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情况及防控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27.15 KB
- 文档页数:3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综合防控措施农民朋友们:近几年来,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在我市频繁发生,为我市的粮食生产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为有效控制水稻细条病的发生及面积的蔓延,在此将其传播途径及发生特点和综防措施做一个简要介绍。
水稻细条病主要是细菌性病原菌通过水稻叶片的气孔和风雨造成的伤口浸入产生的,其传播途径有:1、病菌随种子调运作远距离传播;2、病田收获的种子、病残株都带病菌,是下季初浸染主要来源;3、病菌也可以随风雨、灌溉水在田间互相传播。
此病害的发病条件:最适宜温度为25—28℃,最低温度8℃,最高温度38℃,致死温度为51℃.台风、连续中到大雨、暴雨天气有利于病害发生。
水稻细条病具有突发性、爆发性、毁灭性极大特点,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一定要加强监测,及时掌握其动态。
预防措施:1、禁止在疫情发生区和疫区生产种子,禁止从这些区域调种、换种;2、在疫情发生区进行水改旱,可以彻底消灭菌源;3、种子处理:将种子放在50℃温水中预热3分钟后放入55℃温水中加入强氯精或独定安浸泡10分钟,搅动3次,处理后立即取出种子放入冷水中降温,然后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催芽;4、药剂预防:在水稻三叶一心时进行苗期预防一次,在移栽后破口抽穗前预防第二次,药剂选用50%独定安或20%噻唑锌进行田间喷雾。
防治措施:当合适的中温、高湿、连续暴雨等综合诱因导致水稻细条病发生后,一定要及时采取措施抑制其扩散、蔓延。
具体做法是:1、进行药剂防控,采取发现一点打一块、发现一块打一片、发现一片打一区的统防方法,做到三天一遍药,雨后补一遍。
药剂使用独定安、噻唑锌加入调节剂碧护;2、对疫区的灌溉水源进行严格管理,绝不能将疫区的水源向非疫区进行排放;3、在田埂撒生石灰消毒处理,将疫情控制在一定范围,确保不蔓延;4、拉警戒线,控制人畜走动,以免将疫情带出疫区,在疫区施药劳动后的群众不得再到非疫区进行施药;5、各地干部、群众一定要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危害引起高度重视,防控不及时会造成水稻减产30—50%。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综合治理对策摘要水稻细菌性条斑病2002年起在邳州市零星发生,以后发生面积逐年增大,水稻生产构成威胁。
为控制该病的发生危害,针对疫情发生情况、发生规律,对其进行了监测和综合防治,至2006年基本控制了该病的发生危害。
关键词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以下简称细条病)于2002年开始在我市零星发生,以后由于感病品种面积大、施肥水平等原因,发生面积逐年增大,危害损失一般为5%~15%,重病田块达20%~30%,给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1疫情2002年7月中旬,在我市戴圩镇高渡口村杂交稻汕优63上发现细条病可疑病株,确诊为细条病。
当年发生面积为1个镇3.33hm2,虽采取紧急措施进行防除,但未能根除,且逐年扩大,2003年普查发生了3个镇共20hm2,2004年发生了5个镇53.3hm2,2005发生了2个镇6.67hm2。
2004年开始全面综合治理,至2006年疫情基本得到控制。
2危害症状病害症状多在叶片上。
初呈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斑点,后沿叶脉扩展成为宽0.5~1mm、长为1~4mm的水渍状暗绿色至黄褐色条斑,病斑上生出许多很小的露珠状深蜜黄色菌脓,干燥后不易脱落。
病斑可以在叶面的任何部位发生。
严重时,病斑增多而联合,局部呈不规则的黄褐色至枯白色斑块,外观与白叶枯病有些相似,但对光检视,仍可看见联合的大病斑是由许多透明小条斑融合而成的。
3病原病原为稻生黄单胞菌条斑致病变种,属黄单胞杆菌属细菌。
菌体单生,短杆状,大小1~2μm×0.3~0.5μm,极生鞭毛1根,革兰氏染色阴性,不形成芽孢荚膜,在肉汁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圆形,周边整齐,中部稍隆起,蜜黄色。
生理生化反应与白叶枯菌相似。
不同之处该菌能使用胶液化,使牛乳胨化,使阿拉伯糖产酸,对青霉素、葡萄糖反应钝感,生长适温28~30℃。
该菌与水稻白叶枯病菌的致病性和表现性状虽有很大不同,但其遗传性及生理生化性状又有很大相似性,故该菌应作为水稻白叶枯病菌种内的一个变种。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亦被称之为条斑病或是细条病,属于作物检疫性病害。
此病位于我国南方水稻栽培种植地区分布范围较广,对水稻栽培种植的影响十分严重,成为致使水稻整体产量与质量发生明显降低的关键因素之一。
条斑病通常对水稻叶片造成严重的侵害,侵染初期阶段,受到病菌感染部位通常会产生斑点,并呈现深绿色,并沿叶脉发生扩散传播,并发展成深色,病害位置还会形成密集颗粒,主要是细菌液。
发病较为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叶片出现萎蔫与卷曲,水稻种植区域形成大面积的黄白相间色,从而产生大面积植株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务必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原因做出深入分析,并重视对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使细菌性条斑病得到有效控制。
!、症状细菌性条斑病通常对稻叶的危害影响最为严重,初期病斑为水渍形态半透明斑点,呈现暗绿色,并在叶脉之间快速蔓延扩散,并变成细线状或短虚线条斑,呈现黄褐色,宽度约为!"",长度超过!#""。
病斑表面会分泌形成大量露珠形态菌脓,干结之后变成树胶形态小颗粒,似虚线,且不容易发生脱落。
发病较为严重的情况下,条斑融合形成大斑块,呈现黄褐色或枯白色,外形同白叶枯病存在相似特点,对光进行观察能够发现大量透明细条。
同时,叶片发生向内卷曲,种植区域呈现出黄色相间色,还可能导致稻株出现死亡的情况,或无法抽穗。
即便抽穗结实,但秕谷相对较多,千粒重明显减少。
$、病原针对细菌性条斑病而言,病原主要是条斑病军,属于假单胞细菌目,黄包杆菌属,成为植物检疫的关键目标对象之一。
位于培养基,细菌菌落呈现为圆形,边缘相对较为整齐,略有凸起,表面位置较为光滑,并存在粘性、好气性,处于$% 环境条件下生长良好。
同白叶枯病进行比较,菌体相对较小,生理生化反应两者较为相似。
存在区别之处主要为条斑菌可以使明胶发生液化,使牛乳发生胨化,使果胶糖发酵变酸,对青霉素以及葡萄糖反应存在钝感。
识别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附图)以及防治措施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水稻细条病)主要危害叶片,造成叶片枯黄变红,远看似火烧,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导致空壳率增加,千粒重下降,米质脆,食味差。
发病田块一般减产10~20%,重者损失50~70%。
细条病的病菌主要从水稻叶片的气孔和伤口侵入,初期在叶片上出现暗绿色半透明的水渍状短条,逐渐扩大成长条状。
在潮湿的条件下,病部常有大量的黄色水珠状菌脓,干燥时,菌脓少而干硬,不易脱落。
严重时,整个叶片枯黄甚至枯死。
此病的病菌主要在病种、病稻草中越冬,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祸根。
病菌还可借风、雨传播蔓延。
品种抗性差、氮肥施用过多过迟容易诱发此病。
小编认为防治水稻细条病,必须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1.要杜绝菌源细条病的菌源来自种子、稻草。
因此,要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条例》,严禁病区的种子调运出境,发病田的稻草要作燃料予以烧毁,以减少菌源。
2.选用抗病良种,进行种子消毒因地制宜,选用抗性较强的良种种植。
种子用300倍的强氯精药液消毒。
方法是:先将稻种用清水预浸12小时,然后放入药液中浸12小时,晚稻种子捞起洗净后催芽,早稻种子再用清水补浸12小时后催芽,以减轻病情。
3.合理施肥管水避免偏施氮肥,多施磷钾肥,实行配方施肥。
适时烤田,降低田间湿度。
在水的管理上应做到“自立门户,排灌分家”。
4.药剂防治水稻发病后应立即施药控制发病中心,中心周围田块要施药保护。
主要农药品种有:①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掺水50公斤喷雾;②20%克菌壮粉剂每亩75克,掺水50公斤喷雾;③3%金柱霉素每亩150克,掺水50公斤喷雾。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原因及防控措施摘要: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由黄单胞菌稻生致病变种引起的细菌性病害,是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其发生具有流行性、暴发性、毁灭性特点。
为了控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蔓延危害,本文研究了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原因及防控措施。
关键词: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原因防控措施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病害,也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病害。
为此近年来开展了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规律、发生原因和防治技术的研究,并组织实施综合治理技术措施,使该病的扩展与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发生范围明显减少,危害程度大大降低。
1 水稻感染细菌性条斑病的基本特征细菌性条斑病属于检疫性水稻作物病害,具有较强的病害传播性。
水稻嫩叶在感染病原物的状态下,病斑会逐渐形成于嫩叶的表层,然后迅速呈现蔓延与扩展的趋势。
水稻在感染病害的早期阶段,植物嫩叶部位会形成小型水浸状暗绿色斑纹,但不易被察觉。
在病害蔓延过程中,长度1 cm左右的褐色或者黄色条状斑纹会形成于水稻叶脉部位。
水稻作物在发病后期,会大量出现串珠状透明黄色细菌,造成水稻叶脉部位溢出黄色液体,最终导致水稻叶脉枯萎。
仔细观察干枯后的水稻作物,可以看到透明斑纹呈小型胶粒的分布形态。
在多数情况下,夏秋交替(台风过境)时是水稻感染病害概率最高的时间段。
因为此时水稻作物处于抽穗期,很容易受到外界潮湿气候的影响,因而造成细菌快速蔓延。
成片种植的水稻作物一旦感染细菌性病害,则会造成水稻叶片出现大量卷曲的情况,导致规模较大的水稻种植田出现枯萎的情形。
从水稻感染细菌性病害的根源来看,水稻种子构成了寄生病菌的重要载体。
水稻叶片出现伤口,植物表层的气孔与伤口就会布满侵入的病菌,造成条状斑纹纵向扩大。
此外,雨水与农田灌溉水源都可以成为水稻感染条斑病的载体,尤其是对于经过移栽处理的水稻作物而言。
水稻嫩叶具有较差的抗病菌能力,也会导致规模较大的水稻田遭受病菌的侵蚀。
2水稻感染细菌性条斑病发病因素2.1 品种差异从水稻品种上来说,目前尚未育出免疫的水稻品种,但品种间对条斑病菌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
如何防治水稻细条病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水稻细条病,它是我国水稻生产上的重要病害。
其病原
菌属于黄单孢杆菌,病菌多从叶片气孔侵入,在水稻任何生育期均可出现病症。
病斑为短而细的窄条斑,条纹出现在叶脉间,对光观察,病斑呈现半透明、水渍状,后期变红色,条斑上菌群数量很多,尤其在叶背上,干燥时不易脱落。
因杂优水稻尚缺抗病组合,且病害发生面积广而又分布不均,给种子检疫带来很大的困难;丰产高产的栽培措施又较利于病害发生,而化学防治则尚未有很好的特效农药。
目前防治此病的主要措施是进行种子消毒、种子检疫、种植抗病品种及加强栽培管理,并辅以一定程度的化学防治。
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提出以种子消毒和秧苗期施药的方法防治此病。
该技术实施后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可作为水稻高产稳产的辅助措施进行推广。
其具体方法如下:
1、在病害发生区,采用TC种子消毒剂500倍液消毒种子,在秧苗3-4
叶期采用BC灭菌丹600倍液喷施两次。
2、在培育抛秧秧苗时,采用TC种子消毒剂500倍液消毒种子,然后于秧
苗2叶期采用BC灭菌丹600倍液喷施一次。
3、在杂优稻种子繁殖基地,采用TC种子消毒剂500倍液消毒种子,秧苗
期喷施BC灭菌丹两次;水稻分蘖末期采用BC灭菌丹600倍液喷施一次。
采用上述方法防治细条病,可在病害发生的关键点消灭初侵染源,病害始发期可推迟7―10天,使水稻生长过程中最敏感的感病期与病害发生的高峰期相错开,防治效果高达80%,大大减少病害带来的损失,可挽回产量损失8%―15%。
由于种子及秧苗期用药,因而可大大节省劳务成本及农药费,节省防治成本90%。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技术摘要阐述了水稻细茵性条斑病的病原、分布、危害症状、侵染循环、发生因素及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水稻细茵性条斑病发生防治文献标识码 A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水稻条斑病、水稻细条病,主要危害水稻叶片,受害叶片开始呈水浸状半透明小点,后迅速在叶脉间扩展成黄褐色的细条斑,以后继续扩大,颜色由黄褐转为橙褐色。
对光观察叶片,病斑呈透明状。
严重发病田块,远看呈一片橙黄色。
病菌主要通过灌溉水和雨水接触秧苗,从气孔或伤口侵入,在叶片形成条斑,病斑上溢出的菌脓,可借风雨、露滴、水流及叶片之间的接触等途径传播,使病害不断扩展蔓延。
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害发展。
尤其在台风、暴雨过后,易引起病害传播蔓延。
据明光市植保站2009年7月1日调查,在明光办事处赵府村一农户的两优6326品种上出现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开始发病的时间明显早于近3年。
另据气象部门预报,明光市7月中旬前多雷阵雨天气,极有利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展蔓延。
因此,该病要做到早发现,早防治。
尤其对近2年发病比较重的乡镇,更要做好该病的调查与防治工作。
1病原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病原为稻黄单胞菌稻生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Fang et a1)Swings,是一种细菌,为黄单胞属。
其寄主为水稻和野生稻。
1.1形态菌体杆状,单生,偶成对,但不成链,比白叶枯菌体小。
有1根极生鞭毛,不形成芽孢和荚膜。
1.2特性生理生化反应与白叶枯细菌基本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条斑菌能使明胶液化,使牛乳胨化,使阿拉伯糖发酵变酸,对青霉素和葡萄糖反应钝感等。
病菌生长适温为28~30℃。
2分布主要分布于亚洲的热带、亚热带稻区。
国内最早在珠江三角洲发现,20世纪50~60年代曾在海南、广东、广西、四川、浙江一度流行。
80年代以来,随着杂交稻的推广和南繁稻种的调运,病区逐年扩大。
目前除上述地区外,安徽、江西、江苏、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等省局部地区也有发生。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疫情监测防控技术方案简介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在水稻的叶片和茎部产生病斑,影响植株正常生长,降低产量。
该病害的传播速度快,防控难度大,严重威胁了水稻生产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因此,采取科学有效的监测防控技术措施,及时有效地控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传播是非常重要的。
疫情监测技术方案病害监测点设置在水稻产区内,设立生态环境优美、地理位置重要的监测点,面积需大于1亩。
同时,在这些监测点内,分布适量的水稻种植区,保证水稻种植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
在监测点周围,应留足监测空隙带,以减少干扰。
监测频次和时间根据水稻生长状况和疫情监测需要,每个监测点保持1周监测1次的频次,并定时在水稻生长期内进行,这样可以充分了解实际的病虫害情况,为后续防控及时有效地提供数据支持。
监测指标对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监测,主要包含以下指标:•病害发生指数:根据监测区发病情况,通过计算统计,得出病害发生强度。
•病带发生率:根据监测区内已成熟的水稻植株,观察检测其叶片病斑面积占比,得出病带发生率。
•病带密度:以监测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病株数量为病带密度。
疫情防控技术方案农业生产环境管理合理的科学栽培技术与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管理可以充分降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率。
建议采用以下管理措施:•灌溉管理:不宜过度灌溉,植株生长期内要保持适宜的湿度管理,积极防控蒸发量和浸水时间,保证土层松散且有利于根系发育。
•施肥管理:强化钾肥及其它微量元素的施用,根据变化的气候及落花情况增加复合肥之比例。
•除草管理:及时进行除草,遽滞水田草长草密容易滋生害病虫。
•病虫害防治:合理选用杀菌剂、杀虫剂及其它化学农药。
病害防治针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控,应采取以下技术措施:•病株割除:及时将发病、病叶或病带严重叶片截除,妨碍病害区域内的细菌繁殖、发展和扩散。
•化学预防:通过选用合理与科学的预防药剂,如辛硫磷、恩托酯、溴氰菊酯等,控制病害的向健康水稻区的扩散。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与防治危害特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主要侵害叶片。
病斑初呈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斑点,后逐渐沿叶脉方向扩展。
扩展时受叶脉限制,病斑呈细线状或短虚线状,黄褐色。
田间湿度大时,病部表面有蜜黄色菌脓溢出,呈露珠状,密密集生,数量比白叶枯病多且小,干结后呈黄色树胶状小粒,形如虚线,不易脱落。
发病严重时,条斑融合成不规则的黄褐色至枯白色大斑块,外观与白叶枯病有些相似,但对光观察,病斑呈半透明状。
病害流行时,叶片卷曲,完全呈一片白色。
该病在水稻生长前、后期都易感染,苗期症状较白叶枯病明显;病害严重时能引起稻株早期死亡或不能抽穗。
即使能够抽穗结实,但秕谷增多,千粒重降低。
防治方法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传染快,一旦发生,单纯依靠药剂防治往往很难控制,故应采取以预防为主的综合措施。
1.加强植物检疫严禁从病区调种,防止病区扩大。
2.农业防治选用抗病良种,适当增施磷、钾肥,防止过量、过迟施用氮肥,以提高植株抗病性。
不串灌,不灌深水,烤田要适度。
3.药剂防治目前生产上使用的杀菌剂,对控制病害流行作用不大;药剂防治只能作为防病保产的辅助措施。
①浸种。
先将种子用清水预浸12~24小时,再用85%强氯精300~500倍液浸种12~24小时,捞起冼净后催芽播种。
②喷雾。
在秧苗三叶期和拔秧前各喷一次强氯精。
在水稻抽穗期,每亩用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 100~125克,或90%稻双净125克,或10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10克,或高锰酸钾5克加适量食盐,对水50公斤喷雾,均有一定效果。
另据试验表现,珠海绿色南方保鲜总公司近年来开发生产的乳油型铜素杀菌剂绿乳铜,是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一个很有希望的农药新品种。
在病害流行盛期,每亩用12%绿乳铜乳油100毫升,对水500倍喷施,隔10天再喷一次。
施药后20天调查,绿乳铜处理区病情指数增长率为5.06%~10.96%,平均 7.85%,防治效果81.0%~91.0%,平均85.0%。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措施作者:李品汉来源:《科学种养》2010年第03期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是一种检疫性病害,过去仅在部分地区零星发生,近年来由于杂交稻的推广和频繁南繁调种,加之检疫措施不严,致使此病蔓延,现已成为我地中晚稻种植上的主要病害之一。
水稻发病后,叶片枯黄,空秕率上升,千粒重下降,从而影响米质和产量,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达30%以上。
一、发病症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在水稻全生育期叶片上都可发生,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叶鞘。
病斑初呈暗绿色水渍状小点,后期叶脉扩展,呈褐色半透明细短条状斑,大小约1毫米×10毫米,病斑表面黏附许多蜜黄色球状菌浓,叶背面较多,干燥后不易脱落。
叶片上的病斑可相互愈合成大块条斑枯死。
病害流行时叶片卷曲,发病后期变为黄白色。
二、侵染途径及发病规律病菌主要在病谷和病草中越冬,成为翌年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但不能通过土壤传染。
病叶上的菌脓是田间再次侵染的菌源。
病谷播种后,病菌侵染幼苗,移栽时又将病秧带入本田。
如用病稻草催芽、覆盖秧板、扎秧把、堵塞涵洞或盖草棚等,病菌也会随水流入秧田或本田而引起发病。
病菌主要从气孔和伤口侵入植株,可借风、雨、露水、灌溉水、昆虫及农事操作过程中叶片之间接触摩擦等传播蔓延,进行再次侵染。
病菌侵入后5~9天出现症状。
高温(25~30℃)、多雨、高湿是病菌流行的主要条件,特别是暴风雨或洪涝侵袭,造成叶片大量伤口,对病害发展更为有利,过多或偏晚施用氮肥可加重病害。
此外,串灌、漫灌或长期灌深水的田块发病也较重。
幼苗3~4叶期、分蘖盛期至孕穗期,是水稻最易感病的3个时期。
一般情况下,杂交稻比常规稻易感病,籼稻比粳稻易感病,糯稻比其他水稻更易感病。
低海拔地区比中、高海拔地区发病重。
三、综合防治措施1. 农业措施①严格实行检疫制度。
对调进调出的种子要进行检疫,不要让带菌种子进入无病地区,以控制病区的扩大。
②严格处理好带病稻草。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及防治摘要分析了近些年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流行规律,结合该病的特征和发生规律,进行详细的阐述,提出了一套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病规律;防治措施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近2年在我市大面积暴发和流行,其速度快,面积广,危害较大,特别是晚稻,一般病田减产15%~25%,严重的可达40%~60%,尤其南边几个乡镇,流行区域达60%以上,且有逐年加重的态势,给我市的广大农户带来了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目前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已成为我国继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后的第四大水稻病害。
1症状细菌性条斑病主要危害稻叶,病斑初显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点,迅速在叶脉间扩展,后变黄褐色的细线状或短虚线状条斑,条斑宽约1mm,长10mm以上。
病斑表面常分泌出许多露珠状的蜜黄色菌脓,干结后成黄色树胶状小粒,形同虚线,不易脱落,发病严重时,条斑融合成不规则的黄褐色至枯白色大斑块,外形与白叶枯病有些相似,但对光观察可见许多透明的细条。
病情严重时叶片卷曲,田间呈现一片黄白色,同时能引起稻株早期死亡或者病株不能抽穗;即使抽穗结实,但秕谷增多,千粒重降低。
2病原本病由水稻黄单胞杆菌稻生致病变种所引起,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单生,也有双链,不成串,菌体一端着生一条鞭毛。
细菌在培养基上菌落圆形,边缘整齐,稍凸起,表面光滑发亮,蜜黄色并带粘性,好气性,在28℃下生长良好。
菌体较白叶枯病菌体为小,生理生化反应与白叶枯细菌基本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条斑菌能使明胶液化,使牛乳胨化,使阿拉伯糖发酵变酸,对青霉素和葡萄糖反应钝感。
3发病规律在病稻谷和病稻草上越冬的病菌,是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带菌种子的调运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土壤不能成为越冬之处,病稻秆在田间沤烂,病菌在短期内就可死亡。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叶鞘,病菌主要通过灌溉水和雨水接触秧苗,从气孔或伤口侵入,在叶片任何部位都可发病形成条斑,若田间湿度大,病斑上溢出菌脓,可借风雨、露滴、水流及叶片之间的接触等途径传播,进行再侵染,使病害不断扩展蔓延;叶鞘发病形成黄褐色短条斑,天气湿润时也可出现大量菌脓。
—54—
植物检疫
2019年第1期总第172
期
收稿日期:2019-01-08作者简介:张璟(1965-),男,农艺师,长期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55—
植物检疫
2019年第1期总第172
期
—56—
植物检疫
2019年第1期总第172
期
(上接第34页)
不同的抑菌作用[5,6]。
而链霉素的室内抑菌作用是其田间发挥药效的基础,这说明农药常会因生产厂家不同而在药效上有可能存在显著差异,因而进行快速的室内毒力测定来指导田间选择有效的杀菌剂来防止柑橘溃疡病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HONG Ni,GAO Bi-da.Plant disease quarantine [M ].Beijing:Sci-ence Press,2005:96-99.
洪霓,高必达.植物病害检疫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96-99.
[2]
Vauterin L B,Hoste K,Kersters K,Swings J.Reclassification of Xanthomona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1995,45:472-489.
[3]Das A K.Citrus canker -A review [J ].Journal of Applied Horticul-ture,2003,5(1):52-60.[4]Das A K and Singh S.Management of bacterial canker in acid lime [J ].Intensive Agriculture,1999,36(11-12):28-29.
[5]
Das A K and Singh S.Managing citrus bacterial diseases in the state of Maharashtra [J ].Indian Horticulture,2001,46(2):11-13.
[6]
YANG Xiu-juan,CHEN Fu-ru,XIE Shi-yong,ZHENG Hong-ming,LU Tong.Studies on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itrus baterial canker disease and the control efficiencies of fungicides against the pathogen [J ].Acta Agriculturae Universitatis Jiangx-iensis,2003,25(2):191-194.
杨秀娟,陈福如,谢世勇,郑红铭,卢同.柑桔溃疡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杀菌剂的药效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25(2):191-194.ru
[7]REN Jian-guo,HUANG Si-liang,CEN Zheng-lu,LI Yang-rui.Ef-fect of 21chemicals in control of citrus canker [J ].South China Fru-its,2005,34(3):13-15.
任建国,黄思良,岑贞陆,李杨瑞.21种药剂对柑桔溃疡病的防治试验[J ].中国南方果树,2005,34(3):13-15.
[8]WANG Hong-xiang,LIN He-fang,LIANG Ke-hong.Control ef-ficiencies of Zhongshenqmycin against citrus canker disease [J ].Zhejiang Citrus,2003,20(4):19-20.
王洪祥,林荷芳,梁克宏.克菌康防治柑橘溃疡病的效果试验[J ].浙江柑橘,2003,20(4):19-20.
[9]
SHA Jian.Studies on induced resistance of citrus canker [D ].Guang Xi:Guang Xi University,2006.沙建.柑橘溃疡病诱导抗病性研究[D ].广西大学.2006.[10]
PAN Ming-jun.Control efficiencies of two copper products again-st citrus canker disease [J ].Fujian Fruits,2001,(4):43.
潘铭均.两种铜制剂防治柑桔溃疡病的效果[J ].福建果树,2001,(4):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