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三篇与秦二世而亡
- 格式:docx
- 大小:26.51 KB
- 文档页数:3
昔者秦王政,雄才大略,吞并诸侯,一统天下。
始皇帝之世,政令严明,法制严峻,国家富强,威震四海。
然秦之盛也,以暴制暴,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秦二世而亡,天下三分,七国并起。
夫秦之所以速亡者,以其不修仁义,不施仁政也。
昔者齐桓公,以仁义称霸,诸侯归心。
晋文公,以信义服人,威德并施。
而秦王政,不修仁义,专任刑法,以威服天下。
是以民怨沸腾,天下离心。
秦二世,不恤民情,奢侈无度,荒淫无道,民不聊生。
且夫秦之法治,严于斧钺,杀人如草不惊。
刑者无数,死者无数,民不敢言,不敢怒。
秦之法,民不畏死,奈何求生?是以秦之政,虽严酷,而民不畏,不畏则无惧,无惧则无惮,无惮则无顺,无顺则无道,无道则无国。
夫秦之政,始于暴,终于乱。
始皇帝崩,胡亥即位,赵高乱政,二世荒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大乱。
秦虽强,终不能敌天下之心。
陈涉虽起于草莽,然其志在天下,一举而天下三分。
秦之政,虽盛,而民不附,附者寡,不附者众,故秦之亡,不待时而至。
夫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也。
秦王政虽欲传之万世,而天下之人,不与也。
故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秦失其道,天下共弃之。
是以秦虽强,不能久于天下,而天下共诛之。
夫秦之失,在于不修仁义,不施仁政,不恤民情,不修法制,不重人才,不广德惠。
是以秦之亡,乃天亡也。
故曰:“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今夫天下,诸侯并起,强者为王,弱者为寇。
欲求天下之安,必先修仁义,施仁政,恤民情,修法制,重人才,广德惠。
如是,则天下归心,国家昌盛,万世之业,可保矣。
【注】本文为《过秦论》全文的文言文翻译,由于原文较长,翻译时略有删减,以符合字数要求。
过秦论过秦论》是一篇由西汉初年著名文学家贾谊所著的政论散文,创作于汉文帝时期,是中国儒家治国理政思想集大成之代表。
全文分上中下三篇,以独具特色的语言表现力和深刻的儒家思想,对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分析。
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作品既是一篇说理明晰的奏疏,又是一篇雷蟠电掣、辞采飞扬的散文经典。
作品内容秦孝公(1)据崤函(2)之固,拥雍州(3)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4),有席卷天下(5),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6)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7)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8)而斗诸侯(9)。
于是秦人拱手(10)而取西河(11)之外。
孝公既没(12),惠文、武、昭襄(13)蒙故业,因(14)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15)之地,北收要害之郡(16)。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17)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18)天下之士,合从(19)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20)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21)从离(22)衡,兼(23)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24)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shào)滑、楼缓、翟(zhái)景、苏厉、乐(yùe)毅(25)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26)之伦制(27)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28)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ūn)巡而不敢进(29)。
秦无亡矢遗镞(zú)(30)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31),追亡逐北,伏尸百万(32),流血漂橹(33)。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34)之日浅,国家无事。
过秦论翻译【作品介绍】《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
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
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经验,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这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上篇先讲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代人的苦心经营等等。
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造成一种语言上的生动气势;之后则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貌似强大的秦国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过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
【原文】过秦论(上)秦孝公据殽函之固(1),巍然雍州之地(2),君臣死守,而窥见周室(3);存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吞并八荒之心(4)。
当就是时,商君佐之(5),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6)。
于是秦人让出而挑西河之外(7)。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蒙故业(8),因遗册(9),南兼汉中(10),西举巴蜀(11),东据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12)。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美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13),相与为一。
当是时,齐有孟尝(14),赵有平原(15),楚有春申(16),魏有信陵(17)。
此四君者,皆明知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约从离衡(18),并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昭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19),常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士逡巡遁逃而不敢进(20)。
秦无亡失遗镞之费(21),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纵散约解,争割地而奉秦。
秦有余力制其弊,追亡逐北(22),伏尸百万,流血漂卤(23)。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彊国请服(24),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日深(25),国家并无事。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整理《过秦论》是西汉贾谊的政论名篇,分上中下三篇。
这篇文章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以下是对《过秦论》的知识点归纳整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贾谊贾谊(前 200—前 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
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一派。
所著政论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有名。
其文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颇有文采,感染力很强。
2、文体“论”是一种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
《过秦论》就是论秦之过。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合从缔交“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抗秦的策略。
(2)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出,突起。
(3)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4)百有余年矣“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古今异义(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2)以致天下之士古义:用来招致。
今义:致使。
(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今义:山东省。
(4)宽厚而爱人古义:爱护人民。
今义:丈夫或妻子;恋爱中男女的一方。
3、一词多义(1)制①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②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③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2)亡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②追亡逐北(逃亡的军队)③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3)利①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4)固①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地)②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坚固的防御工事)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5)度①内立法度(制度)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衡量)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越过)4、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包、囊:像席子、包裹、口袋一样)②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内、外:对内、对外)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西、东、北:向南、向西、向东、向北)④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2)名词作动词①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3)动词作名词①追亡逐北(亡:逃亡的军队)(4)形容词作动词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变小变弱)(5)形容词作名词①尊贤而重士(贤:贤能的人)②因利乘便(利、便:有利的形势、便利的条件)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过秦论》是西汉贾谊的政论名篇,分上中下三篇。
这篇文章旨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为汉朝提供借鉴。
以下是对《过秦论》的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作者贾谊贾谊(前 200—前 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
西汉初期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
年少即以文才著称,二十多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
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三十三岁。
2、文体“论”是一种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观点。
《过秦论》就是论秦之过。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合从缔交“从”通“纵”(2)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3)赢粮而景从“景”通“影”(4)百有余年矣“有”通“又”2、一词多义(1)制①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②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③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制度)(2)亡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②追亡逐北(逃亡的军队)③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3)利①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4)固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5)度①内立法度(制度)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衡量)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越过)3、古今异义(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在这种情况下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2)以致天下之士古义:用来招致今义:致使(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4)宽厚而爱人古义:爱护人民今义:丈夫或妻子;恋爱中男女的一方4、词类活用(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2)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名词作状语,对内,对外)(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4)尊贤而重士(形容词作动词,敬重,看重)(5)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削弱)(6)以愚黔首(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蠢)(7)约从离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8)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词作动词,登上)(9)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作动词,称帝称王)(10)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词作动词,用瓮做,用绳子系)(11)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12)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1)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过秦论---贾谊《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有“西汉鸿文”之称,分上中下三篇。
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
此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过秦论》上篇先讲述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世秦王的苦心经营等。
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富有气势;之后则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强大的秦国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
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
下篇写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王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王子婴的过失。
创作背景: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即"文景之治"的前期。
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
当时,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也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
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地位有动摇的危险。
为了调和各种矛盾,使西汉王朝长治久安,贾谊在《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以及《过秦论》等著名的政论文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
本文就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成败得失,为汉文帝改革政治提供借鉴。
在谈到写作目的时,贾谊说过他之所以要"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主张"去就有序,变化因时",其目的是求得"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下篇)。
《过秦论》一文总结秦朝兴亡的教训,实为昭汉之过。
文章主旨:《过秦论》是一篇史论,其主旨在于分析"秦之过"。
【导语】《过秦论》是汉代名⼠贾谊政论散⽂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这篇⽂章总结了秦朝速亡的历史教训,是见解深刻⽽⼜极富艺术感染⼒的⽂章。
下⾯是分享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过秦论》原⽂ 两汉:贾谊 【上篇】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荒之⼼。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诸侯。
于是秦⼈拱⼿⽽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合从缔交,相与为⼀。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忠信,宽厚⽽爱⼈,尊贤⽽重⼠,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之众。
于是六国之⼠,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攻秦。
秦⼈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不敢进。
秦⽆亡⽮遗镞之费,⽽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赂秦。
秦有余⼒⽽制其弊,追亡逐北,伏⼫百万,流⾎漂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
强国请服,弱国⼊朝。
延及孝⽂王、庄襄王,享国之⽇浅,国家⽆事。
及⾄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御宇内,吞⼆周⽽亡诸侯,履⽽制六合,执敲扑⽽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
胡⼈不敢南下⽽牧马,⼠不敢弯⼸⽽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以愚黔⾸;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精卒陈利兵⽽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以为关中之固,⾦城千⾥,⼦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新疆专升本语文过秦论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
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
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过秦论》上篇先讲述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世秦王的苦心经营等。
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富有气势;之后则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弱,却能使强大的秦国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
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而使天下溃叛。
下篇写秦在危迫的情况下,仍然只顾压迫人民,施行暴政。
到二世即位,因而在璇玑一旁灭亡了。
总之,《过秦论》是一篇非常经典的政论散文,它对秦朝的历史教训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对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由《过秦论》三篇论秦二世而亡的原因
黄泫博2013211627
关于秦王朝二世而亡的话题,一直是众多文人墨客笔下的素材,学者政客的谈资。
关于秦朝灭亡的如此之快,当时的学者都没有来得及去记录与反思,在秦帝国的江山还没有稳当的时候,一场大乱,瞬间就又换了世界。
有人说大一统的王朝灭亡时就像慢性病到不治之症,那秦王朝的灭亡就可以算是先天畸形所致。
对于秦朝的灭亡,很多人都不想用“英年早逝”一词来说这个短命的王朝,而更愿意去用“死得其所”这个词来概括秦王朝的灭亡。
这是因为秦王朝的灭亡在很多早已产生的问题中埋下病根。
最早发现这一问题,并且理解最透彻的人群,就是汉初的文人们。
汉袭秦制,汉朝在制度方面几乎原封不动的接下了秦朝的烂摊子,自此,汉朝的文人们就开始以前朝为戒,不断反思秦的灭亡,以求给自己的政策施行带来一些启示。
于是产生了《过秦论》此类历史著作。
很多人对于秦的灭亡都有着这样一个疑问,商鞅变法到秦灭亡的近150年的时间里,秦国的主要政策和执政思想基本都没有大的变动,并且为秦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
可是为何只有在最后区区几年时间里,这些政策反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对于这一问题,贾谊在《过秦论》之中也作出了非常详细的论述。
秦国之强大,自孝公始,而其关键是商鞅变法,贾谊抓住了这一点,上篇一开始就写出商鞅变法及其攻战政策对秦国的影响。
通过介绍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点出正是通过商鞅变法,才使据有险关要地的秦国能够“拱手西河之外”,而孝公之后,“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对商鞅变法进行了延续。
所以最终才能使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贾谊想要谈“过秦”,先从秦为何成功开始,这也充分体现了角度的独特。
而关于一直坚持实行商鞅变法的秦国为何在大一统后迅速灭亡,在后文中贾谊有更加具体的论述。
上篇之中,虽然是在主要论述秦是如何走向强大,但字里行间还是能看出贾谊想要表达的,秦国在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一句写出了秦国在大一统之后是如何“鞭笞天下”体现出了秦之苛刑严法和愚民压迫。
尤其是这一句“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将秦始皇高傲自大的性格也体现出来,写出始皇自以为自己压迫住了天下的得意之心。
而上篇的最后一句,通过写秦先灭六国而自己最后也被农民起义搅得不得安宁点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正是因为仁政不施,且“废先王之道”才使秦国最终由攻取天下的威风到守不住天下的窘迫。
中篇之中,贾谊则直接开始论述秦灭亡的原因。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这一大段列举了秦始皇对秦朝灭亡应该承担的责任。
此处着重写了,秦始皇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禁除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把诡诈权势放在前头,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
而这一句“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
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
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则指出了秦国衰亡的重点:实行兼并,
要重视诡诈和实力;安定国家,要重视顺时权变:这就是说夺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
秦经历了战国到统一天下,它的路线没有改,他的政令没有变,这是它夺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同。
秦王孤身无辅却拥有天下,所以他的灭亡很快就来到了。
假使秦王能够考虑古代的情况,顺着商、周的道路,来制定实行自己的政策,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
所以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了国家,名号卓著,功业长久。
由此则写出了统一天下在于仁德。
而后接着写秦始皇死后,天下对秦二世抱有很高的期待,而秦二世却“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
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
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
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这一大段写出了:二世更加无道,破坏宗庙,残害百姓,比始皇更加暴虐无道,重新修建阿房宫,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办事苛刻狠毒,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国家的事务太多,官吏们都治理不过来;百姓穷困已极,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
于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欺骗,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连绵不断,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难。
从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处穷苦之境,到处都不得安静,所以容易动乱。
因此陈涉不凭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不借公侯那样的尊贵,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
由此便点出了“民心”的重要性。
中篇之后一句“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
是二世之过也。
”而秦二世之过,究其原因是治国方法有误,始皇死后,天下已经被折腾的及其疲惫,他想要重振天下,却用错了方法,没有弥补始皇的过错,施行仁政,却更加严苛,由此失了民心。
下篇之中,则更加总结性的谈了秦的衰亡。
“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闭,长戟不刺,强弩不射。
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难。
于是山东诸侯并起,豪俊相立。
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其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
群臣之不相信,可见于此矣。
”一段写出秦朝由于严苛的压迫政策带来的一个缺憾,就是君臣之间的不信任,最后直接导致军心背离。
“子婴立,遂不悟。
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
”而紧跟着的这句则写出了,子婴立后,还是没有意识到苛政的缺陷所在。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
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
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
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一句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始皇与二世都残暴无度,而孤立无援的子婴,也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
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
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
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一段则写出了,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君主们的过错,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
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重叠双脚站立,闭上嘴巴不敢说话。
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皇上还不知道,还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
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王霸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
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
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一句通过写先王的治国之道,设立公卿大夫,来整治法令,而秦国则是通过繁法严刑。
同时,贾谊也指出了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合乎根本大道,因而传国一千多年不断绝。
而秦朝则是本末皆失,所以不能长久。
这也为之后汉初再行分封打下了基础。
通观《过秦论》全篇,秦灭亡之原因,可以总结如下:国家政策严苛,最终失了民心;治国政策没有顺时而变,依旧战时政策,未行仁政;君王本身荒淫无能,残暴无度;压迫文士,无人敢谏,君王孤立无援;同时,没有实行分封,本末皆失。
贾谊认识到的这些缺点,在汉初休养生息,郡国并行的政策中,都得到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