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角中误差、测距相对中误差计算表
- 格式:doc
- 大小:131.50 KB
- 文档页数:3
注册测绘师各种表格1.大地测量表格 1 三角点布设密度表格 2 光学经纬标准型号分类表格 3全站仪分级表格 4全站仪测距标准差注:D为测量距离,单位为千米.表格 5 一、二等导线边距离测量的技术要求表格 6 三、四等导线边的距离测量技术要求表格 7 基准站间距与定位精度关系表格 5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数据中心的产品服务表格 9 A级 GPS网精度指标表格 10 B、C、D、E级GPS精度指标表格 11 GNSS控制网标石类型表格 12 各等级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和全中误差表格13 各等级水准测量使用的仪器2.大地测量案例表格 14 一等大地控制网技术指标表格 15二等大地控制网技术指标表格16 三等大地控制网技术指标表格 17 各级似大地水准面精度与分辨率表表格 18 各级似大地水准面格网平均重力异常分辨率表格19 各种地形类别的平均重力异常代表误差系统表格20 各级数据高程模型分辨率表格 21 各类地形格网高程中误差表3.海洋测绘表格22 海洋测量平面控制基本要求和投影分带规定表格23 海洋测量控制点精度指标表格 24 深度测量极限误差单位:m表格 25 海底底质分类表表格 26 电子海图分类3 工程测量表格 27 GPS测量主要技术指标表格 28 三角形网测量主要技术指标表格 29 地形图比例尺的选用表格 30 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表格 31 等高<深>线插求点的高程中误差表格 32 每平方千米图根点数量表格 33 定线、拔地测量校核限差表格 34 隧道工程的贯通限差表格 35 变形监测的等级划分及精度要求4.房产测绘36 房屋面积测算的中误差与限差表格解析界址点的基本精度单位:cm表格 37表格 39地籍图平面位置精度要求6.测绘航空摄影表格 40 成图比例尺与设计用图比例尺关系表表格41 成图比例尺与航摄比例尺关系表表格 42 航摄时间的选定原则7.测绘航空案例表格 43 太阳高度角和阴影倍数8.摄影测量与遥感表格 44 摄影测量三个发展阶段的特点表格 45 成图比例尺与航摄比例尺、地面采样距离的对应参考关系表格 46 成图比例尺与数码相机像素地面分辨率的对应参考关系表格 47 常用卫星分辨率与成图比例尺对应参考关系9.摄影测量与遥感案例表格 48 区域网加密成果的精度要求表格图49 上地物点相对最近野外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表格 50 图上高程注记点相对于最近野外高程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表格 51 DEM格网点相对于邻近野外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表格 52 DEM生产技术指标表格 53 内业加密点相对于附近野外控制点的平面位置及高程中误差表格 541:1000DOM上明显地物点相对于附近野外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及接边限差表格 55 1:5万DOM地物点相对于附近野外表格 56 DOM的接边限差表格 57 卫星影像纠正的控制点数量要求表格 58 控制点残差中误差表格 59 SPOT5、ALOS影像波段与分辨率表表格 60 卫星遥感影像的多光谱彩色合成方案10.地图制图表格 66 比例尺代码表格 67 地图开幅规格表格 68 地形图图幅范围表格 69平面直角坐标网格规定表格 70 经纬网规定表格 71 地形图精度11.地理信息系统表格73 地物要素的符号类型表表格 76 系统技术评价指标及内容表格 77 系统经济评价指标及内容导航电子地图制作表格 78 导航电子地图道路要素表格 79 导航电子地图POI表格 80 导航电子地图背景数据表格 81 导航电子地图行政境界数据表格 82 导航电子地图图形文件表格 83 导航电子地图语音表格 84 车道信息类别(1)区域位置:极地附近选正轴方位投影;中纬地区选圆锥投影.我国1:100万地形图采用双标准纬线正等角圆锥投影<是由赤道起每纬度4度为一投影带,每幅图经差6度,每幅图单独进行投影>.(2)区域形状:接近圆形轮廓的区域宜选择方位投影.(3)东西延伸的区域,在赤道附近用正轴圆柱投影;在中纬度地区用圆锥投影;南北延伸地区多项选择用横圆柱投影.(4)面积对比正确的:常用等面积投影.(5)方位正确的<如地形图、航空、航海图>:用等角投影.(6)一般参考图和中小学教学用图:用任意投影.(7)已成固定模式的:海洋地图都用墨卡托<正轴等角圆柱>投影,地形图用等角横切<割>圆柱投影;我国地形图用等角横切椭圆柱投影<高斯-克吕格投影>.(8)我国分省<区>地图常用投影:正轴等角割圆锥投影,南海海域单独成图时,可采用正轴圆柱投影.大于或等于1:50万地形图,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1:1万按经差3度分带投影,其他按6度分带投影.选择地图比例尺的套框法①选定工作底图②根据图纸规格确定内图廓的尺寸③把内图廓尺寸换算为工作底图某比例尺的相应尺寸④根据计算的尺寸在计算机屏幕上绘出图廓⑤套框确定各制图单元所需的比例尺。
四、测量误差基本知识1、测量误差分哪两类?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测量中对它们的主要处理原则是什么?2、产生测量误差的原因有哪些?偶然误差有哪些特性?3、何谓标准差、中误差和极限误差?4、对某个水平角以等精度观测4个测回,观测值列于下表(表4-1)。
计算其算术平均值x、一测回的中误差m及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m x。
表4-15、对某一三角形(图4-1)的三个内角重复观测了九次,定义其闭合差∆=α+β+γ-180︒,其结果如下:∆1=+3",∆2=-5",∆3=+6",∆4=+1",∆5=-3",∆6=-4",∆7=+3",∆8=+7",∆9=-8";求此三角形闭合差的中误差m∆以及三角形内角的测角中误差mβ。
图4-16、在一个平面三角形中,观测其中两个水平角(内角)α和β,其测角中误差均为m=±20",根据角α和角β可以计算第三个水平角γ,试计算γ角的中误差mγ。
15167、量得某一圆形地物直径为64.780m ,求其圆周的长S 。
设量测直径的中误差为±5㎜,求其周长的中误差m S 及其相对中误差m S /S 。
8、对某正方形测量了一条边长a =100m ,a m =±25mm ;按S=4a 计算周长和P=a 计算面积,计算周长的中误差m 和面积的中误差p m 。
9、某正方形测量了四条边长a 1=a 2=a 2=a 4=100m ,m =m =m =m =±25mm ;按S=1a +2a +3a +4a 计算周长和P=(1a ⨯2a +3a ⨯4a )/2计算面积,求周长的中误差m 和面积的中误差p m 。
10.误差传播定律应用 (1)(1)已知m a =m c =m ,h=a -b ,求m 。
(2)已知a m =m =±6",β=a -c ,求βm 。
四、测量误差基本知识1、测量误差分哪两类?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测量中对它们的主要处理原则是什么?2、产生测量误差的原因有哪些?偶然误差有哪些特性?3、何谓标准差、中误差和极限误差?4、对某个水平角以等精度观测4个测回,观测值列于下表(表4-1)。
计算其算术平均值x、一测回的中误差m及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m x。
表4-15、对某一三角形(图4-1)的三个内角重复观测了九次,定义其闭合差?=?+?+?-180?,其结果如下:?1=+3?,?2=-5?,?3=+6?,?4=+1?,?5=-3?,?6=-4?,?7=+3?,?8=+7?,?9=-8?;求此三角形闭合差的中误差m?以及三角形内角的测角中误差mβ。
???4-16、在一个平面三角形中,观测其中两个水平角(内角)α和β,其测角中误差均为m=±20?,根据角α和角β可以计算第三个水平角γ,试计算γ角的中误差mγ。
7、量得某一圆形地物直径为,求其圆周的长S。
设量测直径的中误差为±5㎜,求其周长的中误差m S及其相对中误差m S/S。
8、对某正方形测量了一条边长a =100m,a m=?25mm;按S=4a计算周长和P=a计算面积,计算周长的中误差s m和面积的中误差p m。
9、某正方形测量了四条边长a1=a2=a2=a4=100m,m a=m a=m a=m a=?25mm;按S=1a +2a +3a +4a 计算周长和P=(1a ?2a +3a ?4a )/2计算面积,求周长的中误差s m 和面积的中误差p m 。
10.误差传播定律应用(1)(1)已知m a =m c =m ,h=a -b ,求h m 。
(2)已知a m =c m =?6?,?=a -c ,求βm 。
(3)已知a m =b m =m ,S=100(a -b) ,求s m 。
(4)已知D=()h S -,s m =?5mm ,h m =?5mm ,求D m 。
(5)如图4-2,已知xa m =?40 mm ,ya m =?30 mm ;S=,?=30? 15?10?,s m =?,βm =?6?。
测角中误差计算公式
测角误差是测量角度时存在的偏差,其大小可以通过测角中误差
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在进行角度测量时,我们必须要重视测角误差的
问题,尤其是在精度要求较高的测量中,误差的控制会极大影响测量
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测角中误差计算公式主要用于计算在一组测量中所有测量值的平
均误差。
其表达式为:
M=1/n Σ(θ-θi)
其中,M为测角中误差,n表示进行测量的次数,θ为所有测量值的平均值,θi表示第i次测量的角度值。
这个公式的要义在于将所有的误差值进行累加,再除以测量次数,得出的结果即为测量中误差。
测角中误差计算公式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控制测量误差,
提高角度测量的精度和准确性。
同时,对于实际的测量操作,我们还
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仪器的稳定:仪器必须放置在结构稳定、地面平整、无颤
动的基本上。
如果发现仪器有移动,需进行重新校准。
2.保持测量条件的稳定:如测量过程中光源的亮度、温度、湿度
等因素均应保持稳定。
任何变动都可能会引起误差的增大。
3.避免操作误差:在进行角度测量时,需要进行到位、读数准确,同时还应注意固定、扫描速度等操作细节,尽量避免人为误差的发生。
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具体的工作需求和需要进行合适的控制测量误差。
合理的控制和纠正测量误差是我们进行角度测量的基本要求之一。
只有得到精度高、误差小的测量结果,才能更好满足需求,有效实现工作目标。
各种比例尺测图对相邻三角点点位精度的要求
不同比例尺测图对三角点的密度要求
国家三角网布设规格
各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
△
M w:每公里高差中数的全中误差
观测限差表
偶然中误差μ方对各项限差的影响
μ方=±2.2″(一般为1.9″~2.6″)
测角三角高程对垂直角观测的要求
测距三角高程对垂直角观测的要求
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
三角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归心元素及其符号
不同形式导线的点位误差比值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水平角观测技术要求
水准仪系列及基本技术参数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km;3、n为测站数。
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注:1、二等水准视线长度小于20m时,其视线高度不应低于0.3m;2、三、四等水准采用变动仪器高度观测单面水准尺时,所测两次高差较差,应与黑面、红面所测高差较差之差的要求相同。
高程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接收机选用
不同等级GPS网的精度标准
GPS测量作业技术规定
卫星总数时,应将各时段的有效观测卫星数扣除其间的重复卫星数;3、接收机采用原子频标或C~E级观测采用压缩格式数据时,数据采样间隔可放大到60s;4、观测时段长度,应为开始记录数据到结束记录的时间段;5、观测时段数≥1.6,指每站观测一时段,至少60测站再观测一时段;6、A级观测,观测时段数³时段长度不小于30h。
N、M随B变化的规律。
第五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1、衡量测量精度的指标有中误差、相对误差、极限误差。
5.测量,测角中误差均为10〃,所以A角的精度高于B角。
(X)8.在测量工作中无论如何认真仔细,误差总是难以避免的。
(X)10 .测量中,增加观测次数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系统误差。
(X)1、什么是偶然误差?它有哪些特性?定义:相同的观测条件,若误差在数值和符号上均不相同或从表面看无规律性。
如估读、气泡居中判断等。
偶然误差的特性:(D有界性(2)渐降性(3)对称性(4)抵偿性7.已知DJ6经纬仪一测回的测角中误差为nu = ±20",用这类仪器需要测几个测回取平均值,才能达到测角中误差为±10” ?()A. 1B.2C.3D.43.偶然误差服从于一定的规律。
4.对于偶然误差,绝对值较小的误差比绝对值较大的误差出现的机会。
14.测量误差的来源有、、外界条件。
3.设对某距离丈量了6 次,其结果为246.535m、246.548m、246.520m、246.529m、246.550m、246.537m,试求其算术平均值、算术平均值中误差及其相对中误差。
6.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随观测次数的无限增加而趋向于o14.设对某角度观测4个测回,每一测回的测角中误差为±5",则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为±〃。
24.衡量测量精度的指标有、、极限误差。
3.观测值与之差为闭合差。
()A.理论值B.平均值C.中误差D.改正数5.由于钢尺的不水平对距离测量所造成的误差是()A.偶然误差B.系统误差C.可能是偶然误差也可能是系统误差D.既不是偶然误差也不是系统误差8.阐述函数中误差与观测值中误差之间关系的定律称为o9.什么是系统误差?什么是偶然误差?误差产生的原因有哪些?10测量误差按性质可分为和两大类。
1. 2.相对误差2.由估读所造成的误差是()oA.偶然误差B.系统误差C.既是偶然误差又是系统误差14.下列不属于衡量精度的标准的是()。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测角中误差、测距相对中误差计算表
测站
后视
盘位
目标
半测回角值
一个测回角值
平均测回角值
半测回距值
(m )
一个测回距值(m ) 平均测回距值(m )
备注
JT3
JT2
左
JT4
2°09′10″ 2°09′03″
2°09′05″
113.574 113.576
113.576
右 2°08′55″ 113.577 左 2°09′04″ 2°09′07″ 113.575 113.575 右 2°09′09″ 113.575 JT4
JT3
左
JT2 176°35′00″ 176°34′58″
176°34′59″
193.465 193.467
193.465
右 176°34′56″ 193.468 左 176°35′03″ 176°34′59″ 193.460 193.463 右 176°34′55″ 193.465 JT2
JT4
左
JT3 1°15′39″ 1°15′43″
1°15′42″
306.922 306.923
306.923
右 1°15′46″ 306.924 左 1°15′44″ 1°15′40″
306.922 306.922
右
1°15′35″
306.921
计算:
1、测角中误差 (1) 测站JT3
112851290312v v v ︒'"-︒'"=∆--==",222851290716v v v ︒'"-︒'"=∆--=="
角度改正值 11()/214(12)2v v v =∆-∆=---=-∑″″″ 22()/214(16)2v v v =∆-∆=---=∑″″″ 观测角中误差2
22
v (2)2 2.832121
m -+=±=±±--"∑
″″∈5±"; (2) 测站JT4
111763458176353234v v v ︒'"-︒'"=-=-∆=",221763459176353233v v v ︒'"-︒'"=-=-∆="
角度改正值 11()/233.5(34)0.5v v v =∆-∆=---=∑″″″ 22()/233.5(33)0.5v v v =∆-∆=---=-∑″″″ 观测角中误差2
22
v
(0.5)0.50.712121
m -+=±=±±--"∑″″∈5±"; (3) 测站JT2
1111543115376v v v ︒'"-∆='-︒"==",2211540115373v v v ︒'"-∆='-︒"=="
角度改正值 11()/2 4.56 1.5v v v =∆-∆=-=-∑″″″ 22()/2 4.53 1.5v v v =∆-∆=-=∑″″″ 观测角中误差2
22
v
1.5 1.5
2.122121
m +=±=±±"--∑″″∈5±"; 2、测距相对中误差 (1)测站JT3
11113.576113.5790.3cm l l l ∆-=-=-=,22113.575113.5790.4l m l c l ∆-=-=-=,
距离改正值11()/20.35(0.3)0.05v l l =∆-∆=---=-∑ 22()/20.35(0.4)0.05v l l =∆-∆=---=∑
测距相对中误差2
/11357.90.071/11357.921/622521
68cm c v
m m ==±=±-∑<1/60000;
(2)测站JT4
11193.467193.4872cm l l l -==-∆=-,22193.463193.487 2.4l m l c l ∆-=-=-=,
距离改正值11()/2 2.2(2)0.2v l l =∆-∆=---=-∑ 22()/2 2.2(2.4)0.2v l l =∆-∆=---=∑ 测距相对中误差2
/19348.70.35/19348.71/1461821
2v
m cm cm =±==±-∑<1/60000;
(3)测站JT2
11306.923306.941 1.8cm l l l ∆-=-=-=,22306.922306.941 1.9l m l c l ∆-=-=-=,
距离改正值11()/2 1.85(1.8)0.05v l l =∆-∆=---=-∑ 22()/2 1.85(1.9)0.05v l l =∆-∆=---=∑ 测距相对中误差2
/30692.30.071/30692.321/230371
85cm c v
m m ==±
=±-∑<1/60000;
结果:根据《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J131-2012)规定,测量过程符合一级导线测量。
备注:(1)测角中误差5±"一级导线测量;10±"二级导线测量;20±"图根测量;
(2)测距相对中误差1/60000一级导线测量;1/30000二级导线测量;1/10000图根测量。