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后期变成黄褐色的细条斑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5
DOI:10.19904/14-1160/s.2022.05.032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病因及防控措施胡翠霞(范县农业农村局,河南濮阳457000)摘要: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主要的食物来源。
随着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频繁发生。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水稻种植中为害较大的病害之一,常出现在我国主要的水稻产区,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当前还没有发现有效治疗该病的方法,所以需要加强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控。
文章以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为害特征为切入点,分析了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控措施,以期为水稻种植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为害特征;防控文章编号:1005-2690(2022)05-0097-03中国图书分类号:S435.111.4文献标志码:B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为害水稻叶片的一种细菌性病害,又被称为条斑病,是我国水稻产区比较常见的植物检疫性病害,发病之后会造成水稻减产15%~25%,甚至减产40%~60%,严重时会导致水稻绝产。
当前,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主要运用化学手段,但长期使用化学药物会导致病菌出现抗药性,加速水稻条斑病的暴发。
从近些年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病害管理实践来看,为了防止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和扩散,应了解该病的病原物和为害规律特点,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降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为害程度,促进水稻产业的健康发展。
1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病原菌条斑病菌是一种小短杆菌,无芽孢,没有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适合生长的温度为25~28℃,最低温度为8℃,最高温度为38℃,在28℃的环境下生长良好。
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的菌落为淡黄色、圆形、光滑,在肉汤培养基中为中度混浊,后期有沉淀物,不能形成明显的菌苔。
与葡萄糖、蔗糖和甘露糖发酵能够产生酸,与乳糖和麦芽糖等发酵不会产生酸。
在固体培养基上不水解淀粉,对青霉素不过敏。
2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病规律2.1发病早和涉及面广相关的研究报道显示,有些地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病期在8月中旬,有些地区可能提前10~15d,有些地区从秧苗期开始发病,到9月进入条斑病的高发期,不同产区的水稻发病程度不同,但都易发病。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24年2月刊52植保与田间管理DOI:10.16815/ki.11-5436/s.2024.04.022湖南祁东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李 俊(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金桥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湖南 衡阳 421671)摘要:细菌性条斑病是水稻种植期间的常见细菌性病害,该文阐述了此病的致病菌与发生特征,分析了湖南祁东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原因,提出加强种子检疫、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等防治措施,以期确保当地水稻生产安全。
关键词: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原因;防治措施;祁东县李 俊. 湖南祁东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J]. 农业工程技术,2024,44(4):52~53.祁东县隶属于湖南省衡阳市,地处于衡阳市西南部,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热量充足但不稳定,降雨量充沛但分配不均,年均气温17.9℃,降雨量1232.9 mm,日照率36%,有霜期16天。
祁东县近年来大力发展双季稻种植,2021年粮食播种面积达104万亩,总产量44.7万吨。
其中,水稻播种面积92.84万亩,总产量40.24万吨;早稻播种面积32.37万亩,总产量13.74万吨。
祁东县水稻种植期间,细菌性条斑病是当地常见病害之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造成水稻减产。
为保障祁东县水稻安全生产,祁东县植保技术部门近年来加强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防控技术的宣传与培训,积极引导农户开展综合防治,有效控制了该病害在当地的流行与发生,逐步降低发生面积,保障祁东县水稻良好生产。
1 致病菌与发生特征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致病原为稻生黄单胞杆菌稻细条斑致病变种,主要危害水稻叶片。
细菌性条斑病为细菌性病害,受害叶片初期出现细小水渍状短条斑;中期逐渐扩展为纵条斑,病斑对光观察为半透明状;后期受害叶片整片枯黄,部分变为红褐色。
湿度较大时,病斑部位会出现多个菌脓胶粒,干燥后为黄色小珠,不易脱落[1]。
水稻感病后穗粒充实不佳,秕粒数多,灌浆受到影响,减产严重。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水稻细条病,是世界性的水稻重要病害之一。
其病原菌属于黄单孢杆菌属细菌,病菌多从叶片气孔侵入,在水稻任何生育期均可出现病症。
病斑为短而细的窄条斑,条纹出现在叶脉间,对光观察,病斑呈现半透明、水渍状,后期变红色,条斑上菌脓数量很多,尤其在叶背上,干燥时不易脱落。
水稻细条病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病害,也是我国水稻上唯一的检疫对象。
我国最初于1953年在珠江三角洲的番愚、中山、三水、东莞及海南岛发现。
自80年代以来,由于种子的南繁北运,病区的调种,且缺乏种子带菌的检测技术,以及种植感病的丰产杂优水稻品种,细条病的发生又迅速回升,1983年以来先后在广东、海南、广西、湖南、江西、浙江等省、市、区发生流行。
目前防治此病的主要措施是进行种子消毒、种子检疫、种植抗病品种及加强栽培管理,并辅以一定的化学防治。
因杂优水稻尚缺抗病组合,且病害发生面广而又分布不均,给种子检疫带来很大的困难;丰产稳定的栽培措施又较有利于病害发生,而化学防治则尚未有很好的特效农药。
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
- 1 -。
海口市水稻栽培过程中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控摘要:水稻是海口市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占有非常大的种植比重,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多种病害,细菌性条斑病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检疫性病害。
近年来,随着海口市水稻种植面积的不断增长,细菌性条斑的发生与危害严重阻碍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亟需开展针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防治技术的研究。
关键词:细菌性条斑病为害症状防控措施1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为害症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在水稻整个生育周期都会出现,其病原菌为稻生黄单胞杆菌稻细条斑致病变种,主要通过水稻叶片气孔或者伤口入侵,发病初期叶片出现绿色水渍状病斑,随着病情扩散,短时间内病斑随着叶脉扩散,形成深绿色或者黄褐色细条纹。
如果在田间发病,感病叶片病斑扩散速度快,长度为4~6 cm,病斑两端出现大量菌脓,呈现鱼籽状,干燥后呈琥珀状分布在病叶表面,并且不易脱落。
如果环境湿度大,染病叶片会出现大量串珠状黄色菌脓,用手触摸叶片后会有黏手的感觉,严重时会导致病斑相互连接,呈枯斑。
随着病情不断扩散,染病叶片变为红褐色,呈现不规则分布的特点,与白叶枯病的症状比较相似。
在水稻出现该病害后,如果没有及时发现会导致病害扩散和蔓延,逐渐形成不规则大病斑,在自然光下可以发现叶片上有半透明状条斑,发病严重时会导致水稻叶片萎蔫、卷曲,影响水稻生长。
2 发病规律和流行特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病原菌能在染病稻谷上越冬,成为初侵染源。
种子携带病菌在运输过程中会导致病害远距离传播。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为害水稻叶片和叶鞘,在灌溉和风雨传播的作用下流动性较强,会加速病情扩散,从水稻气孔或者伤口侵入,导致水稻染病。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形成条斑,具有很强的传播性,外界湿度较大使得患病部位出现菌脓,之后借助风雨和水流传播给其他健康水稻,造成更大范围传播,为害程度较严重。
通过监测水稻发现,发病较轻的田块发病率30%,病叶率10%;发病较为严重的田块发病率80%~90%,病叶率25%~30%,田间湿度较大会导致病情扩散和蔓延,染病的水稻苗变黄,似火烧状。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及其防治措施水稻细菌性褐斑病又称为细菌性鞘腐病, 一般在7月下荀至8月初发生。
2006年梅河口市北部稻田区大面积发生,其中牛心顶镇大沙河村、新红村、三里村等地发生较重。
严重田块,远看稻株叶尖成片发红,近看上部叶片有褐斑或条斑。
防治不及时可造成叶片干尖坏死、后期抽不出穗、产量降低、稻谷品质下降、出现病斑米等危害。
一、症状识别:水稻细菌性褐斑病为害水稻叶片、叶鞘、穗、枝梗和谷粒。
1、叶片染病初期伙褐色水浸状小斑,后扩大为纺锤形或不规则赤色条斑,边缘出现黄晕,病斑中心灰褐色,病斑常融合成大条斑,使叶片局部坏死,田间不见菌脓。
2、叶鞘受害多发生在严重地块中的幼穗抽出前的穗苞上,病斑赤褐色,短条状,后融合面水渍状不规则大斑,后期中央灰褐色,组织坏死。
剥开叶鞘,茎上有黑褐色条斑,剑叶发病病严重时抽不出穗。
3、已抽出穗受害部多在新抽穗的颖壳上,初为近圆形褐色小斑点,严重的不但整个颖壳变褐色,有的还可深入到米粒上,形成病斑米。
二、病原及其发生规律和条件: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的中文别名为:细菌性鞘腐病,拉丁学名为:PseudomonasoryzicolaKlement。
病原菌形态特征:菌体秆状,单生,偶尔成双,一端有1-3根极鞭。
病原在种子上和病组织中越冬,成为下年侵染源。
病菌主要通过伤口侵入机体,也可通过水孔、气孔侵入。
病原细菌可在水中存活20-30天,并可以随水流传播。
近几年来此病的危害呈上升趋势,尤其在抽穗期遇低温或阴雨连绵时,高产栽培田块危害往往严重,病菌侵入谷粒产生病斑米,影响稻米品质。
强风暴雨常促成病害蔓延,低温可加重为害。
土壤酸性、偏施氮肥都有利于发病。
经调查,当前尚无明显免疫或高抗品种,但品种间抗病差异显著,有的品种抗病性较高。
梅河口市当前种植的秋田小町、吉梗88的田块多数感病。
感病谷粒、米粒黑斑点较多,严重影响大米品质。
近年来,梅河口市大米商家在加工秋田小町、吉梗88水稻品种稻谷时,必需通过色选机清除病斑米的色选工序,才能完全选出精米。
六安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现状及防控技术【摘要】六安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文通过对该病害的症状及危害、病原特征、发病原因分析、防控技术措施以及防控效果评价进行研究和总结,旨在为农民提供有效的防治方法。
病害主要表现为水稻叶片上出现黄绿色斑块,并逐渐扩大,最终导致叶片枯黄凋落。
病原微生物主要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易于发生。
防控技术措施包括选用抗病品种、良好田间管理、化学药剂喷施等。
防控效果的评价将为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六安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现状及防控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保障。
【关键词】六安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病害症状,病原特征,发病原因,防控技术,防控效果,评价,现状1. 引言1.1 六安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现状及防控技术六安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水稻上常见的一种病害,其发生会给水稻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叶片上呈现出不规则的黄褐色斑点,边缘呈现水渍状,严重时病斑会融合形成大片。
这些病斑会导致叶片萎缩变形,影响光合作用,进而影响水稻的养分吸收和生长发育。
病原菌主要通过种子传播,受病原菌侵染的种子是发生病害的主要源头。
发病原因主要与气候湿热、土壤富含氮磷、密植催生病害等因素有关。
为了有效防控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如清除病源、合理施肥、适时灭菌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通过对防控效果的评价,可以及时调整防治措施,提高防控效果,减少经济损失,保障粮食安全。
的研究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提高人们对该病害的认识,促进病害的有效防控。
2. 正文2.1 病害症状及危害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一种经济重要的水稻病害,其病害症状主要表现为水稻叶片上出现条斑状病斑,病斑呈现黄绿色,逐渐变为褐色,中间常有一条或数条纵行褐色纹,病斑边缘呈现不规则锯齿状。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识别与防治近期连续大至暴雨,单季稻本田及连晚秧田,极易发生水稻细菌性褐条病,近日有少数地方已有发生,请加强检查,及时防治。
症状:主要发生在秧苗期和分蘖期。
初时病斑多发生在秧苗心叶,在叶片和叶鞘上初为褐色水渍状小斑点,后逐渐扩大呈水渍状的长条斑,沿中脉向上下发展,病斑黄褐色至黑褐色。
严重时,在秧田中可见“一滩滩”枯死,好似发病中心。
成株期染病,病斑多从叶片与叶鞘交界处发生,初呈水浸状黄白色,后沿中脉扩展上达叶尖,下至叶鞘基部形成黄褐至深褐色的长条斑,严重时病部腐烂,有臭味,叶片枯死。
叶鞘染病呈不规则斑块,后变黄褐,最后全部腐烂。
心叶发病,不能抽出,死于心苞内,拔出有腐臭味,用手挤压有乳白至淡黄色菌液溢出。
孕穗期染病穗苞受害,穗早枯,或穗颈伸长,小穗梗淡褐色,弯曲畸形,谷粒变褐不实。
发病规律:病菌在病残体或病种子上越冬。
种子带菌是本病初次侵染的来源,病菌借水流、暴风雨传播,从稻苗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
当秧苗三叶期遇春暖多雨,本田期遇低温多雨,特别是在遭受洪涝侵袭、稻苗受淹或连日高温高湿阴雨天气情况下,则发病重,且淹漫时间愈长,次数愈多,发病愈重。
因此沿江、沿溪两岸或地势低洼、易洪涝侵袭的田块往往发病重。
防治方法:①改善水利条件,减少淹漫,避免串灌和防止淹苗。
洪水退后,应立即排水,撒施石灰、草木灰,控制病害扩展,促进稻根再生。
当新根出现时,抓紧追施速效氮肥,促进稻株恢复生长。
②发病初期及时用药防治,药剂每亩可选用20%噻菌铜悬浮剂(龙克均)100-120毫升,或20%噻唑锌悬浮剂100-120毫升,或20%噻森铜悬浮剂120毫升,或2%宁南霉素水剂250毫升,以上药剂加水50千克喷雾。
隔7-10天喷一次,连续2-3次。
各地应根据抗性情况适当调整农药使用量。
水稻细菌性病害是指由于病原菌侵染而导致的一种疾病。
最近几年,因为耕作制度、品种组合、栽培管理以及天气情况的改变,导致了以条斑病和基腐病为主要特征的水稻细菌性病害在金寨县许多地区都有发生,而且发病范围在逐年增大,病情也在逐渐加重,此病害具有暴发性强、流行快、一旦发生难以控制等特点,对金寨县的水稻生产和粮食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因而,深入认识和掌握该病害的发生规律和危害特征,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显得十分必要。
一、细菌性病害发病环境病原菌具有侵染性,其传播和侵染均与水分、温度有关,主要指由于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软腐病、溃疡病、青枯病等。
侵染植物的菌株均为杆状,多数只有一至几条鞭毛,能从天然的孔隙及创伤处进入,并首先破坏宿主的细胞,然后吸收宿主的营养物质进行繁殖。
在农田里,病原菌通过流水、雨水和昆虫传播。
暴雨可造成大量的宿主裂口,为病原菌的入侵和疾病的扩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病原菌主要寄生在病残体、种子和土壤中,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极易发生病害。
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1、发病症状在发病早期,患病部位呈现深绿色的水渍状病斑,随后慢慢变成黄棕色条斑,并有黄色的菌脓,在外界空气的流动及温度的影响下,慢慢变成干燥的胶状小粒。
随着病原菌的侵染,病原菌引起的稻叶卷曲、病原菌枯萎、不能抽穗,或即使抽穗,因水稻叶片受损,不能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导致籽粒不够充实、稻米品质下降。
一般病害发生后,产量损失达15%~20%,最严重的可达40%~60%。
细菌性条斑病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性条斑病,其病原是稻生黄单胞杆菌稻细条斑病变种,病菌体分单生和双链两种,经培养后呈球形菌落,表面光滑光亮。
条斑病病原菌可在受病害的水稻籽粒中越冬,是重要的病原菌,其在籽粒、病稻草也可被携带,并可远距离扩散。
该病害主要危害水稻叶片、叶鞘部,还可随降水、降雨等水流传播病菌,直接危害水稻,并从水稻的气孔、伤口等部位侵入,引起病害。
2、发病条件在温度26~30℃,相对湿度均大于85%的条件下,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几率较高,特别是多雨少光照条件下。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防治措施朋友们想知道水稻细菌性褐斑病防治措施?看看小编的总结回答,期望对你有帮助。
细菌性褐斑病对水稻危害很大,因此要防治,应将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并做好水肥管理,在发病早期选用多菌灵或叶枯灵可湿性粉剂、胺铜水剂等农药进行喷雾防治。
一、病害症状1、叶片:病斑初为水渍状小斑点,扩大后呈纺锤形、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赤褐色,边沿酒囊饭袋有黄色晕纹,最后病斑中心呈灰色常融会形成大形条斑,使局部叶片枯死。
如病斑产生于叶片边沿酒囊饭袋时,沿叶脉扩大成赤褐色长条形病斑。
2、叶鞘:多产生于剑叶叶鞘,病斑为赤褐色,短条形,水渍状,多数病斑融会形成不规则形病斑,后期中央呈灰褐色,组织坏死,剥开叶鞘,内部茎杆上有黑色条状斑,叶鞘被害严重时,稻穗不能抽出。
3、稻粒颖壳:产生污褐色、近圆形病斑,重者可融会成污褐色块状斑。
二、侵染循环病菌在病株残体、种子以及各种野生寄主上越冬。
种子上带菌,播种后直接引发幼苗发病;在病株残体和野生杂草上越冬的病菌先为害杂草,以后再借风、雨传播侵染插秧后的水稻,感病水稻上的病菌再借风、雨传播引发再侵染。
另外,病菌也能够借灌溉水进行传播。
三、发病条件1、菌源。
凡上年残存的病残体、病种子数量多,如不经处理,均可引发来年发病。
野生寄主菌源多,也可加重病害。
2、气候条件。
天气阴冷,再加上大风,特别狂风雨使稻株叶片多伤,可加重病情。
3、稻田管理。
水肥管理不当,氮肥过量,长期深水淹灌,水稻生育不良,病害产生较重。
四、防治方法1、消灭菌源。
病种子消毒处理,病稻草进行烧毁,稻田邻近或池埂上的野生寄主(杂草)也应割除烧毁。
2、肥水管理。
浅水灌溉,科学施肥,严禁有病水田串灌。
3、药剂防治。
2%加收米80-100毫升/亩,或50%多菌灵100毫升/亩,或25%叶枯灵可湿性粉剂170-340克/亩,或14%胶胺铜水剂125-170毫升/亩,或10%氯霉素可湿性粉剂60-70克/亩,兑水15-20升茎叶喷雾。
水稻叶片发黄的原因及防治措施一、病害侵染引起发黄1赤枯病主要发生在大量施氮、磷的高产稻田。
病苗初期表现为生长缓慢,株形矮小,分蘖少,叶片挺直,顶端叶片丛生状。
叶暗绿无光泽,下部老叶尖端首先发黄,有大小不等的赤褐色斑点,后沿叶脉向基部扩展,最后整体叶片变成赤褐色枯死,远看像被火烧焦一样,这种典型的缺钾赤枯症,要立即排水,采用间隙灌溉及时追施钾肥,如氯化钾、草木灰等。
2细菌性条斑病黄叶心叶黄褐色枯死似假枯心苗、叶片、叶鞘上有褐色条斑,病斑上折断中脉后可见黄色“菌脓”,后期感病时,叶片顶部至半片叶以上枯白,远望一片火红。
3细菌性基腐病黄叶心叶凋萎卷缩,有的已经变黄枯死,似三化螟为害所造成的枯心苗,但茎基部常发黑,茎节变硬变脆,易折断且有一种腐臭味。
4白叶枯病黄叶在叶片的叶尖或叶缘上,先是产生黄绿色或暗绿色斑点,后沿着叶脉扩展成斑条,呈灰白色,病部与健部分界明显,病斑上常有黄胶色的“菌脓”。
PS: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细菌性基腐病造成的黄叶,均为细菌性病害侵染引起,如选用铜高尚、叶青双等药物,适时晒田,病情得到控制后追施二次肥料,有利于控制蔓延。
二、中毒发黄或硫化氢中毒根系发黑,并有臭鸡蛋气味冒出,白根少而细羽;基部老叶呈黄褐色,叶尖枯焦,随后老叶枯死,上部仅剩1—2片绿色新叶。
有机酸中毒,稻株根系萎缩,很少发生新根,植株根系表皮发生脱落。
叶色显黄,或产生萎缩现象。
严重时下部叶片枯黄而死。
救治的办法是凡发生中毒性发黄的稻田立即排水晒田,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增氧排毒。
并结合中耕,在晒田复水时施用氮、磷、钾速效肥料,改善稻株的营养条件。
在有机酸过多的田块,施用土壤改良剂,如生石灰等以中和酸性,消除有害物质。
三、肥害或药害发黄碳铵、氨水、农药等如果施用不当,会引起中毒发黄,导致成块成片稻叶熏成鲜黄或金黄色,有时黄叶上有焦灼斑。
药害严重时,叶片出现斑点,失绿、焦灼或者枯萎、黄化,甚至全株枯死。
若及时发现可用灌满田水、喷洒清水等办法减轻药害程度。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 (Fang et al.) Swings et al.)为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病害。
该病是由稻黄单胞菌引起的重要水稻病害,主要为害水稻叶片,病斑受叶脉限制多为淡黄色狭条斑,多条病斑可连成大块坏死斑,菌脓呈串珠状分布在条斑上。
阴雨天多和台风过后,易于发病,一般晚稻重于早稻,杂交稻比常规稻感病。
病害远距离传播通过种子调运。
检疫与防治措施:1 检疫措施1.1开展水稻制种应向当地植物检疫机构申报产地检疫,制种田应具有一定隔离条件。
1.2对制种田,在秧田期以及本田期的拔节至齐穗期实施3次以上检疫调查。
1.3经检疫合格的水稻种子凭植物检疫证书调运,禁止疫情发生区种子外调。
2农业防治2.1选用抗(耐)病品种选用经品种审定、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优质、高产水稻品种。
2.2肥水管理浅水返青,露田分蘖;早施追肥,促苗争蘖;够苗晒田,促根保蘖;巧施胎肥,壮杆争粒;浅水抽穗,干湿壮粒。
3化学防治3.1 种子处理播种前,用强氯精300-400倍液浸种12小时,或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浸种24-48小时。
3.2 秧田防治历史病区晚稻移栽前3-5天喷药一次。
3.3 大田防治当田间出现发病中心或历史病区台风暴雨过后立即喷药。
3.4 防治药剂每亩选用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125-150克,或50%氯溴氰尿酸可溶性粉剂40-50克,或20%噻菌铜悬浮剂100-125克,对水50-60升喷雾。
3.5 注意事项台风、暴雨或洪涝天气易造成水稻叶片伤口,有利于病菌繁殖和侵入,历史病区暴风雨后应及时防治。
在大田期,特别是水稻进入感病生育期后,对零星发病中心的田块,应及时喷药,防止病情扩大蔓延。
细菌性条斑病病叶细菌性条斑病菌脓细菌性条斑病大田为害状。
水稻为什么会叶片发黄_水稻叶片发黄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在种植水稻的时候,叶片发黄是令很多的农民都担心的问题,叶片发黄要怎样去治理好呢?下面店铺为大家介绍一下水稻叶片发黄的原因,希望对你有帮助。
水稻叶片发黄的种类和防治方法1.中毒性发黄①硫化氢中毒。
根系发黑,并有臭鸡蛋气味,白根少而细弱;基部老叶呈现黄褐色,叶尖枯黄,随后老叶枯死,上部仅存一二片绿色新叶。
②有机酸中毒。
稻株根系萎缩,很少生发新根,植株根系表皮发生脱落,叶色显黄,或产生萎缩现象,严重时下部叶片枯黄而死。
凡发生中毒性发黄的稻田应立即排水晒田,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增氧排毒。
并结合中耕,在晒田复水时施用氮、磷、钾速效肥料,以改善稻株的营养条件。
在有机酸过多的稻田,可施用土壤改良剂,如生石灰等以中和酸性,消除有害物质。
2.缺素发黄①缺氧发黄。
主要是从老叶片的尖端开始发黄,后逐渐由茎叶延至心叶,最后发展至全株成黄绿色。
严重时由叶尖、叶缘向内枯黄,秧苗生长缓慢,远看秧苗一片黄色。
出现这种症状状应及时追施尿素、碳酸氢铵等速效氮肥。
②缺钾发黄。
主要发生在大量施用氮、磷的高产稻田。
初期表现为生长缓慢、株形矮小,分蘖少,叶片挺直,顶端叶片丛生状。
新叶暗绿色无光泽,下部老叶尖端首先发黄,有大小不等的赤褐色斑点,后沿叶脉向基部扩展,最后整株叶片变成赤褐色,有的甚至枯死,远看像被火烧焦一样,这是典型的缺钾赤枯病。
出现这种症状要立即排水,采用间隙灌溉,及时追施钾肥(如氯化钾、草木灰等)。
③缺锌发黄。
主要发生在山区的冷浸田,一般在插秧后20天左右出现发病高峰期。
叶基部中脉先黄化,后呈黄红色或红褐色斑点,叶片变窄,叶脉发脆易断,叶片老化较快,新叶长出速度慢并叶片细窄,基部和中脉失绿变褐色。
可用硫酸锌等肥料进行补救,如用0.1%的硫酸锌进行多次叶面喷施,效果很好。
3.肥害或药害引起发黄氨水、碳酸氢铵等肥料以及农药如施用不当,会引起中毒发黄,导致成块成片稻叶变成鲜黄色或金黄色,有时黄叶上有焦灼斑。
一、病害 2稻黄矮病病叶后期叶片变橙黄色,由(叶尖 )开始骤然向下至全叶卷缩。 3下列不是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特征的是(叶色淡黄 )。 4水稻纹枯病病害损失一般为(10-30)%。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 水稻叶鞘发生纹枯病 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 ),湿度(低 )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 5稻褐条病发生的轻重,与(缺肥 ) 的关系较大,在这种情况下生长不良,容易感病。 5-1水稻发生褐条病,一般先在( )部叶片发病,逐渐向( )蔓延 下 上 5-2稻褐条病后期叶片上发生在中脉附近的病斑,一般长数( ),常引起叶片早枯。 厘米 5-3稻褐条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稻草上越冬,第二年(4、5 )月间病菌随风飞散,侵害秧苗。 5-4水稻发生褐条病,后期叶片上病斑的中央( ),边缘( )。 5-5稻褐条病叶片发病,初现( 油渍 )状圆斑,扩大后呈红褐色到褐色(短线 )状条斑,与叶脉平行
6稻白叶枯病发病后较难治好,在加强预防措施中,选用1%石灰水浸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因为水稻播种时期不同,温度相差较大,所以浸种时间也不同。通常在气温25℃时浸( )天,15~20℃浸( )天,10℃时浸( )天。2~3天,3~4天,6天 6-1水稻白叶枯病在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安徽普遍发生。病轻时一般减产( ),病重时减产( ),病害大流行时往往造成颗粒无收。5%~10% 20%~30% 6-2水稻白叶枯病又称白叶瘟、茅草瘟、地火烧等,由( )属侵染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黄单胞杆菌 6-3在水稻一生中,水稻白叶枯病在( )最易发生。 幼穗分化期和孕穗期 7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病菌通过种子或稻草传播。病菌适宜在( )下活动,台风暴雨或洪涝侵袭,造成叶片大量伤口,病害就容易流行。高温高湿 7-1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化学防治方法上,将种子用清水浸泡12~24小时,用( )倍85%强氯精浸种( )小时后,捞起洗净催芽。300 12~24 7-2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在广西、四川、海南、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浙江等省流行,甚至在云贵高原上也有发现。发病轻的约减产( ),重病田减产( )。 C、10% 40%~60% 7-3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后期变成黄褐色的细条斑,条斑宽约(1 )毫米,长(10 )毫米以 上。 7-4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病斑初呈( )色水渍状半透明小点,后迅速在叶脉间扩展成初为( )色,后变( )色的细条斑,条斑宽约1毫米,长10毫米以上。暗绿 暗绿 黄褐 7-5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病斑表面常分泌出许多( )状的蜜黄色菌脓,干结后成黄色( )状小粒。发病严重时,条斑融合成为不规则的黄褐色至枯白色( )块。露珠 树胶 大斑 8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杂交稻发病率低于常规品种。籼稻、糯稻和粳稻发病轻重的顺序是( )。籼稻8-1水稻细菌性基腐病一般在大田有3个明显的发病高峰:第一次高峰出现在移栽后10~15天;第二次高峰出现在搁田复水后;第三次高峰在抽穗灌浆阶段。以第( 3)次高峰对产量危害最大。 9水稻胡麻叶斑病病斑对光看,病斑深黑褐色部分,可隐约看到(细)轮纹,病斑两端(无)坏死线。 在我国上海郊区,水稻菌核病是常见病害,对单季晚稻和后季稻都有危害。每年( 7~8)月开始发生,(9 )月下旬到(10)月稻株被害显著。 10稻叶鞘腐败病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容易发生,受害较重的田块多为 ( 晚稻 )。 11水稻云形病一般先从叶尖或叶缘开始产生(水渍 )状(小 )斑,后迅速向叶基部或内侧作波浪状扩大。 12 二、虫害 1、三化螟成虫,白天静伏,雌虫停于稻株的中上部,雄虫多隐于基部,晚上活动。(对 ) 2、三化螟以幼虫在稻茬中越冬。春季日均温达( )℃时开始化蛹,( )℃开始羽化。
全年发生期为春季日均温( )℃以上,至秋季日均温( )℃以上。16 18 15 18 7 8 9稻纵卷叶螟绒茧蜂是稻纵卷叶螟幼虫的重要天敌。在上海郊区7~9月的自然寄生率一般可达( ),高的可达( ),是很有保护利用前途的一种天敌。40%~50%,70%~90% 10大螟雌成虫头胸部( )色,腹部( )色,前翅淡( )色,外缘色深,从翅基到外缘有一条( )色纵线纹。 灰黑 淡褐 灰褐 暗褐 10-1大螟幼虫一般( )龄,少数( )龄。5 , 6~7 10-2大螟幼虫老熟后在( )或( )化蛹 叶鞘间 茎杆内 10-3大螟又名稻蛀茎夜蛾,是水稻和玉米上的重要害虫之一。蛾子灰黄色,翅展( )毫米,前翅长方形,从翅基到外缘有( )条深灰褐色纵纹。卵块带状,排成( )行,初产时乳白色,以后逐渐变为淡黄、淡红和灰褐色。 35~45 1 2~4 10-4大螟成虫雄蛾触角栉齿状,雌蛾为丝状。卵呈( )形,顶部稍( ),表面有放射状细隆线。扁球 凹 10-5大螟第1代卵多产于田边( )上或茎杆较细的( )上。杂草 玉米
11二化螟的生活习性比三化螟复杂。蛾子产卵的部位因水稻不同生育期而变动,圆杆拔节前多产在叶鞘上,圆杆拔节后多产在叶片上。( 错) 11-1二化螟的蛾子产卵的部位因水稻不同生育期而变动,圆杆拔节前多产在叶片上,圆杆拔节后多产在叶鞘上。一只雌蛾可产卵()多粒,蚁螟孵出后,先在( )内危害。200 叶鞘
12稻螟蛉成虫交尾后当晚或第二天产卵,每雌产卵( 40~534 )粒,卵多于清晨孵化。 12-1水稻害虫稻螟蛉在秧苗期前期( ),后期( ),常发生较重。 多雨 干旱 13稻黑蝽为害水稻,受害田产量一般损失( ),重灾田损失( ),甚至无收。20%~30% 50%~60% 14稻蝗若虫共(6 )龄,草绿色,背面色淡。 15稻叶夜蛾成虫寿命5~13天,卵( )天,幼虫20~60天,蛹( )天。4 8~20
16稻秆潜蝇属双翅目黄潜蝇科,危害严重时造成产量损失约在(20-50)。 16-1稻秆潜蝇为山区、半山区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危害早稻、单季晚稻一般枯心率在(20%~30%),伤穗率(10%~25%),严重的减产20%~50%。 17稻象甲成虫在本田插后( )天盛发,( )天进入产卵盛期。8~9 14~15 三、栽培 1超级稻是指抗性和米质与普通水稻品种相仿,产量提高幅度达到或超过(15% )的水稻新品种。 2稻田养鱼放鱼的时间:一般在插秧后(3-5)天,即水稻秧苗长出新根开始返青时放鱼。 3薄膜保温水稻育秧,炼苗要经过(5)天以上,秧苗达到7~10厘米,气温稳定在(13)℃,基本没有7℃以下的低温,可把膜全部揭掉,揭膜前要上水。 8水稻以()为最佳收割期,此时收割产量较高。 9一般来说,水稻由南往北引种,生育期(),植株()延长、变高大 10我国水稻种植季节,在生产上分为(2)种。 11我国水稻生产技术两项重大突破,使我国水稻单产从1961年到1997年持续提高。36年中水稻单产提高了( )千克/亩,水稻单产每亩年平均提高了( )千克。285 7.6 12安徽省早稻旱育秧播种临界起点温度为日平均气稳定通过()℃,比当地水育秧可提早10-15天。7-8 13水稻稻米品质中,加工碾磨品质包含()三个指标。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 14我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实行(2)级审定制度。 15水稻减数分裂期是对水分和低温最为敏感的时期,水稻受淹(2)天会出现畸形稻穗和或颖花;日平均温度持续(3)天以上低于19~23度(籼稻)或者低于19~20度(粳稻)最低温度低于15~17度,幼穗发育会受冷害的影响。 16水稻叶片的寿命随叶位的上升而延长,如1-3叶,一般只有10多天,剑叶寿命最长,有的可达50天以上 17优质稻栽培要点:稻秧栽后(7-9 )天结合施分蘖肥进行耘田,移栽后25天烤田。 18用石灰水浸水稻种子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石灰水的浓度为(),水面距种子的高度以()厘米为宜。 19、2004)年以来,为扶持国内粮食生产,国家对包括小麦在内的主要粮食品种实施了粮食补贴政策。(2008)执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政策。 20发展稻田多熟制的方法有(4)种 521交水稻叶片中后期呼吸强度比一般常规水稻品种低。( 对) 22在水稻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上,梗稻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一般高于籼稻,籼稻中以晚籼优于中籼,中籼优于早籼。( 对) 23常规稻伸长节间数通常为主茎总叶片数的(1/3)。 24水稻有效分蘖期一般在最高分蘖期前()7~15天。 25水稻米粒鲜重开花后()天内增长最快。米粒干重增加高峰期早稻在开花后()天,晚稻()天。由白色乳液变浓,,直至成硬块蜡状,谷壳变黄,米粒背部呈绿色,称之为蜡熟期。10 8~15 12~20 26根据水稻产量的源库特征,对库限制型的水稻品种,在栽培策略上应以增加群体的总颖花量为主攻目
标。(对 ) 27水稻的每一个小穗就是一朵花,叫做颖花。它由副护颖、护颖、内外颖、雌雄蕊和鳞片等五部分组成。 28水稻完成抽穗扬花期这一过程,一般需要()天。天气晴好,水稻开花从开始到停止,大约经历()小时。5~10 1~2.5 29种子质量包括种子的品种品质和播种品质。种子的品种品质包括品种的真实性和品种纯度。种子的播
种品质包括种子是否清洁干净,有无其它种子,是否饱满,是否出苗正常、整齐,是否感染病虫害,是否干燥贮藏等。 30.插后落黄不转青;2.老叶先枯死,叶尖干枯,稻丛簇立;3.根深褐色,有黑根和畸形根,白根甚少,软绵无弹性。“稻苗细长软弱,淡绿带黄,簇立不发”是冷害发僵的症状。水稻中毒发僵的防治措施:1.适时翻耕绿肥,不用未腐熟有机肥;2.提高翻耕质量,干耕湿沤,配施石灰、石膏,加速分解;3.降低地下水位;4.耘田、晒田,增温增氧,消除毒害。 31.幼穗开始分化大致在出穗前30-35天,二次枝梗分化大致在出穗前20-25天,减数分裂期大致在出穗前10-15天左右。 32.水稻一生的生长发育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 33发展稻田多熟制的方法有(4)种
34一般来说,水稻由南往北引种,生育期(),植株() 延长、变高大 35幼穗开始分化大致在出穗前30-35天,二次枝梗分化大致在出穗前20-25天,减数分裂期大致在出穗前10-15天左右。 36发展稻田多熟制的方法:一、根据不同稻区稻田生产特点,确定熟制,选择合适这的作物品种,搞好熟期配制与茬口安排,做到以水稻为主,季季兼顾。二、采用育苗移栽,解决季节矛盾。三、采用间、套混作种植技术。争取时间和空间,缓和多熟制的季节矛盾。四、通过地膜覆盖温室和薄膜育秧等措施增加有效积温。 37水稻采用“穗、粒兼顾”途径进行合理密植的插秧密度一般为20万~23万穴/公顷。“增穗”途径一般为27万~30万穴/公顷,“增粒”途径一般为15万~18万穴/公顷。 28从地理分布看,籼稻适于低纬度,低海拔的湿热地区种植。粳稻适合高纬 度,高海拔地区种植。 四、天敌 1稻田中的蜘蛛种类多,数量大,优势种有草间小黑蛛、水狼蛛、八斑球腹蛛,它们分别占稻田蛛量( )左右,其他蜘蛛数量约占10%左右。60% 20% 10% 1-1为保护稻田中蜘蛛等天敌,要尽可能减少用药次数。根据近年的经验,可用蜘蛛和飞虱的益害比例作为控制稻田用药的指标:早稻为( ),单季稻为( ),后季稻为( ),达到减少用药保护天敌的目的。1:3 1:5 1:10 2腹螯蜂天敌在田间有三个结茧盛期:第一个盛期在( );第二个盛期在( ) ;第三个盛期在( )。6月下旬~7月中旬 8月下旬~9月上旬 9月中旬~10月上旬 2-1黑腹螯蜂雌蜂吸食飞虱低龄若虫体液,而对( 2)龄以上若虫或成虫则大多进行产卵寄生。 3水稻在第一苞分化至枝梗原基分化时追施的肥料称为促花肥,在颖花分化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追施的肥料称为保花肥。 4拟澳洲赤眼蜂是水稻田中常见的赤眼蜂之一。雌蜂体色随发育温度而异,在( )℃温度下培育出来成虫体暗黄色,腹部褐色;( )℃温度下培育的成虫,其腹部褐色。15~20,25 5褐腰赤眼蜂是稻田中常见的赤眼蜂之一,上海效区7月底褐腰赤眼蜂对黑尾叶蝉卵的寄生率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