲情之爱。
子议题2:考验——爱之呵护电影《抓娃娃》中马成钢把家里的1700块钱存款全部给了儿子马继业,要培养他管钱的能力。
没想到马继业却拿出900块钱价偷买了个平板游戏机,想趁着商家七天可退换的政策,玩几天过过瘾再给退了,相当于白嫖。
《让家更美好》教案一、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1. 理解家庭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认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增强对家庭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理解家庭和睦对社会和谐的积极影响,从而培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家庭层面价值观的认同。
2. 通过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以及相关法律对家庭的规定,体会国家对家庭建设的重视,增强对国家维护家庭稳定和促进家庭发展政策的认同。
健全人格:1.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2.让学生在面对家庭矛盾和问题时,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适应家庭生活变化的能力。
责任意识:1. 使学生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增强家庭责任意识,主动分担家务劳动,关心家庭成员的生活和情感需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2. 通过学习家庭美德的传承和家庭责任的履行,引导学生将家庭责任与社会责任联系起来,明白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从而激发学生为家庭和社会的美好未来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家庭之爱:引导学生用心体味亲情之爱,了解家庭中爱的不同表现形式,明白每个家庭的亲情表现虽不尽相同,但爱都蕴含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2.学会爱与奉献爱:让学生掌握在家庭中相互关爱、回报爱的方法,学会以爱和尊重为前提与家庭成员进行沟通和交流,主动化解矛盾,增进情感。
3.传承家庭美德:使学生认识到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的重要性,并了解如何在家庭生活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等传统家庭美德。
难点:1.正确处理家庭矛盾:如何引导学生在面对家庭矛盾时,能够换位思考,理解家庭成员的立场和感受,运用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而不是逃避或激化矛盾。
2.将家庭责任与社会责任相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家庭责任不仅仅是为了家庭的和睦,更是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引导学生将对家庭的责任感延伸到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
4.2 让家更美好(分层练习)1.(2024甘肃庆阳期末)一位同学给心理老师写信说:“进入初中后,我发现父母对我要求很苛刻,我们之间为一点小事就会爆发“热战”,是不是父母不爱我了?昔日疼爱我的父母哪里去了?”如果你是心理老师,你会告诉这位同学()A.要用心感悟家中的亲情B.长大后就不需要父母的爱了C.家庭是成长的摇篮,不是爱的港湾D.长大后很难感受到亲情的存在【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体味亲情。
B错误,长大后也需要父母的爱;C错误,家庭是成长的摇篮,也是爱的港湾;D错误,长大后也能感受到亲情的存在;A正确且符合题意。
本题选A。
2.(2024襄阳期末)亲情就是亲人之间的感情,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都是亲情。
下列能够使你感受到亲情的是()①父母为了我们生活得更好而操劳②姐姐耐心地帮我解决学习上的难题③春节期间一家人在爷爷奶奶家团聚④为让父母开心,谎报自己的考试成绩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感受亲情、珍惜亲情。
父母的操劳、姐姐的帮助、一家人的团聚,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亲情,①②③符合题意。
向父母谎报自己的考试成绩,这是对父母撒谎,对自己、对家庭不负责任的行为,与亲情无关,④错误。
故选A。
3.(2024福建南平期末)《论语》中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下列言行与此相一致的是()A.妈,到底有完没完?就这点小事你要一直唠叨到天亮吗B.爸爸,你工作很辛苦,上了一天班很累了,我来拖地吧C.爸妈,我没时间陪你们,你们去敬老院,自己照顾自己D.爸妈,我现在没钱,孝敬不了你们,等我有钱了再说吧【答案】B【解析】分析可知,B正确,体现了对爸爸的关心;A错误,体现了对妈妈的不尊重;C错误,体现了不能孝敬父母;D错误,孝敬父母要从现在做起,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故本题选B。
4.下面选取的是一则家务日记的片段:周末到了,我打算帮妈妈收拾房间我走进我的房间,看见地板上有很多东西乱放,于是我把地上的东西收拾好,让它们各归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