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清导航】2014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7 短文两篇知识点训练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89.00 KB
- 文档页数:5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语文要想成绩提高,多记多看多做题是错不了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况且勤能补拙。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八年级语文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上册语文第6单元知识点:第27课短文两篇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颓tuí鳞lín藻zǎo荇xìng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3)晓雾将歇。
歇:消散。
(4)夕日欲颓。
颓:坠落。
(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6)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7)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用原文填空。
(1)《答谢中书书》中表现山水相映之美的句子是高峰人云,清流见底。
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记承天寺夜游》中写庭院月色美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水的美,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谈论。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青的树林,翠绿的竹子,四季都有。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奇异景色的人了。
点拨:重点理解“康乐”“与”等词语的意思。
(4)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点拨:重点理解“念”“为”等词语。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地面像积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交织纵横,那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点拨:这是个比喻句,要弄清本体和喻体。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点拨:重点理解“但”“闲人”等词语。
语文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一、现代文阅读1、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
最新精选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7 短文两篇复习巩固第九十一篇第1题【单选题】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选项搭配正确的是( )A、《答谢中书书》----陶弘景----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B、《使至塞上》----王勃----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爱莲说》----周敦颐----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D、《桃花源记》----陶渊明----东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答案】:【解析】:第3题【填空题】填空。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号______。
丹阳秣陵人,著有《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朝的文学家。
他与父亲______、弟弟______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答案】:【解析】:第4题【填空题】《答谢中书书》结尾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康乐”指______的______,作者引出这位诗人,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______【答案】:【解析】:第5题【填空题】默写a______,猿鸟乱鸣。
b夕日欲颓,______。
c《答谢中书书》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e《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______【答案】:【解析】:第6题【填空题】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
表达了作者______的思想感情。
【答案】:【解析】:第7题【填空题】《记承天寺夜游》作者:______,字______,号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与父______、弟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之列。
我们学过他的文章(词)有______、______、______。
27.短文两篇1.生难字。
颓.(tu í) 鳞.(l ín) 遂.(su ì) 荇.(xìng) 与.(y ù) 2.重点词语解释。
(1)五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四季) (3)晓雾将歇.(消散) (4)夕日欲颓.(坠落) (5)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6)实是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 (7)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文中指欣赏) (8)欣然..起行(高兴、愉快的样子) (9)念.无与为乐者(参与,欣赏) (10)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院里) (11)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1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清闲的人) 3.一词多义。
(1)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打洞) (2)盖⎩⎪⎨⎪⎧盖.竹柏影也(大概,大约。
用于句首,表推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原来,表解说缘由) (3)至⎩⎪⎨⎪⎧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到)寡助之至.(极点) (4)寻⎩⎪⎨⎪⎧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找)未果,寻.病终(不久) (5)书⎩⎪⎨⎪⎧答谢中书.书(官职名)答谢中书书.(书信) (6)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文中指欣赏)念无与.为乐者(和、同)相与.步于中庭(共同)4.古今异义。
(1)四时.俱备 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2)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3)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 (4)念.无与为乐者 念⎩⎪⎨⎪⎧古义:想到今义:纪念,思念 (5)沉鳞.竞跃 鳞⎩⎪⎨⎪⎧古义:鱼今义:鱼鳞 (6)盖.竹柏影也 盖⎩⎪⎨⎪⎧古义:大概,原来是今义:遮盖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古义:只是今义:转折连词 5.词类活用。
(1)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2)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6.重点句子默写。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文知识点整理【第22短文两篇】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馨xīn苔tái鸿儒rú案牍dú蕃fán淤ū泥濯zhuó清涟lián亵xiè玩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出名,着名。
惟吾德馨。
馨:香气。
指品德高尚。
可以调素琴。
调:调弄,指弹。
无案牍之劳形。
形:形体、身体。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蕃:多。
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
妖:美丽而不端庄。
亭亭净植。
植: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宜:应当。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用原文填空。
《陋室铭》中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陋室铭》中从反面写陋室主人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致的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爱莲说》中从生长环境表现莲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中从体态香气方面写莲正直、芳香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爱莲说》中写莲的清高风度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中高度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于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点拨;“牍”、“淤”、“濯”“涟”“亵”等字字形较复杂,容易写错。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
点拨:重点理解“惟”“馨”等词浯。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使身体劳累。
点拨:重点理解“丝竹”“乱”“案牍”“形”等词。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点拨:此句句式为宾语前置,翻译时要调整词序,使之符合现代汉浯习惯。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出白淤泥而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点拨;重点理解“染”“濯”“清涟”“妖”等词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只可以远远地欣赏却不可贴近去玩弄啊。
27 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4.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5.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1.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体会《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3.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颓.()能与其奇.者()遂.()藻.()荇.()2.解释加点的词语(1)晓雾将歇.:3.(2)四时俱.备:(3)五色交辉..:(4)(4)夕日欲颓.:(5)沉鳞竞.跃:(5)(6)解.衣欲.睡:(7)欣然..起行:(6) (8)步.于中庭:3.作者及文体简介(1)《答谢中书书》选自《_______________ _》,作者____________ ___,字______ ,号_________________。
“书”的意思是_ 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 _》,作者____________ 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
北宋______ 家,_______ 家。
和父亲_____ 、弟弟_______ 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 _”。
学习研讨4.课文《答谢中书书》的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5.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该如何理解?6.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慨是:7.试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拓展学习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初中语文试卷 鼎尚图文 整理制作短文两篇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寥.寥数语( ) 秣.陵( ) 夕日欲颓.( ) 沉鳞.竞跃.( )(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怀民亦未寝.( ) 水中藻荇..交横( )(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答谢中书书.( ) ②五色交辉..( ) ③四时俱.备( )④晓.雾将歇.( )( ) ⑤夕日欲颓..( )( )⑥沉鳞.竞跃( ) ⑦念.无与为乐者( )⑧相与..步于.中庭( )( ) ⑨积水空明..( )⑩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3.填空题。
①《答谢中书书》作者 ,字 ,号 ,有“ ”之称。
谢中书即 。
②苏轼,与其父 、其兄 合称“三苏”。
他们也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宋代的 、 、 ,以及唐代的 、 。
4.翻译下列语句。
①清流见底②五色交辉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⑤庭下如积水空明⑥水中藻荇交横二、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一)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6.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8.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9.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10.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1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结合有关语句去回答。
27 短文两篇1.走近作者陶弘景(456-536),字透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
著有《陶隐居集》《二牛图》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字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有《东坡全集》传世。
2.白话知识梳理(1)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转机连词。
)晓雾将歇.(古义:流失;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颓丧。
)(2)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欣赏);念无与为乐者(介词,同,和);相与步于中庭(副词,和……一同,一块,共同)(3)白话句式相与步于中庭(“步于中庭”中“于中庭”做“步”的状语,此句为倒装句中的介宾短语后置。
)3.主题解说《答谢中书书》:这篇山水小品描绘了江南山水的瑰丽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
文章经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寻求美好事物的执着,和面对逆境潇洒、达观的生活态度。
4.难点攻克(1)《答谢中书书》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提示一: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添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提示二:颜色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提示三: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活力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提示四: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提示一:“闲”字饱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及答案.docx第 27 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课文导读】这两篇短文,《答谢中书书》是作者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语言精练而生动。
阅读本文要由景入情,去体验作者与自然相融洽的生命愉悦,领会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态趣。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文章仅84 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学习重点】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从优美的语言中欣赏文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并想象课文景象。
3.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学法指导】这两篇山水游记应该运用诵读学习法。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景色优美,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月夜静谧,语言朴素,诗情画意。
在朗读时,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这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
在学习中可对比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
同时要结合自己脑海中对这类美景的积累,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对这些景物的感受,从中也学一点山水游记的写法。
【训练提升】一、基础巩固1. 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夕日欲颓(t ú)B..沉鳞竞跃(j ìng)C. 藻荇交横(xìng)D. 何处无松柏(bǎi)...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拼音写词语,然后有感情地朗读。
水之韵,既风姿绰约,妩媚动人,又刚烈pi āo h àn(),不惧一切;既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又落拓不羁,极具个性;既沉稳含蓄,静若处女,又气宇xu ān áng(),满腔豪情;既婉约如诗,豪放如词,严厉起来又如一篇气势恢宏的战斗檄文,,3.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并在横线上解释该词。
第6单元 27短文两篇1⑷结合行文思路,试背短文。
2.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亲近与热爱以及娱情山水的得意之情】。
3. 研读赏析,体会短文的艺术魅力。
⑴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以小小组为单位,参考《山峡》的各种描写角度,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之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
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总之: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
林青竹翠为静,五色。
27.短文两篇
1.生难字。
颓.(tu í) 鳞.(l ín) 遂.(su ì)
荇.(xìng) 与.(y ù)
2.重点词语解释。
(1)五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四季)
(3)晓雾将歇.(消散)
(4)夕日欲颓.(坠落)
(5)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6)实是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
(7)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文中指欣赏)
(8)欣然..起行(高兴、愉快的样子)
(9)念.无与为乐者(参与,欣赏)
(10)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院里)
(11)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1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清闲的人)
3.一词多义。
(1)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打洞)
(2)盖⎩⎪⎨⎪⎧盖.竹柏影也(大概,大约。
用于句首,表推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原来,表解说缘由)
(3)至⎩⎪⎨⎪⎧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到)
寡助之至.(极点)
(4)寻⎩⎪⎨⎪⎧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
(5)书⎩⎪⎨⎪⎧答谢中书.书(官职名)
答谢中书书.(书信)
(6)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文中指欣赏)念无与.为乐者(和、同)相与.
步于中庭(共同) 4.古今异义。
(1)四时.
俱备 时⎩
⎪⎨⎪⎧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2)晓雾将歇.
歇⎩
⎪⎨⎪⎧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3)夕日欲颓.
颓⎩
⎪⎨⎪⎧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 (4)念.
无与为乐者 念⎩
⎪⎨⎪⎧古义:想到今义:纪念,思念 (5)沉鳞.
竞跃 鳞⎩
⎪⎨⎪⎧古义:鱼今义:鱼鳞 (6)盖.
竹柏影也 盖⎩
⎪⎨⎪⎧古义:大概,原来是今义:遮盖 (7)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古义:只是今义:转折连词 5.词类活用。
(1)五色交辉.
(名词作动词,辉映) (2)相与步.
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6.重点句子默写。
(1)《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答谢中书书》中对江南山水美景赞美的句子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3)《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庭院中月光澄澈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记承天寺夜游》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7.翻译下列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猴、鸟雀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2)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湖的谢灵运来,就再也没有人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门里(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屋外。
(5)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还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7)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夜没有月光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啊。
一、课内阅读
答谢中书书
1.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景?共描写了哪些景物?(6分)
“美”。
山峰,河流,石壁,青森,翠竹,猿鸟,游鱼。
2.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6分)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3.“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4.“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写给谢中书的信,“高峰入云”与“清流见底”的写景角度不同,前者是仰视,后者是俯视。
(9分)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
6.贯串全文的线索是什么?请找出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
(6分)
月色。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7.文中描写的月光有何特点?(6分)
清澈透明。
8.如何理解文末“闲人”的含义?(6分)
“闲人”既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表现出作者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二、比较阅读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仆去月①谢病,还觅薜萝。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
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注释】①去月:上月。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9分)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2)仆去月谢.病(退职)
(3)岂徒.语哉(仅仅)
10.翻译下列句子。
(8分)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从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2)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佳山秀水被仁德之人所喜爱,哪里是随便说说呀!
11.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6分)
都采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
如从视觉和听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
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表现了自然山川的美好,寄寓了作者强烈的热爱之情。
12.对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6分)
理解:远离尘俗,洁身自好。
评价: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怀,超凡的气度。
(或: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
)
三、课外阅读
苏城有南园、北园二处,菜花黄时,苦无酒家小饮。
携盒而往,对花而饮,殊无意味。
或议就近觅饮者,或议看花归饮者,终不如对花热饮为快……饭后同往,并带席垫,至南园,择柳阴下团坐。
先烹茗,饮毕,然后暖酒烹肴。
是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
既而酒肴俱熟,坐地大嚼。
担者颇不俗,拉与同饮。
游人见之,莫不羡为奇想。
杯盘狼藉,各已陶然,或坐或卧,或歌或啸。
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
(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13.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6分)
红日将颓 / 余思粥 / 担者即为买米煮之 / 果腹而归。
1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6分)
A.殊.无意味(很,非常)
B.或议就近觅.饮者(寻找)
C.择柳阴下团坐
..(围坐在一起)
D.各已陶.然(熏陶)
15.根据文中画线的句子,用现代汉语描绘你眼前所呈现的画面。
(6分)
示例:这是一个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油菜花一片金黄,蝴蝶蜜蜂到处飞,男男女女穿着漂亮衣服,纷纷出来游玩赏春。
面对美好春光,人闪深深陶醉。
16.你从文中感受到了哪些生活情趣?(7分)
热爱自然,喜好和朋友相处,自由自在,闲适快乐。
附译文:苏城有南园、北园二处游玩的地方,菜花黄了的时候,苦于没有酒家可以喝几杯小酒。
带着冷饭盒去,对着花饮冷酒吃冷菜,很没有意思。
有的朋友说就近找点地方喝酒,有的说看完花回去喝酒,但是总是不如对着花喝热酒舒服……饭后大家一起带着席垫去了南园,选择柳树荫下团坐。
我们先烹茶,饮完,然后热了酒并煮了食物。
当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色的花,大家穿着青衫红袖,走过田间小路,蝶蜂乱飞,令人不喝酒也陶醉了。
等到酒肴都烧好,大家坐在地上大嚼,那个卖馄饨的人言谈不俗气,我们拉他一起饮酒。
游人见了我们,都羡慕我们的奇思异想。
吃完后,杯盘弄得乱七八糟,大家都有点喝醉,有的坐有的睡,有的唱有的叫。
太阳要下山了,我想吃稀饭,那个卖馄饨的就去买米煮了粥,吃饱了大家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