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告书之汽车公告数据库

公告书之汽车公告数据库

汽车公告数据库

【篇一:车辆同一型号判定技术条件2015】

汽车产品同一型号判定技术条件

(2015年修订版)

1 目的

为规范《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内产品的扩展、变更,优化《公告》产品数据库管理,制定本技术条件。

2 适用范围

实施《公告》管理的车辆新产品、产品扩展和产品变更。

3 引用标准

gb/t15089-2001《机动车辆及挂车的分类》;

gb/t3730.1-2001《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

gb/t17350-2008《专用汽车和专用半挂车术语》;

qc/t775-2007《乘用车类别及代码》;

gb/t19596-2004《电动汽车术语》

注:①汽车及挂车型号编制按本技术条件附件《汽车及挂车型号编制规则》。

4 汽车产品同一型号判定原则

4.1 m类载客汽车

4.1.1 m1类

同一型号产品至少应在下列主要方面无差别:

●生产企业;

注:同一集团的下属子公司或非独立法人生产单位尽管在不同的生产地址,也认为生产企业相同(下同)。

●产品的商标和名称;

●车身型式,例如:普通乘用车、后仓门式乘用车、两门式乘用车、篷式乘用车、旅行乘用车、多用途乘用车等;

注:车身型式无差别是指车身的结构、外形和尺寸无明显的差别,但不包括由于加装/选装前后防撞杆、顶臵行李架、外挂式备胎、进气隔珊、附加照明灯具等引起的车身外形和尺寸变化。

车身结构一般可分为承载式、半承载式和非承载式。

●车身本体材料,如金属,玻璃钢等;

●动力装臵;

工作原理,如点燃式、压燃式;

气缸数和排列;

功率差不超过30%(最高为最低的1.3倍以下);

排量(仅指轿车);

燃料类别,如汽油、柴油、lpg、ng或两用燃料等;

位臵(前、中、后)。

●车轴数;

●驱动轴(数量、位臵);

●转向轴(数量、位臵);

●适用的排放和油耗标准及排放和油耗标准的实施阶段。

4.1.2 m2和m3类

同一型号产品至少应在下列主要方面无差别;

●生产企业;

●产品的商标和名称;

●gb/t3730.1-2001《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中定义的类别;注:载客人数(不包括驾驶员)不超过22人的客车按小型客车处理。●gb/t15089-2001《机动车辆及挂车的分类》定义的级别;

●车身型式,例如承载式车身,单层/双层,低地板,整体式/铰接式等;

注:车身型式无差别是指车身的结构、形状和尺寸无明显的差别,

但不包括由于加装/选装顶臵空调、车顶行李架、车后行李梯、改变

车门、车窗的数量和位臵以及改变车门、车窗的开闭方式等引起的

车身结构、形状和尺寸变化。

●动力装臵;

工作原理,如点燃式、压燃式;

功率差不超过50%(最高为最低的1.5倍以下);

燃料类别,如汽油、柴油、lpg、ng或两用燃料等;

位臵(前、中、后)。

●整备质量之差不超过15%(最高为最低的1.15倍以下);

●最大设计总质量之差不超过20%(最高为最低的1.2倍及以下);

●车轴数;

●驱动轴(数量、位臵、连接);

●转向轴(数量和位臵);

●适用的排放和油耗标准及排放和油耗标准的实施阶段。

4.2 n类(n1、n2、n3类)载货汽车

同一型号产品至少应在下列主要方面无差别:

●生产企业;

●产品的商标和名称;

●gb/t3730.1-2001《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中定义的类别;●驾驶室(车身)型式;

注:驾驶室型式无差别是指驾驶室的结构、形状、准乘人数无明显的差别,但不包括由于加装/选装导流罩、附加照明和指示灯具所引起的形状和尺寸变化。

当车辆为客厢式货车时,指车身型式无差别。车身型式无差别是指车身的结构、外形和尺寸无明显的差别,但不包括由于加装/选装顶臵空调、改变车门、车窗的数量和位臵以及改变车门、车窗的开闭方式等引起的车身结构、外形和尺寸变化。

●货厢型式,如普通拦板式货车、自卸车、半挂牵引车、客厢式货车等;

●动力装臵;

工作原理,如点燃式、压燃式;

功率差不超过50%(最高为最低的1.5倍及以下);

燃料类别,如汽油、柴油、lpg、ng或两用燃料等。

●整备质量之差不超过10%(最高为最低的1.1倍以下);

●最大设计总质量;

●车轴数;

●驱动轴(数量、位臵、连接);

●转向轴(数量和位臵);

●适用的排放和油耗标准及排放和油耗标准的实施阶段。

4.3 o类(o1、o2、o3、o4类)挂车

同一型号产品至少应在下列主要方面无差别:

●生产企业;

●产品的商标和名称;

●gb/t3730.1-2001《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中定义的类别;●轴数;

对牵引杆挂车、中臵轴挂车的转向轴的数量和位臵;

轴距之差不超过10%(轴距指任一相邻两轴之间的距离,最高为最低的1.1倍以下);

车架纵梁结构,如大鹅颈,小鹅颈等;

●制动系型式,如:无制动器/惯性式/助力式等;

●整备质量之差不超过10%(最高为最低的1.1倍以下);

●最大设计总质量;

●车厢式样,如:普通栏板式半挂车,平板式半挂车、骨架式集装箱半挂车等。

4.4 专用汽车

4.4.1 同一型号的专用汽车产品应符合4.1~4.3中的适用条款要求。

4.4.2 采用二类底盘通过改装作业形成的同一型号作业类专用汽车

产品,只要满足二类底盘技术参数,其整备质量和总质量可以不符

合4.1~

4.3条款中对整备质量和总质量的要求。

4.4.3 专用汽车产品之间,如属于不同术语定义的产品(按

gb/t17350《专用汽车和专用半挂车术语》对于专用车最细层次的划分,如救护车、殡仪车、运油车、修井车等),尽管符合4.1~4.3

条款要求,也应单独编制产品型号。

4.4.4 同一型号的专用汽车产品,其上装部分应功能相同、作业方

式相同。

4.4.5 专用汽车与普通m类、n类和o类汽车产品之间,尽管符合

4.1~4.3条款要求,专用汽车也应单独编制产品型号。

4.5 其它规定

4.5.1 货车二类底盘和客车三类底盘按4.1~4.2条中的适用条款执行。

4.5.2 超限产品(如尺寸、质量等参数超出相关国家标准要求)与

普通m类、n类和o类汽车产品相比,尽管符合4.1~4.3条款要求,也应单独编制产品型号。超限底盘也应单独申报底盘公告。

4.5.3 加装了警示标识、标记打算用于运输危险货物的汽车产品与

运输普通物品的产品相比,尽管符合4.1~4.4相关条款要求,也应

单独编制产品型号。

注:危险货物的定义按gb21668-2008《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结构要求》标准。

4.5.4 新能源汽车产品之间,如属于gb/t19596-2004《电动汽车术语》规定的不同定义的产品,应单独编制产品型号。

4.5.5 新能源汽车产品不同储能装臵种类不能同一型号。储能装臵

种类的划分见“工信产【2009】第44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

准入管理规则”。

5 汽车发动机产品同一型号判定原则

同一型号的汽车发动机产品至少应在下列主要方面无差别:

●生产企业;

●点火方式(点燃式、压燃式);

●进气方式(普通、增压);

●冷却方式(风冷、水冷);

●燃料种类(汽油、柴油、ng、lpg、双燃料等);

●燃烧室结构(仅适用于压燃式发动机,指直喷式、预燃室式、涡流燃烧式等);

●供油方式(对点燃式发动机指化油器、单点/多点燃油喷射等;对压燃式发动机指直立泵、分配泵、单体泵、高压共轨等);

●点火次序;

●气缸数目和排列;

●排量;

●额定功率或净功率(仅适用于重型汽车发动机);

●发动机的排放水平相同(仅适用于重型汽车发动机)。

【篇二: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调整《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技术要求有关事项的通知】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调整《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技术要求有关事项的通知

(工信部产业〔2009〕71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有关中央企业、检测机构:

为进一步完善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管理,提高《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审查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经研究,我部决定对《公告》汽车产品有关技术要求进行适当调整。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有关技术要求的调整

自2010年7月1日起,申报《公告》的汽车新产品应符合《汽车产品强制性标准检验项目及依据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见附件1)的要求;申报产品扩展和产品变更的,扩展和变更涉及的检验项目也应符合标准的要求。我部指定的中介机构(以下简称中介机构)应按照《汽车产品同一型号判定技术条件》(见附件2)和《汽车产品同一型式判定技术条件》(见附件3)的要求,严格进行检验方案和产品的技术审查,并按照要求向我部指定的检测机构(以下简称检测机构)下达检验方案。

二、有关工作要求

各省级主管部门要及时将本通知精神传达到辖区内有关企业,做好

宣传贯彻工作。对实施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要及时上报我部。有

关企业应按照调整后的技术要求,及时调整产品设计,提高产品技

术水平,加强对产品生产一致性的监督管理,确保所生产的产品符

合国家标准的要求。

检测机构应加强《公告》产品检验能力的建设,尽快补充和完善相

关检验设备,并按照中介机构确定的检验方案进行强制性检验项目

检验。现有国家级检测机构经核定的检验能力见《国家级检测机构

汽车强制性检验项目检验能力汇总表》(见附件4),企业可选择检

测机构进行产品检验。

中介机构要尽快升级完善公告管理系统,做好调整后产品申报的准

备工作,并组织好对企业的培训。附件:1.汽车产品强制性标准检验项目及依据标准2.汽车产品同一型号判定技术条件3.汽车产品同一

型式判定技术条件

4.国家级检测机构汽车强制性检验项目检验能力汇总表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附件一

汽车产品强制性标准检验项目及依据标准

【篇三: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完善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

公告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完善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管理有关事项的

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经委),新疆生产建

设兵团发展改革委、经贸委,有关中央企业:

为加强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车辆生产企业及

产品申报管理,提高《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审查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经研究,我委对《公告》管理

流程进行适当调整,加强生产一致性管理。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关于《公告》管理流程的调整

(一)申报

已获得道路机动车辆生产资格的企业,可以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指

定的网络系统申报车辆新产品、产品扩展、产品变更、产品勘误和

产品撤销。

车辆新产品是指新设计的全新产品或改进型产品;产品扩展是指车

辆产品在不改变其基本特征和产品型号的状况下,增加或减少某些

配置(或参数);产品变更是指车辆产品在不改变其基本特征和产

品型号的状况下,替换某些配置(或参数);产品勘误是指车辆产

品在申报环节中,由于疏忽造成参数填报错误或漏报需要进行更正;产品撤销是指企业不再生产主动撤销的产品、不符合国家实施新标准、规定强制撤销的产品。

申报新产品、产品扩展、产品变更时应当报送《车辆产品主要技术

参数和主要配置备案表》(以下简称《备案表》,见附件一)和

《车辆产品强制性检验项目检验方案表》(以下简称《检验方案表》,见附件二)。

申报产品勘误,应当说明勘误理由并同时上报书面申请和相应的证

明材料。对于《公告》技术参数(详见附件一)只允许勘误一次。

在申报产品扩展、产品变更或产品勘误时,同一型号的车辆产品在

审查周期(指从申报到《公告》公布周期)内只允许选择其中之一

申报。

(二)资料受理

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定的中介机构(以下简称中介机构)应在5个工

作日内,对企业上报的资料进行审查,企业申报资料完整的,应予

以受理,并通知企业;资料不完整的,不予受理,并通知企业。(三)试验方案确定及车辆识别代号审查

中介机构受理企业的申报资料后,应在10个工作日内审查确定产品试验方

案并进行车辆识别代号(以下简称vin)审查,出具vin审查报告。必要时,应

与企业充分沟通后再予确定试验方案(沟通及补充材料的时间不计

算在本期限

内)。

企业和检验机构可通过网络下载审查后确定的试验方案、vin审查

报告及有

关资料。

(四)产品检验

检验机构按照《备案表》进行样品主要配置(或参数)的核定,并

按照中介

机构确定的《检验方案表》进行强制性检验项目检验,同时按照车

辆有关定型试

验规程,确定定型试验方案并进行试验。检验和试验报告通过网络

及时反馈给中

介机构。

(五)技术审查

中介机构负责组织专家进行产品技术审查,应在收到全部申报资料

后尽快完

成审查工作,并将该月审查结果于下月初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六)批准

国家发展改革委对中介机构的审查结果进行审核,并在政府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7e18829587.html,)上公示。先行对载货类汽车及专用汽车产品

进行公示,再

逐步扩大到其他类车型。对于符合要求的产品予以批准,登录《公告》。

企业对上述管理程序中各环节的结果有异议时,可提出申诉。对于

审核和公

示中发现的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可组织或指派中介机构对有关情

况进行核查,

包括必要时对企业及检验机构进行现场核查。

(七)产品有效期限

产品有效期限是指车辆产品从《公告》公布之日起至《公告》公布

撤销之日

止。在此有效期内,车辆产品为国家批准的产品,企业应当完成产

品出厂检验、

签发产品合格证、销售等手续。

车辆新产品、产品扩展和产品变更经批准后,企业应当按照《公告》公布车

型及相关国家标准进行检验,经出厂检验合格并发放产品合格证的

产品,方可进

行销售(即产品出厂检验及签发合格证日期应当在《公告》公布日

期之后)。允

许企业在新产品、产品扩展和产品变更批准前进行试生产(即试制

产品日期可先

于《公告》公布之前)。

产品变更经批准后,给予一定的过渡期销售库存及在产的原参数产

品(指按

照原《公告》内产品参数生产的产品),过渡期一般为6个月,经

国家发展改革

委同意,可延长或缩短过渡期。超过产品过渡期后,按照原《公告》内产品参数

生产的产品不得再进行生产、销售。经批准产品变更的同一型号产品,在过渡期

内不得再次申报产品变更。

产品撤销的,在《公告》规定的期限内有效。

二、关于产品备案资料的要求

《备案表》分为汽车及挂车、摩托车、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三个产

品类别,

填报内容主要包括:《公告》公布的有关参数、整车产品技术参数、发动机及主

要配置状态、变速装置等总成、制动、转向和降噪系统、灯具、车

身附件、新型

动力车辆产品、产品照片及主要结构的资料等要求。

《备案表》内的有关资料或技术参数发生变化时,应及时申报。属

于《公告》

技术参数(见附件一)发生变化的,应当在获得批准后方可组织批

量生产;其他

配置(或参数)发生变化的,可在3个月内更新备案,并提供相应

的证明资料。

在《备案表》中有关发动机及主要配置状态参数(指标注“﹡”的项目)可以

由汽车发动机生产企业申报,经审查合格后列入发动机产品数据库。进入发动机

产品数据库的发动机被车辆生产企业采用时,车辆生产企业可以简

化《备案表》

的填写,即只需申报发动机id号,标注“﹡”项目可以免填。

三、关于车辆产品技术审查规则

车辆产品的强制性检验项目应依据相关国家标准、规定以及《车辆

产品同一

型式判定技术条件》(以下简称《同一型式判定条件》,见附件三)进行确定。

中介机构根据企业上报的《备案表》和《检验方案表》,按照《同

一型式判

定条件》确定检验方案。

对于申请同一车辆型号下的新产品、产品扩展和产品变更,应当依

据《车辆

产品同一型号判定技术条件》(以下简称《同一型号判定条件》,

见附件四)进

行判定。当申报的发动机产品采用同一发动机型号时,应当符合

《同一型号判定

条件》中有关汽车发动机同一型号判定原则的规定。

四、关于车辆识别代号(vin)审查

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标准和有关规定及本企业编制备案的vin编制规

则正确

标示和使用vin。

中介机构应当按照《车辆识别代号(vin)审查规则》(见附件五)对企业

申报产品的vin进行审查,并出具审查报告。vin审查结果上传至网络,供检测

机构和企业查询,书面审查报告送申报企业。

五、关于执行时间

(一)自2006年10月15日起,开始审查车辆产品的vin,其中

三轮汽车

和低速货车的vin自2007年1月1日起开始审查。

(二)自2006年10月15日起,申报m1类汽车和摩托车新产品的,应当

通过网络向中介机构提交产品的《备案表》和《检验方案表》;申

报其他类别车

辆新产品的,由企业向中介机构提交产品的《备案表》,该产品的《检验方案表》

由检验机构按上述规定确定后进行试验,并送中介机构备案。

(三)自2007年7月1日起,企业申报所有类别车辆新产品、产

品扩展和

产品变更时,都应向中介机构提交产品的《备案表》和《检验方案表》。

(四)自2008年1月1日起,未填报《备案表》的产品不再保留在《公告》

内。

六、关于加强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

为加强生产一致性管理,我委将通过采取对新产品进行公示、对企业现场和

销售市场产品抽查等方式进行车辆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对发现企业生产、

销售的车辆产品与《公告》公布的产品配置(参数)不一致或产品其他配置(参

数)发生变化,未在规定的时限内更新备案的,达不到强制性标准限值要求的,

弄虚作假的,将撤销产品《公告》,并追究企业及有关检验机构及审查专家的责

任。情节严重者,暂停或撤销企业车辆产品生产资格及有关检验机构的资格。

生产企业用于检测的样车,应当在所有试验项目检验完成之后,在一段时间

内保证样车的可追溯性,专用作业类车辆的样车应不少于2个月,其他类型车辆

的样车应不少于3个月。

七、关于做好有关宣传贯彻工作的要求

各省级主管部门和中央企业要及时将本通知精神传达到辖区内有关企业和

所属企业,并做好宣传贯彻的有关工作。对实施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及时报我

委。

中介机构要不断完善规章制度,既做好政府委托的各项工作,又要在为企业

服务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工作水平。《公告》审查工作方式要尽快从目

前定期集中审查的状况向全日制工作方式转变,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好对企业的培

训工作。

各企业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企业管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充实产品申报管

理工作,不断适应新的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各企业要提前做好《公

告》管理流程调整后的申报准备工作,避免因产品申报工作脱节给企业生产、销

售造成影响。

附件:一、车辆产品主要技术参数和主要配置备案表

二、车辆产品强制性检验项目检验方案表

三、车辆产品同一型式判定技术条件

四、车辆产品同一型号判定技术条件

五、车辆识别代号(vin)审查规则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六年七月二十八日

附件一:

车辆产品主要技术参数和主要配置备案表

第一部分汽车和挂车产品

一、《公告》技术参数

┌───┬────────────────┬───┬────────

────────┐

│ 序号│项目│ 序号│项

目│

├───┼────────────────┼───┼────────

────────┤

│ 1 │产品商标│ 23 │前轮距(mm)│

├───┼────────────────┼───┼────────

────────┤

│ 2 │产品型号│ 24 │后轮距(mm)│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