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
- 格式:doc
- 大小:74.50 KB
- 文档页数:4
《阿里山纪行》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相关的旅游知识,如旅游景点、旅游路线等。
(2)能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阿里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景物描写。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阿里山的认识。
(2)通过阅读课文,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3)通过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描绘的阿里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 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专业旅游知识的运用。
2. 描写景物的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阿里山纪行》。
2. 相关旅游知识的资料。
3. 描写景物的范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阿里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阿里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引导学生思考旅游的意义,引出本课的主题《阿里山纪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阿里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让学生结合旅游知识,分析课文中的旅游路线、旅游景点等。
3. 合作学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阿里山的认识和感受。
(2)让学生结合课文,讨论描写景物的方法。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旅游知识,如旅游景点、旅游路线等。
(2)讲解描写景物的方法,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
5. 实践演练:(1)让学生结合课文,尝试进行景物描写。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学习。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旅游知识。
(2)运用描写景物的方法,写一篇游记。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收集其他关于阿里山的资料,如图片、视频、旅游攻略等,进行资源共享,丰富对阿里山的认识。
2. 组织一次阿里山旅游模拟活动,让学生扮演游客、导游等角色,运用所学旅游知识进行互动。
人教版《阿里山纪行》教案第一章:课程概述1.1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阿里山纪行》,使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提高学生对台湾地区的认识和了解。
1.2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包括阿里山的位置、气候、植被、动物资源以及邹族文化等。
第二章:阿里山的地理位置2.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2.2 教学内容本节主要介绍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以及与台湾其他山脉的关系。
第三章:阿里山的自然风光3.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欣赏阿里山的自然风光,了解其独特的自然景观。
3.2 教学内容本节主要介绍阿里山的森林、瀑布、云海、日出等自然景观。
第四章:阿里山的人文景观4.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阿里山的人文景观,感受邹族文化的魅力。
4.2 教学内容本节主要介绍阿里山的寺庙、火车站、邹族文化等人文景观。
5.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对阿里山有更全面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台湾地区其他景点的兴趣。
5.2 教学内容第六章:阿里山的气候特点6.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阿里山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6.2 教学内容本节主要介绍阿里山的气候特点,包括气温、降水以及季节变化等,并分析这些气候特点对阿里山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七章:阿里山的植被与动物资源7.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阿里山的植被类型及其特点,认识阿里山丰富的动物资源。
7.2 教学内容本节主要介绍阿里山的植被类型、植物特点以及代表性的动物种类,分析这些生物资源在阿里山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第八章:邹族文化简介8.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邹族的历史、生活方式、传统文化及与阿里山的关联。
8.2 教学内容本节主要介绍邹族的历史背景、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宗教信仰以及邹族文化在阿里山地区的传承与发展。
第九章:阿里山的旅游资源与保护9.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阿里山的旅游资源及其保护意义。
阅读《阿里山纪行》的节选部分,完成下列各题。
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
它是台湾著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6.5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
大就成了“精”,成了“神”。
其树龄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近一个世纪了。
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
同时,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生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
就在我抵台的前几周,一声焦雷,从神木贯顶而下,一劈为三,中间全成枯焦。
两段横卧地上,一段还站着。
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
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小题1:用四个字概括台湾著名的红桧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神木”已遭雷劈,为什么“它仍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答:小题3:选文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举一例谈谈)答:小题4:前文提到“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联系全文内容,你认为选文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答:参考答案:小题1:香、高、粗、老小题1:因为即令受此巨创,但还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
他那“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的精神依然存在,所以他仍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小题1:修辞手法1分,作用2分。
小题1: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而阿里山又是台湾的标志性风景区,最后一段揭示了神木的不怕挫折,百折不挠的深邃内涵,所以也揭示了全文的思想内涵。
(1)学生感知文本内容,学会在文章中找出照应的内容,又要学会概括内容的能力。
此处能总结概括出香、高、粗、老即可。
(2)学生应培养理解语句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这里应紧扣他那“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的精神依然存在,所以他仍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保护意识。
(3)提高学生通过文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展示等方式,让学生对阿里山有直观的认识。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阿里山的自然与人文特点。
(3)运用写作、演讲等形式,表达自己对阿里山的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通过文本,感受阿里山的美丽与神秘。
(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保护意识。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文本深入感受阿里山的魅力。
(2)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营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阿里山的美丽。
2.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阿里山的自然与人文特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 写作指导法: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阿里山的感悟,提高写作能力。
4. 课堂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图片:收集阿里山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图片。
2. 视频:准备阿里山的宣传片或相关视频资料。
3. 文本:挑选与阿里山相关的文章或诗歌。
4. 写作纸张、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阿里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阿里山的美丽。
(2)简要介绍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 课堂讲解(1)讲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了解其在我国的位置。
(2)详细介绍阿里山的自然风光,如高山云海、日出、晚霞等。
(3)阐述阿里山的人文景观,如寺庙、森林铁路等。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阿里山的自然与人文特点。
《阿里山纪行》导游词范文精彩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计划大全、策划方案、报告大全、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plan summarie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insights, speeches, written documents, essay summaries, lesson plan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阿里山纪行》导游词范文精彩5篇《阿里山纪行》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课文,以下是人见人爱的本店铺分享的5篇《《阿里山纪行》导游词范文》,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人教版《阿里山纪行》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
激发学生对阿里山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阿里山的地理位置。
阿里山的风光和特色。
1.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展示阿里山的风景图片,让学生对阿里山有直观的认识。
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阿里山会有如此美丽的景色。
第二章:阿里山的地理环境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地形等。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2.2 教学内容阿里山的气候特点。
阿里山的地形特征。
2.3 教学活动视频播放:播放阿里山的自然风光视频,让学生感受其美丽。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阿里山的自然环境。
第三章:阿里山的植物资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植物资源,包括特有植物和植被类型。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3.2 教学内容阿里山的特有植物。
阿里山的植被类型。
3.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展示阿里山的特有植物图片,让学生对阿里山的植物资源有直观的认识。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实地考察阿里山的植被,让学生亲身体验。
第四章:阿里山的人文风情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人文风情,包括原住民文化、历史遗迹等。
培养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认识。
4.2 教学内容阿里山原住民的文化特色。
阿里山的历史遗迹。
4.3 教学活动故事分享:让学生分享关于阿里山原住民的故事。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阿里山原住民,体验其文化。
第五章:阿里山的旅游资源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旅游资源,包括景点、旅游活动等。
培养学生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意识。
5.2 教学内容阿里山的旅游景点。
阿里山的旅游活动。
5.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展示阿里山的旅游景点图片,让学生对阿里山的旅游资源有直观的认识。
模拟旅游:组织学生模拟旅游,让学生体验阿里山的旅游活动。
第六章:阿里山的生态环境与保护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生态环境,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
《阿里山纪行》教案范文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阿里山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
1.2 教学内容: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
阿里山的特点和魅力。
1.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阿里山的美丽风景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地图引导:引导学生查看地图,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
第二章:阿里山的自然景观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自然景观特点。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阿里山的山脉、森林、瀑布等自然景观。
阿里山动植物资源丰富的情况。
2.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阿里山的山脉、森林、瀑布等自然景观的图片。
视频播放:播放阿里山的自然景观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
第三章:阿里山的人文景观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人文景观特点。
培养学生对人文景观的欣赏能力。
3.2 教学内容:阿里山的邹族文化、历史建筑等人文景观。
阿里山的民俗活动和传统手工艺。
3.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阿里山的邹族文化、历史建筑等人文景观的图片。
视频播放:播放阿里山的人文景观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
第四章:阿里山的旅游活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旅游活动项目。
培养学生对旅游活动的兴趣和参与意识。
4.2 教学内容:阿里山的旅游景点和活动项目,如登山、赏花、品茶等。
阿里山的旅游攻略和注意事项。
4.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阿里山的旅游景点和活动项目的图片。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旅游经历,互相交流旅游心得。
第五章:课程总结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并巩固阿里山的知识。
激发学生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保护意识。
5.2 教学内容:回顾阿里山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旅游活动。
讨论如何保护和传承阿里山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
5.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和传承阿里山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
分享成果: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共同总结。
第六章:阿里山的生态环境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生态环境。
吴功正《阿里山纪行》课文解析台北市的一家酒店里,一批台湾学者为我“接风洗尘”。
席上,一位美学家的夫人对我说:“台湾人最喜欢唱的大陆歌曲是‘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有些重要的活动还把它作为合唱的歌曲。
”我一听,心里一动....,立刻说:“我们那边最喜欢唱的台湾歌曲是《高山青》。
”这首歌在大陆曾风靡一时,至今仍在传唱。
于是,宴席上便轻轻回荡起两支歌的旋律,我和这批台湾学者的心似乎融会起来了【段析】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为行文定下抒情基调。
通过两岸人民各自最爱的歌曲,说明两岸人民的心是相通的。
“我一听,心里一动”“宴席上便轻轻回荡起两支歌的旋律”等语句,亲切、自然,给读者一种温馨和美的感受。
第一部分: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市的融洽场面。
【品味】“台北市……”一句是起始部分,概括地叙述了本自然段的内容,交代了地点和缘由。
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心里一动”说明两岸人民心灵相通,由乐曲牵动起浓浓的爱国情怀,为下文作铺垫。
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这倒未必是说看那“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
从台北松山机场搭机,仅40分钟就到了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
小火车车头和车厢均着红色,在葱郁如染的乱山丛中显得分外醒目。
这种小火车,我们只有在祖国东北的深山老林里才能见到。
不过,它经过改装,变成了纯粹的旅游性“小火车”,还颇有古式小火车的模样和情调:也是那样的牵引机,也是那样的咣当咣当声,它使我们觉得时空倒退,引发了我们的思古幽情。
这条铁道和印度大吉岭喜马拉雅登山铁道,秘鲁安第斯山铁道,并称世界三大登山铁道。
阿里山海拔2 274米。
这条登山铁道全长近72公里,途中有49个隧道,80座桥梁,堪称“云端铁道”。
穿过莽莽林...海.,不断爬高、上升,山下还是阳光灿烂,山上渐渐地云雾浓稠....漫入车窗又溢出车厢而去。
阿里山纪行读后感《阿里山纪行》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一部散文随笔集,记录了他在阿里山的旅行见闻和心情体验。
这本书以其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无数读者,也让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阿里山,是我心中的一片净土。
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我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山峦叠嶂,云雾缭绕,翠竹婆娑,松柏苍翠,这一切都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巴金先生在书中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阿里山的美景,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和神秘。
在阿里山的行走中,巴金先生不仅记录了眼前的景色,更是用心灵去感受和体验这片土地的灵魂。
他用文字描绘了阿里山的宁静与神秘,用心灵去感受了大自然的美好和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仅是一个游客,更是一个思考者和感悟者。
他在书中写道,“阿里山的美丽,不仅仅是它的景色,更是它的灵魂。
”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让我明白了大自然的美丽不仅仅是外在的景色,更是内在的灵魂。
在阅读《阿里山纪行》的过程中,我不仅仅是在欣赏一幅美丽的画卷,更是在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大自然是如此的美丽和神秘,我们应该用一颗平常心去感受和体验,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珍惜和保护。
我们应该像巴金先生一样,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用行动去保护大自然的神奇。
通过阅读《阿里山纪行》,我深刻地认识到大自然的美丽和伟大。
我们应该珍惜大自然,保护环境,让我们的地球更加美丽和宁静。
同时,我也明白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
我们应该像巴金先生一样,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用行动去保护大自然的神奇。
愿我们都能像巴金先生一样,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珍惜大自然的美好,用一颗平常的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用一颗责任的心去保护大自然的美丽。
《阿里山纪行》我前往台湾时,第一个计划就是去阿里山。
阿里山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闻名。
当我踏上山顶时,被眼前的美景所震撼。
阿里山的日出和云海是这座山脉的最佳特色之一。
每天清晨四点左右,游客们会集聚在山顶上准备欣赏美丽的日出。
我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站在海拔高度超过两千米的山顶上,准备一睹这一奇观。
当太阳冉冉升起时,从山的远处升起的云海令人屏息。
白茫茫的云朵不断流动着,好像在大自然的舞台上尽情表演。
整个山脉都被无尽的云海所包围,形成了壮丽的景象。
此时,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除了日出和云海,阿里山还有许多令人愉悦的景点。
其中之一是神木群。
这些巨大的古老树木看起来非常宏伟,为这片山脉增添了一份神秘感。
一些树木已经存在了几百年,他们见证了阿里山的历史变迁。
站在这些古老树木旁边,我不禁想象着它们在过去所见证的一切。
漫步在阿里山的村庄里,我感受到了浓厚的台湾文化氛围。
当地居民非常友善热情,用温暖的笑容和我交谈。
他们向我介绍了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品和美食,我也品尝了许多当地特色小吃。
每一口美食都充满了当地的特色和独特的风味。
阿里山不仅有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体验,还有让人难以忘怀的火车旅程。
阿里山小火车是这片山脉的标志性交通工具,每天都有游客搭乘它去山脚下的小镇游玩。
我也参加了这次火车之旅,踏上了阿里山小火车的车厢。
通过窗户,我可以欣赏到美丽的山景和层层叠叠的茶园。
这次火车旅行让我感受到了旅途中的惬意和快乐。
离开阿里山时,我心里充满了对这座山脉的留恋和回忆。
阿里山为我提供了一次令人难忘的旅行体验,它不仅仅是一个旅游目的地,更是一个让人感受到生命力和自然之美的人间仙境。
我相信我会再次踏上阿里山,去探索更多它的魅力所在。
阿里山是台湾著名的旅游胜地,不仅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而闻名,还有许多富有历史文化的景点吸引着游客们的到来。
在我的阿里山纪行中,我还经历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体验。
除了壮丽的日出和云海,阿里山还有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
阿里山纪行(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特色景点。
培养学生通过文本、图片和视频等资料进行信息搜集和分析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活动,深入体验阿里山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魅力。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表达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增强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特色景点。
培养学生通过文本、图片和视频等资料进行信息搜集和分析的能力。
2. 教学难点:阿里山的人文历史和民族风情。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表达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阿里山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2. 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教师讲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学生跟随讲解进行笔记。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3. 阿里山的特色景点:教师展示阿里山的特色景点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景点特点。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阿里山的特色景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评估学生对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特色景点的掌握程度。
3. 能力提升:观察学生在团队合作、沟通表达和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表现,评估学生的能力提升情况。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所学,绘制阿里山旅游景点分布图。
2. 家庭作业:阅读课文,了解阿里山的人文历史和民族风情。
3. 拓展作业:搜集其他地区的特色景点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分享给同学。
六、教学活动设计1. 阿里山的自然景观探究: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阿里山的自然景观进行研究。
学生通过搜集资料、采访游客等方式,深入了解所选景观的地理特征、生态价值和旅游价值。
学生制作PPT,进行课堂展示,分享研究成果。
《阿里山纪行》教案(教师中心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培养学生阅读课文,提取信息的能力。
(3)提高学生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阿里山的美丽风光。
(2)运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借助课文,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3)培养学生学会欣赏美、体验美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
2. 阿里山的人文景观和传说故事。
3. 课文《阿里山纪行》的阅读与理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提高学生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课文《阿里山纪行》的阅读与理解,以及对阿里山传说故事的深四、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阿里山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其美丽风光。
2. 视频播放法:播放阿里山的视频资料,增加学生对阿里山的了解。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阿里山的认识和感受。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5. 阅读理解法: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阿里山纪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阿里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阿里山的美丽风光。
(2)提问:你们对阿里山有什么了解?为什么想了解阿里山?2. 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1)介绍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阿里山的位置。
(2)介绍阿里山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描写。
3. 阿里山的人文景观和传说故事:(1)介绍阿里山的人文景观,如寺庙、古道等。
(2)讲述阿里山的传说故事,引导学生感受阿里山的文化底蕴。
4. 课文《阿里山纪行》的阅读与理解:(1)让学生阅读课文,提取课文中的关键信息。
阿里山纪行阿里山纪行阿里山,位于台湾中部,是台湾最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这座山脉因其雄伟壮丽的自然风景和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而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索。
在我的阿里山纪行中,我将与您分享我在这个令人神往的地方所见所闻。
早晨的阿里山笼罩在一层薄雾之中。
我踏着轻盈的步伐,沿着小径向山顶前进。
沿途的景色如画,郁郁葱葱的森林中,各种奇花异草争相竞艳。
远处的山峰若隐若现,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我们继续向前,渐渐感受到空气中的清新与湿润,仿佛进入了仙境一般。
到达山顶时,我被眼前的景象所惊艳。
绵延的山峦如同巨龙蜿蜒盘旋,云雾弥漫在山间,宛如仙境。
高耸的杉木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绿意,给人一种恬静的感觉。
远处的云海翻滚着,仿佛与大地融为一体。
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相机,想将这美丽的瞬间永远留下。
除了自然风景,阿里山还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例如,这里是台湾原住民泰雅族的故乡,他们世代生活在这片山脉之中。
我参观了泰雅族的部落,了解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在这里,我还品尝到了正宗的泰雅族美食,口感独特,让人回味无穷。
夜晚的阿里山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当夜幕降临,星星点点的灯光在山脉上闪烁,宛如一幅绚丽的画卷。
我参加了一场传统的阿里山祭典,感受到浓厚的民俗氛围。
人们载歌载舞,舞动着手中的火把,展示着他们的传统艺术和文化。
我也被邀请加入其中,感受到了阿里山人民的热情和友好。
阿里山的美景和文化让我流连忘返,无法割舍。
在离开之前,我决定再次上山,一睹日出的美景。
凌晨的山顶寒风刺骨,但我并没有退缩。
当金色的阳光逐渐升起,照亮大地的一刻,我被这壮丽的景象所震撼。
绵延的山脉在晨曦中泛着金黄色,云雾弥漫,仿佛置身仙境。
这一刻,我明白了为何阿里山被誉为台湾的明珠。
回顾我的阿里山纪行,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自然美景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这片山脉拥有着独特的风光和人文特点,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
阿里山不仅给我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更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人文的温暖。
阿里山看云阅读答案“神木”遭雷劈,虽遭巨创,仍有一段还“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表现了一种不屈的精神,因此,“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阿里山纪行阅读及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阿里山纪行原文①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
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
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
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
②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
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
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
③森林恰似一片-,无边无际。
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
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
虽是盛夏亭午时分,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
我们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了。
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④在树身之间穿行了一阵,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
它是台湾著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6。
5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
大就成了“精”,成了“神”。
它的树龄大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也近一个世纪了。
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
同时,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育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
⑤就在我抵台的前几周,一声焦雷,从神木贯顶而下,一劈为三,中间全成枯焦。
两段横卧地上,一段还站着。
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神木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
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问题一:宁静的林区拔地参天的神木2、选文语言典雅、凝练,极具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