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存负荷量对短时记忆效果的影响_一个心理学工作者的自身实验
- 格式:pdf
- 大小:370.48 KB
- 文档页数:6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实验的变量与设计)-试卷1(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18,分数:36.00)1.单项选择题(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2.下列心理学陈述中,属于操作定义的是( )(分数:2.00)A.智力是在智力测验中获得的分数√B.攻击是对另一个体的失控的敌意C.测验法是用标准化量表测量个体个性特征的方法D.以上都不是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操作定义的理解和掌握。
操作定义是指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做出具体的界定、说明。
操作定义的最大特征就是它的可观测性。
A项智力是在智力测验中获得的分数,通过这样的定义我们就知道实验中怎样测量智力的大小,它是操作定义。
而B项中攻击是对另一个体的失控的敌意是对攻击的另一层解释,没有操作和测量性;C项的测验法是用标准化量表测量个体的个性特征的方法也是一个观念或概念的定义。
3.下列为准实验设计的是( )(分数:2.00)A.事后设计B.随机区组设计C.完全随机化设计D.时间序列设计√解析:解析:准实验设计是介于前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的实验设计,它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比前实验设计要严格一些,但不如真实验设计控制得充分和广泛。
而事后设计又叫事后回溯设计,指研究的对象是已发生过的事件。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不需要设计实验处理或操纵自变量,只需通过观察存在的条件或事实,将这种已自然发生的处理或自变量与某种结果或因变量联系起来加以分析,以便从中发现某种可能的简单关系。
因此,事后设计从对变量的控制上讲是一种非实验设计,时间序列设计是准实验设计。
随机区组设计和完全随机化设计是真实验设计。
4.各种可以操纵量和质变化的刺激,一般称为( )(分数:2.00)A.课题变量√B.环境变量C.被试变量D.暂时的被试变量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自变量的概念的掌握。
工作记忆负荷对反馈加工过程的影响来自脑电研究的证据一、内容简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然而这种高度的数字化世界也使我们的工作记忆(WM)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WM是执行功能的关键成分,对信息的短期存储和长期回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WM也是一个容易受到干扰的系统,在面对多重任务、高强度工作负荷等情况时,很容易导致信息处理失效或错误。
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者们采用脑电技术(EEG)对工作记忆负荷及其与认知过程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监测大脑在不同认知状态下的电活动,他们揭示了工作记忆负荷如何影响大脑的反馈加工过程,并为认知训练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持。
1. 工作记忆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 WM)是指个体在执行认知任务时,将信息暂时存储在心理过程中的记忆系统。
这种记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帮助我们处理并操作信息,从而解决问题、进行决策和学习的控制。
工作记忆概念源于心理学领域,近年来在认知神经科学和认知计算学等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
日常生活中,工作记忆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阅读理解、写作、思维导图、数学问题解决等任务中,我们都需要运用工作记忆来辅助完成。
工作记忆在学习领域也具有重要作用,学习新的语言、掌握新技能等都离不开工作记忆的支持。
在工作记忆的任务中,不同成分起着重要作用。
中央执行系统(central executive system)负责协调和控制其他记忆成分,包括视觉空间缓冲区和语音环。
视觉空间缓冲区负责处理视觉和空间信息,而语音环则负责处理语言信息。
这些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实现工作记忆的存储和处理功能。
工作记忆的神经基础主要包括大脑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 PFC)和默认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 DMN)。
前额叶皮层负责执行控制、规划、注意力以及工作记忆的存储和提取。
关于工作记忆容量测定的心理学实验报告1.实验背景:工作记忆容量的大小不仅影响长时记忆的存储,同时对其他的许多认知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对工作记忆容量的测量显得尤为重要。
2.实验名称:工作记忆容量测定3.实验目的:1.通过测定相同数量排列成一行的字母和分散在各个角落上的字母,测定工作记忆容量,对比分析同一种材料的不同排列方式对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通过测定相同数量排列成一行的数字和分散在各个角落上的数字,测定工作记忆容量,对比分析同一种材料的不同排列方式对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
2.对比分析相同数量相同的排列方式但不同的材料之间对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
3.测定人的工作记忆容量特点。
4.实验方法:4.1 被试:被试甲,男,20岁;被试乙,男,20岁4.2 材料:字母:随机排列成一行和分散排列的相同数量大写英文字母(A~Z) 长度4~14;数字:随机排列成一行和分散排列的相同数量的0到9的数字,长度4~14在连续计算广度任务中,实验分为两部分,分别字母与数字的实验,材料长度从4~14逐渐递增。
4.3 程序:(1)对数字的测定采取一行和分散的实验方法,具体操作如下:第一步,向被试者呈现,呈现时间为1s,要求被试者迅速回忆出数字(顺序必须一样,下同),接着向被试者呈现,呈现时间为1s,要求被试者迅速回忆出数字(顺序一致从左往右,从上至下,下同)。
第二步,向被试者呈现,呈现时间为1.5s,要求被试者迅速回忆数字,接着向被试者呈现,呈现时间为1.5s ,要求被试者迅速回忆出数字。
第三步,向被试者呈现,呈现时间为2s,要求被试者迅速回忆数字,接着向被试者呈现,呈现时间为2s,要求被试者迅速回忆数字。
接下来时间依次逐渐递增,数字量依次逐渐递增(注:从长度7开始,若一次不能完全记住所有数字,可再获得一次机会,但所测数字必须重新选取。
长度7之前的若一次不能按顺序完全记住所有数字则实验停止,长度7以后的若第二次也还无法按顺序完全记住所有数字则实验一样停止)(2) 对字母的测定也采取一行和分散的实验方法,具体操作如下:第一步,向被试者呈现,呈现时间为1s,要求被试者迅速回忆出数字,接着向被试者呈现 ,呈现时间为1s,要求被试者迅速回忆出数字。
2007年考研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 3. 简答题 4. 综合题单项选择题1.在一个2×2的完全随机设计中,若每种处理使用6名被试,那么整个实验设计需使用的被试数是( )A.6B.12C.18D.24正确答案:D解析:要回答本题,首先我们要明白2×2的完全随机设计的含义,其说明该实验包括两个因素,每个因素有两个水平。
那么,一共就应该有4种处理。
故本题选D。
2.库柏(L.A.Cooper)和谢帕德(R.N.Shepard)在“心理旋转”实验中发现,每种反应都包括最基本的选择反应时即基线反应时,反映基线反应时的刺激旋转角度是( )A.0°B.90°C.180°D.270°正确答案:A解析:心理旋转实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
库柏和谢帕德采用不同旋转角度的刺激让被试判断该刺激与靶刺激的异同,然后根据判断时间长短考察表象的规律。
呈现刺激时,0°刺激旋转角度反映了被试的基线反应时。
故本题选A。
3.加工水平效应的研究表明:最初知觉的加工水平越深,对经验的记忆越好。
若要求被试对同一组汉字进行汉字结构判断或汉字词性判断,然后对这些汉字进行再认测验,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汉字结构判断后的再认成绩与汉字词性判断后的再认成绩之间的关系可能是( )A.前者高于后者B.前者低于后者C.没有差异D.无法判断正确答案:B解析:加工水平效应是根据加工深度不同来区别不同记忆成绩。
汉字词性的判断涉及语义的判断,比汉字结构判断加工要深入,汉字词性判断记忆成绩更好。
故本题选B。
4.一项实验拟考察图片材料是否比文字材料更容易识记,则材料是( ) A.自变量B.因变量C.控制变量D.无关变量正确答案:A解析:自变量是实验者操作的变量,因变量是实验者观察的、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控制变量是指会对因变量产生影响,使自变量发生混淆,必须加以控制的变量。
1. 肖聪阁, 4-7岁儿童对遗传的认知发展研究. 2009, 西南大学.2. 心理学的哲学问题, ed. 主. 陈筠泉. 1998: 哲学研究杂志社. 310-311.3. 李亚真, 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热认知特征研究. 2008, 华东师范大学.4. 彭聃龄, 认知心理学评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85(01): p. 7-15.5. 左玉红, 布鲁纳晚年对认知心理学的反思与批评. 学理论, 2011(12): p.65-66.6. 罗景莉, 高超, 常识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的关系.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01): p. 94-98.7. 刘希平, 刘娜, 成功的信念-愿望推理机制. 心理科学, 2010(05): p.1202-1204+1219.8. 吴萍娜, 刍议皮亚杰与儿童心理理论.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S1): p. 178-179.9. 杨治良, 储存负荷量对短时记忆效果的影响——一个心理学工作者的自身实验. 心理科学通讯, 1986(06): p. 29-33+67.10. 张光明, 龚雯莉, 从格式塔心理学看平面设计.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5): p. 128.11. 林敏, 张敏, 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看计划行为理论. 社会心理科学,2010(01): p. 18-21.12. 王俊杰, 黄国华, , 莫永华, 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的范式转换——加涅与梅耶的信息加工模式对比. 远程教育杂志, 2008(02): p. 49-51+64.13. 赵晓娜, 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心理预防. 2007, 中南大学.14. 葛鲁嘉, 当代认知心理学的两个理论基点.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6): p. 7-13.15. 成茵, 第二代认知科学与心理学的具身转向. 2011, 吉林大学.16. 郭翠,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研究. 山东社会科学, 2001(04): p.90-93.17. 田芳, 顿悟的脑机制:来自远距离联想任务的证据. 2011, 西南大学.18. 吴真真, 顿悟过程的原型启发机制. 2010, 西南大学.19. 席斌, 刘电芝, 儿童认知的渐变特点及认知的发展.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09): p. 173-174.20. 徐宇晨, 儿童说谎行为成因及其应对策略. 基础教育研究, 2011(12): p.54-55.21. 蒋琪, 儿童运演发展、探索行为及家长中介活动间的关系. 2011, 上海师范大学.22. 周瑞峰, 发生认识论及其在认识论发展中的地位与价值. 2009, 河北大学.23. 徐晓滢, 李丹, 发展视野下的生命认知:研究取向与整合.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1(02): p. 202-209.24. 张铁山, 非缘身认知科学计算表征观——基于哲学和其它学科基础的考察与分析. 学术论坛, 2009(07): p. 1-5.25. 李康, 福多的心理模块论及其认知哲学思想. 2006, 山西大学.26. 高志强, 格式塔特征、情绪状态和结果反馈对总结性评估的影响研究.2007, 浙江大学.27. 王定升, 赵国瑞, 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观及其对心理学的影响.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4): p. 21-22.28. 徐美玲, 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论思想及其对心理学的影响.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27): p. 87+89.29. 徐钰愉,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异质同构论‟研究. 2007, 南京师范大学.30. 项玉, et al., 孤独症者知觉信息加工理论评述. 中国特殊教育, 2008(03):p. 31-35.31. 郭其杭, 关于皮亚杰理论中“反省抽象”的功能探讨. 科技信息, 2009(07):p. 562.32. 徐献军, 国外现象学与认知科学研究述评. 哲学动态, 2011(08): p. 83-86.33. 周昌雄, 曹丰文. 基于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的几何活动轮廓模型. 2010.34. 胡婧, 记忆过程中格式塔原理的运用.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17): p.209-210.35. 李其维, 寂寞身后事,蓄势待来年——让·皮亚杰(J.Piaget)逝世30周年祭.心理科学, 2010(05): p. 1026-1029.36. 邹艳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根源与逻辑起点. 外国教育研究,2002(05): p. 27-29.37. 叶浩生, 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 心理科学进展, 2010(05): p.705-710.38. 陈刚, 石晋阳, , 冯锐, 科学发现学习的认知机制研究. 远程教育杂志,2010(06): p. 12-16.39. 吴琳娜, 张海燕, 科学思维概述. 科技信息, 2010(01): p. 419.40. 郭子仪, 勒温“心理的生活空间”述评.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3): p. 62-66.41. 李晓东, 黄艳秋, 类皮亚杰数量守恒任务中的负启动效应. 应用心理学,2007(02): p. 149-153.42. 葛鲁嘉, 联结主义:认知过程的新解释和认知科学的新发展. 心理科学,1994(04): p. 237-241.43. 刘春琼, 领域、背景与文化:社会认知领域理论研究. 2007, 南京师范大学.44. 陈友康, 卢濬:中国认知发展心理学的先驱, 云南政协报. p. 006.45. 李抗, 叶浩生, 论格式塔心理理论中的系统科学思想. 社会心理科学,2011(08): p. 12-17.46. 位焕弟, 论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中的辩证法思想.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9(11): p. 41-44.47. 孙清祥, 论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分析. 南昌高专学报, 2012(01): p. 64-66.48. 魏霞, 皮亚杰的儿童发展观及其教育启示.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p. 31-32.49. 秦文学,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思想中科学哲学思想探析.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01): p. 182-185.50. 马莎莎, 皮亚杰的心理逻辑与一般意义上逻辑学的区别. 商业文化(上半月), 2011(10): p. 378-379.51. 邢秋霞, 皮亚杰对传统认识论的挑战及意义. 2009, 河北大学.52. 邢秋霞, 皮亚杰对传统认识论的挑战及意义. 2009, 河北大学.53. 赵一仑, 皮亚杰儿童空间概念发展的拓扑首位论点述评.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2): p. 225-228.54. 郭佳伟,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研究. 2011, 河北大学.55. 邹小婷,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之哲学意蕴. 学术交流, 2009(05): p. 1-5.56. 孙宜晓,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主客体思想探微.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01): p. 31-35.57. 孙宜晓,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主客体思想探析. 2007, 华东师范大学.58. 芮雪,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心理发展观比较及其对教学的意义.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p. 106-109.59. 张裕鼎,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与机制观辨析.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1): p. 117-120.60. 郎筠,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简析. 科技信息, 2011(15): p. 160+159.61. 孙冬梅, 付云霞,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儿童对动画片选择的关系分析.学理论, 2010(11): p. 163-164.62. 张小燕, 张国军, 皮亚杰心理逻辑探析. 江海学刊, 2007(03): p.221-224.63. 秦文学, 魏屹东, 皮亚杰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科学哲学思想.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02): p. 129-130.64. 魏建培, 梅迎春, 皮亚杰与建构主义. 济宁学院学报, 2009(04): p.103-106.65. 王公晓, 皮亚杰主客体关系理论及其借鉴意义. 2007, 郑州大学.66. 孙鹏, 浅析格式塔心理学与视知觉.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9(01): p. 285.67. 郭佳伟, 浅析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康德因素. 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2): p. 251.68. 盛晓明, 李恒威, 情境认知. 科学学研究, 2007(05): p. 806-811.69.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郭., 情绪复杂性与身心健康:情绪觉察的重要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报. p. 012.70. 陈维举, 情绪和时间压力对购买决策中信息加工影响的实验研究. 2011,西北师范大学.71. 李恒威, 肖家燕, 认知的具身观.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6(01): p.29-34+110.72. 李恒威, 盛晓明, 认知的具身化. 科学学研究, 2006(02): p. 184-190.73. 姚福涛, 认知发展新理论——动力系统观的初步介绍. 科技创新导报,2007(35): p. 217.74. 邢强, 认知发展研究的新趋势与贡献.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01): p. 73-75.75. 徐莹, 认知方式和作业难度对大学生心理折叠—展开影响的眼动研究.2011, 南京师范大学.76. 徐增杰, 李寿欣, 认知方式研究的趋势与展望.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03): p. 49-55.77. 张晓文, 认知风格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p. 4-7.78. 谢瀑, 认知结构及发展:皮亚杰逻辑心理学的贡献. 社会心理科学,2010(06): p. 127-128.79. 葛鲁嘉, 认知科学的性质与未来.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5(01): p.21-26.80. 褚孝泉, 认知科学视野中的心智问题.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01):p. 82-86.81. 于小涵, 认知系统性的研究. 2010, 浙江大学.82. 费多益, 认知研究的现象学趋向. 哲学动态, 2007(06): p. 55-62.83. 王鹏.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探索. in 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 2002.中国山东聊城.84. 高华, 认知主义与联结主义之比较. 心理学探新, 2004(03): p. 3-5+9.85. 王树芳, 莫雷, , 金花, 任务难度和反馈学习对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0(01): p. 24-30.86. 孟伟, 如何理解涉身认知?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7(12): p. 75-80.87. 贺庆莉,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个案研究及其在中国本土化发展的价值探讨. 2010, 陕西师范大学.88. 陆怡, 三大特色铸造心理“博物馆”, 中国图书商报. p. 009.89. 赵晶, 石向实, 社会认知具身化:解释、研究领域与问题. 心理研究,2011(03): p. 28-33.90. 李恒威, 生成认知:基本观念和主题.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9(02): p.27-31+110.91. 阎文蓉, 试论后认知主义的兴盛及其意义. 学理论, 2012(02): p. 29-30.92. 惠莹, 试论康德、皮亚杰和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图式观. 社会心理科学,2010(Z1): p. 21-24+28.93. 赵立利, 蔡厚德, 述情困难的情绪信息加工研究进展. 中国特殊教育,2008(02): p. 77-80.94. 周丽, 述情障碍者情绪加工缺陷的实验研究. 2007, 南京师范大学.95. 李文权, 双语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1(02): p.64-66.96. 陈智瑶, 双重任务下条件推理概率模型与启发式系统融合的实证研究.2010, 江西师范大学.97. 余达祥, 条件推理机制的心理学研究. 2008, 江西师范大学.98. 郑卉, 同一性状态理论的发展和研究综述.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0(01):p. 205-206.99. 赵祥丽, 贾林祥, 童年中期关系攻击行为的社会信息加工理论与冷认知理论. 社会心理科学, 2009(05): p. 19-22.100. 蔺雯雯, 崔丽霞, 图式治疗理论与实践. 心理科学进展, 2008(04): p.576-581.101. 潘光花, 完形视域和认知范式——重审格式塔心理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影响. 学理论, 2010(12): p. 72-73.102. 汪凤炎, 郑红, 五种西式经典智慧观的内涵及得失.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0(03): p. 93-97+107+128.103. 莫雷, 西方两大派别学习理论发展过程的系统分析.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 p. 103-110+151.104. 叶浩生, 西方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研究思潮.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4): p. 153-160.105. 王传东, 现代西方哲学对心理学的诘难及意义. 2010, 陕西师范大学.106. 张丽宏, 心理实验中再认指标的发展. 心理科学, 1992(04): p. 38-42. 107. 张争争, 新皮亚杰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0(04): p.97-99.108. 邱阳, 学前儿童长度守恒验证及训练研究. 2010, 东北师范大学.109. 朱胜强, 一般认知能力测验的修订及其校验. 2009, 江西师范大学. 110. 周瑾, 一般认知能力及其测验的初步编制. 2008, 江西师范大学.111. 莫永华, 以人类分层传播模式探讨学习理论中的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的整合. 2008, 西南大学.112. 曾会珍, 金一波, 抑郁理论及抑郁认知特点的研究现状. 心理研究, 2008(05): p. 47-50.113. 赵智勇, 抑制能力在儿童解决冗余信息算术问题中的作用. 2009, 陕西师范大学.114. 李亮, 意象翻译过程中格式塔心理学的应用. 科技信息, 2009(11): p.144-145.115. 熊哲宏, 丁芳, 熠熠生辉的“皮亚杰新形式化理论”——评李其维策划《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精华译丛》. 心理科学, 2008(01): p. 234-235+204. 116. 毛静亚, 有关反省抽象与认知结构的实验研究. 2009, 上海师范大学. 117. 高觉敷, 有关拓扑心理学的几个理论问题. 心理科学通讯, 1990(03): p.3-7+66.118. 钟莹, 与自己对话:格式塔心理治疗技术对女大学生自我成长之效果研究.2007, 华东师范大学.119. 陈宁, 语义记忆的联结主义模型述评. 心理科学, 1999(03): p. 245-248. 120. 崔翔宇, 许百华, 预览搜索中基于颜色的两种自上而下加工. 心理学报, 2007(06): p. 977-984.121. 方双虎, 整合与分化—威廉·詹姆斯与现代心理学. 2007, 南京师范大学. 122. 郭建伟, 整体加工方式下面孔结构与特征关系. 2010, 浙江理工大学. 123. 刘宁, 知觉组织线索引发的返回抑制效应. 2008, 东北师范大学.124. 常倩倩, 智力落后儿童时间知觉特点的实验研究. 2010, 上海师范大学. 125. 张英,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2002, 福建师范大学.126. 朱占占, 自我对时距知觉的影响:来自行为与ERP的证据. 2011, 湖南师范大学.127. 程蕾, et al., 自我觉知的适应、不适应性及其在心理疗法中的作用. 社会心理科学, 2008(06): p. 57-61.128. 陈琳, et al., 阻碍效应的理论研究述评.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02): p. 39-46+69.。
·基础、实验与工效·短时记忆定向遗忘的负荷效应:来自ERP 的证据*蔡雪丽1 高贺明2 曹碧华2 李富洪**1,2(1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400715)(2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116029)摘 要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通过一个短时记忆测试,考察记忆/遗忘线索在不同的工作记忆负荷条件下诱发的脑电差异。
实验以字母和数字为刺激,要求被试记忆或遗忘不同数量的视觉信息。
ERP 结果发现:在线索呈现230~430ms 的时间窗口,高负荷条件的遗忘线索比低负荷条件的遗忘线索诱发了更正的ERPs。
这一结果表明,抑制机制在定向遗忘中有重要作用,抑制不同数量的信息需要不同数量的认知资源。
关键词 定向遗忘 认知负荷 抑制 ERP*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31300844)的资助。
**通讯作者:李富洪。
E-mail: lifh@1 引言主动遗忘一些无关干扰信息、负性情绪信息可以提高人类认知加工的效率,保持较高的身心健康 (白学军, 王媛媛, 杨海波, 2012)。
然而,有意遗忘比有意记忆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 (Cheng, Liu, Lee, Hung, & Tzeng, 2012)。
有意遗忘的研究通常采用定向遗忘范式,要求被试在学习阶段学习一定数量的学习材料,并根据不同的线索记住或遗忘相应的内容,其中一半的学习材料要求记忆 (TBR),而另一半的项目要求遗忘 (TBF)。
研究表明,遗忘项目比记忆项目有更差的记忆成绩 (Festini & Reuter-Lorenz, 2013)。
选择复述论与认知抑制论对上述效应的产生机制分别进行了解释。
前者认为在指示线索作用下,TBR 项目比TBF 项目得到更多复述,从而得到更好编码 (李琦,赵迪,郭春彦,2007)。
这一观点获得了一些电生理研究的支持。
脑电研究发现,在线索呈现后的200~600ms ,记忆线索诱发了比遗忘线索更正的ERPs 。
2022年安徽医科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A(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
A.灵魂B.行为C.行为与意识D.躯体与神经2、大部分患有色盲的人不能够区分的颜色是()。
A.红和青 B.红和黄 C.红和蓝 D.红和绿3、剑刺穿某人头部并造成立即死亡。
在这种情况下剑很有可能刺中了()部位。
A.小脑(cerebellum)B.大脑基底部(basal ganglia)C.延髓(medulla)D.脑桥(pons)4、下列选项中,将明暗和阴影作为重要线索的知觉是()。
A.形状知觉 B.大小知觉 C.深度知觉 D.颜色知觉5、大脑的喜、怒、哀、乐、惧、恨等感受状态,是人的情绪在认识层面上的一种自我觉察,被称为()。
A.情绪的主观体验B.情绪的生理唤醒C.情绪的外部行为D.情绪的外部表达6、从注意的品质来看,“一心二用”是()。
A.不良品质B.不可能的C.有条件的D.无条件的7、以下有关长时记忆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能持续一分钟以上的记忆B.主要是语义编码C.内容是无限的D.以上均正确8、具有片断和简缩性,并具有较快速度的言语是()。
A.外部言语B.对话言语C.独自言语D.内部言语9、马斯洛的观点,个体在感到未来不可预测,组织结构不稳定以及社会秩序受到威胁时,该个体产生的主要需要是()。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C.归属和爱的需要D.尊重需要10、维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对情绪有唤醒作用的是()。
A.网状结构B.边缘系统C.丘脑D.下丘脑11、有些人的多种能力在活动中达到了最完备的结合,能够高水平、创造性地完成多种活动任务,或完成某一领域中人们通常难以完成的特殊活动任务,这种人被称为()。
A.一般能力B.特殊能力C.才能D.天才12、下述哪一个评论不是针对人格的心理动力学(psychodynamic theories of personality)常见批评?()A.缺乏可验证性B.针对妇女的性别偏见C.不充分的证据支持D.过分强调早期经验的重要性13、以得到某种地位为目标的学习动机是()。
华东师大实验心理学高分实验报告瞬时记忆容量不同报告法瞬时记忆容量的差异分析摘要本实验以14名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大二本科生为被试,采用完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和延迟部分报告法测量瞬时记忆容量,分析三种方法得到的瞬时记忆容量的差异及其原因。
本实验结果显示:(1)三种报告法的保存量均无显著性别差异。
(2)延时部分报告法中,延时时间越长,被试的瞬时记忆保存量越小;(3)三种报告方法得到的瞬时记忆保存量无显著差异;(4)视觉或听觉的提示方式对保存量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完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延迟部分报告法瞬时记忆容量1 引言记忆是人类高级心理功能。
1968年,阿特金森和西夫林提出了记忆的多存储模型,该模型把记忆看做一个系统,按照信息在系统内存储的时间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其中,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又称为瞬时记忆,是指感觉刺激停止之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
感觉记忆的容量几乎容纳了所有进入感觉器官的信息,但是保持时间只有0.5-3秒。
相对短时记忆而言,感觉登记保持的信息量较大,但它们都处于相对地未经加工的原始状态。
其重要作用在于把环境刺激保持一定时间,以便进行更精细加工。
研究瞬时记忆的方法主要有再现法和再认法。
在做记忆实验时,要求被试在识记材料以后凭记忆说出或写出他识记过的全部资料,再根据他回忆对的数量确定他的保存量,这种检查记忆效果的方法叫做再现法。
再现法是早期瞬时记忆研究的主要方法。
根据再现的方法不同又分为全部报告法和部分报告法。
全部报告法要求被试在识记完材料后尽量将识记的全部项目再现出来。
但此方法不能用于研究刺激呈现在几十毫秒的情况。
而部分报告法的特点是要求被试在识记完材料后,将指定的部分项目再现出来,再根据这一部分的结果估算出保存的总量。
它避免了由于呈现时间短暂、回忆材料过多及其它干扰和遗忘因素对瞬时记忆保持量的影响。
斯柏林(Sperling 1960)采用全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和延时报告法对瞬时记忆的保持量进行了研究。
2022年池州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
A.减少了人为性,提高了真实性B.减少了人为性,降低了真实性C.提高了人为性,增加了真实性D.提高了人为性,降低了真实性2、主观上的音调高低是由()所决定的。
A.声波频率B.振动时间C.声音强度D.声音掩蔽3、协助大脑维持身体平衡,协调肌肉紧张和协调人的随意运动机能的脑区主要是()。
A.中脑B.间脑C.小脑D.脑桥4、与知觉过程最不密切的特点是()。
A.组织性B.恒常性D.自动性5、大脑的喜、怒、哀、乐、惧、恨等感受状态,是人的情绪在认识层面上的一种自我觉察,被称为()。
A.情绪的主观体验B.情绪的生理唤醒C.情绪的外部行为D.情绪的外部表达6、个人的意志努力与()关系密切。
A.无意注意B.有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以上皆不是7、通过实际活动才能明确回忆起来的记忆称作()。
A.程序性记忆B.情景记忆C.语义记忆D.感觉运动图式8、可以独立表达比较完整语义的语言结构单位是()。
A.音位 B.语素C.词D.句子9、意志力最能体现在()中。
B.目标确定C.行动方法选择D.决定执行10、在情绪反应中,产生愤怒的中枢机制是()。
A.下丘脑B.大脑左半球C.网状结构D.大脑皮层11、达斯等人认为右优势脑的个体在对信息进行加工时表现出的认知风格是()。
A.系列型B.同时型C.冲动型D.沉思型12、下述哪一个评论不是针对人格的心理动力学(psychodynamic theories of personality)常见批评?()A.缺乏可验证性B.针对妇女的性别偏见C.不充分的证据支持D.过分强调早期经验的重要性13、某学生在学校的数学计算测验中表现良好,购物时却不能进行正确的计算,适合解释这一现象的迁移理论是()。
A.结构匹配理论 B.关系转换理论C.建构主义迁移理论D.产生式迁移理论14、动机的本能理论和驱动理论共同强调的是()。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主要的心理学实验)模拟试卷1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单项选择题1.记忆系统中,存储容量最大的是( )A.短时记忆B.工作记忆C.感觉记忆D.长时记忆正确答案:D解析:长时记忆的容量为无限。
知识模块:主要的心理学实验2.工作记忆中负责协调各子系统之间的活动且与长时记忆保持联系的是( )A.语音环B.中央执行系统C.视觉空间模板系统D.加工系统正确答案:B解析:中枢执行系统(central executive system):是工作记忆模型的核心,它是一个能量有限的系统,被假定为具有控制所有注意资源的分配、检索子系统、准备和应用策略等特征,并负责各子系统之间以及它们与长时记忆的联系。
其主要功能包括:(1)协调语音回路和视觉空间模板活动(2)注意资源的分配与控制(3)选择性的注意以及转换策略。
知识模块:主要的心理学实验3.我们几乎意识不到的记忆是( )A.陈述记忆B.情景记忆C.程序记忆D.短时记忆正确答案:C解析:程序记忆是对动作的记忆,是内隐的。
知识模块:主要的心理学实验4.下列最早进展的错误记忆研究是( )A.“幽灵之战”实验B.错误启动实验C.“汽车相撞”实验D.错误再认实验正确答案:A解析:研究错误记忆的重复再生实验中让同一个被试在不同延时条件下对学习材料作多次回忆,将回忆内容与原始材料进行比较,最有名、最早的例子就是“幽灵战争”的实验。
知识模块:主要的心理学实验5.在错误记忆的理论模型中,提出内隐激活反应假设的研究者是( ) A.沙赫特B.瑞纳C.安德伍德D.米勒正确答案:C解析:安德伍德提出内隐激活反应假设。
知识模块:主要的心理学实验6.情绪测量的生理指标不包括( )A.皮肤电B.体温C.肾上腺素D.免疫蛋白正确答案:D解析:生理指标测量,属于客观指标,可作为自变量(改变生理指标来研究被试情绪体验的变化),主要包括:皮肤电、脑电波、生化指标、语图分析法(可用于测谎)以及呼吸、循环和消化系统的指标(如脉搏、血压)等。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二……………………………………………………………………………………………………一、单项选择题:给出正确选项并做详细答案解析1、认为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呈幂函数关系的心理学家是(A )。
A. 史蒂文斯B. 费希纳C. 韦伯D. 冯特2、注重对单个被试进行严格控制条件下的实验研究,并由此形成了小样本研究范式的学者是( C )。
A. 费希纳B.赫尔姆霍兹C. 斯金纳D. 韦伯3、第一位用实验法研究人类高级心理现象的学者是(B)。
A. 冯特B. 艾宾浩斯C. 铁钦纳D. 巴普洛夫4、最先将物理学的方法引进心理学的研究,并对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关系进行系统探索的学者是(B)。
A. 韦伯B. 费希纳C. 缪勒D. 赫尔姆霍兹5、首先提出“实验心理学”一词的学者是( B)。
A. 笛卡尔B. 冯特C. 铁钦纳D. 赫尔姆霍兹6、铁钦纳在1901年出版了一部著作,其中对感知觉的研究和心理物理法进行了大量论述,并致力于将实验心理学建立成一个新的学科体系。
该著作是(C)。
A.《定量分析手册》B.《心理学大纲》C.《实验心理学》D.《心理物理学基础》7、下列哪一项不是艾宾浩斯对记忆研究主要的贡献?( B)A. 发明了无意义实验材料B. 提出两种记忆说 ( Waugh和Norman)C. 发现了记忆的遗忘规律D. 使用节省法研究记忆8、在向被试呈现的知情同意书中,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B)。
A. 被试有权了解实验的真实目的B. 告知被试拒绝参加实验给自己带来的不利后果C. 告知被试可以自由参加实验、拒绝参加实验或中途退出D. 告知被试可能会影响到他们参与意向的重要因素,如风险、感觉不适等9、下列选项中,可以把儿童作为被试的实验研究选题是(A)。
A. 延迟满足B.习得性无助C.长期感觉剥夺D. 长期恐怖情绪诱导10、在心理学研究报告中,阐明研究所使用的被试、仪器设备和实验程序等情况的部分属于(B)。
A. 引言B.方法C.结果D.讨论11、心理学研究报告中的“研究方法”部分通常不包括( B)。
情绪体验与认知负荷对工作记忆影响的实证研究张鹏程;冷英;卢家楣【摘要】该研究以认知负荷为调节,探讨了不同的情绪体验对工作记忆的影响情况.采用2(认知负荷:低负荷;高负荷)×3(情绪刺激图片:愉快、厌恶、中性)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对57名被试进行了单独实验.结果发现:(1)在低认知负荷上,被试在不同情绪体验下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但在高认知负荷任务上,与中性情绪体验相比,被试在愉快情绪体验下的反应时显著增长,而在厌恶情绪体验下的反应时显著变短;(2)在低认知负荷上,被试在不同情绪体验下的正确率差异不显著,但在高认知负荷任务上,与中性情绪体验相比,被试在愉快情绪体验下的正确率显著提高,而在厌恶情绪体验下的正确率显著降低.该结果表明,在低认知负荷上,情绪体验对工作记忆的刷新功能不产生影响;在高认知负荷上,情绪体验对工作记忆的刷新功能影响显著,其中愉快体验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期刊名称】《心理学探新》【年(卷),期】2017(037)001【总页数】6页(P17-22)【关键词】情绪体验;认知负荷;工作记忆;实证研究【作者】张鹏程;冷英;卢家楣【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通226019;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通226019;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2002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2.5记忆是人们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它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根据记忆过程中信息保持的时间长短不同,可以将记忆分为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两个阶段。
其中工作记忆是一个临时的信息编码和储存机制,它是人类学习、记忆、思维、以及问题解决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张鹏程等,2013)。
迄今为止,有关认知负荷(即任务难度)对工作记忆的影响研究已有很多(Bui,Maddox,& Balota,2013;Cascallar & Musso,2012;曹宝龙,刘慧娟,林崇德,2005;刘丽,李晖,2008)。
东师《认知心理学》离线作业汇总及答案认知心理学练习一答案(一)一、分析判断1口述记录法这种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内省法是相同的。
答案:错。
口述记录法与与内省法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内省报告是在完成作业后回顾,因此往往不完整不准确,而出声思考可描述被试正在注意什么,正在思考什么,这样就避免了由于记忆提取所出现的错误。
(2)传统内省需要被试解释情境或思维过程,而且是依据自己提出的假设进行的,而出声思考不需要解释,只是有关当前正在注意的信息或短时记忆的内容,因而是可靠的。
2对注意选择的解释中,过滤器模型认为人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是无限的。
答案:错。
过滤器模型的理论内容: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但人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有限,为避免系统超载,需要过滤器加以调整,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
通过过滤器的信息被进一步加工而被识别储存,其余信息暂存于某种记忆中然后迅速衰退。
3解释知觉过程的刺激物说认为只有自下而上的加工。
答案:正确。
刺激物说只承认有自下而上的加工,而假设考验说认为除了自下而上的加工还有自上而下的加工,两者相互渗透。
4深层表征是指出现在视觉短时记忆中类似图画的表征。
答案:错。
表层表征是指出现在视觉短时记忆中类似图画的表征,它保留了客体的位置、方位、大小等空间特征,但容量有限且极易衰退。
深层表征是指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用于生成表层表征。
5语言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
答案:错误。
语言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而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是个体借助语言材料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和影响别人的过程。
二、论述题1论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答案:(一)反应时法从刺激出现到人能作出相应反应总会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心理学称之为“反应时”。
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加工这些刺激的认知过程的复杂程度的不同,反应时也会有很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