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胡麻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 格式:pdf
- 大小:98.71 KB
- 文档页数:1
水稻胡麻斑病的防治方法说实话水稻胡麻斑病的防治这事,我一开始也是瞎摸索。
种了这么多年水稻,突然就遭了这个病,真挺头疼的。
我刚开始就只知道把那些已经染病特别严重的水稻拔掉,觉得这样可能就不会传染了。
现在想想,可真是太傻了,这只是个很片面的做法。
有一年我想,是不是肥料施得不够才得这个病呢,于是我就拼命给水稻施肥。
结果不但没把病治好,反而还让那些健康的水稻也长得乱七八糟的。
后来我才知道啊,施肥得适量,不是越多越好。
我也试过用药。
最开始用那种普通的农药,就按照那个说明书上的浓度去配。
结果发现作用不大。
后来问了有经验的人,才知道对于水稻胡麻斑病得用专门针对它的药,而且浓度得把握好。
就像做菜放盐一样,放多了太咸,放少了没味,浓度不对那药就没效果。
我就专门去买了那种特效药,小心翼翼地按照稍微高一点的浓度(当然是在安全范围内)去调配,然后仔细地喷洒。
这个过程可得小心,那感觉就像给婴儿喂奶一样,得精确得很。
还有啊,田间管理也很重要。
我以前总是忽略了田里的卫生。
那些发病水稻的残叶残枝啥的就扔在田里。
后来我知道了,得把这些东西都清走,就像家里打扫卫生一样,要干干净净的。
那些病菌啊就藏匿在这些残枝败叶里,你要是不清走,下次还得发病。
另外呢,排灌也得注意。
之前田里总是湿乎乎的,排水做得不好。
我发现排水顺畅的那些区域,水稻得这个病的就少一些。
后来我就特别注重开沟排水。
到现在呢,我还不是很确定种子有没有影响。
每次我为了保险,都会把种子拿出来晒晒,毕竟多管闲事总比不管事好嘛。
总之啊,防治水稻胡麻斑病可得多方面下手不能只靠一个办法。
这都是我多年摸索出来的经验,希望能有点用处。
水稻胡麻斑病发病原因,病症,防治水稻胡麻斑病发病原因,病症,防治【常见问题】水稻胡麻斑病发病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治?【专家解答】一、发生特点1.发生症状从秧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病,稻株地上部均可受害,以叶片为多,种子芽期受害,芽鞘变褐色,芽未抽出,子叶枯死,苗期叶片、叶鞘发病,多为椭圆病斑,如胡麻粒大小,暗褐色,有时病斑扩大连片成条形,病斑多时秧苗枯死。
成株叶片染病初为褐色小点,渐扩大为椭圆斑,病斑中央褐色至灰白,边缘褐色,周围有深浅不同的黄色晕圈,严重时连成不规则大斑,病叶由叶尖向内干枯,潮湿时,死苗上产生黑色霉状物(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叶鞘上染病,病斑初椭圆形,暗褐色,边缘淡褐色,水渍状,后变为中心灰褐色的不规则大斑。
穗颈和枝梗发病,受害部暗褐色,造成穗枯。
谷粒染病,早期受害的谷粒灰黑色,后扩至全粒,造成秕谷。
气候湿润时,上述病部长出黑色绒状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二、发病原因1.病原病原为道平脐蠕孢,属真菌界半知菌类(无性孢子类)。
2.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或附在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
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2-3年,潜伏菌丝体能存活3-4年,菌丝翻入土中经一个冬季后失去活力,带病种子播后,潜伏菌丝体可直接侵害幼苗,分生孢子可借风吹到秧田或本田,萌发菌丝直接穿透侵入或从气孔侵入,条件适宜时很快出现病症,并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高温高湿、有雾露存在时发病重,酸性土壤,砂质土,缺磷少钾时易发病,旱秧田发病重。
菌丝生长温度5-35℃,24-30℃最适,分生孢子形成温度8-33℃,30℃最适,萌发温度2-40℃,24-30℃最适,孢子萌发须有水滴存在,相对湿度大于92%。
饱和湿度下,25-28℃,4小时就可侵入寄主。
三、防治技术l.深耕灭茬,压低菌源。
病稻草要及时处理销毁。
2.播前进行种子消毒处理。
3.增施腐熟堆肥做基肥,及时追肥,增施磷钾肥,特别是钾肥的施用可提高植株抗病力。
水稻胡麻斑病发生原因、特点及防治作者:李纲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20年第11期李纲近些年在我国沿海地区水稻的种植中,水稻胡麻斑病问题严重,胡麻斑病也被人们称为水稻胡麻叶斑病以及胡麻叶枯病。
对于水稻的生长发育影响巨大,本文针对水稻胡麻斑病的发生原因、特点以及防治进行系统的研究。
对水稻胡麻斑病的防治提供科学的建议指导,充分克服我国沿海地区水稻的病害问题。
一、水稻胡麻斑病的发病原因分析水稻胡麻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的病害,病菌主要是以菌丝体或者分生孢子附着在稻草和谷粒上过冬,并稻草以及水稻种子都是感染胡麻斑病的重要渠道。
在水稻苗期以及水稻的成熟阶段都有可能感染胡麻斑病,对于水稻植株各个部位都会带来一定的损害。
和其它病害一样,该病发生也受水稻品种的抗病性、栽培管理和气候变化等内外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水稻胡麻斑病的发病规律以及发病原理的分析,导致其发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水稻的土壤环境缺乏营养在水稻种植区域土地贫瘠,土质缺乏营养会导致水稻胡麻斑病的发生,这主要是由于土壤环境缺乏有机质、或者在水稻栽培过程中氮肥的施加量过少,导致水稻的抗病性减弱,容易受到水稻胡麻斑病的侵害。
另外水稻的土壤环境如果缺乏钾元素以及硅元素等,也容易导致水稻胡麻斑病的发生,根据科学研究数据显示,土壤中磷元素的含量过高,也会增加水稻胡麻斑病发生的风险。
土质瘠薄缺乏有机质、氮肥施用量小或前期施氮过量但后期短缺的情况下,该病往往发生严重。
如氮肥施用过量但钾或硅等元素缺乏,该病也会严重发生;土壤中磷素的含量与该病成正相关,增加磷肥施用量会使该病加重。
2、水稻栽培管理方法不当水稻的栽培方法以及田间管理会极大影响水稻的长势和品质,水稻胡麻斑病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水稻栽培管理方法的不当。
大部分稻田由于反复利用回水,灌溉水盐碱度高,甚至盐碱度较高的回水也常常被用尽,稻田土质盐碱加重,一些营养元素转为非有效态难以被水稻有效吸收利用在水稻的前期栽培和种植中没有科学把握水稻品种的质量,没有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选种,导致水稻种子适应性低,增加水稻胡麻斑病发生的风险。
水稻胡麻斑病的防治方法作者:常志李世彬孙淑云来源:《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9年第09期水稻胡麻斑病又叫胡麻叶枯病,分布很广,全世界稻区都有发生。
胡麻斑病在我国水稻种植区虽在一定范围内有所发生,但一般不足以造成严重损失。
一般由于缺肥、缺水等原因,引起水稻生长不良时发病严重,山区冷授稻田和晚稻秧苗发生较多。
主要引起叶片早衰,千粒重降低,影响产量和米质,一般造成减产10%,严重时可达30%以上。
1 症状该病在水稻各生育期和地上各部位均可发生,以叶片发病最普遍,其次是谷粒、穗颈和枝梗等。
叶片受害后初为小褐点,后扩大为椭圆形褐色病斑,因大小似胡麻籽,故称之为胡麻斑病。
病斑边缘明显,外围常有黄色晕圈,后期病斑中央呈灰黄色或灰白色。
严重时,病斑密生,常相连合,形成不规则大斑。
谷粒上病斑与叶片上病斑相似,可扩展至全谷粒。
湿度大时,内外颖合缝处及谷粒表面产生大量黑色绒毛状霉层。
穗颈和枝梗受害,症状与稻瘟病相似,但病部呈深褐色,变色部较长。
2 病原水稻胡麻斑病病原菌为一种真菌,是无性孢子类平脐蠕孢属稻平脐蠕,是子囊菌门旋孢腔菌属宫部旋孢腔菌,有性态仅在人工培养基上发现。
分生孢子梗常2~5根成束从气孔伸出,基部膨大,暗褐色,往上渐细色渐淡,不分枝,顶端屈膝状,有多个分隔。
分生孢子倒棍棒形或长圆筒形,弯曲或不弯曲,褐色,有3~11个隔膜。
菌丝生长温度为5℃~35℃,最适为28℃,分生孢子在8℃~33℃都能形成,以30℃左右最适,萌发最适温度为24℃~30℃。
3 发病规律病菌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稻种或病稻草上或菌丝体潜伏于病稻草内越冬。
翌年播种后稻谷上的病菌可直接侵染幼苗,病稻草上的病菌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引起秧田和本田的侵染。
该病菌的侵染对气象因子要求不严格,但薄地、沙质土、酸性土、缺肥、缺水、长期积水、日照不足、根部受伤等引起水稻生长发育不良的因子对病害的发生均有利。
4 防治方法该病以农业防治为主,加强深耕改土和肥水管理,辅以药剂防治。
水稻主要病害识别与防治附图水稻主要病害识别与防治附图水稻主要病害识别与防治(附图)水稻主要病害辨识与预防(附图)一、真菌性病害叶瘟大田症状,稻瘟病祸害导致的白穗苗叶瘟慢性型叶枕瘟苗叶瘟病斑连片枝梗瘟穗颈瘟稻瘟病又称稻热病,是水稻上为害最重的病害之一,以日照少、雾露持续时间长的山区和气候温和的沿江、沿海地区为重。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苗叶瘟、叶瘟、节瘟、叶枕瘟、穗颈瘟、枝梗瘟、谷粒瘟。
以4叶期至分蘖盛期和抽穗期最易感病。
“抓好两头,巧治中间”的预防措施。
即为抓好苗叶辟邪和穗瘟,巧治叶辟邪。
采用抗病品种就是预防稻瘟病的最为有效率的方法。
水稻生长前期推行浅水诚灌,尽早适当烤田,后期和暖交错,推动稻叶老健;2、孕穗破口期(即有5%左右穗出现时,一般2—3天)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
当苗期或分蘖期,稻叶出现急性型病斑或有发病中心的稻田,或周围田块已发生叶瘟的感病品种田和生长嫩绿的稻田,或在孕穗末期叶病率在2%以上、剑叶发病率的1%以上的田块应及时进行喷药。
常发区应在秧苗3—4叶期或移栽前5天喷药预防苗瘟。
穗颈瘟的防治适期在破口期和齐穗期;3、药剂可以采用75%三环唑。
叶瘟掌控在初发病期用药,预防穗颈瘟,一定必须在破口初期杀灭。
纹枯病枯孕穗纹枯病包鞘叶鞘上不规则病斑纹枯病轻微祸害状纹枯病后期蜂窝状菌核纹枯病是水稻常发且为害重的病害,具有发生面广,大发生率高,为害重,损失大的特点。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稻田里越冬,菌核是最主要的初次侵染源。
早稻中后期和晚稻中前期是纹枯病发生发展的盛期,尤以水稻抽穗前后最烈,以分蘖期和孕穗期最易感病。
纹枯病是高温高湿的病害,也是多肥茂盛嫩绿型病害。
水稻施肥多,生长茂盛嫩绿,天气多雨时,往往发生严重。
长期灌深水,偏施迟施氮肥,造成水稻嫩绿徒长,田间郁闭、湿度增高,都有利于纹枯病的发展蔓延。
1、实行“在育苗前歼灭菌源,育苗后强化肥水管理,并融合发作初期预防,保证水稻好像三叶较完整”的预防策略;2、每季耙田后要打捞漂浮在水面上的菌核,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
水稻主要病害发生症状及防治技术措施作者:沈艳玲陶秀华全红英来源:《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2年第06期水稻病害是水稻生产中的不可避免的病害,我县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
特别是2005~2008年,由于低温冷害并发和施肥不当所造成的水稻稻瘟病、胡麻斑病、叶鞘腐败病等一些主要病害,使我县水稻产量下降20%以上。
据调查,严重年份个别地块亩产242.3公斤,严重的地块亩产仅84.9公斤。
甚至绝产颗粒不收。
为了我县生产夺取丰收,让农民提高产量,下面就把我县常发生的主要病害的症状以及发生原因及时防治方法介绍给农民朋友们,以供农民参考。
一、水稻稻瘟病1、水稻稻瘟病症状稻瘟病根据危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5种,我县以叶瘟、节瘟、穗颈瘟为主。
(1)叶瘟:叶上产生的病斑常因气候条件的影响和品种抗病性的差异,在形状、大小和色泽上有所不同,常见病斑有慢性型和急性型病斑。
a、慢性型病斑:此病斑为常见的典型病斑,由最初的褐色或暗褐色小点逐渐扩大成梭形病斑,两端常有向叶脉延伸的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病斑背面有白色霉层。
b、急性型病斑:多发生在叶片徒长嫩绿繁茂地块和天气阴雨连绵之时(一般在7月中旬以后开始发生),病斑暗绿色是微粒点状圆形,逐渐扩大发展很快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急性型病斑一旦出现,每天成倍增加,如果遇阴雨连绵天气3~5天叶瘟将大流行,在天气转晴后或气候干燥时可转变为慢性型病斑。
(2)节瘟:多发生在抽穗期,在节上发生褐色小点,逐渐扩大,节部变黑,向内凹陷,易折断,发生严重时造成白穗。
(3)穗颈瘟:穗颈上部为淡褐色病斑,边缘有水渍状褐绿现象,向上、下扩展,长达2~3厘米的长斑,发病早的造成白穗,发病晚的则成熟度下降,秕粒增加,穗部枝梗及小枝梗也可受害,变为灰褐色。
2、水稻稻瘟病发生主要因素(1)菌源充足进入2005年以后,每年水稻病害发生面积约30万亩,虽然水稻穗颈瘟叶鞘腐败病发生面积小,但病原菌在稻草、稻种及田间残留的病残体上仍然较多,是翌年稻瘟病叶鞘腐败病初侵染来源,发病初期出现的病斑在田间形成许多发病中心是稻瘟病扩大侵染,造成流行的最重要的菌源。
水稻胡麻叶斑病特效药有哪些?
水稻胡麻叶斑病是水稻生长期间常见的一种病害,如若不及时防治会导致水稻严重减产,那水稻胡麻叶斑病特效药有哪些?
一、水稻胡麻叶斑病特效药有哪些?
水稻胡麻叶斑病特效药有多菌灵、托布津、代森锰、代森锰锌、克菌丹等。
一般在发病初期喷施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或50%托布津1000倍,或70%代森锰500倍、80%代森锰锌400-600倍,50%克菌丹500倍等。
喷施时,尽量交替使用,以免病菌产生抗药性。
二、水稻胡麻叶斑病怎么防治?
1、农业防治
(1)选择在无病田留种,病稻草要及时处理销毁,深耕灭茬,压低菌源。
(2)按水稻需肥规律,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肥,增加磷钾肥及有机肥,特别是钾肥的施用可提高植物株抗病力。
酸性土要注意排水,并施用适量石灰,以促进有机肥物质的正常分解,改变土壤酸度。
实行浅灌、勤灌,避免长期水淹造成通气不良。
2、种子消毒用强氯精浸种
稻种在消毒处理前,先晒1-3天,这样可促进种子发芽和病菌萌动,以利杀菌,之后用风、筛、簸、泥水、盐水选种,然后消毒。
3、药剂防治
重点在抽穗至乳熟阶段的发病初期喷雾防治,以保护剑叶、穗颈和谷粒不受侵染。
4、加强肥水管理
对沙质土应多施有机肥,酸性土可施石灰,禾苗生长缺氮要增施氮肥和钾肥或人粪尿、草木灰等。
在灌溉方面,要避免深水灌溉。
水稻胡麻斑病发生原因特点及防治【摘要】水稻胡麻斑病是水稻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是由病菌感染引起的。
其发生原因主要包括气候条件潮湿、土壤含水量较高、种植密度过大等因素。
胡麻斑病的特点是在叶片上形成大小不一的胡麻斑,易扩散到整个植株,严重影响水稻生长发育。
针对胡麻斑病的防治措施包括合理施肥、定期病害调查、采用抗病品种等方法,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
对水稻胡麻斑病的防治工作要及时、有效,以确保水稻产量和质量。
通过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轻胡麻斑病带来的危害,保障水稻的健康生长。
【关键词】水稻胡麻斑病、发生原因、特点、防治措施、引言、结论1. 引言1.1 水稻胡麻斑病概述水稻胡麻斑病,是由水稻干尖孢属真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水稻病害。
病原菌主要侵染水稻的叶片和叶鞘,在病叶上形成大片斑点,斑点呈灰白色或浅灰色,严重时会蔓延到整片叶片上。
水稻胡麻斑病不仅会降低水稻的光合作用效率,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还会降低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水稻胡麻斑病的发生主要受到气候、土壤、水稻品种、种植密度等因素的影响。
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病原菌容易生长繁殖,导致病害加重。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过高、通风不良等因素也会增加水稻胡麻斑病的发生风险。
针对水稻胡麻斑病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合理施肥、及时清除病源、喷洒杀菌剂等。
通过科学管理和综合防治,可以有效控制水稻胡麻斑病的发生,保障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了解水稻胡麻斑病的发生原因、特点和防治措施对于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农民朋友们更好地防治水稻胡麻斑病,促进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发生原因水稻胡麻斑病是水稻上常见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水稻胡麻斑病的发生原因。
1. 水稻品种抗病性较差:部分水稻品种对胡麻斑病的抗病性较弱,容易受到病原菌的入侵。
特别是在气候潮湿、温度适宜的条件下,病原菌更容易在植株上繁殖扩散。
2. 病原菌传播途径:胡麻斑病的病原菌主要通过种子、土壤、空气传播,或者由昆虫、农具等介体传播,使病害在田间快速蔓延。
水稻病害种类、诊断及其防控方法我国水稻病害有100多种,我国正式记载的就有70多种,包括真菌性病害50多种,细菌性病害6种,病毒及支原体病害6种,线虫病害4种。
其中常见的为害较大的病害约有36种。
水稻真菌性病害: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胡麻斑病、恶苗病、烂秧病、谷枯病、叶黑粉病、叶鞘腐败病、菌核杆腐病、窄条斑病、稻粒黑粉病。
细菌性病害: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细菌性褐条病、细菌性基腐病。
病毒病:矮缩病、东格鲁病毒病、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
支原体病害:水稻橙叶病、水稻黄萎病。
水稻线虫病害:水稻茎体线虫病、干尖线虫病、根结线虫病。
一、稻瘟病1637年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就有稻瘟病的记载。
随后在日本(1704)、意大利(1839)等国家作过描述或记载。
水稻稻瘟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分布广泛。
世界上几乎所有种植水稻的国家都有记录。
我国南北稻区均有发生。
病害流行地区,一般减产10%~20%,重的可达40~50%,甚至绝收。
(一)症状稻瘟病在水稻的各个生育期,各个部位均可发生。
根据其发病时期和危害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
叶瘟、穗颈瘟最为常见,危害较大。
叶瘟严重时,全田呈火烧状,植株矮缩,新叶难以生长,抽穗艰难。
抽穗期穗颈瘟发生严重时,导致大量白穗或瘪粒。
1、苗瘟:发生在3叶期前,芽、芽鞘水渍状,病叶基部变褐,严重时枯死。
2、叶瘟:在3叶期至穗期,以秧苗分蘖期至拔节为盛期。
因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大小、形状和色泽表现不同,主要分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褐点型。
1)慢性型:典型症状,病斑梭形,最外层为黄色晕圈(中毒部),内圈为褐色(坏死部),中央灰白色(崩溃部),病斑两端中央的叶脉常变为褐色长条状,称坏死线。
天气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灰白色霉层。
“三部一线”为慢性病斑的主要特征。
2)急性型:病斑暗绿色,水渍状,多数为不规则圆形或近圆形,叶片两面都能产生灰白色霉层。
多为感病品种、环境条件特别合适、或氮肥过多情况下产生。
水稻胡麻叶斑病怎么治?水稻胡麻斑病特效药水稻胡麻斑病,又称水稻胡麻叶斑病或水稻胡麻叶枯病,是水稻种植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在全国各个水稻种植区均有发生,且从苗期至成熟期均会发病,危害甚大。
那么,水稻胡麻叶斑病怎么治?又有哪些特效药呢?一起来了解了解。
一、水稻胡麻斑病的防治方法l.深耕灭茬,压低菌源。
病稻草要及时处理销毁。
2.播前进行种子消毒处理。
3.增施腐熟堆肥做基肥,及时追肥,增施磷钾肥,特别是钾肥的施用可提高植株抗病力。
酸性土注意排水,适当施用石灰,要浅灌勤灌,避免长期水淹造成通气不良。
二、水稻胡麻斑病的特效药由于水稻胡麻斑病的药剂防治过程与稻瘟病相同,因此在特效药的选择方面也与稻瘟病相似。
1.新克瘟散:对水稻胡麻斑病有极强的治疗作用,亩用量100-133毫升。
但该药属有机磷酸酯类杀菌剂,尽量不在绿色食品水稻生产田应用。
2.三环唑:内吸性能较强的保护性杀菌剂,能迅速被水稻根、茎、叶吸收,并输送到稻株各部。
但该药需掌握在病菌侵染前使用,常用浓度为1000倍液,亩用制剂量50~75克。
3.富士一号乳油或40%可湿性粉剂: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可用于叶瘟初发期和早期预防,常用浓度1000倍液,亩用制剂量60-75毫升(克)。
4.使百克乳油:该药剂属低毒杀菌剂,对水稻胡麻斑病有极强的治疗作用,可用于绿色食品水稻生产田,亩用量40-60毫升。
5.富士一号乳油或40%可湿性粉剂: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可用于叶瘟初发期和早期预防,常用浓度1000倍液,亩用制剂量60-75毫升(克)。
【本人结语】做好水稻胡麻斑病的防治工作,是保证水稻种植稳产高产的关键,当引起重视。
上文中为大家介绍了水稻胡麻斑病的防治方法与特效药,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稻胡麻斑病防治技术水稻胡麻斑病又名胡麻叶枯病,在我县每年都有发生,常年发生面积在10万亩左右。
受胡麻斑病影响,为害的叶片光合作用受到限制,植株的营养生长减弱,并且后期容易引起叶鞘腐败病,一般年份减产在10%左右,严重的达30%以上。
近年来,我们对水稻胡麻斑病的发生、流行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并对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发生规律病原菌为稻平脐蠕孢菌,属于半知菌亚门类。
病菌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和病草上或以菌丝体在病稻草与颖壳内越冬,成为第二年的最初侵染源。
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2~3年,潜伏菌丝体能存活3~4年,菌丝翻入土中经一个冬季后失去活力。
在带病种子和稻草上越冬的潜伏菌丝体可直接侵害幼苗,形成分生孢子,经气流传人田间,在相对湿度较高和有水滴存在条件下发芽,萌发菌丝直接穿透侵入或经气孔、表皮侵入,条件适宜时很快出现病症,并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菌丝生长温限5~35℃,24-30℃最适,分生孢子形成温限8-33%,30~C最适。
萌发温限2~40℃,24℃30℃最适,孢子萌发须有水滴存在,相对湿度大于95%。
饱和湿度下,温度在25~28%时,4小时就可侵入寄主。
1/ 4二、发病原因1、土壤质地的影响。
胡麻斑病的发生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土壤贫瘠、保水保肥性能差的沙质田,水稻生育后期易发生脱肥早衰现象,因此发病重。
在土壤粘重、排水不良及微碱性环境下,锌被还原为非植物吸收态,铁、锰被还原为植物吸收态并在稻株体内积累,从而造成水稻出现缺锌状况及铁、锰中毒症状(叶片铁锈色赤枯),诱发水稻胡麻斑病的发生。
2、灌溉措施影响。
对于一些只灌不排或少排、长期保有水层的地块,就会成为病害的首发区和重病区。
长期保水层灌溉,因土壤长时间处于厌氧状态,土壤有害物质积累和水稻根系发育不良,导致水稻后期早衰严重和病害发生。
3、温度影响。
水稻生长的中后期持续高温,特别是夜温持续较高,水稻胡麻斑病出现快速上升趋势。
2021年第2期总第185期质虫B iff 水稻胡麻叶斑病和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孙双凤1王娟1徐梦伶1余其红2(1.咸宁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湖北咸宁437000;2.襄阳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湖北襄阳441021)中图分类号:S435.111.4 文献识别码:B文献编号:10055-6114(2021) 02-043-003摘要:水稻稻瘟病和胡麻叶斑病是水稻上常见的病害,会引起水稻大幅度减产。
本文对比了 水稻稻痕病和胡麻叶斑病的发病症状,介绍了其发生因素,提出了水稻稻痕病和胡麻叶斑病的综 合防治方法,以期为防治水稻稻疸病和胡麻叶斑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稻瘦病;胡麻叶斑病;症状;发生因素;防治方法水稻生产中面临着诸多病虫害风险隐患,稻 瘟病是其中的第一大病害,水稻各生育期均可发 病,严重发生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1]。
水稻胡麻叶斑病从秧苗期至收获期均可 发病,稻株地上部均可受害,尤以叶片发病最为 普遍,胡麻叶斑病一般导致减产10%-30%,发病严重时减产50%以上,严重发生时近乎绝收[2]。
近年来,咸宁市水稻栽培的理念和技术在不 断创新,稻瘟病和胡麻叶斑病得到一定控制,但 因水稻稻瘟病与水稻胡麻叶斑病有一些相似的 症状,使得很多农民分辨不清,做出错误的判断,造成防治上的失误,给水稻生产带来不应有的损 失。
为避免这类现象的发生,本文对这两种病害 的发病症状、发生因素、防治方法进行全面总结,以期指导农户对症防治。
1发病症状1.1稻瘍病发病症状稻瘟病在水稻各生育期和各部位都可以发 病。
根据发病时期和发病部位可以将稻瘟病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等[3]。
苗瘟多出现于稻苗三叶以前,种子带菌是主 要的引起原因,幼芽、芽鞘水渍状斑,变褐枯死;秧苗受害,叶片现病斑、黄褐枯卷。
叶瘟自三叶期至穗期均可发生。
稻株分蘖 期至拔节期盛发。
叶片上病斑表现有四种类型: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褐点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