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宁夏石嘴山市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2.51 MB
- 文档页数:15
宁夏回族自治区高三下学期语文一模试卷(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 (共5题;共14分)1. (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 酒樽扫描仪脍灸人口鹬蚌相争,鱼翁得利B . 签署发贴子不屈不饶万事俱备,只欠东风C . 荫庇震慑力眼花瞭乱一言既出,四马难追D . 哽噎掉书袋刨根问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2. (4分) (2020高三上·嘉兴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
诗歌是中国文化在语言文字使用中的浓缩精华,寥寥数语,却做到了写实性与抒情性、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乙]中国曾被称为“诗的国度”,所谓“不学诗,无以言。
”祭拜祖先需要唱诗,登高望远需要题诗,好友分别需要赠诗,入仕为官需要考诗……在中国历史上,诗歌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是中国文化的有力表达。
[丙]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经验、哲学思想文化传统是中华儿女文化自信的底气,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实践与人生哲学价值观。
中华优秀思想长期浸润中国文学,久而久之转化为诗意,以诗歌等形式影响和塑造着民众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凭借着优美的语言与凝练的旋律,诗歌将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外化为口耳相传的继承与发展,又内化为潜移默化的心灵认知。
多少名诗佳句依旧在中国人嘴边吟诵,因而在他们心间缓缓流淌。
(1)文段中的加下划线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息息相关B . 浸润C . 潜移默化D . 因而(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 . 甲B . 乙C . 丙3.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在这次会晤中,麦奇杰和杨旭代表广药向戚务生介绍了广药集团入主广州足球和全力争取广州队冲超,还将广州足球打造成“城市名片”也已经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中。
B . 北京市发改委制定的三大下调医药费用的举措,让饱受看病贵、看病难现象的百姓感受到了一丝暖意。
宁夏石嘴山市2017届高三理综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本卷共21小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16 Na 23 Cl 35.5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错误的是A.细胞分化,核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但mRNA有变化B.细胞衰老,代谢速率减慢,细胞内各种酶活性都降低。
C.细胞凋亡,相关基因活动加强,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D.细胞癌变,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减少,易于扩散和转移。
2、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A.植物激素的调节特点与动物激素完全一致B.植物的向光性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C.乙烯可以促进植物种子的形成和果实的发育D.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浸泡种子可以促进种子萌发3、下面是对高等动物减数分裂形成配子以及受精作用的描述,其中正确的是A.进入卵细胞并与之融合的精子几乎不携带细胞质B.每个卵细胞继承了初级卵母细胞1/4的细胞质C.等位基因进入卵的机会并不相等,因为一次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D.♀、♂配子彼此结合的机会相等,因为它们的数量相等4、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高倍镜下可以看到黑藻细胞中的叶绿体具有双层膜B.在“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不能观察到分生区细胞中染色体向两极移动的过程C.将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置于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再加入双缩脲试剂摇匀可以看到紫色反应D.用绿色叶片进行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中,加入CaCO3的目的是加速叶绿素溶解5、果蝇的红眼基因(R)对白眼基因(r)为显性,位于X染色体上;长翅基因(B)对残翅基因(b)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
绝密★启用前2017届宁夏银川市宁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36分钟;命题人:xxx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试卷第2页,共13页第II 卷(非选择题)一、语言表达(题型注释)1、下面是某位医生给病人讲解其颈椎病时画的草图,请根据这个草图写成一段话,让病人明白其要表达的意思。
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二、(题型注释)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 当历史学家真正去追溯过去时,他 ② 会发现相互作用的网络是如此复杂, ③ 不可能指出过去(比如说16世纪)任何一件事是20世纪今日任何一件事的原因。
④ ,历史学家所能做的, ⑤ 是以某种可能性,去追溯从一代人到另一代人之间事件的序列关系, ⑥ 试图描绘交错直至第三代和第四代人的原因与结果的极为复杂的图表。
A. AB. BC. CD. D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MG 平台在整个游戏产业链中,占据了中游资源,不仅成为海外市场拓展的先行者,而且是中国民族网络游戏、移动互联网市场应用的领跑者。
B .不管是植物学、动物学、还是生态学,秦岭都是研究这些学科当之无愧的基地,而“秦岭学”也将成为一门重要的研究学科。
C .谈到易建联在湖人队的遭遇,特邀评论员马健讲起他在美国打篮球的种种不易,接着,又对目前美国篮球职业联赛的选人制度做出尖锐批评。
D .村庄改造在保护“原汁原味”的基础上,传统民俗、民居得到了保护,农村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传统、接受熏陶。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二项是( )( )A .母亲生病的那几年,我形影不离地守在她的床边,希望用自己放弃事业而换来的精心的照顾,让她早日从疾病的苦痛中走出来。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6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不分版本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能力测试本试卷分第一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局部,其中第Ⅰ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前须知: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目涂黑。
第一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既然气候问题是人的问题,那么它就必然是一个价值和道德问题。
《礼记》的天地观是一元论的,认为气候变化只不过是天地本身变化的表征。
天地是人之存在的根本,人必须遵循天地四时变化而活动。
如果人逆天地而动,那么会给自然和人类世界带来灾难。
通过对《礼记》中天地概念的解读,我们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价值根源有了新的认识,对气候变化的解决与道德责任也奠定了新的价值根底。
气候变化应该是自然的自我更新过程。
但当代的气候急剧变化不是自然现象,而是人为过度活动造成的。
工业、商业活动产生了太多的地球自身无法化解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增加打破了几亿年形成的大气构成,使得地面温度升高。
而要控制这样的过度活动,仅仅靠节能减排是不够的。
要从根本上控制,我们就要颠覆自现代以来在价值观上搞“人类中心〞主义而以天地为末的价值导向。
如果我们能重新置换这样的价值观,转而以天地为上,把人看作天地的一局部,才会自然形成“尊天而亲地〞的情感,从而遏制造成气候变化的原始动因。
宁夏石嘴山市高三语文模拟测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共3题;共36分)1. (9分) (2018高二上·西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关于中国古文字的产生时代这一问题始终缺乏具体确切的答案。
就是世界各国的文字学专家,对于文字产生的具体时代也有着不同的见解和学派。
一种说法,认定文字的起源并不比语言产生晚,认为人类早在旧石器时代或新时器时代初期就产生了文字。
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把人类最早的图画、图示和各种刻记纳入了文字的范围。
他们把原始人的许多岩画谓之“图画文字”;也有把纹文时期的纹记视作正式的文字。
这主要是对文字的真正定义和内涵缺乏一个正确的认定。
当然我们很容易想象人类没有形成语言的时候,他们要表达某种意念或某种信息,只好用手势比划或在地上画图表示。
但是文字终归是文字,它和那些原始的辅助表意手段有着根本的区别,这个根本的区别是不管世界上哪个民族的文字,没有一个不是他们民族语言的符号,尽管世界文字之林中有的是表意文字,有的是表词文字,有的是标声文字,但都是和他们自己民族的语言一致的,凡是语言能表达的,文字就能表达。
所以可以说文字尽管在某种功能上超出了语言,但仍然是语言的辅助工具。
这样的文字,自然是产生在语言产生以后。
还有一种观点也是不能使人认同的。
那就是拘泥于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即没有见到完整的实证材料,就认定事物的不存在,就对没有被认识或没有被发现的甚至对理应存在和实际有过但已消失的事物持一完全否定的态度。
这种实证主义的方法并非是科学的态度。
比如说,在中国古文字起源的研究中,很多人认定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就是最古老的汉字,可在甲骨文被发现以前,人们长期认为商周时期的金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这些一见实物就动辄定论的习惯,一直妨碍了对文字起源的系统地、理论地探讨,也难以形成一个科学的客观的明晰结论。
当然,甲骨文是比金文更为古老的汉文字,有一些甲骨文的单字比钟鼎文的结构带有更为原始的特征,如“(子)”、“(午)”、“(丁)”等。
2017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语文试卷(解析版)D信息的能力。
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
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本题D项曲解文意。
作者认为,弗洛伊德的“欲望升华”说“是否包含有合理因素”“尚待研究”。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 选项曲解文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年震柳梁衡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②约在百年前,1920年12月16日晚8时,在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震级8.5,裂度12,死27万人,震波绕地球三圈,余震三年不绝,史称环球大地震。
这远远大于后来我国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③海原大地震实是地球的印度洋版块与太平洋版块相互挤压所致,与近年来的汶川大地震同出一因。
有案可查,1982年国家地震局曾在当地开深槽验土,探得6千年来,在海原地区这两个版块就有6次因较劲失手而引发地震。
第六次即海原大地震。
这次地震,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
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撕为碎片。
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
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
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④为了寻找这棵树,从县城出发,车子在大山的肚子里翻上翻下,左拐右折,沿途几乎没有看到人家。
宁夏石嘴山市高三“一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6高一上·哈密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多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
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
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
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
《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婴将车骑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
”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
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
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
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代,情节亦淡然松弛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
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做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
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
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
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
【精品】宁夏银川市宁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中国童书比不上外国童书?这个固有印象可能已经被打破了。
北京时间4月4日,曹文轩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上获得了【精品】的国际安徒生奖,实现了华语作家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我讲了一个个地地道道的中国故事,但同时也是属于全人类的故事。
”作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作家,他获奖后毫不掩饰自己对中国文学、儿童文学的信心。
“这次得奖的意义还在于帮我论证了自己多年来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判断,即中国最好的儿童文学就是世界水平的儿童文学。
”30年前就看好曹文轩的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社长张秋林十分兴奋,“当时我就觉得他会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领军式人物。
”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曹文轩的获奖是一种文化自觉,会整体提振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信心。
”出版行业另外一位资深人士则向本报记者表示,被认为是中国童书市场“黄金时代”的过去十年,用“野蛮生长”来形容更恰当,但曹文轩的获奖一下提升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关注度和创作水准。
中信出版集团副总编辑卢俊说,中国儿童文学市场确实很火,但这个市场应该用更好的商业理念、价值观去规范、定义。
不过,无论怎样,曹文轩的获奖,对于中国童书发展都有巨大的积极影响,曹文轩获奖之后才是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摘自【精品】4月6日“一财网”,有改动)材料二:北京时间4月4日,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上荣获【精品】国际安徒生奖。
儿童文学的“诺奖”桂冠,首次花落中国。
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儿童文学读者群,近年来的童书阅读热,更凸显了儿童文学市场的“饥饿”。
不少人认为,曹文轩的获奖,确立了中国儿童文学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一份自信。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晖认为,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刘慈欣获雨果奖一样,曹文轩此次获奖,也许能缓解中国儿童文学渴望被世界认可的焦虑。
宁夏银川市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毎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3题反腐,是古今中外都备受关注的话题,“老虎、苍蝇一起打”,大贪小贪均不放过。
一个国家的社会进步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治官治吏史,也是反贪反腐史,古代各朝都成立相当于今反贪局或监察部这样的中央监察机构。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完备监察机构的朝代,此机构名叫“御史台”,一把手叫“御史大夫”;汉代时,御史大夫被提升到与丞相同一行政级别。
汉文帝时,鉴于当时御史监察不力的情况,临时调派身边可信官员到下面核查,此行为称为“刺”。
汉武帝于公元前106年正式设立“刺史”,这成为中国古代反贪的一种新型“反腐办”。
除常规监察机构反腐外,古代还有最有效的一招,是动员民间参与反腐,鼓励民间积极“举报”。
刘彻建立所谓“言事变”制度,就是俗话所说的“打小报告”;南北朝的北魏拓跋嗣(魏明元帝)当皇帝时,专门下诏,鼓励民众举告贪官;到了北宋,“上奏言事”备受重视,范仲淹、包拯、王安石、朱熹,都曾给皇帝写过很多反腐奏折,《包孝肃公奏议》一书多是揭露、举报官员腐败的,当时的贪官最怕被包拯奏上一本;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除了允许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上访。
“举报”虽然可以减少官员腐败现象,但腐败仍无法从根本上杜绝。
于是,“制度反腐”成为一种探索。
所谓“制度反腐”,古人叫“治贪用重典”,在《吕刑》中便有“其罪惟均”的说法,即官员贪赃枉法,与庶民同罪。
从量刑上看,对官吏犯罪的法律惩罚重于常人。
在秦朝,“通一钱者,黥为城旦”,即行贿受贿达到一个铜钱,就要受到脸上刺字并服苦役的刑罚。
明太祖对贪官用刑之酷是历史上罕见的,尤其让人感到恐怖的是“剥皮实草”,贪官污吏们被拉到府州县衙门左首的土地庙杀死,并将他们的皮整张剥下来,里面填上稻草,然后把这些假人摆在衙门的公座旁边,以这种阴森恐怖的方式与继任官员进行职务的移交。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语文(宁夏)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的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考生必须按照题号在答题卡各题号相对应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写出草稿纸上、超出答题区域或非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目涂黑。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
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标志之一。
我们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书法要有敬畏之心。
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就是我们自古沿用下来的书法。
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
一个对自己文化都不敬畏的民族何谈自尊。
回顾历史,作为文字的书法,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奏事不可缺少的;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家追求法度,追求书卷气、文人气,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述思想的实际手段,更用书法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所谓“字如其人”、“书为心画”。
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2017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能力测试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书法理论诞生较早,始见于汉代。
崔瑗所谓“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所谓“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算是书法理论的萌芽。
此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极高,且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有着不同的内涵。
汉代的书论中,“观物取象”意识普遍存在。
在此观念下,当时的书论家不但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而且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
到了魏晋,书论对点画的描述更加微观细致。
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中的“屈脚之法,弯如角弓之张”,则揭示了书法点画形状与自然物象之间的相似性。
这种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紧密相连的理论,属于第一自然——“眼中自然”。
在后世有关“永字八法”的讨论中,这种理论被进一步细化,但对自然内涵的拓展上并没有多大进展。
用这一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具体可感,真实可信,但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毕竟有限。
因为,它只能停留在书法具体点画外形的层面,一旦超出点画外形,进入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办法就陷入了尴尬。
于是,书法理论的构建中就出现了“第二自然”,即“胸中自然”。
“胸中自然”基于生命意识与书法审美。
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个人风格,并以此来表达不同书家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象,如梁武帝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
到了唐代,孙过庭《书谱》中讲到书法“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这就是说,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需要感受与体悟。
怎样将胸中的“第二自然”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呢?这就进入了基于法道观念与心性表现的“第三自然”——“手中自然”。
宋代以后,在尚意思潮的影响下,书法的主要追求已经不是妙悟自然,更不是眼观自然,而是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
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便是他本人真性情、真情感的流露。
此类作品,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一切都自然而然。
自然而然即为自由自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必然是书法的最高境界。
历代书家正是在观察、体悟、回归自然的过程中,提炼了书法的点画样式,丰富了书法的生命意象,升华了书法的审美境界,终将书法内化为书家的人格修养和心性表达。
(摘编自史忠平《中国古代书论中的“自然”变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代崔瑗的“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的“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证明我国书法理论在很早以前就诞生了。
B.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紧密相连,这种理论不断细化并影响了历代对“永字八法”的讨论。
C.用“眼中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如果遇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方法就陷入了尴尬。
D.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体现了尚意书法追求的心性的自然流露和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汉代的书论家不仅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还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这说明当时已存在“观物取象”的意识。
B.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对点画的描述微观细致。
C.梁武帝评价王羲之的字“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的字“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这是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不同风格和流露出的不同的生命意象。
D.孙过庭《书谱》认为,在感受与体悟之后,可知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简单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且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我国书法理论萌芽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很高,它的内涵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存在着不同之处。
B.古代书法理论中的“眼中自然”“胸中自然”“手中自然”三个阶段互为因果,体现了从偏重自然精神到偏重人格精神的发展过程。
C.宋代书法在尚意思潮影响下,主要追求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以“一切都自然而然”为书法的最高境界。
D.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体悟与回归,历代书家对书法的认识不断深化,由注重点画形状,到注重生命意象和审美风格,再到注重心性表达。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史是云宝于溱水。
又破行台孙腾、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于楚城。
罢义阳镇兵,停水陆转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B.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C.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D.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麾,指将帅用以指挥的旗帜,“麾下”意为将帅的旗帜之下,后引申为部下,或是将帅的谦称。
B.刺史,又称刺使,职官。
汉武帝始置,“刺”有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
C.都督,是中国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兴于三国,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明以后成为中央军事长官。
民国初年各省也设有都督,兼管民政。
D.仓廪,指贮藏米谷的仓库,如《史记》中就有记载:“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庆之深谙用兵之道,北魏来犯,韦放认为不宜出战,陈庆之则认为北魏军远道而来早已疲惫不堪,这正是挫伤他们锐气的好时机。
B.陈庆之擅长心理战术,他把被杀的北魏军俘虏的左耳陈列在城前,并鸣鼓呐喊,敌军溃败。
C.陈庆之体恤百姓,他担任南北司二州刺史时,解散镇守义阳的士兵,停止水陆运输,使江湘地区各州郡得以休养生息。
D.因为陈庆之善于用兵,屡打胜仗,所以豫州百姓上表要求为陈庆之树碑来称颂其功德,朝廷下令同意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帝性好棋,每从夜至旦不辍,等辈皆寐,唯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
(2)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
是岁豫州饥,庆之开仓振给,多所全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灞上①秋居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郊,为作者寓居之地。
8.下列对本诗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有误的两项是()()(5分)A.首联描写了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
B.颔联写诗人他乡秋夜,独对寒灯,以乐景衬哀情,与首联相互映衬,对比强烈,形成一种无限凄婉的情调。
C.颈联中,“空”“孤”二字虽是白描,却很好地衬托出凄凉、清冷的环境氛围。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进取无门、孤寂难耐的愤懑,感情真实,读来颇为动人。
E.本诗前三联借景抒情,为尾联作者悲愤情感不能自已的爆发蓄势,尾联直抒胸臆,情绪昂扬愤激,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9.这首诗哪两个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两句,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心理原因。
(2)白居易《琵琶行》中,写琵琶女沦落天涯后的悲苦:华年不再,青春已去,只有在梦里回味往昔的“荣光”,梦醒时分,跌回现实中来,无限伤感的两句是“,”。
(3)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琅琊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1~13题。
“铁拐李”传奇陈圣芳他,拄着拐杖,个子瘦瘦高高的,是一个流浪乞丐,身背很多口袋的褡祾,每天走村串户地乞讨,像一个行脚僧,人们背地里都叫他“铁拐李”。
“铁拐李”讨米很特别,用手抓的米他是断然不会要的。
原来一个刁顽尖滑的大嫂,把一只紧捏的空手放进米袋子,然后从他袋子里面带出一大把米来。
铁拐李乞讨没有定性,走哪是哪。
天黑了,随便睡在学校或者队屋廊檐下,将身子蜷缩成大虾米,囫囵睡去。
当天放明时,又不知所踪了。
而一方方的墙壁上,却用土坷垃划写满了诗文。
湾子里的斋儒老先生曾经教过私塾,他一手捻着他那稀稀落落的几缕白胡子,一边摇头晃脑地吟哦着,一脸的陶醉。
“铁拐李”他有时也会给湾里的剃头匠几分钱,让剃头匠将他那乱茅草一样的头发理得顺顺当当的,但是他那飘然若仙的胡子他是一定不会剪的,而且,他每次去河边洗碗时,都会把胡子润湿,对着水面捋了又捋。
然后把碗刷的贼亮,像猫子舔了似的。
“铁拐李”虽然疯癫时六亲不认,举起拐杖见人就打,见狗就追。
一旦安静下来,他又特别喜欢孩子。
那天他在苕货家门口发现苕货在写字,便蹑手蹑脚笑眯眯地走了过去,在后面认真地端详着,并且细声细气地告诉苕货:你发倒笔了,这个勾是“利刀勾”,这个不是这样的,是“宝盖头”,上面没有一点……他告诉苕货很多以后,当再遇见苕货时,他还不忘在他的草稿纸上教几个字,过几天他回来时,他一定会考考苕货,如果苕货回答正确了,他会像变戏法一样,变出一把把花花绿绿的豌豆糖来,赏给苕货。
有段时间,“铁拐李”突然不疯癫了,他居然背了一个上面印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毛泽东”的书包,一步一拐地走学校赶乡集,卖他用澴河潭坡上的泥巴做出来的口哨。
那泥巴做的口哨的确精妙绝伦,有高音的,有中音的,也有低音的,五颜六色,煞是好看。
如果哪个小朋友吹的好,他会摸摸他的小脑袋,笑眯眯地说,拿去吧,不要钱。
得到哨子的孩子像过年般的高兴,于是刹那间,满湾子从南到北都是“蛐蛐”般忽高忽低的泥巴口哨声。
不过,他尤其喜欢苕货,他看见苕货往往会送他几个五颜六色的泥巴哨,并且还要当面给苕货做示范,同是“蛐蛐”几声,却别有一番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