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王学义作品集——朴拙雄浑 类流而畅
- 格式:docx
- 大小:235.79 KB
- 文档页数:6
青商53澄怀观道须凭酒 舍形悦影满目香王安林,号平斋,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市兰花协会会员;江苏省安徽商会副秘书长、南京市安徽商会副秘书长;林泉书社社长;南京市企业家摄影协会理事。
2014年7月出版《王安林书心经》、《王安林书弟子规》。
王安林,与我朋友相处一年多,寻常相见时我呼王老师,酒劲之处也称兄道弟。
当然,我为兄,他是弟。
多从别处知其习字有痴,亦甚有悟性,因是听说,未见真身。
忽一日,偶窥其术,惊异骇然——其一幅唐诗行草作品,气局雄阔,浑然天成,章法结构大开大合,收放有度,呈现出乐律跌宕之快意,展示着书法沉厚苍朴的韵度,着实令我敬仰,遂生交往之意。
承安林不弃,日渐交好,得见骨貌。
夏天的阳光如烈酒般洒满人间,汗出通透,淋漓尽致。
近读安林《弟子规》和《心经》书法新作,“弟子规,圣人训”、“父母呼,应勿缓”、“兄道友,弟道恭”、“朝起早,夜迟眠”、“凡出言,孝为先”、“凡是人,皆须爱”、“同是人,类不齐”、“不力行,但学文”……仿如置身于明镜通明中,令人神思清爽。
这是一种奇异的感觉,水墨早已溢出视界,思想附助文字倾诉,从上古到当代,千年百载的时间竟然可以靠得如此贴近,历史、近代与现实反复轮回演绎,譬如建筑物上的灰塑,从容地跟随着坚固的墙体躲避着岁月洪流的淘洗,永远如月光慈爱地转动道德的魔方。
《心经》全文260字,滔行如水,博大精深;天瀑哗然,机关千重。
世相万物,一“心”相承。
以所谓“游心之所在”独辟灵境,形成创作主体,是王安林最新书法作品的核心之堡,即以心、意、情再现悲忍情怀,其洒脱、疲倦、伤感、暴烈、真诚等复合元素承载的精神景象生动而调皮、庄重而诙谐、厚重而博大、真切而迷幻,书写出虚实一体的艺术渊思,有些漂泊,有些残酷,有些壮烈,有些隐秘,这正是与哲学交汇的现代形态的书法艺术鼓舞我们脱离诸多实用主义的纠缠,而于苍茫悲悯中看彻世俗人心,关注历史宿命,保持思辨光彩之永在。
图2 王伯沆 临钟鼎文手卷(一)图3 王伯沆 临钟鼎文手卷(二)图4 王伯沆 歌大风饮醇酒六言联图5 王伯沆 槐堂爪痕(题《染仓室印存》)图8 王伯沆 题《染仓室印存》(一)图9 王伯沆 题《染仓室印存》(二)图10 王伯沆 琼窗金带七言联奏》中选书《八声甘州·训妓》(图7)。
此词字字血泪,生动传神,是沦落风尘的妓女生活剪影,写老鸨入木三分,如闻其声,褒贬之意自在其中。
他的大量典籍题跋“无意于佳乃佳”。
如《染仓室印存》跋语(图8、图9)以及戴子高校《管子》跋题记等题跋小行书以颜真卿为本,转益多师,以黄庭坚风神上溯“二王”,融会贯通,神而化之,古雅劲秀,形成个人的独特风貌。
他在戴子高校《管子》跋题记中说:“子高所为小行楷,以篆文作今体绝古雅。
此书每日校记亦各体俱备,虽工整不逮,犹想见挥毫自得之状,弥足珍矣。
”既是议论戴氏书法,也是伯沆夫子自道。
伯沆遗存楹联不少,钟泰以为伯沆“所集联语精浑之至”。
这些联语中有集古人诗词者,更多为自撰。
一味写帖未在碑上下过功夫的书家,如写径尺大字,便觉捉襟见肘,写擘窠大字更觉无从措手。
苏东坡云“大字难于结密无间”。
先生楷书联《琼窗金带七言联》(图10)以颜字宽博、沉厚为体,兼取篆隶、北碑精华,取精用宏,融而化之。
伯沆所书楹联有集苏东坡《望湖楼醉书》句成联:“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先生是深谙《说文解字》的学者型书家,“船”“徘徊”均作古体。
他常不自觉地写出古体字、通假字,似意在避俗,可见其抗心希古之心。
他为“明水词人清玩”书“凤臆龙鬐未易识,石黛碧玉相因依”,有颜体纵横刚直之气。
他撰书挽黄季刚联“情深文跌宕,气迈酒波澜,白眼看天,世有斯人容不得;生感雀张罗,死拼蝇入吊,青人归远,我来思旧黯相呼”,沉郁伤痛,文情并茂。
书法藏锋不露,如绵裹铁,沉厚有力,对故友之深情溢于字里行间。
他晚年身陷沦陷区,贫病缠身,但正气犹存,悲愤中以大篆书就《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语“无愿”(图11)。
展览时间丨2017/5/5 23:00策展人丨王成业主办单位丨私享艺术展览地点丨私享艺术全媒体平台一点资讯、UC头条、新浪微博、腾讯、百度搜狐、网易、新浪看点、凤凰网、天天快报艺术家李亚,1977年出生于河北省晋州市,现居北京。
别署二石精舍、邻虚山房。
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进修于天津美术学院,结业于清华大学首届霍春阳传统绘画研究室。
国画主攻花鸟、人物,书法擅长篆隶。
现为霍春阳先生入室弟子兼助教、河北省中国画研究会理事、中国画学会河北分会理事、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鉴宝中国》副主编、北京石韵玉雕艺术指导。
2015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入选;2015“古蜀文脉.墨韵天府”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入选;“荣宝斋中国画双年展•2016”优秀奖;2016“万年浦江”全国中国画花鸟画作品展入选;“逐梦.威海卫”2016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入选;“丹青扬州”第二届全国中国画(花鸟画)作品展优秀奖。
展览前言在中国绘画中,花鸟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中包括了翎毛、花卉、草虫、走兽、鳞介等。
这一画科传承有序,在宋元时期达至高峰。
李亚作为大家霍春阳的得意弟子,衷情于传统文化,这些年在花鸟画这条路上辛勤耕耘,在绘画研习上从不偷懒。
早年间打下的扎实基础,使他的画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
李亚笔下的花鸟虫鱼、藤萝怪石、古佛罗汉都很鲜活,个个栩栩如生,他的作品也都表现得是大众喜闻乐见的题材,如牡丹、荷花、鹌鹑、喜鹊等,鉴赏起来十分讨巧,同时也让观者深感身心愉悦。
再被问到,为何选择花鸟画作为深耕的领域时,他这样说道:“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喜欢。
大自然进化了这么多个世纪,每一个物种进化成为现在的模样,都有它的规律在其中。
就算是再微小的物种,在自然界的食物链当中,也起到了强大的作用,这都不是平白无故地出现。
我老画蝈蝈、蜻蜓这些小昆虫,你细细观察它们,那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禅意便可体会一二。
[文化寻根与价值关怀] 关怀生命价值包含哪些方面一、“文化书法”提出的时代语境仰望中国文化艺术的星空,可谓群星璀璨。
其中,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并占据核心位置的一个星座便是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凝聚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智慧和文化基因,“是一种体验生命本体的审美符号。
它浸淫于中国古老的哲学美学之中,在笔飞墨舞的音乐律动中,完成一种时空的审美形式”,[1]它的点线变化、结体取势、章法布局以及笔墨情趣等,蕴含着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从商周以降,书法艺术的风格因时代而嬗变:商周的朴拙,秦汉的气势,魏晋的风骨,盛唐的法度,以及宋元的“尚意”和明清的“尚趣”,书法艺术承载着中华文明发展的足迹,历经数千年沧桑总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精神,传递出历史文化的审美魅力。
时至今日,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西方现代文明和后现代文明的强势入侵,中国的文化主流经历了大众化转型,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新的特征:“在功能上,它成为了一种游戏性的娱乐文化;在生产方式上,它成为了一种由文化工业生产的商品;在文本上,它成为了一种无深度的平面文化;在传播方式上,它成为了一种全民性的泛大众文化。
”[2]在文化的大众化转型的语境下,中国的影视、文学,包括艺术品都成为了供大众消遣的手段,渗透着商业策划的痕迹。
大众文化所具备的商品性、时尚性和媚俗性在当下消费型社会里得以充分展现,而作为中国国粹的书法艺术则日渐式微,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些从事书法创作的人以功利的目的和游戏的心态对待书法艺术,一味将书法艺术大众化、世俗化,甚至按照西方的理念趣味消解中国书法传统,营造出所谓的“西化书法”和后现代的书法行为艺术。
几乎与此同时,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与文化主流的大众化转型形成参照,那就是“国学热”的出现。
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学的行情一路飙升:国学班开办、国学大师开坛、国学博客圈开放、孔子学院、孟母堂等纷纷成立……真可谓“千年礼乐归华夏”。
追溯起来,悄然兴起的“国学热”其实是社会转型时期民族文化危机和精神危机的一种折射。
016文学·艺术《名家名作》·见识心手双畅,翰逸神飞秦爱国“心手双畅,翰逸神飞”这八个字出自孙过庭的《书谱》。
原是形容一个人的书法艺术水平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书写时心手合一、手笔合一,笔随心动、意随笔出,创作出的作品笔墨飘逸、神采飞扬。
这八个字同样适用于对绘画的评价,因为在我国传统文化观念中书画同源。
元代大画家、书法家赵孟頫在一幅名画上题诗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从文字起源来说,早期的文字即图画。
另外,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
书法的运笔是中国画的造型语言,离开了书法的运笔,就很难言中国画。
更为关键的是书画同源,“源”不是仅仅停留于其表现形式,不只是笔墨运用上的同源性,而是深入书法与绘画艺术的神髓之中,具有相同的神髓、意境之源,即书法与绘画都是以形写神的艺术。
苏钰沉浸于绘画三十余年,功力深厚,技法纯熟。
其画作以写意花鸟画为主,尤善于画荷。
其大写意荷塘画有两种风格:一种是传统的写意水墨风格,清新淡雅;一种是重彩风格,在国画的基础上融入水彩和油画元素。
不管是哪一种风格,皆运笔、用墨豪放大胆,泼墨、泼彩酣畅淋漓,但又把墨、彩渗化的范围控制得恰到好处,不使物象形态失真。
荷叶或俯或仰、或浓或淡、或枯或润;花瓣或开或合、或向或背、或聚或散;花的颜色或红或白、或黄或蓝。
辅以或多或少的荷梗、莲蓬、水草、竹叶、柳条、水鸟等,所有物象皆形态自然、动感十足。
构图灵动活泼、自然和谐,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形成一个满纸氤氲、气韵生动、纯净和美、意境高远的画面。
站在她的画作面前,那种超凡脱俗、生机盎然的美丽与韵味,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尤其是其纯熟的功底与老辣的技法,于浑朴中见清秀,于洒脱中含缜密,于酣畅中寓意蕴,令人折服。
传统中国画贵在“以形写神”“遗貌取神”,其追求重点并不在形、在貌,而在神韵。
苏东坡有诗云:“论画贵形似,见与儿童邻。
金石书画』[评论]王义军书法函授之精彩批语(转载附函授批语1——关乎用笔:用笔起收之处,特别要留意调锋,目的就是让侧锋归于中锋,只有中锋,点画才有杀伤力。
起笔之法,不外乎顺锋直入(包括所谓的“抢锋”铺毫)和折锋铺毫两种方式,其实也就是个人习惯不同而已,没有本质区别。
用笔法简单的说,只要在起笔时将笔锋调为中锋,行笔中段保持笔锋与纸面相争的状态,收笔仍能收束笔锋,便是得笔。
“藏锋”是一个被误解的概念,愿意指中锋。
近人以为的藏锋露锋,完全可以不理会,都是害人的流毒。
附函授批语2——问临摹不似:像不像是次要问题,像只是进入书法的手段而已,作为一个阶段的要求,有其必要。
但你若终是不能为,也不必太难为、委屈了自己。
就现在的作业而言,多留意转折和起收笔,勿使软了。
这些都是前后上下映带联结之处,当留心体会何处“发力”。
笔势乃帖学中一重要因素,当有赖于用锋蓄力发力。
无处发力,则点画不成关系,或拖曳、或缠绕,都不能互为生发,上下前后失去内在的先后因果,便成一纸不相干的零件,终乏活态。
附函授批语3——书写之生熟与格局之大小:此前一作虽偶有粗疏,但整体很有生气。
如今推敲太少,已见程式化倾向。
再这样写下去将很危险。
熟练是必要的,但不能为追求熟练而熟练,熟练是在不断推敲中慢慢得来的。
没有生气的熟练,对工匠有益,而与艺术无缘。
又——创作格局见窄,慎之!作字格局要大,要开阔,即便是很细腻、很流美的取向,格局一样不可局促小气。
看看兰亭和祭侄稿、寒食诗,面目不同,风格迥异,而格局之开阔雄强则一。
赵、董之下,帖学呈两种路线,其一萎靡,其一粗俗,皆不得古法。
你取法苏字,且基础不错,自不必下求于董。
或参考宋人,如米、黄二家,或上溯于唐,以至于智永皆可。
一段时间再回头用力,可能会有新的感觉。
另外留意用锋,擦笔太多。
附函授批语4——问临摹大小及书体间互益:1、临帖的目的在于学习古人法度,大小只是个次要问题,适当放大缩小都可以。
有些人认为必临原大,我曾与人就这个问题展开过讨论,没有听到让人信服的理由。
董全洲书法作品董全洲,字雨轩,号文溪。
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书法类),荣获中国"人民艺术家"称号,中国国际书画研究院院士。
是我国知名的书法家。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董全洲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董全洲书法概述董全洲,字雨轩,号文溪。
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书法类),荣获中国"人民艺术家"称号,中国国际书画研究院院士。
1956年出生于青岛,自幼得益祖父开蒙教诲,执笔临池,中学时期就得到多名书画老师的专业辅导。
痴迷书法五十余年挥毫不辍,对书法名家二王,赵孟頫,智永,以及于右任,董其昌等大书法家的名帖下过苦功,近些年专业研究书法。
对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皆有造诣,尤其是行草风格鲜明,被国内多家刊物推崇发表,深得行内专家好评。
其作品被美国、法国、意大利、德国、日本、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二炮、国家发改委、国家卫计委、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等单位和领导收藏,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术界朋友热忱关注。
2014年国庆节,是中国著名核物理专家、年轻时即为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先生的首席助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清华大学郑福裕教授退休十周年纪念日,国家相关部门和清华大学党委准备专门为他举行一个座谈会,因为郑教授是一位对国家、对清华有着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教育家。
郑教授决定向领导们赠送十幅书法作品作为答谢厚礼。
一个偶然机会,郑教授在朋友的微信圈里看到了一位叫做董全洲的山东书法家的作品,顿时眼睛一亮:就是他了。
青岛农业大学陈岩教授这样评价董全洲的书法:全洲先生的书法,总体面貌以魏碑风格为基,并深得二王精髓,同时融入唐人大草、挥洒连绵,收放随意的特点。
借鉴了宋人行书适意、随机、文雅。
但强化了行笔关节处的特点,突出用笔的方折,并用墨色来强调节奏感。
单独欣赏董全洲先生的作品,明显感觉到作品浓烈的个人面貌,不急不历,沉稳柔和。
这与先生的全面修养是分不开的。
可以说董先生的书法,基本是以理性书写的过程,却呈现十分感性的结果。
胸藏文墨虚若谷作者:易俭如来源:《文化交流》2018年第01期小时候,老人们常问:你喝了多少墨水?这“墨水”是学问的含量,也是中华文化的象征。
本文的主人公儿时没喝多少“墨水”,退休后如饥似渴地加注。
猛一喝,喝出了人生的精彩。
他叫薛克彬。
由中宣部主办、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的2017年度挂历刊登的“中国风范人物”,他是其中的一位。
挂历用中英两种文字介绍了他从军队退休后,砺志苦练,成为书法家的经历,并展示了他书写的几幅雄健壮美的作品,传递出浓浓的正能量。
精彩墨宝献两会多喝“墨水”必有用,金子发光会有时。
阳春三月,一年一度的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
经书画界和媒体推荐,薛克彬的书法集又一次献礼两会,供代表、委员们观赏。
2016年,薛克彬书法集中,浓墨重彩的《中国梦》、生气勃勃的东方《龙》广受赞誉。
薛克彬深感习近平总书记用大众化语言概括的中国梦,是新时期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动员令,攻坚克难的进军号。
他心到功到、奋笔疾书,蔚为壮观的《中国梦》跃然纸上。
边款中还用小行楷集粹总书记对中国梦的诠释,整幅作品大气浩荡。
那幅《龙》字,也经过千磨万琢。
他从典籍中寻觅古往今来万余个龙字的写法,回味中华民族对龙的崇敬、美好的传说,祖国各地舞龙灯、赛龙舟热火朝天的景象,以及龙的传人飞天入海的奇迹,激发满腔豪情,别出心裁地构思创作,将龙字书写得出神入化、活力四溢。
这幅作品被收入《中国古今龙字书法大字典》。
打开2017年薛克彬献礼两会的作品集,扣人心弦的《中华魂》、催人奋进的《中国道路》,伴随《闻鸡起舞》《大展宏图》,翰宝风韵扑面而来。
而讴歌党的书作《光辉历程,巍峨丰碑》则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历史长河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而书的《创造世界奇迹,铸就中国精神》言简意赅,深刻揭示了举世无双的长征在世界军事史上的地位和永恒的精神价值。
“一带一路”的书作,也格外引人瞩目。
薛克彬连续两年献礼全国两会的书法集,内容丰富多彩,洋溢时代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