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及防治(一)
- 格式:docx
- 大小:12.86 KB
- 文档页数:2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24年2月刊52植保与田间管理DOI:10.16815/ki.11-5436/s.2024.04.022湖南祁东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李 俊(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金桥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湖南 衡阳 421671)摘要:细菌性条斑病是水稻种植期间的常见细菌性病害,该文阐述了此病的致病菌与发生特征,分析了湖南祁东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原因,提出加强种子检疫、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等防治措施,以期确保当地水稻生产安全。
关键词: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原因;防治措施;祁东县李 俊. 湖南祁东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J]. 农业工程技术,2024,44(4):52~53.祁东县隶属于湖南省衡阳市,地处于衡阳市西南部,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热量充足但不稳定,降雨量充沛但分配不均,年均气温17.9℃,降雨量1232.9 mm,日照率36%,有霜期16天。
祁东县近年来大力发展双季稻种植,2021年粮食播种面积达104万亩,总产量44.7万吨。
其中,水稻播种面积92.84万亩,总产量40.24万吨;早稻播种面积32.37万亩,总产量13.74万吨。
祁东县水稻种植期间,细菌性条斑病是当地常见病害之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造成水稻减产。
为保障祁东县水稻安全生产,祁东县植保技术部门近年来加强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防控技术的宣传与培训,积极引导农户开展综合防治,有效控制了该病害在当地的流行与发生,逐步降低发生面积,保障祁东县水稻良好生产。
1 致病菌与发生特征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致病原为稻生黄单胞杆菌稻细条斑致病变种,主要危害水稻叶片。
细菌性条斑病为细菌性病害,受害叶片初期出现细小水渍状短条斑;中期逐渐扩展为纵条斑,病斑对光观察为半透明状;后期受害叶片整片枯黄,部分变为红褐色。
湿度较大时,病斑部位会出现多个菌脓胶粒,干燥后为黄色小珠,不易脱落[1]。
水稻感病后穗粒充实不佳,秕粒数多,灌浆受到影响,减产严重。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水稻细条病,是世界性的水稻重要病害之一。
其病原菌属于黄单孢杆菌属细菌,病菌多从叶片气孔侵入,在水稻任何生育期均可出现病症。
病斑为短而细的窄条斑,条纹出现在叶脉间,对光观察,病斑呈现半透明、水渍状,后期变红色,条斑上菌脓数量很多,尤其在叶背上,干燥时不易脱落。
水稻细条病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病害,也是我国水稻上唯一的检疫对象。
我国最初于1953年在珠江三角洲的番愚、中山、三水、东莞及海南岛发现。
自80年代以来,由于种子的南繁北运,病区的调种,且缺乏种子带菌的检测技术,以及种植感病的丰产杂优水稻品种,细条病的发生又迅速回升,1983年以来先后在广东、海南、广西、湖南、江西、浙江等省、市、区发生流行。
目前防治此病的主要措施是进行种子消毒、种子检疫、种植抗病品种及加强栽培管理,并辅以一定的化学防治。
因杂优水稻尚缺抗病组合,且病害发生面广而又分布不均,给种子检疫带来很大的困难;丰产稳定的栽培措施又较有利于病害发生,而化学防治则尚未有很好的特效农药。
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
- 1 -。
凤台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由水稻白叶枯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oryzae (Pso)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细菌性病害。
下面将介绍凤台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
发生规律:1. 发病季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主要发生在稻季中后期,尤以拔节至孕穗期为主。
2. 发病条件:细菌性条斑病发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象条件、土壤类型、水稻品种等。
高温多湿的环境是细菌性条斑病发生的有利条件。
3. 病害特点:细菌性条斑病一般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病,病斑多呈长条状,宽约1-2毫米,初期呈黄绿色,后变为淡绿色或淡黄色。
病斑表面覆有明亮的胶状物,逐渐变黑,形成黑色条纹。
防控措施:1. 选用抗病品种:优先选用抗细菌性条斑病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可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2. 合理田间管理:保证水稻充足的养分供应和水分供应,加强田间通风,减少气温和湿度对细菌病害的影响。
3. 消毒种子:在播种前,将种子用10%过氧化钠溶液或2%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5分钟,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有助于减少种子携带细菌病害。
4. 避免连作:适当轮作水稻和其他作物,以避免连作引起的土壤病原体积累,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
5. 病害监测和防病喷药:定期巡田,及时观察发现病害初期症状,如发现病害情况加重,可根据专家建议进行防病喷药。
6. 整地处理:种植前进行田间杂草整地,清除病残体和种子,并进行田间消毒,以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残留。
7. 科学施肥:合理施肥并保持土壤养分平衡,增强水稻的抵抗力,提高抗病能力。
8. 尽早除灾:若发现已感染细菌性条斑病的水稻植株,及时将其除去并焚烧,以避免病害传播。
凤台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控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合理田间管理、消毒种子、避免连作、病害监测和防病喷药等。
通过科学的防控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病害发生,保障水稻产量和质量。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是水稻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病害,属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对象。
1918年菲律宾首次报道,目前在东南亚各国和非洲中部都有发生。
1953年中国最早在珠江三角洲发现,国内主要分布在华南稻区,近年来在长江流域杂交晚稻上亦有大面积发生。
水稻细条病对籼稻的危害性最大,近十多年来,已上升为华南、中南稻区上的主要细菌病害,其危害程度已超过水稻白叶枯病,减产达5%~25%。
症状主要危害水稻叶片,在秧苗期即可出现典型的条斑型症状。
病斑初为深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点,后沿叶脉扩展形成淡黄色狭条斑,长约1cm。
大田发病时,感病品种上的病斑纵向扩展快,长达4~6cm,病斑两端菌脓很多,呈鱼籽状,干燥后呈琥珀状附于病叶表面而不易脱落。
严重时多个病斑可相互连成枯斑,以后病斑不断扩展,整叶变为红褐色,枯死;抗病品种上病斑较短,病斑长度不到1cm,且病斑少,菌脓也少。
此病的诊断要点是沿叶脉扩展形成淡黄色狭条斑,形成鱼籽状菌脓。
病原病原为稻生黄单胞杆菌X 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 (Fang) Swings et al,属薄壁菌门黄单胞杆菌科黄单胞杆菌属。
菌体杆状,大小为 1.2μm×0.3~0.5μm,单生,少数成对但不成链状,不形成芽孢和荚膜,单极鞭。
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在NA培养基上菌落呈密黄色,圆形,边缘整齐,光滑发亮,黏稠,好气。
最适生长温度25~28︒C,生理生化反应与白叶枯病菌基本相似,细条病液化明胶和石蕊牛乳胨化能力稍强于水稻白叶枯病菌。
它可产生3-羧基丁酮,以L-丙氨酸为唯一碳源,在0.2%无维生素酪蛋白水解物上生长,以及对0.001% Cu(NO3)2有抗性等特点可与白叶枯病菌相区别。
该菌主要侵染水稻、陆稻、野生稻,也可侵染李氏禾等禾本科植物。
水稻细条病菌有明显的致病力分化。
根据病菌在IR26、南粳15、Tetep、南京11等4个鉴别品种上的致病力差异,可将来自广东、江西、福建、海南、浙江等省约150个菌株分为强、中、弱3个毒力型,其中强毒力型菌株占58%,且致病力与蛋白酶活性呈正相关,而与淀粉酶活性呈负相关。
浅谈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与防治作者:杨秀婵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7年第02期[摘要]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勐海县水稻主要病害之一,通过分析近年来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流行规律,提出一套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病规律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1-0068-01勐海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地处东经99°56′- 100°41′、北纬21°28′-22°28′之间。
属热带、亚热带西南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适宜水稻生长,盛产优质米,自古有"滇南粮仓"之称,是国家级粮食生产基地和糖料基地。
但随着早、中、晚稻的不断种植,水稻病虫害的发生也随之加重,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近几年在勐海县大面积暴发和流行,面积大,危害较重,特别是晚稻,一般病田减产15%一25%严重的可达40%一50%。
尤其是勐遮、勐混等乡镇流行区域达20%一 30%以上,且有逐年加重的势态,给勐海县的广大农户带来了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目前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已成为我国继稻瘟病、白叶枯病后的又一大水稻病害。
1 症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主要为害叶片。
病斑发生在叶脉间,初期为暗绿色水浸状半透明小斑,扩展后受叶脉限制,成为黄褐色略带湿润状的条斑,大小约1×10mm。
病斑上常溢出大量串珠状黄色菌脓,干后呈胶状小粒。
发病严重时条斑融合成不规则黄褐至枯白大斑,与白叶枯类似,但对光仍明显可见原来的条斑成半透明状。
当枯白大斑发生时,叶片卷曲,田间呈现一片黄白色,和白叶枯相似,但白叶枯病斑上菌溢不常见到。
2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在病稻种、稻草和自生稻上越冬,成为主要初侵染源。
带有病菌种子经过调运成为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叶鞘等部位,如果田间湿度较大,病斑容易溢出菌脓,干燥后成小的黄色珠状物,病菌主要通过灌溉水以及雨水接触秧苗,病菌主要从气孔或伤口侵入,借风、雨、露等传播。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原因及防控措施摘要: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由黄单胞菌稻生致病变种引起的细菌性病害,是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其发生具有流行性、暴发性、毁灭性特点。
为了控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蔓延危害,本文研究了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原因及防控措施。
关键词: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原因防控措施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病害,也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病害。
为此近年来开展了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规律、发生原因和防治技术的研究,并组织实施综合治理技术措施,使该病的扩展与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发生范围明显减少,危害程度大大降低。
1 水稻感染细菌性条斑病的基本特征细菌性条斑病属于检疫性水稻作物病害,具有较强的病害传播性。
水稻嫩叶在感染病原物的状态下,病斑会逐渐形成于嫩叶的表层,然后迅速呈现蔓延与扩展的趋势。
水稻在感染病害的早期阶段,植物嫩叶部位会形成小型水浸状暗绿色斑纹,但不易被察觉。
在病害蔓延过程中,长度1 cm左右的褐色或者黄色条状斑纹会形成于水稻叶脉部位。
水稻作物在发病后期,会大量出现串珠状透明黄色细菌,造成水稻叶脉部位溢出黄色液体,最终导致水稻叶脉枯萎。
仔细观察干枯后的水稻作物,可以看到透明斑纹呈小型胶粒的分布形态。
在多数情况下,夏秋交替(台风过境)时是水稻感染病害概率最高的时间段。
因为此时水稻作物处于抽穗期,很容易受到外界潮湿气候的影响,因而造成细菌快速蔓延。
成片种植的水稻作物一旦感染细菌性病害,则会造成水稻叶片出现大量卷曲的情况,导致规模较大的水稻种植田出现枯萎的情形。
从水稻感染细菌性病害的根源来看,水稻种子构成了寄生病菌的重要载体。
水稻叶片出现伤口,植物表层的气孔与伤口就会布满侵入的病菌,造成条状斑纹纵向扩大。
此外,雨水与农田灌溉水源都可以成为水稻感染条斑病的载体,尤其是对于经过移栽处理的水稻作物而言。
水稻嫩叶具有较差的抗病菌能力,也会导致规模较大的水稻田遭受病菌的侵蚀。
2水稻感染细菌性条斑病发病因素2.1 品种差异从水稻品种上来说,目前尚未育出免疫的水稻品种,但品种间对条斑病菌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技术摘要阐述了水稻细茵性条斑病的病原、分布、危害症状、侵染循环、发生因素及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水稻细茵性条斑病发生防治文献标识码 A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水稻条斑病、水稻细条病,主要危害水稻叶片,受害叶片开始呈水浸状半透明小点,后迅速在叶脉间扩展成黄褐色的细条斑,以后继续扩大,颜色由黄褐转为橙褐色。
对光观察叶片,病斑呈透明状。
严重发病田块,远看呈一片橙黄色。
病菌主要通过灌溉水和雨水接触秧苗,从气孔或伤口侵入,在叶片形成条斑,病斑上溢出的菌脓,可借风雨、露滴、水流及叶片之间的接触等途径传播,使病害不断扩展蔓延。
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害发展。
尤其在台风、暴雨过后,易引起病害传播蔓延。
据明光市植保站2009年7月1日调查,在明光办事处赵府村一农户的两优6326品种上出现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开始发病的时间明显早于近3年。
另据气象部门预报,明光市7月中旬前多雷阵雨天气,极有利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展蔓延。
因此,该病要做到早发现,早防治。
尤其对近2年发病比较重的乡镇,更要做好该病的调查与防治工作。
1病原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病原为稻黄单胞菌稻生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Fang et a1)Swings,是一种细菌,为黄单胞属。
其寄主为水稻和野生稻。
1.1形态菌体杆状,单生,偶成对,但不成链,比白叶枯菌体小。
有1根极生鞭毛,不形成芽孢和荚膜。
1.2特性生理生化反应与白叶枯细菌基本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条斑菌能使明胶液化,使牛乳胨化,使阿拉伯糖发酵变酸,对青霉素和葡萄糖反应钝感等。
病菌生长适温为28~30℃。
2分布主要分布于亚洲的热带、亚热带稻区。
国内最早在珠江三角洲发现,20世纪50~60年代曾在海南、广东、广西、四川、浙江一度流行。
80年代以来,随着杂交稻的推广和南繁稻种的调运,病区逐年扩大。
目前除上述地区外,安徽、江西、江苏、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等省局部地区也有发生。
凤台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凤台县是安徽省蚌埠市下辖的一个县,水稻是当地主要的农作物之一。
但是,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这里经常发生的病害之一。
本文将介绍凤台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以期为当地农民提供参考。
一、病害特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发生在水稻的叶子上。
病害初期,在叶片上出现一些细长的黄色或浅绿色的条形斑点,逐渐变成长条形,之后逐渐扩大并逐渐变为黄褐色。
病害晚期,叶片会在病斑处出现白粉状霉层。
严重的情况下,叶片病斑会产生融合现象,导致整个叶片蔫曲,直至萎凋。
同时,叶片上的病灶也会影响谷壳的发育,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二、发生规律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主要发生在6月至8月期间。
这段时间正是高温多雨的季节,这种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病菌的生长和繁殖。
同时,这段时间水稻生长迅速,新叶逐渐变多,且新叶甚嫩,更容易被病原体感染。
因此,这段时间是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的高峰期。
三、防控措施1. 选用抗病品种。
在种植过程中,要选择具有抗病能力的品种,如油烟28号、油烟30号等。
2. 合理施肥。
施肥不可过量,应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和水稻生育期决定施肥量、施肥时间和施肥方式。
3. 定期喷洒药剂。
在高发期,可采用喷雾方法,每隔7-10天喷1-2次药剂。
药剂的品种和浓度应根据病情情况和药剂使用说明书来选择。
4. 清除病灶。
在病情发现时,要及时清除病灶,并将病叶或病菌等不良物质及时清理,以防范病害扩散。
5. 种植间挖沟排水。
受气温影响,夏季汽水蒸发量较大,在雨量较大的情况下,水土流失,导致土壤板结、缺氧,从而导致病害的发生。
所以,在种植间要挖沟,排放多余的水分,以保证水分均衡,防止产生缺氧病视剆。
6. 轮作耕作。
为了避免水稻连作时病害菌种的大量繁殖,降低发病率,应该在伏地间间隔一年,然后再种植水稻。
四、结论凤台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规律主要是在夏季的高温多雨季节,因此,防控措施主要针对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以及水稻的生长特点进行,包括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定期喷洒药剂、清除病灶、种植间挖沟排水和轮作耕作等。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措施作者:李品汉来源:《科学种养》2010年第03期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是一种检疫性病害,过去仅在部分地区零星发生,近年来由于杂交稻的推广和频繁南繁调种,加之检疫措施不严,致使此病蔓延,现已成为我地中晚稻种植上的主要病害之一。
水稻发病后,叶片枯黄,空秕率上升,千粒重下降,从而影响米质和产量,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达30%以上。
一、发病症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在水稻全生育期叶片上都可发生,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叶鞘。
病斑初呈暗绿色水渍状小点,后期叶脉扩展,呈褐色半透明细短条状斑,大小约1毫米×10毫米,病斑表面黏附许多蜜黄色球状菌浓,叶背面较多,干燥后不易脱落。
叶片上的病斑可相互愈合成大块条斑枯死。
病害流行时叶片卷曲,发病后期变为黄白色。
二、侵染途径及发病规律病菌主要在病谷和病草中越冬,成为翌年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但不能通过土壤传染。
病叶上的菌脓是田间再次侵染的菌源。
病谷播种后,病菌侵染幼苗,移栽时又将病秧带入本田。
如用病稻草催芽、覆盖秧板、扎秧把、堵塞涵洞或盖草棚等,病菌也会随水流入秧田或本田而引起发病。
病菌主要从气孔和伤口侵入植株,可借风、雨、露水、灌溉水、昆虫及农事操作过程中叶片之间接触摩擦等传播蔓延,进行再次侵染。
病菌侵入后5~9天出现症状。
高温(25~30℃)、多雨、高湿是病菌流行的主要条件,特别是暴风雨或洪涝侵袭,造成叶片大量伤口,对病害发展更为有利,过多或偏晚施用氮肥可加重病害。
此外,串灌、漫灌或长期灌深水的田块发病也较重。
幼苗3~4叶期、分蘖盛期至孕穗期,是水稻最易感病的3个时期。
一般情况下,杂交稻比常规稻易感病,籼稻比粳稻易感病,糯稻比其他水稻更易感病。
低海拔地区比中、高海拔地区发病重。
三、综合防治措施1. 农业措施①严格实行检疫制度。
对调进调出的种子要进行检疫,不要让带菌种子进入无病地区,以控制病区的扩大。
②严格处理好带病稻草。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 (Fang et al.) Swings et al.)为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病害。
该病是由稻黄单胞菌引起的重要水稻病害,主要为害水稻叶片,病斑受叶脉限制多为淡黄色狭条斑,多条病斑可连成大块坏死斑,菌脓呈串珠状分布在条斑上。
阴雨天多和台风过后,易于发病,一般晚稻重于早稻,杂交稻比常规稻感病。
病害远距离传播通过种子调运。
检疫与防治措施:1 检疫措施1.1开展水稻制种应向当地植物检疫机构申报产地检疫,制种田应具有一定隔离条件。
1.2对制种田,在秧田期以及本田期的拔节至齐穗期实施3次以上检疫调查。
1.3经检疫合格的水稻种子凭植物检疫证书调运,禁止疫情发生区种子外调。
2农业防治2.1选用抗(耐)病品种选用经品种审定、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优质、高产水稻品种。
2.2肥水管理浅水返青,露田分蘖;早施追肥,促苗争蘖;够苗晒田,促根保蘖;巧施胎肥,壮杆争粒;浅水抽穗,干湿壮粒。
3化学防治3.1 种子处理播种前,用强氯精300-400倍液浸种12小时,或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浸种24-48小时。
3.2 秧田防治历史病区晚稻移栽前3-5天喷药一次。
3.3 大田防治当田间出现发病中心或历史病区台风暴雨过后立即喷药。
3.4 防治药剂每亩选用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125-150克,或50%氯溴氰尿酸可溶性粉剂40-50克,或20%噻菌铜悬浮剂100-125克,对水50-60升喷雾。
3.5 注意事项台风、暴雨或洪涝天气易造成水稻叶片伤口,有利于病菌繁殖和侵入,历史病区暴风雨后应及时防治。
在大田期,特别是水稻进入感病生育期后,对零星发病中心的田块,应及时喷药,防止病情扩大蔓延。
细菌性条斑病病叶细菌性条斑病菌脓细菌性条斑病大田为害状。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病害,也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病害[1]。
新沂市2005年首次在高流镇发现该病,近几年该病在新沂地区普遍发生,尤其是2018年、2019年发生严重。
为此,自2018年以来,开展了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规律、发生原因和防治技术的研究,并组织实施综合治理技术措施,使该病的扩展与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发生范围明显减少,危害程度大大降低。
1病害发生特点1.1发生概况水稻细菌性条斑病2005年在新沂市始见,2015年以前,发生面积很小,发生范围每年在1~2个乡镇,每个乡镇只发生几块田,2015年发生面积和范围迅速增加,2017年全市各乡镇均有发病,发病面积在800hm 2左右;2018年、2019年该病全面暴发,发病总面积全市均达到138.5hm 2以上。
1.2流行特点稻麦连作是新沂市主要的耕作模式,本地区引进种植的水稻品种大部分为两系杂交籼稻。
据调查,2018年、2019年新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在两系杂交稻品种上几乎全部发病,在少部分三系杂交稻品种上发病较轻,粳稻和糯稻上未见发病,两系杂交稻类品种易感病,三系杂交稻类品种抗病性次之;对于易感病的两系杂交稻类品种,高感品种从水稻分蘖末期至水稻拔节孕穗期开始陆续发病,中期到水稻抽穗期前后,病情扩展比较缓慢;但到8月下旬,特别是2018年、2019年受到8月上旬强台风过境引起的大风、降温、降雨天气影响,病害迅速蔓延,在短短的3~5d 内,病斑与菌脓布满稻叶,造成大片“火烧田”,后期造成水稻减产达20%~50%。
2病害重发原因2.1两系杂交稻易感病新沂全市播种籼稻面积2019年达4000.33hm 2左右,2005年之前主要以种植三系杂交稻为主,细条斑病极少发生,两系杂交籼稻从2005年开始在新沂推广,当年稻田就发现了细菌性条斑病。
随后随着两系杂交稻推广面积的不断扩大,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病的面积、范围也在逐步扩大,直至发展到现在,两系杂交稻品种占据了市场的绝对主导地位,细条斑病也不断地在各地发病、流行。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及防治摘要分析了近些年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流行规律,结合该病的特征和发生规律,进行详细的阐述,提出了一套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病规律;防治措施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近2年在我市大面积暴发和流行,其速度快,面积广,危害较大,特别是晚稻,一般病田减产15%~25%,严重的可达40%~60%,尤其南边几个乡镇,流行区域达60%以上,且有逐年加重的态势,给我市的广大农户带来了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目前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已成为我国继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后的第四大水稻病害。
1症状细菌性条斑病主要危害稻叶,病斑初显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点,迅速在叶脉间扩展,后变黄褐色的细线状或短虚线状条斑,条斑宽约1mm,长10mm以上。
病斑表面常分泌出许多露珠状的蜜黄色菌脓,干结后成黄色树胶状小粒,形同虚线,不易脱落,发病严重时,条斑融合成不规则的黄褐色至枯白色大斑块,外形与白叶枯病有些相似,但对光观察可见许多透明的细条。
病情严重时叶片卷曲,田间呈现一片黄白色,同时能引起稻株早期死亡或者病株不能抽穗;即使抽穗结实,但秕谷增多,千粒重降低。
2病原本病由水稻黄单胞杆菌稻生致病变种所引起,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单生,也有双链,不成串,菌体一端着生一条鞭毛。
细菌在培养基上菌落圆形,边缘整齐,稍凸起,表面光滑发亮,蜜黄色并带粘性,好气性,在28℃下生长良好。
菌体较白叶枯病菌体为小,生理生化反应与白叶枯细菌基本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条斑菌能使明胶液化,使牛乳胨化,使阿拉伯糖发酵变酸,对青霉素和葡萄糖反应钝感。
3发病规律在病稻谷和病稻草上越冬的病菌,是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带菌种子的调运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土壤不能成为越冬之处,病稻秆在田间沤烂,病菌在短期内就可死亡。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叶鞘,病菌主要通过灌溉水和雨水接触秧苗,从气孔或伤口侵入,在叶片任何部位都可发病形成条斑,若田间湿度大,病斑上溢出菌脓,可借风雨、露滴、水流及叶片之间的接触等途径传播,进行再侵染,使病害不断扩展蔓延;叶鞘发病形成黄褐色短条斑,天气湿润时也可出现大量菌脓。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防控措施的探讨摘要:细菌性条斑病一旦产生,会给生长期的水稻作物造成严重的威胁,导致水稻作物出现叶片感染与枯萎。
在种植水稻作物的过程中,种植技术人员需要重视全面的水稻种植管理来预防细菌性条斑病,保证水稻作物健康生长。
关键词: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病原因防控措施水稻是三江镇重要的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约1.2万亩,在农业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近几年三江镇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给水稻生产带来严重威胁,为控制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流行,确保水稻高产稳产,特将细菌性条斑病的特点及防治介绍如下。
1症状与识别叶片病斑初为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点,后迅速在叶脉间扩展,变为黄褐色的细条斑,条斑宽1mm左右,长10mm以上。
病斑表面常分泌出许多露状的蜜黄色菌脓,干结成黄色树胶状小粒。
发病严重时,条斑融合成为不规则的黄褐色至枯白色大斑块,对光观察可见许多透明的细条,病害流行时叶片卷曲,田间呈现一片黄白色。
细菌性条斑病(图1)2发病规律病菌主要在稻种和稻草中越冬,带菌种子的调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病粒播种后,病菌侵害幼苗的芽鞘和叶鞘,插秧时又将病秧带入本田。
病菌主要通过灌溉水和雨水接触秧苗,从气孔或伤口侵入。
病斑上的菌脓可借风、雨、露等传播进行再侵染。
在潮湿条件下,病斑表面溢出菌脓,借风、雨、水、农事操作及叶片接触和昆虫等蔓延传播,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
长期灌深水以及偏施、迟施氮肥发病也较重。
晚稻比早稻易感病,水稻生长后期易发病蔓延,一般在孕穗、抽穗阶段发病严重。
3发病的原因3.1种子带菌菌源种子是该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随着农资种子市场的开放经营,各地的种子管理有些混乱,加之检疫人员少、检疫力度不够,种子经销商受利益驱动,往往把带病种子带进了市场,这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3.2种植容易感染的水稻品种不同水稻品种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差异很大。
对于一些易感水稻品种,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极易造成其减产绝收。
浅谈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及防治(一)
论文关键词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病规律;防治措施
论文摘要分析了近些年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流行规律,结合该病的特征和发生规律,进行详
细的阐述,提出了一套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近2年在我市大面积暴发和流行,其速度快,面积广,危害较大,特别是
晚稻,一般病田减产15%~25%,严重的可达40%~60%,尤其南边几个乡镇,流行区域达
60%以上,且有逐年加重的态势,给我市的广大农户带来了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目前水稻
细菌性条斑病已成为我国继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后的第四大水稻病害。
1症状
细菌性条斑病主要危害稻叶,病斑初显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点,迅速在叶脉间扩展,后变
黄褐色的细线状或短虚线状条斑,条斑宽约1mm,长10mm以上。病斑表面常分泌出许多
露珠状的蜜黄色菌脓,干结后成黄色树胶状小粒,形同虚线,不易脱落,发病严重时,条斑
融合成不规则的黄褐色至枯白色大斑块,外形与白叶枯病有些相似,但对光观察可见许多透
明的细条。病情严重时叶片卷曲,田间呈现一片黄白色,同时能引起稻株早期死亡或者病株
不能抽穗;即使抽穗结实,但秕谷增多,千粒重降低。
2病原
本病由水稻黄单胞杆菌稻生致病变种所引起,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单生,也有双链,不
成串,菌体一端着生一条鞭毛。细菌在培养基上菌落圆形,边缘整齐,稍凸起,表面光滑发
亮,蜜黄色并带粘性,好气性,在28℃下生长良好。菌体较白叶枯病菌体为小,生理生化
反应与白叶枯细菌基本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条斑菌能使明胶液化,使牛乳胨化,使阿拉伯糖
发酵变酸,对青霉素和葡萄糖反应钝感。
3发病规律
在病稻谷和病稻草上越冬的病菌,是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带菌种子的调运是
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土壤不能成为越冬之处,病稻秆在田间沤烂,病菌在短期内就
可死亡。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叶鞘,病菌主要通过灌溉水和雨水接触秧苗,从
气孔或伤口侵入,在叶片任何部位都可发病形成条斑,若田间湿度大,病斑上溢出菌脓,可
借风雨、露滴、水流及叶片之间的接触等途径传播,进行再侵染,使病害不断扩展蔓延;叶
鞘发病形成黄褐色短条斑,天气湿润时也可出现大量菌脓。该病在水稻生长前、后期都易感
染,感病品种在适宜条件下幼苗期就可看到症状,症状叶较白叶枯病明显,但一般是在分蘖
以后,特别是在孕穗、抽穗阶段才发现。
4发病条件
4.1气候条件
温湿度对病害发生和流行关系很大,气温在26~30℃、相对湿度为85%以上,且多雨、日
照不足、风速大的气候条件下,利于此病发生。
4.2肥水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轻重与灌水关系较大,凡长期深灌或稻株受淹,发病就重。在串灌漫
灌的情况下更有利于病菌随灌溉水而传播,从而扩展危害;若基肥不足,追肥追迟、多施,
尤其是氮肥过量,则植株体内游离氨基酸和糖的含量增高,易造成稻株徒长贪青,降低抗病
性。
4.3人为传播
在有病田块,当早晨露水未干或下雨后就下田作业,如喷药都会加重病菌的传播。
4.4地势
低洼地发病重,地势高的地块则轻,这与细菌通过流失传播有关。
4.5品种
不同水稻品种,对条斑病菌的抗病性存在着明显差异,一般糯稻抗性强于粳稻,粳稻强于籼
稻,常规稻强于杂交稻,窄叶品种比阔叶品种抗病。
5防治方法
5.1加强检疫工作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国内检疫对象。在无病区,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以控制病害的传播和蔓
延。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资经营放开,种子经营流动性大,这项工作显得更加重要。
5.2选用抗病良种
不同品种的感病和损失程度不同。目前我市水稻种植以籼稻品种为多,而籼稻品种绝大多数
感病,以籼优系和威优系的组合为重,D优组合较抗病,同时要扩大粳稻的种植范围,因为
粳稻通常较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