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克 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7
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克的认识教学设计(通用11篇)克的认识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主题挂图,一个2分硬币,一些大豆、图钉、乒乓球等实物,或其他能表现1克有多重的实物。
准备一些重1千克的物体,如1袋重1千克的盐,准备两袋各重500克的砂糖。
准备一些常用的秤,如天平、盘秤、电子秤、弹簧秤等。
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2分硬币。
课前要求学生准备重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四样物品。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1、(出示图)说一说:哪个轻,哪个重?第一组:一个西瓜和一个气球。
第二组:一只松鼠和一只黑熊。
生答:气球轻,西瓜重;黑熊重,松鼠轻。
2、掂一掂:一本数学书和一支铅笔,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
板书课题。
二、实践操作、形成观念。
1、出示主题挂图,引出质量单位。
观察主题挂图:(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生答:一盒饼干110克,一桶豆油5千克。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90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我的体重是30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三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认识克》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克》是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的一单元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质量单位“克”,能够运用“克”作为单位进行简单的质量计量。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和认识质量单位,培养学生的计量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对计量单位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对质量单位“克”的概念和运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掌握“克”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质量单位“克”,知道1克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克”作为单位进行简单的质量计量。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克”的概念,能够运用“克”进行简单的质量计量。
2.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熟练运用“克”进行质量计量。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和实践活动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克”的概念。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物品,如水果、蔬菜、文具等,用于实践活动。
2.准备一些质量单位为“克”的标签,如1克、2克等。
3.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如苹果、书包等,让学生猜一猜它们的重量,引出质量单位“克”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质量单位“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1克的意义。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1克的重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准备好的物品和质量标签,进行质量的计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一些质量计量的题目,检查学生对“克”的掌握程度。
教师及时进行反馈和讲解。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一下,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场合会用到质量单位“克”?让学生举例说明。
《克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2篇)《克的认识》篇1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3—35页.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亲身感受1克的实际重量,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2.知道克与千克的关系,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时要用克作单位.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教师导入:我们知道生活中有的物体很重,有的物体很轻.我们称比较重的物体时用千克作单位,那么称比较轻的物体时,又要用什么作单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单位——克.(板书课题:克的认识)提问:关于克,你已了解些什么你想进一步知道些什么二,实践新知认识克活动一:初步了解克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带来的各种食品,在包装袋上面看一看,找一找,你看到那些与克有关的信息 (学生观察并汇报)小结:从这些包装袋上看出,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板书:克g).这些包装袋上都标有具体的克数.等等.活动二:感知1克有多重掂一掂:一枚2分一硬币大约重1克.用手掂一掂2分硬币,感受1克的重量.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大约有1克重.(学生举例)小结:通过用手掂一掂2分硬币,我们感觉1克的重量是比较轻的.提问: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东西大约重1克认识天平(出示一枚回形针)提问:这一枚回形针的重量是不是1克重,你有什么办法知道(掂一掂,称一称)追问:你觉得用什么样的秤来称比较合适为什么 (学生议论)(出示天平)介绍:天平是一种教精密的秤,我们常用天平来称比较轻的物体.正确使用天平称物品重量的方法是:第一步,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天平右边的托盘里.教师在左边的托盘里放10克黄豆,先让学生猜猜这些黄豆重多少克第二步,把砝码放在天平右边的托盘里.教师在托盘上先放不到10g 的砝码,再放10g砝码.第三步,当托盘里的物品和砝码同样重时,天平的指针正好停在刻度的中央,这是砝码的重量就是物品的重量.提问:这些黄豆重多少克(出示砝码)提问:用天平称物品时需要用砝码.看看这些砝码各重多少克呢学生分组用天平称一枚回形针,一枚2分硬币,一根羽毛,一根塑料直尺以及自己带来的小物品.讨论:通过天平称这几样东西,你有什么发现(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一根羽毛比1克轻,一把塑料直尺比1克重.)3,感受几克的质量谈话:(抓前面称过的10克黄豆)同学们猜一猜10克重的黄豆有多少粒呢想不想自己称出10克重的黄豆(学生分组活动)(1)用天平称出10克重的黄豆,数一数大约有多少粒,再把10克重的黄豆放在手里掂一掂.(2)用天平称出一块糖有多少克(3)用台秤称出一个苹果,一只哈密瓜各重多少克讨论:通过称这几样东西,你发现了什么得出10克重的黄豆有几十粒,一块糖约重10克,一个苹果约重150克,一个哈密瓜约重2000克,这些都说明1克的质量很轻.体会克与千克的关系(1) 分别手拿1千克重的物品和1克重的硬币掂一掂,感觉有什么不同(2)说说:称物品的重量时,什么时候用克作单位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3)猜一猜1千克等于多少克呢(4)验证:先推算"一袋盐重500克,2袋盐重多少克",后把这两袋盐放在台秤上称一称,看看是几千克,从而得出结论:1千克等于1000克.(板书:1千克=1000)小结:通过验证,我们知道了1千克等于1000克,平时在称较轻的物品时就用克作单位,而称较重的物品时就用千克作单位.三,巩固拓展1,"想想做做"第一题.(1)让学生观察图,说出图中的物品各有多重.(2)观察自己带来的各种食品包装袋,说说他们各重多少克2,"想想做做"第二题.用手掂一掂一根牛皮筋,一包手帕纸,卷笔刀削出的一片铅笔木屑比1克重还是轻.3,"想想做做"第3题.(填在课本上)4,"想想做做"第4题.(1)观察图,说说这两幅图的意思.(2)怎样看出杯子里的水重多少克(3)先估计自己带的杯子能装多少克水,再用天平照样子称一称.5,填空:(补充练习)(1)一枚2分硬币重1克,5枚2分硬币重( )克.(2)一袋洗衣粉重500克,2袋洗衣粉重( )克,是( )千克.四,总结延伸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克和1千克有什么关系什么时候用克作单位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延伸:课后请大家称一些常用的物品,例如文具盒,数学书等,看看它们大约各重多少千克《克的认识》教学设计篇2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29~32页。
2023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精选3篇)教学设计1:探究克的概念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克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克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准备:黑板、粉笔、克的实物(例如小石头、书籍等)教学过程:1.导入: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问他们是否还记得上一节课讲的是什么。
2.呈现:在黑板上画一个称的图示,并写上"克"这个字。
教师向学生解释"克"是用来称重的单位,它是国际单位制中的重量单位。
3.讨论:教师拿出一些物品,并称量它们的重量。
让学生猜一猜每个物品的重量大概是多少克,并与实际的重量进行比较。
通过讨论,让学生体会"克"的概念。
4.操练:教师将一些物品放在桌子上,并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估算这些物品的重量,并用克来表示。
然后教师依次称量这些物品的实际重量,并与学生的估算进行比较。
5.拓展:教师示意学生将上面称量的每个物品写出它们的重量,并画出相应的图形。
例如:一个苹果的重量是100克,可以画一个苹果图形并写上"100g"。
6.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鼓励学生继续运用克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设计2:探究克和千克的关系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克和千克进行换算。
教学准备:黑板、粉笔、书籍等实物教学过程:1.导入:请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向他们提问:"克和千克有什么区别?"2.呈现:在黑板上画一个秤,上面标注"克"和"千克"。
教师向学生解释克和千克的关系,并告诉学生"1千克等于1000克"。
3.讨论:教师拿出一本书,并告诉学生它的重量是0.5千克。
然后问学生该书的重量用克怎么表示。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结论:"0.5千克=500克"。
三年级上册《克的认识》教师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克的概念,知道1克、10克、100克的实际质量。
2.培养学生用克作为质量单位进行物体质量估算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掌握克的概念,能正确使用克作为质量单位。
难点:培养学生用克进行物体质量估算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天平、砝码、各种物品(如苹果、鸡蛋、橡皮、铅笔等)。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一套学具(天平、砝码、各种物品)。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颗苹果,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颗苹果的质量是多少吗?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入克的概念,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学习克的认识。
(二)探究克的概念1.教师展示1克、10克、100克的砝码,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2.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用天平称量1克、10克、100克的物品,感受克的概念。
(三)物体质量估算1.教师出示一个鸡蛋,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鸡蛋的质量是多少克?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用克作为质量单位进行估算。
3.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用天平称量鸡蛋,验证自己的估算是否正确。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回家后,用克作为质量单位,估算一下家里的一些物品的质量。
2.写一篇关于《克的认识》的学习心得。
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探究克的概念教师:同学们,我们面前的这个小小的砝码是1克,拿起来感受一下,是不是觉得几乎没有重量?那我们再试试10克的,能感觉到一些重量了吗?那100克的呢?学生甲:1克的几乎没有感觉,10克的有点重,但还可以拿起来,100克的就明显重多了。
学生乙:对,100克的有点沉甸甸的。
教师:很好,那我们就能理解,克是一个用来表示很轻的物体质量的单位。
现在,请大家用你们桌上的天平和砝码,试着称一下这些物品,看看它们分别是多少克。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教师巡回指导)(二)物体质量估算教师:好了,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个鸡蛋,不要用天平,试着猜猜它大概有多少克?学生丙:我觉得大概有50克吧。
第1篇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
2.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感知和比较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 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
2. 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感知和比较能力。
教学难点:1. 1克重量观念的建立。
2. 学生对物体质量的感知和比较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具:天平、砝码、小物体(如花生、豆子、纽扣等)、课件。
2. 学具:每人准备一些轻便的小物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一些轻便的小物品,如花生、豆子、纽扣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 提问:你们觉得这些小物品的重量一样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3.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克,来认识这些小物品的重量。
二、新课讲授1. 认识质量单位“克”:a. 教师展示天平和砝码,讲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b. 引导学生观察天平上的砝码,了解1克的质量。
c. 让学生亲手操作天平,体验1克的质量。
2. 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a. 教师出示一些已知质量的物品,如10克、20克等,让学生通过天平称量,感知1克的质量。
b. 引导学生用已知质量的物品去称量其他物品,进一步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
3. 比较物体质量:a. 教师出示一些不同质量的物品,如10克、20克、50克等,让学生通过天平进行称量,比较它们的质量大小。
b. 引导学生观察天平的变化,说出物体的质量大小。
三、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一些未知的物品,让学生用天平称量,并说出它们的重量。
2. 学生之间互相交换物品,进行称量和比较。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总结1克的重量观念和物体质量的比较方法。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在家里用天平称量一些物品,记录它们的重量,并与同学分享。
三年级上册《克的认识》课堂教案分享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克的概念,知道1克等于1000毫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对质量单位克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测量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克的概念。
2. 1克等于1000毫克。
教学难点:1. 克与千克的换算。
第一章:克的认识教学内容:1. 引入克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克的重量。
2. 讲解1克等于1000毫克,让学生理解克与毫克的换算关系。
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出示一颗鸡蛋,提问:“一颗鸡蛋的重量是多少?”学生回答:“一颗鸡蛋的重量是50克。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鸡蛋,感受克的重量。
2. 讲解:教师讲解1克等于1000毫克,让学生理解克与毫克的换算关系。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回答克的概念。
2. 学生能理解1克等于1000毫克。
第二章:克与千克的换算教学内容:1. 讲解克与千克的换算关系,让学生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
2. 进行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克与千克换算的掌握。
教学过程:1. 讲解:教师讲解克与千克的换算关系,让学生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
2. 练习: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学生对克与千克换算的掌握。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回答克与千克的换算关系。
2. 学生能独立完成克与千克的换算练习。
第三章:质量单位的实际应用教学内容:1.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的测量和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1. 教师出示一些物品,如苹果、书本等,让学生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的测量和计算。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的测量和计算。
2. 学生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章:课堂小结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克的概念和克与千克的换算关系。
《克的认识》教案一等奖《《克的认识》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克的认识》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1克的实际质量,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掌握1千克=1000克。
(三)教学难点: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轻重。
(四)教学准备:课件、台秤、天平、2分硬币、小食品、六袋重1千克的物品、味精、弹簧秤等。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游戏:背一背。
指一名同学分别背起一胖一瘦两位学生。
2、汇报调查情况。
你所看到的物品的净含量。
3、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千克克二、探究新知1、生活中常见的秤。
(1)说一说。
你认识哪些秤。
(2)认一认。
课件出示几种秤,介绍弹簧秤的用法。
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2、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1)猜一猜。
猜老师讲桌上的物品谁轻谁重。
(2)称一称,掂一掂。
每组领取一袋物品称一称,用手掂一掂,谈感受。
(3)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4)估一估。
估计同学的体重并验证。
(5)称一称。
称盆子里任意一件物品。
3、认识克,感受1克。
(1)称一称,掂一掂。
教师用天平称出10个2分硬币,引出1个2分硬币重1克,学生用手掂一掂,谈感受。
(2)比一比。
两手分别掂量1克和1千克,比较谈感受。
(3)找一找,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4)感受10克、100克、、、、、、、先猜再看。
4、了解千克和克的关系。
(1)算一算,称一称,想一想。
思考:1袋味精是100克,10袋是多少呢?(2)讨论、总结。
讨论: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
板书:1000克=1千克(3)扩充。
2千克是多少克?5千克、8千克呢?三、理解延伸课件出示:1、想一想。
认识克教案教学设计题目:认识克一、教学背景及教学目标1.1教学背景克(calorie)是关于食物中所含的热量的单位,主要用于表示食物的能量含量。
1.2教学目标-了解克的定义和计算公式;-能够将卡路里转化为其他能量单位;-能够计算摄入和消耗的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2.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克的定义和计算公式;-让学生能够将卡路里转化为其他能量单位。
2.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计算摄入和消耗的克。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3.1教学内容1)克的定义和计算公式;2)将克转化为其他能量单位的方法;3)计算摄入和消耗的克。
3.2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讲解克的定义和它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克的兴趣。
步骤二:讲解克的计算公式(15分钟)1)介绍克的计算公式:克=食物中所含的能量/每克能量含量;2)用几个例子演示如何计算克。
步骤三:将克转化为其他能量单位的方法(20分钟)1) 介绍将克转化为焦耳(J)和卡路里(Kcal)的方法;2)通过实际计算例子演示转化方法。
步骤四:计算摄入和消耗的克(20分钟)1)介绍如何通过食物的能量含量和消耗的能量量来计算摄入和消耗的克;2)用几个例子演示如何计算摄入和消耗的克。
步骤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总结克的重要性和应用;2) 拓展相关知识,如千焦(KJ)和大卡(Cal)等。
四、教学方法和教具4.1教学方法-讲述法:通过讲解和示范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克的相关知识和计算方法。
-演示法:通过实际计算例子演示克的计算和转化方法。
-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问和解答问题。
4.2教具-针对不同步骤的教具:PPT、黑板、白板、计算器等。
五、教学评价和作业布置5.1教学评价-教师观察法: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
-学生展示法:学生展示对克计算和转化的理解。
5.2作业布置-练习题:出一些关于克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家里巩固所学知识。
-提问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若干关于克计算的问题。
认识克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认识克::::P31--33::::::::::::::::::::
教学目标:1、::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要用克作单位。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重量单位克。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
教具学具:一袋香葱香脆管、2袋食盐、课件,电子秤,托盘秤
一把黄豆、两分硬币、1角硬币、1元硬币
教学资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课书
表达训练:1千克=1000克
板书设计:::::::::::::::::::::::::认识克
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用克作单位
1千克=1000克
教学过程:
一、迁移互助
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重量单位千克,谁来说一说,1千克的物体拎在手上有什么感觉吗?
问:老师这儿有一袋香葱香脆管,谁能称一下它的重量?----引导出克的单位
师小结:千克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通常用它作单位。
还有一些比较轻的物品又用什么单位来称量呢?
引导学生说出克的单位(有些学生会预习)
师讲述:克也是质量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时常用克来作单位。
克的符号是g。
【互助】(1)
互助表达:克也是质量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时常用克来作单位。
克的符号是g。
互助方法:相互回忆认识千克的有关知识。
互助形式:一对一。
互助目标:人人都要理解称比较轻的物体用克作单位,激发他们认识克的心理需要。
二、探究互助
1、认识各种各样的秤
(幻灯片出示)重点介绍电子秤和盘秤。
【互助】(2)
互助方法:互相说说。
互助形式:分小组交流。
互助目标:认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秤,感知数学源于生活。
2、认知感受1克的重量
⑴分组掂一掂准备好的2分硬币。
问:2分硬币掂在手上有什么感觉?
⑵再掂一掂1角硬币盒1元硬币的重量
问:1角硬币和一枚2分硬币比,哪个更轻些?1角硬币和一元硬币比呢?
让学生自己用电子秤称一枚2分硬币,1角硬币盒1元硬币的重量,交流汇报,感受认知。
-----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互助】(3)
互助表达:用电子秤称一枚2分硬币,1角硬币盒1元硬币的重量,交流汇报,
感受认知。
互助方法:同桌互相称一称。
互助形式:自己动手称
互助目标: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要用克作单位。
3、称出10克的黄豆
学生分组活动称出10克重的黄豆。
教师巡视。
感受1克黄豆的重量。
【互助】(4)
互助表达:10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
交流汇报。
那么1克黄豆大约有几粒?
互助方法::说一说。
互助形式:同桌互说。
互助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再次感知1克重量。
4、试一试:学习用克称物品的重量。
小结:我们在称物品重量或是看图了解物品重量时,首先要观察什么?再怎么看秤读出重量?
【互助】(5)
互助表达:称一称数学书和文具盒分别大约重多少克?再用手掂一掂。
互助方法:讨论交流。
互助形式:相互说一说。
互助目标:通过实践活动,感受并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要用克作单位。
5、(本课重点)了解千克和克的进率
出示一袋盐,这袋盐的重量是500克,那么两袋这样的盐是多少克?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互助】(6)
互助表达:把这两袋盐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问:这个托盘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盐有多重?
互助方法:相互说出思考的方法。
互助形式:相互说一说。
互助目标:引导学生说出1千克=1000克,人人达标。
三、应用互助
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1、第1题
观察插图,指名回答书上的问题,再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
【互助】(7)
互助表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
互助方法::说一说。
互助形式:同桌互说。
互助目标:认知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
2、第2题
这两种水果各有多少克?学生感知一下。
3、第3题
让学生猜一猜这三种物品比1克轻还是重?实际掂一掂,在比较中加深对1克有多重的体会。
4、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出答案。
问:你是怎么想的?
5、第5题:称出5克盐,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6、(幻灯片出示)第6题,指名说说图的意思,算算杯子里的水的重量。
【互助】(8)
互助表达:你知道杯子里的水有多重吗?你是怎么想的?
互助方法:讨论交流。
互助形式:同桌互说。
互助目标:学生能列出算式,并能交流出自己的想法。
四、评价互助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还有什么要提醒其他同学的?
【互助】(9)
互助表达: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克,知道了克是一个比较小的质量单位,在表示比较轻的物品重量
时常用到它,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看看哪些物品是用克和千克做单位的。
互助方法:相互说出收获有哪些?
互助形式:相互说一说。
互助目标:让学生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克做单位,1千克=1000克,人人达标。
五、拓展互助
1、幻灯片出示图片:(400克包装的瓜子和200克包装的瓜子)要买1千克瓜子,可以怎样买?
【互助】(10)
互助表达:要买1千克瓜子,可以怎样买?
互助方法:讨论交流。
互助形式:小组互说
互助目标:人人理解并会做。
2、P33页:(自己阅读)你知道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